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林清玄是X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着海峡两岸的人民。他的散文植于乡土,清新流畅,作品风格自成一派。在林清玄早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将鲜明的X乡土色彩和强烈的中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中,从童年农家乡村生活汲取经验,对X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态等展开描绘,将自身对周遭事物的思考感悟倾注在乡土文化的抒写上,表达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探索与批判。
关键词:林清玄;散文;乡土文化
一、引 言
林清玄,生于中国X省高雄市旗山县,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其散文多次选入人教版、北师大版语文课本,在海峡两岸有着广泛的影响。
林清玄少年时期便开始写作,一边求学一边写作。而他的散文开始逐渐成熟步入高峰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X社会正在从传统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从乡土文学时期转向多元化文学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与X文学发展变化的方向性相对应。在这样开放融合的环境中,林清玄以其对乡土文化独特的理解和细腻清新的笔触登上文坛,成为X最畅销的作者之一,被誉为“宝岛才子”。
学术界对于林清玄散文创作的阶段分期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林清玄本人的划分法,分为“旭日初照”、“镜花水月”、“繁花尽落”三个时期。另一种是柏以慧按照散文文体对林清玄的散文创作进行划分,分为初期、中期、后期。杨雪则认为从成长经历上,看林清玄作品应该分为童年家庭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中年入山修行后佛理禅意对其影响这两个阶段。本文主要依据杨雪对林清玄作品的分期来研究林清玄早期作品中的乡土文化。
目前学界对林清玄散文的研究工作虽已日益重视,但多以研究其后期佛理散文为主。大陆最先对林清玄的作品做出评价的是厦门大学X研究所的徐学,他对林清玄的佛理散文进行了赏析。黄黎星对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的思想内容进行了归纳和评价。楼肇明赞扬了林清玄对X当代散文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并对林清玄把佛理禅思积极融入散文创作中这一做法表示肯定。而对于林清玄前期乡土文化散文的研究仍不全面。陈鸿雁在硕士论文中多个角度描述了林清玄散文的乡土特色,但仍离不开叙述林清玄佛理散文与乡土文化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将研究重点放在散文中乡土文化的内容上,力求通过对具体文本的分析对林清玄的早期散文乡土文化的根植和体现进行深一步的研究和补充。
本文除引言和结论外,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林清玄的童年生活,其生活环境和家庭影响奠定其思想根基,了解林清玄早期所描写的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第二部分介绍了林清玄的寻根意识,他的乡土散文从不局限于X一隅,而是以整个中华文化为土壤。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林清玄散文中对社会异化现象的阐述和反思,表达其希望现代人能少一些物欲纵横的追求,多一些“脚踏实地”的闲适。
二、乡土文化的民间本色
林清玄早期散文充满乡土气息,多描绘平民阶层的生活。他出身农家,后来又多次深入X农村内地,与劳动者共同生活。在散文中,林清玄将一个又一个的底层小人物称为“人格者”,用朴素又真挚的笔调带读者去到那个温暖的乡土世界,让读者在物质横流的生活中能沉下来去思考脚下的土地。林清玄的乡土散文取材十分广泛,包含了描写父亲、母亲的形象,叙述其童年、少年时代的生活,以及工商经济的无常对于农民的伤害等,讲述了底层的小人物对生活的坚守。他的散文创作由表及里,关注现代人的生存环境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用其积极的态度来进行思考,关怀温暖着读者的精神世界。
在林清玄的散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其对家庭、亲情的描述,透过作者温情的笔触,我们可以看到其父母鲜活的形象以及其对作者生活和写作的影响。作者来自X乡村,父亲和母亲都是勤劳朴实的农民,日复一日重复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父亲对脚下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他深爱、尊重又敬畏着土地。母亲则是一代母亲的缩影,她们从来是不知道辛苦的,“把一切荣耀归给丈夫,一切奉献都给子女。”①也是这样淳朴善良的环境,赋予了林清玄在散文中真情实感的流露及对脚下土地的热爱和敬畏。他描写乡村生活的民风民情,展示X的传统的文化活动和宗教信仰,刻画了数不尽的乡村人物形象,他的作品来源于对乡土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又洋溢着其独特的民间本色。
