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简.爱》是以女权运动作为时代背景而展开故事的,因此文中疯女人这个人物作为贵族中的一员,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小说的艺术结构来说,人们普遍认为疯女人在情节中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更多人认为她就是作者想象力的失败造成的,有的人还认为这是情景剧的必然结果,有失故事的真实性。事实上,这一人物的设定正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点,是小说无论从结构上还是艺术上重要的组成部分。疯女人的疯癫形象也起着重要作用。故事中对于疯女人的人物形象与主人公简.爱那种美丽、善良的象形反差鲜明,从而使得简.爱的形象更加丰富,这是现实主义小说中对于人物心理分析比较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引发我们的深思,什么导致疯狂不可避免的出现。
关键词:《简·爱》;疯女人;形象
引言
《简·爱》是作者洛蒂·勃朗特以自己为原型,成功地创造了一个勇于反抗,敢于以独立的精神为自由、和平而战的女性形象。这是一部独特的以体现妇女独立精神的作品。20世纪,随着妇女运动的不断发展,随着吉尔伯特和女权主义的批判和对这项运动的重新思考,这使得疯女人伯莎·梅森成为了关注点。
一、疯女人与小说的结构艺术
我们都知道,小说的情节必须要根据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来进行。因此,人们广泛的对于《简·爱》的情节安排模式进行研究。许多科学家认为《简·爱》中出现的错误、失败之笔就是安排疯女人这一角色,她的出现让简·爱开始质疑爱情观念和自我批判,从而影响了简与罗切斯特即将结婚的感情,最终导致简偷偷溜出桑菲尔德府去流浪,与圣约翰不期而遇。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这部分情节的安排导致后期小说不在感人,从而弱化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悬念与情节安排的问題
阅读小说的时候,我们发现自从简.爱进入桑菲尔德府,更具体的说是当简.爱第一次听到菲尔德府的刺耳的笑声开始,读书的感觉开始发生变化。小说前十章都在描写简.爱,她是一个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在各种极端条件下与命运进行不断抗争的故事。进入桑菲尔德府就成为简·爱生活的转折点,我们也沉浸在它所描绘的一幅和谐和宁静画面当中,但是清楚、呆板而悲伤的笑声间歇响起,从而使生活变得不再平静,由此让人们对于笑声产生疑问,勾起读者的好奇心,这是作者的埋下的一处伏笔。接下来的故事发展中,小说着重刻画的是菲尔费克斯太太这个人物,以及作为秘密的守望者的仆人格莱思·普尔,他们的出现显得神秘。作者并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多描述,抛开这两个人物,开始着重描述罗切斯特与简·爱的相遇,两个人通过相互了解,彼此欣赏,从而相爱在一起的情节。然而,在这期间疯狂的女人并没有消失,总是不断出现在他们感情过程中,这种安排随着罗斯斯特与简·爱之间感情不断加深,即将走进婚姻的殿堂时出现得更加紧频繁,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读者的好奇心,增加了人们对阅读的兴趣。
此外,因为疯女人而引发的关于生活逻辑上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故事中提到疯女人在类似监狱一样的阁楼中生活多年,却从来没有被外面的人发现,这个问题本身就值得读者怀疑。首先,作者故意引导我们引发错误的联想,认为恐怖的笑声是由格莱恩.普乐制造的,我们还错误的认为菲尔费克斯太太对于疯女人的疯狂以及她本身是有所了解的。作者故意神秘化的描述使得故事变得扑朔迷离,真假难辩的。
但是,当梅森真正出现时,前面我们所以为的神秘的仆人格莱恩.普尔先生之所以神秘仅仅是因为他是看守府里秘密的人,而且费尔菲克斯太太对于发生的一切是毫不知情的。这里有两点是我们怀疑,第一,管家费尔菲克斯在府里工作多年,那么为什么他对于这个停留多年的秘密,为什么却一概不知呢?我们可以看到事实上,疯女人在故事中出现的频率并不低,但是为什么那么多年却没有发现疯女人一直住在阁楼上,而一定是要在主人公进入府里,随着简的发现才知道事情的真相呢?第二、疯女人伯莎·梅森总的来说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她行为疯狂,举止夸张,不择手段的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来报复罗切斯和整个桑菲尔德府。但是,疯狂的女人总是能够正确的出现,使主人公处于两难的境地。从而推动故事剧情节的发展。而作为专门看守疯女人的仆人普尔,为什么总是让疯女人抓住其的漏洞,偷溜出阁楼呢?也许正是因为以上两点,人们不断谴责甚至质疑作者对于疯女人这个人物的创造,觉得故事缺乏真实性。
二、疯女人的形象与人物塑造
