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知中国怎能不知其一二?其中古代文化是我们的骄傲,古文化之精、之妙、之深,怎能不让人震撼?本文,我主要从两汉服饰的服装部分进行说明,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衣”字为首,可见其重要性。
服装样式和功能的变化,使得人们对服装的追求也愈发高,已不单单是服装刚开始所具有的功能。出现了崇洋媚外,西学东渐,这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有利有弊,但对于古代文化的保护流传来说就是弊了。汉代服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社会发展,汉代服饰渐渐被人们所忽视。因时间精力有限,本文主要着力于两汉时期皇族及贵族服饰中涉及到服装的部分,这样的研究是有必要的且具有一定价值的:
可以防止汉代服饰文化的缺失,汉代服装呈现的是古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表现,随着社会变迁,崇洋媚外的兴起,这对我国服装文化的保留非常不利,所以本文是对汉代服饰文化做出更全面、细致的说明。
对研究古代服装美学有着借鉴作用。汉代服装是中国服装史中比较有成就且辉煌的服装,研究汉代服装对现代美学研究有借鉴作用。并且可以为现在的古代影视提供借鉴,使得现在的影视作品中服装部分更具有真实性。
通过对汉代服装的了解,不仅让中国现代的人们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下的服装式样特色,还向全世界展示了我们中国服装从汉代到现在一个惊人的变化。这已经不是一个朝代的辉煌了,而是侧面反映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成长。
一、服装的起源
(一)服装的原始功能及形态
讲服装的起源肯定要从远古时期开始说起并进行比较,那个时期,人们生活物质条件匮乏,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对于这时的人们来说,解决温饱是头等大事,他们还没有服饰的概念,但他们已经有了羞耻之心和冷暖感知。比如冬天寒冷,他们将动物身上的皮毛用来遮掩身体隐私部位,一方面达到了遮羞的功能,另一方面在天气寒冷的情况下动物皮毛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暖功能。夏季天气炎热,树叶这类轻薄的东西就可以派上用场,遮羞的功能照样没有缺乏,而且不会热。他们也就不会因为身体暴露无余而感到难为情了。
在夏天天气炎热的情况下,强烈阳光的照射使人们的皮肤不适,所以有时他们就会抹一些黄土或者油脂保护皮肤。这样皮肤就不会受到阳光的伤害,他们还会将树叶、树皮撕成长条状围在腰间。不过我觉得他们这样做也有利于身体不被石头或者树枝划破,用这些人为的“第二皮肤”来保护自身的“第一皮肤”也不失为聪明的做法。
(二)制作方法
随着时间的演进,先民们发现了比较省力的打猎方法,开始使用石头这类硬材质的东西。“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这些情况发生变化,考古工作者在北京的周口店山顶洞人、山西朔县峙峪人和河北阳原虎头梁人生活过的遗穴,发掘出各种用兽骨制成的骨针。”[1]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和现在一样,已经开始用骨针缝制兽皮,并能简单的制作一些服装。在周围也发现了大量的兽骨,可以由此分析这就是当时人们的“衣料”,《礼记·礼运篇》中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毛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治其麻丝,以为布帛。”[2]由此可见,当时古人们将野兽的皮剥下,再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将兽皮分割裁剪,从而制作出来一些简单的衣服。这就是中国服装的起源。让我不禁感叹在当时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古人们聪慧的大脑为后世做出了很重要的典范,更为汉代服装的雏形及发展做了很重要的铺垫。
