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流行语的种类及影响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贯穿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继书籍、报刊之后,网络成为我们接受信息更主要的途经,越来越多的“低头族”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他们每隔五分钟就要拿出手机看一看,了解时事新闻、娱乐聊天,各种各样的APP占据了我们的大多数时间。网络语言因此而产生,而网络流行语,就是网络语言中最受欢迎、网民使用频率最高、最为生动活泼的那一部分。有人说这是网友们在虚拟世界发起的一场语言“狂欢”,因其被大多数人所认可接受并使用,所以广泛的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本文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探索它的发展轨迹,了解它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各种各样的新词汇层出不穷,从十年前的“虾米”“愤青”“美眉”到如今的“么么哒”“洪荒之力”“桑心”,流行语不断地变化,产生的背景各不相同,有的消失了,有的还依然被使用。这些新词来源于社会,又反作用于社会。

关键字:网络流行语;发展;网语特征;影响

绪论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行为活动和交往方式也在不断进化更新。

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人类就是信息的中心,人人都可以掌握媒体,人人都能成为记者。在网络新媒体中,人类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者。网络传播已经辐射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毫不夸张的讲,它正在一步步改变着世界。在网络中生活,在信息中冲浪,在传播中交流,网络似乎无处不在又无所不能。

网络流行语(以下简称网语)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矛盾、当前的时事热点、大众的喜怒哀乐,引起广大网民的认可和接受,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也就流行了起来。在网络时代,网语的产生是必然会出现的现象。假使你生活在上个世纪,也许你对“NB”“酱紫”“神马”这类词毫无头绪,可如今各种各样的新词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想不了解也难。网民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创造的网语往往也简洁明了、生动形象、时尚个性、有情趣;当然也存在一些低俗文化,用词简单粗暴。因此,出现了大批的批评者,他们认为网语不合语言规范,网络秩序紊乱不堪,对汉语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等等。

本文对网语的发展做了详细的介绍,搜集了近几年来网络较为流行的新词,辅以详解,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对网络为大众造成的影响进行思索,希望大家在了解网络新语的同时,用好网络语言,创造更多更好的网络语言,共同繁荣我们的网络文化。

第一章、互联网及网络流行语的内涵和发展

(一)互联网的形成

人类迎来了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全球化网络信息时代,而网络社会就是一种新型的虚拟世界,也称为“赛博空间”(Cyberspace)[1],该词是由控制论(cybernetics)和空间(space)二词组合而成,在加拿大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的小说《精神漫游者》(Neuromancer)中被普及,意为存在于计算机网络中的虚拟世界。网络将每个人聚集在这个虚拟世界中,大家交流沟通探讨,互相学习,你可以和地球另一边的人进行视频,你可以在家就看到世界各地的风景,网络使世界变小了,但也更大了,未知的领域越来越多,人类探索的脚步越来越远。使用网络交流的人群被称作网民,如今网民们交流的途径更加的多样化,微博、贴吧、微信、QQ等都是网民们发表言论的平台,网民们利用这些网络平台来进行信息、观点、情感的交流。

1994年4月20日中国开始全功能接入互联网,那时人们上网的目的性非常强,时间和次数也很有限,大多数是在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或使用E-MAIL,上网很不方便。自21世纪以来,因特网逐渐进入到各家各户,人们开始掌握并使用电脑这一高科技产物。2003年6月30日,我国的互联网网站有47万家,上网人口达到6800万(中小学生占50%以上),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X;2008年则是标志性的一年,我国网民数量跃居世界第一,这代表我国在国际互联网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截止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13亿人,普及率达到38.3%,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2]。由此可见,网络发展时间并不长,但其扩散之广、渗透之深令人诧异。X麻省理工学院已故院长威廉·米切尔在《比特之城》中曾断言:“如果你根本不联网——即宽带为零,你就成了数字化隐士,一个电脑化空间的自我放逐者。”从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统计数据中,我们发现,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渗透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比特之城”已并非虚构之物,这一信息社会的“建筑图景”已成为现实。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孙悟空:我想是谁就是谁。

