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的择主思想

三国既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谋士争雄的时代,在各大英雄的背后正是其谋士的精彩绝伦,他们各为其主,也为了自己在历史上留名而无不穷尽自己的智慧。在这一时期时期涌现出很多卓越的人才,从《三国演义》中,我们会想到,袁绍的谋士许攸、武将张颌。董卓的吕

  一前言

  在当今中国新时期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新的文学理论、文学研究方法将不断涌现,推动《三国演义》研究的继续深入。许多三国研究者对前人的观点予以发展,或提出新的观点,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三国演义》研究中思想内容深刻、观点新颖、而且具有独到见解的优秀论文研究有很多,但题目陈旧、内容浮泛、缺乏新意的平平之作也相当多。一些文章既没有鲜明的见解,也没有启示意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缺乏了解。一些很有研究价值的研究方向,由于研究者不了解研究史,却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例如,对于《三国演义》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诗词歌赋的运用,数十年来仅有寥寥几篇专题论文;对于《三国演义》的语言特色,不少论文只是涉及,对专题研究的论文却只有一两篇,这是一个缺陷。学术界普遍相似的研究方向则是对《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的研究。
  本人研究的内容则是从谋士与主公关系以及人物性格特点角度出发研究谋士择主的思想内容。
  一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一)《三国演义》的历史文化背景

  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封建纲常崩坏,儒家思想渐渐失去了它往日主导的角色,人们渴望和平安安定的社会,诸侯为了自己的雄心壮志,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中原大地的各类人才为了他们的主公出谋划策。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同样,在遥远的元代,《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动乱中,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经过多年战乱,最终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间人民流离失所,封建纲常分崩离析,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也在思考,并希望通过“正三纲、谨五常”来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在三国的现实历史基础上,杂糅了长期流传在民间故事,经罗贯中整理后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二)《三国演义》中蕴含的择主思想

  罗贯中在不知不觉间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和三国的时代产生了思想的共鸣,尽管他是一名小说家,但他的雄心壮志何尝不能与卧龙,冢虎等人相提并论。他渴望协助明君,建立一个稳定和平的社会。奈何他有心无力,无法实现他的鸿鹄之志,他只能将自己内心愤懑寄予于这样一本“三分实,七分虚”的著作之中。元惠宗至正十六年,“有志图王”的罗贯中到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府做宾客。在罗贯中的建议下,张士诚打败了朱元璋的进攻。后张士诚的弟弟被元人俘虏,张士诚只好投降。降元后,张士诚贪图享乐。后元朝没落,张士诚又再次称王。罗贯中等人建议他暂缓称王,但未被采纳。其余谋士纷纷离去,罗贯中自此对他失去了信心,返回老家。不久,罗贯中也离开了张士诚,再次北上。这时的他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备了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条件。他自然也会或多或少的把自己的思想印刻在书中每一位人物之中。在这本书中有每一个人物不同地的择主之道,罗贯中时而丑化他们,时而美化他们,期望将每个人物的内心思想外显出来。通过人物择主时的心理活动张扬出各人面对时局的解决方法。
  择主而事是在当时社会动荡时期普遍的人才流动现象,《三国演义》对人物的择主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细致描写。根据不同书中人物主观性的差别,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儒学权威地位的衰落,是人才能够择主的外部条件;个体意识的觉醒,则是人才能够择主的内在动因。所谓“择主而事”指的是在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君权相对弱化的年代,当几个政治势力并存时,人才可以自由选择一主而事或更换事之的思想及行为。借用《三国演义》中周瑜,劝鲁肃留吴时所言:“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在东汉末年如此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有的人想恢复大汉昔日的繁华,有的想取而代之,有的人想建立一个崭新的社会,崭新的制度。他们在不同的理想之下兜圈子,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自己的主公。择明主是他们毕生的愿望,这些人能在明主的手下大展宏图。影响他们择主思想的因素有很多种。他们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二生为汉臣死为汉鬼

