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瑞璇研究

倪瑞璇是清代初期一位有才华的女诗人,自幼熟读经典,学通古今,才华横溢,阅历丰富,感知敏锐。可惜短暂一生所著诗歌,于弥留之际,大多付之一炬,只遗留258首流传至今。虽史上有文学批评家袁枚等人提到倪瑞璇的诗作,但至今鲜有学人对倪瑞璇的生活经历、诗

  引言

  倪瑞璇是清代初期的女诗人,饱读诗书,多才多艺。她短暂一生,著述书稿颇多,但于临终时,命人焚烧。现在流传于世一有《箧存诗稿》(道光本),存诗232首;二有《箧存诗集》(宿抄本),存诗111首,剔除重合,共存258首。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袁枚在《随园诗话》曾提到倪瑞璇的诗作。作为诗人,倪瑞璇好像一颗光耀夺目的夜明珠,一直被沉埋,少为人知。
  查询中国知网,只有两篇论文《才女的焚烧与毁灭》(载国学2008年12月)、《论历代妇女咏古抒怀诗》(载昌吉学院学报2005年3月)涉及倪瑞璇及其诗。在《才女的焚烧与毁灭》中,述及倪瑞璇在没有出嫁之前,在诗中大胆辛辣地批判统治者;在临终之时把毕生的作品统统付之一炬。在《论历代妇女咏古抒怀诗》中,作者认为女性咏古抒怀诗,从题材上可分为四种类型。倪瑞璇的诗属其中之一,即“借古讽今,忧国忧民”[[1]苏芸.论历代妇女咏古抒怀诗[J].昌吉学院学报,2005(3).],并引倪瑞璇《阅明史马士英传》为例证。程芳银先生所编著《箧存诗校笺》,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宜兴曹嘉道光十年刊本《箧存诗稿》及宿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抄本《箧存诗集》互校,厘清用典,详细笺注,为广大读者了解倪瑞璇诗词作品提供了全面、准确的借鉴。
  无论是上述有关倪瑞璇的论文,还是《箧存诗校笺》,并没有对倪瑞璇的生活经历、诗歌内容及其艺术特色进行深入研究与总结。
  除上述论文、著作外,也没有其他著作专题研究倪瑞璇生活经历、诗歌内容、艺术特色。于是我们借助程芳银先生所编著《箧存诗校笺》,结合诗人所处时代背景,通过认真研读倪瑞璇诗歌,来探究倪瑞璇其生活经历;探究倪瑞璇诗的内容及艺术特色,发掘其思想价值、艺术价值,抛砖引玉,力图引发众人关注倪瑞璇,使其诗歌能得到更广泛的传承,绽放光彩。同时,本人通过研究倪瑞璇,学习她高洁的志趣、郁愤的情怀,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和诗歌欣赏能力。

  一、倪瑞璇生平

  倪瑞璇,是秀才倪绍赞的女儿。倪绍赞病逝后,倪瑞璇长期随母亲寄居在睢宁县舅父樊正锡家。成人后,由樊正锡做主,嫁与徐起泰。婚后不久,随夫回宜兴。后早逝于宜兴,存年仅三十。

