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沈从文作为乡土作家的代表,其构造的乡土世界令人陶醉向往。因此,本文以《湘行散记》为研究范围,以乡土气息为主题,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作品乡土气息的构建。第二部分从乡土气息的表现、以及相关文献资料中分析归纳作者对乡土人民生活的观察及思考。第三部分揭示通过书写乡土世界唤醒现代人的质朴之心,构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 湘行散记 沈从文 乡土自然 生命
以“乡下人”自居的沈从文,通过其成功的乡土书写为读者展现了独特的湘西世界。其中,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对湘西生命及生活进行观察和思考,以写实记闻的手法,再现湘西乡土人民的生活形态。本文从《湘行散记》乡土气息的角度出发,不仅发现湘西乡土原始、自然的人性,而且看到了蓬勃的生命力背后湘西人民的命运悲剧。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沈从文向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境界,试图以优美、健康的自然人性来促进乡土精神的发扬。
一、乡土世界
乡土”一词指乡村、故乡,乡有“旧”、“故”之意,土给人以熟悉、亲切之感。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影响下,多少人心中向往自然美好的田园乡土生活。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灵魂深处对“土地”就有着深深的眷恋,有着对自然亲近的本性。沈从文同样向往自然、亲近自然,在《湘行散记》对湘西乡土世界的构建中倾注着他理想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命形式。
(一)天人共生的生命形态
当沈从文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中观察湘西这个乡土世界时,他感慨现代文明进程对于人们的生活及人性当中自然成分的冲击,于是他在作品强调自然对于人的重要性,有选择的将乡土意象做诗话处理。陈植锷认为“意象”是客观事物的“象”与作者主观情意的“意”相结合的产物。[]沈从文便遵从主观的好恶,以优美浪漫的辞藻来和明净铮亮的意境为读者勾画他心中美好的湘西,令湘西乡土中的溪岸舟楫、山泉林石、黄昏薄暮等风物无不浸润宁静美好的意韵。
“河两岸嵬巍壁立千丈的山上竹子终年翠色欲流;顺流而下的船筏覆着白雪;暮云被余晖所笼罩、空中一片深紫;石壁及河面在月光的照耀下像是镀了银…”一切都在为读者呈现湘西不同于城市单一平凡的天然地域风物。而木筏、桅灯、铁鼎罐、烧烟、喝茶、摇橹扬帆等种种生活意象则为现代人再现传统水乡生活图景。但是对这些风物的状写并不是单纯的对家乡眷恋的抒发,他更想表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形态。一方面表现在自然与生活相互依存的天然状态。譬如在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当中,清晨当小舟停靠河岸时迎接人们的不仅有翠色山岭,还有母鸡生蛋的声音,还有接亲的炮仗声;黄昏在布满薄雾的河面,飘荡着摇船人的催橹歌声;夜晚随着黯淡火光一同晃动的还有妇人唱小曲的声音;深夜的河面一片红光当中闪烁着渔人有节奏的敲击声、红光中窜动着鱼儿。这声与色,既是人们的生活造就了自然,也是自然融入生活。同时这种生命与自然的相互依存还表现在沈从文乡土书写在与水的联系上。人事、知识、历史,一切都被沈从文拥入千古长流的河水里,而思索与想象力把这些捆绑一齐构成富有湘西地域风韵流动的“画卷”。水不仅作为乡土书写的重要景观,同时凝结成生活在辰河流域的湘西生命们。常年漂流在水上依水而生的男儿如翻涌的水浪般豪放洒脱,傍水而居的女人们如岸边潺潺流动的河水般柔和细腻,在水的浸润下造就了湘西人独特的性格及人性常。这生命与水的融合,对应的便是生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另一方面沈从文还表达了生命对自然的依恋和亲近。作品中沈从文对乡土风景的大篇幅书写,也是他对于回忆的书写。回忆引发了过去生活的再现,沈从文对客观景物的写实,是建立在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上。因此人与景物便被主体有意识的表达出来,读者就此认识到沈从文对自然的敬重和礼赞。而回忆是归于宁静、单纯的,是以河流田野自然为背景的画卷。所以作者在回忆中发现:“冬日里野莺与画眉从竹篁中出来晒太阳,待到有船只近身,却一齐往竹林中飞去。”