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引言

在《边城》中,沈从文先生构建的是一个理想化的湘西世界。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不仅向我们展现了边城优美的风景,而且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小说以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船夫与翠翠相依为命的平凡生活和翠翠与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纠葛,来展现边城淳朴的民风和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关爱,是沈从文“湘西系列小说”中最打动人心的一部作品。文中所表现出的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兄弟之间的和睦以及父子、祖孙之间的亲情让我们感受到人性之美,引发人们对《边城》中所展现出“人性美”的重新思考。

一、沈从文构建“人性美”的内外动因

  (一)外部动因—社会背景

《边城》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军阀混战,长期的战争使得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各方军阀和外国势力为了争夺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古老的中国被战火打开了阙口,开启了缓慢的向现代化过渡的进程,沈从文作为一个前沿作家,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引起了他对人性的反思,正如作者在《边城·题记》中所说的那样:“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他们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如何的贫困和懒惰”[1]。但沈从文并未和同时期的潮流作家一样,在自己的作品中用冷酷的笔墨去着重表现在反动XXX的黑暗统治之下人民凄惨和悲苦的生活,而是另辟蹊径,以一种悲悯的情怀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希望以人性的“美”和“善”来反观现实,继而引起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唤醒人们内心被压抑、尘封的良知,从而达到重扶国民精神、重塑民族品格的目的。这时,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孕育自己的故乡。那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因而较少的受到工业文明的熏陶和感染,仍然保留较为原始、淳朴的生命形式,沈从文带着自己对故土的山水,人情,风俗的留恋,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湘西世界”,并以此同中国现实生活的丑陋与黑暗作对照,希望人们能够从中认识到这个民族过去的伟大之处与目前的堕落之处。

 (二)内部原因—独特的人生经历

沈从文之所以在《边城》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的“人性”小庙,主要与沈从文个人的生长环境和人生经历密切相关。沈从文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湘西人,他的父亲是汉族,曾祖母和祖母是苗族,母亲是土家族,独特的少数民族的血脉以及从小在湘西独特的民风、民俗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的熏陶下,对他的创作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年少时,从军的经历一方面使他辗转于湘西各地,对湘西这块土地和生活在其间的人民有着深厚的情感,在作品中也从不忌讳去直言这份深沉的乡情;另一方面,在这一时期他对人性中“恶”的一面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他从14岁开始从军,其所在的部队主要负责剿匪工作,几年的从军生活唯有“杀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自己曾言:“六年中我眼看在脚边杀了上万无辜平民”[2]。又言:“我在那地方一年零四个月,大致眼看杀过七百人。一些人在什么情形下被拷打,在什么状态下把头砍下,我皆懂透了”[3]。因此,在经历生死之后,沈从文自身开始竭力摆脱现实社会中政治经济的枷锁,跳出功利观的束缚,寻找超越阶级的人性之“爱”,故而选择在《边城》这部作品中通过茶峒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翠翠与傩送之间的动人的爱情故事来展现出对“人性美”的执着追求和对自然、健康、和谐的人生形式的赞美,并希望以此来启、呼唤世人回归自然纯真的本性。

此外,在北京求学的经历对沈从文自身及其创作道路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当时先进思潮的引领下,沈从文开始重新思考人生中的诸问题,这一时期,他看到了政治权力的本质,毅然决然的放弃自己光明的军仕生涯,决定到北京去求学,希望在一个新的世界中解开内心的困惑。但现实是学历并不高的沈从文在北京只能过着拮据的生活,即使这样,他仍坚决的拒绝亲戚的“施舍”,宁愿在物质上贫穷,也不愿放弃内心的骄傲和理想。后来,沈从文有幸得到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赏识,使他有幸能够在北大旁听,这使他总算在艰难的生活中看到一丝希望。但好景不长,以稿费为生的他,寄出去的稿子一直杳无音讯,原本贫穷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但沈从文从未言弃。就是在1924年这个冬天,没有棉衣裹体、没有碳炉取暖的郁达夫仍坚持写作,此情此景让来探望他的郁达夫都心酸不已,于是才有了后来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一文。但也正是这个冷漠的城市,让沈从文这个“乡下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歧视与冷眼。特别是当他认识到自己与这个高举文明的城市,有着极为强烈的格格不入之感,不光是他自身无法适应这里的生活,就连他的作品都无法被这里的人认可和接受,这种精神上的“不相通”使沈从文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这些伤害使作者自然而然的想起了自己在湘西生活中所获得的温暖,不由得内心感慨万千。当他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去看待都市中的种种,便自然而然的站在了都市的对立面,“都市病”、“文明病”在湘西人民原始淳朴的人性之下更显的肮脏腐烂。由此可知,《边城》不仅仅是沈从文精神的栖居之地,更是一把呼唤美好人性回归的温柔利器。