  荀文若引决自裁
  尽管东汉末年纲常礼乐崩坏,但是受到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君为臣纲观念深入人心,许多汉朝官员祖祖辈辈为汉臣,希望重新建立起大汉王朝的兴盛繁荣的景象,然而面对这残破的局面,这些官员“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样一类人大多数被曹操收入麾下。为什么呢?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名义上仍然是大汉的天下,他们渴望通过曹操之手来恢复或延续大汉这份基业。他们之中有的人是为了自己的信仰,有的人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寄人篱下。
  如荀彧,荀彧在《三国演义》中其实并不算很重要的人物,他和郭嘉一样,都是曹操的谋士。早年他在袁绍帐下,察觉袁绍量狭无能,便弃他而去,投奔了曹操。曹操曾夸赞他道:“荀彧乃吾之子房也”。荀彧在曹操政治规划中,的确如刘邦当年的张良一样,善于规划统筹,能施展具体的谋略。离间吕布和刘备,使得两人互相猜忌攻斗,这是他的功劳。他建议曹操迎归汉献帝,奉天子以令不臣,借以扩大曹操的政治影响力和军事权力,这也是荀彧的首倡。不过在郭嘉到后,因为郭嘉和曹操更为相得,所以荀彧对曹操的影响力,也就慢慢消减。郭嘉不仅仅大的政治规划拿的定,更擅于奇谋秘计,而且往往料事如神。郭嘉本人,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政治理想,选择曹操的意图就是一切以曹操实力的扩展为指归,而不是自己有怎样的政治追求。荀彧和郭嘉不同的是,他的内心,倒是把曹操看做恢复汉室的中兴良臣来看的。郭嘉以曹操为君主,而荀彧只是以曹操为暂时的事主,他的政治理想,是帮助曹操平定天下之后,将权力归还给刘氏,以达到他忠君治国的最终理想。这是与曹操的欲望相违背的。曹操的意思是,天命在吾,但我只当周文王。早年他自己说,处虚名而遭实祸,孤不为也。这是早年的情况。因为当时太多的军阀都不敢过于放肆的贸然称帝,免得招致四面受敌别人都斥其不忠不义。袁术最先耐不住,冒天下之大不韪,被曹操、吕布、孙策甚至袁绍群起而攻之,最后兵败人亡,渴求蜜水不得而吐血而死。时到后来,曹操虽然自己称王加冕威仪权杖跟皇帝差不多,而且当皇帝的危害已经根本不明显,但心里偶尔还系着的一点畏忌之情还在。所以他就不称帝,只称王。但在他称王的过程中,都受到了以荀彧为代表的一些人物的反对。因为,既要称王,必然有觊觎皇位之心,而荀彧不希望见到曹操是这样的人。他也不希望任何人能够成为覆灭汉王朝的人。从这里折射出荀彧这类人的择主的心理动机:“我愿意辅助于你,但你若谋权篡位,我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论三国演义中的择主思想
  其实在曹操想要进位为魏公的时候,荀彧就已经有反对的意思了。曹操的藐视献帝、专横跋扈,其实倒是越来越明显的,荀彧对于这样的曹操,越来越不满。曹操称王的时候,荀彧的上书就更加直白,说自封王有僭越帝皇之位,有损明公之德。但曹操对德不德的其实是并不看重的,荀彧在曹操掌控了中国北方的半壁江山,独断专行了那么多年之后还妄想曹操能够守着私欲舍己为公,这当然是文士的迂腐之谈。不过每个人的政治理想是不一样的。郭嘉可以无视汉室,荀攸可以对曹操称王默而不言,但荀彧和诸葛亮这样相对有坚持的政治理想的当时士人,却做不到这样的没有政治底线。所以荀彧无法容许曹操的称王儹越,诸葛亮也只愿意去跟着开始四处奔逃的刘备去兴复汉室。当然,相对而言,诸葛亮对于兴复汉室的挚诚没有荀彧这么深,因为诸葛亮毕竟考虑过去东吴任职,只是觉得孙权能用亮而不能尽亮,所以他才不去。而荀彧却是看到太多时候曹操的猜忌刻薄残忍无情之后,依然坚持着自己对汉室王朝的忠诚。这就显得更为不易。从忠于汉室的角度上讲,荀彧是死板的,但又是有着可敬佩的坚守的。
  三国时代的士人,因为饱经着祸乱,大多数的中下层士子,尤其在军阀割据之时,倒是对汉王朝并不报如何的忠爱之心的。因为这个将死的王朝并不能带给自己什么,这个王朝的残存者早已朝不保夕自身难保,只是靠着别的军事力量的接济才能勉强维持。而所谓的上层士子,也大多数饱经离乱,早已死亡或者分散,忠于汉室的上层知识分子,只会慢慢变少。鲁肃和诸葛亮就都断定,曹贼不可猝除,而且鲁肃还直白的说汉室不可复兴。诸葛亮和他的主子刘备之所以高举汉室旗帜,不仅因为刘备姓刘,而且还是天子别有意图认下的刘皇叔。可以说他们二人都是汉室正统。
  一个王朝将亡之时,还有忠臣良将愿意为它的复兴而坚持、甚至牺牲,其实是这个王朝的幸运。中国历来其实并不少有这样的人物,荀彧是这样的人物,诸葛亮也是,姜维为了蜀汉的有机会复生的假投降其实也算是。宋朝与明末,其实也有是有很多的仁人志士不断的为一个残存甚至已亡的xxx坚持奋斗不已。当然这奋斗的很大一个原因倒是他们不甘心屈于残暴的外族。荀彧在当时,对汉室的效忠,倒只是受到了一个权臣的蔑视与践踏。曹操出征之际,赐给了荀彧一个空食盒,荀彧自知其意,就自己服毒自杀了。荀彧死后,真正的愿意为刘汉王朝复兴而呐喊、举措者,就更加没有几个人了。所以荀彧可以真正称得上是“生为汉臣,死为汗鬼。”

