引言
冯延巳是南唐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的一生都与南唐小朝廷休戚相关。冯延巳其人文学素养高,但从政非他所长。冯延巳作为南唐重臣,不仅未能在五代乱世中辅佐君主成就大业,反而在其晚年面对南唐国事日益衰颓无能为力,这就注定了他是一位悲剧人物,因此,冯延巳的词多为表现内心苦闷幽伤之作。冯延巳善用自然意象,在他的词作中”风”意象出现的极为频繁。他词中的伤春悲秋、男欢女爱、相思恨别等,皆通过不同的“风”的形象表达出来。
通过对学界近十年关于冯延巳词研究论文的阅读分析,可以看出学界从多角度多方面研究冯延巳词,对冯延巳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以及与其他词人作比较几个方面。冯延巳善写意象,但是对冯延巳词中意象的研究论文并不多,而且多是从组合意象的角度研究论述,缺少对冯延巳词作中的单个具体意象的深入探讨。本文从冯延巳的“风”意象入手,探讨冯延巳词作中“风”意象的分类及特点。
一、冯延巳其人
冯延巳是南唐时期著名的词人,著有《阳春集》。冯延巳生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他的一生都与南唐小朝廷休戚相关。
冯延巳字正中,一名延嗣,广陵人,生活于江南一代的南唐小朝廷。冯延巳少时聪慧,之后因“有辞学,多才艺,烈祖授为秘书郎,使与元宗游处。”[[[]马令:《南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冯延巳也由此正式踏上仕途,之后又因与元宗私交甚好而仕途平坦,官至宰相。当时的南唐,国事衰微,偏安一隅,还遭受着后周和宋的威胁。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造成了南唐君臣矛盾心理:一方面寻欢作乐,夜夜笙歌;另一方面,担惊受怕,终日惶惶不安,他们纸醉金迷,借纵情声色来麻痹自己,企图在宿醉之间营造出一种天下太平的假象。因而南唐词大都是带有悲剧意味的哀婉凄迷之作。
冯延巳文学素养高,学识渊博,当时南唐中主李璟又是一位文学艺术修养较高的国君,君臣之间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然相处和睦融洽,相得映彰。冯延巳与国君李璟关系亲密,在南唐朝廷政坛身居高位,但他靠关系身居相位的背景使得冯延巳受到了许多外界的鄙夷。冯延巳从政期间,经历了四次罢相,每一次罢相对他来说都是极其痛苦的,冯延巳虽官至宰相,但从政非其所长,政绩方面颇为人诟病,成为政敌攻击诋毁的首要目标。冯延巳作为南唐重臣,不仅未能在五代乱世中辅佐君主成就大业,反而在其晚年面对南唐国事日益衰颓无能为力,注定了他是一位悲剧人物,冯延巳一生可以说是喜忧参半,身居相位,坐到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位置,但是他身居高位却无力挽救南唐岌岌可危的局面,才不配位,庸碌无为。加之外界的攻击与诋毁,使他内心孤苦异常,他的生平际遇注定了他是一位悲剧性人物,因而其词作多为表现内心孤苦悲愁之作。
二、冯词中“风”意象的分类
诗人词人往往都会借助自然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风花雪月,雾雨霜雪,花草树木皆是文人笔下常见的意象。风作为古诗词中一个常见的意象,出场次数极多。不同的“风”传达出诗人词人不同的心理和情感。
冯延巳虽身居高位,但是仕途并不平顺,外界的质疑和谩骂使得他的词作中处处充盈着愁绪,他善于以乐景衬哀情,闺怨词数量很多,他的词作多以女子的口吻展开,从不同角度,借助各类意象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他的词作中自然意象占据很大比例,而这些自然意象中,“风”意象出现的极为频繁。他词中的伤春悲秋、男欢女爱、相思恨别等,皆通过不同的“风”的形象表达出来。
