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粟特安氏家族谱系研究

安氏作为粟特族的一支,在唐朝沿着丝绸之路一路向东,深入内陆,在逐渐融入的过程中,安氏在姓氏、墓葬、生活方式等方面逐渐汉化,但同时也保留了一些本民族自身的特点,如骁勇善战,起初凭借着军功在唐朝站稳脚跟,又比如经商,安氏家族的贸易连接了中原与西

  引言

  粟特人,又称昭武九姓,共有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九个姓氏,其最早来源于中亚,以善于经商贸易著称,而粟特安氏则源于昭武九姓中的安国,史书中记载“安者,一曰布豁,又曰捕喝,元魏谓忸蜜者。东北至东安,西南至毕,皆百里所。西濒乌浒河,治阿滥谧城,即康居小君长罽王故地。”[[[](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6244]]而安氏则以国为姓,即为安氏。
  当前对于粟特安氏的相关研究有马晓玲的《北朝至隋唐时期入华粟特人墓葬研究》[[[]马晓玲.北朝至隋唐时期入华粟特人墓葬研究[D].西北大学.2015]],刘森垚的《中古墓志所见入华粟特安氏源流考述》[[[]刘森垚.中古墓志所见入华粟特安氏源流考述[J].广东.暨南史学.2019.40.]],高文文《唐河北藩镇粟特后裔汉化研究》[[[]高文文.唐河北藩镇粟特后裔汉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荣新江的《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荣新江.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J].广东.暨南史学.2003.]]。
  粟特人作为少数民族中的一支,在唐朝的历史舞台上活跃了很久,他们随着与唐朝的不断融合,在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受到了中原王朝的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自身的民族特色,而安氏作为粟特中的一支,最终融入中原地区,成为了中原民族的一部分。

  一、粟特安氏的迁徙

  荣新江老师的《从萨马尔干到长安》[[[]荣新江.从萨马尔干到长安[M].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2004.4]]中描绘出了粟特作为商业民族,沿着古代丝绸之路一路向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安氏作为粟特中的一支,沿着这条大路经商贸易,最终移居中国,一去不返。
  笔者从以下几个家族居住地的变化探讨安氏的迁徙之路。首先看安同家族,第一代安同,《文苑英华》[[[]李昉.文苑英华卷九一七[M].北京.中华书局.1966.9]]记载“安西王子,以国为姓,世高之逮汉季,自河南而适远东,高阳之受魏封,由阴山而宅凉土。”第六代安罗居住地为凉州武威,第八代安元寿居住在凉州姑臧,第十一代李抱玉“贯属凉州,代居河西。”从记载可以看出安同家族是沿着这样一条路线进行迁徙的,即:河南——凉州武威——凉州姑臧——河西。
  而其他的安氏家族并未记载居住地的变化,仅有墓志铭上有所展现,笔者在进行梳理之后,将安氏家族划分为以下几类:
  河南河西雍州陕西山东山西
  安哲家族(洛阳)安真健家族(武威)安范,字兴孙家族(盩厔)安旻家族(夏州朔方)安安家族(东平)安重遇家族(雁门)
  安静家族(洛阳)安怀家族(张掖)安菩家族安盛山家族(代州)
  安神俨家族(新安)安公家族(武威)
  安思节家族(长沙,今河南)安令节家族(武威姑臧)
  安元寿家族李国臣
  安暐家族(武威)
  安晖家族(武威)
  骆元光家族(凉州)
  安玄朗家族(武威)
  通过整理可知,河西是安氏最常见的居住地之一,而其他的有记载的安氏居住在河南、陕西、山东、山西等地,这些地方大多处于中国的西北部,这些地方应可以说为粟特人的聚居地,但安氏家族并未在这些聚居地中停步不前,安氏诸家族正是先沿着古代丝绸之路,一路向东进入中国的西北地区,接着在长安、洛阳定居,最终融入中原,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二、归附中原的安氏家族

