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曹操所开辟的“建安风骨”是诗词的艺术代表,为我国诗词的研究开辟了崭新的境界。曹操处于自身与世界双重悲剧的聚散点上,勇于正视苦难的世界和生活,并鼓励自己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身处社会动乱,为百姓的生灵涂炭而痛苦万分,表达了对人世生命短暂的悲叹,带有强烈的悲壮气息。建安诗词格调延续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广泛使用了五言多种形式,以辞赋风骨的刚健与遒劲而闻名,且带有慷慨凄凉的阳刚之气,构成了我国现代艺术史上所谓”建安风骨”的鲜明风貌,被后世学者尊称为文学典范。
长期以来,人们关于对曹操的种种看法虽然一直有褒有贬,甚至都充满起了许多争论,但始终毋庸置疑肯定的答案是,这曹操在近代我国的历史上却无疑都是这样一位传奇。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时期,在文化系统向北方扩张的大进程中他也开始积极的延揽文学人才,网罗贤士,建立了起一个以其曹氏父子文化为文化核心的在我国传统文学史基础上构成一个的巨大的历史文化群体,并逐步推进形成了其中国文化体系的空前兴盛繁荣与发达。而建安文化能够在中国长年战争、经济社会残破的历史背景下得到发展,同他的关注与带动也是分不开的。而诗作中令人号啕的凄凉之感,以及使人燃烧的慷慨之气和朴质刚健的文字,三者协力,使得建安文化产生了一股超乎寻常的艺术感染力和精神震慑力,从而产生了一个悲凉雄奇的文化风貌,使建安风骨形成了一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大美学理想,使后世作者也在不同程度地深受了建安风骨的遒劲慷慨的美学品格影响下,在坎坷的困境面前振奋向前,继续高歌。
文章以曹操的诗歌创作为切入点,从其所处的那个时期入手,将曹操诗歌以及诗作中所具有的审美内涵,和之后建安风骨时代的新文学思潮结合起来,以研究曹操诗作中所反映的新文学思想和诗人形象。
关键词:建安风骨;曹操;审美意蕴;文人形象;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在我国享有“诗国”之美称,中国诗词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深邃流长。从先秦开始,大师辈出,他们经过艰苦劳动,不断创新,写出了众多的名篇佳作,将中国诗文艺术发展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层面。在建安年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十分关键的历史阶段,而建安文化即是对这一文化发展烂漫阶段的总称。而身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似乎并不得空于文化阅读又无暇于文学创作,然而他在戎马倥偬期间的文学写作,却多被归入了中国正统文化的精华之林而万古长青,其自身的在文化创作中所发生的巨大社会作用和时代引领作用也有着难以取代的重大作用,虽然当时的文化批评家并没有对曹操诗文创作予以太高地肯定。但一个让都我们不得不肯定的事情是:他成功践行和开创了中国建安文化,其对建安文化中“慷慨悲凉”的大流派的产生具有开风气之先的重要意义,是中国建安风骨形成的关键人物。过去,人们习惯对曹操诗作以文化鉴赏的高度来进行品评,但较少有全面探讨其作品所具有的美学内涵,通过对曹操作品内涵进行全面的探讨,研究其文化内容,并将之放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思潮当中,并结合他的文化、艺术内涵,可以探索对曹操作品中所反映的文人面貌进行系统性探讨,使其作品美学内涵具有整体性特点,从而更显出探讨的重大价值;另外,由于曹操思想还从侧面深入反映了当时的思想生活特征这对于探讨汉魏时代的社会思想和社会现状具有一种启发和丰富的意义,有利于人们整个层面认识和掌握社会转型阶段以及我国处在动乱时代的社会思想。
说明了曹操对建安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作用,“邺下文人集团”正是以曹操为核心而构建出来的文化集团,他为集团生存发展创造了丰富的文化条件。本文通过整体把握曹操诗作文献和其他重要历史文献,探寻并发现了曹操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并通过对曹操作品中审美内涵的发现,清晰梳理曹操诗文创作中所蕴涵的审美与思维逻辑,进一步补充并丰富了曹操的创作内容。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曹操不单单只是一个我国的历史作家一个中国了不起的政界、军队著作家,更是中国一个很了不起的历史文学家,著译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许多军队作品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行》、《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来辑有《曹操集》,无论是本国境内抑或来自海外者(日语、德语、瑞典、美洲、X等)均先后有国外专家学者在进行对曹操深入研究,以往的学界对曹操中国的社会文化、军队、政治生活等均作出了前人较为细致全面与深刻系统的系统探究,亦由此获得了最为优异丰硕的理论硕果[陈玉萍.明清曹操诗接受研究[D].河南大学,2020.DOI:10.27114/d.cnki.ghnau.2020.001358.]。
1.2.2国内研究综述
当前中国国内理论界对于曹操文学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对曹氏诗文的历史性解读与政治性解读上,多采用了时间再现论的方法论来展开对”文以载道”的历史解读,人物只不过作为政治形象的具体化而具有刻板僵化的思维模式,也忽视了作者丰富心灵的本质变化以及个人命运所显现出的寥寂性与孤独性,对曹氏诗文的美学意义和审美内涵探讨也很少重视,但正是试图从美学意义的独特性与变化中去探索曹操作品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与人生情怀。