古人们最先缝制的衣服是最简单实用的,她们用骨针缝制两片兽皮服装,分别是为了遮挡下身的前后,也就是下文中我们说的下裳,和现在我们穿的的裙子一样,这可以说成是我国最早的衣裳模样了。朝代更替,社会变迁,衣服已经不仅仅是保暖、遮羞的功能了,随之出现的有各式各样的服装,纺织业的出现使得人们对服装的要求更加的高。到后代的首服、主服、足衣的形成,使得中国服饰源远流长。《后汉书·舆服制》有记载古代先民服饰时称“上古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3]说明最开始的服装是用毛皮做成的。人们戴帽的原因也是为了预防寒冷。汉代服装崇尚简朴、大气、庄重,从此开启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独具一格的风格。
二、汉代服装原料的来源及种类
汉代服装的来源和原始时期服装的来源是不同的,比起原始时期汉代就是一个历史进步的体现。原始服装来源在上文中已经说过,先民们是靠着大自然原有材料和自己打猎来获取服装原料的。发展到汉代,人们发明了养蚕,织布等人工制造的方式来获得服装原料。开始有了纺麻、养蚕缫丝、纺织毛、麻、丝布等,用这些来缝制衣服,脱离了原始的那种状态,开始了戴冠,穿衣,配饰的文明生活。在“河姆渡文化遗址及龙山文化遗址都发现过织布的骨梭、木机刀及机具卷布轴等。”[4]
我国祖先制作衣服开始有了除兽皮,树叶以外其它的原料,这些原料被继承发明。两汉时期的服装原料主要有丝帛、麻布、葛布和动物的皮毛,后来,棉布也开始成为人们选择的服装原料。
两汉时期,丝织业较前人又有所进步,两汉时,百姓的家庭副业中少不了种植桑麻、养蚕、织布。在当时国家奖励耕织,在当时的边远地区也有丝织业的出现,当然除了百姓,还有官府纺织业,就相当于现在的民办和私办。相对于农民来说官府的纺织业水平那就更甚,质量也是比较好的。这两个领域为两汉时期的人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各类各色服装。当时的纺织业技术已经属于成熟期,“织机主要采用脚踏提综开口机构与多综提花相结合的多综多蹑花织机,到西汉又出现了一百二十综蹑的绫锦织机,可称顶峰。”[5]这种多样化的纺织方式也更加能打造出多样化的丝帛种类来。
“娟是未经漂染的帛,其色泛黄,经纬较疏。”[6]在马王堆一号汉墓就出现了这样的娟,“汉代的白色平纹丝织物,一般称为缟、素,也就是娟。”[7]其中比较精细的娟用来做锦袍或者枕头的边缘。也做一些小的东西,比较金贵的一种料子。这类原料但是大部分是比较粗糙的娟,这种是作为服装里面的一种里子或者用来制作一些比较耐用的东西。
素是一种上面有白色的一些纹路的丝织品,缣的纹路也是一样,只是比较细密。除此之位还有纱、縠,这些都是比较粗糙的一种材料,上面也有一些纹路比较扁平。后者的主要特点是表面有些凹凸不平的纹路。“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七幅纱的经纬丝,都较均匀,二者的密度相同或相近,经密每厘米58-64根,纬密每厘米40-58根,纱孔方正,质地轻薄,厚度为0.05-0.08毫米。平方米绸重略高于12克。”[8]这足以说明当时人们纺织水平的高超,这件纱衣的发现可以说是汉代纱的一个典型。
虽然在古代的文献中罗和绮是可以一起称谓的,但是这两个的制作方法是不相同的。“罗是用绞丝法织出来的,孔呈椒眼状,比纱结实。绮系在平纹地上用斜纹起花,没有小孔,其花纹也多是菱形。”[9]其中棉可以说是秦汉时期最好的纺织水平代表了,这种原料虽然少而且是后来兴起的,但是功能和价值却很大。是用各种彩线织成的一种料。
绣,就是现在所说的刺绣,是通过特殊的方法织成的丝织品。汉代有开口绣、闭口索绣、直针平绣、十字绣。因为制作起来比较复杂,所以刺绣在人们心中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其实不光是汉代,刺绣在现在也是一样的珍贵,因为是纯手工,制作起来又耗费时间又耗费精力,所以也是比较珍贵的,所谓物以稀为贵。为人们展示了汉朝丝绸品的繁荣风貌。
