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凉山彝族汉语诗歌中“火”的意象——以吉狄马加的《火焰与词语》为例

摘 要

火是凉山彝族人日常生活中必要组成元素,也是凉山彝族传统习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继承和发展凉山彝族文化的核心组成要素。本文以凉山彝族诗人吉狄马加诗歌中的火意象为重要研究对象,发掘凉山彝族火意象丰富的象征意义,并进一步探讨火意象象征意义丰富的原因。

关键词:凉山彝族 吉狄马加 火文化 诗歌 火意象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既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凉山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的汉语诗歌集《火焰与词语》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参考社会各界人士对吉狄马加诗歌的解读和研究,以及根据凉山彝族火文化的研究现状和传承价值,从中得出彝族汉语诗歌中火意象的象征意义。进而考察凉山彝族的火文化,和其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信仰,展现少数民族特有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以此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弘扬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作贡献。

一、吉狄马加及《火焰与词语》诗集简介

(一)吉狄马加:民族诗人,灵魂歌者

吉狄马加,出生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小县城里,属于那个向人类奉献了十月太阳历的古老民族,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彝族诗人。彝族文化、汉族文化和外国文化三者相交融合,深深影响着吉狄马加的思想意识和创作特色。虽然三种文化都是诗人诗歌的灵感来源和信息资源,但归根到底彝族文化才是真正流淌在诗人血液里,进而为诗歌注入灵魂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部分。尽管吉狄马加早已功成名就,但他始终没有忘却民族文化对他的哺育和培养,因此他的大部分诗歌都在弘扬彝族文化 、赞扬彝人精神,充满着浓厚的民族色彩。

最能体现吉狄马加诗歌民族性特色的,便是他在成名作《自画像》中自豪呐喊的:“啊,世界,请听我回答/我-是-彝-人”。他的诗歌远传国外,在世界诗坛上已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他最想告诉世界的,便是他是一个彝人,一个民族诗人,他始终坚守着最初的梦想,怀揣着彝族特有的品质,将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传到全国、全世界。人们都说:“大凉山是一个春天栖息的地方”,而吉狄马加在一次采访中则深情告白:“如果没有大凉山和我的民族,就不会有我这个诗人”,大凉山是他永恒的故乡,是他灵魂归栖之所,更是他与民族血脉相融、心灵沟通的圣地。

吉狄马加创作的诗歌,不仅刻画的是彝人精神面貌,展现的是彝族文化,而且将其放大了看也是许多民族的精神品质,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明白“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深刻的道理。因此他将灵魂融入诗歌创造,赋予诗歌真正触动人心的生命力,让诗歌不仅仅只是一种抒情叙事的体裁,或是陶冶情操的娱乐,而是使诗歌成为一种能正真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信仰的精神创作和文化精品。这便是吉狄马加的一个诗歌创作观念:“所有好诗都是来自灵魂,来自心灵,都是与时代紧密联系的”。这个观念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和实践的,并不是孤立存在或纸上谈兵的。

比如他2016年写的诗《我是如此困倦》:

论凉山彝族汉语诗歌中“火”的意象——以吉狄马加的《火焰与词语》为例

一名真正的诗人是不会让诗歌短暂而无意义的,这首诗一字一句都代表着吉狄马加来自灵魂的呐喊和心灵的召唤。我国著名现代诗人流沙河读了他的诗,曾高度赞扬说:“吉狄马加的诗使我惊奇,使我看见灵魂在跳舞。”他的诗歌灵魂生长于大凉山彝人耕作的土地上,游走于世界国际交流的文化论坛中,在无数次洗礼、升华中开出绚烂的心灵之花。诗人吉狄马加携着这朵用灵魂之水浇灌的“索玛花”(索玛花是杜鹃花的彝语名),成为了一名世界性的民族诗人,一位传奇性的灵魂歌者。

