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诗歌多描写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物质生产、物质生活、岁时节日、宗教信仰等方面较为突出。辗转流离的为官生活、独特的创作理念和以俗为美的创作风格使他的诗歌从民俗视域方面来看,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巨大的亲和力。因此,白居易的诗歌对唐代的风俗习惯有广泛的反映。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民俗视域
一、白居易生平及诗歌创作研究
唐朝是诗的王国,上至王侯将相下至文人歌妓都或多或少的进行写诗。白居易便是其中出色的诗人之一,他以自己深厚的创作功底为唐诗添砖加瓦,在中国诗坛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后世学者对他的研究不断创新,拓宽研究方向。
(一)白居易生平及诗歌创作
白居易,生于大历七年,死于会昌六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新乐府运动就是由他倡导的,且与元稹并称为“元白”。贞元十六年二月,他参加考试并考中了进士,从此开始了自己的为官生涯,官至校书郎。元和十年六月,被贬为江州司马,原因是因为其上书言事。长庆年间,先后在苏、杭两地做刺史,尤其是在苏州时根据当地的情况,采取一系列利民措施,造福当地人民。晚年以闲官寓居洛阳,在其离世后葬于洛阳龙门。现在存留下来他的诗歌大概有28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流传后世,代表作有《观刈麦》《长恨歌》《卖炭翁》等,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白居易诗歌研究现状
白居易的诗歌在那一时期得到广泛传播,而且影响深远,为之后的许多诗人树立了榜样。从当时到现在,众多人士对他本人及其作品进行了多角度深究。关于白居易的生平和家室方面的研究来看,如邓新跃和黄去非两人在《白居易生平考辨三题》[1](P67-70)一文中,他们分别从白居易的父母、妻子、子女三方面对其生平做了研究;左安源,左宏阁在《从生平看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白居易》[2](P34-35)中以元和十五年和大和三年作为分界点,将白居易一生分为三个时期,分析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表现,肯定了乐天一生没有抹杀儒家的本色,并与佛教道教相互融合而形成一种知足常乐的豁达人生态度。
在诗歌的理论创作上,李名方在《论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3](P41-45)中,对白居易的首创精神进行了肯定。他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乐天的诗歌理论,并肯定其对后世的影响;周彪的《试论白居易诗歌理论及创作的矛盾变化》[4](P94-100),从多方面分析了诗歌理论矛盾变化的原因,他的这种矛盾变化与其创作有密切的关系,并对他的创作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民俗热潮的推进,人们也逐渐从这个领域尝试解读白居易,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如贠娟在《白居易民俗诗的价值及文化意蕴》[5](P1-2)一文中,对于白居易民俗诗分别从民俗学价值、审美价值、文化意蕴三方面进行分析,给予了肯定;李娜《论白居易茶诗的文化意蕴》[6](P143-145)则是通过对白居易诗中有关茶的诗句分析,透露出唐代文人雅士对茶的喜爱和茶所具有的深厚文化意蕴。此外,对白居易的思想、诗歌内容、艺术特色以及作品《长恨歌》等方面都有涉及。
从以上研究可知白居易在民俗方面的研究存在着进步空间,他的诗歌蕴含着中唐时期丰富的的民俗文化。法国文学理论家丹纳也曾说过“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7](P7)。因为作家的创作深受其所处生活环境的风俗影响。诗歌是一门特殊的艺术,故而,民俗视野也是研究白居易诗歌的方向之一。因此,从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信仰民俗四个角度总体分析白居易诗歌,有助于我们在深入感受白居易诗歌的审美意蕴的同时,感受中唐时期文化的风貌风俗特点。
二、白居易诗歌民俗文化的体现
白居易在进行诗歌创作时有自己的写作风格,他“重写实,尚通俗”,这就使他的诗带有浓郁的民俗特色,涉猎广泛,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民俗材料。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物质生产民俗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8](P40)白居易有关物质生产方面的诗遗留数目也相当可观。
1.农耕
唐代社会较为稳定,有利于农业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经济作物。在当时除了人们常见的水稻,小麦之外,许多地方也出现了瓜果蔬菜的种植以及养鱼、种桑、纺织等生产方式,体现出生产的多样性。我国南北两地种植方面有着鲜明的区别。相对于南方种植水稻而言,空气干燥且降水量少的北方地区经济作物主要是小麦。小麦的种植体现的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唐代时期出现了曲辕犁,改变了以往犁的犁辕长度,减轻了重量,操纵灵活省力,促进了北方农耕业发展。在当时《观刈麦》可以称得上是北方农耕活动的代表。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生活的艰辛,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残酷的税制批判。文中“足蒸暑土气”四句正面写照劳动现场,汗流浃背的忙碌中忘却外在高温的困扰,全心全意埋头苦干。诗人寄情于事,真实感人,在抒发情感的同时侧面表现了北方以小麦种植为主的生产习俗。
