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去年,各大网络电视平台推出一种以“偶像养成”为核心的大型真人秀综艺节目,掀起了一轮网络综艺收视狂潮,其中以《创造101》和《偶像练习生》为代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各大网络平台也相继推出以“养成”为主题的真人类选秀节目,但是却反响平平,如《天生是优我》《蜜蜂少女战队》等等,而真正引起观众共鸣的只有《创造101》,在该节目的决赛阶段,曾让几千万的观众同时参与到投票中,收视率也达到了全年最高。
本论文通过分析《创造101》和其他养成真人秀节目来刨析《创造101》获得成功的原因,并对网络养成真人秀节目流行的原因和其未来发展进行一个深入研究,结合当今网络养成类节目发展存在的不足和优点,提出一些实用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偶像养成 收视狂潮 成功 研究 意见
一、网络养成类真人选秀节目的定义与运营模式
(一)养成类真人秀节目的定义
网络养成类真人选秀节目的火爆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该节目的产业进行研究。许芫颜(2018)通过对偶像养成类节目运营模式的研究认为一档选秀节目的拍摄时间一般只有两三个月,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养成偶像,对选手的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如在《创造101》中的101位练习生,他们在作曲、编舞、乐器、乐理、舞蹈等方面各有所长,降低了节目在人员选拔方面的制作成本。田艺(2019)则通过对养成类节目的营销模式研究认为内容生产的首要目标是要以用户的需求为诉求,精准定位到特定人群,提供垂直化的内容,从而将目标用户从碎片化的注意力中吸引过来,增强内容的黏度,提升用户对内容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国外学者田中秀臣(2019)通过研究偶像养成类节目的营销模式,认为互联网时代媒介市场的高度细分是以整个媒介市场的统一性为前提的。生产者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媒介、不同的受众、不同的目标将各个独立的营销整合成一体,从而产生协同效应,共同获取经济效益[1]。
从学者的观点来看,养成类真人秀节目主要是通过对偶像进行培养,培养出符合观众需求和审美的偶像人群。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来吸引到观众,精准到这部分人群中,增加内容的黏度。中国的偶像养成真人秀应该更注重选秀之后的培养,而不是一味走“快消”模式。因为偶像养成的目的不是在竞争机制下选出优胜者,而是在陪伴式成长中发展粉丝经济[2]。由于电视台在节目制作方面不能给予养成型偶像足够的成长空间与时间,但是网络平台却拥有更长的消费时间和消费界面,互联网多方位、多平台的传播互动和整合营销也更易拉近粉丝和偶像的距离,提高粉丝的参与感,进而增强偶像养成类真人秀的产业生命力。
(二)养成类真人秀节目的运营模式
第一,首先这类节目必须有实力强大的规模企业进行支撑,如在流量方面、资金方面给予重大的投资和支持。如《创造101》中,由腾讯视频给予流量支持,通过其他平台如QQ音乐,微信广告等宣传,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优势。
第二,依托导师们自带的流量。从目前养成类节目真人秀上看,这类节目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都带有导师群体。而导师群体对养成类节目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导师群体给节目带来了众多的流量。如《创造101》中的舞蹈导师罗志祥,罗志祥作为国内一线明星,本身就拥有一定的粉丝流量。这些粉丝因为罗志祥作为舞蹈导师而观看《创造101》,给节目带来了基础流量。导师群体越多那所带来的流量收益也更多。所以这类节目的运营模式离不开导师群体。
第三,这类节目十分注重观众的参与度,如《创造101》中使用的模式是通过观众和粉丝的投票来决定自己喜欢的偶像能否组团出道。在前期,节目组把每个练习生一步步进行培养,观众和粉丝可以直观的看到她们成长的过程,联想到自己身上,容易引起观众和粉丝的共鸣,增加了观众的粘性。通过逐步的培养、指导和包装,最后让一部分偶像成功组团出道,这其中离不开观众和粉丝的陪伴和支持,观众和粉丝会认为自己也在参与到这个节目中,如在筹集资金方面,粉丝贡献了大量的资金。通过线下活动的举办,让偶像和粉丝进行活动交流和见面,最后通过粉丝观众的投票来决定出道的结果,粉丝和观众拥有决定偶像命运的权利,这些无形之中都增加了节目与观众的互动,观众和粉丝会因为得到参与感而更加满足。
