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初中学段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审美能力的关键时期,学生需要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长句往往是一篇文章中的重点句,我们在阅读长句时经常会出现理解困难的情况,不仅因为长句字数多,还因为它内容丰富、结构复杂。长句教学既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目前研究初中学段长句教学的文献,往往只是围绕一篇课文里的长句进行详细的分析,而针对初中学段长句教学法进行研究的文章叙述也较为笼统,缺少具体例子的支撑。本文将针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七年级上下册>》中的长句进行相关研究,旨在通过统计分类的方式对课文中的长句进行多角度分析,进一步探讨长句的判断标准。并且研究多种长句教学法的教学步骤及教学效果,便于语文教师灵活地选择、使用长句教学法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好地理解长句。
一、长句概说
(一)长句的定义
语言是我们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句子则是语言的运用单位,各式各样的句子是由多个句子成分构成的。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将句子分成两个大类,即长句与短句。不同的语言学研究者对长句的定义各有不同。李子云认为长句子是“用一连串的词或词组按照各种基本格式加以扩展形成的[[1]李子云:《长句结构分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1]”。用简短的话概括即为“长句是短句结构成分的延续或扩展。”高更生认为“字数多的句子就是长句[[2]高更生:《长句分析》,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2]。”黄伯荣、廖序东则是认为长句是符合“词语多、结构复杂、形体较长[[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3页。][3]”三个特点的句子。
由以上对长句的几种定义可以得知,长句这一概念是相当于短句而言的,没有绝对的划分标准。综合多个观点,我们可以初步给长句下一个定义:“长句是字数较多且结构复杂的句子,并且它符合修饰语多、联合成分多、某一成分结构复杂、结构层次多这四种情况中的其中一种或多种”。
(二)长句的特点
1.字数多
字数多是长句首要的、最易判断的特点。长句与短句的界限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若一个句子只有几个字,我们可以笃定地判断这是一个短句。若一个句子有上百字,亦可断定其为长句。但是若一个句子有五十、六十或七十个字,我们便无法明判定其是短句还是长句。因此长句和短句中间的界限并不是明晰的,而是模糊的,需要根据其它条件进行判断。为了便于研究,本文设置了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长句的字数门槛:通过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七年级上下册>》中句子长度的综合考量,本文将书中课文里字数达到六十字及以上的所有句子作为考察的对象。
2.结构复杂
有许多长句字数较多但是结构简单,因此理解上并没有太大的困难。而有些长句则结构相对复杂,需要读者运用多种方法处理句子。只有通过化繁为简,才可以将结构复杂的长句进行有效地解析,从而完全理解长句的内涵。如果一个句子字数较多但是结构简单,我们并不能将其称作“长句”。长句的两条特点中,“字数多”是判断长句的首要标准;而“结构复杂”也是判断长句的必要标准。
(三)长句的表达效果
长句既然区别于短句,就有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从短句到长句,就是在短句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信息,使得句子更为严密、周到、详尽、充实。将多个短句浓缩为一个长句,也大大提高了语言表达时信息的密度,使句子更加凝练紧凑。长句相较于短句具有较强的书面语色彩,长句也具有一定的修辞功能,可以让句子显得丰富饱满、具有感染力。例如:
(1)“我带着她的眼睛在草原上转了一天,她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
如果将这个长句缩成短句则会简省许多形容词,如“每一棵”、“突然出现的”等等。这些修饰的词语生动、到位地表现了女孩看到自然景物的欣喜之情,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女孩看向景物时目光中的恋恋不舍。若删去这些形容词,虽然句子主体的意思没有改变,但是语句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大打折扣。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长句考察
(一)语文教材中的长句分布概况
上文说道,本文将字数达到六十字及以上的所有句子作为考察的对象。统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七年级上下册>》中的长句数量有利于初步把握长句的分布情况。上下两册教科书中,七年级上册中的长句总数为40句,七年级下册中的长句总数为106句。若根据字数分为三类进行统计,则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结果:
表1长句数量统计表(按字数划分)
数量
类别上册(句)下册(句)总数(句)
60~80字29 92 121
81~100字7 18 25
100以上字4 7 11
