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巴金的写作风格很独特,巴金刻画的在黑暗、腐朽环境中熠熠闪光的新女性形象。他一边讴歌这些年轻女性身上的美好品德,赞扬她们蓬勃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斗争精神,一方面极力控诉封建制度对这些美好女性的摧残、压迫和戕害。从巴金《家》中可以看出面对黑暗的社会,这些女性有不同的选择:那些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在面对残酷现实时感到痛苦、彷徨、挣扎,同时也激发读者对女性解放的思考。
关键词:巴金;家;青年女性形象
引言
《家》是巴金的长篇小说,同时也是他所有作品中影响力最高的作品之一,在这个作品当中有很多非常具有特色的女性形象,包括梅芬、鸣凤和瑞钰等,同他们身上可以看出在那个社会,男人权利是多么的大。这些女性心地纯良,在日常生活中对命运的不公进行隐忍,但是仍然无法摆脱中国封建礼教的危害。在整个作品中,巴金的文笔和语言都非常犀利,刻画出中国女性的形象也非常真实,当今社会,在研究那个时期中国封建礼教社会时,将其作为研究的重要题材和经典作品。
1.封建家庭”牢笼下”的女性形象
1.1没有反抗意识的保守女性
梅芬与觉新小一起长大,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期望共同的规划未来,但是两人青梅竹马的感情和长期的陪伴和相守被两人的亲人葬送,只因为他们的母亲在打牌的时候发生了争执。自此之后,本来活泼开朗的梅芬逐渐变得郁郁寡欢,同时,很难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提起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她不愿意只听从父母的安排,但是他别无选择,只能选择忍受,面对不公的命运和无法追求到的爱情,她只能通过新思想的了解来暂时遗忘这些让他不愉快的事情,同时他也感叹自己没有真正的追赶上新思想。她平时经常阅读各类古诗,希望从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在这个时期,他偶然接触到了《新青年》这类的杂志,杂志中他体会到了反封建意识和改革的思想,但是由于梅芬思想已经形成了长久的固化模式,所以这些新思想只能让他心生向往,但是却很难改变她心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她的生活模式是非常压抑的,不仅身体素质和水平慢慢的下降了,同时心灵也难以被安抚和抚慰,她的心似乎已经被伤透了,很难回到原有的状态。梅芬遇到的这种情况,与大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也有很大的关系,其中巴金在某一个章节对他的感情和精力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例如,她找到了一份在琴家的工作之后,他曾对朋友说:“我在听到他的声音之后,我不敢出现在他的面前,只能从门缝中看他一眼,等他离开之后,我才从房间里出来,偷偷看他的背影”。由此观之,梅芬在这一过程中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他有很多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虽然有所不甘,但是也只能是无可奈何。
梅芬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与那个时期女学生和少年时代对于爱情和人生的向往有关,但是追究其根本原因,与她自身内心的封建主义思想有很大的关系。虽然从某个角度上来看,新的观点和新的生活习惯已经渗透到了那时女性的生活中,但是那种生活方式与现代相比仍然被誉为封建礼教。那时的爱情和婚姻受到家长的束缚,虽然孩子们在心里没有进行激烈的抵抗,但是从实际情况上来看,那时子女幸福和爱情受到了上一辈恩怨的影响。在家长的旨意和意愿之下,她只能把自身对于未来的期待放到家长的身上,所以她对母亲的任何言论都表示顺从。同时,她相信宿命和命运,面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新思想浪潮的来临,梅芬只认为自己的命运就是如此,很难通过奋斗和努力改变。在这种心理和周边环境的不断影响之下,本来充满活力热情的年纪却让梅芬变得郁郁寡欢而失去了应该拥有的青春。她认为自己在那个时候就像一个凋谢飘零的花朵,已经失去了任何升级,同时不愿意为爱情或人生进行奋斗,最终她面临了一种自我毁灭,在自我逃避和消尘当中逐渐的失去了生活的动力和希望。
