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位于今昭通地区盐津县豆沙关的古僰人悬棺葬源于祖先崇拜的信仰,其独特的丧葬方式——“挂岩子”在形式的采用上始终令人难解。人类固有的天性总是试图去破解谜题,这种孜孜不倦的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豆沙关;“僰人悬棺”;文化初探
引言
近几年来,尽管对“僰人悬棺”的研究比较多,但研究的视角或领域各不相同,例如周远清的《千古悬念悬棺葬》主要是从僰人建造悬棺的大智慧引出僰人历史和悬棺的结构,以及对当地旅游文化的影响。张学明的《解读僰人悬棺》认为悬棺葬可分为物质类的和非物质类进行解读,物质类包括宗葬地、葬具、葬式的选择,非物质类包括宗教观念、习俗传承。

一、古代中国南方的悬棺葬
悬棺葬是把已故人放入船形的棺木中,将棺木悬置于起临水的悬崖峭壁上,任由尸体自然风干的丧葬方式。古代江南山区里多用此种方式。至今在长江三峡、武夷山等风景区的崖壁上还能看到悬棺。实际上,悬棺葬在中国南方的许多地方都能见到,其置棺方式、葬仪形制、葬具等各有不同。
就置棺方式来看主要有三种:一为木桩式,即在峭壁上凿孔2~3个,楔入木桩以支托棺木;二是凿穴式,即在岩壁上凿横穴或竖穴,以盛放棺木;三是利用岩壁间的天然洞穴、裂缝盛放棺木。棺木头大尾小,多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头固定。采用仰身直肢葬,麻布裹尸身,随葬品置脚下两侧,多寡不定,有陶瓷器、木竹器、铁器和麻织品,其中麻织品最多,有少量的丝织品。
葬仪方式主要有六种:第一种是木桩架壑式。棺木架置于天然崖洞或在岩石裂隙所打的木桩之上,此种形式多见于福建武夷山、湖南、四川等地,在湘西沅水两岸和川东长江三峡地区尤为常见;第二种是崖洞式,即利用临河峭壁上的天然洞穴或裂隙,略加修整(垒筑、填平)置棺其内,这种形式在各地悬棺葬中均有发现;第三种是横穴式,在临江崖壁上开凿长方式横龛,大小宽窄以容一具长约2米,高、宽约为0.5米左右的棺木为限,棺侧外露,这种置棺方式见于川南、川东长江三峡等地;第四种方穴式,在临江崖壁上开凿宽约1.5米或稍小的方洞,或者利用天然洞穴加工成方洞,置棺其内,此种形式在川东南、湘西和鄂西等地常见;第五种是悬崖木桩式,在临江绝壁上开凿小方孔,打入木桩,然后架棺其上,这种形式多见于川南、湘西等地;最后一种是崖缘式。在海边陡峭崖壁上常有突出的狭窄崖缘形成天然平台,棺木置放上面,此种形式在X和东南亚海岛地区较为常见。
根据已掌握的资料,我国南方各地的悬棺葬具绝大多数为整木刳空而成,按棺木的外形大体上可区分为两种:一是船形棺,这种棺头尾上翘,形状同于现今江河滨海所使用的小木船,主要见于福建武夷山,据实地考察,川东长江三峡地区至今未发现船形棺;二是圆筒形棺和方形棺,这两种棺木在我国悬棺葬中最为普遍,它们分圆筒形和长方体形,而且绝大多数棺的棺盖,棺身系同一段整木剖开,挖空而成,子母口闭合,迄今为止木板拼合式棺在我国悬棺葬中极为罕见。根据川东长江三峡所见某些残棺板推测,可能有木板拼合式棺。
在我国,无论东南地区还是西南地区的悬棺葬中几乎所有的葬具均为整木凿成。整木刳空而成的棺与独木舟相似,可以认为是一切船类的祖型。大量的科学资料表明,船与行悬棺葬的民族有着密切关系。从我国和东南亚的悬棺葬和船棺葬大都分布在江河沿岸和滨海地区来看,这两种葬俗都起源于近水而居的民族之中,是海洋民族的文化特征。近水而居,善于造船和用船是我国古代南方近水民族的特点。船在他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死后以船为棺,继续享用,完全符合这一人们共同体的心理素质。
二、豆沙关“僰人悬棺”概况
(一)悬棺葬与僰人悬棺葬
悬棺葬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所谓悬棺葬是在人死后亲属殓遗体入棺,将棺材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其上,亦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使其半悬于崖外,人在崖下可见棺木,故名。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放置悬棺之处往往陡峭高危,下临深溪,无从攀登。“悬棺”一词,来源于梁陈间顾野王(519~581)“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太平御览》卷47引)一语。
