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梁遇春的散文起源于模仿英国小品文特别是兰姆的作品,而又似是XXX的六朝文,他的散文谈教育,情感,人生和文章写法和对社会的趣讽等,他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广博的征引,以说理的方式道出人生哲理,以趣讽的手法批判社会现实,以反说的方式写出自己不同的见解。他的散文对现今仍具有影响与魅力。
关键词:梁遇春散文 艺术风格人生
梁遇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匆匆一笔,26岁便因感染时疫猩红热而在急景流年里乘鹤西去,其作品散文集《春醪集》和《泪与笑》的艺术风格至今少有人深得精髓且后继无人,被称为“中国的伊利亚”与英国作家兰姆相提并论。梁遇春的散文极具浓厚之个人烙印风采,以理趣为主闲话人生纵谈万物,将枯燥乏味之理讲得津津有味,富有情趣韵趣,赋予社会人生批判以“盎然生机”,写文手法更是独辟蹊径,异于平常,常用趣讽之法来看待万事万物,常流露出人生之看法与思哲,文章如行云流水纵口而谈左牵右引灵动多姿,其广度与深度常人难以企及望其项背,文学史家唐弢在《晦庵书话》曾指:“我喜欢遇春的文章,认为文苑里难得有像他那样的才气,像他那样的顾盼多姿的风格。每读《春醪集》和《泪与笑》,不免为这个死去的天才惋惜”[1]。小品文的特色为作者以己之手抒己之心,因此极现作者之个人性格与神彩,梁遇春的散文同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中西作彩线云笔,梁遇春散文之艺术探源
出身书香门第文艺世家的梁遇春具备深厚的古文功底,深造于北大英文系熟谙英文典籍,西方文化背景与知识信手拈来,对西方散文创作理念吸收透彻入木三分,大学时便从事翻译活动,因此他的散文具有着明显的中西结合的特色,于中国他爱好唐宋诗词,于西洋他爱好兰姆诸人略带哲学味道的散文,冯至在《谈梁遇春》也提到:“他从英国的散文学习到如何观察人生,从中国的诗,尤其是宋人的诗词学习到如何吟味人生”[2],他的散文为六朝文风之遗响,带有明显的洒脱随然之感,在他的身上,既能读到外国作家的意味,又能感受到魏晋南北朝时的清亮纯真。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英国小品文之影响
梁遇春极其推崇英国作家兰姆的小品文,对其小品文五体投地并进行效仿学习,被郁达夫称誉为“中国的伊利亚(伊利亚为兰姆笔名)”,从他的散文或多或少可以看出些许兰姆作品的影子。兰姆在文中无论看什么总是春气盎然,富有趣味,无往而不自得,无论什么题目,多么乏味之事,经由他之手点缀一番,焕然一新,好像看见新东西一样,说得津津有味,令人神往。生活零星事件都是极好的冥想对象,不需要王公孙大人惊心动魄之事件,也不需要良辰美景旖旎风光时节,更不需要从天外奇思空中楼阁中获取文学材料,而梁遇春的散文中,流浪汉,打麻雀,救火夫,睡懒觉,猫狗,春雨等都是生活的常见事件,却被他写得五光十色点泥成金。兰姆一生沉浮似浮萍,但却能用飘逸的想头,轻快的字句将沉重的苦痛拨开,什么事都取一种特别的观察点,梁遇春的散文也正是与常观反其道而行之,使一双特别的眼睛看众生万物,他大谈人死观,赞赏流浪汉,肯定悲哀与泪,经验陶冶后的天真更加难能可贵,懂得黑暗才会盛赞光明等。小品文鼻祖法国散文家蒙田说:“在这本书里我写的是我自己,不用大言假话,毛病要纤毫毕露地说出来”,梁遇春在他的散文里十有八九就是说他自己,将他全性格透露出来跃然纸上,使我们看见真真的梁遇春,谁不愿意听别人心中流露的真话,何况讲的人又是温文尔雅博学多思的梁遇春。
(二)携魏晋六朝之风,中国古文化之陶染