1.2屈从于旧礼教的可怜女性
对于这种命运惨淡的青年女性来说,巴金始终秉承着同情和伤感的态度来书写这些内容,他曾经说过自己在写鸣凤、瑞钰和梅芬时,他自身也同样去有悲伤的情感,同时也非常的憎恨那时的社会风气和那时的男权主义。巴金在其作品中的情怀是非常真诚且朴实的,所以人们从他深沉姐分开的文笔中看出了那时社会的真实情况,很多人都为之震撼,也有很多人感到愤慨和憎恨。
文中用大量的文字描述了鸣凤、梅芬和瑞钰三位女性的真实生活状况,其中采取的手法类似于全景镜头的自动剪切模式,人们通过这些细致的描写,能够充分的感受到当时女性的命运格局和难以逆转的悲剧。同时文章也犀利的指出,当时社会主体女性亦是存在的缺陷,与外部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尤其是那个时期封建礼教对女性的约束和思想上的阻碍,这种思想对当今的女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其中主要表现于女性群体自主特征意识的薄弱。同时在进行反抗和斗争的过程中,她们难以接受男性提出的“宿命”和“礼教”。
鸣凤在《家》中是一个重要的女性形象,她出生悲苦,是高家的奴婢。这个美丽纯真的少女身上带着顺受与平和。在觉慧的心里,鸣凤是”毫不报怨、毫不诉苦的”,在鸣凤自己的回忆里,”她已经习惯了奴隶的命运”。在高家的这些年里,吃打骂已经成为稀松平常的事情,她无从抵抗。她常常在睡前对者油灯发呆,悲叹自己的命运,然而她没有接受过正式的教育,她甚至寻找不到她悲剧的根源在何方。虽然悲苦,鸣凤依旧对生活抱有美好的期待,她期待着自己能有优渥的生活:漂亮的衣裙,父母的宠爱,少爷们的崇拜。她所渴望的东西是质朴且单纯的,她在内心期待着”过主子般的生活”。
底层的青年女性更加可悲,因为他们遭受的是等级制度和男权制度的双重压迫,在等级制度中,她们处于奴隶地位;在婚姻爱情中,她们处于完全不自主的状态。然而因为她们天然的弱势,才显得下层青年女性的抗争显得格外难能可贵。
鸣凤的死从根本上来说是其它人为因素导致的,所以说对于这个女性的死亡与这个社会的社会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地位的不同则决定了他们命运的不同。那些地位高权力大的人,仗着他们的势力来欺压这些地位阶层较低的百姓。爱高老太爷把她的命交给另一个女人,这样一来他的命运就会任人摆布,这是他无法接受的,但是由于她的地位阶层很低下,所以她无法改变这一切,当他去求其他人帮助他的时候,也没有人愿意伸出援手。这样一来鸣凤想一直安稳的做个奴隶也是一个奢望了,其他人也劝他认命,不要与命运做抗争,但是鸣凤心里却不愿意接受别人主宰自己的的命运,所以鸣凤用死亡来表达对这种封建制度的不满和愤怒,这样无疑是挑战那些有势力人的权威。而对于鸣凤和觉慧之间的爱情来说,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他们之间的阶级级别相差太大,想在一起就注定要有很多阻力来阻拦他们。而对于一个地位低下的明凤来说想跟少爷在一起是不可能的。他虽然勇敢去追求她和三少爷之间的爱情,但是由于封建等级制度的存在,也注定了这样的爱情是不可能有结果的。
而对于鸣凤的死亡,不仅跟她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于他个人的性格也是有一定关联的。当她服侍高公馆里面的各个太太的时候,面对他们的打骂,他一直都是默默承受从不顶嘴。她一直认为她现在所受的苦都是命中注定,所以,对于其他人的叫骂,他从来都是逆来顺受。在他自己的心里也没有将自己当成一个独立个体的人,在她服侍三少爷的过程当中,他把自己看得很卑微,把自己当做这段爱情里的一个奴隶,他认为只有一直的服侍她,照顾她,就可以维持他们这段爱情,这是鸣凤内心深处的想法。更加可悲的是他将爱情作为他一生中的寄托,当觉慧对他的态度很冷淡的时候,她也不会去责怪他。而是一如既往的伺候三少爷。在他与三少爷这段不可能的爱情当中,她愿意承受所有的灾难,后来她终于得到了安慰,获得了他一直想要的纯洁的爱情,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但是他卑微的想法是她的想法逐渐扭曲,丧失了对自己的认识,鸣凤现在完全的依附于男人,这就是他的一生注定是一个悲剧。最可惜的是他到死了的那天也没有醒悟过来,最终还是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物。在封建礼教这种背景下,还有很多女性像鸣凤一样,在那些大家闺秀眼里根本没有把这些婢女当成人,他们甚至会经常打骂这些婢女。