  三良木而栖良主而事

  (一)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时期,诸侯需要有权谋的谋士为他们指点迷津,同样,谋士们也要寻找对自己“胃口”的主公。正如书中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诸葛亮作为刘备手下的第一谋士,其才能无不让人叹服。有天下之志的诸葛亮,要想“闻达于诸侯”,完全不必选择刘备,然而,历史却是如此,诸葛亮不但选择了刘备,而且忠心侍主,并且终于为刘备谋得一块根据地,成为三国之一,且在刘备之后,再度效忠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纵观诸葛亮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伟大的一生,虽图尽生命去实现自己的宏愿,但事与愿违,最终抱憾仙逝,留下一个永久之谜,那就是志在天下以求“闻达于诸侯”的诸葛亮为何会选择相对平庸的刘备。
  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刘备是刘备最先识孔明之才,当以明主以报之。诸葛亮一直“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呤。”他很想展现才华,感叹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被称为“卧龙”。他在等待英雄出现,可惜直到曹操统一北方,其才仍无人赏识。当刘备流落荆州,投靠刘表时,打听到孔明的不凡,而苦于缺少谋士的刘备,大喜过望后三顾茅庐,令一直等待机会的诸葛亮十分感动。所以,他初遇刘备,马上为刘备分清天下形势,形成了著名的“隆中对”策。他从此成为逆转潮流的人,让即将统一全国的曹操硬生生的卡在三国的关口,成为影响三国走势的人物,那是因为刘备首先识其才,诸葛亮选择辅佐刘备,是报识才之恩,也是为了更好的施展自己的才华。
  诸葛亮未选择曹操是因为曹操自己能力太强,文治武功,天下一流。且手下人才济济,高手云集,诸葛亮对于曹操的作用并不大。诸葛亮也有辅佐孙权的机会,赤壁之战,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合抗曹,孙权被诸葛亮才能所吸引,希望诸葛亮辅佐他,但诸葛亮最终婉拒,根本原因是孙权手下有周瑜、鲁肃这样的能人,所以,“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但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这也就道出了诸葛亮选择主人的标准是要让他尽全部才能,有周瑜、鲁肃等人在,诸葛亮的才能当然就要被掩盖。而刘备手下的关羽、张飞等人都是武将,虽然能抵万人,但终究只是武夫,不能为刘备谋天下。刘备得诸葛亮是如鱼得水,诸葛亮辅佐刘备,也有了挥洒全部才华的机会,这才是诸葛亮选择全力辅佐刘备的根本原因。
  而且刘备是汉室直系,辅佐刘备符合读书人的追求。刘备之所以在颠沛流离中仍有人追随他,根本原因是刘备是传说中的汉室直系,打的是“匡扶汉室”的旗帜。诸葛亮作为有抱负的读书人,当以报效祖国为己任,报效刘备如同报效祖国,在诸葛亮看来是人生义不容辞地选择,这就是诸葛亮面对无能的后主,能够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根本原因。
  所以,诸葛亮选择刘备辅佐,既是历史的巧合,也是诸葛亮的宿命,正是因为刘备的势小、能庸、且手下无谋天下之人,更是因为刘备的识才,再加上刘备根正苗红,才让诸葛亮下定决心一心侍主,虽然表面上是诸葛亮成就了刘备,事实上何尝不是刘备成就了诸葛亮,诸葛亮不但做到了当时“闻达于诸侯”,而且是闻达于中国后近两千年历史直到今天。诸葛亮千年一遇之才,如果不是因为遇到刘备,那也恐怕最终也要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二)赵子龙战功卓著