小说中疯狂女人的形象,以及她与故事中其他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一直都是吸引人们眼球的核心,引起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在JaneEyre的形象塑造中,疯女人对于故事的影响以及她与简.爱之间的关系都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其次,疯女人与男主人罗切斯特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引人关注,作者更多的是以女权主义的思想来评判罗切斯特,但是这并不是一个简单就能定论的问题,对于他的评判是要从多方面来看。此外,疯女人本身也是一个矛盾体,作为一个精神失常的女子,她是不幸的受害者,但同时她的不幸也是由自己造成的。充分的体现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一观点。这是作者对女性形象的不赞同和批判。
(一)疯女人与简的关系
谈到疯女人与简的关系不得不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首先,疯女人的出现凸显出简.爱生动和丰富的形象。疯女人行为与简温柔、坚强的形象截然不同。奠定了简这个人物的形象基础。列得夫人在家里就表现出来其独立自主、坚强、朴实的性格,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这样的人物形象比较相当普通,没有特性,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不能不具有代表性。凸出简.爱的与众不同需要一个契机,而疯女人这个人物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产生的。伯莎.梅森的最终出现,直接给主人公简.爱出了一道难题,她所期待向往的爱情顿时化作了泡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骗局,如果简.爱继续与罗切斯特交往,那么她只能是一个见不得光的情人,这一点显然是简.爱所不能接受的,选择离开,又将失去自己得之不易的感情,这也是疯女人第一次将简.爱推向尴尬境地。简.爱认为与瞬间从美梦中醒来,发现一切都是欺骗,所向往的感情也是徒劳相比,不能与罗切斯特结婚已经不重要了,虽然恐怖,却可以接受,但是离开也是她无法接受的,这些便是她复杂地内心活动的一个真实写照。
其次,疯女人与简·爱的形象形成对比。从表面来看,两者并不存在可比性。事实上,故事中简.爱总是在明初与罗切斯特真实交往,而疯女人是作者埋伏的暗线,她一直都是罗切斯特的合法妻子。两个女人特点也是各不相同,简·爱非常聪明,有着独立的思想,但是作为神经出现问题的梅森有着一副美丽的脸庞,性格却狭隘、骄纵、卑鄙、内心贫乏。特别是在性格上,罗切斯特与梅森并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罗切斯特认为因为梅森脾气蛮横、无理导致家庭不能和睦。与简.爱却总能找到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碰撞出爱的火花。作者在文章面前部分并没有将罗切斯特塑造成一个成功人士,单单从相貌来说,罗切斯特相貌普通。简.爱曾说道“他还没到中年,但是也不算年轻。对他并不感到害怕,如果换做一个英俊的年轻人,我也不敢再不询问的情况下执意要尝试帮助。”这是简的真实感觉。在小说中,罗切斯特是贵族,并不是因为他才华或者能力出众,仅仅是因为他继承了父亲的遗产。此外,让读者无法接受的是,他从不提及自己的已婚的事实,甚至一直隐瞒着简,深深的伤害了简,让她感到痛苦、屈辱。
所以,从以上方面来看,我们应该将梅森与英格拉姆等看作同一类型的女性。他们有着许多相同之处,第一,他们都出身显贵,拥有良好的社会背景。梅森以及简的表姐都是这样人家的女子,所以我必须说,良好的家庭不是人物性格养成的必备品。也许是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使然,对于这类女性评价并不高。其次,这些女子都有着共同的性格缺陷,比如傲慢自大、专横、目中无人,不管在任何场合他们都毫不避讳。再次,他们都是深受男权社会的压迫,除了拥有较好的面孔外,精神世界是匮乏的。他们的爱情观是建立在金钱和权利的基础上的。他们并不注重爱人的性格、思想。因此,罗切斯特对于他们只有厌恶。
(二)疯女人与罗切斯特的关系
从始至终,罗切斯特是男权社会的象征出现在小说中,疯女人的悲剧或多或少都有他的影子参与其中。他也因此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但是客观的说,罗切斯特并不是一无所能的,他在文中其实也是一个悲剧人物,深深受到传统制度的迫害,最后他的悲惨结局也引起大家的同情,当他的谎言被疯女人慢慢揭开,罗切斯特这个人物也因为疯女人而变得更加复杂,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详细介绍了三个阶段。
1、疯女人出现之前
本文中说的疯女人出现之前,是以简.爱发现疯女人为界限,也就是罗切斯特的欺骗没变被揭穿之前。这个时候的罗切斯特拥有大量财富,为人成熟、稳重是成功人士的象征。
2、疯女人出现在阁楼
