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王邦畿(1618—1668),字诚斋,明隆武元年(1645)举人,与程可则、梁佩兰、陈恭尹等,结兰湖社,合称“岭南七子”。著有诗集《耳鸣集》,该诗集收录了诗歌416首,这些诗歌题材丰富。王邦畿诗歌题材主要有:抒发送别真挚情感的送别诗;抒发故人之思并以史鉴今的追思怀古诗;描写登高望远的写景纪游诗;趣味十足哲理丰富的咏物诗;记录生活小事的生活叙事诗;抒发自己隐逸以及生活情感的隐逸杂感诗。其诗风格大气磅礴,善以夸张奇特的描写方式,多用典故和生动意象营造色彩丰富对比鲜明的诗歌意境,或在诗中发表议论,表达作者淡泊名利的生活情感。
关键词:王邦畿 诗歌 以文为诗
一、引言
王邦畿(1618—1668),字诚斋,广东番禺人,明隆武元年(1645)举人,绍武时曾官御史。桂王即位于肇庆,邦畿舍家从之。桂王西奔云南,追随不及,避地顺德龙江。早年生活安逸,闲适山水之间,1652年礼僧于雷峰出家为僧,法名今吼,字说作。与程可则、梁佩兰、陈恭尹等,结兰湖社,合称“岭南七子”。著有《耳鸣集》。时至今日,有关他的生平资料遗留下来的不多,主要见于《广东文献》《广东文征》《番禺县志》《广东通志》《胜朝粤东遗民录》中。[1]王邦畿现存著作仅《耳鸣集》[2],该诗集收录诗歌共416首。
二、王邦畿诗歌的题材内容
王邦畿诗歌题材丰富,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六大类:送别诗、写景纪游诗、追思怀古诗、咏物诗、生活叙事诗和隐逸杂感诗等,下面依此逐一分析。
(一)送别诗
身为“岭南七子”之一的王邦畿友人众多,所以在他的诗作里有相当一部分送别友人诗,此类诗约46首。在这些诗作里,有表达送别情感如君子之交的诗。
如《送岑克图刈稻东安》:
问子去何边,清江欲放船。
言从西岸口,遥指东安田。
里社千年圣,农桑五亩贤。
有怀沮溺传,期共犁云烟。
这首诗的标题就写出了送友人岑克图去东安刈稻,写出了地点目的以及人物,让人一眼就能明白本诗交代缘由。首联和颔联则是写出了送友人的过程与地点,颈联写出了作者对于友人的美好祝福,祝愿友人去东安能和圣贤交流而升华,尾联则是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期许,在与友人交往交流的过程中,表达期许下一次能够共同劳作的美好意愿。
又如《送薛天中还高凉》:
君还何太速,惆怅绿杨边。
斗酒不成醉,长江已放船。
前言应重念,后会在何年。
闻道兹州好,心驰古陌烟。
薛天中,生卒年不详,资料亦不可考。这首诗里同样作者也是交代了人物和目的地,直接了当地告诉别人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和颔联的“何太速”“惆怅”和“不成醉”“已放船”充分写出了友人离别的仓促,同时表达了自己对于友人回高凉的不舍之情;颈联尾联两句,则是表达了王邦畿对友人的美好期许以及以后相见的期盼,闻道有人说那里很好,令人心驰神往。
除了上面两首君子之交淡泊如水的送别诗之外,王邦畿也有直接写出送别时的依依不舍,如《送魏和公 其二》:
行李当途欲出关,离亭有酒不欢颜。
要知乡国无多路,只是梅花隔一山。
知己痛心如死别,劳人渡海似生还。
粤城西畔台南畔,不得留君驻此间。
魏和公即魏禧,易堂九子之一,字叔子,一字冰叔,号裕斋,亦号勺庭先生,宁都县人。这首诗里诗人王邦畿所传递出来的思想感情就要比前面两首诗更加强烈,诗人首联强调“有酒”都“不欢颜”,颔联写出了友人离别路途的艰难与遥远,颈联则是直接描写了自己与友人的亲密关系,与友人分别就像是生离死别一般痛心;尾联则是诗人表达对友人的强烈留恋,以及只是可惜整个粤城那么大都不能留住友人的强烈叹息和不舍之情。
又如《再送王麓曾》:
何忍今朝别,嘱君更得知。
音书南望处,鸿雁北来时。
万事惟珍重,一心可再思。
兹言休弃置,愚者圣人师。
王麓曾,生卒年不详,资料亦不可考。这首诗里诗人送别的态度和感情就显得更加真挚,他与友人王麓曾之间更多了叮咛和嘱咐。首联道出了诗人在分别之际的不舍与不忍之情,这份情谊要临行前叮嘱友人更加显得深刻;颔联用“音书”和“鸿雁”两个意象来表述友人离别的地方之远;尾联则是忠告友人不要觉得离别的这番话多而显得多余,要知道愚者也可以成为圣人的老师。
