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轻与重的两难境遇

摘要: 二十世纪是小说颠覆传统的时代,各个作家在以往的小说形式上不断取得突破性成绩,使这个世纪成为一种充满多种可能性和表现性的艺术表达形式。在此期间,世界文学巨匠米兰昆德拉以他敏锐的哲学思辨力别具一格,他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使他的

  摘要:二十世纪是小说颠覆传统的时代,各个作家在以往的小说形式上不断取得突破性成绩,使这个世纪成为一种充满多种可能性和表现性的艺术表达形式。在此期间,世界文学巨匠米兰•昆德拉以他敏锐的哲学思辨力别具一格,他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使他的哲学思想引人注目,也奠定了他文学创作的世界地位。作品中存在着多组对立面,譬如轻与重、灵与肉等,它们都是推动情节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以此加深作品的内涵。在各类欲望之下,人们对于爱恨都有自由抉择的权利,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但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应该承担责任,诚恳执着地履行义务。人生的责任当然是在沉重的范畴,却也是真实存在的。解脱也许所有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于是一切就变得毫无意义。本书值得深究探讨的是生存意义所在:生命是要有一种信念的存在,不能只靠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荒芜。本文就以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以下称之为《生命》)作为研究对象,简要分析探讨作者与作品的两难境遇。
  关键词:轻与重;矛盾;妥协;媚俗;反抗
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轻与重的两难境遇
  引言
  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被《华盛顿时报》评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它将昆德拉的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这部作品中轻与重和灵与肉的哲学思考,众多著名学者皆有论著,相较于其他人,我个人认为刘小枫的评论更为客观,更加贴合我的思维方式。1990年刘小枫在他所著的《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结构》中评论了《生命》,其中《沉重的肉身》专门论述了该书的哲学意义。他这样说到:昆德拉编织了与“十字路口的赫拉克勒斯”的故事相似的,关于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身体的故事。【1】
  站在刘小枫的角度看来,《生命》是对希腊神话中“站在十字路口的赫拉克勒斯”的延续。很明显,托马斯作为本书的男主人公,便是那个彷徨的“赫拉克勒斯”。徘徊,是托马斯形象的一个特点,他的一生都游离在妻子与众多情人之间,他一直都在追寻身体还是灵魂的选择,也不知如何定义生命的美好,因此,他用尽了一生来演绎,直到生命的尽头。刘小枫并没有简单机械地把灵与肉、轻与重这些问题与作品中两个女主人公——特蕾莎和萨比娜联系起来,而是用这些问题赋予了她们鲜活的生命力,让读者思考当代人身处的困境。可以如此说,如若赫拉克勒斯在他的十字路口所遇到的问题是应该拥有那种幸福的话,那么,《生命》就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把赫拉克勒斯的决定变成一个现代人存在的个体生命时间。对于这样的思考和探寻,我认为是有迹可循的。《生命》在开始就提到了:“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2】比如托马斯对特蕾莎无法解释的爱,这种感情使他无法拒绝,亦无法丢弃。在第二次见到特蕾莎时,托马斯确信某一刻他就想这样死在特蕾莎身边,这种感情无疑是过分的,也是疯狂的。即使他自己心底明白不能这样去爱,但是他在意识里确实如此懦弱。在这场游戏里他选择了特蕾莎,这无疑是在灵魂或身体上最完美的选择。

  一、生命存在于轻重之间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世界是一个由无数二元对立的矛盾体所组成的集合体,对立的一方为正极,另一方为负极,而“轻与重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3】从字面意思来说,“重”指的就是是责任或是负担,而“轻”则或许可以为一种半真的状态。纵观人类发展,每个人都在为各自所承担的责任而忙碌奔波,事业或家庭,生活的负担推动我们前进,使我们充实并且身心疲惫。那么,是否“重”的缺失会让我们轻松愉快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或许真正让我们感到绝望的不是沉重,而是责任的缺失。生命中存在另一些不同的东西,例如人们每天无时无刻不在呼吸的东西——空气,它轻的让人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它却维系着整个世界生命的存在。轻与重是两种不同的体验。可以这样解释,当我们没有一切可以追求的东西,生命的存在毫无可言;而当我们被这样那样的责任压着的时候,我们也没有任何力气抵抗,这个时候我们告诉自己只能放弃,存在便于轻重之间。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选择呢?是否“重”只能阻碍我们前进,“轻”就会让我们快乐。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我个人的思考简单易懂。欲望是好的,也是坏的,两者的关键在于一个字:度。欲望并非只是贬义,合理范围内的欲望程度,也可能会变成一个人努力的动力,为了拥有某些东西,我们会全力以赴。这样的欲望是值得赞赏的。相反,超出所谓的度的欲望,那便是悲剧。试想一下,人们会为自己想得到的一切而最终越走越远。这两者或许都是为了拥有或者得到,但它们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 米兰昆德拉的轻与重