两汉时期衣服的原料还有麻布,主要就是由大麻和苎麻的表皮纤维制作的。大麻为粗麻,苎麻为细麻。大麻分为俩种,分别是苴麻和牡麻,前者做成的麻布质量比较粗硬,后者就是比较好的,是细软的那一种。先秦时期,麻布在百姓的身上比较流行,“布衣”一词就是由此得来的。如《盐铁论·散不足》贤良所说:“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10]所以,在两汉时期,衣服的原料大都是麻布所制成。
“葛,是种草木植物,纤维可以用来织布,细者称絺,粗者称綌。产于吴越的葛布以洁白和细腻而得名的,故有‘白越’、‘细葛’和‘香葛’的称谓。”[11]
以上就是两汉时期制作服装所需要的原料,汉代社会在发展着,纺织业技术有很大的进步,制作出的汉代服装典雅大气,质朴。不失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其中最常见的有素娟、麻布。刺绣比较贵重常见于皇族和少数贵族中。
三、汉代服装类别
(一)首服
“首”,“头”也,因此首服也叫做头衣,就是在头上的装饰,包括三类,有冠、帽、巾。其中冠是用来装饰的,分层等级,帽主要的作用同现在一样是御寒。而巾帻主要是用于束发。首服在两汉时期也是一类重要的服饰类型。汉代有“衣冠王国”之称,而这里的冠就是指首服。本文主要是以皇族,官吏首服作为重点来阐述。
冠在秦汉时期比较普遍,当时上层男子到20岁时要举行“成冠之礼”,但实际情况中冠礼可能提前到18岁,冠最开始是各种帽子的总称,它看起来比较小,用来绑头发和装饰。因为在古代,人们认为头是身体里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而且也是人们看到的第一眼,也能最先看到人们表情的。估计就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冠也就成为服饰上最重要的等级象征以及服饰仪礼的代表。“《礼记》记载:‘冠者,礼之始也。’”[12]在古代,行冠礼的时候,是非常喜庆的一件事情,在当日大宴宾客,因为汉代重礼,所以才有行冠之礼,国家才能重礼度,重国本。正是因为冠是区别等级的象征,所以戴冠可以清楚的辨别人们的身份地位,而戴与身份不符的冠,在古代是违反礼法的一种行为。在汉昭帝时,昌邑王刘贺让奴仆戴仄注冠,被人认为是“暴尊”的不详行为。“《汉书·五行志中之上》记载,昭帝时,昌邑王贺遣中大夫之长安,多治仄注冠,以赐大臣,又以冠奴。……冠者尊服,奴者贱人,贺无故好作非常之冠,暴尊象也。”[13]暴尊的意思是就是不尊重自己的主人,僭越。正因为冠被赋予了许多种社会意义,所以冠的社会价值已经超越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了。
1、冠
冠大多是用淄布,缟素和漆纚等物做成的,种类也是比较丰富,完善的。“《后汉书·舆服志下》说,冠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通天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木氏冠等。”[14]冕冠是皇族、贵族祭祀时所戴的冠。古代人们都是长发,所以戴冠之前先要用笄将它固定,然后用布从前往后环绕发际后系在头顶,再戴冠罩在头上,冠圈旁有缨带,相连在下颌。其中弁也是冠一种,“《释名·释首饰》:‘弁,如两手相合抃时也。’”[15]由此来说,弁从表面来看像两只手掌对着一样。制作材料有爵弁、皮弁、韦弁之分。用兽皮制作的形状像爵鸟的叫做爵弁,也叫做“雀弁”。周代已经出现,后来一度被废除,到东汉时恢复。用鹿皮制作的叫做皮弁。还有一种是用茅蒐(茜草)染成的浅红色皮革制作的叫做韦弁。
长冠,这是两汉的时候人们祭祀的时用的一种礼冠。这种一般都是用竹皮来做成它整体的架子,外部是用漆纚来进行装定的,在冠的最上面的样子又扁又细长,因为是汉高祖刘邦在没有当皇帝之前就一直戴的样式,所以就有别称“刘氏冠”、“鹊尾冠”等,最后就被用作公乘以上的官员去祭祀宗庙时戴的礼冠,也叫做“斋冠”。