梅森的出现推翻了前期对于罗切斯特的所有观点,他的人品收到质疑,他含含糊糊的态度只是因为他与疯女人的关系无法世人。不管什么原因,罗切斯特都不应该隐瞒简.爱,关于疯女人存在的事实,哪怕是被骗的情况下。他的隐瞒让简在每次出现的时候都处于一个尴尬、被动的环境中,她是罗切斯特的情人,让人所不齿的角色。但是简.爱却从未指责过罗切斯特的欺骗行为。虽然简.爱对建立在谎言基础的感情,感到无所适从,但是却又深深的同情罗切斯特的遭遇,为他感到难过,她之所以出走也只是因为罗切斯特已经结婚,在罗切斯特身上,她看不到任何希望,并不以此偏激的防抗男权主义。这一点在后文中简想要回到罗切斯特的身边得到印证,虽然罗的婚姻无法改变,但是她和罗切斯特的感情却是真实的,无法抗拒。
3、疯女人放火之后
梅森最终放火点燃了桑菲尔德府。简.爱是在从一个佃户那里听到的事情经过。疯女人放火烧府后,最终跳楼身亡。作为小说发展需要,疯女人之死是必须的。如果她继续活着,简就不能合法的与罗切斯特在一起。其次,罗切特在大火中因为救人而变得残疾,他不仅失去了所有财产,还导致身体残缺。这一安排使得那些同情疯女人,为疯女人打抱不平的读者获得释然,同时也为了简回到罗切斯特的身边扫除了障碍,也体现出简的高尚人格。
从这个我们可以看到,罗切斯特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在父权制社会压迫或不公正的对待妇女的压迫者形象。他本人也是当时社会制度的被害人。他是一个虽然做错了事,但是却依然努力寻找真爱的执着人物,并不能简单的用好或则不好来评判他,这是不公平的。
(三)疯女人本身的形象
疯女人为作者成功塑造简.爱和罗切斯特的形象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疯女人的出现使得人们更加关注简.爱和罗切斯特的感情发展。但同时疯女人这个疯癫形象本身也引起我们的重视,有着其独立的价值观和审美特色。无论从作者塑造疯女人这个形象的目的,还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都能感觉到,疯女人她是个矛盾综合体,一方面,她是一个婚姻的受害者,另一方面梅森也是作者要批判的对象。
梅森之所以不幸,首先是因为他与罗切色特一样,都是不幸婚姻的受害者,罗切斯特的父亲是个贪婪的人,他之所以同意儿子这门婚姻,仅仅是为了觊觎梅森父亲的给的3万英镑嫁妆。,而梅森本身也是看中罗切斯特这个名门望族的家世。她与罗切斯特一样只是遵从付清的安排,是这场利益婚姻的牺牲者。退一万步说,如果梅森没有生病,那么这个婚姻有可能不会变的如此糟糕。这也是作者刻意的安排的,也是梅森的不幸之处。
另一方面,作者对于疯女人这个人物是持批评态度。我们在前面也曾听到过,梅森、英格拉姆等是同一类人物形象。他们与简在一起对比,突显出作者对于简.爱这个人物形象的推崇。作者没有隐藏她对于梅森这类人物的反感。对于梅森这类人物的安排也是毫不留情的,其中英格拉姆在知道罗切斯特财产状况后露出本来面目,变得面目可憎。梅森最后也是落得悲剧收场的结局,从上面两个人物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笔者将它作为一种新的批评,以传播和促进妇女平等的概念,宣导女性在社会上平等和独立的个性。
(四)女权主义背后的意义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权主义是受到各方面抨击最多的观点。当时的女权主义支持者认为社会应该尊重女性,依照女性的独特思维方式来认识世界,社会应该凸显女性的特性。而在《简·爱》中体现打破男权制度的最常见的手法就是利用疯女人这个形象,不断推动简.爱对现实社会的进行抗争。在男权社会中,大部分女性是没有什么权利的,作为作者更是如此,他们的创作都是以男性的思考方式进行,创作内容也是以男权为主。而疯女人的形象,告诉人们她不仅仅是小说中的人物,也预示着作者本身一颗不甘平凡的心。作者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推翻父权社会,不可否认,作者确实突出了疯女人的特性,为了打破父权制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却不能完全赞同他们的观点,因为女权主义作家是处于自己对于女权的理解来诠释男女权利的观点,并不是公正公平的,他带有一定的偏见,同时也脱离了本文的实际情况,也脱离了本文的阅读实际,并不被大众所接受。
虽然《简·爱》受到很多这样那样的批评,但是单从女权主义方面来说,大部分读者都是认同的。我们都向往文中女主人公完美人格,作者运用了一反一正的例子,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有关作者出一些细微的创作意图。就是放到现如今社会来说,女性主权与男性相比较而言,也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其主权的完美实现也是遥不可及的。不过,却给我们广大女性朋友敲响一个警钟,那就是:女人想要的真正幸福,只有靠自己去争取,靠自己去努力,才能在男性面前有资本抬头,有底气对话和交流,任何的外物都不是女性获得幸福的砝码。俗话说,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这只是作者借助小说来抒发的一种美好愿望。不过,它对于后来女性为了自己的权利而发起的运动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疯女人与小说的艺术风格的关系
(一)现实主义与精神世界的分析