女人本来应该在爱情的滋养下变得越来越美好,同时也应该视爱情为自身生命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礼物,但是这个梅芬和瑞钰不仅没有得到爱情的礼物,同时却因为爱情变得失去了生活的动力,虽然这两位女性也曾尝试通过自身的方法去摆脱命运或者逃离封建礼教的约束,但是最终被自身心理的弱点和不敢反抗的思想打败,最终以悲惨的结局结束。梅芬和瑞钰的家庭和出身都比较好,同时她们性情纯良且温柔美丽,在很小的时候就有对爱情和家庭的向往。但是,梅芬性格和林黛玉类似,他虽然有青梅竹马的表格,并且对其产生了情愫,但是由于两人母亲发生的矛盾和争执,二人不得不分开,长久相伴的美梦和对爱情的幻想就这样被打破了,甚至产生出了一个非常令人惋惜的爱情悲剧。之后,梅芬成为了别人眼中温柔乖顺些,听从父母命令的女人,但是却因为自身的屈服和顺从嫁给了一个并不熟悉的男人。在结婚之后,梅芬也没有享受到婚姻和家庭给他带来的幸福,丈夫在结婚不久后就死了,梅芬成为了一名年轻的寡妇。虽然她经常感叹命运的不公,同时对于自己的生活也感觉非常的痛苦,但是却始终没有摒弃中国封建礼教中三从四德的规矩,由于自身没有反抗和努力,所以压抑的情绪和愤懑的心情始终在她生活中萦绕,她时常感到苦闷,但是却又不敢将其表达出来,只能将这种情绪藏在自己的心底,并带着这种情绪离开的人事。虽然封建礼教的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梅芬自身柔弱的性格特点也是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成因。梅芬一生当中比较可悲的是,她对自己的爱情和未来有着美好的幻想,却没有因此变得强大,也没有为这些目标所奋斗过,在人格上,她是不折不扣的弱者。在爱情面临破坏和毁灭的过程中她只是感叹命运安排的不公,并且在今后的日子当中仍然对对方保持着思念的态度,但是在行为上却没有作为,在这一过程中,她饱受煎熬,同时也受到了失望和痛苦的折磨。所以,笔者觉得梅芬命运走向和人生的失败与自身的软弱有着必然的联系。与她相比,瑞钰似乎幸运很多,因为他体会到了爱情的甜蜜和比较幸福的家庭生活,但是这样的日子比较短暂,她最终也被封建礼教所影响,在命运面前仍然不能摆脱被他人控制的现状。觉新和瑞钰并不是自由恋爱并且结婚,而是遵从着所谓的封建婚姻制度和父母的命令来组成的家庭。结婚之后,瑞钰和丈夫相处的模式比较融洽,同时丈夫没有过多的干涉瑞钰个人生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着美满幸福且比较和睦的婚姻模式。但是家中高老太爷晚年生病去世后,几个姨太和家中成员有着封建迷信的态度,使马上面临生产的瑞钰不得不搬到非常偏远的地方居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觉新也没有站出来维护妻子。同时,瑞钰也没有因为丈夫的懦弱和迷信而埋怨他,而是将自己心里的痛苦和委屈藏在了心里,同时她还为丈夫和自己的家庭考虑,从瑞钰说出,我不怪你,只怪自己的命运不好。这句话便可以看出,瑞钰心底的善良和对封建迷信思想的顺从。她将一切希望和心血都投入到自己的家庭和丈夫身上,但是最终却得到了难产而死的结局。当时社会封建迷信思想是导致瑞钰这种结局的因素之一,但是其丈夫懦弱的态度和自身性格上的软弱也成为了她承担这些后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嫁到丈夫家之后,瑞钰一直将自身生活的定位设定为贤妻良母的角色当中,他非常爱自己的丈夫,并且将自己的全部心血投入到这个家庭和丈夫当中,在生活中,他没有体现出女人应该有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同时在种种行为上都坚守着三从四德的思想。他认为自己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家庭的圈子当中,其人生的目标和核心也在于丈夫和家庭。
