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咸阳市,位于陕西八百里秦川腹地。历史悠久,曾是秦朝的都城所在地,这里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其独特灿烂的文化魅力时刻激荡着千千万万华夏儿女的心。
文化影响语言,语言反映文化,词汇则是最直接的表现方式。本文以咸阳方言词汇的分析研究为立足点,揭示背后所隐的词汇与文化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咸阳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虽不是关中方言代表点,但也有着自身特色。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咸阳市的地理概况、咸阳方言的概况及研究现状、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是方言中的文化词语。本章从文化词语的四个小类:风物词语、民俗词语、观念词语以及史迹词语,搜集并整理概括咸阳方言的特征词汇,力求于此寻求方言的独特之处,并以此来分析和探寻背后的文化内涵。
第三章具体分析方言中的称谓词。全面概括并分析称谓词汇的特点,探寻称谓词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第四章是结语。总结本文,评析所起的作用,并补充本文研究的不足,力求对文化词汇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咸阳方言;文化词语;称谓词
一、绪论
咸阳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区,渭河北岸,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风貌,地形以平原为主,北部为山地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咸阳方言的内部分区并不复杂,其中除了长武县属中原官话秦陇片,其余地区皆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咸阳方言并不属于关中方言的代表点,但也有其自身特色。可是咸阳方言的词汇部分的研究却很少。
本文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咸阳方言词汇的全面分析,以看清方言词汇的全貌,了解咸阳方言词汇的特点,力求找出方言词汇与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文化词语
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出不同的语言,语言深刻地反应了一定地域的历史文化,而其中,词汇是最能直接展示历史流变中的地域文化的“活化石”,词汇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社会风俗,更甚至能发掘出更深层次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民众所赖以生存的精神财富。
而如何系统地分析和研究词汇,并探索出其背后所蕴涵的文化,许多学者做出了他们的努力,有部分学者提出了“特征词”的概念,总结地域文化特有的方言词汇,从而探寻与历史和文化的关系。而李如龙先生曾强调要研究方言中的“文化词语”,他把文化词语分为四小类,分别是:风物词语、习俗词语、观念词语、史迹词语,是非常系统的概括,有助于我们以此开展研究。[1]
下面,我们就从文化词语的四个小类来展开论述。
(一)风物词语
风物词语主要是记录各地自然环境、物质资源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物质文化方面的词语。本节我们从生产和生活俩类来阐述和分析咸阳地区的风物词语。
1.生产类风物词
