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具有独特的、众多的场景,他们构成了故事的生动情节,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一步步发展。《红楼梦》的场景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进行研究。从写作学角度看,场景描写的难点在于对大场景的把握和呈现,《红楼梦》恰恰在这一点上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艺术范本。
大场景,一般是指人数众多,涉及事件重大,所在场地宽阔的场景。人数众多,指的是以十、百、千、万等等作为计数单位。涉及事件重大,指的是这个大场景的事件需要紧扣故事主线,和故事走向关系紧密,对主要人物的命运有重大影响。场地宽阔,指的是这个场景可以容纳至少十数人至数十人。《红楼梦》的场景描写,构建了整个红楼的结构大厦,起到了串珠、点化和统筹全局的作用。
一、场景的概念
“场景就是在同一地点、在一个没有间断的时间跨度里,由人物活动展现的持续性事件[[[1]余新明:《咸亨酒店在孔乙己中的叙事作用》,《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22期。]]。”场景描写指的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下,对发生的情节和情节中的人物的描写。场景描写是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的综合应用。《红楼梦》的场景描写,不仅仅有着数量众多的一般场景(可以称为小场景),更有十数人甚至数十人的大场景,如秦可卿出殡,宝玉生日,元妃省亲,刘姥姥游大观园,宝玉挨打等等,这些大场景的描写艺术,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大家族的豪门的生活画面。
(一)大场景概念
大场景,一般是指人数众多,涉及事件重大,所在场地宽阔的场景。人数众多,指的是以十、百、千、万等等作为计数单位。涉及事件重大,指的是,这个大场景的事件需要紧扣故事主线,和故事走向关系紧密,对主要人物的命运有重大影响。场地宽阔,指的是这个场景可以容纳至少数十人。大场景,也称大场面,和整个家族命运息息相关,要能起到统筹全局的作用。如电影战争场面就是一种大场景描写。战争场面这种大场景,涉及人物众多,时间跨度非常长,空间跨度大。《红楼梦》中大量的节庆活动场景,如贾府出游,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的家族聚会等都是耳熟能详的大场景,第四十五回中甚至连贾府的仆人赖大家也有非常详细的摆酒庆祝的大场景描写。在前八十回中,这些华丽的大的节庆活动场景共有11次。
(二)小场景概念
“小场景”是一个与“大场景”相对的概念。小场景的“小”:一是指场景描绘的人物数量比较少,一般只有一到两个人,或者几个人;二是指人物活动的空间范围小,一般在室内,如果是室外,也是在目力能及的较小范围之内;三是指人物活动的内容比较集中,一般是以优美、温婉风格为主的小型活动。小场景描写的特点主要是人少,并且多以故事发生的内容为主体,对于当时的场景氛围并不会作具体渲染,较多强调人物的内心情感以及人物所体现的多种性格特点。《红楼梦》中有不少有关死亡的小场景描写,如金钏、晴雯、黛玉以及王熙凤的去世,这些小场景描写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突出当时人物死亡的具体画面,而是突出当时人物内心的情感以及全书的主题。林黛玉将死,她将书信一把火烧掉,连互赠的手帕也没有留下,这一特写镜头代表着黛玉与宝玉感情的一刀两断,并且在这个场景描写当中只有两个丫鬟以及李纨和平儿四个人物出现过,寥寥数人正体现出黛玉死亡之时的落寞孤寂。除此之外,《红楼梦》中有关小场景描写还包括刘姥姥第一次走进大观园时见王熙凤等等,体现出刘姥姥的内心活动以及内心情感,凸显刘姥姥的淳朴形象。
二、《红楼梦》场景描写的内容
场景是叙事的最基础的实体空间。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将《红楼梦》中的场景描写大致分为大场景和小场景两种类型。从内容角度划分,可以将《红楼梦》的场景描写分为园林场景、节庆场景、诗乐场景、生日场景、死亡场景[[[1]张世君:《红楼梦的空间叙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69页。]]这五大类。下面我们在其中选取参与人数众多,场面较大的节庆、生日大场景同参与人数较少的死亡小场景来作具体分析。
(一)《红楼梦》的大场景描写
