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儿童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儿童文学作为现代文学的一个分支,承袭了现当代文学对于现实的深刻关怀与书写传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在“左翼”文学思潮的影响下,呈现出现实性与革命性特色,即演变为“红色儿童文学”,希冀儿童做新一代的战士,抵御外辱、复兴中华。本论文运用文本阅读的研究方法,借助儿童文学作品,反映了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处在水生火热的生活中,揭露了国民党当局统治下的地区社会黑暗,讲述“正义战争”,鼓舞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挖掘解放区“红色儿童文学”题材小说对儿童文学史的发展以及新时期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三十年代;红色儿童文学;小英雄;民族复兴
引言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开始侵华,儿童文学呈现出了现实性和革命性的特征。随后又发动了“一二八”事变,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儿童文学家创作了大量的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小说,且小说主人公大多是“小英雄”。由此,红色儿童文学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参与到革命历程中。中国作家企图以文学为武器来参与革命,华山、李新田、徐光耀等作家为三十年代儿童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儿童文学作品是被成年人写出来的,所以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有着成年人的情感价值观,自然而然的流露出当时的社会潮流。三十年代涌现出一大批“红色儿童文学”作品,如华山的《鸡毛信》、管桦的《小英雄雨来》、徐光耀的《小兵张嘎》、李心田的《闪闪的红星》以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小英雄的形象,热情讴歌了根据地少年儿童机智勇敢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敏感时代脉搏的现代儿童文学在这一时期显出新的特点,民族战争成了儿童文学的主要题材,现实主义精神进一步得以发扬”。[1]“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三十年代儿童文学现实性和革命性被进一步加强深化。儿童文学的现实主义色彩紧扣时代脉搏,将社会变革的趋势再次投影于社会。三十年代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其它现代文学迥然不同,它真实地反映了战火连天、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旨在激发广大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怀,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区反抗,承担起复兴中华的责任。
一、“红色儿童情报员”
由于战争,儿童上学的权利被剥夺了,甚至在敌占区日寇和汉奸还对儿童实行奴化教育,妄图使儿童成为他们的顺民,甚至奴隶。国人救亡图存、爱国进步的活动受到压制,而毒害儿童心灵的殖民教育却格外猖獗。战争给人们带来苦难,同时也教育了人们,包括少年儿童一代在内都受到了锻炼和教育。这一时期的儿童,在战火中经受着磨练,身心两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解放区儿童文学的显著特点是,它十分注重儿童文学在培养儿童爱国主义精神和坚持斗争品质的作用。
(一)红色儿童情报员形象分析
三十年代战火纷飞,社会动荡不安,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以及反抗国民党当局的黑暗统治,除了各族人民积极抗争之外,有一支特殊的力量不容忽视,那就是“儿童团”。战争中情报尤为重要,由于儿童这一特殊身份,较成年情报员有其优势,不被鬼子和汉奸怀疑,更容易为革命者传递情报。对“红色儿童情报员”的形象分析有利于为当代新生儿起到革命教育意义、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意义。
《鸡毛信》这部红色儿童小说,充满了对英雄的渴望追求,对敌人的无限仇恨,具有很强的抒情色彩。主人公海娃是一个普通孩童,又是一个革命小英雄人物。海娃忠诚于革命,即使面对强大的敌人,他依然毫不畏惧,毅然接受了送鸡毛信的任务。海娃在送鸡毛信的过程中,威力保存好鸡毛信,同敌人斗智斗勇,表现出了为革命现身的精神。“海娃”这一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他坚强、勇敢、机智、舍己为人,给读者真实亲切之感,能使读者越过作品,真切的感受到战争,具有很重要的的爱国教育意义。通对小说内容的分析,《鸡毛信》大概可分为四个方面。