  赵云是人才,但他却不同于吕布连续背叛了三位主公,相反赵云的择主是光明正大的,赵云本是袁绍辖下之人,因见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故离开袁绍而投奔公孙瓒的麾下,但是过不多久,赵云遇到了刘备,对刘备说:“昔日误认公孙瓒为英雄,今观所为,亦公孙瓒等辈耳。”后来他终于投到了刘备的手下,屡建奇功。从袁绍到公孙瓒,从公孙瓒到刘备,赵云三易其主。吕布也是《三国演义》中一位勇武盖世的人物。他先是丁建阳的手下,后来听信人言,杀了丁建阳到董卓那里献功,当了董卓的义子,而后为了争夺美女貂蝉,吕布又杀了董卓。虽然他曾经独战刘关张三兄弟,“三英战吕布”传为佳话,还曾辕门射戟,名震一时,但是当他在白门楼被曹操擒获时,却向遭操乞求活命,并愿为副将,与曹去平定天下。曹操问在座的刘备如何处置吕布,刘备答:“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死乎?”于是曹操就令手下将吕布缢死了。吕布想三易其主而未成。两相对比之下,足见赵云的机敏和聪慧。
  应该说,赵云是人才,吕布也是人才,赵云三易其主而世人称道,吕布想三易其主而未成,世人唾骂,原因何在?仔细想来,这恐怕取决于人才易主的目的以及对故主的态度和择主后的所作所为。赵云三易其主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出力,后来也确实为蜀汉之兴出了大力。而吕布二杀故主,或为趋炎附势,或为争夺美女,后来又想苟且偷生而未成。这便是吕布择主的失败之处。

