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小品在中国历史悠久,是文学艺术中的一种短小精悍而又耐人寻味的形式。然而近几年来,作为春晚重中之重的小品节目锐减趋势明显。那么人物对话作为喜剧小品最重要的表现方式,我们对它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这篇论文中我主要以小沈阳台词的“接地气”、宋小宝台词的通俗、沈腾小品的曲解和贾玲小品中的自嘲为代表来逐个分析喜剧小品的语言特点,希望通过这几位有代表性的小品演员的作品中窥探出整个喜剧小品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喜剧小品演员生活的艺术语言特点
人作为世界的万物之灵,无时无刻不需要交流,所以从发展起始便有其自己独特的交流手段。由最开始的手势、物体指示等方式发展到语言的出现,人们因为有了语言,交流变得更加简单明了了。到了21世纪,语言更是成了人们交流必不可少的传播介质,我们每个人在这社会上存在都需要使用语言。因为语言人类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学创作,比如小品,因为其语言独具特色而深受人们喜爱。
“小品”这个名词,中国晋代就有了。“祥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1]顾名思义就是小的艺术品,是一种活跃在现代舞台上的表现形式,而且还是一种关于说话的艺术形式。它是从独幕剧中脱胎而来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片段,一般由5、6个场面,时长不超过15分钟。小品有别于戏剧,相声等,它源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取自于生活中的趣事妙语。所以能反映社会现象,其深度和广度得到人们的认同,因而自产生就好评不断。小品的种类繁多,从不同的方面可以分为多种的类型,但在我看来最被观众所了解的莫过于喜剧小品。喜剧小品在当今文艺舞台上始终占据着小品“舞台一姐”的重要地位,在各方面有其自身的独特的魅力和特点。喜剧小品虽篇幅较小,一般不正面反映重大题材,但是它却能以小见大,“展现人们瞬间的情感、情绪。”[2]1983年中央电视台的首届春节联欢晚会上,小品首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便受到广大人民的喜欢和支持。但喜剧小品的真正正式亮相是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由陈佩斯和朱时茂二人共同表演的《吃面条》。因为其诙谐逗趣的表演形式和简单接地气的语言吸引着无数人为之着迷,从此以后小品也作为春晚节目单上不可缺少的的一道菜。更是出现了许多热爱小品的表演工作者,如:开创小品之先河的陈佩斯、朱时茂,叱咤春晚十几年的大腕赵本山,一针见血的蔡明,爆笑逗趣的宋丹丹,还有郭冬临等。他们的《吃面条》、《我想有个家》、《父亲》、《手拉手》、《过年》等一系列作品的表演将小品推上了鼎盛时期,将更多的欢乐带给了广大人民群众,也使得广大人民深深地记住了喜剧小品这种形式的表演。
上个世纪80年代,出现的陈佩斯和朱时茂,二人将喜剧小品第一次搬上舞台便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人们深深地爱上这种情节简单但是充满欢乐的形式。因为其活泼、诙谐、幽默的表演常常令人啼笑皆非,相比于电视剧电影的超长剧情,虽然情节完整,结构紧密,但同时也容量太大,大部分人忙碌并没有太多时间去慢慢品味。所以喜剧小品这一文学形式应运而生,获得较大关注。加之赵本山自90年代初一直活跃在喜剧小品的舞台上,对农民角色的塑造十分成功,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了下层人民原生态的生活,迎合人们的审美情趣,所以喜剧小品的发展势头一直很猛烈。以致人们将很多的小品台词都搬到了生活中,成为风靡的流行语,出现了一股“小品热”的现象。记得以前常长辈听过一句话,“晚会好不好,关键看小品”可以想象小品在观众心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正是因为这样,近二十几年来的春晚上总会有小品的身影出现,我国喜剧小品也迎来了一波热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喜剧小品呢?不仅是因为它的剧情简单,矛盾冲突尖锐,吸引人们去看。更重要的是它的语言的幽默逗趣,在平淡中获得真理,在一片欢笑声中感悟人生真谛。
