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薛宝钗的淑女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摘要 

曹雪芹曾经是年少不识愁滋味的风流少爷,在家道中落后他有感而发创作了《红楼梦》。他通过写荣国府的由盛转衰,暗示自己的家族由繁花似锦走向衰败凋零的遭遇,更揭示了整个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代趋势。而曹雪芹在故事中塑造的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和封建道德观念教育出来的标准的封建淑女,然而她的人生悲剧正是这“吃人”的封建思想造成的。曹雪芹通过对薛宝钗悲惨结局的设计,讽刺批判了封建社会及封建伦理道德对传统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关键词:曹雪芹 《红楼梦》 薛宝钗 人物形象 封建悲剧

  引言

作为《红楼梦》女主角之一的薛宝钗,她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与林黛玉并列第一。薛宝钗容貌美丽,学识渊博,举止大方得体,善为人处世,是当时封建社会正统淑女的典范。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尤其是三从四德,但这也是造成她人生悲剧的最大原因。曹雪芹所写的是一个青春少女被封建礼教毒害乃至走向毁灭的过程,他通过展现薛宝钗的悲剧来批判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那个时代女子悲惨命运的同情。

  一、曹雪芹的人生遭际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正是对曹雪芹这一生的概括。曹雪芹的家族曾经是风光两朝的皇帝宠儿,那时曹雪芹也是年少不识愁滋味的风流少爷,哪想新帝上位后曹家惨遭抄家,家族一下子沦落到穷困潦倒的境地,曹雪芹也被迫体会到了生活的艰难和世态的炎凉,于是他有感而发创作了《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1]p3是他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所题的诗,也是他人生遭际的自叙。曹雪芹通过塑造荣国府这个小型的封建社会,不仅暗示了曹家由繁花似锦走向衰败凋零的遭遇,更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代趋势全面而深刻的反映。

薛宝钗的人生经历与曹雪芹有颇多相似之处。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把持江宁织造长达五十八年,那时曹家权势极大,富贵滔天,是南京第一豪门。曹雪芹从小受到祖父的熏陶,博览群书,文采斐然,曹家败落后,他就靠卖书画支撑家庭。薛宝钗出生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薛家既是书香门第又是皇商,于是宝钗自幼便接受封建礼教的教育,被培养成了一位符合社会标准的大家闺秀。宝钗从小接受的三纲五常教育对她后来的为人处世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她博学多闻,但是家族对她的要求是成为大家族的贤妻良母。后来薛家随着宝钗父亲的去世开始走下坡路,于是振兴家族的重担就落到了这个年仅十三岁的小姑娘身上。在那个封建时代,家族既是光耀又是枷锁,身处世家的孩子都要为了家族奉献自己的一生,在家族兴盛之时他们尚可以享受良好的资源,家族没落之时他们就要竭尽全力振兴家族。曹雪芹作为被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出来的男子,他的思想不可避免的深深植根于封建思想,因此,他在创作薛宝钗时给她赋予了那个时代男子认为女子应有的特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尤其是三从四德,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和封建道德观念教育出来的标准的封建淑女。

  二、薛宝钗的性格特点

“头上挽著漆黑油光的纂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这是《红楼梦》中通过宝玉的视角对宝钗的外貌描写。不同于王熙凤时常穿戴奢华、威风张扬,也不同于林黛玉穿着的朴素和小心翼翼,薛宝钗的打扮既不过分张扬,也不至于让人忽视,她不施粉黛,不染铅华,举手投足之间优雅得体。再加上宝钗的性子是个不干己事便闭口不言,所以不仅让贾母、王夫人这种封建大家长感觉很舒服,还受到了大观园里众人的喜爱。由此也可见曹雪芹的写作功力之深,对人物揣摩之精,寥寥数语就将一个温和从容,稳重得体的千金小姐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薛宝钗不但容貌美丽,举止优雅得体,而且天资聪颖,博览群书。她出身书香之家,自幼就饱读诗书,在文化氛围如此浓郁的家庭环境熏陶之下,再加之她聪颖好学,使得她才学过人,有着丰厚的知识功底与文化素养。薛宝钗博学多闻,长于诗词,她的诗歌创作独具自己的特色。不同于林黛玉的风流别致,薛宝钗的诗作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能体现出她作为名门贵女的气质。宝钗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曾凭海棠诗夺魁,讽和螃蟹咏,技压群芳,非诸钗可同列者。

