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时间观念的跨文化比较

摘要

在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东西方人有着不同的时间观念。时间观念的不同使得东西方人在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待人处事等方面引起误会甚至冲突。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下的时间观念,让人们了解东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并提出减少跨文化交际冲突的途径,希望能够提高人们的交际能力,使跨文化交际有效进行。

  关键词时间观念;跨文化交际;差异

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敞开了国门,加快了对外开放的脚步,同各国的联系和交往更加密切。交流离不开语言,言语的使用也伴随着非言语。时间作为非言语交流的要素之一,其理念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反映形式。然而,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使得人们对客观时间有着不同的认识、理解和反映,因此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着差异。时间观念能够表达思想、传递感情、交换信息,具有自身独特的交际功能。在人际交往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不自觉地使用自己的时间观念进行交流,自然会认为自己的处理和安排时间的方式是正确的。时间观念是人们大脑中对于时间的一种认识,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比较强的指引作用,可能对东西方的文化交流造成障碍和干扰,从而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同时,时间观念在文化交融与冲突中形成和发展,主要通过旧观念的淘汰与新观念的产生来展现的,既标志着对传统的颠覆,也表现出了传统基础上的创新,这与弗朗西斯·培根在其研究中提出的“时间是最伟大的改革者”的观点是高度相似的。因此,在我国社会、文化以及体制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针对各种文化背景下的时间观念展开研究就显得特别必要和及时,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时间观念。

 1东西方对时间观念的认知差异

  1.1多向与单向的时间制式观

X著名人类学家Edward T.Hall在其研究中对全球各国的时间使用习惯进行了归类,一类是单向时间制,另一类则是多向时间制。就前者而言,认为在某一时间内仅仅完成某一件事,如果到达截至日期,那么该事件也会随之停止,以免耽误下一时间段的事情。这种时间制注重办事的准时性和计划性,习惯把时间分段,从而果断利落地做完每一时间段该做的事,在此背景下,时间可以分割成若干个部分,但是无法进行叠加,形成了一个头尾相连的完整直线;就后者而言,多项时间制起源于传统农业社会,人么往往会认为认为时间是分散的,往往能同时做许多不同的事情,对计时、用时随意性强,日程、计划等对于事情的影响对较小,具有比较强的灵活性。

对于东方人来说,往往会更偏向于多向时间制,希望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人们通常不会制定具体的计划,时间安排比较款搜,过着缓慢而悠闲的生活。中华民族从祖祖辈辈的农耕生活中总结出了对时间的看法,先民们在太阳升起时劳作,夕阳西下时休息,基于24节气来开展各种劳作活动,并没有精确的时间。因为时间观念比较弱,人们在开展社交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不会对时间太过重视,迟到的现象尤为普遍,做事也比较随意。人们会在相同的时间范围内规划几件事,也能够同时与几个人进行交流。大多数东方人注重时间、地点和人的和谐,讲求人际关系的和谐,讲究事物发展的顺其自然,也就是说周围的环境往往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每一阶段,时间无法对其进行限制。所以中国人计划性差,效率低。在社交活动中,中国人往往对“不请自来”、突然拜访、“放鸽子”和迟到持宽容的态度。亲朋好友之间无需事先约定,可以随时随地相互拜访,即使说“不见不散”也意味着时间可以一拖再拖。现如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入,西方文化不断涌入中国,对于中国人们的影响十分明显,时间观念也随之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西方人也在逐步理解和接纳中国传统时间观念。

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对于单向时间制有着更高的偏好,往往会在某一时间范围内只进行一件事,重视计划,强调效率。时间对于西方人的日常行为有着较强的约束力,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受到很大的影响。X学者Hall在其研究中认为,对于西方人来说,每一个人都会受到时间的约束。实际上,社会交往、商业活动以及性生活都会受到时间不同程度的影响,时间成为了主导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因素。在西方文化中,毫无准备地参加会议或面试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没有事先约定就去别人家做客是不受欢迎的,因为会干扰到别人的行程安排。因此,西方人强调对时间的精确安排,一直就养成了正确看待时间、珍惜时间的习惯,守时、准时变成了其最重要的原则之一。看医生、见朋友都需要进行预约,并且人们通常会明确开始时间,准时在西方人的眼中非常重要。倘若某个人经常迟到,那么人们就会在他身上贴上高傲、不负责的标签。违反约定的人通常被视作为自我为中心的人。在X,一个人如果迟到5分钟,就应该诚恳地道歉,而一个多次迟到的人则会被认为不值得信任,不尊重他人。按计划办事,这是西方人利用时间的又一个显著特征。无论是看望亲人还是拜访老友,抑或是商务谈判都要提前约定时间,以免打乱对方的计划。last minute notice往往会使人不悦。