  (一)倪瑞璇家世

  根据诗人自己的诗歌所载,诗人应出生于宿迁下相,其诗《予四弟,请予易其名字,予取文王世子语,为更名曰克昕,字微子,因诗以相勖》云:“世业下相城,生来故家子。”[[1]程芳银,程薇.箧存诗校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28页.][1]另外诗人还写有两首诗《上巳日,同母氏自下相故里回睢》、《秋日,同母氏自下相故里回睢》,明确其故里是下相。从诗人诗作中,我们可以得知,诗人的故里应是下相,即今天宿迁市宿城区古黄河东岸。
  目前倪瑞璇生卒年月无确切考证。有估说其为“晚明革命诗人”,有估说其“大抵生于有清康熙之末,卒于乾隆之初。”也有说其生卒年月是1707-1736年。我们似乎可以从诗人所作诗中探寻其生卒年月。诗人写有与徐用锡有关的诗5首,即《代夫子柬坛长先生索书,以高丽纸二首》、《代题宗翁坛长先生小照》、《夫子过宗翁坛长斋中,归后代柬以寄》、《奉夫子命,代周璞庵挽中翰坛长先生》。其中唯有《代题宗翁坛长先生小照》是道光本《箧存诗稿》和宿抄本《箧存诗集》均有收录。其余四首,只存在于道光本《箧存诗稿》。清代进士徐用锡,字坛长,生于1657年,卒于1736年,著有《圭美堂集》二十六卷。因徐用锡与诗人丈夫徐起泰同为徐姓,且年长于徐起泰,所以是徐起泰的宗翁。对于诗人来讲,既然代人挽徐用锡,必然是卒于其后。按理说,其丈夫徐起泰应该最清楚诗人生卒年月的。徐起泰在《室人倪氏族行略》中提及,承受正锡先生厚爱,倪瑞璇“丙午岁来归于余,时年二十有五矣。”“辛亥七月忽构疾,二月十一日病剧。”[[2]程芳银,程薇.箧存诗校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300页.][2]当年病逝时年仅三十岁。我国古代采用“干支”纪年法,天干配地支,60年一循环。因此,诗人结婚的丙午岁,是1726年,生病且卒的辛亥年,是1731年。由此推测,诗人生卒年月应是1702年-1731年。
  倪瑞璇自幼同母寄居于睢宁舅父樊正锡家中。毕竟是寄人篱下,依附别人生活,生活相对贫困,其诗作多有反映。如有诗云:“沦落来居此。”“侨寓贫如洗。”自己的父亲早就逝世,没有办法,只好流落到舅父家这里居住。故里的家已经毁坏了,回不去了。这里的日子是穷苦的,像水冲洗过一样什么都没有。如《惜鼠》云:“家贫室不坚,四壁无非土。”家里有什么呢?环顾四壁,无非土。又如《寒夜对雪》“冷到二更犹彻骨。”《人日苦寒》“破袄绵无力。”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这个时候天气还是极端寒冷的,可是身上穿的破袄绵并不保暖,不能有效抵御寒冷。

  (二)倪瑞璇性格

  闺居期间,倪瑞璇的内心充满孤独。虽然生活在舅父家,但毕竟不是生活在自己家里,不是与自己的兄弟生活在一起,也没有姐妹可以多多交流。因而诗人内心还是比较孤独的。倪瑞璇的诗今共存有258首,经过比较,我们发现反映诗人内心孤独的有15首。如《夜坐》,已是深更半夜,虽然寒冷和昏暗,诗人没有入睡,而是独坐草堂,“黯黯青灯在,深更坐草堂。”如《不寐》云:“风声淅沥月光斜,欹忱三更听乱蛙。睡熟小鬟呼不醒,披衣自起剔灯花。”[[1]程芳银,程薇.箧存诗校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67页.][1]三更,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夜半三更时分,诗人还没有入睡。小婢女却睡的很沉,怎么叫也叫不醒,“睡熟小鬟”反衬着诗人的夜不能寐。又如《中秋夜独坐对月》云:“软草流萤小槛幽,谁家酒伴闹歌喉。可怜抱膝疏窗坐,只与寒蛩共说愁。”[[2]程芳银,程薇.箧存诗校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194页.][2]自古以来,中秋节有赏月、吃月饼、玩花灯等民俗,更意味着团圆与幸福。可是诗人无人陪伴,独坐疏窗,只能与蟋蟀相伴。
  同时,倪瑞璇对生活充满了热爱。虽然寄人篱下,但诗人自幼聪慧,饱读经典。其夫徐起泰感叹,“忆于归初,余强以新宪书试,读一过朗诵无错,殆绝世资也。以故五经、四子书、周礼、仪礼、孝经、尔雅外,凡先秦、两汉、魏晋、六朝、唐宋大家及道德、阴符、关尹、庄周、法华、楞严、齐谐、越绝、紫阳、纲目、文献、通考诸书,无不熟悉。文章批郄导窾,得纸笔立成,并通四声,能作长短句。”[[3]程芳银,程薇.箧存诗校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300页.][3]闺居期间,虽然生活清苦,但诗人会不断发现快乐之源,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她走进大自然,自由欣赏四季风景,写下无限风光,如《小园春晚》云:“杨花多事甚,点点著轻衣。”她听蛙听蝉,感受动物灵性可爱,写下诗歌若干,如写邻家白鹦鹉谓:“学得人言桃叶妓,偷来国色雪衣娘。”她喜欢花草,给人带来的生机盎然,留下若干笔墨,如《芙蓉》云:“香任晓风吹不散,影教秋水窃常移。”她品茗听乐,尽情享受人间美好,《初夏夜试新茗》云:“扫除烦恼开怀抱,领略轻清到齿牙。”《听女师弹琵琶》云:“共倚春风听欲醉,不劳更索酒盈缸。”诗人除读书写诗外,其它女工也一应俱佳,“箫管琴棋,攒花刺绣,剪裁刀尺,一见精晓,老手不能过。[[4]程芳银,程薇.箧存诗校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300页.][4]”