  (一)标准的封建淑女

金陵十二钗正册里“可叹停机德”一句是曹雪芹对薛宝钗的评价,表达了对宝钗具备一般人难以做到的贤妻良母品德的感叹。“停机德”出自《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其原著典故说的是了乐羊子远离家乡,外出求学,但在寻师求学中,却不到一年时间便因为想念家乡而中断了学业,其妻便以断布来隐喻,实则规劝求学之路不应半途而废。乐羊子妻作为一位能在丈夫误入迷途时及时开导他的妻子,是很符合儒家对于妻子要成为“贤内助”的要求的,也是很符合儒家积极入仕的思想的。薛宝钗的身上就体现了“贤内助”这一特点,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考取功名,入仕做官。薛宝钗也曾多次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说教教育黛玉和湘云,由此可以看出,宝钗是受封建道德观念和奴隶道德毒害比较深的,多年的封建教育已经将她的思想行为潜移默化了,以至于宝钗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从封建礼教的受害者被同化成了封建思想的传道者。然而薛宝钗又与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物有所区别的是,薛宝钗名义上是“主子”,有着高高在上的地位,但实际却没有实权,作为封建大家族的贵族小姐,她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一切听从家长安排,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握,她处处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压迫,只能遵守封建礼教,将自己塑造成符合当时礼德规范的淑女。但是就薛宝钗整个人物而言,她的淑女形象又是十分矛盾的,她既信奉于封建礼教,但又是悲哀的封建礼教殉道者。这无疑成为了桎梏她人生的一把厚重枷锁,锁住了这位年轻少女鲜活的灵魂,用宝玉的话说就是“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令人唏嘘。

  (二)善于为人处世的“牡丹”

薛宝钗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会讨好和奉承封建大家长,知道怎样做一个受长辈喜欢的孩子。贾母要给宝钗庆祝生辰,问她爱听的戏文和爱吃的食物,宝钗没有按照自己的喜好说,而是为迎合贾母喜好,说出了与自己心中相悖的回答,而这也只是为了讨其欢心,显然,贾母也是喜悦的。夸她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在阶级关系为重,亲疏远近分明的封建社会,一位表小姐竟能获得比嫡亲孙女还高的评价,由此可见贾母对其的喜爱之深,侧面反映出宝钗平时高超的为人处世之道。薛宝钗作为表小姐客居在荣国府,既是客,寄人篱下难免要低人一头,她的身份看似尊贵,实则尴尬。荣国府是一个派系复杂、暗流涌动的地方,宝钗想要融进大观园这个圈子不免处处如履薄冰,需要耗费好一番心力。

在贾府这个外表其乐融融、内里明争暗斗的大家族中,薛宝钗却能够得到众人一致的喜爱,这就不得不夸赞她的为人处世能力。宝钗一方面采取“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处世之道;而另一方面,她又有着人际交际能力强,与人为善,对所有人都亲切得体。这在薛宝钗日常为人处世中便能常见,她既能揣摩迎合位高者,又能和平友善对待位低者。正如脂本评述:“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2]p162宝钗因此得到了贾府上下的喜爱和称赞。贾母称赞宝钗是“稳重和平”的妙人;经常“阴阳怪气”的林黛玉都对她“心下暗伏”;对人冷漠,也从未夸赞他人的赵姨娘,也赞扬她“展洋大方”。除此之外,薛宝钗也有着惊人的管理才能。由于父亲早年离世,自家兄长在为人做事方面也是不得力,这使得她早早就肩负起管理家务,承担家责的重任。当王熙凤因为流产无法管理家中重任的时候,薛宝钗则受托兼任起职责,并管理得井井有条。这也是从另一面说明了薛宝钗管家能力出众,能够获得家中众位长辈的信任。周汝昌先生曾评价宝钗:“她为人处世,样样令人钦服,和平厚道,大方正派,关爱别人,体贴尊长,还加上学识过人,才貌兼备。综而计之,大观园中,难以伦比。”[3]p102

