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步瀛作为桐城派后期古文家吴汝纶的弟子,因而在散文的编选上未能突破桐城派的藩篱,由于桐城派的散文理论是适应清王朝为建设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功业之所需而产生的,并且对于骈文不太重视,因此在《唐宋文举要》的文章选择中并没有选入包括柳宗元《捕蛇者说》、王安石《伤仲永》、苏轼《承天寺夜游》等比较著名的文章,但是我们依然能够通过高步瀛对于书中唐宋八大家的注解中了解其个人的散文观以及后期的桐城派的散文理念。
一、考据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开篇写到:“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而高步瀛在《唐宋文举要》中针对这一文字作出了如下注释:柳子厚《先侍御史府君神道碑表》曰:“六代祖讳庆,后魏侍中平齐公,五代祖讳旦,周中书侍郎济阴公。’《周书·柳庆传》曰:‘字更兴,解人也。孝闵帝践阼,进爵平齐公。’不言封济阴。《北史·柳庆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皆无封济阴之文,然退之与子厚至交,叙其先世不应有误。或此文诗中下本有封平齐公,六世祖旦为周中侍郎等字,传写者脱去,抑或庆当改封济阴而史不具,皆未可知也。[1]
又如对韩愈的《南海神庙碑记》的批注:“韩集书注曰:‘此碑有石刻,其首云使持节袁州诸军事守袁州刺史韩愈撰,使持节循州诸军事守循州刺史陈谏书,进篆额。其后云,元和十五年十月一日建。’(金石萃编卷一百七日:此碑今装本陈谏书下,失井篆额三字,井失其年后月一行。)集古录跋尾卷八约:‘昌黎集破多讹舛,惟南海碑不舛者,以此刻石人家多有故也。’集古录目卷四曰:‘此碑在南海庙中。’韩子年谱曰:‘碑云元和十二年诏用鲁国孔公为广州刺史,又云至州之明年,即十三年,明年祭祀,即十四年,明年其时,公又固往,即十五年。”[2]
从上述两段批注能够很好地反映高步瀛对于散文写作的考据要求,即每一篇文章在写作之前针对文中的历史背景、人物细节等都应该进行比较好的实际调查与以及书目的参考,要有据有理不应该仅仅是凭借自己的臆想或是猜测而行文。

二、“文”、“道”合一
夫文者,艺也。道与艺合,天与人一,则为文之至。[3]在对封建论的题目中高步瀛批注:“东坡志林论封建曰:‘昔之封建者,曹元首、陆机、刘颂及唐太宗时魏徵、李百草、颜师古,其后则刘秩、杜佑、柳宗元。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广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并且针对柳宗元所书:“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其作出批注:“汉司马相如太颜注曰‘鲁颂骈文毛傅云:‘伾伾,有利也。释文云,字林作文,走也。说文俟字引小雅吉日篇伾伾,环也。’[4]
又如其对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万言书》所给予的评点:“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志半判官。时嘉佑三年也。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术,后安石当国,大抵皆祖此书。”[5]以及对王安石的代表作《答司马谏议书》最后的评注:“以上当责其不能有为,而不当责其有为,以明所责之失。吴先生曰:‘固由兀傲性成,亦理足气盛,故劲悍廉万无枝叶如此,不似上皇帝书时,尚有经生习气也’。吴北江曰:‘傲岸倔强,荆公天性,而其生平志量政略,亦见其于此。’”。[6]
上述两部作品充分反映了王安石积极务实的政治风貌,从高步瀛的批注以及将此文章的选入也说明高步瀛对于散文写作讲究符合时代的发展,顺应潮流评点时事,文章应该契合当下的时代要求,可以对目前的时代具有借鉴意义,但是又不应该对时下发展起到负面影响。应该符合帝王之意见、封建之利益。
与此同时,高步瀛在《唐宋文举要》的文章选取中也同样注重“文”,所选很多是时代代表作、作者代表作,和能够体现写作技巧的文章。他认为散文由于不受到对仗、工整等限制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写作水平,因此散文必然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水平。
可以说高步瀛的散文观大体上承袭了桐城派过去的创作传统与散文理论,特别是对于姚鼐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以及其所提出的“古文不取六朝人,恶其靡也”的文学主张也同样影响高步瀛,从其选文中就能窥见一二。[7]
总体而言,高步瀛很好的继承了姚鼐的风格,高步瀛选注的《唐宋文举要》显示了其自身的散文观以及对桐城派散文理论的传承与延续。而其散文观既有局限也有进步意义。局限在于过分强调儒家之道的正统地位,鼓吹“古文”实际是鼓吹“卫道”。进步意义在于:首先,强调“道”,对改变六朝以来绮丽柔靡的文风和反对清代毫无思想的繁文缛节的考据文章都起了积极作用。其次,在强调“道”的同时,又重视“文”,在“复古”的旗号下,学习前人优秀作品,形成了内容充实、文字雅洁的文风,繁荣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结束语
高步瀛作为后期桐城派创作风格与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问之渊博,文章之隽秀,为世人所敬羡。但是其创作风格依然受到封建社会的影响与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其文章对于后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对于桐城派的研究依然局限于突破传统的研究范围。没有很好的将桐城派与清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联系起来进行整体研究,以便全面评价桐城派的历史地位,探寻桐城派的发展规律,将其置于深广的历史背景下给予准确定位。这也使得对于桐城派的作家的创作思路的研究与目前的时代发展脱节,纯粹从文学角度无法真正反映出他们的思想。
参考文献
[1]高步瀛.唐宋文举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51
[2]高步瀛.唐宋文举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96
[3]姚鼐.惜抱轩文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1
[4]高步瀛.唐宋文举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448
[5]高步瀛.唐宋文举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865
[6]高步瀛.唐宋文举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911
[7]王凯符.桐城派简论[J],文学遗产,1982(0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