通天冠,是天子的首服,原来是楚国的冠式,秦统一后被制定为皇帝专用的冠式。在郊祀、明堂、朝贺时会使用。根据,“《后汉书·舆服志下》记载:‘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乘舆所常服。’”[16]汉代继承旧制,只是在以前的样子上换成了铁丝用来做成高九寸,最上面向前倾一点点,直梁,用铁做成梁木,外部用细娟来装裱。冠的前面再加上山、述来装饰。“山”是冠前面的圭形状样子,因为长的跟山很像,唐代形成后将这些样子改为玉蝉。“述”是一种鹬鸟形状的饰样,用精细的布帛来制作,其他人是不能擅自用的。远游冠和通天冠很像,但在前面没有山,述的装饰,是诸侯所戴的冠,一般也是皇太子的常用冠服。其中高山冠也和通天冠相似,甚至有人认为是一类,因为通天冠的顶是直竖的,竖起来的部分像山,所以又叫高山冠,之所以有的叫法不同就是因为这一点的不同。“远游冠,似通天而无山述。又有高山冠,也似通天,惟顶直竖不斜却。巧士冠又似高山冠稍小”。[17]
委貌冠,作为公卿、诸侯、大夫等贵族在举行大射礼时所戴的礼冠,它的形状和皮弁比较相似,高七寸,上比下小,就像现在的花瓶一样,用黑色的丝帛来装裱,也称作“玄冠”。
汉代,女子的冠服也是比较独特且复杂的,包括凤冠、角冠、珠冠等。凤冠,顾名思义,比较尊贵的象征,是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祭祀行礼时候的礼冠,是古代女子冠式中最尊贵的首服。汉代,凤冠,一般是,帼上连缀,簪子上镶嵌翡翠,似羽毛,整体就像凤凰似得装饰在头部。以凤冠为贵,一直向后代传承,直到明灭亡。
2、帽
帽主要是御寒功能,在“我国江陵马山楚墓中出土有,其状略如一凸字形。高约一九厘米,前宽二五厘米、后宽四〇厘米,顶部开口,后两角各垂组穗为饰。整体系由帽顶、帽缘和穗饰三部分组成。”[18]结构是比较简单的,但是裁剪方法比较的巧。帽顶用的是赭色,就是比咖啡色稍浅的颜色的娟,两娟相同大,是一个长方形似的形状。“裁剪时,表里重合,长向对折,痕迹即中线,在中线与对边各自三分之一处,按四十五度,剪去两角,唯中部须留缝份。缝合后便成斜棱锥形状之帽顶,底面因一边收缩转如梯形,然后把中缝重合于中线上叠正。平剪去帽尖,缝作顶孔,再于底边上方横开一窄缝,正中用朱娟叠小方缝为隔断。最后,以绛地几何纹锦沿四周包镶帽缘,缘框亦作梯形。两边的组穗,则用一两针钉于后缘角内,牢度要求不高,说明它不是用作系帽的‘组缨’只不过是一种垂饰。”[19]但具体怎么戴,怎么来区分,并没有明确的说明。汉代普通的老百姓所戴的帽子像圆锥似的形状,和匈奴族的人们所戴的帽子十分相似。秦汉时期,大多是小孩子才戴帽子,估计也是为了防止幼儿生病,以及保护其头部的作用。
3、帻
帻是平常首服,兴起于战国,起先并不完善。汉以后得到普及并将它完善。帻是直接佩戴的,是官吏在家时所着的首服,戴的时候,首先裹帻巾然后戴冠,还有另一种就是上朝或者办公务时,先将帻巾裹在头部然后在戴冠。当然,帻和冠的颜色是要相近和相配的。
帻开始的作用是束发,是秦时武官或者武士戴的,这样,出外征战比较方便。它和冠相配是在汉以后开始的。开始是因为汉元帝额前有一撮头发,所以他就先拿帻将头发裹住,然后再戴冠上朝。后来因为王莽秃头,所以他用帻巾将头缠住,然后再戴冠。这样渐渐的就成为一种潮流。做为首服流行于汉代。帻又有介帻和巾帻之分。前者是用手将缠好的帻上面拉高,然后将打结的两头向两边的耳朵一样竖立起来。从表面看是有很强的装饰意义的。而后者,平巾帻顾名思义就是平缠着裹在头部,主要目的是束发,没有装饰,美观的作用。帻,“单独戴是不分尊卑的,但是在颜色上略有讲究,皇帝为黄色,武官为红色,文官和一般人位黑色,厨子为绿色。”[20]
女子被戴蔮,是覆盖在女性头发上的巾类发饰,也叫做簂,用簪子固定在发髻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在入庙会时的首服,也有公卿、列侯、夫人的礼服中也有,叫做“绀缯蔮”,后来转变为帼。后来说骁勇善战的女子称为巾帼英雄,估计也就因为女子戴蔮而来的。
以上就是两汉时期人们的首服,在当时地位是比较重要的,所以人们比较注重身份标识,在这里本人只是简单介绍宫廷,百官的首服形制。
(二)主服
主服,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知道,是比较重要的服装,现在也是,衣服对人们来说是不能缺少的,本文主要以皇族、贵族、百官所着服为主,来讲述大汉服饰之美。
