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泰国拜师节浅析泰国学生的师道文化

本文通过对泰国拜师节主要内容的研究,阐述了拜师节的由来及在泰国世俗社会的地位,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针对泰国的拜师节文化展开探讨,分析了在泰国拜师节对泰国学生的意义,拜师节与师道文化的关系以及泰国师道文化备受重视的原因,体现出泰国拜师节是文化艺术

  引言

  泰国是一个完好保留传统习俗的国家,“尊师重教”的传统也在泰国深入人心,在泰国,每逢拜师节到来之际,整个泰国举国上下十分热闹,拜师节作为泰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有效的对师道文化进行弘扬和传承,同时也为推动整个泰国教育行业的有效发展,实现泰国师道文化传承起到重要影响作用。拜师节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在泰国的文化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泰国人来说,通过拜师节可以推动泰国学生在进行师道传播的过程中实现泰国文化的发展,推动教师职业在泰国的地位,同时也为培养泰国学生在进行传统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尊师重教的习惯提供有效的依据。
  在泰国师道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其从最初一个简单的仪式发展到而今备受泰国人重视的重要节日,这也充分证实了在泰国文化艺术发展进程中,拜师节文化的发展对整个泰国师道文化的有效传承,所以就整个泰国来说,拜师节不仅仅是泰国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同时其在发展过程中也体现了泰国人对教师的尊重,对培养泰国学生尊师重教文化习惯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泰国的拜师节

  泰国有两个教师节,准确地说是一个教师节和一个拜师节。教师节在1月16日,这一天是全国学休日,目的是让学生和公众记住教师在人们生命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是他们传授知识,令人们感到生命的光明。而拜师节则是安排在每年的6月。泰国XX规定,每年的6月各个学校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安排一天作为拜师节,让老师接受学生的拜礼和鲜花。一般拜师节都会选在星期四,因为在当地传统文化中,这一天的主神作为人类的导师而受到膜拜。因此每逢6月,就有不少学校开始隆重的进行拜师节的筹备,一方面促使学生能够更好理解教师劳动的不易,同时也为推动学生在日常生活过程中提升对教师的尊重起到积极推动。

  (一)拜师节的由来及在泰国世俗社会的地位

  在泰国,所谓的“拜师节”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教师节”。泰国“拜师节”的来源已久,泰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与佛教有着十分深厚的渊源,因此从历史渊源上来看,泰国的拜师节文化真正的起源是源于佛教。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泰国拜师节文化发展的最主要渊源之一。[田平.泰国的敬师节[J].泰国文化,2008(12).]
  在泰国的古代发展时期,当时泰国的文化教育主要有三种形式:除了宫廷式教育和师徒传艺式教育外,最主要的教育方式就是佛寺式教育,而随着素可泰王朝的发展,佛教文化逐渐兴盛,并开始成为泰国的国教,所以僧侣的地位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泰国文化艺术发展的进程中,泰国文化中对僧侣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推动了泰国拜师节的发展。按照泰国的传统规定,一个男子要想真正成年,就必须出家为僧,学习知识,所以这也促使泰国的文化发展中,佛教对人们的思想影响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深刻,而寺庙就成为泰国实施教育的重要机构,寺庙的僧侣成为传授知识的老师,这也促使泰国对佛教老师的这种崇拜不断升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泰国人对佛教文化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也注定了泰国人对佛教的崇敬不容侵犯,而老师作为佛教传授经文的人员,其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在现代泰国社会,寺庙教育被现代学校代替,传授学生知识的也由僧人变为教师,但泰国人对传道、授业者的尊敬并没有减弱。而且泰国文化中人生轮回观念深厚,有很强的报恩思想,对于传授知识给自己的老师,都感恩备至。所以这就推动着拜师节文化在泰国逐渐发展并兴盛。
  最主要的教育方式就是佛寺式教育,所以僧侣的地位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僧侣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必然受到社会的尊重与推崇,而通过拜师节这一仪式,是世人极好的表达自己内心的崇敬之情的拜师节在泰国的地位之所以非常的高,原因是在泰国的古代发展时期,由于方法。
  我们能直接感觉到,教师节实际上是一种宗教仪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拜师节当天所接到的礼物包括香烛,因为这些东西最初是准备给僧侣的,也是将老师神化的表现,所以学校允许信奉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以及其他教派的同学不参加该项活动。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有关佛教次生文化的传承,被称为“微笑的国度”的泰国,深入的传承了佛教礼仪中引申的次生文化,如恭敬——对师长僧侣的毕恭毕敬及行礼;供养——其中的赕佛向僧侣敬献财物;闻法——就是俗称的听经。当然,还有敬献花篮给老师也属于其中,花表示“因”,什么因得什么果,好的因得好的果,借着花的事相,我们了解花的观念。

