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末遗民诗歌创作特征——以李士淳为例

摘 要

本论文以李士淳及其他明末遗民为研究对象,结合当时明末的社会背景主要对李士淳的生平、遗民心态、诗歌创作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重点从诗歌创作主题内容的分类和意象分析,总结出诗歌作品特征形成的原因,并一窥明末遗民的精神世界。对了解古代遗民思想有一定的意义,并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头,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遗民诗歌李士淳

一、前言

中国的遗民诗人在宋元之后较为盛行,而遗民这一个群体在历史上一直都是比较受争议的群体。随着朝代的覆灭,他们的道路似乎只有两条,有的人选择投身新的朝代,被冠以“汉奸”之名。而有的人选择不仕新朝,杀身成仁,隐居乡村,他们被认为是落后的顽固派。为什么在当朝覆灭时不愿效忠新朝,根据对当时明末社会背景的研究发现,一方面,当时人性的解放进入了高潮,另一方面,实学思想也渐渐的兴起。加上明朝社会危机严重,让社会各阶层的诗人以拯救明朝为己任。面对异常激烈的民族和阶级矛盾,他们必须做出自己的抉择。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里,许多诗人带着不一般的坚贞气节,去参加抗清斗争,就算失败依然选择继续奋战。与此同时除了为国奋战,诗人们写诗抒发亡国之情,有的写民不聊生之苦,还有的像陶渊明等诗人,在隐居生活中怀古伤今,抒发忧国忧民之情。无论是哪种抒情的方式都让人感到爱国的无限力量。所以才有了各种遗民诗的多样性、题材的广泛性。他们寓情于景、咏怀、咏物、用山水、田园、还有赠别、酬唱等方式来表达各自独特的思想感情。

本文所述的明末遗民,是指清朝建立后不仕新朝的人。遗民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特殊性在于:第一遗民数量庞大,第二他们面对非常特殊的政治局面,被少数民族入侵。所以在受着巨大压迫的前提下,广大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得非常浓烈。第三这特殊时期的遗民作品成就颇多并且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以诗人李士淳为例,分析明末遗民的诗歌创作特征。

本文研究的李士淳,生于1585年于梅州松口洋坑。号二何,也叫李二何。从小出身于乡塾家庭,聪明机灵,博览群书,十一岁的他不仅能下笔写文章,在经文史籍方面也有所成就,被当时的人称为“神童”。虽然在李士淳七八岁时父母都已离去,但他不惧艰苦,自强刻苦读书,果然,天公不负有心人,他在19岁就考到秀才。在他任山西翼城县令的期间,由于在山西两县政绩显著,在崇祯十一年被命为东宫侍讲,教太子读书。李士淳为官勤政爱民,有一次在梅县当地遭遇灾难,结果许多人面临饥荒问题,李士淳积极与当地镇官商量救济灾民,第一个捐出自己去京城参加会试的银两,把其兑换谷粮来救济灾民。人们都亲切的称他为“岭南夫子”。后来的人生却曲折不断,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民起义军李自成进京,崇祯帝自缢。李士淳被俘。清兵入关后,乘乱逃脱,潜归故里。先后接南明隆武帝、永历帝敕谕,筹济军饷两万余两,在惠潮一带组织义兵抗清,任永历朝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但是遭到失败,随后隐居乡里,李士淳一直隐匿于阴那山灵光寺,晚年的李士淳在永历十九年,在自己的家乡梅州松口生病去世,享年81岁。他的作品有诗歌33首,文章有《古今文苑》《阴那山志》《三柏轩文集》《诗艺》《质疑十则》等等。[]更有另外一名在明末画家傅山,与李士淳一样,经历过亡国、挣扎、斗争最后选择隐匿于世。他以画家的独有的视角和审美情趣,他把南北山水的无限风景尽收腹中,由此,我们从他的画中能感受到他的风度气节。

二、明末遗民的诗歌创作主题

自清王朝的渐渐兴起,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此时的明朝的腐朽与衰颓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然而,有一群明末特殊的人,他们以诗歌的方式记述了自己不一样的生命体验。因为生活环境及个人脾性等的不同,遗民诗会有其各自的独特性。同时期在明朝的灭亡时李士淳时任东宫侍讲,王朝的覆灭对他照成了沉重的打击。在诗的主题、意象和情感都表现出了一个国家到了最后的时刻怀有着复杂的难懂的心理状态。

