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简·奥斯汀作品中的男性形象

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一生中仅有6部作品留存于世,这6部作品均以女性主人公的成长和婚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揭示女性平等意识的觉醒和作者理想中的婚恋模式。而男性形象在作品中虽不如女性形象浓墨重彩,但男性角色在作品中的力量却同样不可忽视,对女

  引言

  十八世纪下半叶的英国,伤感主义诗歌、小说和哥特式小说成为主流;整个英国文坛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空窗期”。而为英国文坛这扇落满灰尘的窗户重新带来明亮的,正是英国杰出女作家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在她的一生之中有6部作品至为重要:《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1813)、《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1811)、《曼斯菲尔德庄园》(Mansfield Park,1814)、《爱玛》(Emma,1815)、《诺桑觉寺》(Northanger Abbey,1818)以及《劝导》(Persuasion,1818)。简·奥斯汀作为19世纪出色的女性作家,以其理性的思考挑战了当时英国泛滥的女性情感潮流,一扫昔日文坛庸俗无聊的小说风格,呈现出理性的光芒,同时以超越那个时代女性的独特的生活态度和非凡眼界开启了简·奥斯汀时代,并在今天依旧熠熠生辉。在以往国内外的作家们对于简·奥斯汀作品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她们主要是致力于女性形象以及两性关系,揭示作品中极具个性色彩的女性形象,从而透过简·奥斯汀的作品传达出对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呼唤,传达出对平等的两性关系以及理想婚恋模式的期待。借着这些前人的肩膀,我将从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出发,以男性形象作为考察视角,探究简·奥斯汀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探究其作品的寓意,从而发现简·奥斯汀的作品能在英国文坛乃至世界获得青睐的原因。

  一、作者创作渊源考究

  一个人的生活就是一个人的全部。而文字既是生活的体现,也是生活的升华。一直以来,文学史上的作家们所创作的文学作品通常都是自身的经历、感悟以及自身想法的表达;而简·奥斯汀所创作的作品,我在经过层层的考究之后发现:无论是从当时作者所身处的18-19世纪的英国还是作者本人的生活环境与情感经历都对这6部作品的诞生有着尤为深刻的影响作用,体现出了作者本身及与其相关的其他因素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可以说,在简·奥斯汀的作品中既有着她所生活的时代的印记,同时也包含着她的人生与理想婚姻的缩影。
  本文的第一部分将从作家简·奥斯汀所身处的18-19世纪英国的社会状况以及简·奥斯汀的生平来考究其作品的创作渊源。

  (一)18-19世纪英国社会状况考究

  18-19世纪的英国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是非常低微的。尤其是已婚妇女,她们作为婚姻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权益是十分有限的。当时的英国已婚妇女是不具备财产继承权的,但可以得到嫁妆或少量遗产。她们大多数被禁锢在家里,只能依附
  于自己的丈夫,对于外部世界知之甚少又或是一无所知。阶级是婚姻的堡垒,在18-19世纪英国人的婚姻原则之中“门当户对”可谓是至关重要,所以依靠婚姻来增加家庭财富也便成为了英国未婚女性的首要任务。结合当时英国的社会背景,我们看到女性是处在屈从和被动的位置,在这样的社会现状的逼迫之下,女性的公平与抗争意识开始觉醒,她们开始寻找幸福,而婚姻也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女性意识觉醒的突破口,成为简·奥斯汀作品的主题。在简·奥斯丁的叙事中,我们会发现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是十分有活力和行动力的,而男性形象则很少推动情节发展,或者处于叙事之外,隐藏在背景中。这是在艺术的层面,展现了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的觉醒,而不仅仅是塑造了合乎读者胃口的门当户对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因为受到当时英国社会“金钱至上”的婚恋观的影响,简·奥斯汀作品中的婚姻是以一定金钱和地位作为根基的。这一点在简·奥斯汀的作品之中皆有完整的体现。可以说,正是深受18-19世纪英国现实社会状况的影响,女性的公平与抗争意识的觉醒才得以在简·奥斯汀的作品中处处留痕。简·奥斯汀以她独特的视角在为女性的不平等生存状态呐喊的同时又以其作为女性所特有的浪漫情怀为缺少嫁资的女子找到了最终归宿——与具有足够财产的男子结合,并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女子的利益。