  二、《边城》中“人性美”的体现

  (一)人物美

1.“真”“善”“美”的化身—翠翠

(1)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小说的主人公翠翠可以说是独属于茶峒自然美丽的风景下养育的精灵,是融合作者“真”“善”“美”理想的化身,是理想与现实的产物。她虽生长在人间,但却在大自然的养育下成长,出落的聪明、善良、美丽、大方。因翠翠在边城中柔风与暖日的滋养下长大,所以皮肤是健康的黝黑色;因其所见皆为青山绿水,所以眸子如水晶一样清明。大自然在养育她的同时又教给她许多,使其为人不仅乖巧懂事,而且天真活泼,就像那山间的麋鹿一般,心地善良,从不想冷漠残酷之事。可以说,湘西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是翠翠第二个母亲,“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身躯;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绿清澈的眸子;碧溪边的竹篁,白塔,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4]。

当然,作者在塑造翠翠这一人物形象时,并不是完全出于主观进行臆造的,而是在现实原型的基础上融合个人审美理想而进行的创造。首先就是那个给予作者强烈印象的绒线铺的小女孩。年轻时的沈从文弃笔从戎,当兵期间在泸溪县驻留过一段时间,在无所事事之时,他喜欢与朋友在街上闲逛,无意中看到了绒线铺里那个天真纯净的女孩,并以买系草鞋的带子为由,去过绒线铺里三次。十七年后,沈从文偶然间重回故地,发现当年那个绒线铺的小女孩仍然在那里,似乎一切并未改变,记忆中那个温柔安静的少女再次浮现,后经过打听得知,那是自己的好友赵开明与翠翠的女儿小翠,她的母亲早逝,只留下父女相依为命。为了不打扰好友,沈从文并未上前,只是内心的震惊久久不法平复,因此这个女孩就成为作者创作翠翠这个形象的原型之一。正如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所言“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品性,就是从那个绒线铺子的女孩子印象而来”[5]。其次就是作者在青岛崂山遇到的那个乡村女孩。在民国二十三年,沈从文乘车去崂山的途中,行至北九水之时,看到了一个身穿孝服,手执灵幡,走在送葬队伍前列的女孩。当时沈从文正值构思创作《边城》的时期,这样一个惹人怜爱的女孩,给予了作者创作的灵感。最后便是沈从文的妻子张兆和。张兆和和沈从文的爱情在当时可谓是口口相传,沈从文在创作《边城》之时,与张兆和正值新婚燕尔,妻子的性格秉性对沈从文塑造翠翠这个人物形象,无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以上三个原型,使得翠翠这个人物形象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成为作品展现“人性美”的中心载体。

(2)“美”与“爱”的结合

我们先来谈翠翠的性格美。在作者笔下,翠翠是集“美”与“爱”为一身的天使。她虽父母双亡,身世悲惨,但在爷爷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之下无忧无虑的长大,因此她对爷爷有着深厚的情感。这种爱,不单单是小辈对长辈的“孝顺”,还包含着一种尊敬,爱戴之情。自翠翠懂事起,她便主动帮助爷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陪伴爷爷一起渡船,分担爷爷的重担,有时候甚至抢在爷爷前面,敏捷地跳下船去帮助爷爷把需要渡船的人送到对岸。在无人需要过渡时,翠翠便与爷爷一起用翠绿的竹叶作成竖笛,一个人吹一个人唱,每到这个时候,连溪水两岸的空气都弥漫着快乐的氛围。天气炎热的时候,爷爷提出在船上备好茶水以方便渡船的客人解渴止热,翠翠也赞同爷爷的这个想法,便每天起大早帮爷爷烧水、备水并放上茶叶。由此可见,在爷爷的精心教导和耳濡目染之下,在翠翠身上体现出中华民族勤劳、朴实、善良的传统美德。