(一)抒发忧国忧民及忠君之情

明朝后期已病入膏肓,朝廷之上大多作风腐朽,君臣昏庸。各种战争爆发的次数增多再加上很重的徭役赋税,使无数的百姓有家却不可归,远在他乡,无依无靠。李士淳曾写《元夕阴雨偶成次陈园公枢部韵》:“举酒招明月,清辉若渺茫。烛烧残夜泪,风送隔墙香。长袖偏工舞,高谈最易狂。荒田堪种秫,谁复问津梁。”他关注社会现实,非常体恤民心,并站在农民的立场上给予深深的同情。再加各种每年自然灾害的破坏,他更是对农民的辛苦感到心痛。一次梅县当地遭遇灾难,许多人面临饥荒问题,李士淳积极和当地镇官一起商量救济灾民,第一个捐出去京城参加会试的银两,把其兑换谷粮用来救济灾民。[1]由此也说明李士淳是一个让人敬佩的爱国爱民的人。万历四十七年,李士淳决定让梅州松口梅溪地区的山川恶劣环境改变,主动发起乡贤筹资修筑元魁塔。又名为阴那山修志,并设“五龙馆”私塾,每年都招收学生数百名[1],曾在阴那山写下《阴那灵雨》:“听法缘深禽解语,住山岁久俗如禅。甘霖愧负苍生望,灵雨分膏且插田。”面对国破家亡,内心不禁感到悲凉,心情更加沉重,感到难过。他们不得不自省,没有国哪有家,就算为国而死也不应有遗憾。李士淳对整个朝代青年文人的命运感到悲哀,无可奈何的他把个人遭遇同时代的文人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崇祯十一年(1638年),李士淳立下赫赫政绩,当时得到御史推荐参加殿试,御试中参透国情,答策一语中的,,取得第一名,被授翰院编修一职,从此担任教太子读书的重任。得此重任后,他提出严格的选才方案,并写出当今朝廷中的大臣多种劣性品性,他指出朝臣的病根子在于“安处”二个字。建议皇帝注意区别群臣,分清是非。[1]在《庚子偕大岁和尚与傅司马等重登元魁塔文昌阁再赋十律》:写下“中途力竭频呼癸,第后成功奏凯还。应信君恩留岭海,岘碑千载弗移迁。”他的一生都在为忠君和为人民服务,就算是反抗失败,往后的余生,他也奉献给了教育。

清朝为笼络人土,几次征召,李土淳均辞以老病,一直不肯出仕。其在《己亥中秋偕社中诸子登元魁塔会被饮文昌阁笙歌备奏群英咸集赋以纪之 其五》中言:“一度登山一崔嵬,清樽共酌好怀开。南山秀色喜长在,北阙征书莫再来。”李士淳已经做出了他的选择,他选择不仕新朝,他希望征书不要再来了。这一辈子都只认定忠于一个君主的决心已经在诗中已经不言而喻。

(二)感慨怀古伤今

遗民诗人一般抒发古伤今之情的诗歌作品数量占大多数,例如傅山《甲申守岁》:“掩泪山城看岁除,春正谁辨有王无。远臣有历谈天度,处士无年纪帝图。北塞那堪留景略,东迁岂必少夷吾。朝元白兽尊当殿,梦入南天建业都。”[]不仅是傅山,同时代的遗民诗人们也和李士淳一样亲身同样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悲痛,明末统治的腐败。在诗中也同样表达着不一样的情感。在《庚子偕大岁和尚与傅司马等重登元魁塔文昌阁再赋十律其一》:“去去来来年复年,中天玉兔又重圆。寒潭秋水浑如旧,对户青山不似前。筇杖扶僧从顶下,游船载酒放歌还。相逢莫问沧桑事,两度登临岁月迁。”面对秋水青山,一想到江山易主,诗人的伤感之情便难以掩盖。在《己亥中秋偕社中诸子登元魁塔会被饮文昌阁笙歌备奏群英咸集赋以纪之 其三》中:“振衣千仞莫辞嵬,一日登临万象开。山水有灵生我辈,英雄何事借才来。”诗人一日登山感慨到,如今世上英雄却寥寥无几。