  (二)作者生平考究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在小说领域有着很高的成就,她的作品风格独特,引人深思,其生活对于小说的影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出身于乡绅家庭,虽未受过正规教育,但是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便在父母的指导下进行阅读和学习,并在20岁左右开始尝试写作;也是在开始尝试写作的过程中,情窦初开的简·奥斯汀遇到了她的初恋勒弗罗伊;大多数的初恋都有着共同的轮廓:过程美好,但结局大多惨淡收场。简·奥斯汀与勒弗罗伊也并无例外。两个人的爱情,出于种种家庭因素的压力与阻碍,只能选择了告别。而此次告别,无疑是简·奥斯汀一生中的痛;告别初恋后的简·奥斯汀终身未嫁,将一切未了的情感投入到了后来的文学创作之中。她把在现实中与初恋分别的痛苦经历投射在作品里,处处可见。而这也便是为什么简·奥斯汀的作品无论是从主题还是到人物形象的塑造会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的最好解释。因为这些作品正是作者简·奥斯汀自身与内心的真实写照。简·奥斯汀把在现实爱情生活中的失意,转嫁到文学创作之中;但令人为之欣慰的是,与现实生活中简·奥斯
  汀的没有结果的爱情不同,作品中的爱情有了一定的金钱与地位作为现实基础,同时作品中的男性形象——“白键式”男性形象,也在与女性形象——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等重要女性形象的相识相知中或不断完善自身,共同成长;或启蒙女性,引领成长;直至收获爱情。简·奥斯汀的巧妙安排使得有情人最终收获了大团圆的结局;同时也使得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遗憾通过文学创作进而得到了弥补。

  二、男性形象的类型

  简·奥斯汀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可以说是占据了主要地位,但同样不容小觑的是作家从女性视角出发所创作的男性形象。他们个性鲜明,形象各异,令读者们记忆犹新,而其在作品中的角色意义更是可见一斑。简·奥斯汀作品中的男性形象有着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不单单只是身份上的一致性:即同为简·奥斯汀作品中的男性形象。他们在对待爱情难题的处理方式上以及对作品中的女性成长所起到的作用同样有着很高的相似性。而简·奥斯汀在这6部作品中所塑造的相似度极高的男性形象并不单单只是为了故事情节发展的人物需要,更重要的是在丰润故事的同时展现男性形象对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启蒙与引导作用,进而揭示两性关系的发展变化与作家所要表达的女性公平意识的觉醒主题及其理想的婚恋模式。除了作品中两性关系之外,简·奥斯汀在作品中所塑造的男性形象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微妙的;同为男性形象,他们对作品中女性的成长起着相通的作用,但由于社会地位、家庭成长背景甚至是性格禀质上的差异,又使得他们之间所起的作用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对立色彩;就如同钢琴上的黑白键,所以对于作品中男性形象的划分大致有以下两大类:

  (一)“白键式”男性形象

  所谓“白键式”男性形象是指在简·奥斯汀的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成长起着密切的启蒙与引导作用的男性形象。6部作品中的“白键式”男性形象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主要是凭借自身已有[[[]即“白键式”男性形象本身所拥有的不俗的社会地位以及较好的性格品质等使其所具有的力量,尤以作为启蒙者的“白键式”男性形象为代表。]]以及在男女双方共同成长中所获得的力量来助力女性形象的成长并与此同时实现双方的共同进步与自我成长。“白键式”男性形象在6部作品中占据高地,具体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类:
  1.共同成长的“白键式”男性形象
  共同成长的“白键式”男性形象在作品中对于女性公平与抗争意识的觉醒以及个人成长所起到的是一个双向互助的作用,他们在作品中与女性形象是共同成长的。《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与宾利,作为小说中的男一号和男二号,两位一出场便是以好朋友的角色共同出现在与班纳特家姐妹相识的舞会上;达西与宾利同为绅士,但是二人在性格上却并不相似。宾利的性格要比达西更为友善与热忱,也基于此在与伊丽莎白的姐姐简的爱情发展过程中,二人的性格气质不谋而合并最终助推二人走向婚姻的殿堂,成为对方一生的归属;而作为宾利好友的达西,事实上他要比宾利更为富有与殷实。他出身高贵,物质财富丰富,也正是这一切的优渥背景,使得达西在性格上更为傲慢,他一开始甚至看不上班纳特一家,在达西的眼中他甚至对包括伊丽莎白在内的班纳特家的女儿们抱着极大的偏见,他认为班纳特家的女儿们只是用来跟有钱的上流人士结婚赚钱的工具罢了。所以达西一开始的傲慢也使得他与伊丽莎白的感情一路搁浅,直至后来的相处中,二人一路冲破层层迷雾后,他对伊丽莎白的看法才大大改观,逐渐认识到伊丽莎白并不只是贪图财富没有智慧的女人,他看到了伊丽莎白骨子里的美好品质,他向伊丽莎白表白了,但是却遭到了伊丽莎白无情的拒绝;在二人的情感发展过程中,达西尽管遭到了无情拒绝却从未放弃过争取,并且能够意识到由于自己之前的傲慢与无知所犯下的错误并改正……可以说,达西作为共同成长的“白键式”男性形象,他在不断完善自我性格的过程中同时填补了伊丽莎白性格中的缺陷,敦促着伊丽莎白的成长,并牵动着俩人的感情一路向前,冲破内心的偏见与世俗阻碍,最终二人携手一生……在《劝导》中简·奥斯汀同样塑造了一位与女主人公安妮共同成长的“白键式”男性形象-温特沃斯上校。温特沃斯与安妮原本是一对相爱的恋人,但因为当时的温特沃斯出身低微,没有任何的土地和金钱可以继承,两个年青人的感情也因此遭受“劝导”而分手,同时也就此埋下了误会的种子;多年后,温特沃斯以上校的身份满载而归,他有了财富,也有了社会地位,只是与安妮阔别八年后的再相见仍让温特沃斯上校无法释怀往事;他开始了对安妮的种种试探,在随后的一系列交往中温特沃斯上校逐渐发现了安妮无人能比的无私与坚贞,以往的误会迎刃而解,而安妮也在这种种试探之中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劝导,最终找回了爱的勇气;温特沃斯上校与安妮重新团聚了,这一次经受住考验的他们不再为离别所苦,尽情地回忆并表白,他们比第一次更为相爱……理智与情感可以说是两个相互对立的词,而写进简·奥斯汀的小说中则是埃莉诺和玛丽安的代名词。小说中的埃莉诺遇见了爱德华,玛丽安遇见了布兰顿上校;而在遇见埃莉诺之前,在陷入到对埃莉诺无法自拔的爱恋前,爱德华已经和露西小姐订了婚,但是爱德华并没有始乱终弃;在面对内心的情感漩涡与母亲的强势阻碍之下,他依旧选择迎娶露西;而埃莉洛虽然对爱德华情有独钟,但理智的她克制住了内心的情感,并主动去求助布兰顿上校为爱德华安排了一份牧师工作……两个彼此爱慕的人看似没能在一起,但其实是上天对这段感情早有安排,而这安排则是令人兴慰的:就在爱德华准备迎娶露西小姐的过程中,露西小姐却转而结交了比爱德华更有地位钱财的罗伯特并与之结婚。