此外,“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9](P511)(《朱陈村》)也表现了种植桑、麻和采樵等农业生产习俗。
2.纺织
唐代的手工业生产成就较高,不仅分工相对明细,规模大,产品种类也多,丝、棉、毛、麻等应有尽有。他在《缭绫》中就对纺织进行简要的介绍
诗人在对缭绫的生产过程、及做成后特点的描写中,加入越溪寒女与昭阳舞人生活方式的对比,叙述下层劳动者的辛勤与痛苦。“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9](225)一句就是将“缭绫”与“罗绡”和“纨绮”相比,无论是材质还是做工,都有其独特之处。此诗委婉而有力地揭露了皇帝的奢侈生活。他们肆意践踏下层百姓的劳动成果,将自己的享乐建筑于女工们的辛苦劳作之上。这首诗也间接地反映了唐代丝织品的高超技艺。
3.贸易
唐朝商业较为繁荣,无论是民族之间的友好互易,还是商贩之间的公平交易,甚至邻里之间的等物交换,都洋溢着贸易的气息。《买花》《盐商妇》《卖炭翁》等就是这类民俗的体现。如《卖炭翁》
诗人在简洁的话语中完整记叙了卖炭老人从烧炭、运炭到卖炭无果、被宫使强夺的全过程,揭露了“宫市”对人民造成的伤害。诗歌起首就交代了主人翁以及他伐薪烧炭的生活。“卖炭得钱何所营?”[9](P227)一句写出卖炭的目的仅为吃饱穿暖,表现了其生活的悲惨,为下文做了铺垫。最后一句则也直接写出宫使强取豪夺的举动。本诗虽为讽喻诗,但是也表现出商业习俗,这与“商人重利轻别离”[9](P685)的直接描写不同。
总而言之,白居易笔下的唐代生产民俗是丰富多彩的。
(二)物质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这一题材在白居易诗歌中也有细腻的描绘。
1.服饰
服饰习俗是最能体现生活民俗的民俗符号。中国自古就对服饰就十分讲究,不同地域不同地位的人都有各自的服饰,以便于区分。自古女子皆爱美,她们极力追求美,并表现美。除了自身的容貌和内在修养外,服饰就成为她们表现美的载体。
唐代以前,中国妇女谨遵儒家的传统礼教,衣装严裹,养在深闺,即使出门也必定是“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10](1957)。但在唐朝,随着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风气大开,女性衣服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以前的严裹变为短袖半臂,领口,选材也较为大胆,偏于薄而透的材质。白居易除了对衣服本身的外在样式、颜色等方面有描写之外,他也经常通过衣服,也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如《新制布裘》
这首诗通过对布裘暖人的描述,表现他“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桂布”与“吴棉”都可以制成衣服,且保暖效果好。乐天身上穿着由它们做的衣服,即使是寒冬腊月,从早到晚也依然温暖。“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9](P65)四句写诗人由自己的处境联想到天下所有人的境况,诗人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和自己一样不被寒冷困扰。其实,最后四句源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11](P1007),都表现了两位诗人的博爱思想。诗人以衣寄情,别有特色。
2.饮食
在日常生活中,饮食显得尤为重要。白居易诗中提到的饮食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各种茶以及酒之外,还出现了其他食物,如鱼,稻、饼、粥、酥等。受各种因素影响,各个区域的饮食习惯也有差异。如《桥亭卯饮》一诗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在洛阳时写到一首诗。在夏天为避暑,作者先选择“林下高桥桥上亭”的地方,周围树木茂密,流水潺潺,因此“松影过窗”、“竹风吹面”,自然地屏蔽掉了炎热。又品尝美食,饮以渠水冰镇的美酒,享受着这美好的一切。作者通过“桥”、“松影”、“竹”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安逸,静谧的氛围,抒发出作者悠然自得的闲适心境,“就荷叶上包鱼鲊,当石渠中浸酒瓶。”[9](P1951)一句则在描写自己日常生活中间接地展现了吃荷叶包鱼的食俗。尾联诗人引刘伶入诗句,表现了他当时随意自然,自由洒脱的闲适心态。
北方人喜欢吃面,因此,“饼”在白诗中也多次出现。当时还流行一种外沾芝麻,内夹果仁的胡饼,如《寄胡饼与杨万州》: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9](P1164)
“白居易在长安时不仅爱吃,而且还会亲手做胡麻饼。”[12](P88)那时乐天在忠州做刺史,孤独寂寞时想到远在万州的好友杨敬之,于是就给他寄去自己亲手做的胡饼安慰他。首句写自己做胡麻饼,而且是学做长安的胡麻饼。接着写自己所做胡饼的可口,饼皮酥脆,香气诱人。最后两句交代做饼的目的,并让杨敬之对比与京都所卖的是否一样。作者在简单的二十八个字中寄托深远。通过描绘寄胡饼这一细节,举重若轻地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除了这首诗外,在其他诗中,白居易也多次提到其他的饼类食品,体现出当时有“食饼”的习惯。
3.住宅
宅院自古以来都可以作为衡量一个人地位的标准,它不仅受时空地域的制约,也与主人的爱好相关。白居易诗中写到的住宅有官宦府第、百姓宅舍、园林别墅等,如《伤宅》一诗
这首诗是官宦府第的写照。安史之乱后,国家的制度遭到破坏,宦官将领们兴起了一场奢华之风,住宅的建设都力求达到奢华。白居易在这首诗中对显贵的住宅做了细致的描述,展现了宅子的奢华,同时将宅子主人生活的奢侈与遭受“饥寒”的“贫贱者”的凄惨处境做了对比,诗人借此告诫当时权贵不要过度奢靡。这首诗在讽刺中夹杂对马家宅院的可惜感慨。这种“十载为大官”[9](P85)的宅子可以说是当时官员豪宅中的代表。这首诗对当时豪宅高墙环绕的建造模式有一定的体现。