这个发现并不是着眼于看得见的诗意画面,而是着眼于发现的“价值——飞鸟的这份从容与淡泊便是他理想中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形态。再有,沈从文总是难忘回忆中身贴微热的大地,仰面看闪着蓝色光辉的萤火虫飞掠过头顶,看空中流星长长的光明下坠。这着眼于那种发现的行为、隐藏起来的心理动机:沈从文把想象中的价值投射在具体可感的风物上,表达对自然的亲近和渴望再拥抱自然的心情。而当他置身自然景物,生物的美或者自然的神圣总是给予了他启迪与慰藉。“望着汤汤的流水,我心中好像彻悟了一点人生,同时又好像从这条河上,新得到了一点智慧。”[]在沈从文的乡土世界里,人和风景从不是单一的进行描述,他将风景、民俗、人事与历史有机的融合一体,建造富有田园牧歌意境的乡土世界。在自然的野趣中伴随着人事气息,而人事也因自然的存在而交相辉映。
(二)地域情调的乡土风情
沈从文在乡土书写中坚持通过风俗人情的描绘,来构建异于城市而富有地域风韵的乡土世界,将人事与风景融以文化和艺术氛围。首先表现在湘西的节日风俗上,节日大多源于古老宗教活动,敬天祭神这一集体行为背后涵盖的便是原始宗教意识中对生灵的敬重与对自然的敬畏。在《鸭窠围的夜》向读者再现古老的禳祭酬神仪式:“声音所在必有火燎与九品蜡烛照耀争辉。炫目火光下必有头包公布的老巫师独立作旋风舞…巫师用口把头咬下的活公鸡,缚了双脚与翼翅。”在湘西伴以歌舞鼓乐的傩神还原仪式不仅是他们的生存方式,也是他们的娱乐方式;他们在艰难的生存中为自己注入了美好的希望以及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为湘西的乡土世界披上了具备神性、富有地域风情的神秘面纱。在《箱子岩》中,河中人过大端阳节时,青年桨手们坐在狭而长的船只上,头腰各缠红布;更有围观群众攀爬到悬崖顶上,“把‘铺地锦’百子鞭炮从高岩上抛下,鞭炮在半空中爆裂,形成一团团五彩碎纸云尘,鞭炮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响应和。”湘西人旺盛的生命力、粗犷和自然的野性在此刻表现得淋漓尽致,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命的张力。“苗文化代表着与汉文化截然不同的境地。它是一种生命本能状态的显现,是生命的最大限度的张扬与释放,是生命本能与野性的回归。”[]
其次表现在传统的生活习俗上,水手间有不成文的规定,摇船于河上,他人唱歌得用歌声作答,即使他人说了粗话,也要回以粗话。在湘西,人们的生活与古老的神秘文化、自然万物彼此相互交融。水手们在船上点盏油灯,拉上蓬,在后舱用铁鼎罐煮红米饭;“把从船头伸出水面的铁篮,盛上燃着熊熊烈火的油柴,一面敲着船舷各处走去。身在水中见了火光而来与受了柝声惊走四窜的鱼类,便在这种情形中触了网,成为渔人的俘虏。”[]这些每天每夜都上演的平凡生活场景沉淀着古老农业文明积淀下来的生活智慧。在船上这一方小小天地中,再现的是乡土人民古典式渔耕之乐,它将田园之乐诗意化。
最后表现在湘西人文的意蕴上。早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湘西这块独特的土地于很早之前就通过屈原的《九歌》与《离骚》、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至此后,文学中的桃花源也成了人们所憧憬、渴望的新世界。作者对湘西相关历史遗迹及历史人物的介绍描写,或故地重游、或抒发感慨。楚文化为湘西增添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楚逐臣屈原无疑是湘西人民最为崇敬的历史人物,当沈从文游于沅水、辰河之上时,对于屈原总是感慨万千。有循着“乘舲上沅”、“沅有芷兮澧有兰”的踪迹探访沅洲,步入“黛色无际的崖石,那种一丛丛幽香炫目的奇葩,那种小小洄旋的溪流”这样一个无以名状、迷人的的胜境。也有感慨沅洲南门城边,唐姓青年带领数万农民请愿抗议,结果惨遭镇压杀戮,最后牺牲者归入“屈原所称赞的清流”中的历史事件。沈从文在乡土书写时饱含人文意识,在状物叙人及描绘风景的过程中联系与其相关的历史,令作品增添神秘色彩之际,增加了湘西时空的跨度。故他自己也说:“时节我所眼见的光景,或许就和两千年前屈原所见的完全一样。”
二、乡土风情的精神内涵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在特定的地域环境、风俗习惯及传统会孕育一地的集体性格。沈从文总能发现乡土的美,不仅发现乡土世界的美景,更发现乡土自然的人性美。湘西的人事与风情引发了沈从文对生命的思考和追寻,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他一方面赞赏湘西生命的自然蓬勃、自由朴实,另一方面又对湘西人民因循守旧、蒙昧无知深表同情和忧虑。
(一)对自然人性的讴歌