王邦畿的送别诗除了以上此类直抒胸臆的,还有比较笼统模糊的比如《送友人》:“酌酒劝君饮,送君过板桥”利用劝酒和过板桥来写送别;《送人游西湖》里写道:“三城渡口梅花发,两眼睁睁只送人”将送别和纪游很好结合在一起。
王邦畿的送别诗立足于情感,其情感朴实真挚,在表达自己依依不舍之情与对友人的诚挚思念之情。
(二)追思怀古诗
此类诗作约有62首,可分为思亲怀友诗和咏史怀古诗,其中思亲怀友诗约有34首,咏史怀古诗约为28首。思亲怀友指的是诗人对亲友的思念和对故人的寄怀,而怀古则是王邦畿本人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追述,并常常借古讽今,借助古代人物来抒发己志。
1.思亲怀友诗
王邦畿的友人众多,这些友人里有文人也有德高望重的高僧。
在他的诗作中,有写给同为“岭南七子”的梁佩兰,如《寒夜怀梁佩兰》:
昨书曾报过吴城,细数行人马上程。
寒月满湖圆又缺,今宵应到旧南京。
梁佩兰(1630 ~1705),字芝五,号药亭、柴翁、二楞居士,晚号郁洲,广东南海人,清初诗人。这首诗是王邦畿在寒夜念及老友而作,一二句点明好友行程以及行色匆匆,三四句则写出了诗人王邦畿在湖边看着时间流逝,想到今晚他应该到了旧南京城了吧?表达了诗人对梁佩兰的关切之情。
王邦畿寄送好友的诗作还有许多,其中表现了他好客、好访友的诗当如《寄董玚》:
微微江路暗生烟,别梦如云远隔天。
为报山阴寒雪夜,到门应有子猷船。
董玚,字无休,会稽人。这首诗用了《世说新语·任诞》里面“子猷访戴”的典故:“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访戴!’”[3],这一句充分表现了诗人自己的见解,在寒雪夜,诗人与好友之间的情感是真诚自然不做作的。就像是王子猷那样,兴致对了就相聚,兴致尽了就分别,体现了真正的君子之交。
又如《寄怀澹归大师》:
怀师杖屦因心切,想到寒梅彻骨清。
道德渐高僧谱腊,文章时满世间名。
当门日午藏山影,隔水风来显鹤声。
几欲访寻寻复止,静中多恐费逢迎。
澹归大师,法名性因,俗名金名堡,字道隐,号卫公,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康熙年间,澹归至丹霞山开辟道场,弘法士5年,从之学禅者众。这首诗里诗人充分写出了自己对于澹归大师的崇高的敬意和深切怀念,写到自己因为思念之切甚至怀念大师的手杖和鞋子,颔联歌颂大师“道德渐高”和其文章“满世间名”,表达了诗人对于大师的敬重之意,尾联则是写自己生怕劳烦大师,所以“几欲访寻寻复止”。
除了思念怀念友人以外,还有对已故的品节高尚者的哀悼和怀念,如《寄怀邝湛若》:
屋角见新月,林端动远思。
候潮鱼海渺,哀野雁云悲。
离乱非今日,烽烟又一时。
如何春色暮,秾李嫁高枝。
邝湛若初名邝露,字湛若,号海雪,明末广东诗人。清兵入粤,邝湛若与诸将戮力死守凡十余月,城陷不食,抱琴而死。整首诗突出的是怀念已故者的“悲”,其从容赴死的精神让诗人感触诸多,感叹到颈联的“离乱非今日,烽烟又一时”,整首诗三句都写景,表达了作者无尽的哀思和怀念。
2.咏史怀古诗
对于当前的复杂局势,王邦畿也有自己的见解。如王邦畿的《燕台怀古》诗:
地入燕州白日沉,寒云莽莽水阴阴。
亦知匕首无成事,只重荆轲一片心。
老马过宫频内顾,高台游客独长吟。
朱书玉简先朝物,流落人间直至今。
清廷在广东实行恐怖统治,岭南一带处于清朝XX强压之下,抗清义士大多全族破亡,文人士子们战战兢兢,复国之志渐渐消磨,岭南诗风也渐渐从慷慨激越转变成深沉含蓄,士大夫反清复明的追求逐渐从行动转变成寄托。在这种无可奈何的氛围之下,全诗情感基调悲凉苍白,文中多用“沉”“水阴阴”这样低沉的字眼表述情感。诗人深感自己力量薄弱又无可奈何,只能写作“亦知匕首难成事,只重荆轲一片心”,仅凭借个人力量难以成就大事,只是像荆轲报答太子那份情谊过于深重。所以诗人佩服这样的人,尊重并怀念这样的人。
此类诗还有部分是王邦畿登临古迹所引发的情怀,如《咸阳怀古》:
西风马过雍州地,叹息山河果异常。
天府自堪传万世,人情惟诵法三章。
数竿野竹侵宫殿,七尺高坟葬帝王。
禾黍正当秋晚熟,不胜愁思在斜阳。