自古以来园林建造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人力,唐代之前社会不稳定,所以私家园林的建造到唐代才真正兴盛起来。虽然许多达官显贵通过建造园林其目的。是彰显自己的财力,但不可否认,他们对古代的园林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力。文人骚客因为园林也留下不少佳作。乐天写园林的诗也很多,如《池上作》中诗人就极力描绘出了园林的美丽。溪水,翠竹,诗人,一切显得那么适宜。微风吹动,伴随着竹叶清脆的音调,微波荡漾,眼前美好的景象引人遐想。
4.交通
“隋唐时期的交通工具,陆地上主要有供人乘坐的各种车辆和骑乘的各种驼畜,水上则主要是舟船。”[12](P219)交通工具以及驿站、客栈等设施的完善促进了人们出游的欲望。乐天笔下多次提到蓝桥驿站,如《蓝桥驿见元九诗》: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9](P931)
这首诗是作者在江洲被贬的路上所做,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两人的情谊深厚。首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同在蓝桥这个地方,元九是“春雪”、“归”,而自己却是“秋风”、“去”、“春雪”、“归”给人以希望和温暖,而“秋风”、“去”则透露出悲凉和凄楚。最后两句则运用细节描写,写诗人到驿亭下马之后,围着驿亭仔细寻找是否有好友留下的诗。因为诗人被贬江州的道路与元稹西归的路线基本一致,所以他才每到一个驿亭便下马,寻找友人遗迹。在当时,驿站设施不仅为出行的路人提供了方便,也为大批诗人提供了创作灵感。
(三)岁时节日民俗
在众多朝代的节日中,唐代的节日在节日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高丙中认为我国传统的岁时节日体系定型于“隋唐两宋时期”[13](P66)。白居易笔下有关的这类民俗也较为多样。
1.寒食节
寒食节,民间相传是为介子推所作。这种说法被唐代诗人们广泛接受并大量表现于诗文当中,留下了许多有关寒食节的佳作,因为与清明节相连,所以人们也常将寒食、清明放在一起说。在白居易的所有节日诗中,有关寒食节的诗数量是最多的,所表现的民俗文化也是多方面的。
①禁火
寒食禁火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现象,历来备受人们关注。寒食三天禁止生火。相传如果禁火不严就会引发风雹灾难,因此,人们在这三天中不仅不会生活做饭,而且就连用来照明的蜡烛也不会点燃。白居易诗歌中也大量描写了这一习俗。如《寒食夜》所写:
无月无灯寒食夜,夜深独立暗花前。忽因时节惊年几,四十如今欠一年。[9](P803)
这首诗开头就点出写作时间“寒食夜”,为后来的写作营造了一个特定的氛围。自己在这寒食这天久久不能入睡,夜深无助时,自己独自一人站在花前深思,突然想到自己的年龄,感叹自己已是三十九岁。作者在诗中传达出孤独,落寞之情,以及对岁月的流逝,年老的慨叹。寒食、清明前后多阴雨天气,所以说“无月”,而且寒食节有禁火习俗,不仅不能生火做饭,也不能点灯照明,所以也说“无灯”,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寒食禁火习俗。
②扫墓
敬祖、祭祖作为一种美德在我国倍受重视。自古以来,上至官宦显贵,下至庶民百姓,都十分重视祭祖活动,借以表示对祖先的追思。唐代寒食、清明的扫墓之风更是兴盛,每当节日临近时,人们大多都会不远千里赶回来祭祖,扫墓。如乐天的《寒食野望吟》
这首诗展现了寒食节悲凉感伤的扫墓之境。“乌啼鹤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9](P684)诗人笔下之景是野鸦哀啼,风吹旷野,纸钱纷飞,古墓垒垒,唯有刚生长的野草给这一切装点了一抹绿色。颈联在描写棠梨花与白杨树之间道出生死离别的无奈。尾联写黄土之上,哭声阵阵,九泉之下的亲人却不知道,“萧萧暮雨”更是为这凄楚的氛围增添了愁绪,来扫墓的人在这暮雨中渐渐远去。这首诗在一定层面上表现了唐代寒食扫墓的习俗。
③荡秋千
秋千,古称鞦鞑,又称彩索、彩绳。相传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习武活动嬗变而来,后传入中原,被人们广泛喜爱。许多文人雅士对秋千做了多方面的描述,白居易也在《病中多雨逢寒食》一诗中写到:
薄暮何人吹觱篥,新晴几处缚秋千。彩绳芳树长如旧,唯是年年换少年。[9](P1661)
作者当时在苏州任刺史一职,苏州地区不如北方地区干燥,多潮湿。已是五十五岁的乐天身体不如以前健壮,作者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写自己在寒食这天的所见,日暮之时听见有人在吹觱篥,许多人也闲来无事趁着这天气刚刚放晴,架起了秋千。最后两句更是借秋千依旧与少年变换形成对比,抒发诗人对年老体衰的无奈和时光飞逝的慨叹。诗中虽然对“打秋千”这一活动没有做细致描绘,但是只字片语中已经透露出寒食节有这一项娱乐活动。
此外,寒食节还有蹴鞠、斗鸡、画卵的游戏。同时,有关寒食节休假的时间在唐代也有明确的规定,因此,人们也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感受寒食节的民俗文化魅力,游赏踏青活动也备受人们喜爱。
2.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被定为中秋节。此时云淡雾少、袅袅秋风,正是赏月的最佳时期。白居易中秋的诗反映的民俗风貌主要有两点:
赏月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是与季节密切相关。八月中旬是秋粮成熟之际,《说文解字》对秋的解释是:秋,禾谷熟也。[14](142)。所以,古人也有拜月感谢土地神的习俗,到了魏晋时期,则发展为中秋夜临水赏月的活动。白居易在这个节令写的诗多为赏月或约朋友赏月。如《八月十五日夜盆亭望月》
中秋节本来应该是家人共聚一堂,赏月、吃月饼、聊天的幸福时刻,但是这首诗表却达了诗人被贬后在中秋节,所造成的一种特殊节日忧郁的孤独感。首联与颔联两联之间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了昔年中秋与今年中秋的不同。“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9](P1110)一句通过望月表面上像在思乡,内在的表现了诗人贬谪的孤寂和凄苦心境。尾联诗人借写月光,揭示出物是人非的慨叹。
观潮