  (一)安同家族

  首先是安同,史XX载其为“安西王子”[[[]李昉.文苑英华卷九一七[M].北京.中华书局.1966.9]],汉代从河北被贬谪到了远东,而其子原晤其被封为“魏尚书左仆射、河涧公。[[[]李昉.文苑英华卷九一七[M].北京.中华书局.1966.10]]由此可以看出安同家族的第一代到第二代在魏时的地位算得上是中上阶层,但同时从名字也可以看出安同家族的起名方式与当时中原王朝的并不相同,可以说是保留了原来作为粟特的取名习俗,原晤其之子缬徒正为“魏建节将军、西平公。”[[[]李昉.文苑英华卷九一七[M].北京.中华书局.1966.10]],缬徒正之子薛晤征为“魏龙骧将军、黄门侍郎、广宗侯。”[[[]李昉.文苑英华卷九一七[M].北京.中华书局.1966.10]]薛晤征之子何藏器为“周开府仪同三司、宁远将军、肃州刺史、张掖郡公。”[[[]李昉.文苑英华卷九一七[M].北京.中华书局.1966.10]]应该说从第一代安同起至第五代何藏器止,在这一阶段的安同家族可以说是一方面在中原王朝中时代为官,但并未得到重用,只是最为一个榜样,以安抚其他粟特人而已,另一方面安同家族也保留着自己作为粟特的习惯,这一点从名字与传统汉人的取名习惯不同就可以看出。而到了第六代,安罗开始,情况又开始不同,安同家族正是从安罗这一代起真正融入中原地区,据记载安罗“周开国仪同三司,隋开府仪同三司,唐赠石州刺史、贵乡郡开国公,居凉州武威为萨保。”[[[]李昉.文苑英华卷九一七[M].北京.中华书局.1966.10]]安罗是历经后周、隋、唐三代的人物,而萨宝这一职务是唐朝为管理少数民族而专设的一种职务,或可表明当时凉州武威是粟特族人的聚居地之一,如果说安罗是安同家族逐步融入唐朝社会的桥梁,那么安罗之子安兴贵、安脩仁则可以表明安同家族开始参与到唐朝的事务之中,史XX载安兴贵“招抚李轨,不应,与安脩仁招诸胡兵围轨,执之。”[[[](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710]],安脩仁“与李轨起事。后与兴贵执轨。”[[[](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711]]安兴贵和安脩仁两兄弟凭借着帮助唐朝统一天下的功绩被封为国公,体现了唐朝所特有的包容,而安同家族也正因此进入了唐朝的上层社会,到了第八代,即安兴贵之子安元寿,史书中记载“贞观元年,颉利来寇至便桥,太宗会其使,太宗独将公一人于帐中;遣公使西域,册东罗可汗。”[[[]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续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也就是说安元寿已经作为唐太宗可以信任的人出使西域,这也可以说明安氏在唐朝社会中正扮演着一种重要的角色。其后几代安元寿之子安神感“右武卫良社府果毅”,安永达之子安怀恪“陈州司马”都可以说是受到了父辈的余荫,而到了第十一代李抱玉反映的是安同家族已经完全汉化了,史XX载“至德二年五月赐姓李,代宗即位,请割贯属长安县,举宗并赐国姓。”[[[](五代)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646]]赐姓可以说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安氏家族被赐姓为李,是对于安同家族的认可,至此之后的安同家族即李氏家族因确定为汉人。

  (二)安师家族

  安师在《补遗》[[[]吴纲.全唐文补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294]]记载“十六代祖西华国君。”西华国君在史书中加载不多,只在史书中记载“于西华主之降也,其三月辛卯。”[[[]吴纲.全唐文补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294]],而安师家族第一代有明确记载的是安哲“齐武贲郎将”,其子安仁“隋右武卫鹰扬”,安仁之子安豹“隋骁果校尉”,与安同家族不同,安师家族虽自称祖先是西华国君,但是却不像安同家族有明确的记载,因而其祖先是否真的是西华国君存疑。而从其三代的发展来看,安师家族也是随着唐朝对外战争的减少,没有军功不得升迁,最终融入中原。