从大量的考古和文献来看,关中地区进入农业文明的时期较早。在咸阳市境内的下孟村遗址、史家遗址等出土了五千年前的农耕、砍伐工具。《史记·货殖列传》曰:“关中自虞夏之贡一位上田,而公刘适豳,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风,好稼穑,殖五谷……”[2]有文献记载以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官—后稷,教民稼穑,由此农耕文明产生并在其后的历史长河中变得光辉而灿烂,影响了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后稷也被后世人称为农业始祖,现今,咸阳市武功县境内,后稷教稼台仍巍巍屹立于此,供后人铭记。在这纷繁变幻的历史长河中,关中地区由于其地域性的地理环境、气候及人文环境形成了其独特的农耕生产文化和习俗。
(1)农业生产
耕作方式和农作物
由于咸阳地区的地形分为西北部的山地区和东南部的平原区,所以其农业的耕作方式也分别不同。中部灌区包括咸阳城区、兴平市、武功县、礼泉县、乾县、泾阳县、三原县,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一年两熟,秋收后种麦子,夏收后种玉米,或棉秆未拔时种麦子所以方言中有关麦子的词汇非常多。“破茬”,是指歇了一料后所种植的农作物,如“破茬麦”:夏收后未种秋季作物,秋收后所种的麦子,“破茬苞谷”同意。“回茬”又叫“靠茬”,特指西瓜等特殊作物,去年在这片地里种植,今年还在这片地里种植。
长武、永寿、旬邑、彬县和淳化县,位于咸阳西北的山地地区,昼夜温差大,所以林业发展占比重较大,果树大量种植,旬邑的苹果在全国都十分畅销。
农事活动:
忙前:夏季收割麦子之前
忙里:夏季收割、晾晒麦子的时间
忙罢:夏季收割完麦子之后
收秋:秋季收获农作物
漾种子:用手将种子均匀地撒到地里
漾粪:用锨把地里堆成堆的粪撒开
攒粪:积农家肥
碾场:在场上轧谷物
摊场:把收割的小麦等农作物摊开在场上
农具:关中地区农业文明发达,早在原始社会时期,神农氏就发明了耒耜,春秋战国时,铁骑牛耕就已出现,在随后的历朝历代,传统农具不断地发展,推陈出新,时至今日,在生产活动中具有各种各样、功能各异的传统农具,以下我们列举了一些:
铁锨、木锨、水锨(浇水时往水流不到的地方划水):较薄,有卷边,适合掘土和铲东西的农具,似锹而较铲方阔,柄端无短拐。
䦆头:形似镐的刨土工具
坢䦆:作用介乎䦆锄和坢锄之间;锄分项锄和无项锄两种
薅锄:除草用的短柄小锄
耱:用荆条等编成的农具功用和耙相似
榾柮:麦子起身前用于把麦地的大土块打烂
刮板子:一种聚拢和疏散谷物的农具
镢头:刨土用的一种农具
麦钩:用来聚拢和疏散麦秸、豆秸等的农具
撮撮子:撮箕
刃片子:镰刀上的刀片
刃镰子:镰刀
铡刀、砍刀、镰刀(弯镰、割麦镰、割草镰)
木杈:包括四股杈和扬场的六股杈
排杈:在收麦场用来拾取零散麦草的农具,比木杈把柄长,把柄与杈头之间有平行的两道横木连接着,杈股就安在两道横木上,6-8条竹股,股长2尺左右
桔槔:
生产习俗:
忙笼会:“忙笼会”也叫“扫帚杈把会”。买年三夏来临举行,大约三五天甚至更长,主要街道上摆放着大批的三夏生产用具,如扫帚、笤帚、杈把、杈头、锨把、䦆筛子、䦆头头子、䦆头把、锄、钉耙子、簸箕、口袋、担笼等生产生活工具,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马牛会:关中农闲时,逢城镇的集日、物资交流会时都会有牲畜市,牲畜市多以买卖牛马为主,称为“牛马会”。牛马会期间,除了买卖牲畜,还有的人,往往把自家饲养的骡子或马匹等,洗净身子,戴上新绾的笼头,还特意在头上装饰上红布条子,带到集市上,以求得别人的称赞。
选种等习俗:关中人对农作物选种以越大越好为标准。玉米种子留取那些穗大、颗粒饱满、无病虫害的,特别要把扬场时的“风头麦”(因为颗粒饱满,扬场时容易落在前头)保留下来,将这些大的玉米穗扳回来后,从外皮处剥离一部分下来,内皮仍挨着颗粒,剥离下来的外皮拧在一起,挂在通风处阴干,等待第二年播种前夕把颗粒剥离下来。
祈雨和祈晴:关中各地都有龙王庙,尤其是大河附近或常常干旱的地区,农民们认为龙王主宰阴晴、旱涝等对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事情,于是,久旱不雨,农民们往往到龙王庙区祈雨;雨涝成灾,也会去龙王庙祈晴。关中人把“祈雨”读成“趋雨”。