中秋除了赏月之外,古人还有观潮的爱好。唐宋之时,浙江观潮行为异常活跃,钱塘江自中秋开始,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加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观潮的最佳地方。白居易也曾写过一首咏潮诗,即《潮》:
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9](P1556)
这首诗以简洁的文字,写了钱塘江潮涨潮退的自然规律,以及作者面此景发出的宇宙无穷,时间有限的感慨。钱塘江的潮水早上才落下,晚上又来了,一天复一天,一个月要来往六十回。潮水可以来来回回,但是光阴却一去不复返。诗歌的最后一句就意蕴深远,表现出诗人对宇宙无穷,时光流逝,年迈无助的感叹。
3.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双九节”,作为官方法定节日之一的重阳节所体现的节日民俗特色保存较为完整。《太平御览》中写到“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迥,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採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还。”[15](281)可以看出,双九节登高,饮菊花酒等习俗已成为一种时尚。白居易在其诗中很好的显示了这些风俗。
①登高
重阳节正逢仲秋之际,天高气爽,风淡云轻,金桂飘香,正适合与家人朋友相约,户外游赏、登高远眺、放飞心境。登高郊游不仅能强身健体,又能陶冶情操。因此,登高是重阳这天尤为重要,白诗中多有描写,如《九日寄行简》:
摘得菊花携得酒,浇将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9](P861)
这首诗是写在节日的当天,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以表达他对行简的想念。诗歌第一句表明诗人为外出准备了菊花美酒,“浇将骑马思悠悠”却画风突变,写作者不仅没有与亲友登高远眺,饮酒作乐,反而独自骑马绕村缓行。“绕村”体现了他当时那种郁闷、彷徨的神态。“下邽”两句,点明自己郁闷的原因,写无处登高远望,思念无处抒发,表现兄弟二人的感情之深。与另一首“起登西原望,怀抱同一豁”[9](P325)(《九日登西原宴望同诸兄弟作》)的正面描写登离望远,思亲念友不同,这首诗侧面写出重阳“登高”的习俗。
②赏菊
重阳前后正是菊花开放的季节,大街小巷、满地黄花、千姿百态,吸引人们纷纷驻足,所以,赏菊也成为重阳节这天的普遍习俗。唐代时期,赏菊十分流行,文人雅士对菊花的称赞也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乐天有关双九节的诗普遍涉及菊花这一意象,如《重阳席上赋白菊》一诗。这首诗新颖而巧妙,表面歌咏白菊,实则表现出诗人豁达开明,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满园花菊郁金黄”[9](P1904)一句从菊花的颜色入手,为下句的“孤从色似霜”[9](P1904)做了衬托,整个花园都是金黄色的菊花,只有一朵白色的独立其中。诗人以黄衬白,引人注目。最后以花喻人,当时五十九岁的乐天已经头发变白,虽然这样的自己在全场都是黑发的少年们中显得有点突兀,但是这并不影响他的雅致,也就显得此诗颇有一番滋味。诗篇虽是借花抒情,但是也充分表现出赏菊之乐。
菊花酒、重阳糕
除了登高、赏菊之外,在这天宴会中饮菊花酒,食重阳糕也较为常见。如《九日登西原宴望同诸兄弟作》
此诗描写了作者在重阳节这天与兄弟相聚时的一系列活动。在兄弟的呼唤下诗人与他们相聚西原,观赏菊花、品尝糕点、登高远望、抒怀畅饮,虽然感叹人生的短暂,但更多的表现的是他豁达开阔的胸怀。无论是登高,还是赏菊、饮菊花酒,或是食重阳糕,都在简短的话语中展现出来。这首诗也较为全面的表现了重阳习俗。
重阳节这天许多人喜欢吃重阳糕是有一定的原因。《中国民俗史》解释为:因“糕”与“高”同音,古人相信“百事皆髙”之说,所以重阳节登高之时吃糕,象征步步登高,独具深意。[12](242)
除了上述三方面的节日民俗,白居易在其它节日诗中展现的民俗文化也值得我们深究。
(四)宗教信仰民俗
信仰民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影响力。隋唐时期,随着对外关系的改变,其它宗教的流入,信仰也日益呈现多样化。
1.道教
道教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宗教,在唐时曾一度凌驾于儒、佛之上,被尊为三家之首。“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把《老子》、《庄子》号为真经,作为明经科科举考试的内容。”[16](P460)所以,当时许多文人志士都或多或少的信奉道教。白居易有关道教的诗中,也反映了一些道教习俗。
①求仙习俗
不像佛教和其他宗教,他们不认为生活是痛苦的,相反,认为世间是美好的。道教认为生老病死虽然是宇宙自然不可抗拒的规律,但是可以寻求方法,达到延年益寿。如乐天的《梦仙》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人追求永生的故事。这个人梦见自己骑着仙鹤破云而上,忽然到了一处宫殿见到天帝,天帝告诉他,要勤加修炼,不能放弃,将来就可以在仙境再次相见。这个人梦醒后为求仙而“恩爱舍骨肉,饮食断膻腥。朝餐云母散,夜吸沆瀣精”[9](P10),虽然勤奋的修行,但最百年之后终没能逃脱死亡的命运。作者在最后一句点出写作的目的,借此劝解世人,莫要痴迷求仙。
②炼丹、食丹习俗
许多修道之士为了长生不老,大量炼制服用外丹。在道教看来,通过丹药可以强身健体,增长寿命。白居易曾一度沉迷道教,为了能够得道成仙而服食丹药,正如在《寻王道士药堂因有题赠》中所述
首联运用叠词“行行觅路”,“步步寻花”突显了王道士居住地的深远,也可以看出诗人态度的虔诚,不借助外人,亲自寻访王道士。颈联“常悲东郭千家冢”写出自己对死亡的敬畏,“欲乞西山五色丸”[9](P1013)直接点明此行意图。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寻王道士的过程,透露他对成仙的追求,不惜借“五色丸”来解决生命短暂的问题。尾联则是写自己的担忧,害怕长生这种事是上天注定的,自己并未在其中。侧面写出他对长生不老的痴迷。
2.佛教