唐弢说:“中国凡是有成就的著作家,开始取法外国以后逐渐摆脱,从中国历史的优秀传统中吸取营养以铸治个人的风格”[3]。梁遇春虽然深受英国随笔影响酷爱兰姆作品,但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的散文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出身南方的传统知识分子家庭的他有着浓厚的古文修养。他的散文尤有魏晋六朝文之风味,他在散文中谈谈文艺叙叙想头,随随便便兴到笔流,仿佛也不见架构不事雕琢,抒写自己的人生各大感悟,很是一派闲散的文人风度,废名一生高傲,不太看得起同时代的文人,但对梁遇春却推崇备至,认为他是真正的六朝之才,不但写文章写得非常之快,而且辞藻玲珑透澈,纷至沓来,简直如春神拂袖、刹那间便“泼地草绿”,他称赞梁遇春如同一个在天地之间恣肆的春光,绿暗红嫣,“他的文章是我们新文学当中的六朝文,这是一个自然的生长,我们所欣羡不来学不来的,玲珑多态,繁华足媚,其芜杂亦相当,其深厚也正是六朝文章所特有”[4]。魏晋六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生活其间的许多人物都风神潇洒,个性如初露朝霞一般清亮、纯真,百代之下还让人追慕其高致,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废名的论断,会发现现代文坛上最得六朝流风余韵之人,确实非他莫属,他乃风度翩翩的浊世佳公子,如江淹彩笔入梦一般,调词遣句爽利轻捷,别人是胼手胝足地跋涉,他则是轻车暖裘,在融融泄泄的阳光下一日千里地飞奔,天资丰厚得让人妒忌。
二、亦文亦侠亦温文,梁遇春散文之艺术风格
(一)何不细品人生味,思想主题
梁遇春的散文是用情感、学识和思想酝酿而成的春醪,他的文字超乎年龄,他对人生的大小事件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与思考,并把自己所想付诸文字,思之所想,文之所向,仿佛要把自己脑中所思考所了解都一吐为快,读者们贪婪地应接不暇地在他所创造的思想盛宴里“大快朵颐”,跟着他的脚步品尝一遍人生的跌跌宕宕浮想联翩与流年似水。“梁遇春的散文表现出兰姆式的诚恳率真, 把自己的整个内心世界, 整个的“人”都袒露在读者面前, 爱憎好恶、向往追求、执著秉性、幻灭之感、怅惘情绪、玩世意念……统统纤毫毕露地公之于众”[5],梁遇春的兴趣总在探索人生的各种境况和可能性,他对人生有清澈的观照,对生命有深彻的感悟,而他能把这些深刻奥妙的东西表现在散文中实属难得。
1、趣讽教育与社会
梁遇春自然少不了谈息息相关的教育问题,在《讲演》一文中趣讽了一些有爱群本能的人爱往人群中跑,场场讲演不落下但收获什么又是另一回事,须不知讲演癖是一种X式病症,我们不应在乎抓住那一鳞半爪的东西,也不在课堂上坐四年的冷板凳换来的文学学位,真真要读书,就算是在床上,烟雾里,酒瓶边也可以领略出味道来。他针对现今统一教育的弊端在《还我头来及其他》大呼还我头来,人们不用费心思便可得到有用的意见,便很少高兴去用脑力伤害自己的脑,大家都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大同小异,人们讲的不大相径庭极其相同的东西,相信权威讲着书上对各事各物的观点而自己却不明了的话,如同刽子手一般一部部地正将头削去,而“我”以后也只愿讲自己确实明白的话。他在《猫狗》中借猫比喻北平,象征灵魂的堕落,借狗比喻上海,代表现实的黑暗,趣讽了现实的黑暗与灵魂的堕落霸占时下社会。他认为人要有热情才能有真正的趣味,而中国人正是缺乏热情。因为把面子特别看重,所以智识阶级特别多伪君子,由于对自然对人情不能深切地欣赏,将快乐放在淫欲虚荣权力钱财等,是不知生活术的结果,缺乏道德的人口口声声说道德,无非是行为同口说的矛盾。
2、青春情感的流露
