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2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问世和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十年后正式出版以来,“物化”或者“异化”问题成为了当代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第一次把物化作为一个中心问题来考察,开启了关于异化问题讨论的先河。可以说,从实践上来看,是卢卡奇对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进行反思的产物,从理论上来看,直接来源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
![物化理](https://www.447766.cn/wp-content/themes/justnews/themer/assets/images/lazy.png)
一.物化理论产生的理论根源
物化理论追根溯源,其理论根源最早可以上溯到十八世纪。卢梭和霍布斯提出了“异化”的概念,他们第一次在社会历史领域使用这个概念是为了说明人在改造外部事物的同时,外界对人产生影响,从而加诸于人身上与人的本质相反的一种力量。卢梭就在《论科学与艺术》中指出“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地平线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席勒很赞同卢梭的观点,他在《美育书简》中对卢梭的“异化”观念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国家和教会,法律和习尚现在是分裂开了:享受同工作分离了,手段同目的分离了,努力和奖励分离了。由于永远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小碎片上,人自身也就成为一个碎片了。”
真正将异化范畴引入哲学的应该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家,他们用理想的尺度衡量现实生活的时候,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人和理性相背离的现象,他们认为这就是异化。从费希特的自我到非我的转化,到黑格尔的逻辑哲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推演,都是这种异化状态的理论表征。费尔巴哈关于宗教的异化的论述,将异化问题从纯粹的思辨的领域引入到了人的生活领域。
卢卡奇生于1885年,出生在布达佩斯一个简单的家庭,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是匈牙利的最高信贷银行的经理,母亲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淑女,家境优越但同时也家教甚严,童年时代的卢卡奇就是个充满着叛逆思想的孩子,他拒绝训练各种礼仪,拒绝循规蹈矩的客套话,很多人认为卢卡奇一生都致力于批判“物化”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卢卡奇的童年经历,从小卢卡奇就意识到了礼仪等外在规范对人本性的束缚。直到卢卡奇晚年,他在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时侯说,“在家里时:绝对的异化……我的道路:从童年时的拒绝礼规到对社会的逐渐具体的批判,是发展缓慢的,很少有意识的、而且是充满长时间的间隙的。在卢卡奇读大学期间,卢卡奇最初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后来研究德国现代哲学,他对黑格尔的思想情有独钟,因此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和“辩证法”思想对卢卡奇影响很深。后来卢卡奇在布达佩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接触到狄尔泰的“整体性”思想(狄尔泰认为,任何个体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只是作为一个有序的整体性结构的一个部分和环节。整体相对于个体而言具有优先地位,个体则依附于整体而存在,离开整体,便无法对个体给予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因而,对事物的把握应从整体出发),席美尔的“物化”思想(席美尔在其《货币哲学》一书中,把主观文化向客观文化的转变阐释为人的物化进程。“所谓客观文化,指的是为人们在历史中所创造的客观文化成果,包括一切文化形式和文化产品;所谓主观文化,指的是个人所达到的发展程度。从本来意义上看,二者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同一的。但是,现代社会打破了二者的同一,主观文化受到了客观文化的挤压,从而使人沦落为仅仅作为客观文化的一个环节和工具而存在。这样,人的物化就不可避免了。这种物化是随着分工和货币的产生而发展的,货币经济迫使我们在日常事务处理中必须不断地进行数学计算,许多人的生活中对这种对质的价值进行评估、盘算、算计,并把它们简化成量的价值行为”。和马克思·韦伯“合理化”思想(马克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充斥着合理化、可计算原则,这种原则不仅体现在生产上,也深入地浸入到人们的心灵之中。“现代资本主义企业在内部首先建立在计算的基础上。……同资本主义营利的那些古老形式相反,现代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是:在合理技术基础上的严格合理的劳动组织,没有一个地方是在这种结构不合理的国家制度内产生的,而且也绝不可能在那里产生。与卢卡奇自幼便萌生的叛逆情怀不谋而合,特别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商品拜物教,可以说是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直接来源。
二.物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卢卡奇承袭了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观点,从“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构成的额最小细胞单位中洞悉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所以在卢卡奇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力图从商品的角度揭示“物化”思想的内涵。“‘物化’就是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由于这一物化事实,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的、仿佛十全十美和合理的自律性(Eigengesetz-lichkeit)掩盖着它的基本本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精确性、合理性和可计算性的社会特征影响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意识,人的内心也开始被物化,这种物化意识逐步由物体与人的对立这种客观物化走向了人的活动成为人自身障碍的主观物化过程。“人无论在客观上还是在他对劳动过程的态度上都不表现为是这个过程的真正主人,而是作为机械化的一部分被结合到某一机械系统里去。”“在物化的意识看来,这种可计算性形式必然成为这种商品性质真正直接性的表现形式,这种商品性质——作为物化的意识——也根本不力求超出这种形式之外;相反,它力求通过“科学的加强”这里可理解的规律性来坚持这种表现形式,并使之永久化。正像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地在更高的阶段上从经济方面生产和再生产自身一样,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物化结构越来越深入地、注定地、决定性地侵入人的意识里。
三.物化理论的历史贡献和局限性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哲学家,卢卡奇提出的物化理论是在吸收发展前人哲学思想的提出的,它囊括了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狄尔泰的“整体性”思想等,对今后哲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引发了海德格尔对于物化理论的关注,他不满于卢卡奇仅仅在“存在者的层面上”来对问题展开探讨,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把“物化”放在其“基础本体论”上加以考察,因此海德格尔还提出了著名的“座驾”理论,“座架(Gestell)意味着对那种摆置(stellen)的聚集,这种摆置却摆置着人,也即促逼着人,使人以订造方式把现实当做持存物来解蔽。座架意味着那种解蔽方式,此种解蔽方式在现代技术之本质中起着支配作用,而其本身不是什么技术因素。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还启发的萨特对于物化问答的思考。在萨特看来,异化的根源在于“匮乏”,因为“匮乏”不仅是外在于人的否定,而且是内在化的否定,导致了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对于个体的人而言,人是作为非人的人,作为异己的类而存在的,这并不意味着一切冲突都在内化和全部生活就是生存战斗,它只是意味着每一个人的单纯存在都是‘匮乏’所规定的,每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存在的和经常的危险。对于匮乏问题的解决需要人的实践,但是,实践活动却导致了人自身的异化。
物化理论的提出可以说是对于20世纪的为哲学主旋律,除了海德格尔、萨特,马尔库塞、哈贝马斯也身手物化理论的影响,而对于卢卡奇物化理论,我们也要辩证的去看待。虽然其物化思想的直接来源是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商品拜物教的提出,然而卢卡奇却是在形而上的角度对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进行解读的,它降低了马克思哲学的原则高度。因为从概念上看,卢卡奇将物化、异化和对象化混为一谈,不是将异化看成是一个历史概念,存在着异化永恒论的危险,有违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则。从异化产生的根源上来看,卢卡奇虽然认为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但他把异化理解为一种根源于人的本质的普遍情况,认为马克思是从人的本性中得出异化概念的,因而将异化人本主义化。
对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评价,我们要放在整个哲学发展的进程中去观察区理解,虽然物化理论偏离了马克思原初提出的理论,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偏离,使得对传统马克思理论进行颠覆,为新哲学思想的诞生开辟的新的道路。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