第四,节目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在《创造101》中,一开始所选的101位练习生,每个女孩身上都会有不同的长相,特色,性格。由此观众可以从她们身上看到自己的身影,容易生成代入感,引起观众的共鸣。101的选秀模式,特别是对与一些女性观众来讲,就像是自己以前所拥有的的明星梦一样,突破重重障碍不断努力,最终取得成功[3]。当节目能够把观众的情感带入其中,可以更好奠定粉丝观众的基础。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都可以在节目中体现出来。如赖美云在练习一个舞蹈动作是因为练习不好被导师骂,然后躲在练习室了暗自伤心,这个时候团队的成员就出来鼓励并安慰她。观众看到这个过程容易回想起自己身边发生的类似事情,当自己遇到困难别人也会帮助自己,由此带来情感的联想。这种方式也是弱化了节目的人性,强化了粉丝观众的情感需求,而这也是这类节目的核心运营模式之一[4]。
通过以上的总结,我们不难看出《创造101》的模式其实和产品的经营模式一样,首先是对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查,观众用户有某些方面情感的需求。接着就是开发和创造大众所需要的“产品”,最后是进行推广和宣传,奠定用户的基础。就如节目中的粉丝观众通过自己的投票来决定自己偶像的命运,同时自己又投入了情感和金钱,从一个方面上看是单纯的产品的贩卖,而实际上是利用情感来进行的产品销售,而这些方式和策略便是《创造101》的核心运营模式。
二、网络养成类真人选秀节目的发展现状
(一)网络养成类真人选秀节目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群体
养成类真人秀主要还是依靠粉丝经济,而粉丝群体便是来源于青少年,这类节目中养成真人秀节目对青少年来说具有自我满足表现和宣泄的文化意义,反映出当今青年文化在粉丝群体中不断变迁和成长。对养成真人秀节目进行分析有利于更好的对当今处在这个社会时代的青少年群体进行分析,如对他们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取向、思想道德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这类节目对如何引导青少年走向正确的追星道路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5]。
而在《创造101》中,粉丝可以对自己心爱的偶像进行投票,而在一项关于《创造101》的投票调查显示,超过百分之90的投票者年龄在15-25岁之间,由此可见,目前网络养成类真人秀的节目中,青少年群体是主要部分,粉丝经济的来源依靠的也是这类群体,他们所呈现的更是这个时代中青少年的成长过程。
(二)网络养成类真人选秀节目超过千万元的经济创造力
目前,各大网络平台中的养成真人秀节目已经创造超过千万元的经济收益,对其运营模式进行刨析,经济来源无非是来自粉丝群体和广告收益。以《创造101》为例,首先说一下节目的决赛集资,在集资活动的发布当天晚上,集资的金额就已经超过一千万元,这还只是部分偶像的粉丝集资金额,再加上决赛开始前举办的线下交流会,以一张门票800元为例,15分钟内门票就销售一空,节目仅决赛举办的筹资活动的筹资金额就接近5000万元,由此可见粉丝经济在养成类真人选秀节目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成为粉丝经济中最本质的见解。同时广告收益也给该类节目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经济效益,仅在一个腾讯视频的平台第一期就达到了5亿次观看,同时各大品牌商也涌入了广告宣传视频之中,如欧莱雅、黑人牙膏纷纷在《创造101》中植入自己的品牌广告,在网络平台观看该节目还必须成为VIP会员,以腾讯视频为例,在《创造101》播出期间,其会员数上升高达数百万用户,给各大网络平台带来超过数千万的经济收益。
(三)网络养成类真人选秀节目引发的群体追星热潮
我们不难分析出《创造101》获得成功的原因,节目组根据市场调查发现大部分观众都是90后的青少年群体,所以在节目的设置上都符合这部分观众的审美,同时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关注[6]。比如推出杨超越这个村花形象,依靠颜值让很多男性观众看了有初恋的感觉,给她吸引了众多粉丝;王菊的又黑又胖颠覆了观众传统审美,但是她努力上进,苦练舞蹈,后来的她变得自信美丽;同时吴宣仪的甜美形象也广受好评;孟美岐的舞蹈功底和唱功又为她带来了一大票粉丝,当最后的偶像组成一个团队时,这些粉丝又会集结成一个群体为各自喜欢的偶像加油打气。正是这些粉丝群体的不断集合,形成了追星热潮。