 1.2过去与未来的时间取向观

在时间观念中,时间取向尤为关键。人们往往会基于文化在时间连续体上的重点来规划自己的时间,并将其作为引导自身行为的主要依据。时间取向与民族历史背景之间有着非常高的关联度。通常情况下,历史悠久的国家对于过去非常重视,因此会形成过去时间取向;历史较短的国家则看重未来,所以,会选择未来时间取向。

一直以来,中国都是历史悠久国家的典型代表,人们往往尊敬爱戴古老、年长、悠久的事物,在社会生活中,经验和资历十分有信服力,所以人们在时间观念上采取过去取向。我们从儿时便知道“人之初,性本善”,即认为过去是最值得留恋的。儒家思想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对于历史、传统十分重视。所以,人们在做某一件事之前,往往会思考这件事之前有没有人做过,如果有人做过,便对其成功经验、失败教训进行总结,评估这件事有可能造成的各种影响,并且,过去也是确定当下是否获得成功的一个指标。中国人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会进行引经据典,追根究底,并且将“中庸”作为自身的行事准则,所以,在社会中,循规蹈矩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如果人们出现标新立异的行为,便会被认定为不合群。相反,对于他们来说,未来是毫无吸引力的,是没有办法真实的接触的。所以,人们那会对祖先产生崇拜感,认为传统都是好的,要尊重长辈,听取前人的经验。俗话说“生姜还是老的辣”;朱熹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太宗叹“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也是尊重“过去”的一种体现。这种取向对于人们的性格也有着极为明显的影响,形成了“厚古薄今”、“饮水思源”、“落叶归根”等思想,这都是过去时间取向的具体表现。在东方文化中,崇拜祖先是普遍存在的,认为“有因必有果”,在这种时间取向的影响下,民族的稳定性大幅提高,但是也会因为固步自封而走向衰退。

相较于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的时间取向截然不同,特别是X人基本上不会去反思过去,将所有的重心都放在外来上。这种类型的时间取向主要是由X的国家历史、宗教信仰所决定的。X从建国到现在也仅有两百余年,并不存在经验可以借鉴,因此X人普遍会存在这样一种观念: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平等的机会,历史不需要去参考,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能够取得成功。American Dream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心目中的概念。人们觉得未来能够进行控制,或者是在他们的影响下有所改变的。同时,在基督教“原罪说”的影响下,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他们被要求要相信未来,将对过往的反思视作为回归“原罪”。因此,他们将与时俱进、关注未来来作为自身行为的指引。并且人们从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和社会高速发展中看到了希望,使得他们内心深处未来时间取向的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正如Hall在其研究中指出的,X人不单单制作详细的时间规划,还会朝前看,并不会纠结于过去,更强调未来。过去的已然发生,已经不可能改变,现在的虽然能够掌控,但是也处于正在过去的状态之中,而未来是充满变化的,只要你努力,就能够取得想要的结果。因此,与其浪费时间回顾过去,X人通常会站在未来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更关心如何充分地利用当下的时间继续奋斗。在这种未来时间取向的影响下,X人几乎不会按照条条框框来行事,对于创新有着很大的热情,也不会对前辈产生崇拜,认为年龄、经验并不一定对自身有帮助。

 1.3重开头和重过程的时间序列观

时间序列属于思维方式的一种产物,是时间观念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方人与西方人在时间序列上的差异主要是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体现的。以英语学习为例,我们知道,西方人在书写日期的过程中,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来进行的,也就是“日期、月份、年份”,而中国人则与之相反,先书写年份,然后是月份,最后才是日期。在书写地址的过程中,西方人会将与收信人关联度最高的信息写在前面,然后才写上城市、国家,即门牌号、街道、市、省、国家;而中国人写信的地址是从大到小的,即国家、省、市、县(或区)、街道、具体地址。这两个方面的差异极为直观的体现了东西方人时间观念上的差异,对于西方人而言,强调开头,从小到大来对时间排序;而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更强调过错,由大至小来进行排序。