翠翠的爱情也是美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少女内心的情感也逐渐丰富起来。每当迎亲送嫁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之时,便能触发她内心敏感的情思,引起她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想象。当她听着母亲的爱情故事,幻想着能和母亲一样,能找到那个令自己值得托付的郎君。十三岁那年,翠翠在爷爷时机缘巧合之下与正在赶鸭子的傩送,或许是因为初见男子的娇羞和害怕,翠翠因误会怒骂傩送,男子没有与少女斤斤计较,反而细心的让家里的长工打着火把送翠翠回家。这一次见面,在二者心中都种下了爱情的种子。此后,翠翠也有了自己的心事,她内心深处似乎在期盼着什么,但又不好意思与爷爷分享这份心事,她在出神之时会不自觉的问爷爷的船是否在青浪滩,爷爷的船当然不在青朗滩,但傩送的船在青朗滩。这时候的她虽是孤独的,但又是快乐的。而她喜欢的少年也经常以看望老船夫为借口来看望翠翠,并邀请翠翠到自家的楼上去观看龙舟比赛。二人的感情就这样悄悄的生根、发芽。两年后,翠翠与傩送再次相遇,爱情的种子在少女的心中疯狂的滋长,以至于情不自禁的给爷爷说:“那个人真好”。也正是这份真挚而又浓烈的感情,让翠翠在旁人耳中听见傩送的婚事时,乱了阵脚,甚至忘了对傩送做出回应。

虽然最后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结局是悲的,但他们之间的爱是相互忠诚的。对于翠翠来讲,她对傩送的爱经历了一个从独属于少女的朦胧到最终明确自己心意的过程,在这期间,虽有波折和坎坷,但翠翠始终坚信自己的选择。傩送对翠翠的感情亦是如此,他在确定心意后就付出行动,以笨拙但又真诚的方式追求翠翠,以一种坚决的方式向自己的父亲说明自己不会娶团总家的女儿。在金钱面前,他仍然坚守本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由翠翠与傩送的爱情观以及二者的发生、发展来看,沈从文先生向我们传达的是一种全新的爱情观,这种观念的本质是真诚、专一、健康、淳朴又原始,其所展现的更是一种人性之美、人情之美。

2.朴实善良的老船夫

沈从文曾言:“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的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6]。而《边城》中老船夫至善至美的形象就体现了这一思想。

老船夫从二十岁开始就担任帮助路人渡船的工作,日复一日,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收取渡船之人的费用,有时候乘船之人过意不去,硬要把渡船的钱塞给老船夫,在推脱之下才象征性的收取他人一点钱财,但老船夫并没有把这些钱财据为已有,反而是托熟识的人用这些钱到镇上去买一些上等的茶叶和烟草,每有过渡人需要,他便把这些烟草毫无保留的分享给他人,那些茶叶也是精心存放,等到夏天拿出来,用烧开的清水泡好放到穿上,以便给渡船之人解渴。[7]可以说是抵得住金钱的诱惑,一心一意的为他人着想,秉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足以见老船夫身上忠厚、善良和朴实的美好品德。在过年过节之时,老船夫去镇上买肉,卖肉的想给老船夫挑一块好肉并免费送给他,他坚决不让,固执的自己挑肉,然后把钱扔进人家的竹筒之中,不贪占他人一分便宜,可以说是重义轻利,侠肝义胆。老船夫还喜欢请人喝酒,当别人想喝他的酒,他丝毫不吝啬,直接递上自己的葫芦,让他人喝个痛快。每次老船夫买完酒,就主动请别人喝,团总顺顺有时候看不下去,担心老船夫到最后自己没酒喝,就直接没收他的葫芦。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使得老船夫“善”的形象更加立体,也使我们更为真切的感受到在这一人物身上所传达的对人性美的呼吁和渴求。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通过塑造老船夫这个形象所传达出来的祖孙情。翠翠自小无父无母,与老船夫相依为命。可以说,老船夫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给了翠翠。因自己女儿与军人爱情所造成的悲剧,老船夫对翠翠的婚事格外重视,他尊重翠翠的选择,希望翠翠可以与自己真心相爱之人共度余生。所以,他在婚事上并没有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让翠翠自己去感受爱,体会爱并勇敢的追求爱。当天保选择“走车路”,即请家长做主,请媒人来向老船夫求取婚事时,他内心虽然希望翠翠可以嫁给天保这样有能力,有才识之人,但他没有立马答应,而是向媒人表示要询问自己孙女的意愿。可以说,对于翠翠的婚事,他从不逼迫,从不干涉翠翠的决定,而是给予翠翠极大的自由和尊重,老船夫没有选择“走车路”以长辈的姿态为翠翠做决定,而是一面为孙女的爱情奔波,一面独自一人承担着这其中的种种压力,这份操劳,是对孙女最真挚的爱,也是维系这份祖孙之情的精神纽带,更是展现人性美的精神支柱。