同时,又得益于节目组的宣传推广,偶像的线下见面会又可以让粉丝群体零距离面对面,在总决赛前的一场《创造101》粉丝见面会中,价值4000的门票曾在10分钟之内售光,粉丝们还给偶像准备了签名照发布、投票应援等各种活动。由此可见现在养成类的偶像节目群体已初见趋势,并且具备一定的规模,推动了追星势潮一波又一波的发展,给养成类偶像节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网络养成类真人选秀节目流行的原因
(一)以团队为核心的女团式竞选模式
大多是以女团为核心的竞争模式,如天生是优我中是女团和女团互相竞争的模式,而在《创造101》中,以101个练习生的形式经过节目组的培养训练,最终选出7个最优秀的女生出道,出道的女生可以获得最好的节目资源。当今这种女团竞选的模式,对各个成员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优势的要求会更高,每个成员的明星之路更加真实的暴露在观众的视野中,容易引起观众和粉丝群体的共鸣[7]。
由单一的个人练习生出道到团体式的出道,是时代发展导致的必然趋势,这是一种以文化为基础的ip经济,在养成类偶像团体中发挥到极致,无数的粉丝们大部分是男粉丝的喜爱[8]。就如《创造101》中的出道女团中出的燃烧我的卡路里专辑销售已超千万张,而各种其他纪录也是不计其数,如演出、签名照、发布会等等,但同时,这种成功和名利的背后往往伴随着更加艰苦和困难的训练。这种女团的竞选模式导致他们的生活也会被严格控制,严禁卷入任何的丑闻之中,因为给她们设定的人设在粉丝心中必须是完美的,不能拥有任何污点,后者才愿意为她们投入金钱时间和感情,这种模式的发展正是促进养成类偶像节目火爆的重要原因。
(二)以微博、抖音为主的宣传模式
一个节目要想让观众熟知,往往离不开好的宣传推广,在《创造101》的节目初期,由腾讯公司负责对该节目进行广告宣传,其营销策略便是联合各大网络平台对《创造101》联合进行打造。比如腾讯旗下的腾讯视频平台、qq音乐、微视段视频平台,这些自家的平台为《创造101》奠定了前期一部分观众基础。接着在中间的上升阶段,便开始在抖音微博等主要用户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抖音和微博的平台目前用户数量已经达到近5亿用户规模,据一项调查表明,在所有观看《创造101》的观众中,将近一半的用户是通过抖音微博等平台了解到该节目。
由此可见当今养成类节目流行的原因,是因为单一产业演变成多产业的共同发展,带动了大批量的观众和用户。在《创造101》的播出期间,曾连续一星期占据了微博热搜榜的前十名,关于《创造101》的话题浏览量也突破了十亿。当今节目的发展已经发展为综合多产业的共同发展,依靠各种网络平台的宣传推广模式已渐渐成为主流,究其原因也是互联网平台的兴起并拥有大批量的用户,而企业的资本思想又注定节目的推广必须通过各种互联网平台。
(三)多样化的群众参与模式
乔治赫伯特曾经提出“象征性互动理论”,他把人看作是社会语境中具有主动性的参与者,并且人们总是根据特定情境中产生的特定意义来行动,而互动的目标正是创造共享的意义,《创造101》的粉丝活动会给偶像带来一定的热度,投票的多寡也会决定偶像的实时排名,这就给粉丝行为带来了一定的使命感。制作方通过曝光和推广渠道完成对于新一轮粉丝的吸纳,而不断壮大的粉丝群体将会因情感维系自动结成社群,而腾讯的多元化互动平台就在这其中亲密关系的培植中起到重要作用[9]。
作为互动的重要一环,合理曝光必不可缺,节目组正是通过各种方式形成分类曝光,助推粉丝社群的分化,《创造101》以腾讯视频客户端的pick投票系统为核心,联合B站和微博这种大流量窗口进行101名练习生个人机位视频的放送,满足不同口味受众选择的趋向,进而每个偶像都可以在社交平台上容易形成自己的吸引力场域,粉丝数量不断扩大,从开始的个体到后来拥有黏性的共同话语群体,因而腾讯利用这种组织文化,适时推出与投票特权相结合的视频会员卡和定制会员卡,进行偶像养成的话语特权贩卖,粉丝只有消费这种线上产品,才能为偶像增加更多的出道机会。这就使得原本平等的粉丝个人开始分化出等级,为了追求一种“远程亲密关系”,证明自己对于偶像的忠诚度,越来越多的粉丝会增加消费固化自己的话语权,同时偶像的人气也会成为一种免费的推广,进行新一轮的粉丝吸纳循环,这不仅是“粉丝变现”的一个重要形式,更是构成社群黏性的一种稳定剂。
(四)根据不同偶像的性格特质来设定不同风格