2.生活类风物词
生活类风物词包含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全面体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生活习俗的全面和系统分析,能够展示关中地区传统的生活习俗,其根植于关中大地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和农耕的生产方式,具有经济、实用、朴素、大方的特点。
(1)饮食
民以食为天,每天生活总少不了那一日三餐,我们把早饭叫做“乾早饭”,中午称做“晌午”,所以午饭是“晌午饭”,晚上我们则说“黑咧”,晚饭是“黑咧饭”。
但是因为农耕的生产方式,有的时候我们实行一日两餐制,早上地里忙完回来吃早午饭,然后继续下地干活,午后回来吃下午饭,原因一是人在干活后会觉得饿,所以总是在劳动结束后进餐,而是普通的农民大众生活过得比较清贫。
人们在劳动之后,会感觉到十分饥饿,急需补充淀粉等碳水化合物,所以勤劳且智慧的劳苦大众用所收获的农作物制成了各种美食,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面食。将小麦或玉米磨成面粉,面粉与水成一定比例调和,措制成各种形状,下锅水煮,熟后拌以作料即可实用,在劳动过后,吃一碗粘(ran)面,对于辛勤一天的庄稼人来说,是最大一乐事。在关中地区,心灵手巧的民众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中将面食不断玩出了新花样,有多种多样的面食和不同的吃法。各种形状的,如龙须面(细如发丝)、挂面、旗花面(切成片)、麻食、扯面、棍棍儿面、刀削面等等。不同吃法的,如臊子面(用肉末或菜丁加作料炒制而成的拌料,吃面食加入)、酸汤面(用油泼辣子和醋等调味料调好的汤浇在面上,主要是酸和辣)、油泼面(将盐等作料放在煮好的面上,再撒上干辣椒面,最后用滚烫的热油一泼,搅拌均匀即可食用)、蘸水面(面条煮好,捞进事先准备的凉水盆中,然后蘸着和好的蒜水水儿吃)、老哇桑页(sa)(面疙瘩汤)等。还有用不同食材做的,如搅团、饸饹,饸饹主要由荞麦面、豌豆面做成。还有咸阳市的“汇通面”,汇通面实际是以咸阳的地点命名的陕西面食。在咸阳市秦都区,有一个汇通十字,那里的小摊贩卖的臊子面经过了改良,融合了干拌面的特点,方便美味又实惠,于是远近闻名,汇通面的名字就这样传开了。
除了面食,关中地区还有一种离不开的食物那就是“馍”,普通话称为“馒头”。除了直接用笼屉蒸馍,咸阳人还有许多其他的做法,大家所熟知的有“肉夹馍”(馍加卤过的肉)、“泡馍”,另外,还有如石子馍,酥脆可口,直接放在石子上烤制即可,易于保存。“干馍”,与石子馍同中有异。干馍中加入了植物油、香叶等各种香料,烘烤而成,跟石子馍长得很像,但味道完全不同,特别酥香,泾阳县一带有很多做干馍的店家,通常我们把做干馍称为“打干馍”。“锅盔”,据说是古代时的将士行军时发明的食物,用头盔烙饼,后广为盛行,称之为锅盔馍,再配上乾县的酱辣子,非常之美味。最后,其中的“重头戏”,花馍,这可不仅仅是用来吃的,其艺术价值远超过使用价值,花馍是关中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品,已被评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到逢年过节、过事时,花馍才会隆重登场,一个个花馍被做成栩栩如生的动物或别的形状,再上色,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当地的点心也是很出名的。三原县的蓼花糖:一种甜点心,已有二百年多年历史,相传曾得到慈禧的赏赐,它样子像鼓槌,金黄色的表皮有一层白芝麻,里面是蜂窝状糖心,吃起来瓤美味久,风味独特。[3]
(2)服饰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属于各名族独有的有心理状态的视觉符号,具有很大的内聚性和认同心理,它凝聚着社会的物质文明、礼仪制度、生活习俗、文化风尚,乃至政治变迁等重要信息。[4]