  四手足情深至死忠贞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刘关张三兄弟的手足之情可谓感人至深,关张二人对于刘备既是兄弟,也是下属。那么,关羽和张飞为什么选择刘备呢?东汉末年,一个英雄辈出,风云际会的时代。对于刘备、关羽、张飞这三个人,一番相遇之后,三人意气相投,决定在桃园结义为三兄弟。自桃园三结义后,关羽和张飞至死都跟随着刘备。那么,是什么原因支撑着他们不畏生死,颠沛流离中守护在刘玄德身边的呢?
  数十年的跟随,不会仅仅依赖着兄弟结义之情。况且,关羽和张飞都是三国顶尖的猛将,万人莫敌,具有鲜明的个性。由此,刘关张之间也难免会爆发这样那样的矛盾。就关羽来说,性格忠义但又傲气、倔强。当然,关羽是非常忠于汉室天下的。在许田围猎的时候,关羽张飞想要结果曹操的性命,但是被刘备给拦住了。后来的身在曹营心在汉,更说明了关羽这个人对朝廷的忠诚,不愿意和乱臣贼子共事。而关羽匡扶汉室的理想,正好和刘皇叔不谋而合了。不过,在关羽、张飞跟着刘备的时候,乃至来到荆州之前,三个人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尽管刘备自诩皇叔,但是不论是荆州的刘表还是益州的刘璋,那除了是汉室近亲,更是实力强劲的一方诸侯。那么,关张二人是因何选择刘备,并追随至死呢?
  关羽之所以能放弃曹操给予的高官厚禄,是因为在价值观上,自己和刘备更具有一致性。先不说曹操,刘璋,刘表这些一方诸侯,更看重的是自保,而不是匡扶汉室。在保留汉家火种上,刘备无疑是最积极的那一个,这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比不上的。年轻时的刘备敢于和叛军乱贼刚正面的先锋。不仅屡次率兵冲锋陷阵,还愿意冒着危险搭救孔北海、陶谦等人。刘备的这些辉煌事迹,关羽和张飞可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对于这样一位身先士卒的领导,关羽和张飞自然是打心眼里的佩服。除了在打仗上折服了关羽、张飞,刘备的宅心仁厚,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品质,更是让关羽张飞欣赏不已。
  在刘关张三人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刘备虽然是主公,但是和关羽张飞两人依然寝则同床,不搞特权。当然,除了关羽、张飞,赵云也是心甘情愿的做刘备的贴身保镖。总的来说,张飞之所以死心塌地的跟着刘备,一方面因为自己和刘备是老乡,在讲究地域联系的古代,同乡是增加信任的因素。再加上刘备是刘邦的后代,以及个人品质操守上的高尚,值得张飞追随。
  对于关羽,除了都具有匡扶汉室、恢复刘家天下的理想,也即价值观和理想追求上的一致,再加上皇叔属性的加成,促使关羽跟着刘备。并在跟着刘备的过程中,被刘备的品行深深打动。此外,不得不提的是,刘备在汉中称王之后,逐渐意识到汉室气数已尽,只有自己称王称帝,建立一个新的朝代,才是上策。而这,无疑导致刘备和关张之间出现了隔阂,但并未影响兄弟三人的感情,关张二人依旧为刘备拼死效力。