  (三)冷酷虚伪的上位者

但是薛宝钗也有封建上位者的冷酷和虚伪。王夫人在金钏儿投井自杀后日夜惴惴不安,薛宝钗就安慰王夫人“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为了宽慰王夫人,她就这样轻描淡写地将一条人命敷衍过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薛宝钗对待下人的冷酷无情。然而宝钗的冷酷也并非全是她性格使然,她的无情究其根源是被封建思想塑造出来的,她作为封建社会的主子,在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之下,从小接受的思想理念使得她对“下等人”有着天然的藐视。在王夫人为林黛玉生日衣服赠礼发愁时,宝钗则自愿将新衣裳拿给金钏儿用,明明本身对金钏的死漠不关心,但为了讨王夫人的欢心,她却愿意把自己的衣服给她瞧不上的下人穿,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虚伪、对长辈阿谀奉承。薛宝钗行为举止的虚伪源于封建道德本身的虚伪,因为她是被封建礼教教条出来的人,她忠诚地信奉着封建道德,那些封建思想已经在她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以致影响着她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她身上表现的虚伪正是虚伪的封建道德的体现。薛宝钗确实也有心机,然而她的心机与王熙凤的两面三刀不同,她的心机更多的是世故,即很会为人处世,毕竟想要在荣国府里众多封建家长的手底下讨生活,她必须竭尽全力地讨得众人的欢心和喜爱。

  (四)矛盾复杂的贵族小姐

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在她具有封建礼教思想的同时,也具备很多年轻女性良好的品性。比如,她细致入微,管理家务条条是道、公平公正。当袭人希望能让湘云帮忙做些针线活时,宝钗得知后就帮助湘云说道:“在家中她没得一点主”,还感叹“她平日做活时间太长”的辛苦,责怪袭人不体贴湘云,并主动把湘云要做的活计接了去。宝钗曾多次给予林黛玉和邢岫烟帮助,尽管一个是寄人篱下的主,一个家境贫寒,但她总能体贴周到、恰到好处的关心他们。曹雪芹塑造薛宝钗这个形象,绝非仅仅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象,更不是要塑造一个八面玲珑的势利小人,通过众多细节描写,既描写了宝钗性格中有美好的一面,也写出了她思想陈腐的一面,这样的复杂矛盾才符合现实,显得宝钗更像一个真实的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鲁迅先生曾评价《红楼梦》:“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而《红楼梦》则打破常规,改变了原有的思想观念及其写作手法。”[4]p18在书中,作者既写出了薛宝钗命运悲惨的一面,同时又为她愚忠地信奉封建礼教而感到痛惜,但也钦佩这位少女的聪慧。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所写的是一个拥有丰富学识、容貌端庄秀美的少女,却仍逃不开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命运。