但是近几年中,随着赵本山年龄增大退出了喜剧小品舞台,大部分的喜剧演员似乎失去了领头者,喜剧小品渐渐有衰退的趋势。小品最初的创作源自人们单调枯燥的生活,人们急需有一个能够释放自我的方法,所以早期的小品应运而生。但大都是用肢体语言去表现,动作夸张搞笑,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的产生,人们欣赏水品发生变化,那么还保留着以往风格的小品就难以生存。目前喜剧小品的发展问题亟待解决,由于小品创作者多是凭空发挥,未能融入群众生活,也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所以对于反映人们真实生活,展现生活本质,表达真情实感这些方面存在着很大问题。甚至有一些还会让人觉得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喜剧小品演员青黄不接,只有少数人能继续活跃在这个舞台上。如我们比较熟悉的也是现在正比较热的的小沈阳、宋小宝、沈腾、马丽、贾玲这些当代喜剧小品演员。但是他们为什么能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呢?我想不外乎是因为他们的小品具有代表性,他们的表演深受当代人的喜爱,有其自己独特的特点,所以在这篇论文里我主要通过分析他们四人的小品语言来阐述当代喜剧小品的语言特点。
一.小沈阳小品台词的“接地气”
喜剧小品发展到至今已经是家喻户晓,带给人们欢乐无限,是人们淡而无味的一碗清粥里的一勺盐。好的喜剧演员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欢笑,更多的是蕴含在里面的道理。“小沈阳”是赵本山大师的徒弟之一,也是不断的活跃在人们视野的一个小品演员。他的小品台词传遍街头巷尾,其中不乏不少金句被人们带到生活中使用,并变成流行语。显然,这与他小品语言的平易近人、贴近生活有莫大的关系。下面我主要从他小品贴近生活的原因来具体分析。
1.巧用熟语
熟语就是生活中比较常用的语言,包括惯用语、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等。小沈阳的小品里有很多惯用语,其中还包括一些俗语、俚语的运用。例如:
①老妹儿,你能抓着我啊~~
②老狠了,扇嘴巴子!
最能装,可能得瑟了,老能得瑟了。
小沈阳的这些台词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口头语,还夹杂着独特的东北腔调。这种独特的方言口音,在人物设定上本身就有一种典型性的性格,有的马马虎虎、有的半土不洋、有的憨厚老实、有的狡诈投机。因此方言口音本就塑造了人物形象,增加了语言的喜剧性。在语用上,这些惯用语也带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老狠了”“磕搀”这些生活惯用语带进了小品语言后更贴近百姓,便于人们去理解。这种“平民式”的幽默用语是下层人民的俚语文化。[3]因此,无论是才华横溢的大学老师,还是一字不识的农民工,都不会由于看不懂而退避三舍,敬而远之。所以小沈阳小品中熟语的运用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小品讲述的就是我们的生活,它来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
2.语气词的大量使用
语气词简而言之就是用来表示人们说话的语气的词语,常见的语气词有:啊、咿、哎、吗、呀、哈和了等。经常是用于我们说话,一般放在句子开头或者结尾表示说话人的一种语气。如:表示祈使语气、疑问语气、感叹语气、陈述语气。语气词作为一种助词,也有一定的语法作用。在小沈阳的小品中,语气词的运用更是表达了丰富多彩的语气。例如:
咿,这一着急穿跑偏了,哎呀妈呀,我说走道咋没有裆nia。
朋友们呐.他们都说乍瞅我长的磕碜.其实我一点也不磕碜.不信你细瞅…….还赶不上乍瞅呢哈!
这是为什么呢?
④唉呀妈呀!
⑤多喜庆啊!