(一)乡土文化的人性之光
作者对土地的第一印象就是来自于父亲对土地的执着。直到作者成年以后,这个印象依旧未曾改变。在散文《红心番薯》中,作者的父亲来台北看他,在屋内转了几圈后,寂寞的说“为什么不找个有土地的房子呢?”②在作者父亲眼中,作者宛若“番薯”,离开了泥土又怎能存活呢?作者的父亲代表了“泥土时代”的一代人,他们是脚踏实地的农夫,不仅生产从农作角度出发,生活也是。后来作者屡次在写作中遇到困惑,大多是其父亲从农夫观点出发,给作者以警醒。在林清玄的写作历程中,家庭生活对他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林清玄的父亲经历了移民和战争的残酷,又在战争中幸存下来,对生活有着独特的经验和看法。日常生活中,父亲时常会对林清玄讲述国家、民族的忧患,将两岸一家的思想埋在年幼的作者心中。农忙时,父亲也经常借用那些不被重视的农作物向林清玄阐述人生的智慧。父亲经年累计的教导使得林清玄用更开阔包容的眼界来看待世间万物。作者的母亲则是典型农村妇女的代表,她们永远不知辛苦,为了家庭付出所有。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作者母亲用她的智慧给作者及其家人创造了许多的吃食,让他们在幸福中成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作者的写作生涯中,每次遇到困难便会想起父亲的教导和母亲的影子,这些会一直推着他往前走。
林清玄的散文中,我们总是可以看到各式各类的人物。有XX官员,有艺术家,还有美食家等,除却这些,林清玄钟爱对底层“小人物”的描写。可能是作家本性使然,又或是童年农家生活让其更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对于生活周遭的底层人民,林清玄总能敏锐的捕捉到,再用他细腻朴素的笔触将这些“小人物”生活的坚守或是对命运的挣扎形象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好雪片片》里信义路上那个卖奖券的流浪者,纵使生活贫困,手脚不便依旧坚持为每一位买奖券的人用红袋子把奖券装好,这个简单的坚持,是他对生活的温暖和善意。《木鱼馄饨》里那个在每个深夜路口敲着木鱼卖馄饨的老人,因担忧吵醒每个在夜间熟睡的人,便选择木鱼这个独特的声音作为提醒,绵长悠扬,不论远近都听得到,却又不会扰人清梦。这份细心的抉择是老人为他人的负责。还有《生命的化妆》中的化妆师,将化妆这件被认为是表面功夫做到极致,并讲述了自己对“一流的化妆”和“三流的化妆”的理解,这份对工作的热爱和钻研让人敬服。以及《鸳鸯香炉》里那一对对让人艳羡不已的夫妻,有看守寺庙的老夫妇、有捡拾破烂的中年夫妻、有卖牛肉面的中年夫妻,还有做香菇烘焙的山地夫妻。他们的工作或许平庸普通,但都自若无畏的生活着。作者用细腻真实的笔触勾勒出他们的生命历程,让他们鲜活的生命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们看到“小人物”身上也会熠熠闪光。农田里、市场中,乃至生活各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就是这些底层生活的“小人物”让脚下土地变得温暖,他们用生命照耀我们,引领我们。
(二)乡村生活的民间本色
俗语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X这片土地上,养育出了林清玄对乡土根植于灵魂的深情。从幼儿到成年,他用双腿丈量在每一处的风光人情。读林清玄的散文,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农村生活的童年。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也正因为欲望低靡,人们更用心的感悟生活。农忙之余躺在晒谷场上看天上云卷云舒,放牛割草时也能静下心来闻鸟鸣蝉叫,伴着夕阳归家的路上,看得见心的辽阔,听的见乡村的人情温暖。
如在《家家有明月清风》中,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的乡村,习惯在路口或是偏僻荒村,用木架子放着茶壶,名曰“奉茶”,供行人解渴。路边这碗茶水在平时或许显得微不足道,但在行人心中却是人情的温热,心灵的慰藉。大有一种前路漫漫但你并不孤寂的意味。在《用岁月在莲上写诗》一文中,作者叙述了X最大的莲花种植基地—白河镇。在白河镇的小巷里,田野上,甚至于不经意的一个拐角,都能看到一簇簇莲花,好似浑然天成般,给人以欣悦的情绪。“夕阳斜,晚风飘。红花艳,白花飘……”③黄昏落山时分,采莲人家倾巢而出,背着竹篓,戴着斗笠,哼着歌谣,步入泥田劳作。城市里的人是看不到这一幕的,他们只知莲花清丽、莲藕甜美,又可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土地是最无私的,只要你付出耕耘,它便会给以收获。对于自然,作者始终是敬畏且感动的。