  (二)拜师节的基本内容

  拜师节不仅是泰国教师眼中一个十分重大的节日,同时也是学生向教师表达尊敬和爱戴的节日,是学生尊师重教形式呈现的必然结果。拜师节的前几天,学生们就开始做准备,制作捧花并排练献给老师的赞歌,制作捧花献给老师是拜师节最重要的一个传统,由于捧花是用鲜花制作而成,拜师节的前一两天,捧花的制作工作才正式开始。在这几天,学校经常会把一些课程暂停,把时间留给学生制作捧花,同学们更是每人都提着一大包针头线脑、鲜花芳草,认真制作,有的学校还举行“捧花大赛”,以班级为单位制作捧花,从中评选出最漂亮、最有创意、最富深情的作品,获奖的班级将在拜师节典礼上接受校长的嘉奖和颁发的证书。学生们制作的捧花造型丰富,有的是佛头形状,有的像孔雀,还有抽象派的。
  每年的拜师节一般都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开始,第一项是向国王的画像敬礼,颂祷词,这是泰国公众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这一环节的展示也是为了体现泰国人对拜师节文化的敬重,敬礼和颂祷词结束后,学生代表还要代表所有的学生对教师表达感恩之情,同时对自己日常学习生活中所存在的不足和缺点表示忏悔,这也是拜师节活动开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环节,同时也表明了学生对教师的敬重及内心的虔诚,学生代表发言结束之后,就要进入真正的拜师环节了,在这个环节中,一般说来是全体学生以“跪拜”的姿势趴在地上,一起为老师唱赞歌,情到深处有的学生甚至痛哭流涕,礼毕,全体同学手拿精心制作的捧花,在司仪的指挥下一排排从礼堂的最后开始“膝行”,一路跪向坐在xxxx台上的老师们,跪到老师跟前,学生们将捧花举过头顶,俯身行个大礼,将捧花献给老师,老师们接过捧花,双手合十对学生还礼,献花完毕的学生跪着一点点挪离xxxx台,一直跪到台边的台阶,他们才站起身回到班级中,场面令人为之动容。而通过这种大规模跪拜的行动来表现泰国师道文化中对教师的尊重和崇敬之情。[杨本科.泰国拜师节的文化意蕴[J].泰国风杂志社,2011.]
  所以在泰国学生发展的进程中,其对教师的爱戴通过拜师节得到了最直接也最真实的表现。在这一天中,学生不仅要向教师献上鲜花以表示自己对教师的尊重和爱戴,同时在进行奉送鲜花的过程中,为了表示对教师的尊重,学生一般是行跪拜礼,跪着将鲜花送给自己的恩师,因此这也充分证明了在泰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教师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所以在泰国学生的眼中,泰国的拜师节文化事实上也是泰国文化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大优势体现,是泰国的学生向教师表达自己的尊重和崇敬之情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仪式是由校长在一本图书的封面上按上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印而结束,它意味着学生在新的一年中能更加勤奋地学习。

  (三)拜师节与师道文化的关系

  在泰国,拜师节是泰国师道文化的体现,也是泰国在进行尊师重教文化熏陶过程中最直接的表现。拜师节和泰国的师道文化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通过拜师节的开展,有助于推动泰国师道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同时也为更好的实现对泰国拜师节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重要推动。此外在进行泰国拜师节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其也充分的对泰国的师道文化进行了弘扬,促使泰国学生在进行拜师节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了解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对教师的尊重,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尊师重教的传统习惯。因此,在泰国,拜师节和师道文化间是的和谐统一的关系。