《红楼梦》中第一次描写到贾府的庞大规模是在第三回中林黛玉初到贾府,作者以林黛玉的第一视角向我们展示这一场景:“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不开,只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2]陈家生:《红楼梦场景描写的视点选择》,《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然后,作者写林黛玉从府东边向府西走,最后进入荣国府,先是见到了贾母,又见到了贾政等人,最后是来到了王熙凤的屋子里面。在这里曹雪芹用林黛玉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贾府的各种建筑以及各种装饰,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贾府宅邸的宏伟豪华。作者采用以动写静、步移景迁的写作方法描写出林黛玉初进贾府的独特感受,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贾家的贵族生活画面。
此外,《红楼梦》中还有大量关于大场景描写的片段,其中主要以节庆场景和生日场景为例。节庆大场景的描写主要是贾母设宴邀请众人的场景。第五十三回至第五十四回描写贾母元宵节设宴邀请众人的大场景,原文是这样写的:“至十五日之夕,贾母便在花厅上命摆几席酒,定一班小戏,满挂各色佳灯,带领荣宁二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家宴。”[[[1]曹雪芹:《红楼梦》,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204页。]]第七十五至七十六回中虽然也有贾母设宴邀请众人赏月优美又祥和的大场景描写,但是在这里面渐渐透露出了贾府有些许衰败的迹象。以贾母的视角描写了她带领贾府众人前往大观园的凸碧山庄吃饭赏月的场景。凸碧山庄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在这里赏月是最合适不过的,但是来到凸碧山庄的人却不是很多,大概只来了大约半桌子的人,连一桌子的人都没有凑齐。从众人的视角来看仅仅是这次的中秋节赏月人较少,对他们并没有很大的影响。但贾母考虑的角度不同,因为人少,贾母甚至只能让贾府上的姑娘一起来吃饭,这样才勉勉强强地将一桌子的人凑起来。这个时候贾母的内心已经感觉到贾府开始由盛转衰,所以再后来贾母打笑地说道:“平常的时候还觉不出人少,但是从今天的情况来讲,咱们贾府的人也太少了些,这么少的人到也算不上什么。想想府中原来的日子,在往日的中秋节,男女加起来得有三四十个,是十分热闹的。今日如此的冷清,人来的太少了。一会应该再邀请几个人过来,邀请的人家中都是有父母的,需要在家中陪父母,不好抽空出来。没办法只能先让女孩子们都坐上来。”渐渐地贾母也意识到贾府的辉煌时日不多,但自己还是要为贾府众人做好当家人的角色,为了将场面撑起来,只好用有人不好来的借口给自己打着圆场。这里的大场景可以塑造出非常宏大的气势,并且可以跨越较大的时间限制,很好地渲染出了中秋赏月的美丽景色以及热闹的氛围。大场景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更是十分的活灵活现,对于贾母的一举一动,仿佛都置身眼前,塑造出贾母封建社会大家长的形象,具有很强的沧桑感。
其次,对于生日场景描述得也非常详细。在小说前八十回当中,生日的正面场景描写有五次:第十一回贾敬的生日宴会、第二十二回薛宝钗的生日宴会、第四十四回王熙凤的生日宴会、第六十三回贾宝玉的生日宴会、第七十一回的史太君的生日宴会;侧面描写的生日场景描写有第二回贾宝玉生日抓周、第十六回贾政的生日,大多一笔带过。过生日本来就是件十分开心的事情,用李纨的话来说就是“狗长尾巴尖儿”的好日子,但是在《红楼梦》当中却是不一样的,在快乐喜庆的背后带有着悲剧的色彩,曹雪芹用高超的手法很好地衔接了生日的场景描写以及死亡的场景描写。在第十一回中给贾敬过生日的时候,虽然贾敬不在,但是贾府的人确实把贾敬的生日当成了寻欢作乐的支点了。首先是贾琏问“有什么玩意儿没有”,邢夫人、王夫人说道“我跟王熙凤是来给琏二爷来拜寿的,但是现在琏二爷却不在这里寻欢作乐,这不就成了给我们来过生日了么”,从语言中我们就可以听出来众人已无心办宴席,只顾着吃喝玩乐了。在寿宴的过程中,凤姐去看望身患重病的秦可卿,当时的秦可卿已经是弥留之际。探望秦可卿之后,回贾府途中,遇到了贾瑞,贾瑞调戏她,对她意图不轨。凤姐于是在心中生出了毒设相思局的想法,给贾瑞一个教训。在第十五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贾政的生日宴会当中,宫中传来消息,贾元春被封为了贤德妃,贾府上下为元妃的封赏欢歌起舞,亲朋好友也前来祝贺,府内热闹非凡;其后伴随而来的却是秦钟的死亡。在第二十二回中薛宝钗的生日宴会中,当时书中写到薛宝钗的生日宴会是由贾母亲自出钱举办,并且指定王熙凤以及贾琏夫妻二人去操持这场薛宝钗的生日宴,这个生日宴会可以说是比较隆重。