1.3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3.1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题研究主要利用艺术的、史学的批评方式,即把曹操文学放在史学语境中思考,又或者把史学语境中的曹操诗文当作基本研究材料,来剖析曹操诗文的审美内涵和文人形象。
本文将整体了解曹操诗词文献和有关历史文献,探索并发现曹操诗词中所蕴涵的美学内涵;通过对曹操诗文美学意义的揭示,作者清晰梳理了曹操诗文艺术内涵的美学意蕴脉络,进一步补充和丰富了曹操对有关诗人意象的认识。
1.3.2课题研究的目的
文章以曹操的作品为重点,从其所处的那个时期入手,将他作品以及诗作中所蕴涵的美学内涵和建安风骨时代的美学理念联系起来,以探讨建安风骨在曹操作品中的表现。
1.4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4.1课题研究的对象
此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曹操的诗歌及其诗歌中的审美意蕴。
1.4.2课题研究的内容
1.对建安风骨的由来及内涵特点作具体陈述。
2.重点结合《蒿里行》与《短歌行》这两首诗歌中的审美意蕴进行深入研究。
3.对曹操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对作者诗歌的审美意蕴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对曹操的文人形象做进一步补充概括。
4.最后总结曹操在文学历史中的地位及成就,为“建安风骨”的形成所做出的奉献,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应该从哪个角度分析进行简要概括。
1.5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课题研究的思路
1.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有意义的、可以用经验加以检验的问题。
2.把所做的研究和有关的理论进行整合;通过对曹操诗词的美学内涵的考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加以剖析。
1.5.2课题研究的方法
(1)点、面结合法
本课题将对曹操诗歌的审美内涵的深入研究,和汉魏时期的新时代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利用点、面结合的探究方式,来探索和解析曹操诗歌的艺术含义,从而发现时间演变对曹操诗歌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曹操诗歌创作的艺术思维及其对中国现代思想的促进与表达。
(2)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考证法
重视历史的客观事实,即真实地对他所著的诗篇与文字材料(《蒿里行》、《薤露行》、《短曲行》、《辛凉行》、《度关山》、《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加以解读与考据,在认识曹操的人生遭遇和其所处时期的历史事件的基础上,以鉴往知来。
(3)文献归纳法
经过对有关史书资料的查阅、鉴识、解读、演绎、考证、分类、梳理、系统总结,形成了对曹操诗词中审美内涵的科学准确掌握。
(4)分析研究法
通过仔细阅读历史材料,比较曹操原著与曹操研究资料中在观念、思维上的差异观念或矛盾看法,掌握这种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与方式,理出联系,认识实质,并选择实用信息加以分析、总结,然后再加以阐述,从而提出主要的论点,使曹操诗歌的审美内涵在“分—合”中得到了系统概括。
第2章相关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2.1核心概念界定
2.1.1建安风骨
“风骨”是文艺评论的一个概念,按照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结言端直,而文骨成焉;意气骏爽,而文风生焉”的说法,所谓“风骨”便是以端直有力的语句来表现作品中昂扬畅快的情志,以达成教导和影响的艺术力量,也特指那些意气飞扬而词意又充满力量的文学风格[毕小超.曹操诗歌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建安是汉献帝最后的年号,这一时期邺地诗人骚客的创作大都真切地表现了时期的离乱和民众的悲难,并表达了建功立业的心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作者生命短促、激愤难酬的悲凉愁怨,作品意境宏伟,笔调鲜明,直接表达,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性格,其浑厚深厚、悲凉慷慨、遒劲力度的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称为“建安诗风”或“汉魏诗风”[韦运韬.曹操诗歌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9.]。
2.1.2审美意蕴
审美内涵,是一个人对美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抽象的、对美的观念的理解,它是一个人对美的认识和审美的能力的集合,它包含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取向,它通常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审美观念和社会的审美品味。
2.1.3理论依据