上文所说的这三个女性都是在中国封建礼教下产生的悲剧,在当时的封建礼教的背景下,社会上主要以男性为主,男性是权力的中心,而在这个社会背景下女性往往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这就造成了他们的一生,最终会变成一场悲剧。正是这些悲剧的存在,让巴金的这些现实主义作品存在着艺术价值。同时在读这个作品的同时也会引发读者的思考,并且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觉醒中的知识青年女性
2.1新旧思想冲击下的奋力反抗
鸣凤在我国早期文学小说当中,属于非常优秀的劳动阶层女性形象。她虽然在社会当中处于非常底端的阶层,并且被那时的“人贩子”带走,到了私人公馆当中,并且成为了富家的丫鬟。虽然他的性格非常刚强,但是从小他就面临着悲剧的人生,因为她在童年时期开始就坐上了服饰主人的工作,在那个时期,她在富家无力反抗,只能在吃苦的时候默默流泪。在《家》第四章节中,对她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其中体现了他对未来的畅想和迷茫。虽然她对未来发生的事情很迷茫,但是她很清楚,当她进入了高公馆之后,她命运和未来就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她和很多丫鬟一样,希望能够在生活中碰到一位贵人,能够从目前生活的环境中解救她,并且带领她过上不受管束且不用服侍他人的生活。鸣凤在生活中也遇到过自以为的真爱,但是他的希望很快的又转变为痛苦,她所爱的人在他危难之际没有安慰她,甚至没有帮助她。在这种情况之下,她只能选择和他分开,因为两人如果在一起的话,未来是很难看得到光明的,因为二者的身份不符,同时还是难以被跨越的主仆身份。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一直是一个被掌控的群体。长期以来女性依附于男性,不能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甚至不断被”物化”。女性被作为私人财产、利益交换的工具的情况长期存在。在社会关系中,”在家从夫、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是对女性既定的教化。尤其在夫妻关系中,妻子也是难以受到尊重的一方,稍不合意也会被丈夫侮辱谩骂,男人”三妻四妾”被长期合理化。所以,在男权为中心的家庭中,大多数的女性都处于被压迫的地位,或者在一方院落里消耗自己的青春,宛如金丝雀一般被禁锢;或者出生微寒,孤苦一生,被迫成为繁衍子嗣的工具。这样的待遇是极度不公的,也是对女性的聪明才智和灵魂的压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潮来临,启蒙先驱将男女平等的概念灌输给国人,挥舞着大旗破除吃人的旧观念。自然而然,一大批敢于追求平等、自由、独立的新女性出现了,巴金予以这些追求平等、独立的新女性极高的评价,在他的作品中也精心刻画了一批新女性。对于新女性的赞颂,宛如在黑夜里为迷航者点亮的灯塔,助推了女性运动的热潮。在巴金的塑造下,一些敢于为自由、独立、平等而战,绝不甘心作为附庸和”物件”而存在的女性出现了。
2.2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女性
琴与许倩茹在学校的关系非常好,同时琴爷把他当做自身学习的标准。同时,许倩如的父亲在那个时期参加了同盟会,并且她一直被父亲独立抚养,同时家中也没有其他兄弟姐妹,所以她在生活中比较开放,同时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她在学校当中不害怕大家看法和异样的眼光,并且成为了学校当中第一个自愿剪去头发的女生,同时她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做法鼓励其他学生进行效仿参加剪发活动。她在和琴交谈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对她进行了劝阻和开导,让琴紧跟时代的脚步。虽然,巴金在作品中对许倩如投入的笔墨并不多,但是这个人物与同一时期的其他女性相比,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并且为自身的理想和未来所奋斗,同时也为新时代的到来进行了铺垫。