  (三)倪瑞璇婚姻

  虽然婚后生活清贫。但夫妇二人花前月下,把酒和诗,琴瑟和谐,有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小幸福。其夫徐起泰回忆诗人,“每花晨月夕,强与吟咏。”如《早春雪霁后盆梅盛开,夫子属予暖酒共饮,分韶唱和,予何敢拂,漫成二首先》云:“雪后春山渐不冰,梅花香为可人增。”“领略春光频战酒,莫教才尽笑江郎。”早春雪后,天气晴朗,梅花开放,夫妻二人温酒共饮,互相唱和,诗人随手作诗两首。《芳乐苑故址次夫子韵》云:“山僧莫更谈故址,落日秋风只雁声。”丈夫徐起泰为金陵芳乐苑故址写诗,诗人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和诗一首。这样的次韵诗有12首之多。诗人还经常代丈夫作诗送别友人或者表达感谢等,如《代夫子谢友人送菊花二首》云:“疏篱廖落径荒芜,可喜霜花到一株,从此小堂秋有色,骚人下酒不须书。”这样的诗有21首。诗人还写诗多首戏谑其夫徐起泰。可见诗人在此时期的生命状态如旖旎娇花,散发着欢快自信的气息。
倪瑞璇研究

  二、倪瑞璇诗歌内容

  倪瑞璇诗歌内容领域广阔,涉及写景、记游、咏史、抒怀、悼亡、送别、田园、国事、戏谑等诸多方面。“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诗言志”,一是表达作者的理想抱负,二是展示作者喜怒哀乐的内心情志。[[1]叶嘉莹.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31页.][1]我们主要选择四个方面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一)纵论国事诗