一方面,沈从文在乡土书写中用不悖乎人性发展的情感来浪漫化地表现自然的人性,其中水手与妓女的爱情便是一典型。在《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中水手牛保与妓女温情脉脉的分离。妇人或许心里有许多话要交流,但倾诉出来的只有这么两句:“牛保,牛保,我同你说的话,你记着吗…我等你十天,你有良心,你就来。”因湘西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随着长河奔流谋生活的水手们,注定在水上摇摇荡荡过一辈子。但是他们孤寂却不寂寞,水手们在现当代文明不称道的爱中获得慰藉。他们于彼此而言确实是“过客”,却萌生了在湘西乡土世界才存在的特殊的质朴的情感,流露出自然的人性。面对妇女大胆而执着的许诺,水手回以细腻的关怀,更有当水手得了四个苹果之后第一时间回去献给了那妇人。水手与妓女在此处已然不是一种直白的生理诉求,他们彼此用真情来对待这种短暂的温存。沈从文通过赠送水手苹果来表明没有贬低他们之间的情感,反而流露出对这种充满人性的纯朴的爱的认可。“这些具有野性的人情美、人性美,只有在远离喧嚣的乡土才能够自然生长,表达了与现代都市中互相倾轧及金钱至上之价值观念的对立。”[]我们不可得知辰河上存在多少多情的水手与妇人,但是我们却发现了他们在艰辛的生活环境下,对原始人性的向往,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依旧保留着对爱追逐的自然本性。他们的身份或许让人觉得这份爱情的美感抱有残缺,但恰恰因为这份爱情中“真”与“善”的成分,让真善美达到和谐统一,才足以对人性当中的原始、自然体现的淋漓尽致。
另一方面,沈从文借助乡土社会中礼仪来表现质朴的自然人性。在行舟中,与沈从文的简单交谈中,牛保便赠予他核桃,拒绝作者的报酬以此单纯地分享他的喜悦。在《鸭窠围的夜》中船大佬与他人相互呼喊到:“杨氏,一共四吊七,莫错账!”“是的,放心呵,你说四吊七就四吊七,年三十夜莫会要你多的!”这种慷慨与信任正如费孝通所说的:“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对于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这是‘土气’的一种特色。”[]或许只有在这样真诚、善良的熟悉的乡土社会环境浸润中,人与人之间才能建立起随心所欲的信任。透过沈从文的乡土书写我们能够看到这种礼就是伸缩性极强的人治方式。它时刻维系着一个地方聚居的情感,人们的日常交往总是依照传统行事,渗透在世俗交往中的礼仪便成了惯例与习性,这些习俗保留着人性中传统而自然的一面。作者寄希望于这种未被现代文明侵染自然人性来重塑社会的人伦之乐。
(二)对底层人民命运的同情
沈从文不仅看到了和谐自然的乡土世界中的质朴人性,而且看到了这浪漫情调背后潜藏着的命运悲剧。他没有沉浸在生命美好的一面中,他清醒地认识到乡民这种原始自然的生活状态实际是处在落后蒙昧的悲惨命运中,是这个集体在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重复的悲剧命运。沈从文记忆中水手与妓女的生活同他归乡后的似乎没有变化,但是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老百姓生活的“不变”即命运发展中最大的“变”。于是沈从文对安于现状又不自知“变”的人们深怀忧虑与同情。
在水手身上,我们哀与生命的贫贱。《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中介绍到“掌舵的八分钱一天,挡头的一角三分一天,小伙计一分二厘一天。”在《一九四三年一月十八》中描述这样“平常”的事件:水手想用肩背之力活动搁浅的大船,但随即就被激流带走,岸上的人亚男追喊着,落水的水手也知晓大限将至只回答些遗嘱。水手们一天的收入微薄,但是为了生存,他们不论天气如何,皆得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规律。不论水面情况如何,当需要他们下水协助或是到滩石上爬行,他们也毫不犹豫。即使人老了,只要还能使上力气,他们便还在岸上、在船上等待着出力。水乡的特殊环境,使得他们世代对于生活方式没有过多的选择,但是他们依旧忠诚对待水手身份。到生活的最后,迎接他们忠诚的命运是这样的:如果不幸在水中淹死,船长把落水者遗留的衣物以及写有落水情况的字条交于亲长后,亲长便不能再过问。随死者而去的只有那化成灰烬的几百纸钱了。若水手们能在水上平安度过一生,那么“人老了,或大六月发痧下痢,躺在空船里或太阳下死掉了,一生也就算完事了。这条河中至少有十万个这样过日子的人”。沈从文用冷静的笔触书写深刻的现实悲剧,水手在流逝的岁月中面对严峻的现实时,却也未曾被这些困苦所累,听任自己于打骂嬉笑、饮酒欢唱中,或是在吊脚楼的妇人怀里感受些许温暖。他虽同情水手们为生计所困的苦涩与悲凉,却也只能化作无言哀戚。