年青的他免不了谈风花雪月,在《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中以自己写给自己的信的方式表达对失恋的看法:过去是不会死的,未来太渺茫,现在不过一刹那,只有过去才能在时间之流站得住脚步,我们只好抱住过去才能免受漂流无依的痛苦,在短促的人生中我们最大的目的同需求就算爱,因为现在的爱失去了就否定过去的爱就有点近视眼了。他自说自话关乎青春的话题,在《寄给失恋的人(二)》中写青春易逝才愈觉得青春的宝贵,变更是宇宙的法则,倘若春天常在,我们便失去了届年一次热烈迎春的快乐。他的妻子因情为他跳江自杀后,他写了《她走了》、《苦笑》、《坟》三篇散文来纪念她并抒发自己的肺腑之感,令人不无动容潸然泪下:你走了我生命的弦戛然一断你听见了吗,天下女子分两类,一是你,一是非你,我对你的一瞥就可以在回忆里度过一生了,但见了你之后我仍觉得还差了那么一瞥,“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然而你却长眠地下,我只想做一个默默无言的守坟苍头。
3、谈如何做好文章
梁遇春也好谈如何做好文章,文章最主要的是要自然要有风韵,有时随口而出“不用力气”的文章比抓着头写出来的文章更清丽可人,卖力反不讨好,就算卖力理想的文章应该是天衣无缝,看不出是雕琢和用过力气的。文学是个性的结晶,个性越显明越能坦白地表露自己,作品就越有价值。做文章应该扯开君子仁人的假面孔多讲真话,在小说里描状个人性格的比专述事情的印象更深刻,应少顾些结构多注意点性格。写文学史不过是本国修史的自吹自擂,文学史的作家大多都是人模人样,一味奉承一味地称颂还不如一些轶事瑕疵更容易显现出作家的血肉性格。在《文艺杂话》中认为文学的力量是埋在心底的,而非主张所能改变,不过是减些光辉罢了。最后他批判现今的文化现象:你要想得新意思吗?读旧书;你要找旧见解吗?看新出版的。
4、关乎生命感悟
梁遇春在散文中谈的更多是他对于人生的看法。他在《醉中梦话(一)》谈道,真真把人生咀嚼过懂人生的人是晓得笑的价值的,只有精神健康的人才会真真地笑,会笑的人的思想是洁白的,不容易有狂性。人同禽兽的区别正是人会笑,在这空气沈闷的国度,笑使我们不至麻木到失望深渊里。多年后他喝酒做梦依旧,在《醉中梦话(二)》中写古往今来世上大诙谐家都是万分愁闷的人,愁闷人之所以滑稽是因为他不得不狂笑着,怕笑声一停便是潸然落泪。在人们大兴纷谈人生观的时候他却大谈人死观,人只知道花瓶的目的同用处,而人生的目的或许只有上帝才知道,死是奇怪的东西,但没有旁观者觉得的可悲的百分之一。他为自己的偶像作了一长篇《查理斯·兰姆评传》,人们应像兰姆一样有高明超达的生活术:什么事都取一种趣味的态度去看待,对待事物最佳的态度是快乐,在缺陷里头找出趣味不失是人生的一副止血药,兰姆的思想接近于尼采:有力气做便是善,柔弱无能对付了事处处用盾牌便是恶,有痛快情怀的人比规规矩矩的人更加高明。他探讨文学与人生的关系,不论文学是否能真正反映人生,作家作品中的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是值得我们标榜模仿的,读文学是看他们的伟大精神。
比起君子他偏偏赞赏其对立面“流浪汉”,流浪汉豪爽英迈,潇洒磊落,他对于自己想做的事情是勇往直前,放手去做的,不必思前瞻后,在乎别人的想法或者恐惧未知的成败。人要享受生命就要顺着生命的趋势不管什么也高兴地往前奔走,流浪汉是生命海中的弄潮儿,他不掩饰求媚、委曲求全,他痛快淋漓,真挚动人,流浪汉精神是麻木不仁的人们最好的兴奋剂,我们不应不进不退,不好不坏,我们希望能过个有趣味的一生。比起早起他更坚持迟起的艺术,所谓《“春朝”一刻值千金》,十年来他觉得给他最大益处的是迟起,他可以在床上尽情思考人生,静听流莺巧啭,细看花影慢移,迟起能够打破结实的苦闷,每天都是快乐地开始,许多人不明白迟起的好处更证明了迟起是一种艺术。比悲哀更悲哀的是失去了悲哀,在《“失掉了悲哀”的悲哀》一文中采用与朋友对话的方式写出一个人能够感到各种悲哀就不是一个可怜的人,悲哀是可爱的东西,只有我们对往昔的珍贵与看重,才会有如此的悲哀之切,如若过往不是值得留恋的,那么我们也不会哀悼幸福的失去,可怕的是人们失去了悲哀的能力,哀莫大于心死,最后只剩下一个玲珑的空洞,老是那么狞笑渺茫地活着。