佛教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起源于古印度。自传入我国起,佛教就在众多宗教中脱颖而出,并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就连在现在社会信奉佛教的人数目也不容小觑。乐天信仰道教,也信奉佛教,在与佛教中人交往过程中,深受其习俗的感染。在《招韬光禅师》中描述到:
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9](P3847)
这首诗细致描写了诗人准备的这顿斋饭,“荤膻不入家”一句与“葛粉”、“藤花”、“青芥”、“红姜”、“紫芽”相互呼应,不见一点荤腥。它们看起来是常见无奇的东西,实则包含诗人的真情实意,表现诗人对韬光禅师的尊重和真挚情谊,以及自我内心的平淡心境。佛教在礼佛期间会持斋,所以斋戒时一定吃素,白居易在诗中充分体现了遵循僧人食素的习俗。“斋罢一瓯茶”,即饭后品饮清茗,茶道蕴含了佛家妙境,佛教中人常在品茗之间感悟世间的真谛。
其实,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除了反应上述四种民俗之外,还涉及其他方面的民俗,如人生礼仪民俗方面:《议婚》中“聘则为妻奔为妾”,“无媒不成婚”[9](P80)的婚姻仪俗;《草茫茫》中讽刺唐代社会兴起的厚葬习俗;《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的婴儿“满月乞名”习俗等。民间艺术方面:白居易多次以《杨柳枝》为题的音乐民俗;《胡旋女》中所提及的胡旋舞;《西凉伎》中的狮子舞等。民间娱乐游戏方面:《和万州杨使君四绝句·竞渡》提到的赛龙舟;《会昌元年春五绝句·贈举之仆射今春与仆射三为寒食之会》的斗鸡;《病中多雨逢寒食》的打秋千等。所以,白居易的诗可以说是较为全面的反映了唐代的民俗。
三、白居易诗歌广泛反映民俗生活的原因
与同时期其他诗人相比,白居易诗歌能够广泛反映民俗生活状况存在着一定原因,笔者将从以下三点进行简要分析。
(一)辗转流离的为官生活
“个人与群体的联系表现为个人是一种文化存在。任何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民俗文化的氛围中”。[17](286)要深入研究唐代的民俗文化特征,就不能忽视对白居易诗歌的研究。白居易的诗歌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时期他积极进取,诗歌多讽刺达官贵人的奢侈生活,关心劳动人民的苦难,同情妇女的悲惨命运。如《观刈麦》《宿紫阁山北村》《伤唐衢》等等。元和十年(815)六月,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时期他的思想发生转变,消极避世的思想使他的诗歌不如以往的锋芒毕露,多写自己身边的琐事,抒发感受,以及对佛道思想的流露。坎坷的为官生涯使他更深入广泛地接触现实社会,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独特的养料。
(二)独特的创作理念
“诗言志”是为人们所熟悉的一个诗歌理念。“‘诗言志’应当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18](8)白居易出长于仕宦之家,受到良好的教育,儒家思想对他后来生活写作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在创作中他注重内容的现实性,反对脱离内容追求外在形式。始终坚持“为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创作追求以及“文章合为诗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赵睿才认为“在这一点上,较之他的前辈杜甫,无疑是前进了一步。”[19](450)白居易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创作实践,通过诗歌充分表达对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无论是严峻的税收制度,还是达官贵人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白居易都对他们作了无情的批判。《新乐府》和《秦中吟》中的诗歌无疑是最好见证。《海漫漫》讽谏唐宪宗不要痴迷求仙之术;《新丰折臂翁》斥责“五月万里云南行”的不义战争;《歌舞》揭示执法官僚们建造豪宅,贪图享乐的腐败生活习惯,《买花》表现京都官场贵族们奢侈买牡丹,“家家习为俗”的现实……
(三)以俗为美的审美风格
对现实的关注,敏锐地发现民俗,为他的诗歌创作开辟了新的境界。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民俗,白居易将自己所观察和体验的日常生活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展现具体的民风民情,使他的诗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为自己赢得广泛的读者群。在唐代,长安和洛阳是发展相对成熟的两个都市。白居易在对长安进行记录时,早市、游艺、酒、茶、服饰、节令等风俗都有涉及。洛阳这个地方带给乐天一种独特的情感。他写过许多有关这个地方的山川、园林建筑、道观寺庙等风物。乐天诗歌在中唐广为流传的缘由与他描写日常生活,以俗为美的审美风格密不可分。
结语
白居易在他的创作中从个体视角出发,对中唐时期的民风民俗进行了记录。在对中唐丰富多彩的民俗做真实地记录的同时,诗人也将自己的个人情感融入到民俗之中,真实的展现诗人所生存的社会状态:千姿百态的物质生产民俗、五彩斑斓的物质生活民俗、丰富多彩的岁时节日民俗、迥然不同的宗教信仰民俗。白居易诗歌中体现的风土民俗内容全面,范围较广,他以自己独特的创作理念和以俗为美的创作风格,在自己辗转流离的为官生活中了谱写出大量的生活“乐章”,有效地反映当时特有的民风民貌。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位对民俗有自己独特见解的诗人,他的诗歌中蕴藏着中唐时期的一部风俗史,明代学人何良俊也曾说过:“白太傅之诗,亦可称诗史”。[20](203)白居易用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批批文学爱好者,值得我们后人认真拜读。
参考文献
[1]邓新跃、黄去非.《白居易生平考辨三题》[J].云梦学刊,2001.