古代的衣服不像现在的衣服一样各式各样,现在人们把身上穿的统称为衣服,但在古代,有上衣,下裳的区别,汉代所说的“衣”,单单是指的上面的穿着。如“《说文解字》记载:‘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21]在古代,上衣代表天,下裳代表地,因此,古代上衣经常是黑色,下裳着黄色,这也是古人对天地的崇拜之情,将穿衣之制寄托于天地之情。随着这种天地崇拜的逐渐演变,就成为汉代服装的基本样式了。其中上衣的种类和现在相似,分为外衣,中衣和内衣。所谓中衣就是我们现在的内搭,只不过现代人更具时尚化罢了。汉代,“右衽”是当时的基本造型,就是衣襟的掩法。左面的前襟向右面的腋下系带,将右面的衣襟掩在里面,叫做“右衽”。
汉服的衣服一般由衽、裾、带、袖、领组成的。“领”就是现代所说的领子,只不过制作材料和样式不同,大部分都是用比较厚实的布料来制作的。一般有交领、直领、曲领、方领、袒领等样式。“袖”就是由袂和祛两个组成,前者指袖身,后者指袖口。后来还出现了半袖,窄袖等。“带”指的是绑衣服的一种布,有长短和宽窄的区别。“裾”指的是上衣后面的下摆。“衽”就是前文所说的衣襟,衣襟交衽分为右衽和左衽。“左衽”就是前文所说的“右衽”的反方向,在当时也是区别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重要标志。“左衽”是少数民族上衣的一种衣襟开法。
本文是以两汉服饰中的皇族,百官的服进行研究,所以以外衣为主进行介绍,并求详略得当。除了上衣下裳的衣服式样,还有就是上下合一的样式,不分上衣下裳,同属于一件衣服。
1.上下身合属类
深衣是一种上下连着的衣服,在春秋战国兴起,秦汉时期沿用,但在西汉早期较流行。一般为曲裾,“裾”就是上文中所说,是衣服后的下摆。因为深衣的衣襟中的前襟被多出一段,穿的时候要从后背绕,所以称为“曲裾”。衣服下摆弯弯曲曲的,故此得名。西汉皇帝平时穿的衣服就是这种曲剧深衣的样式,深衣是当时皇族及贵族的主要衣服特点。这些都是有实物史料所证实的,比如,陕西临潼出土的陶俑身上所着的就是曲裾深衣。不光是陶俑,还有其它汉墓出土的壁画也有这样的描绘。足以说明,西汉曲裾深衣的流行。这种深衣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问题,比如,在战国以前,人们内衣形制还不完善,裤子没有现在所说的裤裆,只有在小腿上的两条裤腿,然后绳子系在腰间,然后又用围裙似的围布在下体。深衣出现后这种内衣就无法穿,这就会有暴露的风险,所以说,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出现了曲裾相掩的穿法,这样就方便多了。汉以后,人们的内衣渐渐完善,所以这种曲裾相掩就是多余的,有诸多不便,所以到了东汉时,男子大多不穿这种曲裾深衣。于是就出现了直裾之衣,也叫“襜褕”。
“襜褕”是一种直裾衣服,与深衣最一样的点就是两者都是上衣下裳相连,不同的就是衣裾的不同开发,直裾和曲裾。在人们内衣完善的情况下,这种直裾之服就不必在意隐私是否暴露。所以一般都比较宽松,宽大而且长,直接穿在外面,不像曲裾深衣一样裹在身上。从史料记载来看,襜褕主要是西汉时妇女所穿,做为便服。到东汉比较普遍,此后,随着社会发展,襜褕消失,出现了袍。
袍也是一种长衣,开始于战国,秦始皇时,下令三品及上官员穿绿色的袍服上朝,庶人穿的是白袍。汉代,不分男女都穿,而且文武百官上朝会时都可以穿着,里面大多有絮棉,在秋冬季节穿。汉代袍,“样式多采用交领,两襟叠压,相交而下,袖身部分多制作得比较宽大,形成圆弧,袖口部分则明显收敛。”[22]这样有利于活动。并且作为一种礼服使用,作为常服的袍款式多样,妇女在家则多穿袍。袍的领口,袖口,衣襟边缘,下摆都用勾边来装饰,经常见的有菱形纹和方格纹,而且袍穿的时候从领口会露出里面的中衣。上朝时穿的袍,要和中衣所搭配,有里子,比较宽大,而且边缘勾勒黑边。另外一种袍式服装也叫禅衣,多是夏季时穿,没有里子,大部分以轻薄衣料来做成。
袿衣是女性的上等服装,主要做法是把用于交衽的两边裁去一个角,然后绕到身后就成了曲裾,因为与古代的刀圭币相似,形状像燕子的尾巴一样,所以叫“袿衣”。
2、上衣下裳——上衣