(二)《火焰与词语》诗集:语言里的火花

《火焰与词语》是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的诗作精选,诗人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命运等人文角度入笔,以诗歌的方式向世界倾诉历史、倾诉彝族文化,融入带有浓郁民族性的思考。诗歌主题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写诗人少年时代在故乡四川大凉山一带的生活经历;第二类写诗人离开故乡后对故乡及其文化山川的向往;第三类是诗人以更高远的视野对人类文化和命运的思考。如果用诗人成长的历程来看,第一类诗歌中充满了温情和联系,因为诗人生活在家人、乡亲以及浸透了自己文化传统的自然山川的怀抱之中,如鱼得水,没有疏离感。第二类诗歌中,诗人似乎已经走出了自己的家乡,移居到一个比一个更大的城市,虽然在事业上一帆风顺,但是在诗人的内心世界,孤独、飘零、疏离的感觉似乎也越来越强烈。第三类诗歌中,诗人在经历了精神上的失联之后,经过苦苦追寻,似乎找到了人生的精神归依,对自己追求的价值更有信心,于是以诗人身份更多地介入当代世界事务,不倦地在世界各地奔走,为弱势群体尤其是土著人民的利益呼喊,进而传播彝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火焰与词语》诗集既然体现的是彝族文化,那么免不了会涉及彝族核心文化之一的火崇拜文化,因此本文从诗集中挑选出有关于火意象的诗歌,主要从《火神》、《彝人谈火》、《火焰与词语》、《火塘闪着微暗的火》、《一种诗的两种方式》等诗歌中体现,分析出诗歌中火意象的象征意义,再联系彝族火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体现出少数民族的精神信仰。彝族是火一样的民族,拥有着火一样的性格特点,火一样的精神品质。吉狄马加作为土生土长的凉山彝族诗人,更是将“火”直接融入于创作思想中,深深植根于作品灵魂里。“由于居住环境、自然条件等的特殊性,彝族人惜火,爱火,敬火,火不仅成了他们生产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也是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也是生命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这点从《彝人谈火》中就能清晰而深刻地感受到:

论凉山彝族汉语诗歌中“火”的意象——以吉狄马加的《火焰与词语》为例

《火焰与词语》诗集里包含吉狄马加一百多首精选诗歌,诗集的命名也直接引用《火焰与词语》这首诗歌名称。解读此首诗歌,可以得出“词语”是创作诗歌的重要组成材料,每一首诗歌都是由多个词语组合而成,但要想让诗歌富有生机、拥有灵魂,就必须将词语和火焰相融合,正如《火焰与词语》诗歌中所表达:“我把词语掷入火焰,那是因为只有火焰能让我的词语获得自由,而我也才能将我的全部一切,最终献给火焰。”因此,此诗集中拥有着丰富的火意象,展现着多彩的火文化,是一朵从语言中绽放出的绚丽火花。

二、《火焰与词语》诗集中火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战胜死亡,燃烧生命

火代表着彝族的历史文化,体现出彝族人民传承至今的民族精神,在彝族人民看来,是如生命般宝贵的存在。任何一个民族,都会面临生与死的考验,大多都会对生死产生哲理性的思考。死亡对生命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终结性的,几乎人人都害怕死亡、畏惧死亡,彝族人民自然也不例外。但是他们却并不认为死亡代表终结,“在彝族先民看来,火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生命的终点。”[2]彝族是一个强调追本溯源的民族,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是不灭的,需要通过火葬的仪式,由毕摩(彝语音译,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师)指引将逝者的灵魂升腾于火葬场的上空,再沿着《指路经》中记载的迁徙路线,回归到自己祖先的发祥地。

彝族人民靠着灵魂不灭的信念,在死亡的黑暗中点燃火光,让火焰战胜死亡,燃烧生命,这便是吉狄马加在《火焰与词语》诗歌中所歌咏的:“是火焰照亮了所有的生命,同样是火焰,让我们看见了死去的亲人。”还有《彝人谈火》中所赞颂的:

论凉山彝族汉语诗歌中“火”的意象——以吉狄马加的《火焰与词语》为例

从这两首诗作中,体现出了诗集中火意象的一个重要象征意义——象征着生命长存,象征着灵魂不灭。在诗人看来,生命是需要点燃火焰来照亮的,死亡的可怕将由火焰的燃烧来战胜,活着的人以火为媒介与逝去的祖先沟通交流,后辈们凭借火来祭祀祖先,而祖先也会通过火给后辈祈福,保佑子孙后代免受灾害。因此,从这种层面来看,彝人其实并不畏惧死亡,死亡所产生的黑暗是可以用火来战胜的,所以彝族人民从古至今都是火的子民,以火神为重要信奉对象,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着火崇拜文化。