但是,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中比较缺乏支持女性解放的人,同时在很多思想解放运动和与之相关的活动当中,依然是以男性为主体而展开的。面对女性的反抗和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的情况,很多人在那个时候会投以异样的眼光,因为社会当中的很多人都被男权主义和封闭的思想所束缚。和琴相比,许倩如虽然更加积极,更加渴望得到思想解放,但是由于缺乏社会大众的认可,最终埋没于时代的浪潮中。
3.不同性格下的不同命运
3.1逆来顺受者的悲剧命运
在这种封建制度的背景下,作为青年女性的他们,无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被彻底的吞噬了。这些女性的人生都是由别人做主的,他们没有办法去反抗。在这些女性的心理,他们也向往美好的新生活,但是由于等级阶层的存在,她们美好的想象也只是一个空谈。甚至她们都没有追求爱情的权利。这些女性的性格在那种封建礼教的背景下,已经被完全的扭曲了,它们不仅成为了悲剧者本人,也成为了封建传统礼教的牺牲品。
梅与瑞珏是觉新生命中的两个女人,在觉新的成长之路上一步一印皆是心爱之人的鲜血。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两名女子是觉新的”救赎者”,促进了觉新的成长。因为心爱之人的接连死亡,觉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家庭冰冷的本质。本可以获得幸福的觉新最终又失去了幸福。每个人都心知肚明,与生孩子善良的觉新意外收获的说辞只是高家内部斗争的说辞,无辜柔弱的瑞珏成为一个被针对的”靶子”。她原本以为,只要自己顺从,只要继续作揖主义就能换来平静的生活(她甚至不奢求幸福)。但是她毕竟是经过新思想洗礼过的年轻人,在新思想与旧道德的压迫下,她曾经不断地向旧道德低头,只因为她无法跨出自己内心的那道坎。然而,每一次”低头”都让她付出血的代价,第一次是梅的另嫁、守寡、死亡,这一次的冲击尚不足以让他觉醒,她的内心对梅抱有同情,却并没有意识到梅的悲剧根源是由于他的性格懦弱。瑞珏的死给觉新带来巨大的他终于意识都自己的每一次”作揖”都是不断在放弃自己的幸福,他的每一次退让都是以爱人的血泪甚至生命为代价。他终于认清,他的痛苦起源于自身,对于新思想的向往和对旧法则的不舍。因为作为男性、长房,他也是封建礼法制度的既得利益者。接连而来的悲剧让他幡然醒悟,退让只能让他越来越痛苦,只有奋力一搏,不屈从于封建制度,才能最终不被时代抛弃悲苦的底层青年女性形象。
鸣凤在《家》中是一个重要的女性形象,她出生悲苦,是高家的奴婢。这个美丽纯真的少女身上带着顺受与平和。在觉慧的心里,鸣凤是”毫不报怨、毫不诉苦的”,在鸣凤自己的回忆里,”她已经习惯了奴隶的命运”。在高家的这些年里,吃打骂已经成为稀松平常的事情,她无从抵抗。她常常在睡前对者油灯发呆,悲叹自己的命运,然而她没有接受过正式的教育,她甚至寻找不到她悲剧的根源在何方。虽然悲苦,鸣凤依旧对生活抱有美好的期待,她期待着自己能有优渥的生活。
这样的期望是美好的,也是幼稚的。她没有看到,梅和瑞珏都是”主子”,但仍然逃不过悲剧的命运。直到她遇到了觉慧,觉慧是接受了新式教育的青年,他对于鸣凤有天然的同情和爱怜,这种感情点燃了鸣凤内心的小小希冀。在高家每次与觉慧的接触都让她沉浸在爱情的喜悦之中。虽然,在她的内心深处知道那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但是总有一簇火苗期待”梦想照进现实”。直到她知道了主人将把她送给七十多岁、刁钻古怪的冯老太爷做妾。她的梦想崩塌了,鸣凤感到彷徨与痛苦。就人物性格而言,从前逆来顺受的鸣凤可能曲从于主人的安排,但是因为有了与觉慧之间的爱情,她无法忍受这两者之间的落差。于是,当她一切希望都落空时,她选择投湖自尽,把自己年轻的生命交给深不见底的湖水。