节目中通过不同偶像的性格特质设定了不同的风格,如YAMI在性格上体现出炫酷的风格,给人一种原来女生也可以比男生更帅的感觉。节目组通过YAMI的这一特点,让其宣传推广一些炫酷风格的衣物产品,以此作为卖点,引爆了产品的销量。又如吴宣仪给人一种甜美的形象,所以在其广告词经常出现初恋、甜蜜等词语,通过对消费者的需求和爱好进行分析,创造出更符合消费者口味的产品,这一系列策略都不断的增加了粉丝和观众的消费欲望。在带动产品销量的同时又给节目组带来更多热度。通过将产品的推广和选手的性格特点互相结合,给观众带来了感官上的冲击和满足,达到多重吸引的效果。
懂得对人物进行包装,是每一个养成偶像类节目最基本的要求。节目依靠的主要是团队中成员的知名度,知名度越高给节目带来的收视效果就越好,而要提高成员的知名度,就必须依靠偶像来进行吸粉,吸粉则依靠于节目组能否很好的对角色进行定制和宣传打造,可以通过设定一定的剧本或者故事情节来让角色进行剧本发展,但是要体现出偶像的特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观众的某些特定化“需求”。
四、网络养成类真人选秀节目的发展方向
(一)超高话题性引导观众参与讨论
《创造101》节目资开播以来,一度引爆了全网的众多流量话题,如曾占据微博前三的热搜话题,引发了众多观众进行讨论。以一条热搜为例,杨超越说自己是全村的希望,这条热搜直接冲向热搜第一。观众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人认为杨超越什么都不会靠运气就成功晋级,而有的人则认为杨超越是有一定实力的,这种节目组营造出来的节目效果纷纷带动了更多受众加入其中进行讨论,引发观众的兴趣,无形之中带动了节目的热度。又如“王菊妈妈”这条热搜引发了大批量观众进行点赞。王菊一开始给观众的印象就是肥胖,长的又黑又丑,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越来越自信,那种吃苦不怕累的精神纷纷吸引了观众,引发了更多的观众引起共鸣。微博上杨超越的粉丝和王菊的粉丝引起大战,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其中,不断的提升节目的热度。节目的策略便是塑造出具备争议性的人物,由此来带动大众的参与和讨论,这种方式就是无形之中给节目组增加更多的关注度。观众便会在和身边的朋友、亲戚、同学进行一次次传播和讨论,无形之中会带领更多的人参加到其中。如杨超越祈祷的照片由微博开始传播到微信上,朋友圈也经常出现杨超越的照片。吸引观众不止是引起观众的兴趣,同时还可以通过矛盾和冲突让观众无形的加入到其中,这种不断循环吸引观众的策略让《创造101》拥有超高的人气。
(二)多平台宣传方向
在《创造101》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在节目的播出过程中经常出现众多合作平台,如小红书、抖音、微博等等。这种宣传模式主要是运用了产业流量的共同发展以此达到双赢的局面。首先以微博和抖音为例,对使用这些平台的群体进行用户分析,大多数是90后的年轻用户,这些用户给《创造101》带来了众多的流量。《创造101》主要面向的用户更是这些年轻的群体,这些群体在平台中可以看到《创造101》的宣传片,如果宣传片中出现了自己的偶像,自然而然就成为了这档节目的潜在用户,通过这些平台的宣传推广更显示出节目所具备的交互性,无形之中和用户进行了互动。这部分用户便注定成为《创造101》的观众中坚力量。而平台则获得《创造101》给出的广告费用或者是推广费用,实现了获利,这样便呈现出一种双赢的局面。抖音,微博给《创造101》带来流量和观众,而反之《创造101》则给这些合作平台带来了经济收益。
平台在和节目合作的过程中,融入了许多选手的广告进行产品的宣传和推广。以小红书为例,在节目的开播过程中,经常插播选手在推广产品的画面,如YAMI在广告中推广衣服产品,YAMI的风格比较男性化,穿衣风格获得了大部分观众和粉丝的喜爱,给产品带来了巨大的销量;而吴宣仪甜美的形象也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其推广的口红产品也一度断货。由此可以看出平台所带来的的巨大经济效益,平台不止和节目组互相合作,更吸引了众多厂商加入到其中共同分享这块大蛋糕。平台带来了流量和观众,反过来,节目组的偶像又带来了更多的活跃用户,同时对相关的产品进行宣传推广,使得众多相关产业实现共赢的状局面,持续提高节目的知名度和关注度。
(三)以团队模式塑造偶像,更易吸引粉丝
图1 观众对偶像类型的吸引程度调查