也正是露西小姐这一嫌贫爱富之举,才成全了埃莉诺和爱德华的爱情;爱德华的人品在读者眼中是毋庸置疑的,同样在埃莉诺的眼中,爱德华虽然外表并不俊朗,有时也缺乏自信,但是却具有美好的品质,出众的见识和严格的操守,是她情有独钟的理想对象。而爱德华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在面对内心的情感挣扎时,他仍旧选择了坚守信用与责任,选择了放下自己的爱情,继续同露西完婚;爱德华同埃莉诺是一样,他们二人对彼此的爱是理智的;两个理智的人相爱,性格里的相似性使得他们共同克制,相互吸引,一路攻克难关,最终二人在这份理智的爱里实现了共同成长。
  这一类的“白键式”男性形象在简·奥斯汀的作品并不是作为完美主义的化身而存在的,相反,我们总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些许小小瑕疵,但是小小瑕疵并不会遮盖住他们本身所散发出来的光辉,同样小小瑕疵也在他们与作品中的重要女性形象的交往过程中而逐渐被淡化,直至完善自身最终双方共同走向圆满结局。
  2.作为启蒙者的“白键式”男性形象
  与共同成长的“白键式”男性形象相媲美的另一类“白键式”男性形象,他们在作品中是作为启蒙者的形象存在的。《理智与情感》中令人瞩目的启蒙男性形象便是与情感代名词玛丽安相呼应的布兰顿上校,简·奥斯汀在作品中赋予了布兰顿上校与其他男性形象不同的性格色彩,布兰顿上校拥有着正直无私、友爱宽容的优秀品质。即便是在遭逢了不幸的初恋之后,他依然义无反顾地照顾着曾经相爱过的恋人的私生女;为朋友爱德华谋取副牧师的职位、提供帮助;同时宽容坦然地看待玛丽安和威洛比的闹剧;我们都知道,17岁的少女正是怀春的年纪,向往浪漫与激情,同时也正是懵懂无知容易受到欺骗的年纪;而小说中的玛丽安正值17岁的美好年华,她认为:“跟一个趣味完全不能相投的人一起生活是不会幸福的,他必须与我情投意合,醉心于一样的书,一样的音乐。”[[[](英)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武崇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52页。]]因此17岁的玛丽安对英俊、浪漫的威洛比一见钟情并对保守的布兰顿上校不予理睬,认为他只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老男人。即便是这样,布兰顿上校也并未灰心丧气,他就像是玛丽安身旁默默守护的骑士,在她被威洛比深深伤害后第一时间前往玛丽安身边,安慰着她,陪伴着她,最终用自己的耐心呵护与默默坚守赢得了玛丽安的芳心,赢得了尊重与爱情。这样具有启蒙色彩的“白键式”男性形象在《爱玛》这部作品中同样深入人心,简·奥斯汀笔下的奈特利谦逊理智,温柔善良同时极富人道主义精神,他与爱玛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但是奈特利作为具有启蒙色彩的“白键式”男性形象,似乎从一出场就承担着劝导指正爱玛的责任,而爱玛在成长过程中的进步也无疑是受到了奈特利的帮助,就在这样与奈特利一步一步的交往之中,爱玛开始意识到了自己对奈特利的真正情感,爱玛走向了最终的成熟。而《诺桑觉寺》中的亨利作为启蒙者的男性形象,一直引导着凯瑟琳自我意识的觉醒,作为一个在性格和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并不那么圆满完美的女性,亨利的出现,指导了凯瑟琳学会认识自我,区分理想与现实,实现了个体的不断成长,而在历经峰回路转之后,亨利与凯瑟琳——两颗相爱的心终于走在了一起。
  简·奥斯汀在6部作品中所塑造的“白键式”男性形象可以说是女性形象的道德楷模,是她们成长道路上的启蒙者与领路人,更是她们的最佳伴侣。