[2]左安源,左宏阁.从生平看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白居易[J].鄂州大学学报,2013.
[3]李名方.论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J].毕节师专学报,1998.
[4]周彪.试论白居易诗歌理论及创作的矛盾变化[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5]贠娟.白居易民俗诗的价值及文化意蕴[J].文教资料,2016.
[6]李娜.论白居易茶诗的文化意蕴[J].赤峰学院学报,2016.
[7]丹纳.艺术哲学[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
[8]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9]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0]《旧唐书》卷45,《舆服》,中华书局,1975.
[11]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12]钟敬文.中国民俗史(隋唐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3]高丙中.中国节日框架的构建与重构[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1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5]夏剑钦、王巽斋点校:《太平御览》第一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16]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17]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7.
[18]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9]赵睿才.唐诗与民俗关系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0]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
附录
白居易生产民俗诗统计表
题目 写作年代 主要内容 民俗事象 备注
《观刈麦》 约作于元和二年(807) 描写农民耕作的辛苦,表达作者的同情心和愧疚感。 收麦 讽喻诗11
《朱陈村》 元和三年(808) 通描写的过对朱陈村生活状况的描写,引起对自己往昔的经历的感慨表达自己的羡慕之情 桑树,大麻,织布,砍柴 讽刺诗511
《代卖薪女赠诸妓》 长庆三年(823) 写卖薪女与妓女生活的鲜明对比,隐喻作者对良家女子的同情与不平之情。 卖薪 1378
《观稼》 约作于元和七年(812) 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深入了解,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及不劳而食的自愧。 农耕 329
《买花》 不详 借当时长安富人玩赏牡丹花的奢侈风气,揭示因贫富差距而产生的不同感情。 种花 96
《卖炭翁》 不详 通过一个卖炭老人的遭遇,揭示了“宫市”对人民的掠夺行为。 卖炭 227
《缭绫》 不详 通过越溪寒女与昭阳舞人生活方式的对比,叙述下层劳动者的辛勤与痛苦。 罗绡 罗绡(消):一种生丝制成的薄绸225
《杜陵叟》 不详 作品反映农民受灾仍被迫交租的痛苦,控诉心狠手辣只想个人升官的官吏。 种田 223
《红线毯》 不详 诗中细致续写红线毯的制造过程和特色,揭露最高统治者贪图享乐而浪费人力物力的奢靡行为。 缲丝 221
白居易生活民俗诗统计表
题目 写作年代 主要内容 民俗事象 备注
衣 《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大和五年(831) 表现对贫苦百姓的关心,和博大胸襟。 绫、绵 鹤氅(厂):用鸟的羽毛结成的外衣
《酬元郎中同制加朝散大夫书怀见赠》 长庆元年(821) 表现诗人超然洒脱的胸怀 绯袍 “五品足为婚嫁主,绯袍著了好归田”2150
《谢裴常侍赐鹘衔瑞草绯袍鱼袋》 “鱼缀白金随步跃,鹘衔红绶绕腰飞” 绯袍 不同官职服饰的色彩、花绫不同唐代四、五、品官服为绯色(大红色)“荣传锦帐花联萼,彩动绫袍雁趁行”1637
《初著绯戏赠元九》 长庆元年(821) “那知垂白日,始是著绯年!”