(一):海娃机智地将鸡毛信绑在老绵羊的尾巴下,成功地躲过了鬼子的搜查;(二):海娃巧妙地骗过了敌人的哨兵,从而成功逃跑;(三):海娃像鬼子一样,摇晃白旗,躲开了鬼子的岗哨;(四):海娃再次落入敌人之手,巧妙地引诱鬼子进入了八路军的伏击圈。
海娃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即送鸡毛信的过程中,跌岩起伏、动人心魄:第一次落入敌人手中—逃脱魔爪—再次落入敌人手中—最终送信成功,读者仿佛和海娃一起经历险境,一起执行送鸡毛信的任务,给人真实之感,同时流露出作者对过大儿童积极反抗侵略者的希冀。小海娃作为“红色儿童情报员”的典型代表人物,充分体现了在革命战争时期,生活于水深火热的战争困境中的儿童自觉、自发的抗争意识和斗争智慧。这样的儿童在另外几部作品中也有体现。
管桦的《小英雄雨来》主要描写了雨来上夜校和掩护交通员李大叔两件事,热情讴歌了雨来面对敌人时的大无畏爱国主义精神品质。尤其是小英雄雨来上夜校,偶遇躲避小鬼爱国主义精神查的革命交通员李大叔,小英雄雨来藏好李大叔后,被鬼子抓住以后,不论鬼子说什么、做什么始终不说李大叔藏在哪里。最后,趁着鬼子不注意,跳进河里游走了,成功的掩护李大叔躲过鬼子的追捕。整部作品热情讴歌了革命小英雄的机智勇敢,无情地批判了敌人的残暴行径。
小英雄雨来也是广大“红色儿童情报员”中的一员,热爱自己的祖国,积极的抗争着侵略者,掩护交通员躲避敌人追捕,巧妙送情报等,向我们展示出了那个年代“红色儿童”的强大生命力,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负起祖国的未来。
刘知侠的《小铁道游击队》则讲述了革命儿童小张的“情报员”经历。小张小小年纪加入了铁道游击队,扒火车、打鬼子、截物资、送情报。为了完成任务将情报送到敌人封锁线后的抗日根据地,他把自己衣服脱得精光,将情报藏于鞋底,巧妙地躲过了敌人的搜查,成功的送情报到根据地。看似简单的任务,却难住了许多老交通员,小张就是利用自己是个孩子的优势,顺利地通过敌人封锁线,及时传递了情报,让鬼子受到重创。由此,小张成为一名“红色儿童情报员”。
综上所述,战争年代,“红色儿童情报员”用稚嫩的肩膀担负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为革命传递了有意义的情报,很大程度上鼓舞了爱国人士救亡图存的信念,有利于团结各个民族共同反抗侵略者。同时,作者借“红色儿童情报员”的英雄故事,宣扬了正义战争,呼吁人们积极团结起来参与反法西斯战争。
(二)红色儿童情报员的成长模式
蒋风的《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理论》中认为儿童文学“要能给儿童认识人生、构成他将来要做一个怎样的人的观念”。[2]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不同于其他题材的小说,是一种特殊的小说。尤其是以儿童为主人公的革命战争小说,儿童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儿童更不是天生的小英雄,而是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逐渐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最终成为小英雄。
三十年代革命战争题材小说,塑造的儿童主人公形象,都是顶天立地的小英雄,都会成为一名革命战士,在战火中成长,积极投入到民族解放战争中。他们或是受父母影响,或是受战争的影响,他们从一个顽皮的孩童走上革命的道路,他们深晓民族大义,积极投入到民族解放中,被指引着成为一名有担当、有抱负的革命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斗争着。
华山的《鸡毛信》中的海娃是一个普通的放羊娃,鬼子进村以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目睹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的暴行,给海娃留下深刻的影响,小小年纪励志长大后要打鬼子。海娃同时接受了村里民兵队以及父亲的革命教育观,踊跃地参加了儿童团,手拿红缨枪、传递情报。海娃接受了送鸡毛信的任务,在送信过程与敌人斗智斗勇,最后成功的送信给八路军,把敌人带入八路军的埋伏圈,敌人悉数被歼灭。海娃为革命战争立下大功,一步一步成为抗日小英雄,同时也成为一名合格的红色儿童情报员。
管桦的《小英雄雨来》中,雨来的父母都支持革命,参加了民兵团,父亲是兵工厂的劳动模范,为抗日队伍修复枪支;母亲为抗日队伍提供后勤服务,雨来在父母的影响下,渴望成为一名革命战士。雨来在上夜校的时候遇到躲避敌人追击的革命交通员李大叔,冒着生命危险帮助李大叔,掩藏好李大叔后,被敌人抓住,雨来在敌人威逼利诱也没有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最后趁着鬼子不注意,跳进河里成功逃脱。雨来在战争中快速成长,积极地参与到抗日战争中,最后成为一名合格的红色儿童情报员。