这些台词中,小沈阳用了很多语气词,例句中用了“咿”、“唉呀妈呀”、“nia”这些叹词,主要表示的是疑问语气,语气中透露着惊讶,询问的语气,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但读起来就可以想象到其中的俏皮诙谐,使人忍俊不禁。例句中第一句话用了“呐”表示陈述语气,后面接着用了“呢哈”,“呢”和“哈”是两个表示陈述语气的词语,它们连在一起用不仅有强调的作用,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使人印象深刻,难以忘记。同时,“哈”也是我们平常与人聊天常用的语气词,用在小品语言中使我们感到更加亲切自然。例句中的“呢”又表示疑问语气,而④例句中的“唉呀妈呀”四个可以单独用的语气词连起来也表示惊讶的语气,感觉特别吃惊,吃惊到难以置信的地步,所以语气很强烈。⑤例句中则是用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啊”用来表示感叹的语气,虽然词用的简单,但把说话人的那种形象表现的很充分。小沈阳的语气词运用的比较多,而且随处可见,正是这些语气词的运用不仅让观众觉得喜剧小品的表演很口语化,感觉到亲切自然,还有诙谐逗趣的作用。另外这些语气词在停顿的过程中也能提示观众,引起观众的兴趣。所以在小沈阳的表演中他的语言总是给整个表演过程中带来惊喜,增色不少。
(3)象声词的使用
自然界中不仅有人类的声音,而且还有各种各样其他的声音。如风的“唦唦”声、雨的“淅沥沥”、流水声“哗哗”、拍手声“啪啪”等各种用来表示声音的词我们就叫象声词,又称拟声词。主要是是为了摹仿自然声音而构成的词。在小沈阳的小品中像这种模拟自然声音的词数见不鲜。例如:
趴趴地就溜达,谁叫我也不回头。
来哥啊?我小唐,恩那~到女儿国了~老狠了~扇嘴巴子,piapia的!
呸臭不要脸的~
这些象声词的运用顿时让我们觉得小品语言活过来了一般,把语言动作巧妙的配合在了一起,让观众觉得惟妙惟肖,生动活泼,增强了表演力和喜剧感。
(4)跌宕起伏中现哲理
小沈阳的小品中留下了许多被人津津乐道,被引用无数次的“金句”。这些金句不仅是因为语言幽默诙谐,更重要的是他的语言虽然平淡,但充满跌宕,并且在跌宕中让我们品味到其充满意义的人生哲理。例如:
看看我穿的这身衣服,啥,你说我这大红配大绿不好看,别瞧不起人,我的衣服都是从专卖店买的。
人这一生其实可短暂了,有时候想想跟睡觉是一样一样的,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HAO~~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过去了,HAO~~~~~~~
我自己能做到的事,从来不麻烦别人
④我是有身份的人,什么是有身份的人呢?就是有身份证的人就是有身份的人!
例中小沈阳别瞧不起他那大红大绿的衣服,就在观众以为他要说什么重要的反击别人的话时,他又说了我的衣服都是从专卖店买的。这一个转折让人意想不到,静思之后又耐人寻味:有的人一味追求品牌、专卖店,然而品牌的就真的是最好的吗?如果过分追求反而会俗不可耐,失了自己的本色。又如例中小沈阳用形象的语言将人的生死和睡觉联系起来,告诫人们韶光易逝,要珍惜时间。例告诉观众要自立自强。例④告诉观众人人平等,不能瞧不起别人。这些看似平常的小品台词中我们听起来感慨颇深,静思之后必然会有所悟。小沈阳的小品总是能在平淡的小事中带给观众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观众在细品中感悟出一些道理。俗话说忠言逆耳,如果直接果断的说人们也许并不会放在心里,但是像这样通过一件事感悟出来的道理就更容易让人接受,也更容易让人记住。
综合上面几点特点,我主要是从小沈阳台词上分析其语言特点,他的语言特点主要是口语化、平民化、生活化,正是因为他的语言如此接地气,所以才能受到许多观众的喜爱。
二、宋小宝与《甄嬛后传》