冯延巳存词一百十一首,而其中包含“风”意象的词作多达五十一首。现将其词作中涉及的“风”意象统计如下:
表1冯词中“风”意象的类别及出现次数情况
类别出现次数类别出现次数
春风5次寒风2次
东风8次珠帘风1次
秋风1次绣帏风1次
西风5次落花风2次
轻风1次竹风1次
金风1次风雨1次
和风1次晓风1次
蒹葭风1次微风1次
单字“风”18次
冯词最为著名的十四首《鹊踏枝》中就有八首中包含“风”意象。冯延巳在词作中善于借用不同的风来展现自己的内心情感,他词作中的“风”意象或愁苦,或怅惘,或孤寂,或兼而有之。
(一)按方位、季节分类
古诗词中描写风,常常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与春夏秋冬四季两两对应,因而大致可将春风对应东风,夏风对应南风,秋风对应西风,北风对应冬风。“伤春悲秋”是中国文学中常见的两大主题,因而在古诗词中,春风(东风)和秋风(西风)出现的频率更多,冯延巳的词作中也尤以春风和秋风为甚,冬风次之,夏风没有。
1.冯词中的春风
提到春风,一般想到的都是和煦温暖的风,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春风拂面,无限柔情。而冯词中的春风则多表现孤寂凄苦之意,读来更觉凄婉哀伤。
例如《谒金门•风乍起》: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这是一首闺怨词,在冯延巳的词作中,闺怨词占据绝大部分比例。全词即物起兴,以景托情。本是一派温暖祥和的春日景象,但是少妇却触景生情,感受到与恋人相思离别的苦痛,“终日望君君不至”表现少妇内心对很久未见的恋人的深切思念。春风乍起,吹皱的岂止一池春水,更吹皱了少妇的心。面对美好的春光,她提不起欣赏的兴趣,满心皆是相思离别之苦,此处的“风”意象表露的是一种孤寂愁苦的情感。
与《谒金门•风乍起》类似的还有《采桑子•马嘶人语春风岸》,这首词抒发的是一种人去楼空的哀伤,“马嘶人语春风岸,芳草绵绵。”面对一幅春光明媚的景象,但是主人公也无意欣赏,思妇独立于花前,听着满船的笙歌,用乐景来反衬哀情,更添强烈的孤寂之感。
除此之外还有《虞美人•碧波帘幕垂朱户》,《忆江南•今日相逢花未发》,《采桑子•小堂深静无人到》等等都是借春风(东风)表现孤寂哀伤、离愁别怨。
虽说冯词中的春风(东风)绝大多数都是表现离别相思,苦闷孤寂之感,但也有以明媚的春光展现喜悦之感,例如《春光好•雾濛濛》:
雾濛濛,风淅淅,杨柳带疏烟。飘飘轻絮满南园,墙下草芊眠。燕初飞,莺已老,拂面春风长好。相逢携手且高歌,人生得几何。
这是冯延巳词作中难得的以乐景表现美好心情的一首,这类词在冯延巳词作中极为罕见。词中描绘的是暮春三月朦胧的景色,以景衬情,春风拂面的时节,老友相见,携手高歌,此情此景,别样的肆意洒脱,这首词中的“风”意象表现的是一种喜悦愉快的情感。
除此之外,冯词中还有一首《寿山曲•铜壶滴漏初尽》,其中所写的春风又与以上几种截然不同。这首词写的是群臣为国君祝寿时的场面,整首词气势庞大,颇具皇家气魄,这其中的春风暗含一种吉祥安定的祝愿。
2.冯词中的秋风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是文人墨客诗词中常出现的一个主题,写秋多哀怨凄婉之意。冯延巳笔下的秋风也是如此,萧瑟清冷,例如《鹊踏枝•萧索清秋珠泪坠》
萧索清秋珠泪坠,枕簟微凉,展转浑无寐。残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练天如水。阶下寒声啼络纬,庭树金风,悄悄重门闭。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