作为红色情报员的儿童,有的人是目睹敌人暴行、接受一定的先行的革命教育观;有的人是父母亲就是革命者或者支持革命事业的、从小就懂得家国大义等。这些儿童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引路人”,指引着儿童们在战争中快速成长,克服困难,成为一名合格的革命者,担负起民族复兴的责任。例如:华山的《鸡毛信》中,海娃的父亲;管桦的《小英雄雨来》中,雨来的父母亲就是“引路人”。战争年代的“红色儿童情报员”,大都是这样的成长模式,从一个孩童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
二、苦难抗争的儿童
战争带给人类苦难,侵略者发动侵略战争,家园被摧毁,人民背井离乡、开始逃荒,儿童失去乐土、求学的权利。“七七事变”后,日军开始全面侵华,人们饱受战争的毒害,儿童也不例外,甚至在敌占区,侵略者、汉奸对当地儿童进行奴化教育,妄图从根本上打败中国,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儿童在苦难中坚持抗争着,迎的新生。
(一)“苦难抗争的儿童”形象分析
三十年代中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有良知的作家用“笔杆”做武器,用文学作品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作家将文学的号角被吹向,塑造了一大批小英雄形象,他们生活在苦难中,从苦难中站立起来,走上革命的道路,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
徐光耀的《小兵张嘎》中,嘎子是白洋淀一名普普通通孩童,本应该同同龄孩子一起快乐嬉戏,但是,战争改变了这一切。嘎子的父母在抗日战争中光荣牺牲了,从此和奶奶相依为命,最后,奶奶为了掩护革命特派员,也被鬼子残忍地杀害了。嘎子从此无依无靠,怀着仇恨的嘎子,一心想打鬼子,为亲人报仇,毅然走上革命的道路,嘎子寻找县大队、区小队是走上革命道路的开端。在战争的洗礼中,嘎子快速成长起来,积极投入到民族解放战争中。像嘎子这样在苦难中抗争的儿童,在其他作品中也有体现。
陈伯吹的《华家的儿子》中塑造了“华儿”这个儿童形象,“华儿”本应该在这一时期背着书包去上学,但是,战火席卷了整座城市,学校和家园都被摧毁了。从此,“华儿”与父母漂泊逃亡,颠沛流离,饱尝战争带来的痛苦,最后“华儿”参与了八路军,开始了人生抗争。作者赞扬了“华儿”的坚强、勇敢、爱国的美好精神品质,呼吁处在战争硝烟中的广大苦难儿童团结起来,救亡图存,积极投入到民族解放运动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苏苏的《小癞痢》中塑造了深受广大读者喜欢的小癞痢这一形象,他的母亲在日军的轰炸中不辛身亡,又在逃难中与父亲走散了,小癞痢流落街头、贫苦无依。小癞痢命运坎坷,儿童时期失去父母的疼爱,又处在时代的苦难中。但是,他并没有放弃抗争,他找到了当地的游击队,并成为游击队一名优秀的侦察兵,在一场战争中,小癞痢意外地找到了走散的父亲,从此,父子二人一起共同抗日打鬼子。小癞痢在父亲的帮助下,很快的成长起来,逐渐成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作者塑造小癞痢这一形象,旨在呼吁处在苦难中的儿童,直面苦难,积极抗争,救亡图存。
颜一烟的《机智的小马倌》中的小马倌,在很小的时候,父亲被鬼子抓去做劳工,最后再也没有回来,母亲也被日本鬼子残忍地杀害了。小马倌,无依无靠在地主家做工混口饭吃,超负荷的工作量大,工钱却少的可怜,还要忍受地主的踢打。在地主的残暴的虐待下,小马倌逃入深山野林,靠着野果和野味充饥。最后遇到了抗日联队,小马倌被收留了,很快就融入了新集体,小马倌站岗放哨、传递情报、掩护伤员,就这样开始了自己革命的道路,在战火中很快地成长起来,积极地抗争着。
李心田的《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的母亲为了掩护地下党员安全撤离,被鬼子严刑逼问,最后活活烧死,潘冬子目睹了母亲被杀害的过程,发誓要为母亲报仇,毅然走上革命的道路,经过一系列的任务磨练,最终成为一名合格革命战士。
李心田的另外一部作品《两个小八路》也描述了一个儿童在苦难中抗争的故事。孙大兴小小年纪就参加了八路军,在一次收集情报任务中,孙大兴不幸负伤,在地下党员家里养伤,期间,被告知父亲在一场围剿鬼子的战斗中不幸身亡。小小年纪的孙大兴陷入李无尽的黑暗中,沉浸在失去父亲的痛苦中,不能自拔。直到后来,经过团长的开导,孙大兴化悲痛为力量,一心想着打鬼子。身体康复后,就迫不及待的参与到抗日战斗中,屡立奇功,沉重地打击了敌人。
不管是徐光耀笔下的嘎子、陈伯吹笔下的华尔、苏苏笔下的小癞痢、颜一烟笔下的小马倌还是李心田笔下的潘冬子、孙大兴,他们都在儿童时期经历着苦难,面对残暴的侵略者,他们没有退缩,而是,走上革命道路,直面侵略者与侵略者斗智斗勇,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战斗。
