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小说作为电影改编的基础,在内容上为电影提供素材。但二者属于不同的传播媒介,一种是语言艺术,一种是视听艺术,改编成电影后其情节、人物、主题等自然会有所变动。而电影同时还要注重市场效益,因而会有一部分的影响使其迎合观众的口味,使观众在观影时更容易接受。
王朔的小说与基于文本改编的影片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极为流行,不管是文学从业者还是普通群众都熟悉他的作品,并且对他褒贬不一,其受欢迎程度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王朔现象”。由此对于他的讨论与研究也是有很多,例如王一川的《语言神话的终结—王朔作品中的调及其美学功能》和董志民《论王朔的“新京味儿”语言及文化内涵》都是对于语言风格的研究,对于电影的研究也有很多,如《王朔电影讨论:王朔电影缘何而起》,这些都有一定的成果。而取得众多奖项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是导演姜文第一次拍摄的电影,带给中国电影很多的荣耀,其成就是一种里程碑式的。
目前关于二者比较研究的有范友悦在《从小说到电影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大类出发,写出了主题之间的“异”与“同”等方面。比如文本用了大量的内容写出了马小军与米兰二人的情感历程,但这段幻想的浪漫感情却最终归于现实的悲剧,将其中的种种表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中的主线是马小军和米兰的爱情,借助了光色、音乐、画外音等元素,展示出了马小军想象中的与米兰的情感以及最终情感的分崩离析,这就是主题的“同”;主题的“异”主要体现在小说更为强调的是青春的荷尔蒙作用下暴力的“英雄主义”,电影则是有着更多的温情因素。以及冷蓓、康夏清在《浅谈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对小说<动物凶猛>》中首先阐述了主题的转变,写出了电影侧重于对特定年代的少年们的生命活力进行赞美;在改造情节方面侧重于刻画主人公形象;在增加人物形象方面增加了傻子、胡老师等是为了表现出对现实的嘲弄等。最后总结出电影这样的改编不仅加强了趣味性,而且突出了马小军鲜明的个性,升华了思想内涵。
二者孰优孰劣,因为媒介不同,我们无法进行判断。但在阅读小说时,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王朔用幽默、通俗的语言去讲述那个时代所发生的故事,但其实那个时代可以说是一个悲剧,这是电影无法做到的。而电影则可以通过对于音乐、背景色的使用而达到小说无法达到的特点。所以通过二者的比较,我们可以加深对于小说的理解。
一、同工
小说与电影讲述的是一群文革时期下的大院青年特殊青春的故事,同为军队大院孩子的他们对于那段时光有着相同的情愫,故事的内容也是围绕着马小军的情感以及和一群干部子弟的童年生活而展开的。但二者是不同的传播媒介,二者的本质是不同的,因此导演在改编过程中的变动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是因为二者的手段不同,更是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同,还有二者的受众不同。而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这些是导演真正要面对和处理的元素。正因如此,对于二者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从这些共同的元素入手。
(一)情感的同
一般来说,评论界都认为《阳关灿烂的日子》是改编电影中最接近王朔小说原著的,二者讲述的都是大院青年对“文革”时期的某种怀念。对于“文革”那段历史,王朔的记忆与那些普遍憎恶的人不同,他甚至会觉得有点美好,生于1958年的他,不算是亲历者,“文革”发生的十年,正好是他的青春期,《动物凶猛》在某种程度上无疑就是他真实的生活经历。在这段时期内,即使很多人受到了伤害,大院里的孩子们也没有遭受坎坷,比较安逸,所以他们的家庭并没有受到伤害,并且他们的身份特殊,享受着特权,有着先天性的优越感与自豪感,同时部队大院的生活也与外面的世界不同,再加上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得他们的青春时期变得独一无二,即约束的缺乏,肆意张扬,形成一种极度的放纵。小说中展现出了一群军队大院孩子的群居生活,他们自由,没有任何的约束,学校教学纪律松弛,使他们有了充分的时间玩耍打闹,所以在他的这部作品里充满着对于那时的深深的回忆与感叹。