词中的“金风”即秋风,“旧说以四季配五行,秋令属金,《文选》李善注:‘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秋风曰金风。’”[[[]黄进德:《冯延巳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6年版,第17页。]]这首词选用了“萧瑟清秋”、“枕簟微凉”等具有寒冷孤寂特征的意象来渲染凄清孤寂的氛围。描写了一位思妇酒醒后见到的萧瑟秋景,表现出独守空闺的思妇惦念旧欢,寂寞悲伤却又无法排解的苦痛。这首词中的“风”表现的是一种凄苦孤寂的情感。
冯词中的秋风(西风)大多都表现相思离别的愁绪,渲染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例如《南乡子•细雨泣秋风》中的秋风表现女子内心的寂寞相思。《抛球乐•尽日登高白玉杯》中的秋风也是表现离别愁思。
3.冯词中的冬风
冯词中的冬风很少,仅《酒泉子•云散更深》和《抛球乐•酒罢歌馀兴未阑》两首。这两首词中风都是寒冷的,表现出凄冷的氛围。
云散更深,堂上孤灯阶下月。早梅香,残雪白,夜沉沉。阑边偷唱系瑶簪,前事总堪惆怅。寒风生,罗衣薄,万般心。
夜色沉沉,月色朦胧,思妇看着半白的残雪,闻着梅花的香味,恍惚间又回想起了往事,往事随风散去,只留下满心的惆怅,寒风吹进单薄的罗衣,万般滋味皆在心头。此处言有尽,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酒罢歌馀兴未阑,小桥流水共盘桓。波摇梅蕊当心白,风入罗衣贴体寒。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
这首词抒写孤寂迷惘的心态,“风入罗衣贴体寒”寒风吹入罗衣,产生无可抵御的寒冷之感,而这寒冷之感又不仅仅是“风入罗衣”产生的这么简单,其中还寄寓了词人在现实生活中苦苦挣扎却无力自救而产生的寒意。
(二)按修辞的组合方式分类
除了按照方位、季节将“风”意象进行分类,还可以按照修辞的组合方式来分。
1.动词与“风”意象
(1)动词+“风”意象
动词放在风意象之前,使风意象成为一个动作的接受和承担者,承载了动作发出者转移的情感。
例如《舞春风•严妆才罢怨春风》:
严妆才罢怨春风,粉墙画壁宋家东。蕙兰有恨枝犹绿,桃李无言花自红。燕燕巢时帘幕卷,莺莺啼处凤楼空。少年薄倖知何处,每夜归来春梦中。
这首词写的是少女伤春离别的心绪,梳妆打扮完毕后,春风拂面,蓦然升起一股“怨春”的情绪,读到此,我们还不知“怨”从何而来,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表面是说“怨春风”实际是触景生情,是怨她的意中人的薄情负心。
(2)“风”意象+动词
动词放在风意象之后,使风意象具有主观能动性,成为一个动作的发出者,风显得生动且有活力。例如《更漏子•雁孤飞》:
雁孤飞,人独坐,看却一秋空过。瑶草短,菊花残,萧条渐向寒。帘幕里,青苔地,谁信闲愁如醉。星移后,月圆时,风摇夜合枝。
夜合就是合欢花,因其夜间成对相合,俗称“夜合花”。在凄冷萧条的秋夜中,人独坐,成对相合的夜合花在秋风中随风摇荡,哀情更甚。
2.名词与“风”意象
冯延巳在描写风意象时还着意将风意象与不同的名词结合起来,可能是自然意象,也可能是特指意象。例如《酒泉子•庭下花飞》中的“珠帘风”和《酒泉子•庭树霜凋》中的“绣帏风”。这两首都属于闺怨词,风吹起珠帘和绣帏,也将女子的思念一起吹动,这风承载着女子的思念与愁绪。冯延巳着意将“风”意象与闺中常见的珠帘与绣帏相结合,这种“闺情之风”将闺中女子的愁怨渲染的更为浓重。
再如《清平乐•雨晴烟晚》中的“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和《虞美人•玉钩弯柱调鹦鹉》中的“薄晚春寒无奈,落花风。”这两句中都出现了“落花风”,这种风吹得落红满地,加之春寒料峭,更添孤寂无奈之悲。
还有《归国遥•何处笛》中“竹风檐雨寒窗滴”的“竹风”,“竹风”即竹间的风。风穿竹林,和着寒雨,只剩孤寂凄凉。