西方人通常会将信息量较大、时序较近的放在前面,以起到强调作用,这也是因为他们认为开头十分关键所导致的。因此,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会开门见山,一开始就点明主题,接着才是论证、说明。而且在西方人的书写规则里,每句话的开头字母也是大写的。相比之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则重过程,认为一切事情都要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只有第一阶段通过了,才能进入第二阶段,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在中国人的文章中,常常是旁征博引后再道出主要内容和观点。由于这种时间序列观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人际交往中截然不同。中国人在利用电话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通常是发起呼叫的一方要确认对方的身份,例如“你好,请问是XXX吗?”、“XXX在吗?”等。倘若要通报姓名,往往是发起呼叫的一方先自报家门。而西方国家则与之不同,通常是接听电话的一方先告知自己的姓名。由此可见,在东西方文化中,谁先开口有着很大的不同。除此以外,在商务会谈活动中,东西方人在时间序列选择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对于西方人而言,在谈判过程中,往往会直接切入主题,非常直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指出问题所在,并进行相应的论证。但是东方人在不同,更喜欢先一步步地铺垫,让对方做好思想准备,然后再对观点进行全面的总结,最后才对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因此,西方人往往会觉得东方人不够坦诚,在谈判过程中总是绕圈子,而东方人则会觉得西方人太过傲慢,不讲礼貌。此外,中国人在发表一些惹人反感的意见之前,往往会说一些好听的化,但是西方人就不一样,更喜欢直截了当,不会绕圈子。双方的这种差异不仅是思维逻辑不同所导致的,更多的是因为语言使用时间序列所造成的。

 2东西方时间观念产生的根源

之所以时间观念在东西方文化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对于时间认知存在很大的不同所导致的。时间观念具有非常明显的抽象性,因为时间和空间在某些方面会表现出高度的契合,因此,部分学者在描述各种时间观念的过程中,都是通过园和直线的方式来进行的。著名学者关世杰在其研究中认为,时间观念基于形态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环形时间观念,另一种是直线时间观念。

在东方文化中,环形时间观念占据了主导地位。其核心观点就是,时间从形态上是一个圆圈,其基于一定的规律进行周期性螺旋运动。例如,昼明夜暗交互轮回,春暖、夏暑、秋凉、冬寒的周而复始,植物的周期生长,农时劳作的更替,佛教文化中的生死轮回,都是时间循环性的表现。这种时间观念源自于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中国三面靠山,一面朝大海,这种地理隔离使得远古时期的中国成为一个农业国家。以农耕生活为主的先民认为人和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人们顺应天时,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年年如此,循环往复。自古以来,人们都是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进行生活,并以此为指引来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并且,佛教对于东方文化的影响也十分突出,轮回说是佛教主要观点,其认识时间是循环的,事物在一个周期运转结束以后再回重新开始,并且佛教在时间流向上认为时间是从未来流到过去的,即“命运前定”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生死轮回”、“前世今生”和“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等皆是此意。这种循环往复、不断轮回的时间意识一直都是影响中国人生活的主要观念,一直以勤俭节约为导向的中国人在时间方面却比西方人慷慨许多,因此他们随意地支配时间,养成了不紧不慢的生活习惯。在钟表进入中国以前,古代人对于时间的计算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法。比如,古人用鸡鸣报晓,用沙漏计时,在许多古典小说中用“一盏茶”、“一炷香”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时间的长短,在日常用语中,“一眨眼的功夫”、“鸡鸣时分”等就是模糊时间观念的具体体现。因为中国人认为自己在时间上很富有,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往往会听到:“各位慢走”、“慢慢来”等。中国人因为举办宴席而发送的请柬上虽然会写上具体的时间,但是基本上不会有人遵守,一场宴席甚至会经历2-3个小时。与朋友见面也不会约定具体的时间点,往往会说“周末见”,但是并不说清楚具体的时间,有可能要整天等待。一直以来,中国人在做事的过程中,往往会将“天时、地利、人和”作为指导,行动的各个步骤都是随机应变的,并不会考虑时间的影响。所以,中国人办事具有比较强的灵活性,不会让计划来约束自己。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更为看重人际关系,是否准时并不重要。因此,约会往往是探析的,能够同时处理多种事情,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比时间更重要,公私时间不分是环形时间观念的特点。