他相信,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浪漫宁静的田园风光夹杂着椰子的气息,父母敦厚踏实的品质教育,以及和平朴素的乡村生活,这些都是林清玄对土地最质朴的感受和深情。在他的作品中,他生动详尽地描述了乡村农家生活的经历和感悟,向读者展开了一幅X文化传统和朴素民俗的悠长画卷。从这幅画卷中,我们看到了民间各色小人物丰富多彩的生活,或是积极向上的拼搏,或是懒惰的沉入谷底,林清玄宛若一个朴实生活的记录者。在林清玄的作品中,这些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场面被勾勒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体会到乡村生活的自然天性和民间本色。
在《有生命力的所在》一文中,作者以台北的士林夜市作为“生命力”的代表。寥寥几笔便灵活生动的勾勒出夜市里卖炒花枝的女人,卖果汁的夫妇,卖铁板烧的壮汉,正是这些在生活中最普通的人和事却象征着夜市里奋发向上的精神。故事的结尾作者简单的写到士林夜市生意笔记好的摊子,每个月可以净赚五六十万。这与另一个刚出监狱就绑架勒索暴富农夫的故事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章以生活为创作蓝图,既充满了乡土民俗的人情味儿,又在不经意间引发了读者的思考,是啊,奋力生活的人不需要任何借口和理由。
三、乡土文化的寻根之旅
寻根文学是指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大陆文学界掀起了“文化寻根”的热潮,寻根文学也成为作家和评论家关注的中心之一,作家们开始着手探索传统意识和民族文化。X文坛也受到文化寻根的影响。与大陆相较而言,X文化寻根的主题具有局限性和地域性,表现出独特的文学风格。
在林清玄不断前行的写作旅程中,我们能感受到其不经意流露出的迷惘。那是他对写作的思考,也是他对作品的文化寻根。中国自古以来受小农经济和宗法血缘的影响,强调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度,固守地域传统的生活准则,这些都成为了束缚思想的枷锁。有的人迫不及待的跳脱出来,而有的人则试图从内部打开这把枷锁。林清玄早期的乡土文化散文中表现了深厚的传统情怀和民族意识,他笔下的的乡土是X的乡村,更是数万万中国大陆乡村的缩影。X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X的一草一木都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开垦出来的。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语言、习俗活动、宗教信仰都与中国大陆有些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民族情怀同根同源
家国意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奠之一,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源远流长的宗法血缘制的社会结构奠定了炎黄子孙强烈的家国意识。而家国意识这缕情思也始终闪现在林清玄的作品中。他在散文中不仅谈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还升华了海峡两岸间的文化渊源和历史寻根。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以海峡两岸血缘为纽带,激起了两岸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增强了海峡两岸的精神凝聚力。
X和福建在地理地理位置上一衣带水,古代中国移民于X的大部分是福建人民,福建X两岸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亲情,X盛行的台语也是闽南语的分支。林清玄的祖籍是福建漳州,在林清玄早期的散文中几乎都可以看到闽南语的出现。在《西瓜偎大边》中,作者详细解释了一些闽南语的意思。如“昧晓驶船,嫌溪窄”,“窜惊窜遇到”④等,从语言上可以感受的两岸的同根同源。在语言上,林清玄更是认同普通话在X的推广,在散文中他客观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X若只局限台语交流和写作,终将固步自封。更列举了大陆的湖南话、四川话等方言,表明方言的存在与普通话的推广并不冲突。从中可以看出林清玄两岸一体的民族情怀。
在《故乡的水土》一文中,林清玄细细回忆了其第一次出国时的场景。母亲在家门口抓了一把泥土和水,装在一个透明的小瓶子里,然后放进了作者的行李箱中。在作者的不解中,母亲解释道,这是闽南人的传统,只要带上一瓶家乡的水土,无论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故乡,就不会有水土不服的反应。当初作者的祖先到X时,人人身上都带着一瓶故乡的水土,放在祖厅,撒向农田,让X这片土地带着故乡水土的气息,让子孙后代都能记得来时的路。这一瓶小小的家乡水土不只是母爱,更是剪不断的民族情怀。两岸人民虽然被一湾海峡阻隔,但隔不断我们的习俗观念、隔不断我们的宗教信仰,更隔不断我们血浓于水的种族之爱。