而姜文也正是属于他们那一代人,63年出生的他也是属于大院子弟,从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和部队的影响。他的爷爷姜洪齐是一名喜欢文学的部队干部,当时他们住在部队宿舍的5号大院,《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以此为原型的。正因如此他与王朔有着共同的青春回忆,在电影的开头,我们就可以听到姜文极为个人式的旁白,他们是极为特殊的一代,大人的无暇顾及使得他们度过了一个物质上虽然缺乏,却在精神上非常自由的年少时期。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都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而形成,因而当经济不断繁荣,城市不断发生变化时,使他们开始对以前进行回忆。正是这种相似的大院子弟背景以及相似的经历才使得姜文与王朔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像在《当代电影》中说的:“那是一个正处在青春期的国家中的一群处于青春期的人的故事”就是有着这样种种的相似引起的共鸣,姜文在看了《动物凶猛》后才如此的激动,马上联系了王朔,其实他们两人的内心都是明白彼此的,因此改编而来的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才得以出现。
(二)叙事的同
在欣赏传统小说或电影时我们会发现故事情节非常的清晰,冷静的叙述下有一条很明显的思路一直在进行下去,让读者和观众可以对内容进行感知与解读,但《动物凶猛》和《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叙述中却有着相同的特点,即在过程中都会对叙事的真实性进行质疑、颠覆。创作者有意识地打破了我们的沉浸性体验,使我们不能完全地投入到故事情节之中,刻意的进行扰乱,将叙事过程中模糊性、不确定性展现的淋漓尽致。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叙述的事件就像是碎片被堆积起来,整体显得扑朔迷离,亦真亦假,后文不断推翻前文,传统的回忆性叙述已经随着时代、人生经验、价值观以及现实情感地变化而发生了扭曲,所表达出来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会发生或大或小的改变。无论是在《动物凶猛》还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我们都会觉得有模糊不清的地方。比如在莫斯科餐厅,“我”和高晋过生日,米兰也来了,看到了米兰之后“我”十分的不高兴,因为这件事情与高晋发生了冲突,大打出手;还有一个是“我”与米兰的相识过程,“我”根本没有在马路上认识米兰,反而是她认识于北蓓,“我”通过高晋才认识的她,没有想象中那样浪漫;最后一个产生质疑的是作品一半的时候于北蓓的突然消失,米兰的突然出现,这是否可以说明二人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或者是同一个人?王朔和姜文在说完这几件事之后都表明自己想要老老实实地叙说故事,将真相还原但在进行的过程中都失败了,他们都会有意无意地忽略一些问题,或夸大一些问题,就像记忆背叛了他们,彻底动摇了故事情节性的真实性。在谈到电影时,姜文这样说到:“我不能发誓要人老老实实地讲故事,可是说真话的愿望有多么强烈,受到的干扰就有多大。”说明他也否认了电影叙事的真实性。事实上,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对于历史的叙述完全取决于叙事人的想法,完全真实的重写根本就是不存在的,所有叙事的真实性我们要保持必要的怀疑。在作者这样的叙述策略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主动地将自己的意识进行重新塑造,是为了力图使自己的记忆变得阳光,使初恋变得甜蜜,忽略了青春中那些苦涩,向世人展现了北京大院青年的气魄,塑造一个只属于他们的乌托邦。

二、异曲
无论电影还是小说都是一个完整的结构,都有着共同的要素包含其中,如人物形象、叙述内容和思想内涵等,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可以对其中各个部分进行深入分析。本节将从人物形象和思想倾向入手对比二者差异。
(一)人物形象的异