从数据可知,初一上学期到下学期课文中长句的数量在增加,60~80字较短长句增加的数量最多。逐步增加课文中长句的数量既是对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提出要求,也是在适应学生能力进步的步伐。这样的安排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初一年级语文课文中最长的句子出自《土地的誓言》,共计222字。
除字数的角度,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观察长句的分布。公文事务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一般多用长句。语文课文中几乎都是文学语体,所以从文学的文体角度观察长句的分布较为适合。文学文体的分类包括诗歌、议论文、记叙文、小说、说明文、散文、童话等等众多类别。为了便于统计,本文将传记并入记叙文中。分类后我们将得到以下统计结果:
表2长句数量统计表(按文体划分)
数量文体篇章数(篇)长句总数(句)平均句数(句/篇)
诗歌1 1 1
记叙文6 44 7.3
议论文1 3 3
小说5 31 6.2
散文13 64 4.9
童话1 1 1
根据表格中统计的结果反映,记叙文和小说文体相比其他文体长句的数量明显偏多。原因与长句的表达效果有关:较长的句子可以承载更多的信息,能对写作对象进行更加充分、清晰的描绘,从而达到饱满细腻的表达效果。记叙文文体和小说文体往往偏重于叙事,需要对事件进行详细地描述。所以长句在记叙文和小说文体中出现概率较高。“描述性文体的特点是利用一切语言手段有效地叙事、写人、状物、绘景,以达到感人的目的[[1]朱燕,朱世殊:《句子长度与文体功能》,《云梦学刊》,2000年第4期,第92~94页。][1]。”
在课文《太空一日》中就有描绘宇宙飞船急速下坠的片段。文中运用“尖利的呼啸声”、“咯咯吱吱乱响”等具体形象的语句对当时紧迫的情景进行充分的刻画,为读者营造出饱满的画面感,从而牵动读者的情绪,使人仿若身临其境。句子的长短是一种外在形式,它为文章的中心主旨服务。教师在解读文中长句时可适当结合文体进行延伸讲解,进一步使学生感受长句表达的效果,从而在写作中更注重炼句。
(二)语文教材中的长句结构特点
上文说道长句结构复杂的情况分为以下四类:修饰语多、联合成分多、某成分结构复杂以及结构层次多。在众多的长句中,既有符合以上其中一种情况的长句子,也有几种情况集中出现在一个句子里。我们可以针对以上不同情况进行举例,并归纳分析句子的方法。
首先来看第一种情况。
在课文《台阶》的一个片段中,作者运用大量的修饰成分描绘“父亲的头发”,包括运用形容词“极短的”,以及将父亲的头发比作“刚收割过的庄稼茬”。这种修饰语较多的句子往往是围绕一个写作中心对象,运用丰富的词汇对其性状进行具体刻画。针对这类长句,需要牢牢抓住写作对象并分辨出修饰它的句子成分,便可理解句子的结构。
第二种是联合成分用得多的情况。“几个地位平等的成分并列在一起叫联合结构。[[1]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页。][1]"
(2)“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
这句便含有四个联合并列成分。本句话的意思是:句中提到的四种情况但凡符合其中一种,作者就会内心愧疚不安、甚至难以入眠。针对联合成分较多的长句,理解的关键在于找出有并列逻辑关系的联合成分,再分析联合部分与剩余成分的关系即可。
此外,联合成分较多和修饰语较多的两种情况常常糅杂在一起。例如:
鲁迅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有一段描写百草园景物的经典长句,用优美的语言列举了诸多具有乡野风情的景色,并且表达得流畅自然。此长句由两个“不必说”统领,第一个“不必说”后面是三个偏正短语,第二个“不必说”后面是三个并列的主谓结构的分句。两个“不必说”构成第一个层次的并列,后面的三个短语、三个分句构成第二层次的并列。同时句中也包含着大量的修饰成分,如“碧绿的”“肥胖的”等等。这种两个情况的杂糅,有时是并列的分句里包含着修饰成分,有时是修饰成分中包含联合词语。在面对此类句子时,我们只要由大至小按层次划分结构即可。
第三种是某一成分结构比较复杂的情况。例如:
(3)“这里的自然界是冷酷无情的,千万年来积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灵似的召唤来寒冷、冰冻、飞雪、风暴——使用这一切足以毁灭人的法术来对付这五个鲁莽大胆的勇敢者。”(《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
这个句子逗号后长达59字且结构复杂,使读者理解困难。破折号将其分为两个部分,并且后者对前者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想要破解此句的关键在于明晰句中的指代关系。句子中的“它”前指“自然界”,后面的“一切足以毁灭人的法术”前指“寒冷、冰冻、飞雪、风暴”。明确了指代关系,分句的复杂成分就得以简化。针对某一成分结构比较复杂的长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句子的“难点”并进行突破。
四是结构层次较多的情况。此类长句往往需要进行复句分析。例如:
(4)“①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②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③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④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
这个长句只有61个字,但是包含三种句子关系。第一层是单用“才”构成的条件关系,第一层里第一个分句是由关联词“不是……而是……”构成的并列关系,剩余第二个分句是由“还”构成的递进关系。这种层次多、句子关系多的情况就需要抓住句中出现的关联词对句子进行逐层剖析,理清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通过以上四种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对长句的判断标准进行一个推论:若一个句子的结构符合上述四种情况的其中一种或几种,那么这个句子就可以被称作长句。相应的某些字数较多,但是不符合以上任意一种情况的句子就不能称为长句。例如某些简单直白的叙述句虽然字数稍多,但结构称不上复杂,在理解上也不存在困难,因此不属于长句。