有一种人,他天生自带笑点,就算他静静的站在那儿什么也不说,我们就已经笑的站不直腰了。这个人就是宋小宝,他是近些年里我觉得比较火、比较受欢迎的喜剧演员之一,以现在的热度来看已经有超过小沈阳的趋势了,经常活跃在各种舞台上。为什么宋小宝的小品这么受欢迎呢?除了自带的爆笑因子以外,另外就是他的小品确实是独具特色。长的幽默,说话也幽默。就幽默的本质而言,《辞海》对其做了以下定义:“通常是运用滑稽、双关、反语。谐音、夸张等表现手段把缺点和优点,缺陷和完善、荒唐和合理、愚笨和机敏等两级对立的属性不动声色地集为一体。在这种对立的统一中,见出深刻的意义和自嘲的智慧风貌。”[4]在这里我主要通过他自编自演的小品《甄嬛后传》来分析他的小品语言幽默,来说明他的小品为何如此吸引观众。
《甄嬛后传》是在东方卫视上已经播出过无数次的一个小品,主要是宋小宝担任编剧并出演。小品主要以电视剧《甄嬛传》里的人物为人设,讲述了一个与我们看到过的完全不同的甄嬛。电视剧中的甄嬛主要是有着闭月羞花之美貌和窈窕的身姿,而在宋小宝的小品中是由他本人出演“甄嬛”这一角色,为我们演绎了一个平民化的贵妃形象。小品的开始,一身贵妃华丽装扮的小宝刚一出场,就“惊艳”了四座。史上最“美”的甄嬛“咖妃”和乌拉拉氏“肥妃”为争夺君宠使出浑身解数大秀才能的事。为了带给观众笑声,宋小宝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付出的努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甄嬛”宋小宝一出场便开启使观众狂笑的模式,如他的台词:
皇上啊,就宠我,就宠我,你说这叫本宫的情何以堪呀!
这句是“咖妃”宋小宝在《甄嬛后传》里的第一句台词,一袭女装的出场就引得观众大笑不已,再加上完全自夸式的语言,这里就可以初步看出宋小宝独特的语言特点,就一个字——俗。但他这里的“俗”而非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常说的低俗、恶俗、庸俗,而是一种俗中见雅中形成的幽默。
1.语言“俗”
大部分的小品演员的语言都通俗易懂,这是因为小品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但是宋小宝的语言的“俗”比一般的小品演员更甚。如例中,他表演的是一个妃子,妃子应该是端庄大气优雅的,但是这个妃子一出场给人的一种很平民的感觉,他先自称“我”,然后使用了语气词“呐”和“啊”,期间还夹杂着娇嗔的重复“就宠我,就宠我”,语言非常的通俗大众,并不符合他所扮演的角色。由于这个小品是反串,看到宋小宝表演的角色和自身形象的差别,再体会他的语言,如此矫揉造作,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让人觉得他的语言真的很俗。然而这种俗是真的俗吗?其实不然,这是他自己一种独特的表演方式。宋小宝是小沈阳的的同门师弟,和他师父赵本山一样,是一个农民演员,所以他一直和基层农民打交道,演出也都是从最底层做起的,在他的演出过程中他不断深入了解观众,因此他知道哪些创作素材比较贴合观众的心理,哪些风格是观众不感兴趣的,这些他心里都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所以在《甄嬛后传》中的表演中,如:“那就是前天晚上喽~”“这么欠儿,我说哪天就哪天得了”他的每一句台词的编写都是思量着观众的喜好而来,非常的接地气。因而,他的语言并不是真正的俗。记得有人说过,大俗即大雅。就是这样吧!正是因为他的语言这样俗,这样夸张,才能迎合观众的喜好,给观众带来更多的体验。试问,各种各样的观众知识文化层次并不相同,那么如何表演才能让所有人都能听明白呢?这就是作为一个喜剧小品演员必须具备的素质了,你必须得说得足够通俗易懂,表演尽量要用轻松活泼的语言,这样每位观众才能都明白讲的是什么。宋小宝的这个语言的“俗”首先就做到了这一点。
情“俗”