襦,是一种汉代时的短上衣,是相对于深衣,袍来说的,到腰间,也叫做“腰襦”,还有一种有衬的襦叫“夹襦”,如果再加上一些棉絮,就称为“复襦”,主要是用来御寒挡风的。还有一种是单襦也叫“襜襦”或者“禅襦”,一般人们下衣配的是裙,是典型的上襦下裙。深受妇女喜爱,一般是大衣襟右衽的样子,袖子有宽有窄。汉代,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就将这种襦做为礼物送给其妹妹,由此可见,这种短襦的重要性。说完上衣以后,就来介绍汉代的“裳”,是古代人们所穿的下衣,是腰下的部分穿着,“秦汉时期的下身服装主要有绔、裈、裙、毕等。”[23]
3、上衣下裳——下裳
“绔”就是裤子,在古代有两种,一种是没有裤裆,另一种是有裆。“江陵马山楚墓发现的衣服中,有棉袴,已经具有相当完善的袴筒,下有收口,上有分裆,两袴脚也不是左右分离不连属的,而是由袴腰的作用将其总为一个整体。”[24]可以看出,当时的裁剪工艺水平比较高超,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开裆裤。另外一种就是连裆裤,也称“穷绔”。汉昭帝时,霍光独揽大权,他的外孙女上官皇后不让别的女性亲近皇帝,就下令御医为了爱护皇帝的身体,就让宫人们全部穿上一种上到臀下到大腿有裆的裤子,但是不缝合,前后用布带绑着,这就是一种算是连裆的裤子。
“裙子”是汉代女子的下衣,裙子的边缘通常有装饰,其中用丝织品做为衣料的裙子是上层和中层阶级女子的服装。“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实物中就有两件娟裙,各以四幅素娟竖并而成,下宽上窄,当腰处用娟条横约并于两端留出系带。”[25]应该是一种衬裙。可以知道当时女子的服装就是上衣下裙,和现代的半身裙倒是有点相像。汉代裙子装饰各有各的不同,有用彩线绣花的叫“绣裙”,还有在裙子上作画的叫“画裙”。另外,在裙子上也有其他的装饰,只为让下身服装更加的美观,这说明在当时,人们也是很爱美的,穿衣打扮都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加的美丽。
(三)鞋袜
从古到今,鞋在人们生活中是非常重要而且不可缺少的,没有鞋走路是非常危险的。秦汉时的鞋叫履、舄、屐等。脚上除了鞋再就是袜,汉代的袜子和现在差不多,不同的是现在的种类增多,更具时尚感。
1、鞋的种类
“履是单底鞋,履有革履、丝履、麻履、草履等。”[26]革履是用皮革来制作的一种鞋,因为皮革的不同也有分类,所以叫法也不同,有踏,鞮,靸之分,分别以生革,薄革,柔皮制作而成的。丝履,也就是用丝织品做为原料来制作的一种鞋子,也称作“锦履”。汉代宫廷贵族女子还经常穿丝履,而且还饰有各种各样的绣饰,相当于现在的奢侈品。
舄,就是在鞋底上加一层木板的双底鞋,最重要的作用是防止鞋袜打湿,因为古代人们去祭祀或者郊外活动时,免不了会遇到下雨天,而且祭祀时间又比较长,所以舄的出现可以防止鞋袜被打湿,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很大的方便。
屐,也就是现在的雨鞋,制作材料是木头,鞋的底面有两个齿,这样不仅可以防止滑倒也可以使脚离开有泥水的地面。东汉桓帝延熹年间,木屐成了当时洛阳很流行的鞋子,不光在下雨的时候用用,在女子出嫁时也穿着漆画五彩作为带子的屐。这样做既美观又看起来尊贵,很受欢迎。
2、袜
袜在秦汉时被称为足衣,用来裹脚的袜子,制作的原料有皮革,布帛还有丝娟等,其中最好的就是丝娟质地的了,因为穿起来比较舒服,而且比较柔软。袜一般上面有带子,为的是穿的时候防止它脱落,用带子系紧。袜子的样子从古至今倒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袜子大多是白色,只是在祭祀的时候穿绛色的袜子。秦汉时,脱履是进门时的习俗,在房里,一般都是赤袜坐在席子上面,而且不光在屋里如此,就连上朝也会这样,如果能拿剑赤袜上殿,可是莫大的殊荣呢,当然这只是极少数人的做法。汉时,曹操就曾经这样做过。
四、两汉皇族和贵族服装的特征
(一)、色彩角度
古代人们崇拜天的这种敬意是非常虔诚的。这里主要讲述的是在汉代严明的政治下对皇族和贵族服装颜色的规划。比如上衣下裳,一般上衣的颜色是黑的,代表的是上天,天没有亮时的颜色,下裳的是黄的,代表的是黄昏时的颜色。另外还有十二章纹,代表的是世间万物各类事物,喻意是天下万物的事情都掌握在帝王诸侯的手里。所以汉代才遵循这种制度来分层社会等级,彰显帝王之威严。