  1、拜师节是师道文化的产物

  在泰国,拜师节事实上是泰国师道文化发展的产物。泰国是一个十分尊师重教的国家。在泰国拜师节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其本身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对泰国师道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在泰国师道文化发展过程中,拜师节的发展是泰国师道文化得以发展和弘扬的最直接结果,而随着泰国拜师节在后天发展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孙慧、冯舒芳.传统师道文化浅论[J].教书育人,2007(30).]
  在每年的拜师节开展过程中,学生在拜师节开始之前就要进行大量的繁琐工作,通过繁琐的工作以确保在拜师节活动开展的当天能够以最隆重的礼仪来表达自己对教师的尊重和崇拜,因此拜师节文化的产生事实上也正是源于泰国的师道文化发展。
  因此对泰国的拜师节来说,其事实上也正是泰国师道文化长久发展的产物。通过一系列异常复杂的环节和流程,例如,拜师节的前几天,学生们就开始做准备,制作捧花并排练献给老师的赞歌,有的学校为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做捧花,听了一些课程,有的学校甚至举行了捧花大赛,每年的拜师节一般都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开始,第一项是向国王的画像敬礼,颂祷词,都敬礼和颂祷词结束后,学生代表还要代表所有的学生对教师表达感恩之情,这些流程都体现了在泰国文化传统中对教师的尊重,学生在向教师献完鲜花后,还要继续行六个跪拜礼,再次表示对教师的感恩之情,这些看似繁文缛节的礼仪再次证明,教师是泰国社会中非常受尊敬的职业,这些流程都体现了在泰国文化传统中对教师的尊重,而泰国的师道文化的传承发展也是推动拜师节出现的最直接原因。2、拜师节为学生表达对教师崇敬之情提供契机
  拜师节的出现为学生表达对教师的崇拜之情也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在泰国拜师节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学生向教师表达自己的崇拜之情往往是通过在拜师节这一天的各种繁杂礼仪来进行直接体现,对泰国来说,拜师节不仅仅是一个向教师表达崇敬之情的节日,同时也是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体会教师授书不易的重要形式,学生在拜师节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拜师节向教师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同时也为学生更好的提升自己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率予以保障。[亦师亦友——中国汉语教师跟随当地学生体验泰国文化.中新网[OL].http://www.chinanews.com/hwjy/2011/08-15/3257456.shtml]
从泰国拜师节浅析泰国学生的师道文化

  二、师道文化对泰国学生的意义

  对于泰国学生,师道文化的发展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传承,因此师道文化在泰国享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泰国的学生,通过师道文化的更深入的学习可以促使自己更好的理解教师工作的不易,实现自己拜师情节的良好彰显。作为泰国学生,应该更加的理解泰国的教师对教育的重要性,按照泰国XX规定,拜师节在六月,各个学校可以自行选择当中的任何一个星期四作为拜师节。星期四这一天在泰语当中叫做“วันครู”,汉语直译为“师日”。泰国古时把日、月、火、水、木、金、土七星称为七曜(曜,音耀,有光芒,照耀的意思),故后来当把这七个星体的名称分配一周中的七天时,便把这七天分别称为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和土曜日,星期四这一天的木星是八大行星当中最大的,把老师比作木星,其重要性可见一班,老师也像木星一样给我们知识,让我们的生命从此有了智慧的光芒,由此可见泰国教师的社会地位如此之高。[高高.泰国文化漫谈[N].河北师范大学校报电子版-河北师大报.2011-5-25]
  教师是一个榜样,也就是一个可供模仿的典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文化底蕴的传承者,人格力量的塑造者,而教育,天然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一种虔诚而温馨的情怀,和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教师就是启发心智传播文化靠传授知识为使命的职业,作为泰国的教师,他们工作认真负责,不断在思考和创新,寻求如何令泰国学生会主动学习、思考和发展,并引导他们树立高尚的人格和坚毅的心志,由此可见,泰国老师是泰国生命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泰国传统师道文化认为,教育是“上施下效”的过程,泰国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具有绝对权威和远远高于学生的地位,“师道尊严”是泰国教育师道文化的一大特先秦时期,泰国老师被当做偶像,与天、地、君、亲并列在一起加以崇拜,视泰国老师为“圣人”、“君子”。[叶澜.新世纪泰国老师专业素养初探[A].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7]告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243.]人们认为,泰国老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之大任,不能也不应该动辄言“利”,因为君子曰“义”,小人才曰“利”,泰国老师应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应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努力当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安贫乐道”也应始终是泰国老师的传统美德。此外,人们常以“蜡烛”、“人梯”、“园丁”来比喻这一职业,赞扬其默默无闻、牺牲自己、甘于奉献、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崇高精神。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我认为,所谓的传统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对本民族的认同感,是全民族的一种精神归属有了这种认同和归属,民族文化才能得以传承,所以,对传承传统文化,教师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教师不断的学习,完善自己,不厌其烦,无怨无悔的悉心教导,可能会造成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缺失,所以,教师在一个社会中扮演着一个不断完善自我并切传播知识的重要角色。