而西方人的直线形时间观念与东方人环形时间观念形成了强烈反差。与中国的农耕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西方国家的工业文化更为发达。因此会将时间视作为直线,属于线形的单向持续运动。时间就好比一条流向大海的河流,并不能够控制。实际上,西方文化起源于基督教,在圣经里,耶稣是一个积极上进的人,且非常善良,喜欢拯救受难者,在圣经中,勇敢是最为重要的内容。所以,西方人往往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此外,他们还认为时间是有起点和终点的,可以通过时钟与日历进行计量,时间被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过去、现在、未来。他们生活节奏较快,时刻有一种时间不够用的想法。因此,西方人对于时间的控制能力比较强,分秒必争。词汇“To the minute”、“in a second”也是如此。对于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而言,时间就代表着金钱,也是人们最看重的一种财富。例如,X人往往以“时间的奴隶”来进行自嘲,他们甚至会听见时间流逝的声音。在西方社会中,时间被视作为商品的一种类型,是能够用金钱来衡量的,时间可以被节约、浪费、分割、买、卖、消磨(save,waste,cut,buy,sell,kill)。因此,西方人很注重规划时间、利用时间,不会安排时间的人会被人瞧不起,是不切实际的人。西方的线形时间观念是技术进步所产生的。在这种环境中,时间代表了进步,谁能够掌控时间,就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进而获得成功。“Time is money”早已成为西方人的生活信条。并且这种观念也收到移民文化的影响。作为世界上最典型的移民国家,其发展历史较短,基本上不存在历史包袱,所有的移民都充满梦想,想要开辟出一个新的天地。另一部分相对较早完成定居的X人不得不与移民分享自身的资源,再加上生存环境非常差,为了生存,只能依赖自己的努力。X人将阻碍独立思考、判断、决策的行为都看成是对自己合法权益的侵害。在线形时间观念的影响,人们所有的事情都按照计划来进行。所以,一个时段往往只会做一件事,在约定具体的时间以后,不管是早来,还是晚来,都显得没有礼貌。所以,“准时”是线形时间观的主要特点。

  3减少东西方跨文化交流冲突的途径

时间观念是文化的一种类型,是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具有比较强的抽象性,但是对于人们的思维、行为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民族文化等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在某种意义上,时间观念是人们心理倾向、文化积累的一种表现。人们时间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积累的,在某一时间范围内具有比较高的稳定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不会发生变化。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特别是国际间交流愈发频繁,时间观念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所以,在交流过程中,倘若人们只认为自身的时间观念是正确的,否定其它时间观念,那么就会产生矛盾。为了降低由于时间观念差异对于跨文化交流的负面影响,要注意下述三个方面:

 3.1了解和沟通

跨文化交流实际上是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过程。因此,在交流时,要始终秉持开放性的原则,对其它文化形成大致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要采取有效的方式来提高跨文化意识,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其它文化中人们的时间观念以及使用时间的方法。只有如此,人们才可以理性评估对方言行的合理性。例如,东西方企业在开展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提前进行沟通,然后再商定具体的办事进程,并以此作为执行依据。

 3.2尊重和包容

在跨文化交际时,时间观念往往深植于心,人们不自觉地便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当对方的言行举止不符合这种思维模式时,文化冲突往往不可避免。这时要懂得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尊重他们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在不破坏交往以及损害自身利益的基础上给予对方足够的包容。

 3.3学习和借鉴

在各种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时间语言有着很大的差异。因为东西方文化价值观不同,因此时间观也有着天壤之别。实际上,各种类型的时间观都有着自身的局限性,这为文化间的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社会的进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学习和借鉴西方人的时间观念已无可厚非,但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思维逻辑、生活方式等都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时间进行量化处理,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提高时间的利用率;人们在牢记历史的情况下,还要将目光转向未来,不断加大创新力度,而不仅仅是沉溺于过去的辉煌。同时,西方人也在渐渐理解和接纳中国传统文化和时间观念,有时也会考虑灵活一些,富有更多的人情味。