在妓女的身上,我们悲于生命的卑贱。在河流两岸这方小小的天地间,妓女所占数目却不小。但是沈从文没有轻视她们,反而对他们这种难以改变且无法给予帮助的命运怀有深切的同情。妓女的年龄跨度极大,竞争残酷“有些人年在五十以上,还不甘自弃…也有年级不过十三四岁,乳臭尚未脱尽。”她们的生活极不稳定又没有保障,“她们的收入有些一次可得洋钱二十三十,有些一整夜又只得一块八毛。”沈从文用客观的口吻叙述着妓女悲哀的命运:“这些人实在病重了,不能作生意挣饭吃,或到西药房打针扎那么几下,或朱砂茯苓乱吃一阵…直到病倒了,毫无希望可言了,就在空船中咽最后一口气,土里一埋也就完事了。”妓女地位卑贱,但是为了生存,她们就只能在悲惨的命运中沉沦。同时也揭露了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当中,统治者对于人民生活的漠然态度,统治者不但没有对此“风气”加以整顿,反而巧立名目借“花捐”抽收经费。因此这些妇人就沦为统治者以及愚昧落后的牺牲者。沈从文在对湘西生命悲剧的描述中,既痛心湘西乡土社会的愚昧又悲哀乡土人民的麻木。
三、乡土气息的现实意义
沈从文从熟悉的乡村入手,在回忆与现实的描绘中对乡土文化进行重现,以浓重的乡土意识和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现代进程的发展与现实进程的矛盾。在《湘行散记》的创作中,沈从文有意识地将湘西作为心灵栖居的精神家园放大叙说,这一意识是沈从文在世俗功利化的现代社会背景下所建构的乡村乌托邦。他探寻文明边缘地域的乡土社会状态,从中挖掘乡土传统中美好健康的一面,价值以诗话的处理,以此来呼吁现代人返归质朴、原始旺盛的精神状态。
(一)对生命精神的思考
表面上看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以乡土为描写对象的,而实际上潜藏着他对城市的对比与反应。沈从文无疑是不认同城市文明中被现代生活所扭曲了的虚伪礼仪、计功谋利的狡黠人性、懒惰堕落的生活状态。于是记忆中美好的乡土世界便在心中被唤醒。他将目光投向了乡土。一方面湘西那种与《桃花源记》般与世无争生活方式,是古今许多大思想家、也是民众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亲民的原始文化唤醒现代人被现代文明麻痹已久的心,即使这种文化诗不符合现代文明的逻辑的,但它与现代人生命的本真状态是融合的。沈从文在对乡土乌托邦的诉诸中,强调“爱”与“自然”可能会产生新的生活形式,他用乌托邦地构建来昭示生活的魅力。另一方面湘人民西在与命运斗争中所体现的旺盛生命力,是沈从文所礼赞的富有原始气息浪漫的生命力量。沈从文深知乡土生活的困苦、精神贫瘠,在批判蒙昧的湘西人民的同时,却总能以独特的审美挖掘以传统为根基的原始生命状态。湘西人民世代生活于此,对于命运没有多余的选择,他们选择安于在这条河流,依附于这片土地;对于生命没有过多的考虑,不会埋怨残酷的现实环境;对于生活没有过多的追求,不会腻烦千年不变的生活模式。于是物质生活的贫乏、船舶吊脚楼局促的空间、单调生活下凝滞的时间、刺激不了他们对外面世界、对更高文明世界的渴望。他们反复的经历过去,也反复的再现自我。就是在无反复常的命运中、生死莫测的的生活中湘西展现了坚韧顽强的生存意识。水手们为了生存,往往命悬一线:“他们为了求生,却在每个日子里每一时间皆有向水中跳去的准备。”即便危险,他们还是会奋力跃进白浪里做他们觉得应做的事:“我们弄船人,命里派定了划船,天上纵落刀子也得做事”。尽管命运无常,他们也定要用湘西水手特有的那份坚韧顽强尽力将生命过得忠实庄严,直面不可预料的生死。可能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生命可能就是要在完成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之后才能消失。所以我们还能看到“牙齿已脱,白须满腮”的 77 岁老水手不顾危险充任临时纤手,并执着于一分钱而讨价还价。不论生活多么艰辛与贫困,他们没有逃避没有放弃为了生存应有的努力。他们那么忠实认真的生活。“或许是得知自己担负的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中努力活下去。”现代文明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冲击,一方面它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也促使了人们在现代的各种便利中失去坚强的生活意志,在快节奏的生活当中丧失了生命的活力,在浮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丢失了传统的美德。而湘西社会底层人民在艰辛生存中,还存在对生命的渴求与执着,沈从文试图借助这股透漏着野蛮的原始生命活力,来刺激现代人释放压抑,让人们在忠于生命的原初中闪耀其鲜明自然的个性。
(二)回归自然本真