  (一)尊师敬师思想的升华

  首先师道文化是泰国学生尊重敬师思想的升华。对于泰国学生来说,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崇敬之情不断累积,最终汇总成为一种更高程度的指导思想,推动着其在进行尊师重视过程中更好的实现对教师的崇拜和敬重之情。

  (二)虚心求教行动的指导

  其次,师道文化也是学生虚心求教行动的指导。在进行师道文化弘扬的过程中,对于泰国的众多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师道思想的引导,可以促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的实现对师道文化的传承,同时通过师道文化的指引让自己加深对教师的崇拜之情,从而实现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更好的虚心进行求教。所以师道文化在泰国学生眼中,是学生虚心求教行动的指导。

  (三)促进师生间和谐共处,互相尊重的理由

  师道文化同时也是泰国师生间实现和谐共处,互相尊重的理由。对泰国的师生来说,在泰国师生相处的过程中,通过师道文化的引导,可以促使师生间能够互相尊重,实现和谐共处。师道文化中要求学生充分实现对教师的尊重,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对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人人格,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发扬。所以师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促使师生间和谐共处,互相尊重的理由。

  (四)个人发展之路的起点

  在泰国,师道文化的发展更是师生间和谐处,并推动学生个人良好发展的起点。学生通过对教师的尊重,能够与教师实现良好的互动,并推动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习效率。通过对更多更深入知识和文化的学习,有助于促使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有效的进行个人前景的规划,实现个人的更好发展。所以对泰国的学生来说,师道文化的传承也是其个人发展之路的起点。

  三、泰国师道文化备受重视的原因分析

  在泰国,师道文化备受重视。综合分析其原因,造成泰国文化发展中师道文化备受重视,其原因包含历史、文化和人们日常思想熏陶素养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泰国礼仪之邦的历史传承

  首先,泰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泰国的礼貌礼节大体上都沿用佛教礼仪。无论是见面打招呼,还是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以泰国双手合十礼为例,泰国人的见面礼主要是行源自于佛教礼仪的双手合十礼。即行礼时要各自在胸前双手合十相互致意。具体做法:双掌在胸额之间对合,双掌举得越高,表示尊敬程度越深。[杨本科.泰国人的师生之礼[N].中国文化报,2011-6-18.]比如说,平民百姓见国王双手要举过头顶;晚辈见长辈要双手举至前额;平辈相见举到鼻子以下:长辈对晚辈还礼举到胸前。手部不应高过前胸。另外还要面带微笑地低头行礼,同时说:“你好/再见”,行礼的顺序一般是按卑者优先的原则进行,如l地位较低或年纪较轻者应先合十致意,尊者再双手合十位于前胸还礼,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男女之间见面时不握手,俗人不能与僧侣握手,与此同时,泰国很注重礼貌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在待人接物时,泰国人所表现出来的温文尔雅一向都被全世界所公认。这当中.你能够轻易地感受到佛教的教育魅力。从别人面前走过时(不管别人是坐着或站着)。必须要躬着身子走过去,以表不得巳而为之的歉意,尤其是妇女从他人面前走过时.更应如此,若是晚辈从长辈面前走过时,必须合十躬身而过l如果再加上一句:“对不起”则更能体现出你的修养。礼仪之邦的历史传承促使泰国在进行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师道文化。而随着历史的传承,泰国师道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所以对泰国来说,其对师道文化的重视源于其礼仪之邦的历史沿承。[〈泰〉素帕达·素葩:《泰国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家庭、宗教、风俗》,泰国:瓦塔纳帕尼出司,1998年,第83页。]