狄德罗在《百科全书》中撰写了关于”美”的词条。他曾这么说过:“在我们称为美的任何物质所包含的品德中,我们将选取哪一种品德来表明以美为其标志的事物呢?”他指出,这种品德便是“关系”:“人民在品德领域方面研究关系,就有了品德的美,在作家作品中研究,就有了文化的美,在音乐家中研究,就有了乐器的美,在自然界的艺术作品中研究,就有了自然界的美,在人体的机器制造工艺的创作中研究,就有了模仿的美。”构成美这一思想之根本的一般特性,也蕴涵于“关系”这一思想之中[郑士元.三曹诗中的生命意识律动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0.]。
第3章建安风骨时期曹操诗歌的分析
3.1曹操诗歌审美意蕴的历史成因
3.1.1曹操的身世
曹操是中国建安时代有名的政客和军队家,原籍安徽亳州市,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人。《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对曹操的生平有如下的记述:“太祖武皇帝,是沛国的人,他的本姓是曹,又名孟德,是汉朝丞相之子。桓帝世时,曹操被任命为中常侍,加封费亭侯府。他的义子崇嗣,在都督之位上,无人能查到他的来历。”曹操出生汉桓帝永寿元年,卒于汉献帝建安二一五年,在二十多岁时就被晋封为太守,被晋封太守,后来参加了黄巾叛乱,成为了济南丞相。董卓想要推翻汉献帝,建立自己的XXX,秦始皇便派兵讨伐董卓,将汉献帝请到了许昌,从此,秦始皇“手握重权”,随后,秦始皇又在秦始皇的带领下,打败了袁术和袁绍,并担任了中国北疆的实际统治,被封为魏王,时年六十六。曹操不仅仅是建安时代有名的政客、军事家,更是成绩卓越的思想家和文人骚客。他的毕生抱负为彻底统一东汉天下,于”戎马无解鞍,铠甲不离傍”之际,同各种军阀与割据统治力量们展开进行了多次长期不懈激烈的反抗战斗,并由此赢得到了自己历史性意义的重大成功。与此同时,他个人还陆续写出创作了不少的真正可以表现汉末建安时代社会风貌特征的现实主义诗歌小品和许多清峻、通脱的抒情散文,其诸多文学作品中均发散溢着其奇异思想的灿烂光辉,开启起了汉末一代之新诗风。
所谓时势造英雄,就是在一定的时代发展状况与社会发展环境下,如时间动乱,使人的聪慧才华显现了起来,从而相辅相成,使其变成英杰人物形象。因此还应当据此认为,曹操之事迹及其后来在我国诗歌小说创作发展史上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都与在当时及他创作所适处时代的大时间环境,是完全分不开系的。由于曹操作者所在特定时期特定的文化家世背景、社会生活环境而造就形成了曹操人物形象,拓展丰富了当时他的丰富细腻的文学内心世界,为今后他小说作品总体风貌的基本构成奠定打下奠定了理论基石;反过来,他本人又正是凭借着自身的拼搏奋斗在改变着其所身处过的这整个社会时期,从而又对这种时间格局结构方式和思想文化方式也产生起了十分巨大深刻的社会影响[吴丹.浅析《短歌行》中“建安风骨”的体现[J].山西青年,2017(18):128.]。
3.1.2曹操所处的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大汉皇朝在社会政治上已经进入了非常阴暗、腐朽的地步,特别是在曹操所处的桓、灵之世,其情况更是愈演愈烈,而这个皇朝以及其所采用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里里外外都发散着腐朽的气味。其实,自从唐朝王莽李世民篡政、广武王朝中兴之后,隋朝西汉隋唐王朝也就正式进入到了一片内外交困动荡的复杂局面,外戚专权,宦官专政,军阀割据连年对外征战、称雄割据一方,豪强大族权势逐渐恶性膨胀,各类国家社会暴力冲突现象空前地加剧,人民长期处于了水深火热环境中,反抗的战争烈火渐发展成烈火燎原之势。曹操诗作《薤露行》就表现了当时这一严酷的社会生活实际。
此诗的主要思想叙述说明了汉朝的低劣腐朽的专制统治的环境所带来的了极其巨大的思想政治道德损失,巍巍大汉帝业将付诸东流。诗歌原为古汉乐府旧曲,是古代死人在下葬仪前吹奏的民间私用歌曲。“薤”,原为一类草本植物,昔人常以它上的露珠很容易脱落来描述生命的苦短,诗人则用《薤露行》为汉室颂词,唱响研究了整个汉皇朝的发展史,用它来研究总结了汉末的那段发展史,使后人谨记汉朝趋向消亡的历史教训。
3.2曹操诗歌的审美意蕴分析
3.2.1对人生苦短的悲叹
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天地动乱,人民生灵涂炭。正是这时候曹操重新统一了北方地区,想要有更多的仁者志士们可以为自身服役,达到统治世界的壮志大志。《短歌行》实际上是一篇求贤的诗篇,又是一篇政策作品,是为他当时所提出的政治路线和统治方针所服务的。所以作者把自已所希望表现的政治内容,巧妙地渗透到这首带有强烈表达思想气息的作品之中,采用了借物言志与抒发相结合的方式,表现了祁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蓝图伟志[南春玉.从《短歌行》看建安风骨——曹操《短歌行》赏析[J].北方文学,2017(17):286.]。而曹操也在平定北方地区以后,才开始有了统治世界的鸿鹄之志,并以周公自比,显示了他开拓进取的大志豪情。此诗开头表现出时光年华易逝,对立功事业未成的担忧,不过这个心情并非被动的在字里行间又表现了这位作者有着满腔的自信,能够完成自已一统天下的决心。这首诗每八句为一个,抒发言志含蓄委婉、幽曲深长,层层递接,步步相通。一至八句感叹人生苦短,年华易逝,为功业未成而忧思、悲愤。“对酒当歌,一生几何?”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思想如奇峰崛起般,是自由而与众不同的。写它自由就是触景生情,触物伤怀;说它不一样凡响,是因为他融艺术家、志士的特点为一体,感情的热烈饱满、抒泄的毫放为古今作品所多见。“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指人们为了追求更多更快的机会功成名遂,因此身虽死而名长留,但他们也可能由此引起了比较激烈的建功立业的欲望与激情。他虽然生逢汉末乱世枭雄时代,却期待着自身能变成西周初年周公时候的一个政客,并凭借自身的文治武技,治乱兴邦,革故鼎新,开启了时代的升平兴盛。