  彼得•库西说过,“米兰•昆德拉写小说就是为了提问题”。这句话在《生命》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昆德拉从情境、关键词以及性格刻画出发,构成了小说的完美情节,他以睿智的哲学家形象将人类的存在情境加以考虑,从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点出发,把握了两个人类生存的大领域,并形成了昆德拉式的小说风格。作品以昆德拉所给出的悖论开头:“在历代爱情史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人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4】围绕托马斯和特蕾莎两个主人公的情感问题展开,通过托马斯这个徘徊于“生命之轻”或“生命之重”之间的人物形象,道出了世人生活的普遍性体验:选择的两难。说到这里,我还是想继续上述所提到的尼采的永恒轮回之思。十九世纪这个观点是很老派的他们的视角、写法和节奏都令我们望而生畏。昆德拉对特蕾莎形象的描写是神秘而生动的,之后托马斯才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究竟是要如何开始“轻”与“重”才开始呈现,而轮回也才有了鲜活的生命意义,有了具体可被阐述的载体。

  (二)存在,于轻重之间

  生命之于人,可喜可悲,可悲的是它不能重来,可喜的是它从不需要重来。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之说与古人对生命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双重选择不谋而合:以轻重来衡量人生。生与死构成了存在的两极,轻与重谱写了生命存在的两种形态。即使生命存在的终点依旧是虚无,但我们还是要用尽毕生的精力为我们的存在赋予意义,并且在这个世界里探索自己的多种可能,不论我们如何选择,,不管是“轻”或“重”,这都是我们勇敢挑战的态度和呈现方式,任何人都不能否定。
  中国著名现代作家林语堂曾在《中国人》中说过:“既然人的追求和追求后的满足都是一种空虚,那么,回归自然,是一切美和幸福的源泉。”【5】人的一辈子应当考虑的是如何才能真正的活着,而不是如何谋划,或许尽情得享受时光比用尽全力展现自己更真实。是的,如果说生命给了我们一架纯色无染的钢琴,那么上面的音符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谱曲填充的。比起追求更高更难,做自己喜欢的事,让自己幸福不失为一种美的选择。生存的意义就在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换句话说,生命是上天的恩赐,它自然是不可超越的,若我们不堪生之重就虚度此生,那也怨不得任何人。如果没有目标来约束,我们的心灵就是四处漂泊,会丧失自己。对于我来说,生命在于过程,在此过程中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对于我来说足矣。倾听自己的声音,选择想要的的生活,不被诱惑压倒,勇敢走下去,未来的风景,因为会期待,所以欢喜。由此,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就不再那么重要了,自然并不等于虚无,而是回归本真,以自己最真诚的态度勇敢面对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轻”,这样才不会因辜负而悔恨。如果我们会肯定自己,在乎过程而多于结果,或许我们会活得很快乐。