《闻行简恩赐章服喜成长句寄之》 宝力元年(825) 对自己仕途的感慨及为行简的欣喜。 绫袍
《元九以绿丝布、白轻容见寄,制成衣服,以诗报知》 元和十三年(818) 描写了衣服的制作过程,表现了落魄中的白居易收到衣服时的感动 唐代绿衫白裤的便装习俗 “绿丝文布素轻容,珍重京华手自封”1062
《春池上戏赠李朗中》 大和八年(834) 通过春天与好友染罗群的互动,表现出两人情谊之深。 罗群
《初冬早起寄梦得》 大和七年(833) 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白布裘、乌纱帽 2140
《感旧纱帽》 长庆二年(822) 通过乌纱帽来怀念友人李侍郎,以及对物是人非的哀叹 乌纱帽 421
食 《桥亭卯饮》 大和四年(830) 表现诗人超然洒脱的生活态度。 吴中一代用荷叶包鱼的食俗 “就荷叶上包鱼鲊,当石渠中浸酒瓶”1951
《晨兴》 大和四年(830) 诗歌写晨起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生活的闲适之意。 食粥 “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1506
《斋居》 大和五年(831) 表现诗人超然的人生态度。 食粥 “黄耆数匙粥,赤箭一瓯汤”
《寄胡饼与杨万州》 元和十四年(819) 白寄胡饼给杨以慰思乡之情 食胡饼(胡俗饮食) 1164
《晚起》 大和四年(830) 表现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 酥(胡俗饮食) “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1965
《食笋》 元和十一年(816) 写出对竹笋的喜爱,借食笋来表现及时行乐 食笋 江苏是竹乡381
《残酌晚餐》 开成元年(836) 写吃晚餐的惬意、闲适 食鱼 2243
《烹葵》 元和十二年(817) 通过烹饪秋葵这一举动,抒发夕盛今衰之感 烹饪秋葵 390-391
《房家夜宴》 莲子、葡萄
《病假中庞少尹携鱼酒相过》 大和二年(828) 写了庞少尹尹自由,闲适的生活态度 鱼、酒 1814
《六年立春日人日作》 会昌六年(846) 借节日表现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蔬、饼 七律2579
茶 《睡后茶兴忆杨同州》 大和三年(835) 借饮茶表现对好友的思念 饮茶习俗 2071
《萧员外寄新蜀茶》 元和五年(810) 通过煮茶饮茶表达对萧员外的感激思念 蜀茶 844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元和十二年(817) 表现两人的深厚情谊 蜀茶 1044
《山泉煎茶有怀》 长庆二年(822) 通过煮茶表现出淡然心态 煎茶 1321
酒 《效陶潜体诗十六首》 元和八年(813) 诗人表面上写沉醉的欢乐,实则是矛盾的痛苦宣泄。 饮酒 303
《南亭对酒送春》 长庆四年(824) 对春的惋惜和自己对自身遭遇的感慨 饮酒 独持一杯酒,南亭送残春
《轻肥》 不详 无情的揭露了宦官的骄奢淫逸。 酒 92
《杭州春望》 长庆三年(823) 对杭州春日的景色做了全面的描写 沽酒,梨花春(酒名) 1364
《早秋晚望兼呈韦侍御》 元和十三年(818) 写诗人被贬所见,表现自己的摧颓之态 浔阳酒 569
《花下对酒》 元和十五年 写自己被贬,年老体衰的无奈和自我调节的豁达闲适心态。 酒
《和薛秀才寻梅花同饮见赠》 长庆二年(822) 写诗人与宾客宴饮寻梅,表现诗人的豁达心态。 饮冷杯 1348
《宴周皓大夫光福宅》 约作于元和三年(808) 这首诗展现出了唐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他们既有佳肴美酒满足口腹之欲,有歌舞丝竹相伴,也把享受自然之美作为自己的乐事。 桂酒 819
《问刘十九》 约作于元和十二年(817) 在把酒共饮中所透出的对于友情的渴望 新醅酒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开成三年(838) 表面上是写朋友聚会时的k快乐,沽酒时的豪爽,闲饮时的欢乐,骨子里却饱含着凄凉沉痛的感情。 菊花酒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2360
《咏怀》 元和十二年(817) 写诗人被贬后的无奈,惆怅。 “妻儿不问唯耽酒,冠带皆慵只抱琴”1024
《自题酒库》 开成三年(838) 通过对酒库的描写,写出诗人对酒的痴迷,表现生活的闲适,苦闷。 酒库 “此翁何处富,酒库不曾空。”2342
住 《夜招晦叔》 大和六年(832) 表现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住毡帐 “碧毡帐上正飘雪,红火炉前初炷灯”(1864)
《北亭》 元和十一年(816) 写登北亭所见,及归家后的闲放姿态 亭子 闲适诗
《家园三绝(沧》浪下水) 开成元年(836) 对比的手法写出对小池的喜欢 池塘 2246
《群春题诸家园林》 开成元年(836) 写了作者春日游园的放答心境。 园林 2245
《小宅》 大和九年(835) 通过对小宅景物的描写,表现诗人的淡然心态,随遇而安的心里。 小宅 2222
《凶宅》 约作于元和元年(806) 以宅喻国,写国家兴衰在人事不在宅子 宅子 讽喻诗
《伤宅》 不详 作者通过对宅子的描写,以此告诫权贵,不能过度奢靡而陷于自败。 宅子 85
《自喜》 长庆二年(826) 写诗人乘舟回洛阳的欣喜之情 舟 1687
《襄阳舟夜》 元和十年(815) 抒发孤寂心情 舟 817
《江州雪》 元和十年(815) 江州初雪作者骑马出行所见美景 骑马 日西骑马出,忽有京都意。359
《朱藤杖紫骢吟》 长庆二年(822) 江州去日朱藤杖,忠州归日紫骢马 骑马 419
《喜友至留宿》 元和七年(812) 对朋友到来的欣喜 车马 感伤诗
《利仁北街作》 大和九年(835) 写作者骑马驻足利仁街的所见所闻 立马,歌声 律诗2209
《官牛》 不详 作者对官场中的陋习进行讽刺,希望宰相能恪尽职守,为民造福。 官牛,马 247
《送宗宝上人游江南》 大和八年(834) 写对宗宝上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渡头、船师 3202