  (三)安朏汗家族

  安朏汗家族带领族人内附唐朝在史书中是有明确记载的,安朏汗家族的第一代是乌唤,史XX载“颉利吐发,番中官品,称为第二。”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乌唤原先的官职很高,属于突厥中的高官,而到了第二代安朏汗“贞观初年,率所部五千余人朝”,两代人比较看,原本乌唤在突厥中身处高位,但是到了安朏汗却举族归附,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因为政治斗争失败使得安朏汗家族不得不离开突厥,《全唐文》载安朏汗被封为“刺史,拜左武卫将军,累授左卫、右监门卫二大将军,封定襄郡公。”[[[]董诰.全唐文卷四三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2.]]而他的族人被安置在潍州,从官职来看安朏汗先是被封为从三品武官,后来又被提为正三品,最后被封为郡公,可以说唐朝对其归附是很看重的,到了第三代安附国,《全唐文》记载“时年十八,擢左领军府左郎将。”[[[]董诰.全唐文卷四三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2.]]也就是说唐太宗对其也是十分重视的,“寻与赵德楷谕旨吐谷浑。归,迁本府中郎将,加忠武将军。”[[[]董诰.全唐文卷四三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2.
  ]]随后更是跟随太宗出征韩国,从而晋升为上柱国,从这段记载也可以看出安朏汗家族先内附后走上军功家族这条路,安附国有两子,为安思祗、安思恭,从这两人的名字是典型的汉人取名的习惯,可以看出安朏汗家族逐渐融入唐朝,安思祗“右玉钤卫将军、北平县公。”安思恭“鲁州刺史”。可看出安朏汗家族从武向文转化,进而逐渐衰败,以至于第四代之后史书上再无记载。
  以上三个安氏家族,安同家族是唐以前归附中原,且有明确的记载,因而可以认定是汉化了的粟特人,而安师家族虽然在史书上记载其为西华国君之后,但由于没有其他明确的证据,因而很难确认其祖先是否为西华国君,安朏汗家族是唐代才归附中原的,先以武被封,后转向文官,家族地位逐渐降低,最后融入唐朝不复记载。可以说这三个家族的发展正是粟特人融入中国的印证,体现了中国所特有的包容的特点。
唐代粟特安氏家族谱系研究