同时,在老船夫身上,也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在创作《边城》之前,沈从文先生曾塑造过一系列在繁华的都市生活中迷失的畸形儿的形象,在他们身上,作者用批判的笔触暴露城中人的虚伪和碌碌无为。作者塑造老船夫这个形象,就是希望与这些迷失自我的城中人作对比,以此来启发人们如果一味的沉迷奢靡浮躁的生活所带来的短暂的快乐,当一切归于黑暗后,他们会被无尽的空虚和寂寞所吞噬。与其这样还不如像老船夫这样,虽然过着日复一日的渡船生活,但面对金钱,不贪恋;面对诱惑,不沉迷。无论是对自己、他人甚至是整个社会,都是问心无愧。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沈从文内心单纯的对原始人性的向往和呼唤,实则这是作者在进入物欲横流的都市后所寻找的一条“救世”之路,因此,在《边城》中,老船夫也是作者在继翠翠之后,又一个表现“人性美”的化身。

3.宽厚仗义的船总顺顺

船总顺顺在茶峒可以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年轻时在军营中混过日子,革命时期,又在一个非常有名的陆军四十九标中当过什长,可以说是经历丰富,见多识广。后来因自己的腿疯痛,他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用自己手中不算太多的积蓄买了一条六桨的白木船,靠租借给他人赚了第一桶金,并慢慢的扩大船厂的规模,成为船总。对于自己婚姻的选择,他没有遵循传统,按照惯例选择一个黄花闺女与其成家,而是遵循自己的内心,选择了与自己喜欢的寡妇相伴终生。在待人处事上,他慷慨助人,广交朋友。对于那些因船失事导致破产的船户、来往于边城的退伍士兵、游学道路上的文人墨客,但凡到了这个地方向他寻求帮助的,船总顺顺总会二话不说,尽自己所能鼎立相助。在他身上,没有商人重财轻义的贪婪和狡诈,对待他人少了一分世故,多了一分仗义。也正是因为船总顺顺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美德,使得茶峒这块土地较少的受到都市文化的侵袭,邻里之间相处融洽,民风淳朴,仍然保留着原始的、本真的人性。此外,在对自己两个儿子的教育上,顺顺并没有因自己在当地拥有产业并小有名气而过分溺爱天保和傩送,而是选择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身的言行举止来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或许正是因为父亲的敦敦教导,天保和傩送在得知对方都喜欢翠翠时,并没有大打出手,而是选择公平竞争,可见兄弟之间深厚的情感。最可贵的是,顺顺在得知天保喜欢翠翠时,并没有因翠翠家境贫穷而产生嫌弃之情,而是主动请媒人到翠翠家找老船夫为自己的儿子做媒。后来因为误会,天保外出驾船遇到危险在茨滩溺死,顺顺一直认为自己儿子的死,与老船夫拒绝婚事有着间接的联系,内心与老船夫产生隔阂。但即便如此,在得知老船夫在一个雨夜去世的消息时,他仍然选择冰释前嫌,帮助弱小的翠翠安葬爷爷,并宽慰翠翠,告诉她“不要发愁,一切有我”[8],由此可见船总顺顺心中的良善。