  二、选择,是轻还是重

  (一)托马斯的迷惘

  米兰•昆德拉这样定义小说:“小说研究的不是现实,而是研究存在。存在并不是已经发生的事,存在是人的可能场所,是一切可以成为的,一切人所能够的。”【6】由此说来,昆德拉的小说最宝贵之处便在于他对永恒主题的钟爱,而这一永恒便是人。作者通过政治和性爱两种探索主线,构成了昆德拉式思维。本文认为,性爱更贴近人类生活,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探究方式,这种力量呈现给人们的冲击更直观,更有力。因此,本文尝试从性爱出发,进一步了解作者探寻人存在的可能性的方式。作者在小说开头便以一个哲学家的姿态给出了尼采的永恒轮回说:“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以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的缘故吧。”显然,这句话对这部作品来说是无可替代的,它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作者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轻的世界,一个没有痛苦和束缚的空间,用性爱的方式努力证明生命的存在,希望能得到关注和肯定,故事便由此开始。
  在这部小说中,特蕾莎的突然闯入,让原本生活平淡的托马斯泛起涟漪,他接受特蕾莎,在特蕾莎生病的时候,托马斯确信某一刻他想就这样死在他身边,这种感情无意识疯狂的,也是过分的,因为这仅仅是第二次见到这个女孩,他不知道这是出于疯狂,还是爱情,于是托马斯就陷入迷惘,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人的一生只能经历一次,没有草图也没有预演。在托马斯的生活里,他是有原则的,或者说,在他与女人们相处时,他是有原则的。比如说他明白自己天生不是只有一个女人的男人,只有单身才能让他自由自在,他为自己设计的生活方式,就是不允许任何女人拎着箱子住进他的家里;在欢爱结束后,他会开车送她们回到自己家,因为他不能忍受自己的身边睡着另外一个人,也无法想象早晨与她或她同时起床的场景,这些都使他难以接受。一场失败的婚姻和一个没有感情的儿子,唯一留给托马斯的就是他对女人的恐惧,换句话说,他既渴望又恐惧,我认为这样说是比较贴切的,也是很现实的说法。妥协是他对自己的要求,这样便构成了托马斯的“性友谊”——无感情投入,任何人都无权干涉彼此的生活和自由。对托马斯来说,这样的友谊会让他或者双方都感觉到快乐。托马斯会在短期时间内约会同一个女人,但是绝对不会超过三次;关系久的女人,他都会在两次幽会间相隔三周,这是他所坚持的“三原则”。这样的好处就是,既能和老情人藕断丝连,也有更多的露水情人。这样的原则要求托马斯与爱情绝缘,但是特蕾莎的出现打破了托马斯的原则,他允许特蕾莎与他同睡一张床,他对自己说:特蕾莎像是被人放在篮子中顺水而来。比喻也许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一个思想,但它却是很危险的存在,或许爱情就产生于一个及其简单的比喻罢了。在托马斯的世界里,做爱和共眠是截然不同的,又或者它们是对立的两面:爱情是与她睡觉的欲望而不是做爱的欲望来体现。他想尽办法说服特蕾莎,告诉她即使自己和很多女人风流,也不会影响他对她的爱情,但这对于特蕾莎来说确实噩梦般的影响。
  米兰•昆德拉对托马斯形象秉持批判的态度,与此同时又赋予他怜悯和同情,所以,托马斯在作品中的地位也相当重要。从我的角度出发,作者对托马斯类似于“性友谊”的原则是批判的,因为他造成了特蕾莎的痛苦。作者将托马斯描写为特蕾莎的支柱,可是这个寄托却是给特蕾莎最沉痛打击的源泉,他是痛苦的开始,也是罪魁祸首。托马斯即要求自己不能断了性关系,又要不断告诉自己,他是爱特蕾莎的,但是爱和做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这是不矛盾的,但他却一次次为特蕾莎打破自己的原则,比如拎着箱子带她回家、握着特蕾莎的手入眠。这无疑是作者赋予托马斯的怜悯和同情,他即批判了托马斯对爱情的不忠,又以温柔的笔法给他同情。托马斯的形象是复杂的,他的一生都有自己的责任:公民对国家;医生对病人;丈夫对妻子。这样的责任对托马斯来说无疑太过沉重,这种沉重使托马斯感到窒息,于是他拼命逃离,却又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和自责,最后,托马斯被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所压倒。托马斯与特蕾莎结婚后,陪她回到乡下居住,以牺牲他的事业换取了他一直坚持的生命的意义——特蕾莎。最终,托马斯走向了生命的极致。从追求生命之重所体验的沉重和痛苦,到以轻的方式解脱,托马斯给我们展现了人生中两种不同的体验,两种选择的方式和不同的结局。