《简·爱》这部小说从多方面反映了当时19世纪英国的生活,为我们呈现了有真实意义的大众生活场景,为我们描述、呈现了多种多样、性格迥异的不同人物描述。整篇文章没有按套路出牌,没有一般小说的套路走下去,它着重了描写女主仍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情感、完美的人物性格,为整篇小说增添了学多浪漫主义的色彩。以至于许多学者评价夏洛蒂·勃朗特在小说的情节连接方面有所欠缺,却能让读者在这样的情节中进入它所描述的浪漫故事。因此,从常理来说,《简·爱》毫无疑问属于一部现实主义的佳作。但是小说在情节上所凸显出来的人格、个性、情感不真实性与后来其发展的真实显现中又相互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小说小说的艺术风格也就不是、至少来说不完全是纯粹的现实主义风格,而是在现实主义风格的基础了兼具很多引人入胜的浪漫色彩了。
极度自卑的表现就是很容易受到伤害,看每个人都对自己恶意,因此也会极力排斥外人,会毫不客气地反击侵入自己的禁锢地。小说里的简.爱就是这样一个女孩,由于从小便是孤儿,寄人篱下于舅母家。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和折磨让她心灰意冷,失去了少女应有的热情。后来流落在孤儿院,特殊的环境造就了简.爱倔强的性格,长期的寄人篱下和孤儿生活让她的言辞犀利而敏锐,有着谨慎、小心的观察力。后来的家教生活,也并不是很如意,丑和穷的字眼时刻让她像个带刺的玫瑰,即使是文中的男主人公,也是经常性的唇枪舌战,攻击力巨强。然而,爱情总在不经意的时候出现,在这样的唇枪舌战中,爱情之花也在慢慢盛开。因此,我们分析解剖一部小说,如果能站在精神分析也就是人物思想上分析,那我们就离作者的内心世界越来越近了。
每一步作品都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写照,简.爱的自卑心理恰恰体现出作者在男权社会的真实心理状态,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分析法。长期自卑心理必然会产生心理的焦虑和恐惧,会转化或者寻找宣泄口,但是,从作者的主观来讲,他不希望代表着自己内心世界的主人公简.爱有着明显缺憾。所以,疯女人这个有着缺陷的人就成了作者内心不平的代言。
(二)平衡与和谐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简·爱和罗切斯特并不是有着平衡意义的爱情关系,如中国传统的粗茶淡饭、举案齐眉的和谐爱情,而是一种征服。对,这是一种征服,就像瓦格纳在作品中说道的,音符之间互相征服才能达到和谐,艾米描述和谐的景象是以主人翁之间机智的对话形式来实现和谐。我们知道,简爱后来是一名家教,幼年的经历和孤儿院的经历让她形成了独立的人格和相当强的观察力。这时,男主人公睿智的聊天谈话方式也让简爱深深着迷。基于金钱、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不平衡性,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注定不会长久,更不会实现幸福美满的婚姻围城。正是因此,一个疯女人的出现便打破了这种宁静。
但是,疯女人的出现并没有使男女主人公达到平衡,横在简.爱和罗切斯特之间的障碍依然存在。他们的爱情在精神上从來也没有平等过,他们之间的和谐是以征服占有为前提。简·爱嫁给罗切斯特,含有太多精神上的宽容与奉献的成分,但也含有太多的“施予”的味儿。从财富回到罗切斯特身边时,从简爱那抑制不住的内心独白中,可以明白他们之间依然存在无法逾越的障碍,不过是位置互换了而已。由老管家对一个富人迎娶一位要貌没貌、清贫倔强的家教的惊讶,到约翰夫妇对一个富家小姐下嫁一个伤残老人的难以理解。作为读者的我们无法评论这种不平等的婚姻爱情,二者的婚姻中,简爱对男主人公确实是一片真心,这份感情被疯女人的出现烘托到了极点。使得简爱在爱情归依和完美人格的矛盾中得到统一但是我们却不能指谪这不平等,固然其动机是简.爱对罗切斯特的一片真爱,更因为疯女人的出现与一场大火,把简.爱高高托起,不仅使她以爱情归依与完整人格的矛盾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也扮演了一位拯救男性安德洛美达的女性帕尔修斯,也是作者心里对女权主义解放的心理释放。
(三)现实社会与艺术
很多的文学作品都从侧面或多或少的反映着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内心境界,也是从精神层面去理解文学作品更深远意义的一把钥匙。虽然这并不是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只是一个杜撰出来的故事或者小说,并不能代替对作品的客观分析。但是这样的传记对我们分析小说故事等却能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也有必要研究一下作者勃朗特的人生经历和《简·爱》中有关的人物原型。
《简·爱》中有关的人物原型埃热夫人的婚姻悲剧根源就在埃热身上。若说哀莫大于失恋,那么则愤莫大于情敌。以此为材料,夏洛蒂的作品也就潜意识地反映了她这种心理的压抑和报复。从这里说,疯女人形象与夏洛蒂的生平也就有了交集。