  三、安氏家族官职的变迁

  粟特作为少数民族,其有着骁勇善战的特点,其中安氏作为昭武九姓之一,在唐史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风云人物,比较著名的有安延家族、安度家族、安附国家族、安瞻家族、安禄山家族、安思节家族、安博主家族、安暐家族、安山盛家族、安重遇家族等,这些家族或是军功世家,或在唐朝以军功起家,安氏的兴衰从这些家族的官职的变化就可窥探一二。
  安延家族应该说是典型的军功世家,安延家族的第一代是安真健,据《补遗》记载,安真健“后周大都督”[[[]吴纲.全唐文补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328]],第二代安比失“隋上仪同平南将军”,而安延是安比失的儿子,《补遗》中“及皇运伊始,宣力义旗,授上开府上大将军”[[[]吴纲.全唐文补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328]],从祖孙三代的记载来看,安延家族历经后魏、隋、唐三朝而能够幸存,并且一直被封为三品以上的官职,但到了第四代却没有记载,应以衰败,故未曾录入。
  与安延家族相同的还有安师家族,安师家族的第一代为安哲,《补遗》记载“齐武贲郎将”[[[]吴纲.全唐文补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294]],安哲之子安仁“隋右武卫鹰扬”安仁之子安豹“隋骁果校尉”,可见安师家族前三代都是军功家族,但都不是大官,而到了第四代,安师“并州刺史。蜀王府队正”情况就有所变化,安师做过刺史,这就表明安师家族已经逐渐由武向文转变,但是安师家族其后并无记载,说明安师家族转型并不成功,故而不述。
  再来说安度家族,安度家族的第一代是安陁,《补遗》记载“齐滁州青林府鹰击郎将”[[[]吴纲.全唐文补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161]],安陁之子安定记载“隋河源郡镇将”,第一二代都是武官,“鹰击郎将”是从五品的小官,“隋河源郡镇将”是正四品的官,而安定之子为安度“以大唐起义之功,授陪戎副尉。”则变成了从九品的小官,总的来说安度家族虽然是连续几代人做官,但都只是小官,并未唐朝产生很大的影响,因而在这里只是简略论述。
  再来看安怀家族,安怀家族的第一代是安朝前,《补遗》记载“周任甘州司马”[[[]吴纲.全唐文补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325]],安朝前有一子,安智“隋洛州府左果毅”为五品官,到了第三代安云度“文林郎”,属散官,从这里可以看出安怀家族的前三代官职是一步步降低的,这也是粟特融入唐朝的一种趋势。
  有这几个家族的官职演变,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个趋势,在唐前世代为官的安氏家族,因为他们并未对唐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贡献,因而也得不到唐朝的封赏,其后代的官职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的降低,最后后继无人,于史书上无记载。
  另一种情况是从唐代才刚开始以军功起家,代表的家族为安公家族,安波主家族、安暐家族、安山盛家族等,这些家族的官职变化与前文的安氏家族有所不同,接下来笔者根据具体的墓志进行分析。
  首先看安波主家族,安波主家族是典型的在唐朝以军功起家的家族,《全唐文》记载“乃遣都知兵马使左羽林军大将军安波主帅之。”[[[]董诰.全唐文三百五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2]]安波主作为主帅带领唐朝军队打败了来犯的吐蕃人,《全唐文》记载“伏见故开府仪同三司兼工部尚书安思顺并弟羽林军大将军兼太仆卿元真等,”[[[]董诰.全唐文四百五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2]]可见安波主家族是安氏家族在唐朝中做官较大的家族,且安思顺家族所担任的都是实官,在《代郭令公请雪安思顺表》还记载着一件有趣的事情“安禄山牧羊小丑,本实姓康,远自北番,来投中夏。思顺亡父波主,哀其孤贱,收在门阑。比至成立,假之姓氏。”安禄山曾经被安波主所赏识,但是到了安禄山要反叛时《代郭令公请雪安思顺表》记载“禄山未反之日,思顺屡已陈闻”,说明安波主家族已经察觉到安禄山的反叛行径,并且跟安禄山划清了界限,但其后天宝十五载(756年)二月,哥舒翰在其部下王思礼的劝说下,伪造证据污蔑安波主,最终安波主全家未得善终,从安波主家族的最终遭遇来看,安波主家族虽然是有名的实权家族,但是因为跟安史之乱有关系,最终未得善终,从侧面看出因而安史之乱,唐王朝对于番将的态度有所改变,在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对于引起叛乱的少数民族特别是粟特族越发的不信任,采取的态度大多是打压,安波主的遭遇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再来看安暐家族,《补遗》记载“公将门令族,本姓安氏”[[[]吴纲.全唐文补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30]]又载“安史之乱,奉肃宗,特赐李姓,改曰国珍。肃宗薨,定难,有宝应功臣之号。”安暐家族之前史书上并无记载,其记载的“公将门令族”可能仅仅是一种自夸的行为,而安暐因为奉肃宗而被赐国姓,但是他的官职却只是说“有宝应功臣之号。”并未得到重用,仅被赐姓,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后,作为与安禄山同枝的粟特安氏在唐代的地位较之前有所降低,唐朝统治者不愿予以实权,只给其一种名誉,安暐有两子李秀荣,李秀逸,都未记载其官职,之后第三代有李秀奇、李秀贞,但仍未记载官职,疑其后两代均未入仕,应以融入汉族。
  再来看骆元光家族,《唐代墓志汇编续集》记载“立国传祚,历祀绵远。乃归中土,犹宅西垂,家于凉州,代为着姓。”[[[]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续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骆元光家族第一代为安羡,“皇左骁卫将军”从三品的武官,安羡有子,为安延“左武卫翊府中郎将、赠代州都督。”为正四品官,安延有一子,为安塞多,“易州遂城府折冲,赠幽州大都督。”正四品官,可以说看骆元光家族前三代都是有官有职,到了第四代骆元光,《旧书》记载“李元谅,本骆元光,姓安氏,其先安息人也。少为宦官骆奉先所养,冒姓骆氏。”[[[]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916]]又载“元谅尝在潼关领军,积十数年,军士皆畏服。”可看出骆元光常年在边关领军,握有实权,第一次改姓为骆,因而可以说骆元光从姓氏的改变可以看出其正不断融入唐朝,而《墓志汇编·续编》记载“诏与李晟收长安。七月,诏加尚书右仆射,实封九百户。后加右金吾卫上将军,复领旧职,寻赐李姓。”[[[]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续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这是骆元光第二次改姓,这次改姓既是唐朝统治者对于骆元光的认可,同事自己也改名为李元谅,这也是表明自己的立场,李元谅有两子,一为李平,“朝散大夫,前太子右赞善大夫。”为从五品散官,另一为李莘“朝请郎、前将作监主簿。”为正七品文散官,可以看出骆元光逐渐从武转文,家族地位逐渐降低,最终融入汉族。
  安玄朗家族也是以军功起家,第一代为安宀+咅,据《补遗》记载“奉天定难功臣、华州镇国军同关镇迁使。”[[[]吴纲.全唐文补遗七[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154]]其子为安靖“朝散大夫”是从五品的文散官,后来升为刺史,也是文官,而安靖其子安贯言,史XX载“守容州普宁县令,知顺州军州事。”安贯言既有文职又有武职,安贯言其子安玄朗“海门防戍军郡知兵马使”,安玄朗有一子三女,子为安图,未记载,疑未入仕,说明安玄朗家族的复杂性,家族既有文官也有武官,这也体现出粟特在融入中原时,不仅仅能为武官,也能为文官。但有一点值得注意,虽然安玄朗家族逐渐由武官转为文官,但是却没能转型成功,这也是大多数少数民族在融入中原王朝过程中会遇到的难题。
  安山盛家族的崛起则更为明显,安山盛史XX载“朔州牢城都将,赠太傅。”[[[]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916]]安山盛有两子,一为安金全“甄武军节度使,累赠太师。”,二为安金祐,“李克用将军。”可以看出来安山盛家族通过追随李克用而逐渐崛起,安金全有两子,一为安审晖“太子太师,封鲁国公。”,二为安审琦“显德初,进封陈王。”安金祐也有两子,一为安审通“历同、陕、许三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另一为安审信“右金吾上将军。”可以看出安山盛家族之盛,在唐朝起家,最后一直到五代十国才最终衰败,不复记载,可以说是整个粟特安氏中较为独特的一支,但由于安山盛家族事迹多见于唐之后,因为在这里就不在赘述。
  总的来说,粟特安氏大多以军功起家,他们凭借着少数民族特有的骁勇善战的特性,在唐朝这一大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而面对入唐后如何保持自己的家门不坠,不同的家族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有的家族由武转文,逐渐衰败,也有的家族随着唐代时局的变化未能继续获得军功,在延续一两代的辉煌后史书上就再无记载,而有的家族却能够一直活跃在唐朝的政治舞台,甚至延续到唐朝灭亡之后,不得不说,作为少数民族,安氏也有其骁勇善战的一面,而在与中原王朝进行融合之后,这些家族或成功或失败,但都融入到了中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四、安氏的婚姻及葬地的研究