3.形容词与“风”意象
将形容词与“风”意象进行组合,是对“风”意象进行描述、修饰和界定。将风意象的特点直接地表达出来,让风有温度,有力度,有质感。例如《鹊踏枝•庭院深深深几许》中的“雨横风狂三月暮”这首词别作欧阳修。“风狂”是写风之急。与此类似的还有《抛球乐•逐胜归来雨未晴》中的“楼前风重草烟轻。”“风重”指的是风力的强劲。
再如《酒泉子•芳草长川》“风微烟澹雨萧然。”和《采桑子•风微帘幕清明近》“风微帘幕清明近”两首词中都写到了“风微”,“风微”是说风力很小,微风。《醉桃源•南园春半踏青时》“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这里的“风和”也是指风小,风和日丽。
除去写风的力度之外,冯词中还写到了风的温度。例如《莫思归•花满名园酒满觞》中的“秋千风暖鸾钗嚲”,“风暖”是指风的温度,和煦温暖。春光明媚,男男女女游宴玩乐,处处洋溢着欢乐,充满了活力,表现对自然人生的热爱。
冯词中写到的温暖的风毕竟还是少数,多数都是令人感到寒意的风。如《更漏子•风带寒》中的“风带寒”和《酒泉子•云散更深》“寒风生”都是寒冷的风。
冯词中还写了风声,《春光好•雾濛濛》和《忆秦娥•风淅淅》中都出现了“风淅淅”,《抛球乐•霜积秋山万树红》也有“淅淅风”,这里的“淅淅”是形容风的声音。
(三)按照“风”中蕴含的情感来分类
“冯延巳的作品多是代妇女言愁和抒写作者本人愁思恨意,无论诉男女相思之苦抑或抒好景难长之慨,皆不脱哀。”[[[]戴文婧:《冯延巳词研究》,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25页。]]可以说“哀愁”是冯延巳作品的一个感情基调。而且他擅长以乐景衬哀情,明媚的春光往往也会引起浓重的哀愁。从“风”中蕴含的情感可将这些描写“风”意象的词作分为“悲情”之风和“乐情”之风。冯词中的风多为悲情,这与他的生平际遇有很大的关系。其中“悲情”之风主要包括相思离别、人去楼空、好景不长、时光易逝,怀旧感伤这几种。仅《春光好•雾濛濛》、《莫思归•花满名园酒满觞》、《金错刀•日融融》、《寿山曲•铜壶滴漏初尽》四首表现的是喜悦之情。其中《春光好•雾濛濛》表现的是老友相逢之后高歌的喜悦,《莫思归•花满名园酒满觞》和《金错刀•日融融》表现的是春日游玩的景象,表现及时行乐。《寿山曲•铜壶滴漏初尽》比较特殊,它是一首祝寿词,抒发美好的祝愿之情。

三、冯词中“风”意象的特点及作用
刘永济在《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中指出,冯延巳“词中表达之情极其复杂。有猜疑者,有希冀者,有留恋者,有怨恨者,有放荡者,而皆能随意写出,艺术甚高。”[[[]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3页。]]冯延巳词中多有时光易逝、离多会少、相思苦闷和幽伤的情怀概叹,悲剧意味浓厚,内涵丰富,艺术价值高。“一切景语皆情语。”冯词中的景皆为情设,写景的目的在于抒情。冯词以抒情为主,寓情于景,词作中描写情感逐层递进,将愁思渲染得愈发浓重,且多以乐景衬哀情,因而冯词中的风也多为表现孤寂哀伤的情感,冯延巳词作中的“风”意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风是冯延巳词中悲凉情感的一种寄托。冯延巳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融于风中,多借思妇之口托出,词中的各类“风”都承载着词人或喜或悲的情感。如《醉桃源•东风吹水日衔山》抒发了一种独处的郁郁寡欢的生活和心情。看着明媚的春景,心中无限悲凉,产生一种对盛宴不再,只剩自己的孤独寂寞之感。“风”作为冯延巳内心悲凉情感的寄托,是词人情感的一种物化产物。冯延巳善于抓住客观景物的显著特征加以描绘,构成具有典型特征的鲜明意象,在此基础上加强词的抒情特征。而且冯延巳比较注重内心感受,通过描绘各类不同的自然意象构建属于他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因此极易触动读者,使其感同身受。冯词中的“风”,蕴含着词人的主观感受,不同的“风”寄寓着词人不同的心境情绪,正是由于冯词中贯穿着深入人心的孤独感悟和他苦苦执着但无力挽救的绝望,他的词才有了强大的抒情深度与力度。