  倪瑞璇的诗,有许多是讴歌忠义、鞭挞乱政,如《过龙兴寺》、《读梁书·武帝纪》、《阅明史·马士英传》、《游南岳寺》等。如《过凌城庙谒古戴二公忠义冢》,是1717年秋倪瑞璇与其母拜过古戴二公墓地后的有感之作,“二公真烈丈夫哉!”据《宿迁县志》记载,古道行和戴国柱,是当年驻守宿迁官员。1641年9月,古道行和戴国柱领兵血战袁时中,双双战死在凌城庙。史可法遣使致祭,并立忠义冢。可惜历史没有记载二人忠勇,诗人深感惋惜,便愤笔写诗追忆,思悠怀古,鞭挞乱政致“群盗起聚啸。剿抚两失策。”礼赞二人的忠义,“二公真人豪,忠真出天造。”“官小誓捐躯,力薄那自料。”“众寡势不当,一死将国报。成仁并取义,日月争光曜。”对国史和野史都没有记载过二人事迹感到遗憾,“如何八十年,荐绅少凭吊?国史于野乘,记载未及到。”[[2]程芳银,程薇.箧存诗校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5页.][2]又如《樊大母舅客金陵,有诗缅方正学先生墓,予次其韵》。燕王朱棣率兵攻下南京,夺取了其侄子朱允炆帝位,命令方孝孺拟诏书,方孝孺予以拒绝,朱棣威胁诛九族,方孝孺答以“便十族,奈我何。”后写下“燕王篡位”四字,终被朱棣诛杀十族870余人。方孝孺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杀身以成仁,未求生以害仁。诗人感叹方孝孺为正义而殉难,“碧血一区埋十族,雨山千古护孤坟。”诗人不仅熟悉历史人物故事,对此也有自己深刻独到见解,所以沈德潜称赞诗人说,“独能发潜阐幽,诛奸斥佞,巾帼中易有其人耶?每一披读,悚然起敬。”[[1]清·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参见苏芸.论历代妇女咏古抒怀诗[J].昌吉学院学报,2005(3).][1]
  同时,诗人针砭时弊,无情地揭露统治集团的假仁假义、骄奢淫逸。如《游龙兴寺有感》,龙兴寺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当和尚时所在的寺庙,1719年秋,诗人随同母亲替外祖母祝寿时,路过该寺有感而写诗,“自从秦与汉,几经王与帝。功业杂霸多,岂果关仁义?……得之原有由,失之讵无自。”得到xxx是有原因的,但自秦汉以来,有多少君王是靠仁义统治天下的呢?所以必然会失去xxx。诗人在诗中,深刻地揭露了历朝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没有一个是真正靠“仁义”来治理天下的。如《闻蛙》,诗人闻蛙而咏,鞭笞清王朝强加于百姓的赋税剥削。不属官吏的青蛙,整天在草绿清池里,欢快地叫平安。而广大劳动人民呢?即使是生活在“康乾盛世”又如何?由于没有办法摆脱“征徭累”,遭受残酷剥削而苦不堪言。又如《德政碑》。官吏们一方面残酷剥削压榨人民,一方面又时时标榜自己在实施“德政”。诗人痛恨官员的虚伪,写言给予无情地鞭挞。如果官吏真正爱护人民,实施了德政,又怎会卸任后“逢人皆切齿?”所以诗人奉劝那些不施德政却想立碑的达官贵人,不要欲盖弥彰,免得世人耻笑,“有碑不若无碑安,一日碑存一日笑。”[[2]程芳银,程薇.箧存诗校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88-89页.][2]

  (二)感人亲情诗

  亲情是最真诚的陪伴,可以给予无比的温馨和依靠。可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诗人存诗258首中,写亲人的诗有10余首,有与亲人相伴的无比欢乐,有对亲人的无穷思念。诗人直接描写对先父思念的诗有《扫墓归故里青宴轩》。1720年寒食节,诗人回到故乡祭祀亡父。诗人回忆起先父生病时的困顿窘态,“困甚梅昌言,衰过习凿齿。”表达自己对先父长久思念,“狐死正首丘,梦寐犹念是。”结尾时更是睹物思人,悲痛不已,“忽睹小池旁,依然旧桃李,呜呼树尚存,先人不见矣。”[[3]程芳银,程薇.箧存诗校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43页.
  ][3]诗人婚后不久,离开了生养陪伴自己多年的母亲,与丈夫徐起泰从睢宁到了宜兴。此后可能未能与母亲现相见,诗人把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与牵挂写入诗里。“暗中时拭思亲泪,”诗人没有详细描写自己如何深深思念母亲,却写母亲“只恐思儿泪更多,”运用反衬,表达那难以割舍的亲情。除了父母养育之恩,亲情还包括手足之情、血脉之亲,诗人用诗写兄弟、写侄女、写表妹。如《予四弟,请予易其名字,予取文王世子语,为更名曰克昕,字微子,因诗以相勖》,四弟要改换名字,于是诗人特别取周文王的话,为其更名曰克昕,字微子。诗人对四弟满是喜爱和赞美,“四弟性明慧,翩翩致可喜。”“就傅勤诵读,弱冠终军齿。”四弟天性聪明,风度翩翩,跟随师傅勤苦读书,虽然年纪轻轻,但却如终军一样有才能。最后诗人也对四弟提出了希望和劝戒,“努力事葺修,栋梁庶不圮。莫若江南橘,逾淮化为枳。”劝戒四弟还是要努力提升自己,只有这样,无论在何时何地,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三)田园生活诗