古代将衣服颜色赋予五行之说,认为世间万物都是起源于五种元素的,就是金、木、水、火、土,这里面当然就包括色彩。金代表白色,木代表青色,水代表黑色,火代表赤色,而土代表黄色。而且将返五种颜色视为正色。其中最严谨的就是帝王的冠服色。秦代尊崇水,所以大体服饰为黑色,黑色为尊。汉袭秦制,颜色有时也是区别等级的标志。地位越高的,所着的衣服颜色也是越来越正的,而且面料也是最好的,汉代场合不同,所着服饰颜色也会有差异。朝会时所着颜色必定是黑的,其中祭服,太皇太后,皇太后,黄后在祭祀时穿的衣服是“绀上皂下”。[27]就是上衣的衣服是天青色,下裳的衣服是黑色。蚕服,就是养蚕人所穿的衣服,在这个时期被规定是内宫的朝服。颜色“青上缥下”,[28]上衣颜色是藏青色,下衣的颜色是月白色。而贵人的服装都是月白色,大部分所着都是深衣。这是汉代内宫的人们所着服饰,是区分宫中等级地位的标志。
而到了东汉,汉代的服饰制度渐渐的处于完善期,汉武帝刘秀在位时,确立了将火德作为天下之尊,于是东汉服饰就以红色为尊,正式取代了秦汉的黑色为尊,不同场合,也分色。祭服,天子祭祀时,衣服颜色是“上玄纁下”,[29]上衣的颜色是黑红色,下身为浅红色,整体是红色的一个样子。里面的衣服也是,中衣的领子袖子都镶着红边,因为是露出来的部分,所以才这样做,还有红色的袴袜。脚上穿的是木舄。其他诸侯和天子所着大体相同,只是衣服上的花纹不同。
东汉也有四季服,就是在季节不同所着衣服颜色也不同。汉规定,春天,衣服、服饰都用青色。夏天时候,车旗服饰又改为红色,秋天,颜色改为黄色,冬天为绛红色。不过这都是在四季的节日时才穿。在上朝时,天子也会跟随季节而换衣服的颜色。
平民的服装颜色主要是黑白两种颜色,由于社会条件的不同,平民对衣服的选择几乎是无所谓的,只要衣不露体就可以,他们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吃饱饭的问题。平民地位低下,经济收入单一,所以对衣服的选择上,只能买得起粗麻衣料的服装,不像皇族、贵族一样,颜色多而华丽。
(二)、服装样式
服装样式主要想突出的就是汉代皇族、贵族、平民之间服装的不同之处。汉代,人们服装主要的式样在前文中已有介绍,其中深衣、袍、襦、裤、裙,不同的身份地位对服装的要求同样是不同的。汉代,深衣是皇族和贵族最主要的服装式样,西汉皇帝平时的服装是曲裾深衣,围绕周身,衣服缠绕。而且衣服的颜色也是根据不同场合有不同的颜色,在朝会时皇帝的服装是袍,深衣制,袍服里面穿着中衣,大部分都是宽大的袖子,袖子的边缘有黑边,下身也是肥大的裤子。一直到东汉,才开始直裾袍服。在祭祀、郊外举行庙会时大部分穿的也是深衣制。其他诸侯、贵族和皇帝的服装样式大体一样,除了在衣服颜色和首服类型的有不同。上层阶级服装繁琐,穿着讲究,看起来华丽、富裕、庄重,这些特点是他们独有的贵族风格。
平民相对于上层地位的人们来说,服装样式差异比较大,服装样式单一,下层农民平时穿着是短衣,袖子窄小,下身穿犊鼻裤,服装质量粗糙。与皇族、贵族服装形成很明显的对比。
(三)、服装原料
汉代上层阶级的人们服装比较讲究,衣服选用的原料一般都是上好的。皇族服装与贵族服装的原料是比较精细、贵重的,贵族较皇族又略差点。在汉代宫廷内有专门制作皇族服装的机构,这些纺织机构是专门负责的,纺织物的材料是比较讲究的。大多是高档的锦绣、丝帛、素、縠等。因为这些原料纺织出来的布料比较的精细看起来华丽些,材料比较细致,纹路平滑,制作出来的衣料舒适精致。就首当其冲为高档品的标志了。而贵族的服装原料主要是娟质的,比起皇族原料的制作和布料的选择上比较单一,汉代,三品以上为官着穿的服装是娟做成的深衣。由于衣服原料的不同,所以在冬季和夏季选择上有区别,冬季主要是以素绢、丝帛、锦绣为原料里面夹着一些絮棉起到保暖作用,这类型的原料质地耐用纹路细密,保暖性比较好。夏季则是以素这类轻薄的原料为主要原料,质地轻薄透气,用来制作一些蝉衣、纱衣。
平民阶层因为经济原因、政治原因,平民百姓不论在哪个朝代都是社会底层的代表。生活拮据,除了温饱其他都不重要。服装原料更加是实用耐用类型的。所以,平民服装原料主要是粗糙的麻布,麻布主要就是由大麻和苎麻的表皮纤维制作的。大麻为粗麻,苎麻为细麻。大麻分为俩种,分别是苴麻和牡麻,前者做成的麻布质量比较粗硬,后者就是比较好的,是细软的那一种。先秦时期,麻布在百姓的身上比较流行,所以百姓也被称为“布衣”。汉代百姓也是一样的。