在宝钗解释鲁智深的一段唱词当中,宝玉记住了一句唱词,这句唱词的意思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句唱词再后来更是引出了宝玉要出家的想法。凤姐的一个玩笑,将林黛玉比作是戏子,引起了贾宝玉以及黛玉、湘云的喋喋不休的争吵。如果仔细推敲这里面的意思,贾母在跟宝钗过生日的时候,凤姐拿林黛玉比作是戏子,这是否也暗示着林黛玉不受重视。在第二十九回薛蟠的生日中,林黛玉去找贾宝玉,晴雯并没有给林黛玉开门,但是门外林黛玉却听到了门内薛宝钗以及贾宝玉的玩闹的笑声,以为是宝玉故意不开门,黛玉触景生情,联想到了自己身世悲惨的命运,这就引发了后续的葬花情节。在第四十四回当中凤姐的生日是最倒霉的,贾母主持,并且亲自出大头,让大家热闹一下,贾府当中的尤氏来负责凤姐的家务,凤姐因而可以安稳过上生日。后面发生的事可就更热闹了,凤姐不胜酒力,回到自己的房中休息,门口的丫鬟显得十分可疑,凤姐对此感到纳闷,打听一番,原来是贾琏和鲍二家的一起去鬼混去了。凤姐借助喝了酒大闹了一番,并且对平儿有了疑心,而后打了平儿一个耳光,平儿十分生气想要寻死,贾琏气得拿起宝剑追着凤姐讨个说法,真是异常混乱,最终以鲍二家的上吊为结局才了却此事。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次回讲的是贾宝玉的生日宴席,贾府中的长辈皆不在,只有姑娘们为宝玉祝贺生辰,晚上的怡红院里欢声笑语,更是将喜庆的氛围推向了高潮。第七十一回贾母过生日,众人为她庆祝八旬大寿,宁荣二府同时开设生日宴席,达官贵人们纷纷前来道贺。宴会期间老婆子们趁机偷懒,对尤氏不理不睬,王熙凤为了照顾到尤氏,就将这些偷懒的人都送到尤氏那里去,让她处罚。邢夫人因此抓住王熙凤的把柄,当着众人面给老婆子们求情,让王熙凤难堪。这些生日的大场景描写不仅突出刻画了生日对象生动鲜活的形象,也交代出当时环境下的复杂多变的社会状态。
(二)《红楼梦》的小场景描写
小场景的描写主要以死亡场景为例,在《红楼梦》当中描写死亡的场景大约有二十四个,对于死亡之人的描述也是各有不同,既有大富大贵之人,也有穷困之人,既有少奶奶,也有丫鬟,既有男子的死亡描写,也有女子的死亡描写。而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几位女子的死亡场景,分别是金钏的死,晴雯的死,林黛玉的死以及王熙凤的死。在《红楼梦》当中可以说是以秦氏的去世为开始,这同样也意味着贾府衰弱的开始,在最后以王熙凤的死亡为结尾,暗示着贾府的彻底崩塌。首先是描写的是秦可卿的死亡场景,从第十回到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大概用了六回来描写秦氏从最开始的出生到患病诊治,再到最后的如何去世的过程。金钏的死则是因为在跟宝玉嬉戏的过程当中被王夫人发现,王夫人的嘲讽、怒斥伤害了金钏的自尊心,她不堪受辱投井自尽而死。跟金钏的死进行比较,晴雯的死却是与她大不相同:晴雯不仅仅是怡红院的红人,而且深受贾母的喜爱,她的灵巧细腻也是众所周知的。晴雯过分美丽的外表使得她自恃清高,但她始终是宝玉身边的一个丫鬟,她的身份是低微的。当现实生活中的不公降临到她身上,她反抗命运、想要追求自由平等,她的这种反叛思想势必会受到当时社会的排挤,最终受尽诋毁和诽谤,含恨而亡,结局十分的悲惨。林黛玉死的时候,焚烧了宝玉送给她的诗稿、手帕,这两样物品是见证宝玉与黛玉感情的信物,烧毁它们,体现出黛玉此刻的绝望。在去世的时候屋子里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对于丫鬟以及平儿等人的内心情感表达就更加的形象了,平儿的难过以及林黛玉去世时候的执念体现得淋漓尽致。甚至写到最后,雪燕要去参加薛宝钗跟贾宝玉的婚宴,而林黛玉孤苦伶仃,绝望地闭上了眼睛,一个是结婚,一个是死亡,强烈的对比具有讽刺意味,尽显悲凉。王熙凤的死其实并不是偶然,在第七十二回中写到“王熙凤恃强羞说病来旺妇倚势霸成亲”的场景,这就已经为王熙凤的重病离去做了铺垫,王熙凤为了贾府上上下下一群人的生活起居、吃穿用度,疲于奔命,只能强行撑着自己病痛不堪的身体,第一百零六回“王熙凤致祸抱羞惭贾太君祷天消祸患”,王熙凤当时已经是“即将在风中灭掉的残烛”;又到了一百零七回当中“史太君寿终归地府王凤姐力诎失人心”中,贾母的去世,王熙凤因此要为她举办去后的葬礼,繁琐的礼节都由王熙凤一人来承担,她是何等刚强的人,自身感情的破裂与贾府衰败的重压刺激着她,她无法得到解脱,以至于说出“不是我说了没能耐的话,要像这样,我竟不能了”这样的话,可见此时的荣国府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王熙凤即使是铁打的身体也是扛不住的,更何况当时已经病入膏肓了。