在这个诗中,他很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这是一个孔子和孟子所向往过的天下大同的盛景。他并不是惟有自己的政治抱负,而是依靠着自身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从二十几岁入仕任政、30多岁投军治乱,到五十几岁写下这首诗之时,他已通过二十年的艰苦远征,终于统一了北方,功业有了成就。但也就是在这功业半成、将就事未成时期,他才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甚之宝贵。他曾以疼痛感一生的苦短,因去日苦长、来者日渐古稀而又激愤不屈,因而一生悲情而难忘。“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是为感叹人生苦短而又忧愁伤痛不已,萦萦于怀。“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是指他并不是寻求消愁和解忧之最好方法。又有如李白里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句,都是诗人对古代英豪与勇士们痛感自己行年已老、激愤壮志难酬后的一番感慨,虽然多少有点小伤感但内心却似乎并不很感伤。这样小小的伤感却也反而大大促动起了诗人他立志要自己在他屈指可数的有生之年中能此诗的主要思想叙述说明了汉朝的低劣腐朽的专制统治的环境所带来的了极其巨大的思想政治道德损失,巍巍大汉帝业将付诸东流。诗歌原为古汉乐府旧曲,是古代死人在下葬仪前吹奏的民间私用歌曲。加急迫地更加发奋于做为,这可能也就正是他下文时所要生发起的那种思慕贤才志士之迫切情思产生的原因。
他在长诗《短歌行》序中这样写:“去日苦多,譬如朝露”,尽管它流露表现出对了己生命苦短、壮志难酬时的那丝丝的惋惜,却似乎并不会由此而感到低沉,而只是把他这样一种失意无着落的感觉转变为他为国招揽有用人材时的内心极度地渴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地归心”。这样希望世界贤达志士相助的急迫精神,若非是崇高的救国救民的伟大思想,是绝然不会出现的[韦运韬.曹操诗歌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9.]。诗中情感充沛,具有强烈的伤感色彩,在深沉的忧郁中激荡着慷慨激昂的思想感情。曹操以一统天下为己任,一统天下为己任,在这一过程中,他吃尽了苦头,也有过许多悲哀,因为他目睹了人民的悲惨生活,他决定要改变人民的现状。
3.2.2对国家命运和百姓安危的忧患意识
曹操留下的诗词很多,从内容上看,政治诗主要是反映政治理想,山水诗主要是描述风景,游仙诗主要是描述神仙的人生。无论何种体裁,曹操词中都流露出一种浓浓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其中,《薤露行》与《蒿里行》是其忧国忧民之作,被钟惺在《古诗归》中评价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前一篇抒发的是对国家的忧患,后一篇抒发的是对国家的忧患。
《薤露行》讲述的是何进为了斩杀太监,将董卓召入京,最终酿成国破家亡的故事,将故事的叙述与自己的情感结合在一起,将悲伤与愤怒融为一体,描绘出了国破家亡的故事。身为一名政客,曹操站在高处,可以俯瞰整个局势,他批评了何进的智谋不足,犹豫不决,批评了董卓谋夺国权,弑君灭京,他为汉朝的覆灭感到悲哀,为自己的国家感到悲哀,为自己的未来感到担忧。曹操忧国忧民的思想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蒿里行》是与《薤露行》相配的一首,其末尾六句更是直指战争的危害:由于连年战争,士兵身上的甲胄始终不脱,身上多有虱鼠;由于大量平民的死亡,沙漠中到处都是白骨,方圆千里之内,都没有一只鸡叫。面对这凄凉、凄凉、惨不忍睹的局面,诗人忍不住发出了一道震耳欲聋的长啸:“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以此来表达自己对那些因为战争而遭受苦难的百姓的极大的愤怒和怜悯,以及对那些造成中国苦难的罪魁祸首,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惩罚。它体现出浓厚的人民情怀和写实精神。《蒿里行》的结尾六句直接写出了战乱的危害性:因为连年战乱,将士的马错甲不离身,长出了虱啮属;因为匹夫的大量死去,荒漠上白骨累累,连万里之间都听不到鸡鸣之声。面临着这荒凉、凄苦、惨不忍睹的现状,词人不由作出了振聲发聰的呐喊:“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抒发了对由于战乱而陷入生灵涂炭当中的悲难人民群众,表示了巨大的悲愤与同情,同时对导致中国人民悲难的罪魁元凶,予以了冷血的揭发与鞭捉。表现了强烈的人民性与现实主义精神。
体现曹操忧民思想的作品还有《度关山》中的“天地间,人为贵”凸显了作者以人为本的思想,“劳民为君,役赋其力”则包含着儒家所提倡的民本思想。钟嵘曾这样说:“老瞒生于汉末,无坐而臣人之理,而其发念起手时,则自以为仁人志士们忠臣之自负,若不肯便是奸雄。如瞻彼洛城郭,微为哀伤’,‘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不戚年往,犹事不治’,亦是真心真话,不得概以‘奸’之一字抹杀之”(《诗品》卷下)的上述所说,算是对他的对曹操同志忧国忧民革命精神的进一步充分肯定[陈玉萍.明清曹操诗接受研究[D].河南大学,2020.DOI:10.27114/d.cnki.ghnau.2020.001358.]。曹操的忧患意识即使在人生顺境当中也没有丝毫的弱化,正如他在《河朔寒》中吟唱的那样:“心常叹怨,戚戚多悲”,扦发了他心中长存的哀怨和积蓄的悲伤。
清人沈德潜(《古诗源》)就曾经讲过,以中国古代乐府来记载当时时事,始自曹公,这句话很有见地。曹操之所以能用新的瓶子装新的酒,是因为他的乐府有一种“缘事而发”的特点,适合用来记述和抒发自己的感情,比如《薤露行》,它本来便是乐府古体,却又有悼念王公贵族之死的含义,而曹操也就是在于此而嗟叹于国家之丧乱,君主的受难,人民之遭殃,正有愁国哀悼之意。