小说中的人物是并不真实,是由大量的语言构成的,而电影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具体的,由演员表现出来的。由于二者的传播媒介不同,因此小说人物与电影角色并不完全相同。小说是通过叙事、隐喻等方式,而电影是直观形象的。在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来看出人物形象的变化,也可以通过故事情节的改变来看出人物的性格差异。
比如在米兰出场时这样描写到“她走路的姿态很勾人,各个关节的扭摆十分富有韵律,走动生风起伏飘飞的裙裾似在有意撩拨,给人以多情的暗示。”[[[1]王朔.动物凶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第32页。]]通过这些语句,我们可以想像出来她的出场是如此的动人,令人印象深刻。而这种效果在电影中是通过镜头展现出来的,其效果是显现出轻盈的步伐,但并不像小说中的这样形象。如写马小军第一次见到米兰,小说写到:“她在一副银框的有机玻璃相架内笑吟吟地望着我…..”[[[]王朔.动物凶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第9页。]]影片中则是借助了望远镜来展现,对米兰的照片由模糊到特写,瞬间使得观众可以感受到马小军的那种冲击与惊喜。如小说的结尾是“我”游泳池中准备上岸但遭到了痛殴,影片中则是马小军穿着米兰送的红内裤跳入水中,被刘忆苦等人不停地用脚踢,通过这样的场景,观众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马小军的那种绝望心情。再者当人物通过角色表演出来时,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马小军对米兰十分痴迷,也可以清晰地看到米兰对于对马小军态度的变化。米兰在小说中是缥缈恍惚的,是王朔迷恋的青春幻梦,是自我的一种投射,而在电影中她有了直观可感的形象,已经从马小军的精神世界当中独立出去了,因而必定会产生差异。
又比如在小说中对于马小军的“英雄气概”这个性格特征,二者有着较大的差异。在小说里,马小军害怕警察,在没被询问前就因为自己的胆小被吓哭,还遭到了警察的嘲讽,从这可以看出马小军胆小怕事、内心十分软弱。而在电影中却发生了改变,这成为马小军尽快脱身追到米兰的计谋,电影中的这个改动是为了体现马小军足智多谋、能屈能伸的特点,与小说中的形象表现相异。此外为了刻画马小军的个性,电影又在其中增加了两个场景:一个是马小军将抽屉偷偷打开,将父亲的勋章全部挂在胸前得意地照镜子、行军礼等,这些行为正好满足了他的英雄主义情结,也表现出了他性格中对成为英雄的渴望。二是他为了在米兰的面前显示出自己的英勇,即使自己很害怕,仍爬上了几十米高的烟囱,掉了下来,这些场景将马小军的性格特征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显现出了二者的差异。
同时影片有意弱化了马小军心中的“兽性”,这点与小说也有不同。在小说中,自己的爱情彻底破碎之后,马小军采取了强暴的方式来寻求心理的平衡,这个情节在电影中被修改成他没有成功并且被米兰推倒落荒而逃,这可以显现出电影想要减少人性的邪恶,保留住美好时光的纯真,并且这样做可以符合观众的心理和期待。
(二)思想倾向的异
内容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和导演想通过作品表达出来什么,或表达的侧重点在于哪里。从王朔将作品取名为《动物凶猛》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这其中有一种荷尔蒙的野性,也蕴含着主角身上的兽性的动物本能。而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姜文想要表达的重点则在于他把那段文革时候看作是自己一生中最美好、最灿烂的日子,因此他更多表达的是对于青春的那种温情的回忆,对生命力旺盛的赞美,对初恋的美好回忆,对于当时现实的嘲讽,也更注重那一段中的无拘无束,阳光灿烂的真实。而这些差异是通过故事情节改变和人物的增添来实现的。
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让人印象深刻,那就是米兰刚出场时,电影的镜头将她的步伐拍摄的那样的轻盈。而在最后游泳池中米兰爬上游泳池时,却显得那样的笨拙,我们可以感觉到米兰是那样的肥胖,那样的臃肿。这样就和刚出场时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接下来的情节发展中,马小军一步步的与米兰的关系熟悉了起来,从给她倒水洗头发,到用单车送她去农场,异性之间的神秘感逐渐消散之后,马小军彻底释放了心中的兽性,闯进了她的家里,用力地扯掉了早已渴望扯掉的脚踝上的钥匙链,这也正是代表着马小军彻底释放出了自己压抑的感情,全面爆发。但最终马小军还是失败的,米兰的力气比他大,他的性的追求没有被满足,反而被米兰的一巴掌打的清醒了过来。在原著中,米兰大声喊着对他说:“你这样有劲吗?”,他的回答是“你活该!”,而在电影中的回答则变成了“有劲!”电影中的马小军是光着脚骑着自行车离开的,这说明这时的他与过去的他彻底的划清了界限,而这样的改写对于小说里面“办完了我要干的事站在地上对她说:‘你活该!’然后摔门而去”更能引发人的思考,同时这样的改变也符合大众的心理预期。