X本土的宗教活动在作者笔下形象展开,随着作者的描绘,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两岸信仰的一体化。在《大甲妈祖和她的子民们》、《燃香的日子》等文章中,他对在X盛行的环岛妈祖庙进香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他认为那是人民对和平安宁、去凶迎吉、缅怀先祖先辈的一种寄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林清玄的家庭是佛教徒,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在《永铭于心》中,他描写了当家里有小孩生病时,母亲便会去寺庙里拜拜,祈求佛祖的保佑。这一幕是X数万万家庭生活的缩影,也侧面体现了宗教文化在X的盛行。
林清玄的散文将乡土文化和传统文化在散文中有机的结合起来。他在散文中时常夹用诗词,从柳永的《雨霖铃》到胡适的白话文都能在他的散文中寻到踪迹。他最爱苏轼的豁达精神,从五言到词曲,最后只能长叹一声“人生看得几清明”。林清玄的作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性再现,他在中国传统文学的浪漫豪放与X农家生活的古朴踏实中找到了自己的平衡点。读林清玄的散文,读者可以感受到其诗意的审美和对乡土生活的眷恋和热爱。
(二)望不尽的乡愁
作者对大陆最初的记忆,来自于童年时期。外省小孩称X小孩为“番薯仔”,X小孩则以“芋头仔”回称,不求甚解的作者回家询问父亲,随着父亲手中缓缓打开的地图,作者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的故乡原来是在那遥远的、会落雪的东北大地,也知道了原来X的轮廓宛若一颗“番薯”,大陆便是那“芋头”了。在父亲温柔的讲述里,作者认识到“芋头”和“番薯”是极其相似的植物,也明白了海峡两岸本就是同根同源的存在,自此,在作者小小的心灵世界埋下了一颗乡愁的种子。
作者的父亲生于东北,日据时期被征送到南洋打仗,投降后又被遣回X。这期间,他始终思念着他的故乡,而这份对故乡的深情被寄托在这小小的番薯中。这样的深情,不止于作者父亲一人,作者成年后又遇到其他在战乱中幸存的老兵,从其他老兵身上,他看见了父亲的青年时代。他们大多是在田里劳作时被日本人抓走的,只能透过缝隙看着家乡的田野越来越远和那再也见不到的亲人的面庞。他们在那个颠沛流离的时代,只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人。时代扬起的沙,落到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页沧桑的伤口,他们全是伤口凝结成的疤。番薯卑微顽强的性格,宛若当时他们的处境,他们永远联结着大陆的土地,也联结着同一片乡愁。在烽火中,他们大多都做着同一个梦:回到家乡。历史的车轮缓缓向前,其中路过的苍凉悲壮被作者用这样细腻的笔触展开,让XXX的人们有幸窥之一隅。
金门是X离大陆最近的一片土地,从古至今,这一弯浅浅的海峡不知隔着多少代人的乡愁。作者在散文《银合欢》中写到,在金门古宁头用望远镜便可以看到大陆沿岸的海岸边盛长的银合欢,而金门的海岸上也生长着数不尽的银合欢。原来这湾浅浅的海峡不止阻隔了两岸人民,甚至于一簇小小的银合欢都散着情思。乡愁的绵延一如银合欢的生长,一月一尺,只一个春天,便和人一般高,何况是那累积了几代人的乡愁呢?银合欢的种子随风而去,跨过了这湾海峡。只是风吹的太久,早期分不清是哪边的种子是源头,但我们知道这是同一簇银合欢的两岸就够了,其他又有什么重要的呢?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作者匠心独具,乡愁这般沉重的话题,作者没有渲染宏大的场面,而是从银合欢着手,由小见大,与乡愁联结。两岸的银合欢一如两岸的人民,林清玄始终把自己文化的源泉和写作的根基根植于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之中,使其散文达到了极高的精神审美。
四、乡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
随着经济的增长、科技的创新,社会的发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乡土文化与都市文明相碰撞时,我们似乎也离乡土文化的“本心”越来越远。林清玄作为一个拥有敏锐嗅觉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在这场时代交汇的洪流中,用他细腻温柔的笔触带我们去体验那怡然自得的桃源世界,让人们可以放缓脚步,去感悟现代文明的发展,去探索传统文化的意义,去怀想农耕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淳朴民风。
林清玄早期的乡土文化散文中所具有的忧患意识,是他对现代生存状态异化的思考,也是他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反省。他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反思不是极端主义的全盘否定,而是基于对家乡的热爱进行的理想追求。即使在散文中对现代生活进行批判,也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对农耕社会踏实生活的不舍。
(一)揭示现代生存状态的异化