  东晋陶渊明开创田园诗体后,以广阔自然天地和广大人民生活为场景的田园诗经久不衰。诗人也写了大量田园生活诗。这些诗描绘了美丽的田园场景,读来有一种美的享受,好似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呈现在眼前。如《小园晚春》云:“蛙鼓喧终日,清渠绕作城。开窗觑柳色,移席就莺声。春菜留畦莳,新茶蓄水烹。杨花多事甚,点点著轻衣。”[[1]程芳银,程薇.箧存诗校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3页.][1]诗人写晚春时节的田园景色。耳间或有蛙鼓、莺歌,眼前柳树青青、杨花飘飞,周围清水围绕、时蔬落园,烹著新茶淡香盈鼻,展现了一幅悠闲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如《长干晚眺》云:“人家烟树下,山水夕阳时,风向归巢鸟,亭悬卖酒旗。”[[2]程芳银,程薇.箧存诗校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129页.][2]傍晚时刻,诗人在长干眺望远方,只见树木葱郁,云烟缭绕,太阳逐渐落下山去,水面被落日的余晖染成绯红。山水夕阳时去,高悬的酒旗随风飘曳。这是一幅如画的美景。又如《赠渔翁》,先写渔翁坐在水边的岩石上,静静地等着鱼上钩,“鳣鲤与鰋鲂,随它自上饵。”再写渔翁一天“得鱼多”,傍晚时刻,入市卖鱼,换钱买酒,“卖钱过当垆,买酒先尝味”。紧接着写渔翁回家和妻儿一起品酒,酒醉欢歌。最后写渔翁铺着蓑衣安然入睡,“长歌明月中,铺着蓑衣睡。”。全诗运用叙述的手法,给我们呈现出渔翁的生活场景,表达了渔人捕鱼养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极富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

  (四)美好爱情诗

  爱情,永远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诗人笔下的爱情诗也千姿百态。倪瑞璇也写了不少的爱情诗。闺居期间,曾写下《老女叹》,诗云:“起对菱花整午妆,红袖轻掀露双玉。一声长叹背妆台,帘前双燕又飞来。”[[3]程芳银,程薇.箧存诗校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75页.
  ][3]起床后对着镜子好好地梳妆,是看到自己容颜易老?是感叹自己形影孤单?长长叹一口气,转过身背对妆台,又看到燕子双双飞来飞去又飞来。青春朦胧的年代,哪个少女不怀春?每个女孩都希望有自己喜欢的人。整首诗没有爱情的字眼,借“双燕”。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婚后虽然只有短短6年,夫妻之间却是伉俪情深,幸福满满。除非朝朝暮暮,花前月下,夫唱妇随,短暂的分离也令人愁畅不已,思念不断。如《喜夫子至》,丈夫回南方老家看望父母,诗人在家思念不已,思念有多深呢?是“百结柔肠日几回。”是才下心头,却上眉头,是“双眉君到始分开”。爱情,不只是顺境时的琴瑟和鸣,更是逆境中的不离不弃,伴随抚慰。如《夫子应试失意回睢,予时抱病,不觉泪下,遂请阅其所试文,直欲搔首问青天也》。徐起泰才华横溢,颇有名望,可在科举一直不如愿。科考不顺,徐起泰匆匆回归,凄苦不堪,“霜风吹冷敝裘回”,诗人抚慰丈夫,“莫笑此行无所得,饱看春色渡江来。”不要说自己此次去参加科举考试一无所得,一路走来,你可是放眼看遍春色哦。《家中失仆,夫子怒甚,予戏为此以解》云:“家贫童仆弃,不告远离群。杜亮非忘主,萧公愧少文。”[[1]程芳银,程薇.箧存诗校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228页.][1]家中贫穷,仆人因此出走,丈夫比较愤怒,诗人用典故诙谐有趣地劝解丈夫。美好的爱情,不只体现在琴棋书画诗酒花,还体现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生活。