各地发现的悬棺葬,葬具与年代各不相同。福建武夷山地区的多系整木挖制的船形棺,属春秋、战国之物。这一地区白崖悬棺的随葬品有龟状木盘及大麻、苎麻、丝、棉纺织品残片、残竹席等。四川珙县、兴文一带的多系整木挖制的长方形棺,其上为人字坡盖,属元、明时期之物。珙县洛表悬棺的随葬品以衣服为主,其上装饰繁缛,随葬的竹筷上写有汉字。
“僰人悬棺”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境内,珙县、兴文、筠连等县以及云南昭通境内均有分布。珙县是世界上悬棺分布规模最大最为集中的地区,早在1956年就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珙县僰人悬棺遍布全县13个乡镇,共40余处,但现在最多和最集中处,当首推珙县洛表镇的麻塘坝和曹营乡的苏麻湾,现尚存悬棺265具,是目前国内保存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地区。
(二)豆沙关僰人悬棺葬概况
盐津县豆沙关自古以来都是“关津枢纽”、“南滇锁钥”,这里的山崖嵌有奇特的棺材,世称豆沙关悬棺。豆沙关悬棺在盐津县豆沙乡石门村关河南岸的绝壁上。关河北岸,有“五尺道”遗迹、石门关古城堡、袁滋题记摩崖;关河南岸,壁立千仞、参天而起,高达四五百米,悬棺就存放于绝壁半腰一方形岩龛内。20世纪30年代调查有棺40多具,此后,或坠落入关河,或被好奇者、居心叵测者破坏,今仍存有11具。
僰人是中国西南的古代少数民族之一,曾聚居川、滇、黔接壤的一带。他们创造了璀璨夺目、底蕴丰厚的僰人文化,在西南民族的历史舞台上名震一时。如天幕般挂于石门关对面巨型石壁的石缝中贮存的9具僰人棺木可以说是古人留下的千古之谜,创造的文化杰作。置身于唐碑亭前,目光越过宽约二三十丈的峡谷,就会看到一条石缝呈“一”字状,镶嵌于石壁中部。石壁高达四五百米、宽千米有余,呈灰黑色,都完整无损,只有这条石缝很扎眼,成了一处伤痕。唯一留存下来,能让今人对僰人产生想象和了解的就是石缝中久经风雨的悬棺了。1932年,几位昭通籍的学人曾对豆沙关悬棺进行考察,据当时留下的考察文字,棺内尸骸的头颅骨较今人硕大,手足骨亦较粗壮,也较长,推测身高在1.8-1.9米间。棺木用整根原木凿空成形,长约2米,高约50厘米,宽约41厘米,棺盖厚约41厘米。按木质纹理,似为杉木,形制古朴。
三、豆沙关“僰人悬棺”文化初探
(一)“僰人悬棺”文化由来
人类社会的宗教观念产生以后,人们便根据鬼魂到另一世界去生活的幻想,将人的现实生活附加给鬼魂世界。因此许多民族的丧葬习俗都具有事死如事生的特点。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生活与江河湖海息息相关,基于这样一种宗教观念,他们便将悬棺葬地选在依山傍水的悬崖峭壁。人的生命虽已结束,然而死者的鬼魂与原先的社会群体尚继续保持着密切联系。在冥冥之中他依然与他的亲人在以前所处的地理环境中生活。
悬棺葬反映的宗教观念主要是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家庭、私有制产生和发展的产物,是在鬼魂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们迷信祖先的灵魂具有佑护子孙后代的神秘力量,尽管鬼魂是人们恐惧的对象,但对死去的祖先却极为崇敬。人死后,人们想尽一切办法来安抚死者,以取悦祖先的灵魂,并祈求得到祖先灵魂的保护。尸骸是灵魂的寄居之所,毁坏尸骸会使祖先的灵魂失去依托。为使祖先灵魂得到永久的安息,因此在葬法上要尽量避免野兽和其他人为等因素的伤害。悬棺葬的宗教目的盖源于此。一方面悬棺葬滨水而葬,祖先的鬼魂在阴间仍与亲人们生活在一起,另一方面,棺木悬棺葬于临江面水的高崖绝壁,人迹罕至,野兽亦难侵害,正符合人们的期望。他们在陡峭的悬崖绝壁选择置棺之所,认为棺穴挖凿得越高越好,并坚信尸骸在空中保存的时间越长越加吉利,死者的灵魂就越容易步人另一个世界,子孙后代便会受到祖先灵魂的长久佑护。于是人们不惜倾家荡产,不仅将殓尸棺木悬葬在险峻的峭壁之上,而且争相放置得极高。滇僰古道上有很多悬棺,被称作“僰人悬棺”。
(二)豆沙关“僰人悬棺”历史文化
1、僰人的由来