诗人在途径咸阳的时候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愁思,首联直接交代了来咸阳的方式与自己的感想;颔联则是赞美天府之地有人情和法制;颈联诗人描写了咸阳皇宫如今的荒凉景象,曾经辉煌无比的咸阳宫如今萧条残败,而始皇就葬在七尺高坟里,引发了诗人对于时过境迁的感慨,尾联则是直抒胸臆描写自己的忧愁。
也有诗人对历史人物有感而作,如《洛神》《湘妃》《巫女》《文君》《绿珠》《麻姑>《明妃》等,均是单纯地由历史人物引发感想而作。
其中《明妃》讲述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诗人为她的遭遇而感觉有些惋惜,着重描写了昭君的美貌和美好品质,字里行间也对她为稳定汉朝和匈奴的关系而勇于出塞和亲的行为表示敬佩;《湘妃》里写的是尧帝两个女儿的故事,在诗里诗人赞颂了湘妃的贤惠和威仪,对于湘妃的历史功绩表示赞赏和肯定,以及诗人直接描写了自己的怀念与钦佩。
王邦畿的咏史怀古诗,无一不是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苦难的悲愤和无奈,也写出了他对于古迹和人物的理解,或咏叹或赞赏古人,或对古人的事迹表达叹惋之情,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诗人王邦畿对历史的见解。
(三)写景纪游诗
王邦畿喜欢游历山水,所到之处皆留下深切怀念。他的诗句中有一种自然闲适的笔调,其对山水的热爱一直蕴含在他的诗作中。他是广东番禺人,所游历的地方大部分是两广五岭一带,喜欢登高望远,他的诗作里有一部分都是描写大山大楼的,此类诗作约47首。
他尤其喜欢寺庙的氛围,如《雷锋寺其二》:
劳生多可怜,于此得清缘。
竹屋人心直,蒲团佛语圆。
海潮鱼听法,松树鹤生天。
相对此朝夕,禅心亦渺然。
雷锋寺位于广东湛江吴川市,诗开头一句“劳生多可怜,于此得清缘”表明写劳生忙碌,希望能在这里修得清缘与清净。而“竹屋人心直,蒲团佛语圆”这一句里一个“直”和“圆”字更直观形象地描写了佛寺的简单陈设,以及含蓄地抒发了诗人寻得如此清静之地的喜悦之情。颈联以及尾联则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诗人来到佛寺的喜悦和闲适之情。
又如《海幢寺》:
离城呼小艇,隔岸过禅林。
背地山形小,当门海气深。
鹤过云有梦,松去月无心。
对此清閒意,宁忘长者金。
海幢寺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同福中路和南华中路之间,素以环境清幽、园林优美而著名。首联颔联两联按照空间顺序描写海幢寺外观,写出了一种空灵清明的悠远境界。颈联尾联两句则是抒发诗人悠闲自在的清闲之意,写出了诗人的喜悦。
除雷锋寺和海幢寺之外,诗人还去过灵州寺和海珠寺以及海云寺,并且无一例外都有诗作留下。在《酬和公芝五宿灵洲寺见怀病中》里,他写道:“禅栖林影在虚空,佛火如星浪里红”将虚实紧密结合在一起,描写了波澜壮阔的山水寺庙景象。而在《浴佛前四夜与周量芝五震生元孝订游海幢寺先柬阿首座分得城字》里,他又写作:“堪叹华年同逝水,却思野寺隔孤城”,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感慨年华逝去一切皆空,这一切正是因为他对佛法和禅的接纳才让他在明亡之后选择遁入空门出家为僧,看破红尘也不失为一种洒脱。
除了游历以及咏诵佛寺,王邦畿还经常寻访友人,在乎山水之间怡然自乐。他们三两成群,与友人结伴而行去访另一个友人的居所,如在《与崔千上吴幼更访张抵之别业》中诗人写道:“隐居乐朋好,容易过年年”表达了隐居生活的自得其乐。如《陪陶使君暨诸公游海幢寺拟呈空和尚》中,诗人写景写作“地势趋江出,天风接海回”,就将江海和地势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得景象跃然纸上,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在这些写景纪游诗中,有三处地方是诗人王邦畿重游之后有感而作的,故地重游中无一不表达了诗人的喜悦和唏嘘,如《丙申长至重游端水》:
山川形胜称灵地,父老能言出圣人。
赤鲤钓来犹尚火,寒梅摘去不知春。
微阳天气初生子,太岁星躔又纪申。
日暮高歌岩顶上,鲁戈何自挽红轮。