同时在电影中,姜文不仅成功地修改了马小军和米兰的故事,并且还添加了一些有特殊意义的人物,比如冯小刚扮演的胡老师和那个就三句台词的傻子。
在当时那个特殊的政治环境中,学纪松弛,知识被贬低,老师得不到学生的尊重,这些都在电影中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比如课堂纪律得不到维持,乱哄哄的一片;老师的帽子里被塞满了煤球;有几个学生吵闹着冲进了教室,要老师帮忙把鞋子拿出来,被拒绝后,还公然地辱骂老师说这么点事都不给办;马小军用望远镜看胡老师上厕所等。这些个情节表现出老师并不被尊重,毫无尊严,就连对学生的批评也要大喊着让焦师傅来教室。这样的情节设定使得观众在一片笑声中理解了那个时代的真实状况。
而“傻子”这个形象也有着其特殊意义,在电影中,傻子总共只有三句台词“古伦木、欧巴、傻B”但他的出现确实贯穿始终的,无论是在大院门口马小军等米兰还是米兰约马小军一起玩的时候,他整日都是骑着一根棍子在部队大院门口傻笑个不停,甚至因为他的棍子被抢,马小军一帮人还和别人打架,电影中的背景也会穿插着傻子的哈哈大笑,当孩子们向他打招呼的时候,他也是大声地回应,而这些正说明傻子这个人物形象与马小军他们这些大院青年的关系是密切的。这群大院青年无论是在出去或者回来的时候都会和傻子打声招呼“古伦木”,傻子也大声地回应一声“欧巴”,他们之间的对话简单自然,就像是和最亲近地人问候一样,让人感觉十分的温馨,而傻子那句单一的台词正是来自在当时中国上映的流行电影,这样时尚的元素无疑拉近了彼此的关系。
在电影的结尾,傻子最后一次出现。这一次他穿着现代化的衣服,但还是骑着一根木棍,而这时的马小军等人已经坐在了豪华轿车中,喝着高级的洋酒,但刘忆苦却“在南边打仗的时候被炮弹震傻了”,坐在车中的他激动的指了指外面的傻子,马小军他们激动地像他打招呼,他们不停地呼喊“古伦木!”但结局却是傻子回了一句“傻B”,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这是他对于现实的嘲讽,对所有人的忠告,我想这值得人们去深思。由此可以看出王朔注重的更多的是荷尔蒙的兽性,姜文更注重的是对那段回忆的真实诉说。
三、艺术体裁差异体现
当下社会,对于印刷文化的认识在日益衰退,电视文化的愈发流行使认识在不停地壮大,这慢慢的改变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因此想要认识小说与电影之间的差异,我们需要从书籍和电影传播手段上入手。我们知道,他们想要表达的都是对于青春时期的怀念,但二者体裁不同,自然体现方式也有所不同。本节将从叙事方式、基于传播手段的情节处置方法以及人物塑造与主题三方面入手。
(一)叙事方式
小说与电影都是在讲故事,但二者却有着众多不同之处。它们的故事都是马小军的独白,但它们的叙事方式是不同的。小说是属于内心独白,在其中“我”并没有具体的名字,伙伴们也不叫我的名字,在情节上也刻意地将“我”的名字省略,比如在遇到米兰搭讪的时候,“我没有把她和于北蓓提到的那个名字联系在一起”;被警察抓去问话的时候同样也刻意省略了名字。因此“我”在小说中扮演的是一个叙事者的角色,慢慢地将自己的回忆讲述出来。而电影是糅合内心独白和外在情节来进行,采用了画外音叙事,属于线性叙事,“我”就是马小军,看起来马小军是叙述者,实则在后面还有这一个叙述者,他控制着故事的进程,还能够调动人们的情绪,这些,马小军是做不到的。
小说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开头便是说对于农村孩子的羡慕和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在去火车站送亲人的时候遇到了那个与米兰相识的于北蓓,因而“我”想起了以前发生的种种,紧接着小说就写到七十年代中期,然后开始叙述。而电影主要采用了顺序的手法,以局外人的角度向观众们一点点讲述马小军的成长历程。电影中姜文采用了少年与成人双视角来讲述故事,一开头就是一段声音低沉的旁白:“北京,变得这么快,20年的功夫它已经成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之后就是来讲述马小军自己的生活,两种视角时不时的穿插在一起,当成人视角出现时往往都是对马小军的批判。电影接近尾声时,马小军他们一群人在一起过生日,马小军不断地捉弄米兰,刘忆苦替米兰说情,两人发生了冲突,马小军用碎酒瓶不停捅着刘忆苦的肚子,这时突然出来一阵话外音的笑声,紧接着姜文就说到:“千万别相信这,我从来就没有这样勇敢过……”少年视角与米兰的故事被推翻了,并说“我和米兰根本就不熟,我和米兰从来就没熟过”。这种双视角是电影才可能完成的叙事手段,给观众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