看到宋小宝的“咖妃”里面的“皇亲国戚”,我突然发现大部分的喜剧小品中的人物并没有什么英雄美人,也没有什么豪情壮志,有的只是家长里短的村委会大妈、小摊小贩、碰瓷专业户等平民人物。然而在宋小宝的《甄嬛后传》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大人物,不一样的小品角色。在这些角色里,嚣张到不行,矫揉造作的“咖妃”给人一种特别的情感。说到这个情,我不禁想起现在一般的文学作品或者小品等的表现都要能反映出一种情感,或褒或贬,或讽或诵,或扬或抑,总之就是要有一个存在的理由,证明它存在的合理性。然而通过分析宋小宝的《甄嬛后传》,细细品味之下我却完全没发现这一点。就只是感觉他真的就是在用心逗大家笑,注重抒发自己的内在情感,与观众产生共鸣,而不是想去当谁的老师,宣传什么思想。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吧,他的小品被批评没有内涵,没有教育意义。但是喜欢他的人仍旧很多,因为他的语言虽然很通俗,没有什么警示世人的那种作用,然而真的是用心了,很用心的逗观众开心。我们为什么喜欢看小品呢?不就是因为平常压力很大需要放松,需要开心吗?所以他小品语言特点的“俗”仅是因为注重对自己内在情感的抒发。
三、沈腾的“郝建”
沈腾是也是近些年比较火的小品演员,在当代的喜剧小品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从2012年1月22日首次上春晚表演《今天的幸福》,到接着第二年表演《今天的幸福2》,再到2014年的春晚上的《扶不扶》的精彩表演让观众深深地记住这个有点贱贱的舞台形象。我真正地喜欢他是看过他在2015年表演的《投其所好》,这个小品我从头到尾一直看了很多次,发现越看越觉得沈腾的表演有意思。《投其所好》是由沈腾、马丽出演,是关于倡导反腐败的小品。故事讽刺的是一个马屁精女科长巴结领导,但由于新领导清正廉洁,最终让马屁精下台,警示了周围的人。这个小品的语言很有特色,主要有三方面。
1.语言的预设
一个叫郝建(好贱),另一个叫马晶晶(马屁精)。首先马丽演绎的是一个爱拍上级马屁的马屁精,所以在故事开始时已经对整体给了一个预设,给她的名字就叫马晶晶,一看到她的名字我们就能联想到她所扮演的角色,这是一种语言的心理暗示。至于另一个郝建的角色,完全可以让观众产生极大的好奇心,为什么叫郝建呢?是因为人物形象使然?还是别的什么?这种人物名字的预设,使观众还没有看到作品时便对整个小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吸引着观众想要去了解,窥探一下究竟发生了什么的欲望。所以人物名字也是分析小品好不好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点在宋小宝的《甄嬛后传》中也有所体现。
2.语言直白朴实无华
在我们平常生活中,我们说话力求简洁明了进行交流,已经是怎么简单怎么来了。但是难免有些场合你觉得说话不能太过直接,而是要隐晦的说,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但是在这个小品里,郝建一开始就进行了一系列的内心独白,主要是为了为我们交代这个故事的发展背景。接着郝建进办公室了直接对马科长说:“不好意思,打搅你睡觉了”马科长回:“没事,我这一会一觉的,不耽误”。下级见到上级睡觉本来应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傻充愣的混过去,跳过这一茬,但是在小品中,主人公双方都没有,而是直接接过话茬。这从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郝建是个比较木讷老实的人,为后来没有顺利巴结领导做了铺垫;另一方面也讽刺了马科长占据其位却不好好办实事,在下级面前毫不避讳的态度。又比如下面马晶晶说,新调来的那位杜局长也爱打乒乓,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吧?此时的郝建回应,这太为难他了,他只能管住自己不打乒乓,不敢管局长。看到这里,观众都要被直白头脑简单的郝建逗乐了,笑他听不懂上级领导的潜台词。此时郝建就是一个职场菜鸟,只想平平安安保住自己的工作,还不懂什么职场的弯弯道道。这时候的语言塑造,让我们看到一个头脑简单,心底赤诚的小科员。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小品语言的直白,虽朴实无华却也暗含深意,吸引着我们继续去探究下面的剧情。
(3)答非所问中又暗含讽刺
《投其所好》中有许多郝建面对马晶晶时的答非所问,细细深究,都其实暗含深意。如:
马晶晶:来来来,你坐这,你看啊,咱们科就你一个会打乒乓球,那你要是打乒乓球能把领导给陪舒服了,那你不就成了领导身边的红人儿了吗?