在关中地区,气候冬冷夏热,所以冬季穿宽大厚重的棉袄、棉裤还有棉窝窝儿,夏季穿单衣、单裤、汗架儿。由于农业田间劳作,动作幅度大,衣服较为宽大。关于衣着,还有一段顺口溜:旧衣罩在新衣外,穿厚棉裤敞胸怀。四季一身黑穿戴,皮袄不穿披起来。一根草绳当腰带,裤腿下面扎起来。裹肚四季老少戴,脚上窝窝像棺材。从这可以看出关中人性格上坦率,作风上俭朴,不讲究穿着,从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也能看出生活俭朴。以下是服饰方面的一些方言词汇:
新洋洋:小孩的新衣服
汗衫儿:上身穿的薄内衣
汗架儿:背心
架架儿:不带袖子的上衣
单裤子:只有一层纺织品的裤子
半截儿裤:短裤
烂裆裤:开裆裤
浑裆裤:死档裤
圆口儿鞋:鞋口呈圆形的布鞋
方口儿鞋:鞋口呈方形的布鞋
棉窝窝儿:棉鞋
鞋楦头:鞋楦子
连连儿:围嘴儿
(3)居住
咸阳市位于渭河平原地带,地面平坦,农耕生产中一家与一家土地相连,家庭、家族、宗族又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因而从远古时期就形成了许多世世代代聚族而居的村庄。当地的民居一户跟一户相连,庄子大都坐北朝南,以前都是“房子半边盖”,现如今,百姓都富裕了,很多人都盖起了二层小洋楼,房前通常有个院落,院前还有一摆房是前厅,用作厨房。农村的庄子原先是传统的木质门,门前有个很高的门槛,现今都换成了大铁门,门楣上或俩边都有题写或刻画的“勤俭持家”、“家和万事兴”、等治家思想和精神追求。以下是关于居所的一些方言词语整理:
庄子:庄基,宅院
偏院子:正院旁的院子
鞍间房:人字形屋顶的房屋
厦子:厢房
照壁子:影壁
柱石顶:柱础
茅子:厕所
二门:大门里面的总门
条桌子:长条形的桌子
门道:门里有顶的过道
(4)交通出行
在古代,一般都交通出行都是各种畜力车,比如马车、驴车、牛车等,远到秦汉时期,通常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可乘坐的。牛车,又被称作“犊车”多为妇女使用。后来,出现了人力抬的轿子,民国时期,出现轿车,后来又出现自行车,我们称之为“洋车子”,当时从国外传入的新鲜事物,都加一个洋字,咸阳人把车轮称作“车轱辘”。
(5)生活器具
电壶:暖水瓶
碳锨子:铲木炭、炉灰等的小铲子
缸子:用来喝水的器物
著笼子:筷子笼
老翁:特别大的翁
老碗:特别大的碗
碎碗:小碗
水担子:挑水的扁担
钢精锅:铝锅
溜子:漏斗
曾瓦箅子:蒸食物用的箅子
搌布:抹布
泥壁:泥抹子
起子:改锥
合叶子:铰链
拐棍儿:拐杖
(二)习俗词语
1.岁时民俗词
在旬邑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风俗歌:“正月初一起得早,磕头拜年吃水饺。初二初三家家忙,外甥看舅女拜郎。过了初八耍社火,高跷芯子花样多。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灯会猜灯谜。二月初二龙套头,炒馍豆豆端上桌。三月清明荡秋千,祭扫祖坟踏青山。四月下旬麦花扬,收拾镰刀去赶场。端阳插艾黄酒香,驱鬼辟邪万事顺。夏至过后麦上场,女做烧馍去看娘。七月初七乞巧节,姑娘媳妇赛绣鞋。八月十五是中秋,点心月饼送亲友。九月初九重阳节,娘蒸枣馍送女尝。寒冬腊月逢古会,热闹非凡唱大戏。腊月初五煮五豆,粥甜孩童欢笑颜。二十三,扫屋院,干干净净迎新年。除夕之夜设酒宴,千家万户话团圆。”
这首风俗歌基本上叙述了一年二十四时节的节日与民俗活动,这些节日大多是华夏子民共襄盛举的盛事,无论祖国大江南北,除夕之夜,阖家团圆;正月十五,元宵灯会。“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关中平原地区的独特地域特征,深深影响着普通人民大众的生活风貌,岁时节俗是能最直接体现的。
咸阳人在春节前置办年货时,必不可少的是,蒸年馍。年前还要“扫舍”。大年初二开始走亲戚,初六至十二日前后给女儿、外甥等送灯,又叫“追灯”,因为“灯”与“丁”谐音,送灯即送丁,寓意家庭人丁兴旺。“完灯”是指孩子12周岁送最后一只灯笼,在那之后只“追节”,不送灯。“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是青龙节,又叫“龙头节”,这一天要吃“馍豆豆”,即把烙成的大饼切成方形的小丁,放到锅里焙干烧熟。