 结语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朱自清在《匆匆》中这样写道。时间观念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特定的顺序、结构与意义。在各种文化中,时间观念的差异不单单体现在语言表达方面,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也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不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东西方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已不可避免。然而,各种文化中的时间观念有着天壤之别,而时间观念的差异势必会导致跨文化交往中产生矛盾。因此,我们应走出本民族文化的局限,真正理解各种文化中时间观念方面的差异,找到其中的共同点,并相互磨合,确保各种文化之间能够和平相处,尽可能降低因为时间观不同而出现矛盾与冲突的可能性,为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Hall Edward T.Monochromic and Polychromic Time[A].Larry A Samovar,Richard E,Porter A.Reader[C].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82.[3]Kluckhohn,F&Strodtbeck.F Variations in Value Orientations[M].Evanston,IL:Row,Peterson,1961:96-102.

[2]Hall Edward T.The Silent Language[M].New York:Anchor Books,1973:49.

[3]Tom Bruneau.The Time Dimension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J].Annal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1979,3(1):423-433.

[4]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郝桂菊.中西文明跨文化交流范式变迁与未来选择[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06):108-116.

[6]黄苏.跨文化交际中时间观念差异——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为例[J].国际公关,2020(07):79-80.

[7]胡馨月.西方人类学“时间”研究的主题与启示[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1,13(01):75-87+155.

[8]李根花.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J].戏剧之家,2020(30):197-198.

[9]芦金梅.中西方文化交际中时间观的差异对比[J].北方文学,2017(05):154.

[10]刘秀琴.中西礼仪文化的语言差异研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4(2):58-61.

[11]刘奕.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时间观念[J].安徽文学月刊,2016,09(05):111-112.

[12]孙莉.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沟通的影响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2021(03):96-98.

[13]田孟禾.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传播[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34):187-189+192.

[14]王杰.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德时间观对比分析[J].海外英语,2020(22):210-211.

[15]王玠懿,薛轶.中西神话英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J].中国冶金教育,2021(02):115-117+124.

[16]徐婉晴.时间语言的文化思考[J].现代交际,2021(05):121-123.

[17]杨慧颖.中美时间观念的跨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18]阳佳珍.中法时间观及时间使用的差异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7.

[19]严墨晰.中美时间概念差异的对比分析及教学建议——以“之前”“之后”为例[J].文教资料,2020(15):27-29.

[20]朱熹.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77.

[21]朱自清.踪迹[M].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68-70.

[22]张志智.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国和西班牙时间观对比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5,26(4):87-91.

 致谢

两年的英语专业学习短暂而充实,回想起经历的点点滴滴,心中感触颇多。从最初报名时的憧憬与热忱,到中间学习过程中的快乐与挫折,再到最后的习惯和坚持,一幕幕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也许就这就是人生,在结束一段旅程时,我们的内心总会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心中满怀不舍,而与不舍同在的,还有感恩。

饮其流时思其源,成吾学时念吾师。首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从开始的论文选题,到中间的开题报告和任务控制表,再到最后的论文正文,每一步的进行都离不开老师的严格教导和亲切关怀。感谢老师在百忙之中审查、批改我的论文,是您的耐心和不辞辛苦使我顺利完成毕业论文。老师对于学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扎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的工作习惯都使我受益匪浅。同时也要感谢教导我的其他老师们,你们在课堂上的激情洋溢,课堂下的谆谆教诲,让我两年的英语学习充满了感动,是你们的陪伴和鼓励支撑着我走完整段旅程,是你们的学识和耐心使我收获满满。

其次我要感谢一起学习的同学们,是你们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踊跃发言为大家营造了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让两年的英语学习绚烂多彩。也是因为有了你们的坚持,我们在文科楼的教室里一起感受了温暖和煦的春风,一起耐住了烈日炎炎的酷暑,一起见证了每一抹灿烂悠然的晚霞,一起战胜了每一次的困难与挫折。感谢你们在生活上的关心和学习上的帮助,那快乐的时光,让我永远难忘。

最后感谢没有放弃坚持到最后的自己,感谢独自去上晚课的自己,感谢暑期迎着烈日上课的自己,感谢对英语不忘初心的自己。

东西方时间观念的跨文化比较

东西方时间观念的跨文化比较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12月4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2489.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11月28日
Next 2023年12月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