 (二)风景美

1.宁静美丽的自然风光

沈从文从小就在湘西自然风景的孕育中长大,这里的山、水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笔下的边城,地理位置特殊,是一座依山傍水而建立的小城,因位于川湘黔三省交汇之处,所以使得这座小山城有着自己独特的自然风景。从小山外望去,护城墙与山似乎融为一体,绵绵延延,如蛇的行踪一般蜿蜒曲折。如果沿着溪水,一路走到那源头,可见一些三五丈深的小谭,这些潭水在日光的照耀下,清澈见底,那些谭中的石头连花纹都可以看的明明白白。水中来回游走的小鱼,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就仿佛在空中游动一般;有时候这些游鱼又会在水中一动不动,等你走近了又忽然远去,像个小孩子似的在与你嬉戏游玩。[9]生活在这样得天独厚的小城中,这里的人们依靠优越的地理优势,经常会在山上种一些绿竹,有时候还能适当砍伐用来造纸,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既装饰了山,又方便了人们生活。那些生活在水边的人家,会在院子里栽满桃花树,每年春天,到了桃花盛开之际,粉色的花瓣漫天飞舞,可以说是再现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之景。当然,这里的秋冬之景也不甘逊色,清晨起来,窗外薄薄的雾气给人以置身仙境的错觉,太阳升起之时,薄雾散去,你会发现边城中那些古老的建筑,青黑色的瓦片,暗黄色的泥墙,与这周围的自然之景竟是如此相得益彰。可以说,在这里,无论是酉水两岸的翠竹、依水而建的村庄、辗坊,还是茶峒铺满青石板的街道、人来人往的码头,都带有湘西边城自己特有的色调。这种浑然天成的自然美景,给人以舒适,安逸之感,令人读来都仿佛置身其中,产生心旷神怡之感,为之向往。2.理想湘西世界的建构

仔细揣摩可以发现,在《边城》中所呈现的自然景物,无论是远山近水、花鸟虫鱼、还是黄昏月夜,都是完全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它们顺应自然生长,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发展。可这里的自然景物,虽生于自然,长于自然,但并非与人类世界隔离,而是带有人的气息。由此可见,沈从文先生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契合,使得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社会环境合二为一,一方面展现出边城独特的、原始的自然景观,另一方面通过美景映衬出生活其间的人们真诚、善良的人性,以此来展现出人性之美。从更深层次上挖掘,这恰恰体现了沈从文先生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理想境界的向往。这一理想境界与我国一千多年前老子所追求的“小国寡民”和陶渊明所向往的“世外桃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值得注意的是,沈从文先生带给我们的这个理想中的湘西世界,与中国古代仁人志士们所追求的“大同之世”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不是对残酷的现实世界的逃避,也不是对古人所构建的理想世界的改版或升华。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世界,是融合了个人的理想追求和独属于自己的生命体验,它不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他在《边城》中所展现的一切,不是为了带领人们去体验那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而是在于“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10]。

 (三)风俗美

在《边城》中,沈从文先生不仅向我们展现了边城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还耗费大量笔墨去展现边城古朴的风俗民情。作者以端午节作为契入点,以此来做为翠翠与傩送爱情故事发生的背景,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生和发展。值得一说的是这里的端午节,在端午当天,茶峒小镇中的妇女、孩子都会穿上提前准备好的新衣,特别是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一定会缠着母亲在自己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下“王”字。在这天中午,大大小小的人家都会准备鸡鸭鱼肉,吃完午饭后,一家人或几家人一起出城去看一年一度的划船比赛[11]。划船比赛所用的船只,与平常的木船相比偏长些,而且船身比较狭窄,船的身上绘有朱红色的线条,首尾两端呈现出高高翘起的样子。参赛的桨手大都是身体壮实的小伙,带头的坐在船的头部,头上包裹着红色的布,手里拿着红色的小旗子,负责指挥船只的进退。赛船结束后,官兵为了与民同乐,会把脖子上系有红带子的三十只雄鸭放入河中,让人们下水追赶,谁捉住鸭子就归谁,这种热闹的节日氛围从早到晚,都未结束。年年如此的端午龙舟竞赛,虽名为比赛,但我们并没有从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为了所谓的追逐名利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反而是湘西人民淳朴的民俗、团结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打动了深处于现代化都市生活中的我们。