  五弃暗投明待甲以戈

  魏文长择主而降
  《三国演义》以无数场大大小小的战争作为衔接的,而正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一方在面临投降与否的时候都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有人选择宁死不屈,有人选择委曲求全,这一个个选择都在影响着整个天下政治军事的走向。
  《三国演义》也描写了一些另类的投降,表达了作者对投降行为的思考。有一种“非典型性”的投降行为,看似投降,实际上却是自择明主。他们没有被俘,没有被逼,也谈不上走投无路,他们的行为有很强的自主性和自由度。比如魏延,旧属刘表,后事韩玄。魏延一心追随明主,其择明主的诚心和决心,不亚于赵云。赵云原是袁绍部下,因感袁绍无救国救民之心,便离开袁绍投奔公孙瓒,后又发现公孙瓒徒有虚名,于是下决心追随刘备。与赵云一样,魏延归降刘备,也是因为看中了刘备的仁德与圣心。当年刘备携民逃难途径襄阳,魏延就有意投奔而不得,后不得不转投长沙韩玄。但对刘备的向往之心,一直未熄灭。关羽攻打长沙给魏延提供了机会,所以当韩玄欲杀黄忠时,魏延挺身而出,救了黄忠,并大叫:“韩玄残暴不仁,轻贤重色,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愿随者便来!”杀了韩玄投奔刘备。
  魏延投降刘备,非被迫也,自为也。魏延选主的标准是仁德,重贤,他心目中的刘备就是人主的典范。在三国将领群体中,魏延毫无疑问是个佼佼者。他急欲寻找明主,无非就是为了报效国家,立功疆场,显亲扬名。《三国演义》中反复出现一句话:“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肯定了自主择主的合理性,这就将《三国演义》区别于一般宣传愚忠、愚孝、愚贞、愚节的那些作品。孟子曾有“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的说法,说明孟子的时代,人们并不认为君权皇权天然就具有合法性。合不合法还得看君王的行为。可惜后世将君权神化,并宣传对君权的绝对忠诚。“良臣择明主而事”,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个人选择的权力,也肯定了“背主”“僭主”的某种合理性。这就等于否定了君权的绝对性,无疑有其进步的意义。
  在《三国演义》中,大量的人才都奔往曹、刘、孙三家,有其必然性。刘备以仁德著称,且求才若渴,曹操、孙权也都能广纳贤才,重用贤才。马超归降刘备后镇守西北门户,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魏延归降后镇守汉中,封汉中太守;黄忠定军山一役后,刘备赐爵关内侯,与关羽齐位。张辽在曹操手下屡立战功,曹操拜为征东将军;张郃到曹操手下,同样是战功卓著,曹操拜他为荡寇将军,曹丕拜他为征西车骑将军。《三国演义》在肯定为国效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他们自我设计、自我选择的意义,也肯定了建功立业、自我实现的价值。
  然而魏延投降刘备的时候,诸葛亮执意要杀掉他,理由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意思是你魏延乃韩玄手下,弑主献地,不忠不义,该死。这番冠冕堂皇的话,只能说是诸葛亮杀人的借口。若按此等逻辑,三国中的许多好汉都无脸见人了。其实,诸葛亮杀魏延,是因为魏延“脑后有反骨”,诸葛亮对他起了戒备之心。小说渲染这些情节,既为魏延与诸葛亮的矛盾埋下伏笔,又以此来彰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是,这样的细节读来颇为突兀,“反骨”之说亦显荒唐,诸葛亮的这一举动也不近人情,恰恰是《三国演义》中的败笔。
  无论后来怎样,魏延当初追随刘备、投降刘备的志向,与那些为了寻求靠山或者保全性命的投降行径,不可同日而语。

  六结论

  我们能够理解三国中频繁的择主现象,也会根据情况用不同态度对待不同的择主现象,择主性质的好坏与择主之人价值观有着莫大的联系,要看是否符合人性——即道德品行上的坚守,还要看是否具有可行性现实性——使自己的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因为仅仅依靠良好的道德品行为依存的择主是难以获得成功与发展的,而一位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丢地道德的择主将使人生低俗化。择主应该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依这样的观点来看待三国中的择主现象能促进我们理解《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使评判人物的功过是非变得更为轻松。

  七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中华书局,2011.1.
  (2)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8.
  (4)沈伯俊、谭良啸《三国演义》辞典,巴蜀书社,1989年6月
  (5)郭瑞林.《三国演义》的文化解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92.94.94
  (6)王前程.《三国演义》与传统文化[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8.203.119.
  (7)罗贯中著,毛宗岗批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岳麓书社,2006年
  (8)王前程.《三国演义》与传统文化[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8.203.119
  (9)夏志清、胡益民.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5.3
  (10)宋子俊.《三国演义》与中国传统文化[J].中国古代小说喜剧研究丛刊,2006(4)
  (11)熊承发.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J].文学与人生,2006(21)
  (12)杨保林.三国演义词典[M].成都:巴蜀书社,1989.
  (13)《三国演义研究综述》,沈伯俊著,湖北大学学报2000.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909.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9月8日
Next 2021年9月1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