(二)正视苦难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喻义想要成为一个才华横溢的伟人,必须要经过千锤百炼,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成功。苦难造就人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战火纷飞,儿童经历着国破家亡的苦难,正视苦难,走上革命道路,为革命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正视苦难,担负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责任。
“文学是时代的良心,文学家便应当是良心的战士。”[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广大人民不仅处在日本侵略者和黑暗国民党统治下,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许多家庭遭到破坏,儿童失去一个完整的家园。
“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苦难,苦难绝非是从今天才开始的。”[4]三十年代,是一个苦难的时代,日军在国土沦陷区大肆烧杀抢掠,甚至对当地儿童进行奴化教育,国民党当局打击一切进步力量,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儿童也不例外。我们只有正视战争带来的苦难,迎难而上,才能获得新生。
黄谷柳先生的《虾球传》用大量的笔墨讲述了小虾球一家的贫苦生活,由于战争的爆发,加之国民XXX黑暗统治,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轨。小虾球不满生活现状,独自出去闯荡,误入歧途,跟着王狗仔干过偷鸡摸狗的事情,也去别人家做过苦工,同时帮资本家贩卖救济粮,倒卖药品等。作者借小虾球的眼睛,向人们展现了那一时期的社会苦难,面对侵略者,没有良知的人没有去反抗,而是大发国难财。小虾球经历了牢狱之灾,目睹了自己的好兄弟牛仔的惨死,内心受到深刻的触动,决心开始革命。最后,小虾球参加了游击队,接受了游击队的正确革命教育,快速的成长起来,积极投入到抗日战争中。整部作品无情的批判揭露了国民党黑暗统治下,资本家大发战争横财,贫民生活潦困的真实场面,热情讴歌在苦难中抗争的儿童高贵精神品质,同时希冀生活在广大苦难中的儿童正视苦难,迎难而上,去战胜苦难。
所有生活在三十年代的中国人都经历着苦难,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他们都一同承受着战争带来的苦难。社会动荡不安,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制造“白色恐怖”,喊叫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主义,在对华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细菌、用活人做实验等。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经历着苦难,同黑暗的国民党当局以及日本侵略者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苦难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或者不敢去正视苦难,假使革命先烈们在当时屈服在日本侵略者以及黑暗的国民党当局的淫威下,不去斗争不去抗争,只是苟活,那么就不会有新中国的成立,就不会有现在美好的生活。我们应该向那些在苦难中抗争的儿童学习,学习他们逆境中前行、坚持不懈、积极抗争的精神品质,去正视苦难,勇敢的去面对苦难,走向新生。
三、“积极抗战的儿童”形象分析
三十年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饱受战争的荼毒,面对侵略者,有良知的国人,甚至儿童,开始了艰苦的奋斗,同侵略者以及黑暗的国民党当局进行着战斗。在抗战中,红色儿童成为一股特殊切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利用自己“儿童”这一特殊身份,积极的抗战,在战争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战争胜利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一)“积极抗战的儿童”形象分析
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是为了加强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对当代新生儿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积极意义。战争年代,儿童积极的抗战,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几部作品向人们展现了儿童在战争中积极抗争真实的画面。
蔡维才的《小铁头夺马南征记》讲述了抗日小英雄小铁头的故事,小铁头的父母都是抗日积极分子,在自己的革命工作中尽心尽力,受到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小铁头渴望成为英雄,因此以积极的姿态反抗侵略者,以参加儿童团、打鬼子为荣。整部作品歌颂了小铁头积极抗争的精神,同时流露出作者希望所有儿童能够向小铁头学习,积极投入到战争中,团结来反抗侵略者。像小铁头这样的儿童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负起救亡图存的责任。