三、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长句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师进行长句教学时,需要运用多种多样的长句教学法。不同的长句教学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长句,步骤方法也各不相同。教师应根据需要灵活选择、使用长句教学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句。下面将对长句教学法进行具体探讨。
(一)缩句法
缩句法是指去掉一个长句的次要内容、留下句子主干,把它缩成一个短单句从而辅助理解句意的方法。若把长句比作一棵树,那么它就有作为“主干”的中心成分和作为“枝叶”的附加成分。在分解长句时,我们需要抓住“主干”、梳理“枝叶”。抓住“主干”就是抓住句子要领理解要义。逐层分析“枝叶”就是把长句中所有的信息量没有遗漏的掌握。两相结合,全面地理解句意。长句中可以删除的地方有:“的”、“地”前的修饰限制部分,“得”后补充说明部分以及数量词语。但是“着、了”等助词不要删掉。缩句法是长句教学中的常见手段,通过迅速抓住句子的主干从而知晓句子的主要内容。并且通过对比句子删改前后的形式,领悟长句不同于短句的表达效果。缩句法是长句教学的基本教学方法,操作较为简单,在教学中可以经常使用。“教师要结合课文,把有关方法教给学生,并注意对他们进行训练[[1]徐光祥:《长句教学之我见》,《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三期,第15~17页。][1]。”
例如贾平凹在《一颗小桃树》中用一个长句描绘了大雨过后的小桃树。句子一共有111字,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雨后小桃树的模样:树上的桃花挂着雨水,既显得摇摇欲坠,又因为有雨水的滋润而显得颜色更加娇艳。原句运用丰富而贴切的词语为我们展现了这一动人画面。这个长句经过缩句后变成:“然而我看见顶端枝儿上,竟还保留着花苞在风中摇着,抖着雨水,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闪着光。”通过缩句长句中的动词得以凸显,句子的脉络体现得更为清晰。学生将缩减后的句子与原句相对比,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精致辞藻给句子带来的魅力。“高高的”突出了地理位置,给人直观的想象。“欲绽”突出了花苞的动态美和生命力。“嫩黄的,嫩红的”体现花苞的稚嫩和色彩美。“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这一令人惊奇的比喻更是作者笔力的体现。总之,通过删减前后的对比,学生对长句的感悟会更为深刻。
(二)长句变短句法
长句变短句是常见的句子变换,是指将一句难以理解、内容繁杂、结构复杂的长句“分解”成多个易于理解、内容简单、结构简洁的短句,从而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把长句变成短句,虽无现成的公式可套,但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1]施秀山:《长句变短句的四个步骤》,《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1期,第49页。][1]”从步骤上来讲,主要分成四步:1、找出句子主干;2、句子主干和剩余成分分别成句;3、调整短句语序;4、注意句子间的衔接。其中找出主干的步骤和缩句法步骤一致。长句转化而成的每一句短句往往是单句,在转换时要注意不要有信息的遗漏。短句的表达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不一定要和原句的表达完全相同,只要叙述清楚原句的内容即可。长句变短句法一方面是为了梳理清楚句子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是让学生领悟组织语言的技巧,增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长句变短句法建立在缩句法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而言操作起来不算困难。在平时的训练中,不应满足于学生只会拆分几种经典类型的句子,而是要做到拿到任何句子都可以进行拆分的地步。例如:
(5)“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X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
我们依照上述方法进行长句化短句的练习:首先找出句子主干“我们要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民族和人民。”后面一步就是适当加入主语等成分,使句子主干和剩余成分分别成句,再接着调整语序、进行衔接。最后得出这样的答案:①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②我们要和日本的、英国的、X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经过如此梳理,一个长句理解起来就不是那么的困难,表达的意思也变得清晰易懂。
(三)语言解释法
语言解释法是指遇到一个长句时,教师针对学生理解的重难点设置相应的问题,通过提问与评价学生的方式,用言语解释句意,从而辅助学生理解长句的方法。设置的问题可以是概括长句内容、理清长句内部逻辑关系等等,应根据不同句子理解的难点进行合理的设计。语言解释法对教师本身设计问题、言语引导的能力提出要求。语言解释法在课堂中较常出现。例如在课文《动物笑谈》中有一个片段是将小雁鹅和水鸭子进行对比描写。作者为了表述清晰,所以使用了长句进行充分的描绘。针对这个长句,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剖析句子:
1、这个句子描写了哪两种小动物?