(二)情节处置
小说和电影作为不同的传播媒介,在情节处置上面有着各自的优势。小说是虚的,可以采用丰富的语言来进行描述,如通过语言描述可见那个时候的王朔是自由的,他没有遭受过什么苦难,反而因为其大院子弟的身份使得享受到很多的好处。小说中描述他有一把“万能钥匙”,可以随意进出别人的家,但他说“我发誓我仅仅是开锁,并不是做贼。”说明那时候的孩子们自由自在,天性得到展现,使得日后回忆起来仍然觉得那时是快乐的,而这种语言文字带给读者的感受是内在的,只能靠体会的,不同的读者会有着不同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优势。电影同样有着属于自己的优势,即直观感受,电影是通过视觉与听觉给予观众直接的刺激,可以将记忆中的场景实化,并且可以追求震撼的视觉刺激以及运用背景色,小说中大量的人物内心思想活动都被删减,而是换成了震撼的场面。比如开头的时候欢送父亲时的喜庆场面许多人载歌载舞,一片欢天喜地;因羊搞被打而掀起的胡同战争是怎么样的惨烈;人数众多的约架与在老莫庆祝和平的场面,马小军为了在米兰面前炫耀自己爬上烟囱又从里面摔下来的场面等,这几种都是电影中独有的。同时影片的色调采用暖色调,给人感觉阳光明媚,使回忆也会更显温馨,并且在其中有着两种色彩,黑白和彩色,彩色用来表示那段躁动的青春,黑白用来表示成年的马小军们。而听觉上就是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在父亲离开家的时候,影片用的是《翻身农奴》来给几个小女孩的舞蹈伴奏,表达出了孩子们获得自由的激动心情。阳光下马小军用单车载着米兰穿行在林荫路上时,背景音乐是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里的间奏曲,表现出爱情的甜美。众多人在桥下群架的时候,背景音乐响起的是《国际歌》,这样不仅渲染了气势,而且也将对手假想成为了帝国主义。这些音乐恰到好处地运用,不仅烘托了环境,也说明了那个时候我们是自由快乐的。因此小说给予的刺激是内隐的、间接的,电影给予的刺激是外显的、直接的。
(三)人物塑造与主题
小说与电影的主题都是成长,深入作品后我们会发现马小军与那个时代始终有着一种心理上的距离,无法真正融入,这在小说中所有体现,但在电影中却表现得更为全面。
在小说中,这一群大院青年有着令人称羡的家庭背景,自傲、狂放在他们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尽管那时候的他们缺乏老师、父母的严格教育,但却仍逃脱不掉集体的束缚。一次胡同战争中,为了显示出“我”的英勇,也为了让同伴们佩服,真正的融入这个圈子,“我”尽力地表现自己,用板砖狠狠地将对方拍的头破血流,即使十分惊慌,也要表现得镇定自若。对于这种行为“我”的心中是后悔,因为人都是一种群居动物,离不开集体,虽然“我”是不情愿的,但这样做使“我”获得了友情。到了后来,“我”与米兰渐渐相识,将她带入我们的圈子,这同样也是为了让“我”获得友情,但她却与高晋熟络了起来,从而忽略了“我”,“我”对她的看法改变了:从光彩照人的风姿到可以发现她脸上的皱纹,讨厌她的放声大笑……直到最后,无法控制的强暴了她,“我”的梦破碎了,以后的生活也将归于世俗,这可谓是一种成长。
相比于小说,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假冒朝鲜大使的骗子被抓,能力低下没有任何尊严的老师,一向素质很高的母亲也变得非常庸俗,这些真实而又荒诞的大人使得他们根本起不到教育的作用,知识都来自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几部书籍,因此马小军的精神世界是荒芜的。另一方面影片刻画出了马小军对米兰的疯狂迷恋,偷偷地进入她家,睡在米兰的床上,但最后却发现米兰根本不是他所能掌控的,她是成熟的、神秘的,强烈的挫败感使得她强暴米兰未遂,而后他就被小群体彻底的孤立了,最后马小军跳入水池中,就像是一种以过去的彻底告别,而他所受到的来自刘忆苦等人的阻碍也成为了成长的动力,使他慢慢的长大。
小说可以说刻画了马小军在青春梦灭之后进入真实的世界,是一种幻灭,也是一种成长,而电影则主要反映时代真实而又荒诞的总体性,马小军从如鱼得水到与世界之间存在一条明显的罅隙,这一点在小说中主要通过“我”下黑手和将米兰带进这个圈子以赢得友情与地位来体现的,不太明显,而电影中不仅包含了小说中的相关情节,还加上了对于大人的虚伪的描写和马小军迷恋米兰的种种行为,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