当然疯女人形象并不直接等于埃热夫人,但是有个背景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伯莎·梅森这一形象。在简·爱或者在作者的眼中,对于疯女人的形象描述都是毛骨悚然的,当然同情也就少的可怜了。其次,作者把疯女人这一个形象渗入到文学作品中,利用疯女人为突破口,把自己内心的愤懑释放出来。这是作者感情和心理欲望的归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公平可以在小说故事中得以实现,这似乎从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心理的愤懑情绪,心情也趋于平衡了些。这或许这跟我们现在说的阿Q精神有着相似之处。这种报复有着两面性,在伤了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最终害人害己。就如疯女人,自己点燃跳楼而死,罗切斯特被大火烧成了残疾。故事情节反映这作者的心态,或许夏洛蒂除了怨恨埃热夫人以外,对埃热先生有着很深的仇恨。总之,疯女人不是无缘无故的存在,不是一个模具,她的存在具有自身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理解到疯女人形象其实并没有终极意义,这是由于简爱中疯女人这个人物形象的出现,与当时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经历都有着密切关联,这一人物形象的树立,对文中对主人公之间的关系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也在侧面反映了作者对女权主义的思想,丰富了小说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对作品的意境升华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纵观历史,任何一个作品成功的人物形象除了在故事本身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之外,它还延伸出一种脱离作品之外的观念和精神具像。我们无法用简而言之的语言来描述疯女人形象对当代文学和文化的深刻意义,如果我们能运用横向的眼光,把这部作品与夏洛蒂·勃朗特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或者当时其他女性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或许我们会有更多新鲜、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史小平.论《简爱》中女权主义反抗意识[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06-107+123.
[2]尹诗文.从自卑到自信——解析简爱性格的两个极端[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68-69.
[3]孙铭遥.浅谈《简·爱》中简爱性格的多面性[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2:34-35.
[4]周双.关于简爱双重性格的分析[J].电影评介,2007,02:94-95.
[5]陈圆圆.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137-138.
[6]兰守亭.《简爱》中的疯女人——另类的复仇者形象[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120-122.
[7]田敏.《简爱》中的女性意识解读[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4,02:165-168.
[8]才仁拉毛.浅析《简爱》的人物形象赏析及当代意义[J].进出口经理人,2014,S1:168-169.
[9]龚轶.浅析简爱的反抗精神及其时代意义[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91-92+98.
[10]陈淑婷.献给简爱的一朵玫瑰——简爱和苔丝的人物对比[J].文学界(理论版),2010,07:14-15.
[11]杨国颖.《简爱》主人公的个性分析[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03:69-72.
[12]宋晋宇.简爱形象与基督教[J].襄樊学院学报,2004,03:33-37.
[13]张蕾,周钰婕.浅析《简·爱》中女主人公的爱情观[J].海外英语,2016,04:158-159.
[14]赵甜甜.她真是一位女权斗士吗?——简爱的自卑心理初探[J].名作欣赏,2009,12:133-134.
[15]毛竹生.简爱的成长之路及其心理机制[J].邯郸师专学报,2001,02:30-33.
[16]朱春梅.《简爱》—一部女性成长史[D].中国海洋大学,2013.
[17]冯建秀.以《简爱》为例研究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英文小说翻译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4.
[18]邓娜.《简·爱》与《红楼梦》女主人公形象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19]张洁.翻译规范视角下的《简·爱》翻译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
[20]王淑杰.试论《简爱》的主题、人物与意象[D].吉林大学,2004.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