作品除了对端午节进行着重描写外,对边城人民过新年的热闹景象也有所呈现,在这一天,各方军营以及乡里人家会送来各式各样的龙灯挂在小教场里进行迎春,除此之外,茶峒镇中也会有年轻的士兵带来精彩的舞狮表演,有的青年才俊,甚至兴奋到裸露着臂膀,兴高采烈的到河边去放烟花以庆祝新年的到来。[12]这时候天空中鞭炮如雨,烟火如雨,大人小孩嬉戏玩耍,热闹非凡。除了这些传统节日以外,茶峒的婚恋方式也具有地方特色。在这里,“走车路”和“走马路”这两种婚恋方式是并存的。所谓“走车路”就是男方家庭通过媒人上门来求取姻缘,“走马路”就是男子给心上的女子唱歌或两个彼此心议的人对唱以表明心意,由此也可见边城人民自由、民主、宽容的婚恋观。在小说中,翠翠的母亲就是通过唱歌而爱上了一名军人,主人公翠翠也是在心上人傩送的歌声中看清了自己的内心。这种求爱的方式,没有传统“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束缚和压抑,没有物欲横流下爱的缺失,其中所展现的是人们感情的自然流露,人性的自然舒张,这正是《边城》中人性美的体现。

 三、《边城》中“人性美”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及现实意义

  (一)“人性美”的文化内涵

1.儒家文化

在儒家文化中我们知道,“仁”是其最基本的社会伦理范畴,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一字,从人从二,有人们互存、互助、互爱之意,所以其最基本的含义就是“爱人”,所谓“爱人”就是要求人与人之间以恭敬、宽容、诚信之心相处,“推己及人”,互敬互爱,这样人们才能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后来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将其推广到所有的人,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目的就在于社会成员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理想的人际关系。而在《边城》中所展现出来的顺顺与天保、傩送之间的父子之情、兄弟之情,翠翠与爷爷之间的祖孙之情以及真挚的邻里互爱之情,可以说正是儒家文化中“仁”的表现。船总顺顺的扶危济困、正直仗义;天保为了傩送的幸福做出的退让和牺牲;杨马兵对爷爷以及翠翠的照顾……这些人性之美,都带有儒家文化中“仁”色彩。

此外,儒家还崇尚“义”。在孔子心中一直将“义”作为是君子的人格,在他看来,“义”是对君子的本质规定。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利忘义”乃是小人所为,主张“见利思义”。在《边城》中,船总顺顺对受难船工的救济;傩送坚定对翠翠的爱拒绝王团总的提亲;卖肉的屠户不计较个人利润把好肉送给爷爷……这些人性之善、义气之举,恰恰是儒家文化中“义”的展现。

2.道家文化

在对人性的追求方面,沈从文在《边城》中对人物的塑造:无论是融“真”“善”“美”为一身的翠翠、朴实善良的老船夫还是宽厚仗义的船总顺顺,都是建立在老子所主张的“性善论”的基础之上的。在茶峒,这里的人们仍然保存的原始的人性美,他们“不在乎蝇头小利,也不注重名利,往往把内心的充实看得比物质重要”[13]。这与庄子对名利的认识与追求更是不谋而合。庄子在《逍遥游》中曾提到人生的三种状态:“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在庄子看来,“‘圣人’早已抛弃荣辱,看淡名利,不为凡人世俗所困,不为爵位功勋所扰,做到了真正的‘逍遥’”[14]。《边城》中,顺顺对那些因船失事导致破产的船户、来往于边城的退伍士兵以及游学道路上文人墨客的倾囊相助令我们唏嘘不已。爷爷更是把渡船当做是自己一生的事业,对于那些需要渡船之人坚决不收一分钱。相较于金钱,这里的人们更加看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那份情谊,这种“美”与“爱”,在今天,仍然是人们所希冀的。