僰人是一个很重要的族群。由于受生产生活环境的影响,经济十分落后,是众多民族中的弱势群体。由于僰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僰人文化特征保留的还相对完整。僰人的认定是解释中国西南和东南亚民族移动、汉藏语演变、滇僰古道和茶马古道形成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四川和云南之间存在一条滇僰古道,始于僰道(宜宾),经昭通、曲靖到滇池,是古代连接四川和云南的第一通道。其形成不晚于殷商时期。蜀身毒道最重要的必经之路和古代中国沟通东南亚的重要路段,也是茶马古道早期形态的一条主干道,一直繁荣到近代。我们之所以把这条古道称为滇僰古道,是因为这条古道和古代僰人的活动分不开。僰人在明末清初的时候,遭到了明朝官府的杀戮,并且对幸存下来的僰人进行强行教化。僰人为了掩藏自己的身份,并且他们逃亡到的地方也没有条件让他们举行悬棺葬,而改为了灵魂葬,就是把代表先祖灵魂的碎片(好像是铜板)放到一个金属筒里,再把这个筒放到崖缝里。而且僰人的后裔身份证上写的是彝族。我们已经论证了西汉以前到西汉,僰人曾在四川的雅安、岷江西部、宜宾和滇池一带出现过,这种分布代表了僰人的移动路线,也代表了一条古老的民族走廊。因为,在汉武帝派张骞南下探路以前,从雅安、岷江西部、宜宾到滇池,已经有僰人走廊存在。
2、豆沙关的历史
位于滇东北滇川交界处的盐津县豆沙关是四川进入云南的交通要道,也是秦、汉“五尺道”的要隘,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劈就了锁滇扼蜀的雄关天堑。因其对岸壁立千仞的石岩,被关河一劈为二,形成一道巨大的石门,锁住了古代滇川要道,故又称“石门关”。石门关的关隘建筑始建于隋朝,以前有一尺二厚的两扇门,门一关,门杠一顶,中原和边疆就隔绝了。古时除关门有人值守外,楼上也驻有重兵,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朝天宝年间战争爆发,南诏叛唐后,石门关就关闭了,一关就是40多年。直到袁滋受命赴南诏去册封异牟寻才重新打开了石门关。如今,豆沙关城门上题刻的仍然是古时的“石门关”三字。
3、僰人的葬仪方法
把棺木悬挂起来有很强的实用性,比如防止棺木被敌人破坏等。丘北僰人历史上死人不用棺木,不看坟地,不择吉日,在2-3天内,由村里人相帮,以木架送往野外实行土葬,不筑坟堆。而对于60岁以上死者要用铜片作灵魂化身,实行灵魂洞穴葬,近代实行棺木土葬。灵魂洞穴葬的程序有取灵、入祖棺、祭祖棺等。当死者停止呼吸后,族长依据死者的脸型,用薄铜片(有的村寨用薄铁片,各家可形状不一,有的制成三角形,有的制成长方形,有的制成人像形)迅速剪一张死者的半身侧像,这个过程即为“取灵”。半身侧像即代表死者的“灵魂”,俗称“灵魂片”。为了表明死者与后代血缘相传的关系,“灵魂片”要醮染孝子的指血。“灵魂片”由孝子妥善保管,待到祭祖时交给族长入祖,实行洞穴葬。至于死者的尸体,僰人认为他(她)的“灵魂”已被取去,不再重要,于死后的2—3天内抬到野外土葬,不再祭扫。祖棺由家庭中比较有威望的族长专人负责管理,存放祖棺的地点也只能是族长一人知道的高级“机密”,就算是家庭中人,也不可能随意打听存放祖棺的洞穴。存放祖棺的地点是天然的崖穴,离地面越高越好,洞口越隐蔽越好。存放祖棺之前,崖穴内土壤要全部掏干净,安放好祖棺后,洞口要封好,以免被外人发现和破坏。祖棺还不能遭雨淋日晒,不能接触土壤和大地,丘北僰人认为:祖先的灵魂只有不遭雨淋日晒,才能安宁。祖先的灵魂只有脱离大地和土壤,才能顺利地进入天堂。
5、悬棺葬与僰人民族文化的关系
悬棺的主人,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以前居住在今川南、滇东北一带的僰人人,故称“僰人悬棺”。不过僰人在明末清初的时候,遭到了明朝官府的杀戮,并且对幸存下来的僰人进行强行教化。僰人为了掩藏自己的身份,并且他们逃亡到的地方也没有条件让他们举行悬棺葬,而改为了灵魂葬,就是把代表先祖灵魂的碎片(好像是铜板)放到一个金属筒里,再把这个筒放到崖缝里。而且僰人的后裔身份证上写的是彝族。
(三)“僰人悬棺”安放方法的推测
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用我们至今仍不知晓的方法,将仙逝者连同装殓他的尺棺高高地悬挂(置)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葬地的形势各异,归葬的个体方式也略有差别:或于崖壁凿孔,椽木为桩,尺棺就置放在崖桩拓展出来的空间;或在约壁上开凿石龛,尸棺置入龛内;或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岩沟、岩墩。僰人是用什么方法将几百斤乃至上千斤重的棺木放在距地面几十到一百多米的悬崖上的呢?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大胆的推测,归纳起来主要有垂索说、升置说、扎厢说、栈道说、天梯说、垒土说和水位说等等,而认同者较多的有三种。