还有一些单人的小场景描写也刻画的细致入微,如第四十九回中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一节,这里的场景描写镜头中,只有宝玉一个人,写到了贾宝玉起床以后,推窗而看,鹅毛般的大雪覆盖大地,银装素裹,原文是这样描绘的:“竟是一夜的雪,下的将有一尺厚,天上仍是搓棉扯絮一般的奇特雪景,于是穿好衣服,走出了自己的院门,又是一个并无二色,远远的是青松翠竹,自己似装在玻璃盆内一般的雪中壮丽的美景;于是走至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来,己闻一股寒香扑鼻,回头一看,却是妙玉那边拢翠庵中有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曹雪芹:《红楼梦》,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188页。]],作者其实并没有特意去突出当时的环境,只是简单的描绘出了当时的雪景,以及贾宝玉当时的内心感情,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奇妙的雪景中,与宝玉一同观雪赏梅,好不快活。

三、场景描写的作用
(一)显示人物形象活动的舞台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活动场景,场景为人物形象的独特性提供了一个符合其个性和特点的活动舞台,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典型。
第四十回描写了贾母一行人游玩大观园的画面,其实对于当时的环境并没有很突出描写,但是确实将人物所需要的背景舞台刻画的非常好,主要描写了当时大观园的几处简单的住所,既反映出了大观园的宏大,交代了大观园的富丽堂皇,更是在描写和各个园林相配的主人的个性。
第二十三回写黛玉葬花,先写宝玉带了《西厢记》想出去找个地方偷偷看“闲书”:“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曹雪芹:《红楼梦》,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86页。]]当时的贾宝玉想要将这些花瓣从身上摘下来,但是又怕拿下来以后自己的脚会踩到花瓣,只能轻轻地捧起花瓣,走到水池旁边,将花瓣放到水中,这描写出了宝玉惜花的场景,将贾宝玉以及花这两个动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了观众的面前,更写出了与黛玉的情感想通之处。
(二)塑造丰富多彩的人物个性
《红楼梦》有着超高的文学价值以及艺术境界,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就是在一个个场景描写中体现出来的。人物性格通过场景的转换或是剧情的发展表现出来,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宜牙牌令”中,贾府正处于极盛时期,秋爽斋一次简简单单的早餐宴中对于“刘姥姥逗笑”的这一经典场景描写更是表现出富贵人家的精致生活,在宴会上,刘姥姥出的洋相引得贾府众人哈哈大笑,每一个人的笑容都是不同的:史湘云强撑不住笑意,将米饭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得扶着桌子哎哟得叫;贾宝玉笑得滚到了贾母的怀中;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手指着王熙凤,笑得说不出话等等,这里塑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人物个性。王熙凤和鸳鸯虽说是为了捉弄刘姥姥,“单拿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但也从侧面向刘姥姥炫耀了贾府的富贵。刘姥姥是淳朴的农村人形象,她确实对这些稀罕玩意没有了解,甚至感叹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那里拿的动?”于是刘姥姥这一形象便鲜明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场景描写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例如在第二回宝玉抓周这个场景描写中,宝玉的父亲想要推测出宝玉在未来的志向是什么,但是在抓周的过程中,宝玉对于那些父亲满意关于仕途经济的东西连看都不看一眼,只是急着伸手去抓一些脂粉钗环。贾政于是气急,大声怒斥宝玉说将来必定是酒色之徒,对宝玉十分失望。由于贾宝玉的抓周事件,让贾宝玉在贾政的心里留下极为不好的印象,这也为贾宝玉在后文挨打埋下了伏笔。贾政将贾府的命运强行地加在了贾宝玉的身上,根本不在乎贾宝玉是否喜欢,只是根据自己的判断来断定贾宝玉的未来,也为最后宝玉的叛逆留下了伏笔。而后在“宝玉挨打”的场景中,对于贾宝玉的挨打描写得十分的详细,由此可以看出场景描写的多样性。