钟嵘也曾写诗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卷下),陈作明又评过其诗云:“跌岩悲凉,独臻超绝”(《采菽堂古诗选》卷五)等等。敖陶孙说他“如幽燕老将,气质沉雄”(《诗评》)。曹操的诗风慷慨沉雄、古直悲凉、用笔沉闷,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点。这种诗风的形成,和曹操的忧患意识有很大的关系,是个时刻充满忧患意识的诗人,其艺术风格一定表现出沉雄之气的[杨芳.论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J].青年文学家,2020(18):58-59.]。
3.2.3慷慨悲凉的美学品格
文学作品是作者的个人生活,它以关护人的生活为基本出发点。曹操的诗作不仅表现了那个时期,并且还在诗作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思想感情,其创作中充分流露出了伟大的人生意志,有着永久的艺术魅力与价值。而曹操诗作的人生意识则体现着浓浓的慷慨悲凉的文学品质。
刘勰认为,建安年间的诗人“雅好慷慨”、“梗慨而多气”等,用来评论曹操诗文最为正确。因为那个时期的士人民都具有着崇高的志向和宏伟的志向,他们祁希望建功立业,也希望从有限的物质生活中得到发展,并实现其的政治抱负。曹操这部作品书中主要表现出来了这二个巨大深刻而又惨痛曲折的历史社会事实:一本书是表现作者面对外在的黑暗世界时的生活痛苦社会事实,一则是描写作者内心深悲怆愁伤之时痛苦的人生心理事实,同时二者也是一个作家内在主观的情感意识的最本质表现。比如,题为《龟虽寿》的“老骥伏枥,立志万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这首诗整首诗都是从一个象征着天寿的神龟形象开始的,它表达了作者的自强不息的决心和一个积极向上的、快乐的精神。这一段是整首诗歌的一个重点,它说明了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但是人的一生却是无限的,因此,人要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断地去奋斗,去创造自己的事业[庄德友.雄深壮阔——曹操诗歌意境论略[J].现代妇女(下旬),2014(10):295-296.]。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北伐乌桓大捷之后,于九月份凯旋归朝,虽已五十三岁,却因打了胜仗而兴高采烈,“东面碣石,以观沧海”,兴致盎然,遂高歌一曲,留有千古绝唱。其实,这才是曹操真正的心里话,也是他年富力强,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勇往直前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激励,清人陈祚明以:“(《龟虽寿》)名言激昂,千秋使人慷慨。
《苦寒行》是建安十第一年(206年),曹操率军远征,在经历了太行山上著名的羊肠坂道后所作。这首诗的风格简朴忧伤,有一种淡淡的忧郁。诗人以质朴的笔触,描写了坂道的变化多端,风雨交加的旅途,风餐露宿的艰难处境。对艰难的军旅生涯所带来的厌倦思乡心情,对诗歌也做了照实的记述。更显得耐人寻味处的地方是,虽然自己身为一支军队司令,但这位诗人在这其中表现却似乎并完全不是以强汉做英雄之姿态,而是完全赤裸裸地描绘反映出他了此时的一种心灵本质性的动摇:“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恩欲一东归。”他用了这样一种直露锋芒的笔调将一位词人的一片心灵天地表现了起来,并处处以其情感真挚强烈地扣动着诗人们脆弱的心灵。诗人自己并没有全然沉醉于自己艰难生活中的悲鸣声中,而是设法把他这种凄凉思绪情感和情意同自己平定天下时的英雄壮怀相统一联系了结合起来,并设法使之其境界有所的升华。这无疑也因此就可以使整本的词赋不仅同时具有体现了其凄凉悲壮之佳境、感人之盛情,而且有时还特别表现出来了诗人那种非同凡响的雄调与壮格。它最终之所以也能得以被人流芳传诵千古,实又非其完全地出于巧合。尤其特别是写在最后二句诗中,“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作者以周公为例,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化作了平定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于是再读开篇“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凄苦苍凉之含情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指之的反而是这样一个敢于驰战北南、挥戈东西的伟大统帅及他那一次次克服种种困境、冲破无数险境、获取无数成功机会的坚强勇敢决心和自信。
上述几首诗篇基本都已抒发到了主角公希望建功立业统治这个世界上的鸿鹄报国之遗志,虽天已垂迟暮、意志仍长存,希望能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那种急迫之心境更是被诗人衬托出得那么酣畅淋漓。而就在这该诗《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内容之间,词人此时却是正在对曲酒歌当歌,慨叹自己生命苦短,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这种决心却已经慢慢变成了主角公心中的心疾。从诗作具体写作内容分析来看,该诗当写于赤壁之初战失败后,当时正由于在军队作战上遭到的接连战败,使整个曹操部队在中华民族统一战争伟业上的胜利实现精神上同样遭到的了一个重大的打击,因而他深感到时光易老、壮志难酬,所以便产生出了“生命几何”、“去日苦多”这样的强烈感触。对《诗经·子衿》中和《诗经·鹿鸣》中两篇诗歌作品的直接借鉴,是主要在于作者抒发出对古代贤才的无限思慕。结尾句则以周公作自设比,抒发出了要吸引天下人才,使他们天下有归心的崇高志向理想与远大抱负。此诗之前十八句感慨了生命历程的漫长短暂,抒发到了古代作家那种为急于吸引天下人才而以未及时完成实现封建国家的统一之大业忧愁而感到愁苦伤感的一种思想感情,字里行间自然也是无所不有流露着出浓浓的伤感之情绪了;至于其中的第十六句,有作者的朋友直接的援引了《诗经》而成篇,抒发了到古代了的作家们那种为急切求得天下贤才之士发愁的一种情感;结尾有八句,以两个典故分别做为八个形象比喻,既直接抒发出来了这位作家礼贤下士的高尚心态,也进一步抒发出来了作家自己也要能象周公一样善于收揽天下人才的豪迈意志。