二十世纪下半叶,X社会市场化、现代化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环境破坏,生态污染等。与社会问题对应产生的便是精神世界的崩塌,人们的精神生活逐渐被物欲横流包围。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林清玄在散文中从脚下土地入手,揭示现代生存状态的异化,提到自身返璞归真的理念。文中所谓“异化”指的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更注重于物质享乐快感而遗忘了生活本身的诗意情趣。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悄悄带走了生活的“本味”。作者在多篇散文中直接的写出现代社会的种种异化现象,如多年前常去的山庄湖泊本是碧湖石路一藤椅,饮着清茶看斜阳的时光,而现在湖水满是飘荡的饮料空瓶,再也无法静静流淌。石板路旁的花草也多在游人的脚下折损。这样的故事在林清玄的散文中还有很多,如作者学生时代最爱去的圆通寺,寻一个晴朗的午后,沿着石阶,漫无目的地走走停停,绿树掩映,清风徐徐,人和天地之间的距离好像没有肉眼望得见的那样远。时光荏苒,人依旧,景不在。与旧时的石阶小路不同,现已是公路环绕,寺庙门口的香火缭绕不再,取而代之是小摊烘烤香肠的白烟。“人言落日是天涯”,随着落日的昏黄,都市高楼仿佛也被烟尘蒙蔽。作者描写的是山庄景色的古今,是寺庙环境的变迁,更是对现代社会生活异化的思考,对各种不文明旅游现象的批判。林清玄的散文散光之处就在于他的写作不是构建宏伟的空中楼阁,而是着眼于脚下土地和乡土生活,在一个个细微之处表达思考,给人们以生活的反思和启迪。在这个物质横流的时代,林清玄以脚下大地为依托,呼吁人们守住自己生活的小小天地,守住这份愈来愈珍贵的清淡生活。
林清玄对吃食的钟爱,在其散文作品中可见一斑。《清雅食谱》一文中,祖籍山东的他,经常会走很远的路,在小店门口排着队伍,就为了仔细品味山东馒头特有的淳朴麦香。对于食物他是质朴的,他坚信不经修饰,依靠土地力量生长起来的食物更有其原味。经济的腾飞伴随着科技的发展,随之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味之素》中深刻的描写了各类食品的“变革”。首先是饭桌上最常见的米饭了,旧时依靠水牛耕田,土壤肥沃,无需农药化肥和除草剂这些化学用品,稻谷依着土地生长,带着土地独有的香气。而现在农药化肥用的愈加频繁,化学试剂的残留,不仅危害健康,稻米原本软糯的口感也逐渐消失。无独有偶,农药的滥用让许多水果外表鲜艳,水分饱满,却也让每种水果吃起来只有水的味道。而水果真正的滋味大多数人早已无从得知了。食品的异化除了农药化肥这类从植物根源影响味道的,还有另一类,就是食品添加剂。各类食品添加剂打着“清水变鸡汤”这样的口号,又以其低廉的价格,让广大人民趋之若鹜。民以食为天,食品的异化不仅让现代的青少年愈来愈早熟,也使得这一代的少年人失去了食品的原味,失去了对食品的“味觉”。
(二)对现代社会的反思
在《秋声一片》、《秋天的心》等散文中,孩童时期在乡下度过的四季成为作者深刻的回忆:盛开的野花是春风的使者,夏日之夜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在暮色里乘凉,把季风之前的早行当作是秋季的告别。但这些都在作者的笔下成为过往,只剩下一句悲怆的感叹“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⑤社会和生活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改变,最后连季节这抹残存的颜色也在逐渐消散。夏夜里再不见庭院凉风,我们只是坐在空调房里远远望着外面的世界;寒冷的冬天花市依旧姹紫嫣红,人们可以自如的控制室内温度,冬日午后的阳光再也不是让人欢欣的存在,这一切似乎都预示着季节更替的意义已经过去。在这个工业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也在不断发现新事物。我们发明各类产品,了解事物的生长规律,探索宇宙起源。在追寻这些宏观存在的同时,我们似乎也在散失一下细微的感知力。没有一个秋天不会来临,只是我们再不会去拾起那片落叶,而是透过广告里的暖气供应来发现,这样的季节更替莫名带着伤感。
作者认为这个时代最缺乏的品质是“从容”和“有情”。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快节奏生活,我们在街上已经很少能看见步履从容的人了。“有情”则是在信息化的社会,人们偏执的将身心都投入到网络中,很少有人会关注自然情趣了。但不论时代如何改变,总会有一些人在时代的浪潮里坚守自我。如台北基隆路的连兴老店,几十年来因为“不忍心对顾客涨价”,坚持了三十年没涨价。这个世界总有些事物发展瞬息万变,还有一些事物坚持一直留在原地。“常有常的好,变有变的妙。”⑥但就是这些为了某些理由的坚持,让我们在这个汹涌的社会,偶尔回头时能看到初心的存在。
旧时的人简单质朴,一支雨伞、一双皮鞋都能用很多年,现代的人一年买的东西,扔的东西数不胜数。从前车马慢,就连时光好似也温柔下来。现代社会的复杂也引起了人们复杂的欲望,许多人拼命追逐外在的事物,愈来愈少的人能静下来,感受季节的变换,品味馒头的麦香。试着去放下,回归到脚下的土地,在自然中自在的活着。走路时无需对亡命飞车提心吊胆,游玩时能照顾脚下花草的感受,空闲时多去感受自然而非缩在混乱浑浊的小房间里打牌。“凡是树,就会努力生长;凡是人,就会有人的温暖。”⑦林清玄如是说。