虽然大致上当地人的节日风俗与全国其他地区并无大的区别,但是具体的活动与习俗却有所差别,比如蒸馍、做馍豆,便具有地方特色,体现了咸阳地区饮食文化的传承,青龙节等节日则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神灵的敬畏,以及祈求幸福吉祥,消避灾凶的文化心理,“送灯”习俗等体现了传统的家庭观,传宗接代,家庭兴旺是头等大事。
2.礼仪民俗词
(1)生育
生育礼仪为何被看重,究其根源是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生儿育女是大事,意味着家族的传承,当然值得庆贺与纪念,从新生儿出生的那刻起,各地就兴起不同的生育习俗之礼。孩子“满月”前,产妇不能出门,在家“坐月子”,婴儿也不能被抱出门,满月那天,会办“满月酒”,设宴庆祝。“抓娃”意思生育和抚养孩子。
(2)婚俗
古时,经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现今,习俗有所变化,更多得是有所简化,并接纳了部分西方的结婚礼仪。
定亲习俗
民间把给某青年开始提亲叫“婚动了”。通过媒人男方女方家长了解人品长相等,若合适,男方家还有将姑娘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并把红纸压在灶爷香炉下,若三天内,男家一切平安,可商议婚事。
成亲习俗
成亲前
A.发媒男方会央求媒人拿着“四重礼”到女方家“发媒”。若女方收了礼表示同意结婚
B.定日子女方同意结婚后,男方定结婚的日子。定日子有很多讲究,通常要查黄历书,选择黄道吉日,“三六九,往上走”,成亲时节也多在冬季或春节期间。现今很多人选择假日或周末,讲究没有以前多。女方这时则在准备“陪房”,即嫁妆
C.拉柜子或送箱子成亲前两日,南方给女方家送去装嫁妆的箱子,并下请帖两封。然后男家向所有亲友下请帖。
D.添箱、送路和哭嫁当地女子结婚前要“挦脸”,也可以说“开脸”、“择脸”,即修理眉毛、用线绞去脸上的汗毛。此后至结婚当天,女子不能出门。婚期前一天,女家设宴,称为“赍发”,把陪嫁衣物摆放在院内,让大家欣赏,为“摆陪房”。女子出嫁前,亲友要为其“添箱”,送些物品金银
成亲过程
迎娶和送亲男方迎娶,放炮仗。讲究“七娶八送”:七娶,即男方家前往娶亲的六男一女共七人;这个女需是“全命人”,即配偶健在,儿孙满堂,无再婚史。其中还包括一个挂门帘的不足10岁的男孩。男方迎亲时还要拿“莲菜”(藕)
下彩车和拜天地彩车到男家门口,“执事”要“打醋炭”,即用钳子夹着烧红了的铧绕车边跑边倒醋。新娘下车后,男方要“撒帐”,即核桃、枣、纸花等。
C.婚宴过程结婚当日,男方要盛情款待“新亲”,即新娘娘家人,以及来“行情”的亲朋好友。婚宴开始,酒过三巡,吃“下酒菜”,一般为八道。然后新婚夫妇对赴宴者行拜礼,即“拜席”。部分地区还兴给新郎父母的脸上“抹红”。
以上的这一婚俗过程是传统媒人介绍式的婚俗习惯,
丧葬礼仪
棺材在当地称为“枋”或“寿枋”,把制作棺材称作“攒(cuan)枋”。把寿衣俗称“老衣”,老衣必须由“全命人”制作。
“停时”指老人在弥留之际,“倒头”,即断气前子女要为老人穿好老衣,当确定老人离世后,要摔一只碗,然后烧“倒头纸”。再为死者整理衣物,脚尖绑红绳,称“绊脚绳”,脸盖白纸,叫“蒙面纸”。
家族中的人设好灵堂,用蚊帐罩住老人尸体,即“停尸”,这期间家人要日夜守护。然后,看风水、报丧、挖墓。亲朋好友要在死后两三天内进行吊唁,之后“盛殓”,将尸体放入棺材。
埋葬死者的前一天下午,要把灵堂移到灵棚中,请乐人来吹奏哀乐,吊唁者来来烧纸吊唁。孝子然后“献饭”,在这之后,请人来唱戏,热闹。
埋葬之日,亲友拿着“盒子”,放着香蜡和食品,还要拿着“纸扎”、花圈、等前往埋葬。在去墓地的一路上,孝子要穿着孝衣,并大声哭着吊唁,这时乐人也要同去,一路上吹奏哀乐。
埋葬老人后,“头七”、“三七”、“五七”还有“三年”(三周年)要隆重纪念,还要宴请村里人和亲朋好友。
这些丧葬礼仪有着严格的规制,正是由于对礼的文化观念,家庭宗族观念的看重,没有“礼”,家难安,国难平。也体现了“百善孝为先”的文化传统,用最高的礼节祭奠已去的老人,体现了尊重与敬爱,更是对孝道德践行。父母祖辈故逝,如不以礼下葬,怎么能体现敬重,体现孝义。
三、观念词语