徐光耀的《小兵张嘎》中嘎子为了掩护中秋节到来的一批革命急需药品,受命引诱鬼子进入县大队的伏击圈,孤身独闯鬼子司令部,最后全身而退。独闯鬼子司令部,无异于是羊入虎口,在所有革命者为难的时候,嘎子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并且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嘎子虽然淘里淘气,但是在打鬼子这件事上绝不含糊,具有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革命工作者,为战争的胜利而拼搏奋斗。
方冰在《歌唱王二小》中创造出了王二小的艺术形象,在鬼子的大扫荡下,敌后武装力量坚持不懈的与鬼子进行着斗争,放牛娃–王二小,拒绝鬼子的糖果、怀表等,单单要了鬼子头目的望远镜,将敌人引进八路军的埋伏圈,最后英勇牺牲了。放牛娃–王二小或许不懂得民族大义,却懂得反抗侵略者,积极的参与着革命斗争。三十年代儿童积极抗战给予了其他革命者坚持抗争的信念,宣扬了正义战争必胜的信条。
除了这些,还有其他作品也描述了儿童积极抗争的故事。例如:峻青的《小侦查员》、张品成的《北斗当空》、李涌的《小金马》等等。这些作品中儿童主人公,一出场就有很高的觉悟思想,知晓民族大义,大多切身受到革命教育,从小立志参加革命,报效祖国。之后在战争中执行一些列的任务,快速地成长起来,成为一名合格的革命战士(小英雄)。
儿童的积极抗战,对于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儿童积极抗战的描写,有利于拉近读者与小英雄的距离;有利于读者真实地了解战争;有利于宣扬爱国主义教育等等。
(二)反思战争
中国长达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最终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中华民族取得伟大的胜利。战争已成为历史,但是战争留给我们不仅是肉体的创伤,更有心灵的创伤,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反思战争,拒绝历史悲剧重演。本论文主要是通过对三十年代的红色儿童直接或者间接抗战的叙述,以及小英雄的形象分析,展现出那一特殊时代的抗战的艰辛以及抗战胜利的来之不易,警醒世人铭记战争的惨痛教训,从而鼓舞新生代儿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革命战争题材小说的作家大都直接或者间接的参与了革命战争,像华山、管桦、李涌等,他们在战争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创作了许许多多的小英雄形象,大多数都有历史原型,是真实存在的,真实的展现了那个时代战火纷飞、社会动荡的局面。小英雄们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完成任务,成为革命战士。红色儿童文学作品描述了真实的社会现实,讲述了真实的故事,战争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灾难。
回顾历史,近百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处于落后挨打的局面,例如: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腐败无能的清XX用签订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丧权辱国行为换取停战。作为新生代儿童必须承认我们中华民族的屈辱史,直面那段惨痛的历史,同时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曾在《在幻想锁链的彼岸》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不明白,战争是怎样发生的,我虚妄理解大众行为中那些非理性的因素,我热烈地渴望和平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这本书是由X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ErichFromm)所写。他是一个经历过世界大战的人,他有自己“何以可能”的观念出发,去分析战争过后的精神处境。
那么就来分析一下战争的“何以可能”。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战争使我们失去了家园,亲人,以及改变了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使得一个国家遭受生灵涂炭的残破,改变了国家的发展的进程。那么在这样充满灾难与死亡的战争中,它是怎么发生的呢?毕竟不论战争的胜败,我们所要承受的代价是惨痛的、是血色的。千百万人怎么可能在战壕里,或被杀害、或是去杀害其他国家的无辜的人民,从而造成亲人极大地痛苦呢?他们究竟为什么而战?