《天津桥》 大和五年(831) 通过对天津桥附近景物的描写,写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桥 1972
《蓝桥驿见元九诗》 表现与元九的深厚情谊 驿站 931
白居易节日民俗诗统计表
题目 写作年代 主要内容 民俗事象 备注
寒食节 《寒食夜(无月无灯寒食夜)》 元和五年(810) 写寒食节自己的孤寂心境及对自己年老的哀叹 禁火 “无月无灯寒食夜,夜深独立暗花前”803
《寒食野望吟》 约作于长庆三年(823)之前 描写了寒食节时的所见,即凄清悲惨的扫墓之境。 扫墓 684
《病中多雨逢寒食》 宝历二年(826) 感慨时光的飞逝。 打秋千 “薄暮何人吹觱簟,新晴几处缚秋千”1661
《何处春深好》 大和三年(829) 打秋千
《六年寒食洛下宴游贈冯李二少尹》 大和六年(832) 通过对宴饮出游的描写,流露出及时行乐之感慨。 食饧“米价贱如土,酒味浓于饧”1516
《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大和六年(832) 写作者在寒食这天的所作所为,表达对时光飞逝的感慨。 蹴鞠,进火“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1855
《和杨师皋伤小姬英英》 大和六年(832) 扫墓 “坟上少啼留取泪,明年寒食更沾衣”1865
《玩半开花赠皇甫郎中》 大和八年(834) 借花寄托自己与好友的感情之深。 赏花。宴饮
《酬郑二司录与李六郎中寒食日相遇同宴见赠二人并是同年》 开成元年(836) 写了诗人与同年宴饮的场景。 禁火“偶因冷节会嘉宾,况是平生心所亲”2255
《寒食月夜》 元贞十六年(800) 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愁闷之情。 禁火 “风香露重梨花湿,草舍无灯愁未入。”776
《寒食卧病》 贞元十六年(800) 写寒食节当天他人出游踏青而自己却病卧家中的苦闷心情 游赏踏青 773
《途中寒食》 贞元十六年(800) 写寒食节途中所见凄凉景象 游赏踏青 779
《会昌元年春五绝句·贈举之仆射今春与仆射三为寒食之会》 会昌元年(841) 通过寒食宴会的描述,传达出珍惜现在的感概。 吃鸡球,食饧 “鸡毯饧粥屡开筵,谈笑讴吟间管弦”2438
中秋节 《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 永贞元年(805) 邀好友到华阳观赏月 赏月
《八月十五日夜闻崔大员外翰林独直对酒玩月因怀禁中清景偶题是诗》 元和四年(809) 写了与好友对酒赏月的乐趣,同时暗含作者的思乡之情。 赏月 "秋月高悬空碧外,仙郎静玩禁阐间"815
《中秋月》 元和十二年(817) 作者勾画了萧瑟凄清的乡村秋夜景象,流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感。 赏月 1043
《潮》 长庆四年(846) 诗人观潮,感叹流逝 观潮 中秋观潮是杭州地方民俗的特殊景观1556
重阳节 《禁中九日对菊花酒忆元九》 元和四年(809) 表达重阳节独饮的寂寞心境及思念朋友 赏菊 “赐酒盈杯谁共持,宫花满把独相思”779
《九日登西原宴望同诸兄弟作》 元和七年(812) 通过对宴饮聚会场景的描写。表现出及时行乐的情绪。 登高,食重阳糕 “移座就菊丛,糕酒前罗列”“起登西原望,怀抱同一豁”325
《九日寄行简》 元和九年(814) 表达作者无处登高的苦闷,显示与弟的感情之深。 登高,饮菊花酒 “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861
《九日登巴台》 元和十四(819) 作者借重阳之际,抒发漂泊之感。 饮菊花酒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
《九日题涂溪》 元和十四年(819) 写诗人出游宴饮,表现出豁达的人生观。 饮菊花酒 “蕃草席铺枫叶岸,竹枝歌送菊花杯”
《酬皇甫郎中对新菊花见忆》 大和八年(834) 表达了诗人悲秋念友的情感。 赏菊,饮菊花酒 “黄花助兴方携酒,红叶添愁正满阶”2197
《重阳席上赋白菊》 大和四年(830) 全诗表达了作者虽然年老但仍有少年的情趣。 赏菊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1904
《河亭晴望九月八日》 宝利二年(826) 表达出思乡念亲之情。 饮菊花酒 “明朝是重九,谁劝菊花杯”
白居易信仰民俗诗统计表
题目 写作年代 主要内容 民俗事象 备注
道教 《同微之赠别郭虚舟炼师五十韵》 宝历元年(825) 刻画了白居易亲自炼丹的过程。 炼丹 1408
《寻王道士药堂因有题赠》 元和十一年(816)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寻王道士的过程,透露他也想借“欲乞西山五色丸”来解决生命短促的矛盾。 五色丸 1013
《永崇里观居》 永贞元年(805) 诗人居住道观也表明了他亲近道教的感情以及作者的清心寡欲,虽居红尘却能处心无拘束的境界。 华阳观 272
《题赠郑秘书征君石沟溪隐居》 约作于元和五年(810) 表达对天台山上隐居的郑征君的敬佩之情。 炼丹 300
《思旧》 大和八年(834) 写诗人晚年对道教黄白丹术进行猛烈地抨击。 服食丹药(流黄) 2023
《宿简寂观》 元和十一年(816) 写渴求得道成仙并且炼丹服食。 云母粉 368
《梦仙》 不详 讲了一个人求仙的故事借此劝解世人,莫要痴迷求仙。 求仙
《海漫漫》 不详 讽谏唐玄宗好神仙之作。 求仙
佛教 《感芍药花寄正一上人》 约作于真元十六年(800) 从芍药花的开落,就体会到人生的短促和虚幻,白居易便产生了阪依佛门的念头。 对佛的参悟
《招韬光禅师》 长庆四年(824) 这首诗细致描写了诗人准备的这顿斋饭,表现诗人对韬光禅师的尊重和真挚情谊,以及自我内心的平淡心境 葛粉、藤花、青芥、红姜、紫芽 3847
《枯桑》 长庆二年(822) 通过干枯的桑树寄托学佛参禅的心得。 参佛 426
《鹤》 长庆四年(824) 通过养鹤,表现偏爱那种闲然安处的意趣。每一事物都有一种禅意。 454
《寄韬光禅师》 约作于宝历二年(826) 作者借眼前所见所闻,表现对韬光禅师的敬佩之情。 参佛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9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