  (二)佛教文化中重师思想的熏陶

  其次,泰国在发展历史中十分重视佛教文化的发展,而在佛教文化中,对重师思想的传承也是佛教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泰国在长久发展中,人们对佛教的虔诚也推动着泰国重师思想的不断进步和传承。以อาจารย์和ลูกศิษย์这两个词为例,อาจารย์原指寺院中的高僧,ลูกศิษย์原指寺院里的侍童,这两个词都来自佛教语言。早期南传佛教的教化以寺庙教育为主要方式实现,早期的寺庙教育也就是为了佛教的传播,南传佛教寺庙从古代以来,除了传播佛教教义进行道德教化以外,一直还承担了世俗文化教育的责任,识字、简单的算术以及巴利文这种宗教语言的学习也是在寺庙中实现的。泰国也不例外,它的公共教育起源于寺庙。在古代,国家没有专门的学校,佛寺就是普通家庭子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泰国的佛教寺院变成了学习和文化的中心,从而产生了最早的教育。从13世纪泰国君主制度的建立到19世纪中期西方意识的引进,泰国的教育是由僧侣来完成的,佛教僧侣控制着泰国的教育体系,泰国的教育也走进佛教寺院的中心。受佛教的制约,世俗的普通教育多由寺院僧人承担,文化教育同寺院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代教育制度建立后,寺庙教慢慢衍生为专门的学校教育,泰国社会培养了专业的人员针对不同的学科来教授不同年龄层次的泰国公民。[尔东.泰国佛教概况[J].法音,1982(3).]因此,อาจารย์这个词由原来专指传授佛教和知识给侍童的高僧通过对佛教语言的借用延伸为如今我们所指的教师一词,而ลูกศิษย์一词也由原指在寺院接受传教和学习的侍童经过佛教语言的借用延伸为如今我们所指的学生一词。语言借用同时也表明,相对于原始的家庭教育,佛教自开始就被泰民族与水平较高的教育联系在一起,因此寺庙教育在提高泰民族道德修养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泰民族的知识水平。为了推广寺庙教育,素可泰六世王立泰(1347—1374)即位后开国王出家为僧之先河,泰国凡男子一生中要出家一段时间的习俗始于此。短期的出家,使得寺庙教育与社会需求挂钩,僧人还俗后成为当时社会建设的人才。阿育陀耶王朝八世王对官员短期出家的规定更是大大推动了佛教的传播和社会的发展。

  (三)感恩思想的体现

  感恩思想的影响也是泰国师道文化得以良好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原因。“感恩”是一种领悟我们生活在大自然里,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恩赐太多。例如对太阳的“感恩”,那是我们对温暖的领悟,对大海的“感恩”,那是我们对海纳百川的领悟。因为“感恩”是一种回报,是对父母养育的回报,是对朋友关心的回报,因为“感恩”是一种动力,因为懂得感恩而更加能够勇敢前行,这种领悟应该是发自我们内心的。佛教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称做依正不二、自他不二,就是说,每个人由过去业所感的身心叫做正报,即我们的生命的主体;而把我们身心所依托的山河大地、国家社会叫做依报,即我们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既然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一体不二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应该对一切事、一切人都要有感恩的思想,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生活、发展,都是无数从事各行各业的人辛勤劳动和密切配合的结果,甚至,当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做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享受前人赋予的一切成果了,离开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人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正是人们遵循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的社会运行的规则和机制,人类社会才得以正常运转。[辛世俊——佛教的感恩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感恩思想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完美的交融,使得人与人﹑人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在泰国师道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感恩思想的传承是泰国师道文化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泰国人的感恩思想的传承推动着师道文化在泰国文化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为推动泰国师道文化更好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四、总结

  在泰国,师道文化备受推崇。而源于师道文化的影响,拜师节也应运而生。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针对泰国的拜师节以及泰国师道文化的发展传承进行了探讨。通过本文的探讨,本文认为师道文化在泰国文化体系中占有十分中国要的发展地位,且泰国师道文化在学生中备受推崇。因此,师道文化在泰国文化体系中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推动泰国文化的发展,促进泰国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工作,并提升对教师的尊重和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

  参考文献

  [1]田平.泰国的敬师节[J].泰国文化,2008(12).
  [2]杨本科.泰国拜师节的文化意蕴[J].泰国风杂志社,2011.
  [3]孙慧、冯舒芳.传统师道文化浅论[J].教书育人,2007(30).
  [4]亦师亦友——中国汉语教师跟随当地学生体验泰国文化.中新网[OL].http://www.chinanews.com/hwjy/2011/08-15/3257456.shtml
  [5]高高.泰国文化漫谈[N].河北师范大学校报电子版-河北师大报.2011-5-25
  [6]叶澜.新世纪泰国老师专业素养初探[A].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7]告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243.
  [7]杨本科.泰国人的师生之礼[N].中国文化报,2011-6-18.
  [8]〈泰〉素帕达·素葩:《泰国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家庭、宗教、风俗》,泰国:瓦塔纳帕尼出司,1998年,第83页。
  [9]尔东.泰国佛教概况[J].法音,1982(3).
  [10]辛世俊——佛教的感恩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2009[2012-04-15].htp://www.fjnet.com/fjlw/200902/t20090210_108164.htm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795.html,

Like (1)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11月16日
Next 2020年11月1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