  三、倪瑞璇诗歌艺术特色

  倪瑞璇的诗,虽然仅存有258首,但在语言运用、创作手法、创作风格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自然浅俗的语言运用

  无拘无束的闺中生活、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婚后的幸福生活,给诗人提供了许多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诗人写诗,多用浅俗易懂的语言,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如《喜霁》,春天应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但阴雨绵绵,几乎把整个春天废了。终于天气
  变得晴朗了,“风雨春几废,轻寒忽转睛”。雨过天晴,万物也是生机盎然,蝴蝶飞来了,花儿也不会受风雨摧残了,“蝶出离颠沛,花开遇太平。”云全都散去了,天空变得更加明亮。人的心理也是一扫阴霾,变得明亮开朗起来。“一天云尽解,爽亮过清明。”整首诗没有什么华丽词语,只是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气候的变化,借天气的变化表达人心理的变化。又如《旅馆夜听雨》,“凄风败箨夜灯青,旅馆愁多户自扃,只有梦中忘是客,又教寒雨滴人醒。”[[1]程芳银,程薇.箧存诗校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127页.][1]雨水耽搁了旅程,雨水何时停止呢?虽是“夜”,依然是“凄风”、“寒雨”,内心充满忧愁,于是梦中又醒,把自己的愁时长化了。整首诗,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把环境的恶劣与心理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又如《庚戌除夕同夫子赋》云:“一岁今朝尽,平安不厌贫。瓦盆少置酒,土甑任生尘。雪落犹余腊,梅松已得春。早眠灯火灺,不似过年人。”[[2]程芳银,程薇.箧存诗校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268页.][2]庚戌除夕到了,与夫子一起赋诗。虽然是除夕,可是“少置酒”,“任生尘”,日子过的有点“贫”,于是不再守岁,而是早早熄灯睡觉。整首诗,用平淡的语言,描绘特定时期即除夕的生活安排,不只是展示生活的困苦,也表达了诗人一家的平平安安。

  (二)丰富多样的创作手法

  倪瑞璇熟读四书、五经、魏晋六朝、唐宋八家等若干经典,写诗时大量使用典故,借典故来表达心性。如《米酒行,代樊大母舅寿于磐张先生》有“毕卓窥邻瓮”,“陶潜折老腰。”这里有两个典故。据《晋书》载,毕卓好酒,曾醉酒后盗邻居的酒,而被邻居捆绑,天亮后主人才知道是毕卓,于是解绑并谢罪,然而毕卓却谢主人让他闻了一夜酒香。另陶潜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官过起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樊大母舅为张先生祝寿,赠送“脱粟兼浊松下怜醪,”把张先生比作毕卓、陶潜,“免教毕卓窥邻瓮,省得陶潜折老腰。”不致让张先生尴尬,体现了诗人对寄居之人的温情。又如《过金山寺》云:“江心生一寺,不似在人间。陆羽曾尝水,苏公数宿山。”[[3]程芳银,程薇.箧存诗校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202页.][3]金山寺中泠泉被唐代品泉家刘伯刍认定为天下第一泉,而茶圣陆羽曾经品尝过中泠泉的水。宋代苏东坡曾经多次路过金山寺,且留下若干诗文。通过典故,把自己与历代大家相比,表达诗人的自谦之情。
  倪瑞璇善于使用铺叙的手法,把情感展开,既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又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季秋月觅得旧棉裙,念母堕泪》中,诗人直接描写环境,“唧唧寒蛩四壁闻”,诗人自己开箱觅得旧棉裙,那是自己的母亲为自己做的,此时睹物思人,于是“一声长叹双噙泪。”诗人把自己的心情和节令天气等结合在一起,运用铺叙的方式,让景象和自己的心思融为一体,闺居时虽然是寄人篱下,但毕竟与母亲同在一起,如今和母亲天各一方,见到母亲为自己做的棉裙,自是倍加思念。
  倪瑞璇还使用其他多种表现手法,来写景、记游、送别、戏谑等,既展现文人的雅致,又体现生活的气息,思想和情感在其中自然的流露出来。如《喜夫子至》云:“百结柔肠日几回,双眉君到始分开。”通过夸张,把对丈夫思念之深表达得淋漓尽致。又如《同夫子坐紫薇花下》,诗人通过描写,直接点明了时间、地点、天气状况和紫薇形象,“守秋光”,“雨洗风扶在草堂。”通过对比描写了秋日紫薇“鲜浓一树”,“繁于芍药真成锦,高比梧桐直过墙。”紫薇,宝贵的象征。整首诗,不仅写紫薇的形象,实际上也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愿望,“携手共君花下坐”,只是眼前的美好,但丈夫最好要有功名,能做官,能出人头地,“作紫薇郎”。