第一,垂索说。选定葬址后,由置棺人员腰缠藤索,从峭壁顶部悬吊而下,附于峭壁上,再从下往上凿孔、加桩,然后将空棺木垂吊至选好的位置,放在钉奸的木桩上,然后如法炮制,从顶部垂吊尸体、陪葬品及保护尸体不被侵蚀的沙子等,最后盖上棺材盖,完成安葬。第二种是升置说,一部分人在山顶上握住藤索的一端,另一端甩下悬崖,先将人工拉至预先选好的地点凿好孔,然后将殓好的棺材拉至孔的上方,再由人工在棺孔上钉上棺桩,随后便将棺材缓缓搁置在棺桩上。第三种是扎厢说。用竹木从悬崖底部开始逐层捆绑搭架,人工抬棺沿厢架而上,放置棺木至目的地。这种做法似乎简单,但如果放一具棺材搭一次架,则工程量太大,如果搭一次架长期使用,则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这种推测也有勉强之处。
依山傍水是古人选择栖息地的基本原则;满山遍野的大树、葛藤、毛竹都是悬棺可用的材料;攀到绝壁的用古人把存放棺木的位置选好,打好木桩或凿好放棺木的洞穴后,用藤或用绳,把棺木部件一件吊上绝壁进行组装,再把尸体吊上放入内,盖棺,悬棺葬就这样完成了。
四、结论
僰人悬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经济、社会价值,是古老僰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具有巨大的研究潜力。通过对“豆沙关僰人悬棺”文化溯源,豆沙关僰人的由来,豆沙关的历史文化意义,悬棺构建,僰人历史文化,及对“僰人悬棺”神秘葬仪方式的分析的基础上,并对悬棺文化内涵的分析,从而倡导人们爱护古文化。
五、参考文献
[1]曾中懋.僰人悬棺的维修和加固[J].四川文物,1996(6).
[2]林向.云南盐津“僰人悬棺”考察记–兼别川滇间“僰人悬棺”的族属[J].四川文物,2010(1).
[3]刘振垠.四川珙县悬棺族属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6)
[4]彭华.百仞高崖之上的千古奇观──中国悬棺葬管窥[J].贵州文史丛刊.1999(2)
[5]高申兰,陆敬严.关于悬棺升置方法的模型实验研究[J].南方文物.1991(01)
[6]曾文琼.试论悬棺葬的族属及性质[A].民族学研究第四辑[C].1982.
[7]陈明芳.奇异的僰人悬棺葬[N].中国民族报.2003-02-18
[8]蒙默.《僰人悬棺》序[J].文史杂志.2003(04)
[9]杨全新.初揭川南悬棺之谜[J].世纪行.1997(07)
[10]周明.昭通文学[J].文化旅游散文专号.2010
[11]邱运胜云南文山州丘北僰人研究回顾与展望[期刊论文]-文山学院学报2010(2)
[12]陈保亚.杨海潮.汪锋.彭玉娟.周玲滇僰古道上的僰人(孤人)调查研究[期刊论文]-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13]顾颉刚.论巴蜀与中原的关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14]李绍明.为川南"僰人悬棺"正名[A].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
[15]杨海潮,彭玉娟.论僰人源流与悬棺主人族属的研究[A].上海: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16]陈明芳.中国悬棺葬[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17]石宏,李易,罗虹.云南僰人源流的父系和母系遗传研究[J].动物学研究,2006,(10).
[18]邱运胜云南文山州丘北僰人研究回顾与展望[期刊论文]-文山学院学报2010(2)
[19]曾向水.悬棺与岩画[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3.5.
[20]黄华良,李诗文.悬崖上的民族–僰人及其悬棺[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成都:巴蜀书社,2006.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