对于善之表达,主要体现在女性面对痛苦时的抉择,宁愿自己承担痛苦也要保护爱人。鸣凤出嫁前,她内心的痛苦有多么强烈读者可想而知,在自己承担爱情破灭,余生可能孤苦的情况下,她足足等了两天。千辛万苦见面后,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只一句话我想看看你在未尽的语言面前,是什么让她沉默。只是考虑到觉慧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罢了。当瑞珏和觉新深受血光之灾的阴影,他们”在表面上都竭力装出笑容,都不肯把自己的真心显露”。这种为对方考虑的处理方法体现了两人之情爱与善良。关于这些女性形象发展变化,从鸣凤开始,以自杀来表示反抗;琴不但大胆追求爱情,还追求自由;接着,巴金刻画了一批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女性。这些女性有的是因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意识,为自己的权利发声;有的本打算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将斗争、革命抛之脑后,但因为黑暗的现实越来越严酷,让人喘不过气来,经过一番挣扎后依旧走上抗争的道路。
3.2勇于反抗者的自决人生
琴是《家》里唯一做出反抗的年轻女子。从琴的反抗到树生的离家,巴金向读者展示人性的觉醒、发展与成熟,无论是哪一种形象,都蕴藏着巴金对社会思考和对人的关怀。也许可以这样认为,现实中无数个高呼自由与平等的昂扬少女琴,经过生活的洗刷磨蚀,最终可能会变成一个个彷徨疲惫的”树生”。
她们本身也是两个时代的人。在琴的时代,只有少部分女性从封建旧思想中解放出来,只有少部分人开眼看了世界,琴就是为此奔走呼号的一员。她倡导自由、独立、民主、平等一切新思潮带来的养分。树生与琴不一样,她一开始就生活在妇女解放的浪潮中,在妇女解放的环境里学习、工作、生活,到了成家立业的三十岁,她发现新女性的生活依旧困顿,并且难以找到出口。她们疲惫、麻木、贫困,但是生活依旧在继续,她们又不得不继续这种无望的日子。
结论
在《家》这个作品当中,虽然描绘出了不同身份的女子,但是她们都避免不了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封建思想的胁迫。巴金设置不同的故事背景,写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结局,也描绘了中国青年女性逐渐觉醒的轨迹。这些女性人物在性格上存在的缺陷与时代的悲剧有关,这些女性形象对当代年轻人有着启发的作用,我们应该牢牢把握生活的权利,面对生活中的各个问题应该具有独立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试析曹禺对《家》的成功改编[J].吴迪.明日风尚.2017(05)
[2]《家》──作家、作品简说[J].语文世界.2001(Z1)
[3]小说《家》与戏剧《家》的比较[J].吴俊峰.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4]关于死亡的书写——浅析巴金小说《家》中的三人之死[J].母笑语.青年文学家.2018(35)
[5]现代视角下话剧《家》的再解读[J].徐萱.人文天下.2019(04)
[6]旧事重提:也谈《家》的早期接受与传播[J].宋剑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5)
[7]《家》的再探索[J].龚灼让.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03)
[8]家中的血色蔷薇——论《家》中上层女性形象[J].舒雯.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
致谢
直到论文的完成,才真正意识到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也抛弃了许多。大学的教育让我学会了从更多方面去思考一件事情,论文写作的过程十分漫长也很枯燥,由于自己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浅陋,往往一个很简单的概念都得翻阅好多资料才能理解。老师针对我提出的问题以及论文中所出现的不规范之处,都及时回复,解开了我在论文写作时的许多疑惑。虽然这次论文选题有点仓促,但我却很享受论文写作这个过程。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在这次论文中老师孜孜不倦的学者态度令我钦佩不已,值得我去敬仰和学习。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0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