郝建:红人儿?
马晶晶:韦小宝,陪康熙摔跤,那最后韦小宝成什么了?
郝建:太监呢!
这里在答非所问其实就是“别解”,别解就是“运用词汇、语法等手段,临时赋予词语以新的意义,来完成语意转移。”[5]马晶晶马科长本来是想用康熙和韦小宝的例子来暗示郝建只要抓住领导的喜好,拍马屁拍到了点子上就就可以成功上位了。但是郝建却没有扑捉到关键,而是故意别解了马晶晶的意思。看到这里观众都忍俊不禁,觉得郝建真是符合他的名字,让人觉得贱贱的,听话不能听到点子上。这样呆头呆脑的他更是狠狠的扇了马晶晶一巴掌,堵的她无话可说,让观众看着有一种莫名的快感。另外,这里语言设定的故意曲解也为后来马科长用更多自己以前拍马屁的例子来“教育”郝建而做了铺垫。因为她的“个人经历”让我们看到了马科长作为一个科长是怎样呕心沥血煞费苦心的搞小动作来巴结上级,又是调查喜好、血型、星座、生辰八字,还要潜水挂鱼、点炮儿、送太爷爷的心爱宝等一系列的辛苦工作。让我们看到所谓“领导”的“实质性工作”,不得不让观众重新打量身边的领导,也让领导重新思考自己的职责所在,时刻警示自己不要像剧中人一样终不得善报。另外郝建回答的“太监”也还有更深层的意思,就是他潜意识觉得拍马屁并没有什么好下场,也为后来马科长的下台做了一个铺垫。这些台词里的“潜台词”就是通过对于语言的别解运用而来,既使观众感到有趣轻松而又寓意深刻,从而达到无心插柳的效果。所以说这里面台词的经典,在于他语言的别解,明明是答非所问,但又有更深层次的讽刺暗含其中。
四、贾玲的自嘲
在这个依仗颜值的时代,有一个人她不美还有点胖胖的,但是她凭借自己的小品表演天赋,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欢声笑语。她就是贾玲,一个近些年刚崭露头角的小品演员。她从2000年高中毕业后只身来到北京,历经十几年的人们想不到的挫折最终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走上了喜剧演员这一条路,一直到2010年才首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其中的艰辛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但我真正的知道她是在2015年她和瞿颖表演的《女神与女汉子》中认识她的,觉得这个喜剧演员很不错,不在乎自黑来衬托别人。因为对她印象还不错,就喜欢看她的作品了,后来发现她的小品表演都挺让人喜欢的,其中一针见血的自嘲更是R让人印象深刻。中国人历来比较低调,崇尚谦虚的做派。从一些伟大的人物我们就可以看出其自嘲的特点。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6]的开头称自己的姓名籍贯都不知道,因门口有五棵柳树,因以此为自称。这是他谦虚的一种表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自然洒脱。又如鲁迅曾在1932年写过一篇名《自嘲》[7]的古诗。他的目的不仅是对自己无力救国的一种嘲讽,更深层次的讽刺了那个时代恐怖分子的猖獗。所以自嘲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含义,在这我主要通过贾玲的小品来分析她的语言的自嘲。
1.近乎夸张的自嘲
在《女神和女汉子》中她把自己称女汉子,把瞿颖称女神,把自己的缺点全部夸张的暴露观众的眼前。在她和张小斐合作的小品《大龄剩女》中,妹妹张小斐说找到了如何快速的找到男朋友的方法,第一条,首先要长得漂亮。然后贾玲说这第一条也太难了,条件太苛刻,门槛太高了。其中十分夸张的自嘲了自己长得不漂亮,达不到最基本的条件。后来又说自己的耳朵像扇子,脸是两个巴掌脸等一系列的夸张自嘲,语言真诚,感情真挚,能引起观众共鸣,让观众觉得很真实。其实她自己的缺点不是很大,只是她自己用夸张的手法把缺点放大了写出来供人们一笑。这种纯粹的表现方法更能表现出演员的真情流露,也更能让人看到她的谦虚本质。
2.情节简单但又有突转