叹息不幸人生在当时的教育背景之下,教育文化受着儒家的影响,读书人要考上功名才会被人敬佩。李士淳的一生中虽不说有很显著的成就,也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受社会现实所迫。不仅受着当时社会环境带来的压力,还要坚持对人民一份真诚的爱,坚守生命的浩然正气。在《己亥中秋偕社中诸子登元魁塔会被饮文昌阁笙歌备奏群英咸集赋以纪之其十》中:“唐虞事业已崔嵬,直到尼翁又复开。鲁论编成悲凤去,春秋著就泣麟来。东山在望隐犹见,泗水流长逝不回。莫负吾师提命意,圣凡歧路始投胎。”诗中诗人放眼望去东山不禁感慨到唐尧与虞舜的太平盛世已经过去,诗人希望这一路上不负师长的教诲。在他的内心里,一直有一片的阴霾挥之不去。即使在无可奈何之下走上隐居的道路,但是他将永远的牵挂着君主、国家。他既向往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又拥有不能忘记自己的国家。在《庚子偕大岁和尚与傅司马等重登元魁塔文昌阁再赋十律 其七》:“公车留滞已多年,卞璧逢时镜复圆。雌守何妨居众后,功成毕竟伏天前。丹头九转迎仙至,文笔七层得宝还。寄语后来诸俊杰,河山共證莫言迁。”感慨君主的兵车停留已经多年,再无像君主一样的英雄。并转告后面兴起的英雄豪杰,山河共同证明了一切,不能说迁就迁。

(四)向往归隐田园

士人归隐,大多是看惯了官场黑暗再也不愿意同流合污。也有一种是无可奈何的归隐,那就是国破家亡后不得不归隐得遗民诗人。在他们的诗中也呈现出一种归隐风气,自由而幽静。在李士淳的《读书粲花别墅》中:“山深大古日偏长,闭户萧无与世忘。蘅然幽林无俗韵,云霞绝壁悟文章。”诗人最享受忘记世俗,闭户读书,向往那深山中流动的泉水,幽深茂密的树林。

面对王朝的覆灭,被程朱理学那套忠臣孝子之道熏陶出来的明末移民自然无法说服自己卖主求荣。为了坚守气节,归隐山林寄情山水田园便是不那么艰难的选择。在《庚子偕大岁和尚与傅司马等重登元魁塔文昌阁再赋十律 其十》中也有体现:“松风瑟瑟和笙奏,川月弯弯依水还。一片闲心同野鹤,静观陵谷任移迁。”作者用鹤自喻,野鹤性孤高,常常被喻为隐士。“静观陵谷任移迁”则是比喻自然界或世事在发生巨变。在这一时期中他们的诗中会表现出一方面欣喜于隐居生活的悠闲的愉悦以获得暂时的解脱,另一方面会显示出对国家命运、对故主的担忧。在《钓矶石》中,李士淳用了飞熊入帝梦这一典故,典故为西伯侯在夜梦中梦见有一只飞熊飞到殿下,周公解梦说其必定会得贤人,随后便得贤人姜尚。所以后来以“飞熊”指其征兆为君主得贤人。“青苔点石班鳞鳞,閒把钓竿坐水滨。莫遣飞熊入帝梦,磻溪深处好安身。”[]

三、明末遗民诗歌创作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诗歌的核心,也是诗人思想灵魂的外在表现。李士淳的诗歌不但是在意象中透露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在这些意象中流露出明末移民的独特经历及情感。

(一)自然景物意象

在李士淳的诗歌中,也有不少描写自然景物的意象。比如,月、云、风、海、山、日、雨、峰、树、桥等等,也承载着李士淳的遗民隐居的情感。如《己亥中秋偕社中诸子登元魁塔会被饮文昌阁笙歌备奏群英咸集赋》中“临流高阁塔崔嵬,秋色澄清嘉宴开。时序催人惊叶落,江风度曲送觞来。”这句写出了在高高的塔上宴会,作者却只感到了悲凉的落叶和凉凉的秋风。诗人借助秋色落叶的悲凉来衬托此时宴会的盛开。再如“塔倚层崖一望嵬,登临竟日笑颜开。舟浮碧水孤帆远,筵对青山秋色来。”诗中,“碧水”“孤帆”“青山”和“秋色”,看起来都那么的不搭。在宴会的开始时,作者看着孤帆渐渐远去,就像远离朝堂的自己。 “青山”指的也是归隐之处,秋色的凉意也渐渐来了。还有“高歌一曲行云遏,斗酒百篇天籁回。赤壁当年前后赋,苏公应信是仙胎。”这里用了苏轼前后赤壁赋,表达了作者那种孤寂的心境。在诗人描写的景色中,一句“共看曲水流觞去,渐见夕阳引鸟还。此夕天开千古眼,江河大地一时迁。”可以看出面对国家的灭亡,在诗人的眼里江河都已经物是人非,看到夕阳西下,鸟儿返还、曲水流觞都已经不是以前的模样了。越是宏伟、壮丽的景观越是能看出作者的渺小和无奈。