我们知道,战争是人性走向极致的一种特殊反映,也是人性自然本质中的一种基本反映。马克思认为,整个世界历史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那么,战争则是一些企图改变原有历史与社会或国家现状的人所作出的一种强有力的反映。这样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肯定是充满了野心的、甚至是疯狂的,不惜他人生命与他国利益的人,他们代表了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并把这种利益视为个人忠效于它的最“崇高”与最“神圣”的信仰。这种人(战争决策者)的人性是扭曲和变异的,在这种人灌输下参与战争的所有人也是人性的变异者。战争究竟是一场无情的意外事故的结果,还是某些社会和政治发展的一种结果呢?不论怎样,战争始终都是残酷的,不被认同的。
然而,站在现在的角度分析,我们不能只是沉浸在战争的悲愤中,在一些列的战争中,除了带给我们的那些惨绝人寰的悲恸,更多的,也会使我们意识到“和平”,是多么重要而美好的存在。我们都渴望和平的生活,我们都期望幸福,所以,我们要远离战争。我们可以宽恕战争,但绝不会忘记。在战争的反思中,我们热爱和平,但也是有尊严的热爱和平;我们要铸剑为犁,铸造和平之剑。在战争的历史中,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结语
文学是人类思想意识的完美体现,表现出社会观念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三十年代红色儿童文学在战争中发展演变,其发展过程具有其特殊的时代意义与时代特征。三十年代红色儿童文学在中国儿童文学史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有怎样的儿童就有怎样的未来,儿童决定民族的未来。三十年代的红色儿童文学的现实性与革命性要求,作品反映真实的社会现实,给读者清楚的社会现实。儿童文学家借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呼吁儿童要成为新一代的革命战士,救亡图存。三十年代红色儿童文学作品的问世,一批“小英雄”形象的塑造,鼓舞了许许多多有良知的儿童和成年人走上革命的道路,抵御外辱,对当时抗战具有积极的意义。文学与历史息息相关,在革命战争年代,红色儿童文学被要求服务于社会革命,指明了文学现实性、革命性的发展方向。三十年代的红色儿童文学作品中苦难中抗战小英雄和积极抗战的小英雄,是当代儿童学习的榜样,应该学习他们爱国、坚持不懈、积极乐观、舍己为人等精神品质,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振兴中华。但是,三十年代红色儿童文学过分强调现实性与革命性,“小英雄”被神化,他们无所不能,总能完成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童失去了儿童的天性。因此,三十年代的红色儿童文学对儿童文学发展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是,这是中国儿童文学必须要走的一个过程,我们应该理性对待三十年代红色儿童文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1]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出版社2000年.73页
[2]蒋风.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理论[M].希望出版社2009年.154页
[3]张俊才.中国现代文学潮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97页
[4]曹文轩.青铜葵花[M].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
[5]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M].长江文艺出版社1959.
[6]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史[M].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7]黄云生.儿童文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8]苏苏.中国儿童文学金典100部:小癞痢[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
[9]华山.鸡毛信[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
[10]徐光耀.小兵张嗄[M].中国党史出版社2014.
[11]陈伯吹.华家的儿子[M].同心出版社2015.
[12]管桦.雨来没有死[N].晋察冀日报
[13]余中先.我们该如何回顾和反思战争[N].中华读书报2015.
[14]刘琨.红色文化研究[C].辽宁大学2015.
[15]余燕芝.《小兵张嘎》一个“红色”金典的改编与传播[C].暨南大学2010.
[16]尹晶晶.论三十年代儿童文学革命性追求[C].西北师范大学2013.
[17]陈婕.儿童文学教育视阈中的儿童本位研究[C].山东师范大学2015.
[18]陆瑞雪.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中的英雄叙事[C].2012.
[19]谭旭东.简析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与现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5.
[20]吴其南.红色儿童文学的时间维度[J].东岳论丛2012.
[21]李遇春.论丁玲在延安解放时期的小说创作[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3.
[22]王泉根.抗战儿童文学的时代规范与救亡主题[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
[23]孙建江.红色•金典•儿童文学[J].出版广角2014.
[24]杨希之.略论中国解放区小说在题材上的开括与发展-兼评中国解放区
文学书系•小说编[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
[25]蔡维才.小铁头夺马南征记[J].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
[26]黄修已.对战争文学的反思[J].河北学刊2005.
[27]王学亮.刘知侠与他的《小铁道游击队》[J]春秋2012.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