  (二)特蕾莎之不可调和的两重性

  特蕾莎是昆德拉笔下一个另一个具代表性的主人公形象,如果说要找作者笔下最接地气的女性形象的话,那特蕾莎便是。与托马斯不同的是,特蕾莎一生都在追寻灵魂与肉体的和谐,她认为它们是不可分的,这也是传统女人具有的特点,同时特蕾莎也是一个不断与自我抗争的形象,她与托马斯抗争,与爱抗争,但最终都以软弱结束。由此,她便陷入了生命的困境。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形容特蕾莎,我或许会这样说:她是一个孤独的守望者和追求者。对特蕾莎而言,在她带上所有的东西奔向托马斯,并且为他付出所有之后,她觉得应该是幸福的,但得到的却是托马斯一次又一次的背叛,这是不可饶恕的,于是特蕾莎对托马斯的背叛意识更加畸形。一路走来,他不仅要忍受她最爱的人对自不忠,还要不断寻求两者的和谐之法,她一生都在追寻坚守着生命中的“重”,而自己却深爱着“轻”的托马斯,这样的设计搭配,无疑是对作品最好的诠释。
  在特蕾莎与托马斯的两次见面之后,她便来到托马斯身边奉上她的所有。睡梦中,特蕾莎只能靠紧攥着托马斯的手来寻求依靠,给自己一丝安慰,她也享受着在托马斯身边的快乐,没有他在身边就睡不着觉,但是托马斯并没有为她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她看到萨比娜写给托马斯的信时,她会在半夜里做梦然后大声的叫他走,然后给他讲述刚才的梦。当证据确凿,托马斯便努力说服她,即使他和很多女人都有关系,但这丝毫也不会影响他们的爱情,这两者并不矛盾。但特蕾莎不是个大度的女人,即使她尽力告诉自己要相信托马斯,但是却从来没有真正做倒过。这是一个传统理论式的女人,和其他人一样,她会嫉妒,发狂甚至是憎恨,她的方法就是白天装作和以前一样,让自己看起来是开心的样子,但到了晚上,她就压抑不住自己心里的嫉妒,认为必须宣泄出来她才能活着。软弱是特蕾莎的代名词,正因为如此,他才会陷入对托马斯无尽的爱中。当然,特蕾莎也抗争过,她的抗争方式就是和托马斯一样,与别的男人做爱,但是她并没有从中得到解脱,反而更加沉重,越陷越深。作品中还有一个重要形象——卡列宁。特蕾莎对卡列宁的爱与对托马斯的有所不同,首先,她对卡列宁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其次,在我看来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卡列宁不会背叛特蕾莎,它永远只在特蕾莎的怀抱里入睡,如此看来,特蕾莎能在卡列宁的身上得到在托马斯那得不到的忠诚,对,忠诚,这是特蕾莎最需要的,也是托马斯给不了的安慰。卡列宁不会有很多情人,它的灵魂和身体永远只属于特蕾莎一人,这与特蕾莎追求精神与肉体和谐的两重性不谋而合。
  昆德拉说过:“一种探询实际上是对一些特别的词、一些主题词进行审视。所以我坚持小说首先是建立在几个根本性的词语上的。”由此可以看出,“软弱”是特蕾莎形象感悟自我的关键词。特蕾莎一生都在追寻灵魂与肉体的和谐,这也是她自我存在的方式,但现实一次又一次提醒她这两者是不可调和的,它们是矛盾的两极。比如说,在特蕾莎首次跨入托马斯家里时,她的肚子却咕噜叫;特蕾莎的肉体总在不合时宜的时候有着强烈的饥饿感,比如在她正欲与托马斯的灵魂进行一场欢爱时;即使他为了报复托马斯和别人做爱,她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安慰。这些情景设置的简单粗暴,始终向她证明灵魂与肉体是不可调和的人生体验,与她所追求的灵魂与肉体的和谐背道而驰,然而,托马斯性爱两分的观念才是带给她无尽痛苦的源头。她爱他,却不能接受他与别人做爱后残留的气味,但她也不绝会离开托马斯,因为他是她的一切,使她肉体的寄托和精神的追寻。如此,特蕾莎的一切命运就被沉重掩埋,最终也为此付出生命。