首联总写端水外在形象和父老乡亲的口口传说,概括了端水这个地方的人杰地灵;颔联则是诗人很喜欢运用的写作方法,通过描写意象来表达情感,其中“赤鲤”与“寒梅”的意象不仅描写了端水独有的产物,其“犹尚火”与“不知春”形成了冷热的鲜明对比,也表达了诗人在冬至日的激昂情致;尾联以日暮高歌和“挽红轮”收尾,让画面富有声色和生命力,使得这种情致更加有力,更加具有说服力。
又如《重游冈州有怀》:
葭菼苍苍客思催,江门流水重徘徊。
寒潮日暮雁初落,野岸秋深人又来。
两度黄花淹旅梦,半山明月独登台。
劳劳沧海云踪远,夜听孤城画角哀。
冈州就是现在的新会,现为广东省江门市辖区。这一次的重游就与前一首诗的情感有鲜明对比,通篇强调的是一个“哀”字,读完这首诗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浓浓的孤寂和哀凉,首联的“思催”和“徘徊”二字描写了诗人内心的纠结与挣扎,似乎他是为了什么事情而烦忧,为了排遣这种烦恼才来故地重游。
总的来说,王邦畿的纪游诗表现了诗人对佛教寺庙的喜爱与欣赏,同时诗人以登楼和寄情山水之间抒发豁达和闲适情怀。
(四)咏物诗
王邦畿的咏物诗有35首,多写物体和行为活动。这类诗多数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进行褒贬或托物言志,富有哲理性。
咏物的对象或是动物,如《燕》:
玄燕西飞入楚乡,洞庭秋色起微霜。
月明千里行人绝,杨柳萧萧江水长。
这首诗里诗人用燕和杨柳的意象来描写行人的匆忙,燕子和杨柳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送别和离别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又如《蚯蚓歌》中咏叹“汝处何卑,汝躬何微”却又能预示天气的神奇;《咏秋海棠》中将秋海棠比喻成天宫上的琼瑶仙子和百官,写出了秋海棠的高贵和神气。《枇杷子》中诗人用枇杷子熟透的香气来写游人的归思和对故乡的热爱。
除了咏活物,诗人王邦畿还有部分诗作是有关生活物品的,如诗人在《日本刀》里描写了日本刀打造时候的景象,写出了日本刀的锋利和杀人如麻,感慨“杀人论功不及刀,宝刀尔亦空徒劳”,以另一种角度来肯定宝刀的功绩,认为宝刀与立功是分不开的;又如《鞦韆词》:
美人平地飞上天,美人颜色光逾鲜。春风树杪生绿烟,直欲飞到明月边。颜色不可抑,胜心不可敌。持此青琅玕,赠之游八极。八极游人久立马,彩凤盘空不肯下。
第一二句写美人飞天的美妙姿态,第三四句运用夸张的修辞,仿佛能让人飞到明月边上一般描写美景,写出了秋千的美,用美人荡秋千的画面来写秋千之妙。最后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将秋千腾空比喻成“彩凤盘空”,吸引了游人久久伫立,将秋千的美好姿态写得鲜活。
除了描写物体,王邦畿还有关于歌咏劳动人民劳动的诗歌作品,如《缲丝歌》:
东方白云月欲光,西窗美人思欲长。思欲长,忧丝短,年年缲丝丝不断。不断丝,断何时。雁落水,箭落地,一年一度眠蚕死。绮罗轻薄陌上春,风光谁念缲丝人。
这首诗里诗人歌咏缫丝人的劳动成果,从白云月光以及西窗的美人写起,从人之忧思写到缫丝的蚕丝,最后写丝绸绮罗的华美,以此来歌颂缫丝人的劳动成果,咏叹了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采茶歌》道:“春风冉冉吹百草,今朝不采明朝老”写出了采茶女的贤,因为她们“女儿七岁学采茶,采茶换得金虾蟆”一下将劳动人民的勤奋展现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看,王邦畿的咏物诗多是直抒胸臆,所咏对象多为日常生活比较常见的寻常物体和活动,喜欢从比较小的对象入手,最后表达自己的议论和感情,用平铺直叙的语言来传递出简单隽永的哲理。
(五)生活叙事诗
在王邦畿的诗歌中,有较大篇幅是关于他大半生的人生际遇以及生活叙事诗作,这些诗作描述了他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经历,也能让人从诗中了解到他的心理经历以及人生阅历变化,读来如同读完了王邦畿漂泊一生。这类诗作大约有88首。
王邦畿或记录喜悦之事,如《生子》:
行年二十九,腊月始生儿。
旱色含新雨,春风灌旧枝。
闺人呼犬子,掌梦叶熊时。
对此劬劳意,亲恩无尽期。
这首诗记录了王邦畿儿子出生的人生大事,开头告知我们在他二十九岁的腊月儿子出生,随后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王邦畿的喜悦和得意之情,后两联则是写了诗人对于妻子劳累的感谢,叙述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和亲情之深厚。
明亡后,王邦畿也有对国家灭亡家庭离乱的悲伤和凄凉生活的写照,如《卧病西林闻警有赋》:
离乱家何在,忧时病转亲。
一身泊异县,八口寄同人。
支夜惟高枕,闻钟亦怆神。
严城明月里,独对野塘春。
这首诗里诗人对于前路的迷茫和哀伤简直溢于言表,首联直接抒发自己对于国家离乱家不成家的忧思。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卧病于异乡,只有将枕头支高才能支撑过夜,诗人夜里难以入睡,听闻钟声感觉悲怆苍凉。尾联他描写了夜里一个人孤独相对一塘春色,内心的愤懑和孤苦几乎喷薄而出。
除了作诗记载自己生活中的悲欢离合,王邦畿还有诗作记录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思想感情比较平缓,给人一种悠然闲适之感。如《夏夜》:
入夏苦炎热,神昏体气疲。
忽然临素月,动我无穷思。
清影垂杨下,凉风静夜时。
无人共幽赏,天际渺何期。
这首诗里作者就记录夏夜在垂杨下乘凉的生活小事,抒发了自己悠然闲适的情绪,先是在入夏之后的炎热困苦,突然过渡到月亮降临之后的静谧,在凉风习习吹拂的时候,诗人一个人孤芳自赏,感觉到了天际的渺远和时间的远大,一下子将夏夜的无穷思绪点出,使得全诗富有趣味。
在平淡的生活里,诗人以小见大,记录生活中的各类小事,将其写成诗作传世,其中有关于题画而作的,如《题美人图》:“恰似当年初会著,终宵无语只心承。”也有闲来无事去外面避暑吹风的诗作,比如《即事》中就写道:“日长习静无他事,避暑诃林塔殿中。多谢老僧新惠席,铺开南地恰当风。”写了自己闲来无事在诃林塔殿中与老僧闲聊的事情,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王邦畿的生活叙事诗记录了他的喜怒哀乐等等复杂情绪,善用平白的语言写就,喜欢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少用描写性的语句和词汇,能够让人较为容易地理解他的处境和经历。
(六)隐逸杂感诗
王邦畿在生活中时常记录下自己的各类感受,他在诗作里向来不乏真实情感的表达,他单纯地将自己感情寄托于诗句中以此遣怀,并且在他的这些诗作里,还透出一种浓厚的隐逸志向,使得他的诗多出了一种虚无缥缈的想象色彩。这类诗作约为112首,占据很大篇幅。
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东西,王邦畿有自己的见解,并且以诗写出自己的复杂感受,传递出一种想要隐逸世外的心境。如《对山》:
镇日无人事,凭高对远峰。
性宜孤品格,心爱静仪容。
流水明朝日,栖禅响晚钟。
定当携素友,结屋近长松。
在闲来无事的时候,诗人登山望远遥有所感,他想到自己性格孤独,心里喜爱安静宁和。他在诗里所描述的山峰都是稳重安宁的,晚钟响起让人心生禅意,等到明日,诗人表示一定会带上朋友,一起在松树边造屋子。全诗语言简朴,透出诗人真挚的闲适隐逸感受。
可惜在当时的复杂社会环境之下,诗人生活中不仅有闲适和宁静,更多的是取代欢乐的惆怅之情,在他诗中不乏有此篇幅,如《惆怅 其五》:
当时别恨尚寻常,过后思量倍断肠。
灵雨不归神女梦,远山犹靓美人妆。
兰摧楚泽生年浅,玉瘗蓝田逝日长。
欢乐几何忧患广,春风蓬鬓有秋霜。
这首诗里整篇扣着一个“忧”字来写,其思想感情沉重深切,动人愁思。作者开篇点题道当时别恨觉得只是寻常,可是过后越想便越加倍悲伤简直令人断绝衷肠,以此奠定了全诗惆怅忧愁的感情基调。后几句描写虚无缥缈的传说神话,结尾点题,写出欢乐不多然而忧患太多,春风吹过连鬓角都染上了白霜,使得全诗更添加几分沉重。
除了描写以上这些生活中较为真切的情感,诗人还写了不少对于虚无缥缈的仙人生活的向往的诗作,充满浪漫主义的想象色彩,也抒发了诗人想要隐逸于世的思想感情。如《游仙词 其十六》:
白玉精神赤玉颜,早云出去暮云还。
神仙不绝人间世,多在名山大泽间。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所向往的仙人生活的飘逸洒脱,在他眼里仙人的形象是精神饱满面色红润的,早上踩着朝霞出去晚上乘着晚霞而归,肆意洒脱游玩人间。并且诗人表示人世间不是没有神仙,而是多在名山大泽之间,表达了诗人的神往,也传递了诗人向往隐逸山川大泽生活的情感。诸如此类的游仙诗作,王邦畿写了有足足十七首,每一首都表达有他对仙人生活的认识和向往,如《游仙词 其十七》就写道:“不服丹砂骨节轻,霎时仙术浑然成”写出了仙人的超脱世外;《游仙词 其十三》里写道:“仙翁一局千年事,那识人间有姓嬴”写出了仙人的超然和长寿,在这些诗句里蕴含的是诗人王邦畿的浪漫主义情怀和对隐逸生活的期盼之情。
三、王邦畿诗歌的艺术特征
王邦畿《耳鸣集》自序:“十年以前不复存,十年以后不敢存,其或托微辞以自见,亦自听之,人不得已而听之也,故曰耳鸣云”[2]。明亡后,清XX对广东实行恐怖统治,抗清义士大多全族破亡,岭南于高压之下,士子战战兢兢。所以王邦畿有此感慨,为国家存亡悲乎哀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王邦畿诗歌其感时伤事一托于诗,在隐居逃禅的生活方式里,用诗歌含蓄曲折的表达出来,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夸张奇特的描写方式
朱光潜在《诗论》里说道:“人生来就有情感,情感天然需要表现,而表现情感最适当的方式是诗歌,因为语言节奏与内在节奏相契合,是自然的,是‘不能已’的”[5]。这与王邦畿的诗歌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合,他坚信诗歌要有感而发,风格趋于现实情感而不单纯是语言的华美。同时,王邦畿的诗歌里也善用夸张怪诞的描写手法来描述壮观的景象,加以直接表述自己的思想情感,如《扶胥观日出歌》:
眼前墨漆天地开。天地开,红日来。扶胥客,临高台。
高台俯仰一万里,朱砂潬照半天紫。紫气瞳瞳大海中,乾坤人事尚冥濛。吸得光华入肺腑,波间万尾金龙舞。
这首诗先是描述了日出之前天地漆黑如墨的景象,随后等到日出时分红日初升就仿佛天地就此分开界限。开头几句诗人用最简洁凝练的词语,开门见山地交代了自己来扶胥登临高台就是为了看日出的。随后诗人采用了较为夸张的叙述方式,使得全诗充满想象力,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其中“一万里”“半天紫”两词将高台的高和景面之壮观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人描绘了日出之后光华万丈的景象,运用“瞳瞳”“乾坤”“万”等词,塑造了一个大气磅礴的日出之景。
再如《飓风歌》:
海上有风名飓风,飓风一作田野空。力能飞万斤之石板,忽而拔数亩之古榕。东西南北无定踪,左旋右转如飙龙。龙潜于海底,虎窜于山中。伏气屏息,不敢明聪。
人言此风是怪风,主人急与借雷公。雷声起,飓风止。清还之天,宁还之地。雷公怒息而色喜,主人揖送河之涘。
这首诗更是极尽想象和夸张笔墨,描写了海上飓风的强悍威力,诗人描写飓风大作时候能使得上万斤石板飞天,能拔起几亩粗的古榕树,并且行踪飘忽不定,如同狂龙一样四处冲撞。描述飓风的狂暴的时候,诗人连用“万斤”“数亩”“飙龙”这样的略带夸张的词汇,就连龙和虎都“伏气屏息”不敢乱动,充分体现了飓风的狂暴,也为下文降服飓风的神奇转折埋下伏笔。下一部分则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诗人塑造了一个神秘且奇特的人物,在世人皆言这风是怪风的时候,有一个主人公站出来向传说中的“雷公”借力,最终是“雷声起”而“飓风止”,并且清朗“还之天”,安宁“还之地”,描写了风定安宁的祥和景象,交代了美好的结局。
除了夸张的描写手法之外,王邦畿还善用华美词藻的堆砌来表现景物奇特瑰丽的特点和自己所想,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如《藏经楼上作 其一》:
高楼明月迥无烟,举目山河思渺然。
成佛耻居灵运后,赋诗呈向远公先。
梦思南海飘甘露,观想东潮化白莲。
谁识云间朱顶鹤,玉书衔得下西天。
这首诗开篇运用“无烟”“渺然”两词,写出了藏经楼的高,随后诗人念及谢灵运,感慨自己成佛晚了,只能登楼赋诗呈向诸公。颈联连用“梦”“甘露”“白莲”这样的意象,描绘了奇特瑰丽的佛教画卷,尾联运用想象,看似是写云中虚无缥缈的朱顶鹤,其实是在写自己内心的感触,在藏经楼上举目山河,内心便得到了安宁,仿佛受到了佛法的洗礼。全诗华美词藻堆砌层叠,看似写景的同时其实在写诗人自己。
王邦畿的诗作里向来不乏夸张奇特的手法,他善于运用词藻堆砌来表达内心所想,如《上邪》:“泰山高高,沧海渊渊。晦之期,星微微”看似写泰山和沧海,最后一句“于昭思,不可离”点题,写明内心所想。又如《水陆道场祭幽歌》里写道:“吽吽咒语不可议,上彻九天下九地”写出了“老僧”的道法高深,也加深了祭祀的庄严气氛。他在晚年一心向佛,关于佛法很有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大多以夸张奇特的描写手法体现在他的诗歌里,读来能让人获得内心的平静。
(二)以才学为诗
以才学为诗即用典,引用历史故事或前人诗句。王邦畿诗中旁征博引,随处皆典。如《八月十五夜玩月 其一》:
几宵风雨暗江城,月到圆时天便晴。
胜事于人难得料,秋光入树易成声。
千寻丹桂生空碧,一颗明珠出太清。
云鬓嫦娥曾不改,急将灵药学长生。
这首诗是诗人赏月时候有感而作,首联写江城风雨昏暗景象,等到月亮圆润时候天气又恢复晴朗,写出诗人内心的喜悦。颔联描写月光下树林的画面,声色感十足,更加强化了喜悦情绪;颈联“一颗明珠出太清”更是无比壮观地描写了满月照破混沌的月夜景观,使得全诗情绪到达了顶峰。尾联用了嫦娥偷灵药的典故,更加使得全诗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
又如《客中七夕》:
旅怀初就馆,扫石且高歌。
今夕果何夕,树间露气多。
短墙临古岸,曲径覆长罗。
自笑同牛女,年年一渡河。
这首诗是诗人于七夕旅居他乡而作。前两句诗人交代了自己处于旅行途中刚刚到旅馆,并且清扫完之后情绪高昂,忍不住高歌咏叹的情绪。颔联则是写七夕时分林间露气多湿气重的特点。颈联又引出了下文的渡河之典故,是诗人沿短墙来到岸边;尾联引用了“牛郎织女”的典故,写出诗人感慨自身经历,自嘲如牛郎织女一样,表达了诗人与妻子分离两地的思念之情。
还如《游仙词 其十三》:
听得前山伐木声,偶来樵者不知名。
仙翁一局千年事,那识人间有姓嬴。
这首诗是王邦畿向往仙人生活写作的游仙诗,表达了他期许隐逸于世的寄托,首句运用了“烂柯人”的典故,出自《述异记》记载:“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飢。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復时人。”[4]其中就描写了仙人生活里时间的逝去飞快,下文更是写了仙翁下一局棋局就有千年,哪里会认识人间姓嬴的帝王呢?整首诗是诗人对于仙人生活的美好想象,具有浪漫主义的想象色彩。
还有前文《寄董玚》里“为报山阴寒雪夜,到门应有子猷船”一句用了“子猷访戴”的典故,写出了对友人热情好客的感谢。《结客少年场》里“手持古匕首,笑指秦王头。”再次运用了“荆轲刺秦”的典故,描写了少年的意气风发,也写了诗人觉得易水歌太过于悲酸不够悲壮的议论。而《赠旋庵阇黎》中的“骨气昂藏大丈夫,生成罗汉画中图。”则化用了李泌《长歌行》中的“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则是称赞友人的骨气和气节。这些都是以典入诗,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内容含量,而且还使得其诗歌呈现出大气磅礴的特点。
王邦畿诗歌以文为诗、以才学诗为的特点,是明末清初广东文学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其诗体现了岭南文学也有不输其他文学的浓厚底蕴。
(三)善用生动意象塑造色彩鲜明的诗歌意境