在对于贾政的描写当中,贾政对宝玉发火,对宝玉的喊声,以及贾政的咬牙切齿的模样,到最后暴怒,亲自仗打贾宝玉这等等一系列的举动,这不仅仅是为了教育宝玉,这也是贾政维护封建思想以及封建的礼仪制度的行为表现,在这里面贾政维护封建制度的竭尽全力,对于贾宝玉的气急败坏,这些都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再如,薛宝钗和林黛玉探望贾宝玉的细节场景描写当中,薛宝钗出场时“手里托一丸药”,表面上是来给宝玉送药,实则是担心他挨打的情况,她对贾宝玉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这句话是在暗示宝玉要以读书为重,让他走仕途之路才是最重要的选择,所表达的思想跟贾政等是一致的。而后又说道:“我们看着,心里也——”就只是说了半句话,说完这半句话甚至低下了头红了脸,表现得十分做作,这里她流露出了自己对宝玉的真实情感,却又碍于封建礼教停口,在离开的时候甚至还说道:“想要什么吃的玩的,尽管到她那里去取”。从这一细节中可以看出薛宝钗是非常有权有气派的一个人,并且可以知道贾母是十分喜欢她的。而后林黛玉出场的时候,上来就是“推”表达着自己其实是身不由己的,只见曹雪芹描写的林黛玉“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这个场面可以感受到林黛玉对于贾宝玉是真的喜欢,并对贾宝玉的挨打十分心痛。在面对贾宝玉的时候,只能哽咽地说道:“你可都改了吧”,在这个小细节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林黛玉想表达的有很多,但最后说出口的只有“你要保重”这几个承载了深厚感情的字。宝玉挨打这个场景引发以下一系列场景的描写,从正面以及侧面都能体现出本体的特征,显示出人物的性格,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红楼梦》并非是一部以情节取胜的小说,是古典小说写作技法的集大成者,其大小场景描写构成了小说故事发展上的紧张感和连贯性,给读者带来的效果不仅仅是“听”故事,还在于能够“看”画面,使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可以从这些场景描写当中想象出当时的具体场面。《红楼梦》就像是一杯陈年老酒,里面发生的故事、里面的人物形象,多姿多彩,需要细细地读,仔细地品。场景描写使《红楼梦》人物众多、线索繁杂、情节曲折的豪门日常生活展现得脉络清晰,焦点突出,主题鲜明,这是《红楼梦》能够作为一部长达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希凡,李萌.传神文笔足千秋:《红楼梦》人物论[M].香港: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鲁彩苹.《红楼梦》中的写作学管窥[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6.
[3]詹丹.《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小说再阐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4]李鸿渊.《红楼梦》人物对比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5]李庆信.《红楼梦》叙事论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何永康.《红楼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1.
[7]陈家生.《红楼梦》场景描写的视点选择[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3).
[8]墨人.论曹雪芹思想与《红楼梦》的写作技巧[J].九江师专学报,1994(2).
[9]马旭.浅析《红楼梦》中自然环境的描写[J].时代文学,2009.
[10]顾斌.试论《红楼梦》的人物描写艺术[J].中国校外教育,2009(9).
[11]张学东.《红楼梦》叙事传统与当下文学经验[J].文艺报,2018(8).
[12]朱锐泉.古代小说中的凝视与回眸——从《红楼梦》谈起[J].红楼梦学刊,2018(4).
[13]夏宗霞.妙笔点染花团锦簇——《红楼梦》自然环境描写探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8).
[14]魏明,韩晓.场景:《红楼梦》中的旋转舞台——《红楼梦》中场景描写的戏曲化色彩[J].华侨大学学报,2004(1).
[15]张毕来.《红楼梦》形象结构论上[J].文艺理论研究,1983(01).
[16]张世君.《红楼梦》空间叙事的分节[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9(06).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