(一)儒家文化观念词
儒家文化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核心,其对万万千千华夏民族儿女影响深远,已深入骨髓,更不用说关中地区古时是华夏文明的起源,是古代王朝的都城。儒家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信”。
关中地区的人们重礼,比如过大事时候各种繁文礼节。由于宗族关系的原因,关中人有着大家庭观念,家庭成员有许多的称谓。
关中人的性格直爽、豪放,这说明他们的传统观念强,心地善良。他们忠厚老实,常把拍马屁的人比喻“溜沟子”,表示一种轻视,把不务正业的人称作“白日鬼”。
(二)乡土文化观念词
关中平原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相对而言属于内陆地区,交通相对沿海闭塞,人们安土重迁思乡比较严重,不愿意离开家乡去打拼,而且农耕文明的长期影响使得陕西人有种安分守己的性格,他们容易安于现状,俗语有“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在淳化一带,婚丧礼仪上十分尊重大小外家,事前礼簿登记居先,席间专门招呼,来客不拘老幼须上席款待。[5]这看出了关中地区传统的民风,邻里亲朋的关系处得十分和睦融洽。
关中是礼仪之乡。陕西乔村的《吕氏乡约》,内容主要是德业相劝、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罚式、聚会等等,这个村规民约从北宋一直相传至今,由此可以看出乡贤文化的影响。
旧时还有些民间组织,往往是商人“成头”起来的。比如“义仓回”、“舍汤会”、“寒衣会”。
(三)史迹词语
1、地名
(1).历史文化
咸阳当地许多村镇的名称历史上由来已久,分析可探寻到背后的历史文化。
钓鱼台村:顾名思义,因有钓鱼台而得名,而这个钓鱼台据载曾是姜子牙钓鱼的地点,所以在渭河边钓鱼台附近的这个聚居村落被称做钓鱼台村。
留印村:被称之为“留印”,有这样一个流传至今的故事。公元783年,初冬,叛军来攻,唐德宗受惊,仓皇出城逃往奉天。夜行半路,都疲惫不堪。马车行至原上,突然,车轱辘被垫了一下,车身晃动,幸好没事,又继续前行,过后才发现马车中丝绸包裹的八颗玉玺,掉了两颗。掌管玉玺的符宝郎回头去找,却只在留印村找到一颗。300年后,丢失在这里的玉玺被一个叫段义的农民挖出,宋哲宗赵煦得之后,重赏此人,自此,丢失玉玺的这个地方,就被称作了留印村。
姓氏:受封建社会的影响,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以封建宗法思想为核心的家族观念根深蒂固,现今还有很多的姓氏村,这是由于这里的人聚集而居,累世同堂。[6]比如咸阳市区周边的李家村、任家村、孙家村,至今这些村里姓李、任、孙姓的人还占大多数。
宗庙文化:除了姓氏村,还有以宗庙命名的村庄,如白庙、石羊庙。宗庙,是人们祈福求拜,举行祭祀的地方。每每遇到灾祸,人们总是去宗庙祈福,祈求神灵,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和追求,正是这种宗庙崇拜,才会出现以庙命名的村。
四、称谓词
称谓词,既是语言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套相对独立且完整的词汇体系,这是关乎语言的;它又是展现了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错综复杂关系的词汇体系,这是从社会学角度而谈。所以谈文化,避不开称谓词的研究。
从共时角度分析,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其称谓词汇便会呈现不同的特点,产生巨大的差异。所以,分析称谓词语,以此探寻折射出的文化内容。从历时角度分析,语言在不断变化发展创新,词汇也相应地产生新词、淘汰旧词,称谓词也当然做了改变,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的变化发展。
称谓词,可以根据人与人之间建立的各种关系分为庞杂的类别。本文着重于分析了亲属称谓词和社会称谓词。