亚里士多德说:“突转指行动按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向”,它是“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发生的。”[8]突转是我们故事情节中的一个情节,一般作品中的突然转折,发生我们意料不到的变化,可以造成强大的影响。如果情节一直平平淡淡如水波无纹的效果而不能构造突转,设置悬恋的话可能会使观众看得昏昏欲睡,提不起兴趣,慢慢地就放弃了继续下去的欲望。所以要求创作者要巧妙构思,设置悬恋,那样精心制作的作品才更能给人看了又看,看了还想看的体验。情节简单有突转在贾玲的小品中数见不鲜,如《大龄剩女》中,贾玲说自己长发及腰时候就能找到自己的白马王子,但下一句话锋一转她又说:“可惜我没腰。”惹得观众大笑不已。这种简单的情节出现的猝不及防,给人留下突转后的惊喜。这个突转里也包含了贾玲的自嘲,所有说她的自嘲无处不在。她的自嘲大多读起来让人觉得很真实,很贴近生活。它的目的就是为了以情制胜,用最真挚的感情打动观众。把握好了观众的情,小品就算成功了一半。为什么以前在小品界大火特火的小品王“赵本山”不再登上舞台了,不仅是因为年龄渐渐大了不能继续表演。还是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成名后和未成名看的视角不同了,成了明星心里难免想的不一样,有了明星光环的笼罩,不能再以从前的视角好好揣摩世间百态,所以小品总是缺少一点真实情感,但是观众需要的却是要具有真实情感的的作品。
对比分析宋小宝、小沈阳、沈腾、贾玲等几个我所熟知的喜剧小品演员的作品,我发现其中有许多不尽相同之处。总的来讲,首先是讲究一个情字。无论是什么语法结构,还是修辞方法,首先要感情真挚,是要为了表演而演。田本相曾说过,我总觉得让人哭不容易,而让人笑更难。[9]他们的小品则做到了让人笑中带泪,哭笑不得。其次,小品语言力求简单。然而简单并不是真的简单,而是用一些简单却又内涵丰富的句子,比如说宋小宝、沈腾小品中的反语、曲解,还有贾玲小品的夸张等修辞的使用,都是为了让简单的句子有内涵、有深意。所以他们的小品大多小巧玲珑、短小精悍,以以小见大的方式来反映人生百状,揭示社会的主流,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给人一种一枝出墙红杏就能窥探到满园春色的感觉。[10]最后,小品是一道精美的小菜。从上面我列举的几位当前比较受欢迎的喜剧小品演员来说,他们的作品整体也呈现一种特点,那就是构思精巧,语言精妙,情节简单但又有突转。正是因为有这些特点,他们的作品才能成为一道精品小菜,而不是快餐,才能在小品发展低迷期站稳脚步。
近几年,小品的发展,好像大不如以前了,没有过去那么轰动,喜剧小品更是停滞不前。但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事物是在曲折的道路上不断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所以喜剧小品的发展也不可能是一直处于巅峰,它会在度过一个巅峰后又重新发展,直到到达下一个巅峰,如果不幸没发展起来,可能就会被淘汰,被其他新事物所取代。但是反之如果现在是发展的一个契机,那目前的艰难,就会成为未来的新的突破,新的发展。而随着大众审美的变化,还有经济飞速发展和大众传媒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出现了更多供人消遣的东西,如网上的搞笑小段子、各种搞笑综艺节目、电视电影等层出不穷,使得人们审美水品不断提高,眼光也变得挑剔了起来,使得对喜剧小品的审美也相对有所提升。加上人们的功利心作祟,各种存出不穷的广告植入和产品冠名等情况的出现,使得因生活节奏加强的人们越来越急躁,产生对小品的反感心理,从而抵触。这时候,如果一直还是老演员挑大梁,今天看是他,明天、后天依然是他,观众早晚会放弃观看小品。如果没有观众,没有跟得上XXX的脚步的优秀小品作品和优秀演员的出现,小品早晚会走向崩溃,这是我不想看到的。