林清玄早期的散文创作根植于X底层人民的生活,描绘了清新淳朴的田野风光,刻画了一个又一个生动形象的“小人物”,由于阶层的普遍性,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笔下的乡土不仅是X的乡土,也是中华民族的乡土。是勤劳又富有冒险精神的中国人民,在X这片土地上开垦出了森林和田野,用自己的双手和血汗,把X这片原本荒凉贫瘠的土地变成现在这样美丽和富饶。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传统和方言土语,都表达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民族意识。而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更是隔不断的种族脐带。这也正是他对X这片土地的眷恋之因,致使其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表现出疏离之感,对城市现代生活的否定与厌倦无不表现在其潜意识层面。他对诗意美学的沉迷,皆缘于他执著的乡土情怀。
五、结 语
林清玄的乡土散文,是他对旧时农耕文明的眷念,更是他对乡村生活的缅怀。林清玄的乡土散文没有局限于X的农村和人民,而是将眼界开阔到了整片大陆。他写的是X的底层“小人物”,却时刻与大陆人民产生着共鸣。不论是山川湖海,传统民俗还是宗教信仰,两岸都有着割不断的情缘。林清玄在散文中融汇了自己对乡土的执着,对家国的热爱,正是这份情怀,让作者和作品都散发着中华文化的意蕴气派。
注文
①林清玄;《人生看得几清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第35页。
②林清玄;《气清景明,繁花盛开》,作家出版社2019年版,第42页。
③林清玄;《气清景明,繁花盛开》,作家出版社2019年版,第25页。
④林清玄;《气清景明,繁花盛开》,作家出版社2019年版,第151页。
⑤林清玄;《气清景明,繁花盛开》,作家出版社2019年版,第12页。
⑥林清玄;《人生看得几清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第187页。
⑦林清玄;《咸也好,淡也好》,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第191页。
参考文献
[1] 林清玄,咸也好淡也好[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2]林清玄,人生看得几清明[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3] 林清玄,气清景明,繁花盛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9.
[4]陈鸿雁.白雪童年的理性复归-林清玄文化乡土散文创作的又一视角[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21(6):72-76.
[5]陈鸿雁.林清玄自然写作中生态审美蕴涵探析[J].兰州大学学报,2013,41(3):248-251.
[6]宋以芳.论林清玄散文的人文精神[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10):25-26.
[7] 柏以慧.林清玄散文创作分期与他的家园意识[J].鸡西大学学报,2009,9(3):120-121.
[8]陈鸿雁.论林清玄乡土文化散文及审美风格[D].兰州:兰州大学,2017.
[9]胡婧.禅宗思想对林清玄散文创作的影响研究[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15.
致 谢
当紫荆花绽放于枝头时,我亦将离开生活了四年的校园。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我收获颇丰。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多2-的是做人的道理和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确立。各位老师和学长学姐都在我遇到难题时倾囊相助,在我遇到困难时换位思考替我解惑,他们是我学习过程中的表率和领头人,更是生活中的同伴和朋友。他们给予我的一切都让我在这四年里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和幸福。所以文末,我谨代表自己向我的母校、各位老师们、帮助我的同学们表达我深深的谢意!
这篇论文是在李欣池老师的悉心指导、我的学习总结、各位同学们提出宝贵建议的基础上完成的。十分感谢老师耐心地在这个过程中为我答疑解惑,提出许许多多的新的想法,为我指点迷津。最后感谢四年来给我们上过每一节课的老师,是你们让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祝愿老师们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桃李满天下。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5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