结语
直到如今,《阳光灿烂的日子》仍被网友看作是值得看的电影之一。这正好从各个方面说明了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通过小说《动物凶猛》和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小说的出现为电影改编提供了基础。作者与导演的相同情感使得电影成功出现。但由于作者与导演对于那段青春时光想要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使得思想倾向上有着些许差异,而差异正是通过故事情节的改变与人物的增添来实现的。并且由于小说与电影二者的体裁上存在差异,即传播媒介不同,使得在人物形象、情节设置上、思想主旨上就会有一些变化。在人物形象上集中刻画了主人公马小军的形象,使得他的性格更为突出的表现出来,同时刻意地弱化了他心中的“兽性”,并且增加了傻子、胡老师等人物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荒诞的现状;情节设置上,对于马小军强暴米兰的场景做了改写,他并没有成功反而落荒而逃,这样的设置不仅使得美好的回忆得以保留,而且更能使观众接受,引发深思;在思想主旨上,王朔想要表达出荷尔蒙的野性,而姜文想要表达出自己对于青春的温情回忆。体裁的不同也决定着二者各有其优势,在叙事方式上,小说是马小军的内心独白,电影则可以糅合内心独白与外在情节进行线性叙事;在情节处置上,小说是通过丰富的语言来描述,是间接的,而电影可以运用声音、色彩等给予观众感官上的刺激,是直接的;在人物塑造与主题上,同样都是成长,但电影在马小军的成长方面做得更为全面。无论是从小说或者电影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作者和导演那种深深觉得有义务向我们这一代介绍那段历史的感情,也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于自己逝去青春的缅怀。综上,我认为无论是小说《动物凶猛》还是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二者都是成功的,互有优势的。
参考文献
[1]王朔.动物凶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张萌萌.青春的记忆——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评析[J].长治学院学报,2011,28(3):41-45.
[3]冷蓓,康夏清.浅谈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对小说《动物凶猛》的改编[J].文艺生活旬刊,2012(6):124-124.
[4]赵丹丹,王栋.从小说到电影的升华–论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独特美[J].散文百家:下旬刊,2015(1):164-164.
[5]张芳.浅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改编艺术[J].戏剧之家,2014(9):162-162.
[6]史晓丹,靳然.阳光是怎样灿烂的——谈《动物凶猛》的电影改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6(5):105-108.
[7]佚名.中国现当代小说电影改编的典型模式论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8,279(11):98-103.
[8]崔静.从《阳光灿烂的日子》谈起——谈小说到电影的画面叙事效果[J].青年文学家,2013(6):239-239.
[9]范友悦.从小说到电影的《阳光灿烂的日子》[J].电影文学,2015,No.632(11):97-99.
[10]张文珊.《动物凶猛》:从小说到电影[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4.
[11][美]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高俊千,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69.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