第4章曹操的文学地位与成就
建安时期既是一个来势汹汹的时期,又是一个群雄并起、英雄豪杰辈出的时期,以曹操父子为主的建安文化也出现了欣欣精力旺盛的局面。清代的学者如翁方纲也曾在文章《石洲诗话》一文中谈到:“论诗从建安才子提及,此诗中疏凿手矣”,而李白中亦云:“蓬莱文章建安骨”,都说是对建安诗文的一种正确评论[温昭霞.曹操诗文的个性追求[D].东北师范大学,2007.]。建安之前,成为中国的主流诗辞都是对作者心有所蕴、身不由己的流露,直到建安时期,才显现出了一大批呕心沥血尽力于诗赋且风貌迥异、卓有建树的文化斗士。宋代学者范温曾在文章《潜溪诗眼》一文中详细谈到:“建安诗文,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风调清雅,格力遒壮。其言直致之对偶,指物之绮丽,得《风》、《雅》、《骚》三家之气骨,为最近之古者也。”这段话可能是曹丕对曹魏建安XXX时期诗文风格一个比较全面客观而相对精确具体的概括形容。曹操作为那个时代的领导者和建安诗歌的灵魂人物,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向心力,建安文学以他为核心形成了独有的文学盛世局面;作为“文人乐府”创作的领路人,曹操开辟、引领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正确方向与道路。
4.1形成了以曹操为中心鼎盛的文学局面
曹操很清楚,要实现他的一统天下,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不能聚集贤能之士,更是曹操心中的一块心病。曹操最看重的就是能攻城拔寨,能为自己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智者,以及能为自己出谋划策的俊彦,以及雅好文的才子。他善于有意识地的培养延揽出颇具高文学素养才华的中青年饱学文章之诗士,并竭力为促进他们自身的学习诗歌及创作而创造出良好发展的创作环境,鼓励扶持他们进一步从事其诗歌和创作,他本人还竭力将这些他们分别安排在他们相应部门的相应职位层次上,使之更能够保证人尽其才。这与汉武帝“俳优畜之”,仅供取乐的作用完全不同,是更高层次的目的[李玉英.曹操诗歌的情感审美[D].曲阜师范大学,2005.]。正是由于他作为国家执政军队方面的重要领导者,再加上他对文化之士的关注和引导以及自身雅爱文学,使得他拥有了强大的政事影响力和文化吸引力,所以在他的身边也聚集了许多文人,使得建安七子等当时最杰出的文人词客都聚集在邺城,从而产生了“彬彬之盛”的文化繁荣的景象。他们满怀着对曹公的尊重与感谢之情来到其身旁并与之喝酒对歌,进行了文学创作。试想如果不是因为曹操的出现,可以很确定地说,建安文学将是另一番样子。
4.2开辟了“文人乐府诗”的艺术创作道路
刘勰曾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有提到,他“登高必赋,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其诗“慨然凄然,气韵沉雄”[钱敏芳.曹操诗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他不断寻求创作方式的鼎新,他的一种写作习惯引起了审美观与写作观念的转变,两个原因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使他创作不管在方式上或是在内涵上都得到了全新的提升。
曹操从诗歌的内容到表达方式,都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的诗歌继承了乐府民谣“感伤,因事而兴”的优良传统,以乐府的老调子写新的内容,深刻地反映了乱世政治的真实情况,深刻地刻画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因此,他的诗歌被称为“汉末实录”。曹操突破《诗经》句式的局限,是其四言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自从《诗经》问世后,四言诗就被淘汰了,甚至被五言诗所取代,四言诗的作家也是寥寥无几,而曹操的四言诗却是独树一帜,行云流水,风格各异,一改秦汉时代的文风,重新焕发了生机。曹操中兴四言诗成功的关键在于突破了《诗经》文法的桎梏,使其表达自由,直率而直接。另外,曹操对五言诗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五言诗的主题选择方面,而且还拓展了其叙事领域。汉乐府民歌在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它的主题通常都是相对固定的,而关于社会重大事件的主题则很少涉及,它所描述的主要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思妇游子的离愁别恨以及主角对生命的无常的感叹,虽然它们所描述的内容很广泛,但是在对社会重大事件的描述上却明显不足。曹操在诗歌创作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积极拓展了诗歌的表达范围,并以诗歌来直接反映了东汉末期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其中,《薤露行》和《苦寒行》两首诗,更是真实地重现了东汉末年的一段历史,呈现出一幅恢弘的历史图景。