(二)网络社会的特征

卡斯特曾说过:“地域性解体脱离了文化、历史、地理意义,并重新整合进功能性的网络或意向拼贴之中,导致流动空间取代了地方空间。当过去、现在与未来都可以在同一则信息里被预先设定而又能彼此互动时,时间也在这个新沟通系统里被消除了。流动空间与无时间之时间乃是新文化的物质基础,超越并包纳了历史传递之再现系统的多种状态:这个文化便是真实虚拟之文化,假装便是相信xxxx。”[3]此番评价道出了互联网对人类交际的重要影响:一反面,网络传媒正在重新构造人们的生存和交际空间,使其流动性增强;另一反面,它又在重新定义信息的消费周期,使得生产时刻紧跟消费的步伐。总而言之,网络社会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第一,虚拟性。互联网是人类在现实世界中另一个虚拟的反映,因为虚拟,所以随意。网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自己的身份,今天十八、明天十七,完全由自我来决定,按照自己的相像和理解,创造一种全新的自我的虚拟网络空间。这种虚拟性必然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平等与真实。其脱离了现实生活的种种约束,成为一个可以直陈观点和发布意见的平台,人们交流过程中可以不必过多考虑其自身的背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张扬和自我体验。

第二,平等性。在网络环境中,每个人都自由平等,它打破传统舆论的制约,赋予每个网民同等的权利,让弱小孤者也能发声。与此同时,网络媒体正在逐渐取代大众媒体的地位,为更多人在网络上发布信息提供了各种资源,使所有网民都享有平等的话语权。

第三,交互性。所谓交互性,是指发出信息接受信息反馈信息,不只是单向的接受。网络聊天系统属于同步交互,电子邮件属于异步交互。网络用户对信息可以自由驾驭并控制。在数字化生存中,“从前的大众传媒正演变为个人化的双向交流,信息不再被‘推给’(push)消费者,相反,人们(或他们的电脑)将把所需要的信息‘拉出来’(pull),并参与到创造信息的活动中”[4]。

(三)网络流行语的内涵与网语的分类

一种新事物的诞生,至少说明原先占据这个位置的旧事物已经相对落后,才给新事物的诞生提供可能性,让其有空间发展。语言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它似一面镜子,真实的折射出社会发展的轨迹,历史上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一场语言的革命,前有“五四运动”时期,接着建国后的文字改革,如今便是网络时代的到来。而如今的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们自发创造的,在汉语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它来自于现代汉语,又不完全相似;既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又为其带来了挑战。这种创造性的语言变体强烈的冲击了现代汉语,被人称之为“第三次语言革命”[5]。网络语言,即网络中用来交流的语言。本文所探索的是网络交际中所使用的特殊用语,即狭义的网络语言。网语确实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如果我们想表达心情很低落、很难过时,可以说“蓝瘦、香菇”,瞬间觉得很有画面感。当我们说“不造”,意思就是“不知道”。网络新词源源不断的出现,有时候也让我们目瞪口呆,不得不认真审视其背后的内涵与特征,以便于更好的使用。“好心塞”“萌萌哒”“火星文”不应当只是一场表达游戏。通常我们使用的社交平台包括:知乎、微博、贴吧、人人网、微信、扣扣等。这些平台给网友们创造了极大地发挥空间,所以经常出现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话。创意与恶搞往往是相辅相成的,这就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使用网络语言。

张树森将网络流行语分为四类,分别是:新造网语、缩略网语、数字网语、和符号网语[6]。鄢春艳则从修辞的角度将其分为隐喻、谐音、仿拟、反语和叠加五类[7]。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将其分为五大类,生造、借词、换喻、字母词和谐音。

第二章、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征

(一)网络语言的特征

1.开放性和互动性

网络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开放,没有社会背景、地位、文化水平,经济层次和性别外貌的之分,一律被称为网民,不论男女老少,皆可在网上畅所欲言,展示自身个性。网络的开放性吸引了大量的网民,促进语言发展的多样性。互动性也是网络语言的另一个特征,网络直播越来越流行,明星可以在直播中与粉丝互动,名人也可以在网上开见面会,网民在网上参与投票,各种互动方式,互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交际的过程。网语在互动中充分展示它的独特魅力,实现其价值。