沈从文用沉淀苦难的眼光重新打量湘西世界的宁静与诗意美后,在《湘行散记》中,沈从文突出表现乡土人民的直爽坦诚、粗犷坚韧、质朴善良的集体性格,以此来批判城市社会中虚伪拙劣、媚俗狡黠的待人方式。在创作中将传统道德的人情因素放大去追溯那些值得当下社会发扬光大的部分,于是沈从文的乡土书写中会自觉地追求社会人性和谐的一面,追寻传统道德可能存在的人性美与伦理价值。而这些乡土社会中未曾被都市文明所侵染的质朴生活状态,正是他所渴望追求的美好和谐的生活形式。当现代人习惯了钢筋水泥、车水马龙之后,绿水青山、小桥流水便显得难能可贵。当我们置身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享受着现代文明的同时,我们的心灵以及精神也日益匮乏,于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静生活便成了现代人的理想生活。沈从文对于乡土美好自然景象以及自然生活的描绘,搭建起人们荒芜寂寥的内心对故乡的向往。人渊源于自然,注定本性亲近自然,最终也将归于自然。而在对湘西底层人民蒙昧生存状况的批判下,沈从文也清醒的意识到“人是要回归乡土的自然,而不是回归原始的野蛮。乡土社会正是因为积累了传统自然、素朴的习性才会释放人的自然生长所需要的各种力量,个人与乡土社会的相互融合才意味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互惠互利。”[5]只有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下,人性才得以自由舒展。沈从文所思考的这种“人性”实质上就是指没有被现代文明所浸染的一种朴实自然的生命形态,是一种优美健康、和谐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使生命返璞归真,回到人类最原始的精神状态。
四、结语
在《湘行散记》中,沈从文有意识的再现乡村的真实面貌,在乡土意象的描绘中注重诗意处理,形成独特的审美模式,给人以浪漫美好的田园想象。而在人事的处理上,将乡土社会中的“善”与人性美放大,力图筑造内心美好的乡土世界。即使陈述原始生活状态下落后悲惨的生存命运时,同样也是在赞叹生机勃勃的民族生命力。作者试图用传统中的乡土记忆和美好的乡土原始人性唤醒现代人心中的“真、善、美”。将湘西乡土文化完全融入血液,把田园牧歌的期盼融进乡土社会日常生活及乡土环境的描绘当中。立足于现实的湘西世界才会与读者产生共鸣,不仅给人们带来世俗之外的感动,更为现代人回归自然,走进传统田园生活提供想象。
参考文献
[01]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78.
[02] 沈从文.湘行散记[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147.
[03] 王慧慧.沈从文笔下的乡土风情[J].文教资料,2018(2).
[04] 汪亚伟、张宇.民族精神与沈从文理想人性的构建[J].文学教育,2019(10).
[05]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7.
[06]刘涵之.沈从文乡土文学精神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4.
致谢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两年的本科生涯便要随着论文的交付而结束了。
首先要衷心的感谢我的导师对我论文的指导,从确定论文方向到阅读文献,到敲定论文题目,再到拟定大纲。一路上老师总是耐心的为我们指导,并且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也是我的学习榜样。
同时,还要感谢我的班主任老师,老师在两年时间里总是耐心的教导我们,同时还不忘关心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以及其他科任老师,在你们的言传身教下我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学习到了做人的道理。
最后感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对我的辛苦培育,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我学习到了大量的专业知识;感谢学校的领导、老师们给予我的帮助与关怀,在我有任何困惑时都能第一时间为我解答;感谢同学们与舍友在我遇到困难时对我的支持与鼓励;感谢父母对我的支持,我才能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6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