  婚姻情况是考察安氏在逐步融入唐代社会的情况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安氏的婚姻状况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
  姓名嫁娶大致时间(以逝世时间作为参考)葬地
  李抱真,字太元夫人洛阳令伋子,再娶于郑,娶壶关令巩子。贞元十年805葬渑池
  李抱真之女崔宏
  安延,字贵薛刘氏贞观十六年643合葬北邙之阳
  安师康氏龙朔三年664合葬北芒之坂
  安神俨史氏调露二年681葬邙山
  安怀,字道史氏永淳二年684合葬于北邙山原合宫县平乐乡王晏村西
  安旻㘁□万岁通天二年698葬统万城南二十里
  安菩
  何氏麟德元年664葬龙首原南平郊。后迁葬洛阳
  安思温史氏开元九载722合袝于洛阳县平阴乡城村之界
  安暐河南独孤氏,继室河南杨氏兴元元年713葬于万年县长安乡。
  骆元光河南阿史那史贞元九年794归于上都开化里
  安珍费氏大中四年851葬于广武南原李村。
  安玄朗,字子远河东柳氏干符二年876葬普宁县安育乡思传里录启原
  安重遇刘氏,封彭城县君广顺元年951
  安崇礼高氏
  重遇姪女罗延鲁
  重遇长女张延翰
  重遇次女王继昌
  重遇次女康琳
  重遇姪女李氏
  重遇次女符氏
  根据上面的表格统计,粟特安氏家族在唐代的婚姻,有记载的共有21次,其中安氏与粟特其他家族通婚的有安师娶康氏,安神俨娶史氏等,也有安氏与汉人家族通婚的有安玄朗与柳氏,安珍与费氏等,还有安氏与其他少数民族通婚的,如安重遇侄女嫁罗延鲁,安旻娶㘁□。
  总体来说,安氏的婚姻呈现着这样一钟趋势,即在初唐之时,安氏多与其他粟特家族进行通婚,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安氏家族逐渐改变了与粟特同族通婚的习惯,开始与中原家族进行通婚,而同时安氏家族的婚姻有些还带有政治目的,如安重遇家族,他的女儿有的嫁给了汉族,有的嫁给了粟特中的其他家族,而李报真与洛阳令之女的婚姻,这些都体现了安氏婚姻具有政治性,这也是古代婚姻所特有的意义。其中夫妻双方合葬的有安延与刘氏,安师与康氏,安怀与史氏等,而他们的葬地也是跟居住地有关而不是与祖籍有关,总的来说,安氏的婚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汉族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同时还带有政治的目的。