二、“风”与“雨”、“柳”、“草”、“花”等自然意象的叠加,扩大了词境,令人读完生出或凄美,或无奈,或孤独之感。冯延巳最喜欢用的就是“风”、“雨”、“柳”、“草”、“花”这几类自然意象。在他的作品中,这些意象频繁出现,而且冯词中的这些意象,都呈现出一种轻柔纤细,温柔婉媚的模样,风是微风,柳是弱柳,雨是细雨,花是落红,草是绵绵春草。冯词中提到“风”多是“微风”、“轻风”、“和风”,仅有两处写到强风。这些自然意象的组合使冯词显得既雅致又空灵,表现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情趣。如《采桑子•小堂深静无人到》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幽深安静的院落,人迹罕至,满院春风,细雨微微,鲜红的樱桃越发引人注目。整个画面显得空灵,朦胧,含蓄,清雅。冯延巳将“风”意象与其他自然意象进行叠加,构建出具有清秀俊雅的意境,不拘泥于一人一事、一处一景,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三、“风”是有温度、有力度、有质感的,甚至可以说是有颜色、有气味的。“风”与“寒”“冷”等字结合在一起,这“风”就是寒冷的,不止限于自然界中的风,也可认为是外界的诋毁攻击成了吹向作者内心的寒风、冷风。此时,这股寒冷之风就意化为词人内心的独特感受。“风”与“轻”、“微”、“重”、“狂”等字结合在一起,这风就有了力度和质感。“风”与“竹”、“落花”等意象结合在一起,这风就有了颜色和气味,“竹风”翠绿竹间的风,带着些清新的味道,“落花风”或浓或淡的红色,这风似乎还残留着落花淡淡的香味。
四、“风”飘忽不定,难以捉摸,跟冯延巳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人生际遇有相似性。
冯延巳在南唐出任宰相期间,在内党争激烈,冯延巳亦被称为“五鬼”、“四凶”之首。在外遭受着后周和宋的威胁,国事衰微,南唐小朝廷在内忧外患之间摇摇欲坠。冯延巳在位期间又经历了四次罢相,动荡不安的朝廷,大起大落的人生,他就像风中飘摇不定的一棵孤草,内心孤寂,惶恐不安。因此他“将身世之感,并打入艳情”,他把自己内心的悲怨哀愁与飘忽不定的“风”意象结合在一起,建构起沉郁顿挫的抒情境界。
四、冯词的影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云:“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冯延巳的词在题材方面与花间派并无多大不同,依旧是以相思离别,男女爱情,风花雪月为题材,但在描写方式和思想境界方面较之以温庭筠和韦庄为代表的花间词派有很大的突破,冯延巳的词写出了比一般花间词的艳情内容更为深刻的思想感触,其中融入了他自己的情绪变化,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开拓了词的思想境界。