  三、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毒害

薛宝钗的大方得体正是封建礼教对传统女性的束缚,虽然相较于林黛玉的“任性”,宝钗这种恬淡的性子更讨封建家长们的喜欢,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宝钗的天性,她的懂事是被封建礼教逼迫的、不得已的懂事,这是她人生最大的悲哀。对于贾母和王夫人安排的婚事,薛宝钗从小接受的三从四德教育让她不得不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正是封建礼教对女性最大的束缚,她根本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只能顺从封建家长的安排,即使她知道贾宝玉心仪林黛玉,自己以后的婚姻难以幸福美满,但因为贾母和王夫人想让她当这个少奶奶,她就只能按封建家长们的意思嫁了,这样不自由的人生是薛宝钗的悲剧,同样也是那个时代众多被封建礼教束缚的中国女性的悲剧的缩影。薛宝钗的悲剧来于封建社会和封建思想对她的束缚。在封建礼教的要求下,她只得事事遵从封建家长的安排,是标准的封建淑女。她奉劝贾宝玉考取功名,为贾府的地位出力,是封建礼教所要求的最理想的贤妻角色。然而这样一个在封建女性中近乎完美的人儿,却不受丈夫爱护,年纪轻轻就守了活寡,让人难以想象她未来几十年的生活该何等的悲惨。曹雪芹通过刻画“完美”的封建淑女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悲惨结局的设计,批判了封建社会及封建伦理道德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同时也暗示着束缚封建女性的落后思想最终会走向灭亡。

薛宝钗是一个冷心冷情的人。她还小时就熟读西厢,明白情与爱的炙热,但从小接受的封建礼教让她一直学着控制自己的心,她不敢动心。宝钗知道情爱的甜,却也深知它的苦,所以她才一直保持着自己的通透冰冷。贾宝玉对她没有真心,外人看着或许很悲惨,但她不会。因为她没有期待,没有期待就不会失望,就不会受伤。这其实也是宝钗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在那个以夫为天的封建社会,有多少女性因为丈夫的心不在自己身上而郁郁寡欢,花一样的年华就这样凋零在了后宅。宝钗选择将自己的心封锁,就是因为不想变成怨天尤人的深宅怨妇,想要一直保证自己的端庄优雅,当好令封建大家长们满意的管理者。但薛宝钗的局限也是冷,即使她尽力控制自己的感情,可“人欲”无法磨灭,当所有人的结局降临时,她这个“局外人”也无法避免心痛。

“任是无情也动人。”这是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回中,薛宝钗抽花名签时抽到的一句诗。其含义便是表达了看似冷漠无情,实则是对传统社会文化、封建礼数的死板遵循的写照,致使她丢失了个人真性情。”[5]在这个嘈杂的大院里,薛宝钗一直把自己放在观众的位置上,以第三视角审视着大观园内的一切,然后做出让众人满意的“正确”的事情,她的大方得体也正是得于她将自己看作一个局外人,这样内心才能冷静,才能思虑周全。薛宝钗一直冷眼观看人生,因而命运会遂了她的意愿,让她在这个方向上走得更远,从而让她更加痛苦——活着,然后亲眼看着一切衰败。黛玉困于情而死于情,熙凤困于贪而死于贪,宝玉苦于痴,袭人囿于忠。大观园里的每个人的价值观和性格都是不同的,是什么造就了他们,是什么让他们成为他们,他们最终就困于什么、死于什么。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女性的悲剧几乎是贯穿全文。“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还;冤冤相报自非轻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这几句词交代了大观园里那些鲜活生命的悲惨结局,更增加了故事的悲剧性。

  结语

《红楼梦》中的女性悲剧是封建社会中无数被压迫女性悲剧的缩影。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全系于男人手中,她们的一生只能遵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要求。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女性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只能被当作男人的附属品,没有自主选择和思想自由的权力,封建伦理道德对她们的束缚根深蒂固。《红楼梦》大观园中女性的悲剧是当时社会女性悲惨命运的缩影,薛宝钗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毒害与压迫,曹雪芹通过叙述宝钗的一生既是批判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引发人们的反思,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社会女子悲惨命运的同情。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山东:齐鲁书社,1996:3.按:本文所引小说原文皆据此本,不另注.

[2]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M].北京:三联书店,2011:162.

[3]周汝昌.红楼夺目红[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102.

[4]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M].北京:三联书店,1958:18.

[5]岑泽丽.《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处世哲学及其语言特点[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8).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2233.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9月15日
Next 2022年10月1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