图一为对一部分追星观众的调查,在调查人数中可以看出,喜欢团队偶像的人数最高,占比达到44%,其次是个人偶像,占比达到19%,最后是双人的偶像团队,只达到19%。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对于个人出道模式来说,组合模式的优点是成员抱团,可以利用粉丝黏性互相吸引,组合的团队更加容易吸引到粉丝,其可以表演的内容和形式也会更多。对于组合来说,可以有自己的团综和团内cp,成团之后以组合的方式参加节目也会增加关注度,相对这样的大局势下,商演和节目也会更多,成员之间会有连带性,早期广告商可能会邀请好几个成员一起代言产品,这对经纪公司来讲也是成倍受益。各自的粉丝都能看到偶像,互利共赢,组合成员之间还可以互相照顾,成员之间的关系有时候也是一大看点,所以跟组合模式相比,个人出道就显得有些许单薄。在粉丝的吸引程度上,团队类型的偶像可以吸引到更多的粉丝,通过每个人的粉丝数相加,往往得到1+1大于2的结果。但是从现实的情况上看,各大娱乐公司在对个人偶像生产投入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吸引到更多的观众对偶像进行投资消费,这些偶像通常会因为缺乏市场资源而遭到雪藏。
(四)未来受众更多“决定权”,受众影响力增加
传统偶像产业模式以日韩的偶像团体打造力所领先,偶像从选拔到训练再到出道都是由经纪公司决定的,观众是一个被动的观看者和信息接收者,只能被动的等待经纪公司推出偶像团体,虽然他们也有权选择是否要支持其中的偶像,但是所占地位总体还是处于被动。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偶像的出道过程逐渐开始向透明化方向发展,观众慢慢可以看到练习生们的努力训练,逐步成长为偶像的过程。
偶像养成类真人秀节目主要是通过对观众心目中的偶像进行养成的形式,它不仅仅只是一档偶像养成的节目,同时也是一个偶像的生产平台。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在新媒体时代的推动下,增加了受众所占比重,由过去的公司、导师决定一切逐步,向受众占主动权方向转变。在节目中的所有训练、学习、比赛、日常生活等等观众都可以直观地看到,由观众来投票决定练习生的命运。通过各方面的成长和比赛,最终获得投票数额排名靠前的练习生可以得到出道的名额,正式成为出道偶像团体中的一员。而观众也在这个过程中由不熟悉到了解练习生,甚至是深深喜欢上他,为他疯狂投票助力。偶像养成类真人秀节目在节目过程中不仅体现了选手的养成,还体现了观众在对偶像的养成中获得了满足感和参与感,观众的参与度越大,偶像的形象建构影响力也就越大。
五、结论
养成类选秀节目从电视再到网络平台上的发展,反应的是一个时代的发展趋势,年轻人在追逐潮流中发展了追星文化,而这种文化更多体现在节目中所呈现的是想要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潮流文化。如女团类节目中可以给青少年带来正面的影响,看到自己的偶像努力乐观、积极向上的追求自己的梦想,很多粉丝容易把自己当成其中一员,节目中好的榜样可以给他们带来积极的影响,要重视每个偶像的人设定制,并和相关产业结合进行策划,这是养成类节目发展的前提。其次在发展过程中,要懂得多产业相结合发展,主要以女团为核心的竞争模式,摒弃传统的个人出道模式。多注重粉丝和偶像互动的环节,并且以福利的形式来进行反馈,同时重视其他互联网平台的宣传和推广,因为这是以后养成类节目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洁琼.明星体验式真人秀节目中的传统文化传播——以四川卫视《咱们穿越吧》为例[J].声屏世界,2018(3):45-46.
[2]方彬.真人秀电视节目《偶像来了》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研究[J].当代电视,2018(2):46-47.
[3]刘子.电视真人秀节目中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以《极限挑战》为例[J].科技传播,2018,10(22):47-48.
[4]林志伟.大众传播与准社会交往——远距离亲密关系的观察[J].文化学,2017(2):46-47.
[5]刘京林.真传播策略[J].文化经济学,2017(2):6-7.
[6]高鑫.电视艺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7]陆海丽. 国内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的成功之道——以《明日之子》和《中国有嘻哈》为例[J]. 传播力研究, 2018(14):2-2.
[8]方壮志.中国网络节目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9.
[9]林小平.浅析养成类选秀网综“粉丝变现”的创新策略-以《创造101》为例[J],《今传媒》2018,(7):2-2
[10]李虹娇.网络热门节目盈利资金流动足迹研究及其政策响应[J].时代文化,2018(12):18-19.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6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