冯词和花间词在意象的选取上侧重点有所不同,在描写环境方面,花间词派侧重选取室内的华丽之景,例如“金炉”、“锦屏”、“鸳鸯枕”等等都是表现闺房的艳丽及华贵的室内装饰意象。冯延巳更侧重于选取室外的自然之景,以“风”意象为例,花间词派在写“风”意象时数量最多的是绮丽的香风。“《花间集》中‘风’意象,纯粹客观的自然界之风总数极少,而绮艳温软的香风则达六十三次之多,稳居榜首,表现了《花间集》香艳绮靡的主流风格。”而冯词中自然之风的出现的最多,且将自然之风与“雨”、“花”、“柳”、“草”等自然意象叠加,语言清丽空灵,词境更加深远开阔。虽然冯词在自然意象的选用上仍然沿袭花间词派的习惯,主要还是选用以花草树木、雨霜风月为代表的自然意象。但是他将视野从有限的室内转向开阔的室外,开阔了词的意境,淡化了词的艳丽之风。
在描写女性形象时,花间词派多用“钗”“簪”“腰”等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代指女性,而冯延巳则不同,冯词中这类意象出现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以花间词为代表的艳丽意象系统。在描写女性形象时他不再像花间词人一样着力描写女子的容貌服饰,他的词作中有意模糊了女性的具体形象,只给读者展现一个模糊的概念,冯延巳将词的重点放在了“情”上,在读他的词时,读者不需要知道任何关于主人公的身份外貌服饰之类的特征,冯延巳着重描绘景中情,这种有意模糊了主人公形象的写法突破了花间词规模狭小的格局,使词的抒情主体发生转移,将情感通向辽远开阔之境。
词至冯延巳,呈现出雅化的特点,使词从伶工之词变为士大夫之词。清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提到“冯正中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07页。]]可以看出,冯延巳的词对北宋的晏殊和欧阳修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叶嘉莹在《从<人间词话>看温韦冯李四家词的风格》提出:“晏同叔的词以俊朗的风神取胜,欧阳修的词则以深婉的意境取胜。”虽然如此,但是三人写作的艺术风格皆为用明媚的景色反衬主人公内心的愁苦悲情。冯延巳的词作源于花间却又超脱于花间,将内心情感寄寓托词而出,使词摆脱了花间词派空泛艳丽的特点,具有更为深广的思想,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结语
风属无形之气,无色无味,无貌无状,最难捕捉。冯延巳笔下的风有活力,有温度,有质感,可读性极强,他将时光易逝、离多会少、相思苦闷和幽伤的情怀概叹寄托于“风”意象,使“风”意象带有了各种各样的情感。同时,冯延巳摆脱了花间词艳丽的词风,使词呈现出雅正的特点,语言清丽,融情于景,意境深远,对北宋词人影响很大。
参考文献
[1]黄进德.冯延巳词新释集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6.
[2]张自文.冯延巳研究[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
[3]戴文婧.冯延巳词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4]张晓蕾.冯延巳与南唐词坛[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5]欧阳俊杰.论冯延巳对词的雅化[J].中华文化论坛.2009,(02).
[6]李茜茜.论冯延巳词之“堂芜特大”[J].东南学术.2012.
[7]魏玮.冯延巳词意象浅论[J].柳州师专学报.2011.
[8]张自文,孙艳红.论冯延巳词柔婉清雅的词体特征[J].社会科学战线.2015,(11).
[9]李晓飞.论冯延巳词“悲喜综错、盘旋郁结”的艺术风格及成因[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10]严雷.寻声律以定墨窥意象而运斤——冯延巳词意象特质及组合方式中[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