  五、安氏家族的生活习俗演变

  粟特人一方面在历史上固然有着骁勇善战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是知名的经商民族,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一直有他们活跃的身影,同时粟特人还是文化的传播者。蔡鸿生先生曾经说:“一个胡人须有胡姓、胡名、胡貌、胡俗、胡气(胡味)这五胡俱全,才算得上是胡人。”[[[]陈春生.学理与方法——蔡鸿生先生执教中山大学五十周年纪念文集[J].香港.香港博士苑出版社.2007.11]]因而我们可以从安氏的生活习俗的变迁,可以明显看出随着入华时间的增加,安氏家族的汉化程度越深,最终成为了广义上的“汉人”。

  (一)墓葬方式

  首先我们可以从墓葬的形式来看,现已发现的唐代安氏墓葬有陕西礼泉的安元寿墓,河南洛阳的安菩墓,长安地区的安万通墓、安令节墓、安元谅墓、李国珍墓,雍州的安范墓,其中属于土洞墓的有安菩墓,属于砖室墓的有安元寿墓,他们的埋葬方式与传统粟特人的并不相同,这一点可以从《西藩记》中的记载看出:“俗事天神,崇敬甚重。云神儿七月死,失骸骨。事神之人,每至其月,俱着黑叠衣,徒跣,抚胸号哭,涕泪交流。丈夫妇女三五百人,散在草野,求天儿骸骨,七日便止。国城外,别有二百余户,专知丧事,别筑一院,其内养狗,每有人死,即往取尸,置此院内,令狗食之。肉尽收骸骨,埋殡无棺椁。”[[[]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5256]]然而根据研究,唐代安氏的墓葬中并没有根据上述的记载进行埋葬,而是采用传统汉族所使用的的土葬方式,只有在其出土的陪葬品中体现了粟特人所独有的文化,比如葬具上的复合飞兽,可以说,入华的安氏家族一方面保留了本民族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他们也逐渐向汉族学习,产生了两种文明互相包容,相互促进的景象,这也正是粟特安氏对于中华民族的贡献。