(一)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内涵
亲属称谓词,是具有血缘关系、姻亲关系者的互称,并且是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受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影响,亲属称谓系统变成一个独立的子系统,此庞杂多样,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严加规范。[7]
咸阳方言中的亲属系统也十分严密独立,并且严加规范,一一区分。但是与其他方言和现代汉语还是有部分差别的。
称谓词表:
老太爷:曾祖父的父亲
老太:曾祖父的母亲
爷:爷爷
婆:奶奶
外爷:外祖父
外婆:外祖母
达:爸爸
妈:妈妈
丈儿爸:岳父
阿公、公公:丈夫的父亲
婆婆:婆婆
伯:伯父
娘:伯母
叔:叔父
娘:叔母
哥:哥哥
表哥:表哥
姐:姐姐
兄弟:弟弟
妹(子):妹妹
娃(儿):儿子
女子:女儿
舅:舅舅
妗子:舅妈
姑、姑妈:姑姑
姨、姨妈:姨
姑父:父亲的姐姐的丈夫
姑父爷:父亲的姑父
姨夫爷:父亲的姨夫
姨奶:父亲的姨母
1.传统宗法观念的体现
从亲属称谓词看男尊女卑观念:“男尊女卑”即男性的地位比女性高,女性地位非常卑微,这是传统宗族观念的影响,古代男性传宗,女性嫁人后随夫家姓。“外公”、“外婆”,我们通常加外来分别,这就体现了男尊女卑的观念。但这种是旧时的社会习俗,现如今虽这样叫,但男女平等的观念已被大家所接受。
从亲属称谓词看亲疏观念:“亲疏有别,内外有分”。“哥哥”和“堂哥”是不同的,这种亲疏具体是由血缘决定的。内亲,即宗亲,与外亲始终有别,宗亲区分更细致,称谓更为丰富,外亲前加外、远等词。这都体现了男权主义的传统宗法观念。
从亲属称谓词看辈分、长幼观:人一生下来,辈分自然确定,如称呼一声爸、妈,“礼”则成,无礼则无序,无序则无孝、无忠、无家、无国,在所处宗族中必须严律自身,尊重长辈,爱护晚辈,任何事情都不可乱了礼法,宗教礼法、传统道德有绝对的束约性。重行辈之序、长幼之别,这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现今我们在称呼曾祖父的父亲时,会在太爷前加“老”字,以示敬意。
2.独特地域文化的反映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咸阳独特的地域文化当然也对亲属称谓词的产生发展有所影响。叔叔,在当地也可以称作“爸”,如二爸、三爸,这表明了兄弟是至亲的关系。
(二)社会称谓词
社会称谓词,是指在有着社会关系的人中使用的称谓词语。[8]
1.职业称谓词
客,一般指客人,另指奔走各地从事某种活动的人,以下词语与第二个意思想接近。
麦客:受雇为别人收割麦子的人。每到农忙之时,收割麦子的时节,庄稼主无法收割完麦地里的麦子,便会招人来帮忙割麦,而“麦客”从别地奔走而来,赚取劳力费,这类奔走忙碌之人即为客。
“勺勺客”即为“厨师”。农村人过事,会在家里大摆筵席,会专门请十里八乡有名气的厨师上门来烧菜,来者即为客,所以一般叫“勺勺客”,而不是“厨师”。
2.通用称谓
通用称谓词,是一般不严格区分被称呼着的年龄、职业、身份等,在社会上被广泛使用的称谓词。[8]
外头家称为“丈夫”,屋里家称为“妻子”。这体现了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以前,男性主要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女性则照顾家中的儿女及日常生活。
在社交中,我们有时会根据不同人的年龄、备份等特点,用亲属称谓词来称呼对方,目的是为了缩小距离,消除陌生感,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9]这类现象被称为拟亲属称谓,我们通常会把用“大哥、婶、大姐”等来称呼,把朋友称谓“乡党”。除了为达到交际目的,更重要的原因是集体主义观念的影响和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
结语