(四)、服装花纹寓意的不同
汉代服装区分等级的标志在很多方面,在服装的体现上面,就有花纹样式的不同。十二章纹是比较典型的,等级从皇帝、百官依次递减。在这里,主要突出的是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服装花纹的不同寓意上面。比如上层地位服装花纹有龙、凤、山水、鸟兽,并且搭配有云纹,体现出了一种庄严、高贵、吉祥的寓意,古代崇拜天地,所以把这种虔诚之心体现在衣服的花纹装饰上面,表达自己的敬意。一方面是对天地、自然的崇拜,一方面是对自己美好未来的向往。将龙、凤、山水等图样赋予服装之上,代表统治者君临天下,展现的是一种威严之气。
平民生活质朴,服装纹式的应用上主要是根据身边事物启发的,比如植物、人物动作等。只是为了表达一种对生活吉祥美好的意义,从花纹的式样可以看出,平民百姓对生活的热爱,希望生活可以变好,希望风调雨顺,祈求来年平安。
本文只是为了写出上下层人们服装花纹的寓意,所以并没有一一介绍花纹的图样。
汉代皇族、贵族服装的特征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外,还有一个就是首服,前文中有所提及,男子二十岁举行成人礼,戴冠仪式。但规定只有士以上的身份才可以戴冠,庶民只能着巾。皇帝冠的种类形式不一,不同场合冠式不同。其他身份地位都略有差别。汉代,只有平民是没有资格戴冠的。
五、结语
对两汉皇族及贵族服装的浅析已经完成,通过对两汉服饰的学习,让本人对古代服装不光是汉代服装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原始服装到朝代更替再到现如今琳琅满目的服装,不禁让人感叹时代的发展是多么的进步。世界在变好,民族特色在传承,我们的收获的足以让我们受益一生。汉代服装辉煌,质朴,素雅,严明的风格向我们展示出了汉代严谨而又有序的制度。汉代服装不论是服装的种类,色彩还是服装制度。都能体现出一个民族一个朝代的强大和繁盛。
因为本文主要是以两汉服饰中的皇室、贵族的服装进行研究,所以内容比较集中。通过对两汉服装类型和两汉皇族和贵族服装特征的述论,可以看出汉代的经济、政治、社会都在不断的进步。一个民族的服饰历程会反映在这个民族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服饰历程是不断传承和发扬的,并在不断的变好。汉代作为一个服饰制度典型的一个朝代,用它自己的发展历程来谱写属于汉代的服饰美。
参考文献
[1]高春明.中国服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
[2]高维校点.礼记·礼运篇[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76.
[3]范晔.后汉书·舆服志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5:3661.
[4]黄能福.中国服饰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4.
[5]陈维稷.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197.
[6]彭卫,杨振红.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106.
[7]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47.
[8]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48.
[9]彭卫,杨振红.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107.
[10]王利器.盐铁论校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35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