2.创新性与多元性

有创新才能有发展,创新就是语言的生命力。网民的群体大部分是年轻人,年轻人有着强烈的思维创造力,他们敢于突破传统,加入自己的想象,组成多元化的网络世界。正因为多元化,所以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也就没有人限制你说的正确与否。

3.简约性与直观性

如果与人聊天的过程中,你收到了一个“LOL”,你可千万不要以为他在邀请你一起玩英雄联盟(一种游戏,简称LOL),它是LaughOutLoudly的缩写,意为“大声笑”,代表对方此刻心情很好。简约与直观为我们节省了甚多的时间,当今社会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耐心一点一点消失,网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选择。

4.随意性与粗俗性

开放带来的负面作用必然是缺乏规范,因为网络语言的随意,不受约束,网民的素质与文化水平又参差不齐,因此出现了很多粗制滥造的句子,脏话连篇,不伦不类的病句,各种各样的方言、让人哭笑不得。更有一些低俗,粗鲁的色情语言随处可见,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

(二)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征。

1.生造

生造词一般是由网民们自由创造出来,从前没有的,根据现实中一些异于平常的事,加上网友们各种“脑洞大开”的想法,创造出了新奇古怪又潮流时尚的新词,并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受到各类网民的使用。如今网民群体大多数是一些年轻人,他们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创造了很多新词。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词语来分析。

如:“山寨”,原意为山中的城寨,源自于广东话,代表过去那些占山为王,不受XX管辖的群体;如今指假货,指以极低的成本、廉价的工艺去模仿一些主流品牌的外观和功能,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达到在外观、功能以及价格上超越其模仿对象的现象。[8]这个词的出现与我们的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一场头脑风暴,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身边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山寨货,种类繁多,有的甚至可以和真货相媲美。最初是山寨手机的出现,后扩展为数码产品,再后来,山寨文化也开始出现。“山寨”一词的诞生,应当是一种嘲讽,与正规文化是格格不入的,很多人认为这是冒牌野蛮文化,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与垄断暴利行业作斗争。所以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只能正确的规范,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山寨文化这一话题,近几年来被炒的非常热,市场上的山寨货也越来也多,在人们的吃穿住行方面几乎随处可见,可见其正是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映。另一个词语“洪荒之力”也颇为流行,古语有云:“天地玄黄,宇宙洪荒。[9]”传闻宇宙开天之时,曾经出现过一次大洪水,情形之严重差点毁灭了世界。2015年,在当红热剧《花千骨》中,赵丽颖饰演的角色花千骨所拥有的“洪荒之力”是剧中的最强神力,即法力强大妖神之力。当时被众多网友所调侃。而此新词真正流行起来是在2016年8月8日,里约奥运会上,中国选手傅园慧晋级女子仰泳半决赛,结束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啦!”再加上她的搞怪表情,此后带有傅园慧表情的表情包和这句“洪荒之力”迅速走红网络,大家纷纷用来表示超乎想象的巨大能量。“控制不了体内的洪荒之力”也称为经典流行语。2016年12月,本词入选《咬文嚼字》“2016十大流行语”。这个新词的特点在于它的夸张性,用洪荒二字修饰不可思议巨大的力量,让人乍一听气势磅礴,画面感非常强烈,能够形象生动的表达心中的想法,价值网络及媒体传播速度之快,使用的网民数量快速增加,一时间全民似乎都在使用这个网路流行语。再如:“吃瓜群众”,这个词语用了吃瓜和群众两个词语,看起来极为平常,脑海中仿佛会出现一幅“我是群众,我在吃瓜”的画面。似乎外面发生天大的事都与我无关,都不能影响我吃瓜,那么词的意思就很明显了。这个词的来源是最开始的一个公路新闻,记者去跟踪采访的时候遇到一个老伯,便问老伯可有目击到什么,老伯回答说什么也不知道,当时他正在吃西瓜。[10]后来有人在网上评论此事时说:“我是一位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由此便流传开来。通常,当一些热点问题出现在网络平台上时,很多热心网友发表自己的言论,甚至与观点相斥的网友开启“撕逼大战”,而另一部分网友只是静观其变,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不发表任何言论,这类人往往被称为“吃瓜群众”。后来在一些比较尖锐的社会热点问题中,人们往往自嘲为“吃瓜群众”,表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网络中的生造词形形色色,来自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是一些原有词的衍生,有的来源于当下热播的影视作品,有的来自于网民对文字的联想。虽有不同,但又有其内在联系。首先,简洁实用更易为网友所接受,在使用过程中较为方便。其次,一些生造词反映社会现象,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流行语隐晦的表达出来。但在其传播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恶搞的,低俗的语言应该止于智者,网络语言也存在着“适者生存”,应该让有意义的文化传播下来,抵制恶劣文化。