  (三)不拘一格的创作风格

  纵观倪瑞璇仅存的250多首诗歌中,我们可以窥见,诗人颇受盛唐诸大家的影响。继承并发扬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如《纪梦中代李太白题诗》、《题俞舜卿先生山水画卷》等,模仿李白的痕迹较重。读《题俞舜卿先生山水画卷》,不禁联想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如《琵琶行》云:“戊戌又八月十五夜,樊大妗召饮,听又师弹琵琶,大舅命予仿香山体即席赋诗。”自然想到白居易的《琵琶行》,两诗中主人公琵琶女的命运基本相同。诗人着重描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及其艺术效果,与白居易诗异曲同工。同时,倪瑞璇“以文为诗”,用散文写作方式进行诗歌创作,将明白如话的议论糅入诗歌,以议论直言个人感受和情绪。如《扫墓归故里过青宴轩》,序言道:“先君构轩曰青宴,植桃李数百株,取青莲宴桃李园之意也”。诗人给我们描绘一美丽的园林:大片的桃李花木,还有亭台、轩榭、回廊、池塘。虽然倪瑞璇在外寄居多年,寒食节归来扫墓,徘徊于荒园,仍然依稀可见往日的芳华,“忽睹小池旁,依然旧桃李”。一首诗,更像是一篇游记散文,展示美丽的园林。又如《次夫子登报恩寺墖》云:“形势阅千古,百尺栏杆凭。白云手可掬,俯视人如蝇。”[[1]程芳银,程薇.箧存诗校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131页.][1]报恩寺墖占据险要位置,高耸入云,已历经三百年左右。诗人感叹到,“六朝竞战斗,三国聚群英雄。眼底俱陈迹,但见山堎嶒。”历史上群英不断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杀戮和争斗,时过境迁,他们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有山如故。

  结论

  倪瑞璇是清代初期一位有才华的女诗人,自幼熟读经典,学通古今,加之寄人篱下的独特生活经历,感知敏锐。内心虽然孤独,却非常热爱生活。一生仅30年,著作却颇丰,可惜临终尽焚所作“时艺二百余首,古文约百五六十首,诗约千余首”,最终流传下来诗歌只258首。存诗虽少,但领域广阔,涉及写景、记游、咏史、抒怀、悼亡、送别、田园、国事、戏谑等诸多方面,可谓“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诗中融入了诗人丰富的感情,深邃的思想;少量存诗,呈现出自然浅俗的语言运用、丰富多样的创作手法、不拘一格的创作风格等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程芳银,程薇.箧存诗校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2
  [2]程芳银.清诗撷英[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12
  [3]李雷.清代闺阁诗集萃[M].北京:中华书局,2010.2
  [4]周啸天.古典诗词鉴赏方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2
  [5]刘云鹤.宿迁市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6]程芳银.宿迁史话[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7]张秉戍、萧哲庵.《清诗鉴赏辞典》[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8]刘世南.清诗三百首详注[M].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
  [9]陈友琴.千首清人绝句[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10]叶嘉莹.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3
  [11]苏芸.论历代妇女咏古抒怀诗[J].昌吉学院学报,2005(3)
  [12]阿零.才女的焚烧与毁灭[J].国学,2008(1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862.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9月6日
Next 2021年9月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