(二)宗教类意象

明末遗民皈依佛教与儒家思想融合,不但使佛界有了新的思想碰撞,而且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儒释道三教融合达到了一种空前的境界。[]李士淳在隐居家乡的期间,也经常寻僧访寺,悟道参禅。因此写下了有明显的宗教色彩的诗。其类型可谓多种多样。具有道教的意向的诗句也占一大部分。比如:丹头九转、五龙、辟谷、青牛、丹房、羽衣等等具有道教类的意象。[]“丹房寂历人千载,塔影孤清月一圆。中的丹房指道教炼丹的地方。亦指道观。”“何年得遇羽衣者,夜半峰头吹玉笙”羽衣常称道士或神仙所著衣为羽衣。李士淳每次遇到憎人或是道士都会有所感悟。如:“丹头九转迎仙至,文笔七层得宝还。”丹头九转指精炼而成的丹药经九次的提炼。。还经常以古代传说来比喻现在的生活:“五龙间业未逢年,铁砚磨穿几缺圆。”古代传说中五个人面龙身的仙人,道教称为五行神。“子房辟谷志延年,我亦从游功未圆。将入天台寻石路,先登峰顶望关前。”辟谷即不食五谷,是道教的一种修炼术。“青牛去后几千年,紫气东来今再圆。笔彩空中分造化,云峰象外剖天前。”“青牛”为神仙道士之坐骑。“古木阴中说涅槃,点头尔亦解参禅。仙僧趺坐无尘想,何用枕流洗碧泉。”“禅那”的简称为“禅”,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在汉语中翻译为“静虑 ”,即为寂静。把佛教和诗歌的意象融合在一起让人有种无限遐想的神奇感觉。“坐稳蒲团一事无,上方月色出扶疏。老僧偏有南楼兴,笑指峰头玩玉壶。”蒲团为用蒲草编成的圆形垫子。多为僧人坐禅和跪拜时所用。这些意象被遗民们借以表达对人生追求的别样理解:人世的所谓功业、名利、得失不过是南柯一梦。所以他们不再被名利所束缚,心便会远离纷争和喧嚣,归于宁静和淡泊。在国家即将灭亡的时刻,生活带来的种种困难,会使诗人们更加感受到人世间现实的悲苦,所以他们希望通过佛教思想来获得心灵上的洗涤,因此诗中往往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

四、诗歌作品特征形成的原因

(一)儒家忠君思想的根深蒂固

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便构筑了文人的精神家园。到程朱理学时,更能体现出其儒家思想中,忠于君主、不仕二朝的思想成为臣民身上的精神禁锢,一直到了明代依然没有改变。即便如此,古代的忠君思想也有它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中国无数朝代文明史中,君主为让国家一众子民能为自己死心塌地效命以便更好管理国家,历朝都通过强权的政策、无数文化的渲染,使文人志士心中都有对君主效忠的羁绊与束缚,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曾经说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忠臣”的思想扎根在大多文人志士当中,忠于君主可以奋不顾身,舍生忘死。

在君主受难之时,他们恨不得以身殉国,甘愿为君主牺牲一切。而一生为官场奋斗的李士淳更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历经朝代变更使遗民创作风格的得到新一轮的更替,而李士淳人生巅峰时期就正处于朝代更替、社会转型重要的时期。当时政治经济同时转型也直接影响着当时的社会人文状况,易代使社会风气开始转变,人们个性得到一定程度释放,观念也开始从旧社会开始脱离,这也奠定了李士淳诗文创作的基调。然而“忠臣”的思想并没有因为朝代变更而改变,李士淳于顺治三年至七年(1646年~1650年),先后接南明隆武帝、永历帝敕谕,筹济军饷两万余两,在惠潮一带组织民兵抗清,最终都落得失败收场。壮志未酬的遗民心态在李士淳的诗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二)人生经历的跌宕起伏

李士淳出身于书香世家,幼年随父读书,十二三岁能下笔千言,为人所称赞。从小就聪明伶俐。可见受家族的影响下,家学源流深厚、家风醇厚。而这样的家族就更加注重培养,特别是在思想、学业上的要求就更加严格。到了成家立室的年纪,饶员外的女儿饶小姐深爱李士淳的才貌人品,在其妻饶氏夫人勉励下,勤奋攻读,入学为秀才。后来的仕途可以说是前途一片光明。[]

后来据中记载在李士淳南归的路上,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XXX。像李士淳这样的官职理应成为朝廷招募的对象。但执政官员却以态度和封建节烈观念,把他称作逆党,定上可恨的罪名,并要求类似官员回乡待罪。诗中常常会表达出无力为之皇恩效力的无奈之情。这与李士淳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是息息相关的。然而,李士淳最终成了一名政治难民,对于明朝归权,他不肯投降;清朝,他不屑于投靠;南明,他拒绝合作。李士淳诗中所谓“匍匐归里”,表达的正是这种只好回家做一名遗老的无奈之情。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更是诗人心灵伤痕的写照,这位“岭南夫子”[]空有抱负不得志、所以的壮志未酬只能通过诗文创作所抒发。