  (二)第二大类:“黑键式”男性形象

  “黑键式”男性形象作为与“白键式”男性形象对立的存在,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女性形象“路过的风景。”因为这类男性形象在作品中大多为负面形象,可以说是对“完美男性形象”的颠覆。他们在女性形象成长道路上所起到的作用往往也是消极的,但是正是“黑键式”男性形象的消极作用才得以促发出“白键式”男性形象的积极作用,彰显白键式男性形象的魅力。可以说,“黑键式”男性形象的存在,是作为作品中的次要人物而出现的,他们丰富了作品的其他主要人物形象,延展了故事情节,使小说的趣味性、可读性大大增强。6部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黑键式”男性形象如《傲慢与偏见》中的威克汉姆先生:“无论是在人品上,相貌上,风度上,地位上,他都远远地超过他们(某某郡的军官们)。”[[[](英)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唐慧心译,上海:上海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页。]]他英俊潇洒,风度翩翩,举止文雅殷勤,喜爱四邻八舍,这样的年轻军官自然得到了女士们的青睐,使得较前出现的达西先生显得格外骄傲冷漠,使几乎同时进入女士们眼帘的柯林斯先生显得无足轻重,甚至出乖露丑。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威克汉姆先生露出了他的真实面目:混迹赌场、债台高筑,为了获取金钱,甚至不惜诱拐年轻富有女子;忘恩负义,既有负于老达西先生的厚望,也愧于小达西的帮助,是一个道德败坏的浪荡子,是一个不能见容于亲朋,而不得不混迹军营的混蛋,贪婪的人性在他的身上一显无余。这样的“黑键式”男性形象在《理智与情感》中也可见得:威洛比,一个“黑键式”的男性形象。褪去威洛比华丽的皮囊,我们看到的是他那丑陋的灵魂,挥霍无度,沉迷酒色;诱骗布兰顿上校年仅14岁的养女伊莉莎,在这个悲惨的女孩子怀孕后始乱终弃;而当遇到美丽的玛丽安时,他抱着与先前同样的目的向玛丽安大献殷勤并让她沉迷于自己,但最终因为玛丽安的家境贫穷而离开;而后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娶了一个富家女从而辜负了玛丽安对他的情谊。在玛丽安病重之时,他在埃莉诺面前的忏悔,更让人看清了他无赖的本性。他对玛丽安是:“一方面要赢得她的钟情,另一方面又不想去爱她。”因为一直想娶个有钱的女人好让自己富足起来才是他的终极目标。而他对伊莉莎的说辞则是:“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由于我是个浪荡子,她就一定是个圣人。”他对妻子索菲娅也只是限于我需要的是她的钱而已,并无任何真挚的情感可言。
浅析简·奥斯汀作品中的男性形象

  三、男性形象的价值意义

  作家文学作品的创作总是会在不经意间打上时代的烙印,而作为简·奥斯汀作品中所塑造的男性形象,自然也就不可避免的会带上时代的色彩。简·奥斯汀所生活的时代可以说是正处于英国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大变动时期,文学创作也在逐步地由理性主义转向浪漫主义。她在时代背景的基础之上投入个人感情,将自己所想要表达的东西赋予文字,塑造出了“白键式”与“黑键式”两种男性形象:白键式男性形象他们大多儒雅睿智,虽有小小瑕疵却也丝毫不减其在两性关系与成长中的光辉,当面临爱情之中最权势的阻碍与难题时,他们也总能发挥着启蒙敦促的作用甚至是与女性形象共同成长,从而完成对女性形象的性格与成长的推波助澜;可以说,“白键式”男性形象在作品之中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存在。而作品中“黑键式”男性形象与之相比似乎就要黯淡了许多:“黑键式”男性形象在作品中大多是势利奢靡的存在,他们在作品中的意义是消极的,因而在女性形象的成长道路上他们往往起到反向阻碍的作用。如果将“白键式”男性形象比喻成作品中女性形象成长道路上的垫脚石的话,那么“黑键式”男性形象则是绊脚石般的存在,他们的爱可以说成是一种圈套。简·奥斯汀笔下的男性形象是具有简氏独特风格的,她从不同的视角形成完整而又独特的黑白键式男性形象。弗吉尼亚.伍尔夫曾在她的《到灯塔去》中提出了著名的“双性同体理论。”[[[]即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两种力量驱使,一种是男性的,一种是女性的;在男性的脑中,男人支配女人,而在女性的脑中,女人支配男人。最普通和舒适的存在形式便是两者和谐共存,精诚合作。男性必须让他脑中的女性力量发挥作用;女性必须与她脑中的男性力量交流。]]而简·奥斯汀作品中的“白键式”男性形象可以说是与之相呼应的,他们在帮助女性实现自身价值以及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同时,推动了两性关系之间的平衡。这些男性形象与《简·爱》甚至是英国后期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是不完全相同的。但他们之间确有相似性,相似性在于对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成长(包括性格与自我意识等方方面面的变化)的作用;但也正是相似性使得他们之间又有着差异性。简·奥斯汀笔下的男性形象(尤以“白键式”男性形象为例)是更为贴近于现实生活的,他们与女性之间的关系似乎是更为平和的,并不似夏洛蒂《简.爱》中的罗切斯特与简那般激烈……可以说在简·奥斯汀的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觉醒相比较后期英国女性小说而言是更为柔和的,6部小说也主要是表达其在作品中的对理想婚恋模式的寄托。所以作品中的男性形象较之其他作品中的男性形象也就自然要平和许多。没有过于跌宕的爱情,有的是两个人一路磨合与扶持、共同成长、静水流深……