2.借词

因为网络发展的多元化,各种外来词进入我们的语言文化,为了巧妙地回避中文原意中裸露的部分,借词由此产生。例如:“御姐”,原为日本词汇,指年龄为20岁以上,身高大于165,性格强势身材丰满的女性[11]。在日本动漫中,御姐的形象尤为明显,有着鲜明的个性,一定要成熟,拥有高贵的气质。女强人类型的。因为御姐的出现,相应的也有了“御姐控”,代表喜爱的御姐的群体。类似于“萝莉控”“正太控”。不仅外来语进入汉语语言中使用,也出现了很多中国式英语。例如:好久不见——“longtimenosee”、人山人海——“peoplemountainpeoplesea”、丢面子——“loseface”。英语作为中国人学习并使用最广泛的一门外语,其推广快、力度大,出现在汉语中的高频率也不足为奇,同时,在使用这些借词的时候,不仅能够简洁的表达想法,还显得很“高大山”,真是两全其美。另一方面,网民会通过汉语拼音或者外语来表达自己愤怒激动的心情,这一类在青少年网民群体中表现的极为明显,长期发展下去,后果也不堪设想。所以,网络约束,道德为首,自律为首也。

3.换喻

换喻词也叫转喻,是根据已有的旧词变换而来,将其拆分,变换再重组,赋予新的含义,就变成了另一个新的词,但我们看起来又很熟悉,其实在交流的过程中已经完全变了味。“楼主”,在网络论坛中发帖的人被称为楼主,后面跟帖的人依次排序被叫做“一楼”“二楼”,最上面一层就是楼主[12]。网络论坛中,广大网民都可以畅所欲言,所以大家再发贴跟帖的时候为了区分先后顺序,就出现了“楼”这个概念。“KFC”,看到这几个字母,我们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我们经常吃的肯德基,它是“KentuckyFriedChicken”的缩写,是X著名的连锁快餐厅,1952年由哈兰.山德士创建。在网络上,网友们给其赋予了新的含义,K代表单词“kick(踢)”,F代表单词“fuck(骂人的话语)”,C则代表我们的汉字操(Cao),所以这几个字母组成的整体意思是不文明的,为了净化网络环境,还是少使用为好。

4.字母词

字母词的产生源于人们对时间和效率的高要求,将繁琐的词汇句子减短压缩。字母词一般分为汉语拼音字母的缩略和英文字母的缩略。拼音缩写指的是取每个汉字的完整汉语拼音的首字母组成,汉语中多音字现象繁多,有时候同一个字母往往能代表好几个字词的缩写。如:BB,不仅是宝宝的缩写,还是便便,表白的缩写。英文的缩略是由英文短语或词组的缩写构成。在使用英文的网民中,英语的缩略更能显示出优势。如:OMG,就是ohmygod的缩写,代表很惊讶,类似的还有LOL、DIY……字母词的使用使得网络交流变得简捷快速,但容易产生歧义,很多字母需要根据意境来体会。