 (二)“人性美”的现实意义

刘西渭说过:“一切准乎自然,而我们明白,在这种自然的气势之下,藏着一个艺术家的心力。细致,然而绝不琐碎;真实,然而绝不教训;风韵,然而绝不弄姿;美丽,然而绝不做作。这不是一个大东西,然而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现代大都市病了的男女,我保险这是一付可口的良药”[15]。沈从文先生所作的这部《边城》就是这付良药。湘西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本身较少的受到战争和工业文明的侵袭,因而这里的人们仍然保存着一颗至善之心。作者希望用湘西人民“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去重塑中华民族的灵魂,于是他在《边城》中创作出这样一个理想的湘西世界,刻意抹去阶级纷争、人性的丑恶和不合理的伦理束缚,从而使其中所展现的“人性美”更具有教化意义。

沈从文曾说过:“一个伟大的作品,要表现出人性中最真切的欲望,特别是针对当前黑暗社会的否认以及对未来光明的向往。由此推之,这样一个伟大作品的制作者,需要一种博大的精神,不把人事中小小得失放在心上,不灰心,不畏难,在极端贫困的条件下,还能坚持下去,并且能够展现出个人以及合理的社会理想在文章中,表现大多数人在灾难中内心与精神力的积极向上,使更多的人浸润在他文章中字里行间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光辉里,使人向上”[16]。可以说,《边城》中所具有的“人性美”就是对这句话最恰当合理的解释。一直有人把《边城》看作为沈从文为逃避当时残酷黑暗的现实所创作的避世之作,但作者塑造这样一个在今天仍令人向往的桃源世界,主要用意并不是让人沉沦,而是希望通过边城中世世代代、平凡的再不能平凡的人事命运去对“爱”作一个合理的阐释。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相似的困境:急速发展和变化的时代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崇拜,它还让我们看到了许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现象。特别是较早进入现代化的西方大国,他们所面临的精神困境更加严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如何守住人类的精神家园,呼唤善良、美好人性的回归是一个时代之问,也是我们自己守住心中的“边城”所必须要思考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边城》中所展现的“人性美”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很大的启发。在这部作品中,优美的风景、淳朴的民风民俗以及人与人之间那份真诚相待,都让我们对这个理想天国展开向往。但作者所苦心孤诣所创造的这副人性之图,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去感受“美”,小说最后,爷爷的去世,傩送的离去以及翠翠的等待,都在告诉我们,在这“美”的背后是“悲”,通过“美”的毁灭,更大程度的去警示世人原始本真的人性以及古老的传统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已经在面临着一场危机,从而让人们在幡然醒悟中找到真正的人生方向,也许,这才是“美”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沈从文.边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4.76.2.沈从文边城题记[A].沈从文文集第10卷[C].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 3.丁帆.论沈从文小说超越文化和悲剧的乡土抒情诗美学追求[J].江苏社会科学。2007(6)

4.邢会娟.从审视都市到回望湘西—论沈从文的小说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07.

5.叶颖.翠翠的美一沈从文作品《边城》中的人物形象赏析[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3).

6.沈从文.湘行散记.老伴[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4.

7.沈从文从文自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119-127.

8.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0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427.

9.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0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488.

10.沈从文.边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4.

11.沈从文文集(第11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12.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六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

13.沈从文:《边城》,引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二版

14.黄露.沈从文湘西小说男性形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15.毛西子.《边城》中的道家思想解读[J].文教资料,2020(35):34-36.

16.[17]沈从文.给志在写作者[A].沈从文文集[C].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花城出版社,1985.

 致谢

行文至此,落笔为终。在论文完成之际,我也将要结束学习生活,进入一个新的人生篇章。回忆过往,数十年的求学生涯,让我一步步走到今天,其中的成长和进步,不禁让我思绪万千。“饮水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其师。”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第一次着笔的我是青涩的,论文成果也是有待完善,这一路上是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之下才得以使我的论文逐渐合格。记得大一的时候,第一次上赵老师的课,觉得她温婉动人,有着我们中文人独有的魅力和气质。在论文指导期间,深入接触后她的温柔教诲更是让学生永生难忘。“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4年1月28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3462.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4年1月16日
Next 2024年1月2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