王邦畿擅于将多个意象连续运用于诗句中,这种托物言情的方法,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情绪,他擅长使用生动形象的意象来塑造一种色彩鲜明、感情色彩分明的诗歌意境,使得全诗所描写的景色跃然纸上。
王邦畿好用“松”“鹤”“鸟”“海”“潮”“钟”等明显带有佛教性质的意象来营造禅意的氛围,如“海潮鱼听法,松树鹤生天。”(《雷峰寺 其二》),“夕阳钟磐起,梵语出诸天”(《雷峰寺 其四》),“鹤过云有梦,松去月无心。”(《海幢寺》)等。又或在诗中运用几个同类意象塑造意境,如《半峰山馆》:
拔云初架屋,种竹未成关。
与子听流水,移予欲住山。
天长荒草外,人在小桥间。
何处飘梧叶,秋风昨夜还。
第一句描写的是在半峰山馆拨开云雾建设竹屋的情景,运用“云”和“竹”两个意象,写出了诗人对于美好恬淡生活的追求。后续运用连续的“流水”“荒草”“小桥”“梧叶”“秋风”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简单的田园山水景象,则是烘托了一种怡然自乐的氛围,塑造了空灵悠然之景,以及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诗人寄情山水的由衷乐趣和喜悦之情。
又如《送友人》:
江上路迢迢,风行骏马骄。
梅花犹剩雪,春色半归潮。
酌酒劝君饮,送君过板桥。
莫愁前浦月,报国在今朝。
首联直接写出“路迢迢”,运用“风”和“骏马”这类生动具体的意象描写路途之遥远;颔联的“梅花”和“雪”两个意象则是写出环境的冷,更加写出送别友人的不舍和寂寥;颈联的“板桥”和尾联的“月”两个意象,则是更加写出了一种空灵幽静的意境。
又如《閒居 其一》:
古树依山麓,芳华缀翠藤。
夕阳当晚眺,春色在晨兴。
幽独清于水,头颅野似僧。
忽闻孤鹤唳,声出白云层。
在这首诗里,诗人运用了“古树”“山”“翠藤”等意象,交代了自己闲居之地景色的优美。颔联写明这里晚间有夕阳可以眺望,早晨还有春色可欣赏,描绘了一番悠闲空灵的景象。后两联再次运用“水”“僧”“鹤”“白云”等具体生动的意象,联合起来构成了闲居的雅致,塑造了空灵幽静的意境,读来令人感觉内心宁静。
王邦畿诗歌里常用众多生动具体的意象,将景物写得形象具体,如他在《对月》里写道:“关河冰世界,楼阁水精灵”,就塑造了一个冰清玉洁的月夜,使得清冷的气氛跃然纸上。又如《春灯曲 其一》中:“牡丹火树艳红催,马踏车行响似雷”王邦畿便运用了“牡丹”和挂满春灯的“火树”,“马车”等意象,来烘托当时气氛的热闹,塑造了一种红红火火的佳节意境。
王邦畿的诗作语言大多简朴直白,却也不乏大气磅礴之篇章。他作诗讲究以情理动人,在需要之时也会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诗中内涵,其诗文采斐然善用典故,能够用最为简短的辞藻塑造与之相对应的意境和氛围,读来富有画面感。
四、结语
本文对王邦畿的诗进行了分类,对各个分类及其诗作艺术特色作了详细分析,不难看到生活在明末清初高压恐怖政策下的岭南诗人,在用笔描绘自己心中向往的时候,心中充满了多少的无奈和悲苦。最终其出家为僧,其实是一种看破红尘的洒脱和豁达。其文字如檀香木一般温润质朴,又有惊雷一般的夸张奇特描述,在他抒写他沧桑的一生时,我们也可以从中瞻仰其高尚的品格,在后人研读他诗歌的时候,我们可以由衷感受到,通往圣贤之路也有我们这样的无数愚者相互扶持相互陪伴。
参考文献
[1]刘文娟.王邦畿诗集校注[J].岭南文史,2011.3
[2]王邦畿.耳鸣集[M].古厚堂出版社,1644.1
[3]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M].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218
[4]任昉. 述异记[M]. 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5]朱光潜.诗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8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6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