  (二)佛教信仰

  粟特本是信仰祆教的,但是在唐史中,有许多关于安氏信仰佛教的记载,“在内入汉化的过程中,粟特人受汉地传统信仰的影响,其宗教信仰也逐步发生着变化,许多粟特人开始信仰汉地盛行的佛教”[[[]陈海涛.唐代入华粟特人的佛教信仰及其原因[J].北京.中华书局.2002.]]比如《唐代墓志汇编》记载安静“深该六度,妙蕴四禅。”[[[]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67]]又如《唐代墓志汇编》记载安思节“心归妙业,结意芳缘,护法终身,持戒没齿。”[[[]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180]]《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载“薰修净行,究毗梨之奥旨”[[[]吕建中.胡戟.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62]]《唐代墓志汇编》[[[]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104]]中的安菩,《唐代墓志汇编》[[[]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433]]中的安孝臣,《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墓志汇编》中安公“生悟了体,识辨真虚。性行慈愍,普善广修。读诵持斋,法上更求。乐经乐念,无时暂休。禁戒坐禅,是诸清净”[[[]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墓志汇编[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10]],唐故定安郡安府君墓志铭作者收藏墓志拓本中安义“研精释门,旁罗儒典….翱翔物外,蕴德内修,早晤空门,与时非竞。”
  从这些墓志来看,安氏家族中信仰佛教的不在少数,可以说随着入华的深入,原本信仰祆教的安氏家族逐渐信仰起佛教,相对于祆教,佛教的盛行,也体现出这样的一面,即随着汉化的程度一步步加深,安氏家族更加倾向于佛教这种更加平和也更加精妙的宗教,也从侧面印证了安氏家族在进入唐朝后不再执着于军功,而是由武功转为文治的现象,同时也是安氏家族整体融入到唐代社会,成为其中一份子的表现。

  六、结论

  总的来说,安氏家族大体上是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由西向东一路进入中原,而入华的安氏家族既有少数民族特有的骁勇善战的一面,能够凭借武功在朝堂上占据一席之地,也有在与汉族进行通婚,转变信仰,信仰佛教,并逐步融入的一面,在入华之后,他们的生活习俗也发生了改变,在通过对安氏家族谱系的研究,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在安氏家族融入汉民族的过程中,既保留了一些粟特族特有的文化习俗,同时也与汉民族的融合越来越深,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马晓玲.北朝至隋唐时期入华粟特人墓葬研究[D].西北大学.2015.
  [2]刘森垚.中古墓志所见入华粟特安氏源流考述[J].广东.暨南史学.2019
  [3].高文文.唐河北藩镇粟特后裔汉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4]荣新江.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J].广东.暨南史学.2003
  [5](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荣新江.从萨马尔干到长安[M].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2004
  [7]李昉.文苑英华卷九一七[M].北京.中华书局.1966
  [8]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续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9](五代)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吴纲.全唐文补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
  [11]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2]薛居正.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5
  [13]陈春生.学理与方法——蔡鸿生先生执教中山大学五十周年纪念文集[J].香港.香港博士苑出版社.2007
  [14]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5]荣新江.粟特人在中国——考古发现与出土文献的新印证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16]陈海涛.唐代入华粟特人的佛教信仰及其原因[J].北京.中华书局.2002
  [17]吕建中.胡戟.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
  [18]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墓志汇编[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872.html,

Like (1)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9月6日
Next 2021年9月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