比起笑他更肯定泪,眼泪可以说是人生的甘露,因为生活是可惋惜留恋的才会有伤逝的清泪,他把“流泪”这种源于悲痛的反映作为对人生进行肯定的一种标志,如果冷淡麻木到“存亡惯见混无泪”了,那么坟墓的影已染残年。比起天真他更欣赏经验陶冶后的天真,小孩的天真经不起世事的考验,而当阅尽沧海苍田之时,觉得心机是无谓的消耗,这样的天真是经过经验的陶冶与锻炼的,如同孙悟空在炉中练就的火眼金睛,是值得赞赏的,是见美丽的花不动手去采,看到美色不动枕席之念的天真。
他歌颂行路的浪漫,行路是直接地了解人生,所以万里路非走不可,关键的是不要闭着眼睛,朦胧一生。他盛赞火的热烈,我们的生活也应该像火一样顺着自己的意志热烈奔放,恣意挥舞,才会迸出星星点点的火花和艳丽高扬的火焰,才会有生气有趣味。他并不欣羡成功的人,因为人们要成功,必定是暂时跟世间其他事绝缘,然而顾此失彼,成功的人光顾着一方面的发展,而把其他方面的事物落下,失去了人性与人生多方面的乐趣,最后的收获是空虚百无聊赖与厌倦之感。他神往fightfire的救火夫,他们是随着火舌狂跳的壮士,而懦者却不敢上人生的舞台狂欢,躲在帘子后呜咽不已。在《黑暗》一文中,他把人类分为知道黑暗和不知道黑暗的人,只有深知黑暗才会热烈地赞美光明,而想知道黑暗也得有光明的心地,否则不明了两者的区别。当他的老师徐志摩空难逝世后写了一篇精彩绝伦的《kissingthefire(吻火)》以作纪念:他敢于亲吻生龙活虎般的烈火,化腐臭为传奇,天天像希腊雕像的眼睛般惊异着,这一回在半空中对人世的火焰作最后的一吻了。
(二)信手拈来俱天成,艺术手法
梁遇春写文章经常先找个切入点,比如生活日常,历史事件,名人名言等,来再引出议论话题,他常用的征引手法显现出他的博学多才,常采用说理的方式道出人生哲理,用趣讽的方式看待人生中的不足,采用反说的方式写出异于常人的看法。
1、随意巧妙的格局
梁遇春主张“不用力的写作”,他的散文大多数属于“妙手偶得之”之作,结构上显得非常随意自得,他认为文章最主要的是要自然要有风韵,有时随口而出“不用力气”的文章比抓着头写出来的文章更清丽可人,卖力反不讨好,就算是卖力理想的文章应该是天衣无缝,看不出是雕琢和用过力气的,散文于他是信手写来的任心闲话,是一种自由的存在。他的散文体式不拘一格, 对话、书信、札记、随笔、评传、寓言等等,在《寄给一个失恋的人信》假借回信给朋友实则是写给自己的信,采用书信的形式阐明了他对失恋的看法,在《她走了》、《坟》、《苦笑》中则是采用自说自话的形式抒发自己的肺腑之言。梁遇春的散文显得非常随意似乎没有结构与法度,都是随性而谈纵意而写行云流水般,洋洋洒洒像在与读者对话一件件遇到的事与想到的意思,仿佛醉酒中梦幻化出来的一片片云彩与绮梦,而结尾常用极好的文采来结束或总结此文,令人不得不感叹他写作手法的高超。梁遇春是一个杂学旁收而又自有中心思想的人,旁征博引、杂收并蓄, 初看东一笔、西一笔地“快谈纵谈放谈”,不免有些驳杂散涣, 但合起来看又凭才气贯穿始终, 给我们以整体的鲜明印象[6],他的文章正如兰姆的散文一般,可以说是用幻想与智慧的金线巧妙编织成的。
2、率意灵动的征引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子才如不羁马,率性而为可以用来形容梁遇春的做文态度,他的散文里也看出流浪汉精神的表现,率性而真挚。他读书成藓,甚至于“耽于书卷比谁都厉害一点”,饱学就如虞世南五车腹笥,他在文中的征引如天花乱坠,文思如泉涌之势,信手拈来涉笔成趣而决无枝蔓冗赘之嫌,废名曾说:“他的文思如星珠串天,稍纵即逝”,他的思致,迅捷如鹞鹰攫兔,跳宕如野鹿跳涧,飘逸如晴云出岫,湍急屈折如随山石赋形的流泉[7]。