  三、自我存在的方式——萨比娜之背叛

  作为小说中出现的另一女性形象,萨比娜是让许多男人都为之倾倒的角色,她与特蕾莎不同,萨比娜是一个顺从自我的形象,她所追寻的是完全卸下负担的生命,萨比娜探索自我存在的方式是背叛与反抗。昆德拉如此定义萨比娜:“身为女人,并不是萨比娜选择的生存境界。在她看来,对生来就是女人这一事实进行反抗,并与之为荣耀,一样是荒唐的。”我个人认为,作者似乎赋予萨比娜更多的中性气质。萨比娜的的成长就是伴随着不断背叛的过程,可以说,背叛对萨比娜来说有着致命的诱惑。起初她的背叛是从父亲开始的,因为他反对萨比娜与一个男孩,她去学习父亲最反感的美术以此报复,之后她又因为背叛家庭而感到无比欣慰。由此开始,背叛之路便越走越远。父亲因为她嫁给一个离经叛道的男人而被活活气死,之后她又离开了那个男人,因为她觉得他变成了一个讨人厌的酒鬼。
  对托马斯来说,萨比娜应该是最好的了,托马斯的“三原则”是不被人理解的,但是萨比娜是个例外,她可以理解甚至接受。但作为一个女人,萨比娜也有特蕾莎或是其他女人的相似之处,那便是嫉妒。她会藏起托马斯的一只袜子来报复他,仅仅因为他与她欢爱时看表,他着急去见另一个女人,但她会给托马斯一只自己的长筒袜,时刻提醒他或者和他有关系的女人,他们刚才做过什么,这就是女人嫉妒的形象。萨比娜非常喜欢托马斯,因为就她的理念来说,托马斯是与媚俗对抗的存在,他始终站在它的对立面,与媚俗为敌。在一个传统的国度,托马斯会是一个恶魔,正因为这样,她对他有着不同的情感。媚俗是什么?媚俗一词源于德语的Kitsch,米兰•昆德拉也曾在多次演讲中引用。他认为:“媚俗是人类的一种通病,是一种以撒谎作态和泯灭个性来取悦大众,取宠社会的行为。”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萨比娜对媚俗的反抗,应该是对整个极权文虎的反抗萨比娜反抗,她用行动来反对已经被定定义了的所谓好的或者坏的、善与恶或美与丑,都是萨比娜对抗的对象。
  性爱,这个词语在萨比娜的一生中占领重要的地位,它是萨比娜自我感悟的关键词,也是萨比娜与所有男人对抗的场所。在与弗兰茨的欢爱过程中,萨比娜挑战了男权思想中的模式。比如说,看与被看的模式。对萨比娜而言,弗兰茨无疑是软弱的体现,因为在做爱过程中,弗兰茨永远都不会睁开眼睛与她对视或是凝视她,他不想,也可能是不敢。显然,这无疑是对萨比娜的一种刺激,满足她对抗的形象。她的目光永远高高在上,她会观察弗兰茨的一切,以此来达到对媚俗的反抗。她用背叛来宣泄女人因男人而失去的自我,也是用此种方式构建出她的女性世界,直到最后走向空虚。萨比娜一生都在追寻生命之“轻”,所以这也是导致萨比娜的悲剧结局,这正是压倒她的原因所在她走向极端同时又厌恶、质问极端,成为探索人生存在可能性,终极悖论的意义发出者和实验者,这也许就是昆德拉小说的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结构》,作者:刘小枫;北京华夏出版社出版,2004年。
  [2]《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原著: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捷克著名作家;许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2013年1月第六次印刷。
  [3]巴门尼德,古希腊哲学家,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代表性人物之一,主要著作《论自然》。
  [4]《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原著: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许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2013年1月第六次印刷。
  [5]林语堂,中国著名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到家代表人物,国际笔会副会长,代表作《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曾任清华大学教授。
  [6]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董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8.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3051.html,

Like (1)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19年10月29日
Next 2019年11月1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