  结语

  简·奥斯汀作为英国文坛上极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在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刻画女性形象的同时,塑造出了一批性格鲜明,形象各异的男性形象;作品中的男性形象正如钢琴上的黑白键,白键奏响主旋律,黑键较之则稍显黯淡;一黑一白,相辅相成,在女性形象的成长道路上共同发挥作用。在英国文坛之上,无论是简·奥斯汀还是勃朗特三姐妹,又或是后续相继出现的女作家们,她们作品中所描绘的爱情都有贴近现实生活的一面。但是,文学往往是来源于生活,却又更高于生活,而她们在作品中共同的“高处”便是女性主义思想的觉醒。她们为笔下的女性形象开辟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而不再是完全依附于男性。男性形象在作品中虽然各异,但却能够使女性形象在通过不断更新对他们的认知过程中获得成长。于无声处听惊雷,这一类的女性主义爱情小说给予我们的最大的启示应该是透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爱情故事,既要看得到现实,又要在不断“保有自我”[[[]即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指在爱情中的收获与成长。]]的同时,给予憧憬未来的期待,从而在文学与现实人生之中找到一条可供往来的通道。

  参考文献:

  [1](英)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M].武崇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英)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I>.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3](英)简·奥斯汀.诺桑觉寺<I>.孙致礼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英)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I>.项星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5](英)简·奥斯汀.劝导<I>.裘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6](英)简·奥斯汀.爱玛<I>.裘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7](英)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I>.唐慧心译.上海:译林出版社,1999.
  [8]周淑茹.论简·奥斯汀书写中的男性形象——以《理智与情感》为例[J].新余学院学报,2014(01).
  [9]杜丽芬.《傲慢与偏见》三种汉语译文对比赏析——以女性主义视角进行的分析[J].长江丛刊,2017(32).
  [10]王婉婉鲁广斌.简·奥斯汀和她笔下的军官们[J].宿州学院学报,2008(06).
  [11]荣朋涛.简·奥斯丁的时代、生平与创作[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4(04).
  [12]张春燕.理智与情感的联结——对《理智与情感》和《霍华德庄园》中的两对姐妹的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
  [13]周青.浅谈《理智与情感》的现实意义[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6).
  [14]杨大亮.浅论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艺术创作风格[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3).
  [15]刘雅琼.20世纪以来英美奥斯丁研究述论[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11).
  [16]刘凌.运用对比刻画达西[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03).
  [17]王雨著《从&lt;傲慢与偏见&gt;谈简.奥斯丁的婚姻观》[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
  [18]吴卫华著《试析&lt;傲慢与偏见&gt;的女性写作立场》[J]外国文学研究,2000.
  [19]宝振兴著《简·奥斯汀作品中婚姻家庭问题的文学社会学分析》[J]文教资料,2014.
  [20]傅俊著《试论简·奥斯汀的现实主义和女性视角》[J]镇江高专学报,200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189.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9月26日
Next 2021年9月2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