如他在《文学与人生》中围绕着“文学与人生的关系”的主题,引用“请看今日之域中,究是谁家之天下”写出各大学科对人生的重要性的拉锯战,引用康纳在《人生与文学》说的“文学的创造不过是人类动作的一部分”,引用王尔德、法郎士等作家说的话“书籍是西方的鸦片”、引用荷马诗中的故事等。他讲理譬喻时常征引古文诗句,外国著作,名人名言,神话谚语等,读他的散文,如同进入“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般的艺术境界,其中想象海阔天空,逸兴神飞顾盼自雄,如庄子汪洋恣肆般的境地。梁遇春的文笔确给人以精彩绝艳之感,难怪废名和冯至的怀念文章都把他比作一个灿烂的春,如“一树好花开”般耀人耳目,生气蓬勃。
3、放纵诙谐的议论
唐韬说他的风格是于雍容、峭拔、明丽之外,走的是“一条快谈、纵谈,放谈的路”[8],梁遇春的思维正如火焰一般,无拘无束,顺着自己的意志狂奔,而不加以任何形式与理性的约束,“历来真文豪都是爱逃学的”,“哲学家多半是傻子,文学家多半是个疯子”。梁遇春认为“只有热肠人才会说冷话,诙谐是由于看出事情的矛盾”,他跟兰姆一样爱用趣讽的手法在不足中找出一点美和趣味出来,生活便是无往而不自得的,如他在《讲演》中趣讽了那些智识欲兴旺的年轻人爱挤往各种讲演,称之为讲演博士,而听讲完后若使听到的东西在退散的人群中挤出来那就不好了。人们受爱群本能驱使总爱往人多的地方钻,最后结束时讲演博士说:糟了,我还有一朋友也要去瞧热闹,把他可等慌了。如在《论知识贩卖所的伙计》中趣讽道“糖饼店的伙计不喜欢吃糖饼,卖扇婆婆手遮日,而知识版卖所的伙计是最不喜欢知识,失去求知欲望的人们。在《论麻雀及扑克》中写道由于麻雀受到外国人的欢迎,麻雀也“一登龙门,声价十倍”足见古国人的虚怀。“深夜闭门看春宫的老先生,早上愈是行有规规矩矩,端端正正的样子”。中国是最讲礼的地方,上海车夫靠多绕路挣点血汗钱,而北京车夫则是专以礼节巧妙赚钱:“不讲价,随您给得了”,买办式的车夫终是不及官僚式的北京车夫。在这些散文中趣讽极具微嘲婉讽的谐趣味,颇有一番味道在其中。
4、新颖独特的反说
梁遇春的散文能给人一种反弹琵琶的思维冲击。他总是取一个独特的点或常识的对立面来论证问题,如人们兴谈人生观时他却谈人死观,人们赞誉君子他赞赏流浪汉,人们提倡早起他却在晚起的艺术道路上坚持走了十多载,悲哀与流泪是不好的,然而还有一种悲哀叫失掉了悲哀的悲哀,泪是人生的肯定是对美好生活的惋惜,人们歌颂春天的美好然而他最怕的是春天与满目疮痍的人世格格不入,做文章须用力却不知不用力气的文章是最自然不失风韵的,就算是用力气也应天衣无缝不能让别人看出卖力的痕迹。虽然提出的都是新颖独特的看法,但他总能自圆其说而不缺乏说服力,让读者有了“琵琶反弹音亦清”的思维冲击,每一篇都有耳目一新不落俗套之感。
三、不负轻狂一场梦,梁遇春散文之现实意义
梁遇春的散文融合中西文化并集情趣与理性于一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经久不衰的魅力。
富有创造力的语言运用。梁遇春常常在汉语中夹杂英语,将口语与文言杂糅,多用长句铺排句式,创造出了个性别致的语言表达方式且不晦涩难懂,富有创造力的语言运用让其散文更具有说服力,情感抒发更加淋漓尽致。
简洁个性的书评贡献。梁遇春的读书随笔尤其是书评,视角独特新奇富有个人风格,他凭借着自己的学识与才智准确地把握评书特点,书评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有着鲜明的个性与卓越的文采,如《〈小品文选〉序》、《〈英国诗歌选〉序言》等。
现如今教育应该如何走向创新。梁遇春在散文中趣讽教育的弊端,人云亦云,跟风权威,大家学的东西都一样说的话也无大异,学生口中对答如流的话口中的道理自己却并不大懂,学习不应该只是在于课堂的灌输,应让学生拥有自己自主的思考与自己的想法,包括知识版卖所的教师们应该如何对待追求知识的态度与说着十三分肯定的话却没有怀疑精神等等,给现如今教育应该如何走向革新敲响了一钟。