曹操在五言诗中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由叙事性转变为抒情性。在汉代乐府诗的发展过程中,总体上是以叙事诗为主要内容的,个别作品中也有一些带有抒情色彩的作品,但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而曹操五言诗歌,则是在叙述中加入了大量的抒情性元素,使其达到了叙情性和抒情性相结合的目的。[温昭霞.曹操诗文的个性追求[D].东北师范大学,2007.]从《蒿里行》和《短歌行》这两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东汉后期的社会状况,更能深切地体会到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悲壮悲壮和渴望建功立业的强烈情感。另外,曹操也能够用旧时的乐府题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从而进一步丰富了乐府题材的内涵结构。
第5章对曹操历史人物的评价角度
许邵对于曹操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评价真的是一针见血。对于曹操,后人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些人喜欢曹操,认为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有些人则认为他是一个暴君。当然,也有人对曹操进行了客观的评价。不管怎么讲,他的确不是一般人。三国时代,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英雄辈出,群雄相争,归根结底就是一场人才之争。人才的竞争,需要为人才营造良好的施展空间,也需要提供具有竞争性的发展机会,更需要对管理者予以足够的信任。而正是由于曹操一系列的人才主张和注重人才培养的做法,尤其是突破了传统门第观念的禁锢,才确实使很多寒门子弟依靠着自己过硬的能力施展才华得以崭露头角,使曹魏的人才资源远胜于其他的军事阵营,一跃成为了当时星汉璀璨中最为璀璨的一支明星队伍,为后来曹魏的强盛和统一北方打下了牢固的人才基石。
时代造就英雄。曹操作为一代雄主,其成功之路离不开人才的支持。第一步是:寻找一个可以完全归属于自己的地方,建立一支自己的正规部队;第二个步骤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政治上的有利地位;第三个步骤,则是官渡之战,以少胜多,以少胜多,最终击败了袁绍,统一了整个北方。曹操用人的基本原则就是“唯贤是举”。从这三个方面来看,曹操的成功离不开一群有才之士。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样一位“高手”的指导,曹操肯定不会有这么大的进步。曹操为何能够获得如此多的人才效忠?他究竟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能够吸引到如此多的天才?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就是不拘一格,任人唯贤,所以天下英才都来投奔曹操,想要一飞冲天。
历史事件与历史角色发展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某种意义上,史学角色只是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它是人类历史的缩影,而历史背景则是史学角色发展的背景和前提。不要将历史事件与历史角色发展分割开来。衡量史学与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都是相同的。衡量史学的尺度与衡量历史人物标准,都必须和史学发展的一般规律相联系,都必须贯彻史学的一般辨证方法。而评价历史与历史人物的评判标准,都必须基于严肃认真,对社会历史对人类未来负责任的客观看法,而不要仅仅以社会历史善恶为尺度,因为那样的把历史人物任意抬高、神化或污蔑贬低、“恶搞”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该把历史和阶级相结合。在对历史进行分析时,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的特殊情况下加以考虑,才真正的体现了史学角色的史学意义与史学价值。阶级分析法与事件分析相似,都需要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社会阶层中去分析与评价。历史人物本身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因此,我们必须从发展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相同的历史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其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有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在一个阶级社会里,使用历史研究的方法与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是一样的。要把历史上的事情、人、事、事联系起来。层次分析方法就是将历史人物置于具体的层次问题之中,将他们与自己所处的层次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评判。
结论