这时候,小品演员和小品创作者都应该走进群众的生活中,忘记自己是一个名人,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中。只有这样,创作者所塑造的小品形象才是有真情实感、有血有肉的形象,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艺术来源于生活,创作者要对生活进行深加工。因此,喜剧小品的想要获得成功,首先得扎根于生活,从生活中获取源泉。另外,小品好不好不仅要看表演者,更重要的是要有优秀的作品,只有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作品,才能更好的发展。近些年来,总有人批评现在的小品总是陈词滥调,没有看点。从近几年春晚上小品数量的缩水,我们不可否认喜剧小品的质量是有所下滑的趋势,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更多的小品创作人才。首先,学校,特别是与文学相关的专业,可以进行系统的小品理论和文学理论的学习。学校应该定期组织相关活动,鼓励学生尝试创作,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其次,各级XX部门或者文艺组织也可以在社会上招贤纳士,通过比赛或者其他形式在社会上发掘人才。此外还可以召开研讨会,学习会等互相借鉴学习。最后,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扶植民间艺术团体和表演团,多给他们优惠政策,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表演环境,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来。这样通过不断的补充新鲜血液,有朝一日总会有优秀的作品问世。
当代喜剧小品从上个世纪兴起的繁荣时代到现在已经历经五十余年,在这几十年的风等雨雨中,它们有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也有到如今发展遇到问题的阶段。但我认为这些都是暂时的,喜剧小品在春晚的舞台上备受瞩目不就说明了这一点。在我的研究中主要就是通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对当代喜剧小品演员的分析找出其语言独特之处以及和喜剧小品的未来发展现状做一个研究。谢旭慧说,喜剧小品是浓缩了的人生。[3]喜剧小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让我们不能去抛弃它,只能保留它,传承它。为了更多的优秀喜剧小品的问世,那么,我们热爱小品艺术的人更要不断努力去更深层次的研究喜剧小品,使得更多喜欢喜剧小品的人去来了解、去学习、去欣赏,以保证喜剧小品一直稳如泰山,矗立在文化艺术的殿堂中。
参考文献
[1]词源(寅113)[C].北京:商务印刷馆,1984:0885.
[2]金景辉.赵本山传[M].沈阳:辽宁画报出版社,2000:3.
[3]谢旭慧.喜剧小品幽默语言与艺术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大学,2009.
[4]邓梦兰.合作原则与赵本山喜剧小品中的幽默[J].湘南学院学报,2009,30(4):74
[5]王德春.修辞学词典[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4.
[6]陶渊明(著)刘继才(编).陶渊明诗文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283-287
[7]鲁迅.集外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8]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9]田本相.关于发展喜剧小品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视.1997,18-20.
[10]田树权.浅议喜剧小品的艺术特征.[J].喜剧之家.2014,第四期:97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9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