5.谐音

谐音字因为其读音相同往往使人产生歧义,一般来自于各种方言,输入法的模糊也会创造很多谐音字,但有时网友觉得很新奇,故谐音字也被广泛使用起来。“蓝瘦,香菇”,意思是:“难受,想哭”。2016年10月,广西南宁一男子录得一段视频在微博上火了起来,视频是该小哥失恋后录制的,内容为:“蓝瘦,香菇,本来今颠高高兴兴,泥为什莫要说这种话?蓝瘦,香菇在这里。第一翅为一个女孩屎这么香菇,蓝瘦,泥为什莫要说射种话,丢我一个人在这里。[13]”由于小伙子是使用方言录制的,所以带了一些腔调,难受香菇就被发成了蓝瘦香菇的音,普通话与方言的结合让这个新词火遍大江南北。网络上也出现了很多版本的模仿。“杯具”,来源于“悲剧”的谐音,但表达的范围比悲剧大多了,不论是赌场失意还是情场失意,都可以用杯具来表达。因杯具的走红,网友们也造出来一系列名言名句,比如:“人生就像厨房,左手拿着洗具,右手拿着杯具。”所谓谐音,就是用音同字不同来代替同一种含义。谐音词的构成生动活泼,形式广泛,传递简捷,表现力较强,因此极为普通。谐音词分为汉字谐音,数字谐音和英文谐音。汉字谐音的出现有几个特点。一是由于拼音软件输入法造成的错误,很多词在输入的过程中巧合的出现,因为使用的次数过多,这种巧合就变成自然。二是运用同音字有意识的改变原义。三是利用汉字模仿方言的发音。我国方言众多,由于网络的传播,很多与我们距离较远的方言也逐渐被了解,当然一些有趣的方言也被使用在流行语中。数字谐音如今使用的也比较普遍了,如886,521,666……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简单节省时间又表意明确。英文谐音是使用简单的英文字母与汉语拼音相结合产生一个新的单词,原本英文中不存在的,有的英文往往含有恶搞的成分。总而言之,其共性都是简洁明了,可见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对所有事情都要求快速高效。谐音词生动形象,增加了语言为文字的趣味性,网民们也乐意使用。

第三章、流行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网语源于社会,又反作用于社会。正如西哲所说:“一切社会进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总是左手扔给人类一束光灿灿的金羊毛,右手又悄悄拿走人类原来拥有的东西[14]。”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网路流行语更是这样。从曾经的千夫所指到如今的静观其变,社会对网络的宽容正一步步放大。人们对于网络语言的看法褒贬不一,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也有利有弊。

(一)积极影响

1.网络流行语简便了网络交流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效率、高速度变为人们的追求。网络流行语简短方便又快捷,在人们交流的工程中,不需要费力的长篇大论,有时候一个表情符号就能表达意思,缩减了时间又极大的提高了办事效率。网语一般都比较口语化,在营造语境,表情达意方面有突出作用,形象直观,表现力强,作为一名“90后”深感网语的时尚也方便,有时一些词汇紧跟潮流,活泼幽默,交流过程中增加亲和力与新鲜感,这是传统词汇很难达到的部分。

2.网络流行语都蕴含深刻的含义

网络流行语大多很幽默,但是有的的幽默却是冷笑话,其中有讽刺,引申的意味。当人们看到一些流行语时,往往都会开怀大笑,但笑过之后,又会思索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含义。许多的网络新词都与社会热点事件相关,是日常生活中某一事件的概括和浓缩,一个简单的词语却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当人们讨论所发生的事件时,无须用过多的语言来描述,一个简单的网络流行语就可以代替了。因为某一个流行语较为有趣,人们在使用的同时就会去想了解背后的含义,所以,当人们讨论网络流行语的同时,也增加了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度。

3.网络流行语有时代表了公众的声音

很多流行语背后都暗藏一些鲜为人知的真相,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快,人们在批判社会事件的同时,也极大地关注了其背后的事实。网络流行语由于是在虚拟的环境中,所以为人们释放情绪提供了很好的出口。当人们内心压抑不安时可以用网络流行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缓解来自各方面的紧张压力。有时候,一句简单的话语突然火起来,一定代表了大多数群体的心声,社会舆论就会去关注了解某一件事,问题被发现挖掘也许会得到解决,所以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的稳定也起了积极地作用。

4.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扩大现代汉语的词汇,弥补了传统语言的不足。

很多词语都有强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恐龙(暗指长相丑陋的女生)”抽象的概念被简单的表达使人容易理解。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网民的力量是无穷的,网民交流的过程就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创造出一些特别的新词,读起来朗朗上口,用起来言简意赅。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并且被广泛的传播。有的运用次数较多的,甚至被列为字典中的新词汇。例如我们常说的“NOZUONODIE”(意为不作就不会死,表示某人很矫情)因使用广泛而被加入到英文词典中。