当今人们应该如何认真思考人生。梁遇春的散文充满着智识与哲理,他能够认真透彻地思考人生的大大小小问题,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生的一些有趣的想法与智慧和如何更好地去对待人生,读者跟着他的想法仿佛也置身其中,于整个人生中去思考人生的丰富多彩与趣味横出,让真真懂得人生趣味的人看了莞尔一笑,我们也应在人生的道路上对世事认真思考,而不应迷迷糊糊地只好了过一生,蓦然回首已是迟暮。我们一看散文题目就知道作者苦思竭虑,对人生进行着不断的上下而求索,真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味道,但他毕竟是严肃的,对生活作过认真的思考,在进步的道路上,最可怕的是浑浑噩噩,浮浮沉沉,小注即满,油滑自喜,他能如此透彻认真地思辩人生实是值得学习。
四、结语
春醪醉梦欢,不知急景难,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倘若梁遇春再多个二十六年的光阴,文学史将如何改写,去留下他浓墨重彩的一笔,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历史虽一时遗忘,但不会永远遗忘。他的散文对现如今仍具有影响与魅力,尤其对青年人的吸引极大,人们跟着他的《春醪集》一起酒醉,跟着他的《泪与笑》一起做梦,要是想再找一个像他那样的天才学者,个性魅力十足的梁遇春也不易,毕竟他是独特的,才度翩翩幽默善谈的,学贯古今中外带有民国色彩与风韵的,极具认真思考人生态度的一代青年学者。“他像是一个灿烂的春,沉在夜里,宁静而黑暗”,颇切其生平,傲骨如君世己奇,爱将笔墨逞风流,梁遇春正青壮年少时天妒英才溘然长逝令人惋惜,但他在《春醪集》序中表明态度道:“既然这世界是安排好了,我们还是陶醉在人生里,幻出些红霞般的好梦罢,何苦睁着眼睛,垂头叹气地过日子呢?所以在这急景流年的人生里,我愿意高举盛到杯缘的春醪,畅饮!”[9],正是“休惜余春,试来把酒留春住”。
参考文献:
[1]唐弢.晦庵书话[M].科学出版社,2007.
[2]冯至.谈梁遇春[J].新文学史料,1984(1):117.
[3]中国新文学大师名作赏析[M].台北:海风出版社,民国81年十月:50
[4]废名.废名文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9.
[5]张鹏振.梁遇春散文的艺术精神[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87-90.
[6]黎荔.六朝文风的遗响——梁遇春散文艺术探论[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5):46-49.
[7]张仲谋.论梁遇春散文的艺术风格[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5(03):40-46.
[8]唐弢.晦庵书话[M].科学出版社,2007.
[9]梁遇春.梁遇春精品选[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3
致谢
感谢论文导师的正确指导,导师能够给出很好的建议,而且每一句话都讲得非常正确有理,使我受益匪浅,如果没有导师的指导,也就没有此篇文章的更进一步,感谢导师能在繁忙之中谆谆教诲,而且给出了非常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使人醍醐灌顶,感谢导师的辛勤的付出与指导,最后感谢一同写论文的同学们与曾经教导过我们的文传与新媒体院的每一位老师。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8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