(三)个人理想的壮志难酬

清朝逐渐壮大,复辟明朝无望。清顺治十年,李士淳无怨无悔进行反清复明的斗争。在松口与郭之奇共同组织大型的反清复明武装斗争活动,最后因为叛将吴六奇临时叛变而最终失败。数次反清复明行动的失败后,清朝的统治已经稳定,李士淳深知明朝覆灭已成现实,于是留下“国事于今成缺陷,家人从此愧团圆”之句,遁入阴那山。

明末清朝时期心学泛滥,新思想正蓬勃的发展,明末个性解放思想也使文人志士思想逐渐开放。然而清朝也就是新的朝代到来,执政者为稳固新朝代的建立与稳定开始打击个性开放的文人志士,而旧朝经历命运巨变的一代文人,借物是人非的山河之景抒发怀中抱负。

李士淳先在阴那山开设“祭花馆”教书育才,而他又先后创建先贤书院、耆英书院,开了程乡县在清代建立书院之先河,著有《古今文苑》《三柏轩文集》 《燕台近言素言逸言》《质疑十则》《诗艺》《阴那山志》等。[1]到了68岁时捐资重建松江书院,亲自讲学,为社会培育人才出自己的一份力。经历被明朝皇帝重用、明朝覆灭清朝到来,再到后来为反清复明组织能人异士,最后革命失败隐退阴山。面对清朝的逐渐壮大复辟的无望只能寄情于遗民诗文创作中。

五、结语

文章立足于明清之际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风俗民情乃至文化思想等方面,通过对明末遗民李士淳及更多遗民诗人的经历以及其诗歌创作的研究,浅析明末遗民诗歌创作的特征,并一窥明末遗民的精神世界。亡国不仅代表彻底改变遗民的人生,更对他们的诗歌创作造成致命的冲击。陈曾寿作为不同时期的遗民也抒发着相似的情感。诗中:“当年建塔镇江湖,万弩难胜一柱标。昔览烽烟愁饮马,今荒榛莽任栖鸦。老怀凭远余悲健,寒籁回空振悴凋。欲向檐前问铃语,冀州丧后更萧条。”[]他的诗抒发的不仅是忧国忧民、感慨怀古伤今、还抒发了叹息怀才不遇、向往归隐田园的情感。诗人们在亡国后的创作与前期对比显示出根本性的不同。更多的是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现实和个人的主观意识。在他的诗中感情真挚、向往憎人的无争无求的生活。就算到了最后反清失败,也坚决不仕新朝,忠于故国,是一个具有爱国意识、高洁志气品格的诗人。由此看出,这是对儒家传统忠孝观的弘扬,这也是中华民族气节的体现。无论是李士淳、陈曾寿的诗歌或是傅山的画作,他们的作品中的爱国精神、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不屈不挠的做人精神在今天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

如今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像曾经繁荣的香港因外国势力从中作梗变得暴动不安等现象,中国出现新冠状病毒疫情中当人民饱受疫情折磨、医疗物资紧缺,尤其缺乏口罩的情况下,X地区XX却在这个关键时期禁止支援大陆口罩。层出不穷的事件不断的提醒着我们,在国家欲渐强大的背后外国势力正企图分裂我们繁荣的国家。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今天凸显出其重要意义。研究明末遗民在国破家亡时的所见所感所思,使生活在繁荣昌盛的XXX的我们更加坚定信念、热爱祖国,让年轻一辈从中领悟太平盛世的来之不易。

参考文献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志编纂委员会编. 中国名镇志丛书 松口镇志[M]. 2017.

[]傅山:《甲申守岁》,《霜红龛集》卷十[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 278 页.

[]罗家祥著.非常梦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22个奇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

[] 张华.明末清初遗民遁佛现象初探[J].学海,2014,(3):195-199. DOI:10.3969/j.issn.1001-9790.2014.03.024.

[]段慧娟. 杜甫诗中的天文意象研究[D].河南大学,2013.

[] 魏雯,许海杰编著. 传世礼仪[M]. 2011

[] 董剑云,李士淳与翔山书院[J].文史月刊,2016(06)29-33.

[] 翟万梅. 陈曾寿的遗民心态与诗歌创作研究[D].湖北民族大学,2019.

浅析明末遗民诗歌创作特征——以李士淳为例

浅析明末遗民诗歌创作特征——以李士淳为例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3月14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6778.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3月14日
Next 2023年3月1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