汉末建安年间,是一个动荡不堪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官吏腐败,民不聊生。这一时期的文学家在深刻感受到多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选择了主动承担起重大的历史责任,力图以一人之力挽救天下百姓于危难之中,从而实现“匡扶汉室”的“一统天下”。这种政治理想在诗作中的体现,形成了“慷慨悲凉”的建安文风。曹操是建安时代的领军人物,无论是在政治方面,还是在文学方面,都展现出了极高的领导能力,他“外顶武功,内秀文学”,不仅收拢了一批“治军之道”的人,为他的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他还广纳了许多文人墨客,而曹操,就是这些文人墨客的担保人,也是诗词的引导者。总的说来,曹操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政治理想,对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认识,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问题,反映了国家的悲哀,他的诗作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它的豪迈,苍凉,悲凉,对于中国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曹操诗词中的审美思想,既有其深刻的哲学思想,也有其广阔的时代背景。他有很多优秀的诗歌作品,与汉魏时期大众的审美体验相融合,形成了“建安风骨”的典型。从美学角度来看,曹操诗词表现出一种中国古代美学所称的“壮美”所特有的刚硬的“崇高美”。在其创作中,景物变化不断,常在忧伤中感受到豪迈;空气和时间的无穷无尽的变化总是让人觉得壮观和遥远。他善于以虚的方式表实,以少见多,以小见大,以静为动,从而丰富和表现自己的艺术想象。
参考文献
[1]毕小超.曹操诗歌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2]詹文伟.论曹操诗歌“慷慨悲凉”的美学品格[J].宁波开放大学学报,2022,20(01):120-124.
[3]胡慧莲.建安风骨之悲凉审美分析——以“三曹”为例[J].作家天地,2022(07):17-19.
[4]卢劲.建安风骨[J].文史天地,2021(11):92.
[5]杨芳.论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J].青年文学家,2020(18):58-59.
[6]陈玉萍.明清曹操诗接受研究[D].河南大学,2020.DOI:10.27114/d.cnki.ghnau.2020.001358.
[7]赵艳华.论曹操诗歌内容的“悲凉”[J].北极光,2019(02):63-64.
[8]吴丹.浅析《短歌行》中“建安风骨”的体现[J].山西青年,2017(18):128.
[9]南春玉.从《短歌行》看建安风骨——曹操《短歌行》赏析[J].北方文学,2017(17):286.
[10]董峰.雄心慷慨背后的悲凉情怀——论曹操诗歌的悲壮美[J].甘肃教育,2016(21):87.
[11]庄德友.雄深壮阔——曹操诗歌意境论略[J].现代妇女(下旬),2014(10):295-296.
[12]郑士元.三曹诗中的生命意识律动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0.
[13]韦运韬.曹操诗歌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9.
[14]温昭霞.曹操诗文的个性追求[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5]李玉英.曹操诗歌的情感审美[D].曲阜师范大学,2005.
[16]钱敏芳.曹操诗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
[17]施建军.建安文学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4.
[18]Liu Y.The Sorrowful Consciousness of Cao Cao’s Yuefu Po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Research,2021,4(11):304-309.
[19]朱光宝.文人乐府的开山祖建安风骨的顶梁柱——曹操诗歌的文学价值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
[20]缪艺萱.以曹操为例谈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J].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2018.
[21]尹冬民.曹操书事考略[J].文艺评论,2011.
[22]毕小超.曹操诗歌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23]邢璐.中国古代服饰纹样中美学思想的体现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4.
[24]向福贞.曹操人才观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J].[1]聊城大学东昌学院,2014.
[25]曾小霞.论曹操诗歌中的霸气和菩萨气[J].安康学院学报,2012.
[26]朱星梅.论曹操诗歌的迪高美[J].太原电力学校,山西太原030002,2002.
[27]张晶晶.中国文学史中的曹操书写19001949[D].云南大学,2013.
[28]闫维俊.先有形神健方能艺术精——对联风骨浅谈[J].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2007.
致谢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行文至此,思绪繁杂,全文将至,落笔为终。这一年,我二十二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完成了大学学业。四载寒暑,无论是喜悦还是酸楚,所有经历,于我都是礼物;所有相遇,于我都是宝藏。四年里的所有,或许做不到一生铭记,但绝对一生感恩。之前总觉得来日方长,殊不知人生是减法。在这座曾经无比向往的校园里,留下的是这四年的青春和沉甸甸的收获,纵有般不舍,但必将抖抖灰尘迈向全新的征程。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3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