本文对咸阳方言的词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表述,从风物词、习俗词、观念词史迹词等不同小类做出描述和分析,并对称谓词进行了较全面的的总结,对重点方面进行分析,并获得有益的线索去理清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有助于对咸阳方言做更全面的了解,从文化与语言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找出联系,挖掘文化内涵。为方言的传承、文化的创新予以启示,让我们更加重视语言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当然,本文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没有进一步细化对方言词汇的描写
没有进一步扩大词汇的调查范围,还不能做出更全面的分析描写
没有更深入地挖掘咸阳方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还停留在较浅层的面上
对观念上的词汇描写不够广泛和深刻,没有深层次地加以总结
之后还应该在这些方面多加努力。
咸阳方言词汇的文化探析
咸阳师范学院2017届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朱芸.湖北建始方言词汇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系.2015.
[2]包瑞峰.赢秦礼俗研究[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11.
[3]巩育华.陕西话中的典型方言“僚(燎、嫽)咋咧”初探[J].神州民俗,2008(3):43-44.
[4]何薇.试论关中服饰习俗[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28(3):49-51.
[5]张世民.咸阳民俗的历史渊源与基本特征[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1):46-50.
[6]王展蕾.沂水地名的语言文化考察[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文学系,2015.
[7]林苑.趣谈中西方称谓的差异及文化折射[J].才智,2011(4):224-225.
[8]周文娟.汉语社会称谓词多角度研究述评[J].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2015,28(2):97-105.
[9]许巧云,打西阿且.汉彝英亲属称谓词所反映的民族文化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28(6)202-205.
[10]刑璇.鹤峰方言词汇与民宿网文化研究[D].湖北:中南民族大学文学系,2010.
[11]李建兵.榆林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D].贵州:贵州大学,2008.
[12]邢向东.陕西省的汉语方言[J].方言,2007(4):372-381.
[13]李如龙.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23(1):48-56
[14]石婷婷.陕北方言与物质民俗文化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文学院,2015
[15]焦国荣.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
[16]王晓红.方言中的文化反映[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1):77-79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30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