(二)消极影响

1.与传统的优良文化背道而驰

网络语言作为一门不同于现实社会的“方言”,既是方言,必有其自闭性。网民的群体又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同的网民之间可能存在各种代沟,甚至不可逾越的鸿沟,那么所创造的词汇就不能完全的兼容。时间久了就有可能面临四分五裂的局面。毕竟网络语言与标准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可能掺杂着大量的错别字,甚至语法上的错误,这些问题极易造成青少年的混淆。有很多分辨力不强的学生很有可能将不规范的网络用语当成标准汉语来记忆并使用。这对于尚在学习积累文学底蕴的青少年学生极为不利,网络上一些粗鲁的语言也会影响学生日常的语言表达。很多不文明的话语经过网民们润色之后大量的出现在版面上。很多学生网友对此类恶俗用语产生极大的新鲜感,并乐此不疲,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习惯性的使用这些语言,长此以往,对青少年的素质提升有很大的阻碍。

2.随意性挑战语言规范化

现代汉语的标准规范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的语法和成分,有的符合语法规范,相反的,有的不符合。[15]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要求信息必须高速度、高效率并且高度准确。可是在网络世界中,网民为了追求时尚,有时候为了恶搞,自行创造一些另类的语体。规范的现代汉语变得另类、各种病句、符号、谐音糅杂在一起,语意模糊,句式复杂,却被当成正宗语言,成为习惯,影响交际的准确性。

3.谐音的转写所造成语义混淆

汉语是一门极其严谨的语言,对拼音、声调及字形笔划的要求极为严格,不论是哪一部分出现问题都会造成语义的变化。而各种谐音(汉语谐音、数字谐音、混合谐音)的出现也许会给学生一种错误的引导,认为只要读音相同,字形可以随意替换。语言的随意性很强,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语言的规范性。

网络流行语的利与弊使得我们应当正确合理的使用它,不可一味盲从,人云亦云,让流行语变成传播社会正能量载体。

结语

自从网络进入中国,便有了网络语言及其依托的网络文化,其发展速度之快已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其影响之大也到了我们难以想象的程度。网络流行语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随处可听到,经济、政治、文化,网民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扩散到方方面面,每一个网民都为网络语言这座城市添砖加瓦,而城市的美好与否完全取决于网民的功力。

了解网络语言的本质是为了更好的使用和创造新词,少一些恶搞,多一些内涵。它应当是为我们五千年文化增添色彩,而不是拉低整个国民素质。

网络流行语在不断的更新变化中,过时的被淘汰了,剩下的也许会成为经典,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也会消失,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的流行语时,应当多关注背后的含义和事件,让流行语发挥其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彬,朱朝辉.“网络社会”中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德育问题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下,2009

[2]冷松.论网络环境下的XX公关[DB].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3

[3][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出版社,1997

[5]李素琼,杨燕群.网络语言变异现象现代汉语语言规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6]孙明强.网络流行语研究[DB].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

[7]车飞.近十余年来汉语网络新词语研究述略[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8]徐红明.“山寨文化”泛起[J].东方企业文化,2009

[9]百度学术.为养老倾尽“洪荒之力”[DB].互联网数据,2016

[10]吃瓜群众是什么意思?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吃瓜群众?当然有套路[DB].互联网数据,2016

[11]何倩,匡微.浅析中国网络词汇的类型[J].文教资料,2009

[12]张瑶.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DB].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3

[13]娱乐频道.蓝瘦香菇出处本来今颠高高兴兴结果南宁一小哥失恋[DB].互联网数据,2016

[14]楼向红.论网络语言对语言教学的影响[DB].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6

[15]姚鹏慈.《现代汉语》问答[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2

[15]余志伟,陈立明.网络新语漫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6

[16]刘能镛,马长安.网络语言与语文教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8

[17]吉益民.网络变异语言现象的认知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

[18]燕道成.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3

[19]中国流行语[M].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中心发布

[20]秦秀白.网语与网话[M].外语电化教学200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9824.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18日
Next 2022年6月1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