这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抓住主干,先明确长句中描写的对象,即“小雁鹅”和“小凫”,从而将句子一剖两半,引导学生目光转移到对对象性状的具体描绘。
2、作者是怎样描述两种小动物的不同情况的呢,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这个过程就是要求学生对句子中较琐碎的部分进行整合,分别概括长句两个部分的内容。这两个部分可概括为“小雁鹅把第一个碰到的生物认作是自己的母亲”和“水鸭子出壳后会逃开躲起来”。通过对两部分的分别概括,句子的脉络就清晰起来,而不是拖泥带水的一串。
3、作者将二者放在一起写的目的是什么?
第三步则是将句子的两个部分进行整体理解和感悟,从而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长句中两个描写对象的性状习性完全相反,连起来是一组有趣的对比,体现了作者的“疑惑”,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虽然不同的句子提问的方式千差万别,但是其中仍有共性。理解的过程就是“翻译”的过程,将作者的话“翻译”成自己的话,用自己的话表达句子的意思。理解的过程也是内化的过程,深入文本之中将作者与自己之间的距离不断拉近。遇到长句时,将长句的内容整合、提炼、归纳是达到理解程度的必经道路。上述步骤二就是“翻译”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就需要抓住长句中的关键词进行理解。一个句子的关键词往往是谓词,谓词包括动词和形容词。二者往往指向描写对象的深层次特征。在学生进行步骤二的概括时,就需要抓住“羞怯”、“逃开”、“躲”等关键词进行体会。
(四)朗读感悟法
朗读法指教师通过学生自主实践、教师点拨引导等方式进行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朗读法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方法,在长句教学中尤为如此。可以说,朗读法贯穿长句教学的始末。在初读一个陌生的长句时,朗读有助于我们梳理长句的逻辑。在对句子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来进一步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朗读帮助我们理解句子,朗读也体现我们对句子的理解。朗读的关键在于停顿,即声音的断与连。那么我们在遇到一个长句时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停顿呢?
首先要看句中的标点符号,根据他们的类型确定停顿长短,这种停顿被称作“语法停顿”。一个长句中表示停顿的点号主要是以下几个类型:顿号、逗号、冒号和分号。点号所表达的停顿各自不同,分号停顿长于逗号,但是顿号停顿最短。冒号的停顿则按具体句子的句意而定。分号往往是将句子内容一分为二各自陈述,所以在句内停顿时间最长。逗号是句子中依据语义划分的一般停顿。而顿号则是为了区别分开列举的事物。但被顿号分隔的事物依旧是一个整体,表达一个意思。我们依据标点符号进行朗读,便会更好的理解句子的层次逻辑。
歧义短语的停顿也值得我们的注意。如果读错长句中某些容易产生歧义的短语,会对句子的理解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需要通过朗读来确定其结构层次。除了以上两种外,还有逻辑停顿、情感停顿等,这对学生理解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在灵活掌握多种朗读技巧后,可以进行评价的活动。除了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评价之外,还可以开展“生生互评”[[1]陈丹丹:《强化写长句,提升三年级学生语段写作能力》,《小学教学研究》,2014年17期,第15~16页。][1]等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结语
长句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自初中始,语文教材中课文的理解难度逐渐增加,课文中的长句数量随之增多。因此教师需要灵活掌握多种长句教学法,注意训练学生解析长句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解析长句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掌握,教师需要不断地引导和训练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会不断地得到提高。母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本,离开母语无法谈论文化素质。作为XXX语文教师,我们应立足于文本语言形式,切实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子云著.长句结构分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2]高更生著.长句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总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5]朱燕,朱世殊.句子长度与文体功能[J].云梦学刊,2000(04).
[6]朱德熙著.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总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8]徐光祥.长句教学之我见[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03).
[9]施秀山.长句变短句的四个步骤[J].语文教学之友,2010(01).
[10]陈丹丹.强化写长句,提升三年级学生语段写作能力[J].小学教学研究,2014(1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