吉狄马加在诗歌《火神》中曾说过:“死亡埋伏着黑暗,深渊睡在身旁”,但紧接着他又表示:“把警告和死亡,送到苦难生灵的梦魂里,让恐慌飞跑,要万物在静谧中吉祥。”火是彝族人民的神,它可以战胜死亡所带来的恐惧和黑暗,那么也必将燃烧生命,让生命更有价值和意义。生命的价值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而在凉山彝人的日常生活中,火一直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人类与动物根本性的区别之一便是拥有文明,而正是因为人类学会了用火,文明才慢慢出现在人类的历史中。对于彝族人来说,这个真理更是极为重要的。

彝族本不是一开始就进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耕社会,原本它只是一个逐水草而居的畜牧民族。有了火,彝人开始熟食,改善了口感,增强了体质;利用火,彝族进入了“刀耕火种”的农耕社会,提高了粮食的生产,提升了生活的质量;彝人还将火运用到狩猎、医疗、祭祀等方方面面中,让火成为彝族人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给我们血液,给我们土地,你比人类古老的历史还要漫长”,这是吉狄马加在《彝人谈火》中对火的地位的高度评价。学会利用火,给彝人的生命增添了火光和色彩,让彝族历史的发展跨入了新的台阶。

(二)继承传统,坚守自尊。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3]吉狄马加所属的彝族种系是诺苏,是彝族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中人口最为繁盛的支系。受地理坏境、自然条件等影响,凉山的诺苏彝族大多都是居住在山地上,甚至山林里,交通不便,与外界联系沟通较少,自然也就很少受外界事物干扰,再加上他们本就是追本溯源、信奉祖先的民族,因此对于自身的文化、习俗、信仰等传统,有着深深的依恋之情。所以发展至今,诺苏彝人依然能够较完整地继承传统,并延续不断代代相传。诗作《火焰与词语》中有这样的表述:

吉狄马加将词语掷入火焰,让词语获得自由,甚至也愿意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火焰,让火燃烧他的肉体和灵魂,这足以证明火在他心目中至高的地位。而这样的做法是与他的祖先一样,是在传承古老的传统仪式。“重复”一词,看似简单,实则真切地刻画出诺苏彝族对传统的坚守,而对火的崇拜便是他们重要的传统之一,这也是诗集火意象的另一个象征意义—象征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民族自尊的坚守。“当我把词语掷入火焰的时候,我发现火塘边的所有族人,正凝视着永恒的黑暗……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刻,我舌尖上的词语与火焰,才能最终抵达我们伟大种族母语的根部!”《火焰与词语》一诗表达了诗人紧跟着祖先的步伐,回归凉山彝族母语的根部,为火焰歌唱,为火焰献身,为继承传统、发扬传统的伟大事业做贡献。

彝族是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生活于西北氐羌族群的后裔,拥有着专属的文字语言和习俗文化。彝文属于音节文字的一种,沿用至今,现存用彝文记载的文学、历史、医药学等著作以及民间文学,数量众多且内容丰富;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共有6个方言;彝族音乐极富特色,一般将歌曲与舞蹈想结合;彝族传统工艺有漆绘、银饰、刺绣、绘画、雕刻等,颇富民族特色;彝族的十月太阳历,是一种自创的独特历法,其价值甚至可与举世闻名的玛雅文明相媲美。再加上彝族人民敬仰祖先,忠于传统,将守护、传承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习俗和精神品质作为一生守护的事业,所以他们心中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自尊是他们不容侵犯的底线。

自尊自信是需要坚守的,而火便是守护彝族人民自尊的重要武器之一。吉狄马加在《彝人谈火》中便提到了火对于彝族坚守自尊的重要作用:

论凉山彝族汉语诗歌中“火”的意象——以吉狄马加的《火焰与词语》为例

在彝人的传统观念里,火不仅仅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更是能保护他们自尊的钢盔铁甲。凉山彝族也是经历过奴隶制时期的,阶级斗争就算在现今社会,依然还有少许残留。那是彝族内部阶级冲突激烈,外部民族间的矛盾冲突加剧的历史时代,其标志是元代封建王朝在凉山推广土司制。尤其明清以来土司制度的延续和强化,使凉山彝族地区等级森严,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制度,使生活在底层的奴隶穷困潦倒、一贫如洗,连人生自由都没有,更不用谈自尊了。但是彝族人民的火神对待每一个彝人都是平等公正的,他不以贫穷富有来评判他们的高贵低贱;也不会让他们凄惨悲凉地吟唱着那一首首“久觉合”(反映彝族人民艰苦生活的传统民歌);更不会将他们踩在脚底无情践踏他们的人格自尊;就算彝人的肉体消逝了,火神也会守卫着他们的自尊,给逝去的凉山彝人的灵魂,穿上永恒的象征民族传统的红黑黄三色衣裳。

(三)信仰永存,精神不灭

彝族有着许多宗教信仰,普遍都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主要有三种,分别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彝族自古以来都是以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为荣,大自然给予了他们生命,赐予了他们生存的坏境,因此彝人尊重、敬畏自然的,关于自然崇拜的信仰更是众多。“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神的信仰。彝人将自然界的事物人格化,崇拜着各种自然神灵。认为天有天神,地有地神,日有日神,火有火神,举凡山川、雷电,都有神灵主宰着。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的发展和深化,从彝族的家支家谱看,往往把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作姓氏,如凉山彝族有姓‘拉(虎)马’、‘吉妈(竹)’‘切的(雕)’。”[3]将其冠之以姓这足以看出图腾崇拜对彝族人民的重要性。

彝族是典型的火的民族,是视火如命、浴火而生的古老民族,敬火拜火是彝族图腾崇拜的主要信仰之一。在彝人的传统观念中,火是万事万物的起源,利用火能战胜敌人、驱除害虫 、除妖避邪,甚至可以说火是万能之物。这个神秘古老的民族,在长期的和火的交道中发现了驾驭火的神秘力量,而且利用火创造了不少的文明。大凉山的彝族诗人吉狄马加,始终与他的族人一样,真挚而深沉地坚守着火崇拜的信仰,他的诗作中有不少信奉火神、歌颂火焰的佳句,其中有一首诗歌更是直接以《火神》命名,放声高歌着火神的强大、神秘:

论凉山彝族汉语诗歌中“火”的意象——以吉狄马加的《火焰与词语》为例

火在彝族的历史文明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彝人把火当做一种图腾 ,一种永存的信仰,一种精神和文明的象征来奉贡崇拜。而诗人吉狄马加在《火神》一诗中也强调了彝族的信仰在火光里闪烁、跳跃,经过火光的照耀,彝人的信仰更加坚定,不动摇、不偏离。就算是死亡到来,他们依然会让信仰永存,让生命在火光中的信仰里重生。

人的一生需要经历数不清的考验和磨难,需要有坚定的信仰去支撑前进的步伐,才能将那视死拼搏、砥砺奋进的精神万古留芳。不管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还是祖先崇拜,无一不体现彝族人战胜黑暗、征服困难,改造世界、适宜坏境的顽强乐观的精神品质。彝族图腾崇拜中的火崇拜,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火是是活力的象征,光明的象征,是自由的象征,是自强的象征,每一种象征都是彝人民族精神的具象化。

纵观吉狄马加的人生经历和成就,真真切切地体现了大凉山彝族人民火一样闪耀发光的人格魅力和火一般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据记载,吉狄马加是当代中国在世的诗人中,政治地位最高的彝族诗人,被成为“省长诗人”。但吉狄马加的另一个身份才是真正意义上能概括他的成就。通过不断的努力,吉狄马加将彝族汉语诗歌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彝族诗人,被称为中国的惠特曼,为中国民族诗歌的发展和对外交流作出了非同凡响的贡献。而《火焰与词语》诗集更是由X汉学家、诗人梅丹理英译,并远传海外各国,让世界各国民族了解彝族人民的历史文化,感受彝族人民的精神品质,让凉山彝族高高举起的火把照亮世界。吉狄马加呕心沥血奋笔疾书,歌颂民族,赞颂火神,因为他坚信彝族人民的精神是一团永恒不灭的火焰。

三、诗集中火意象象征意义丰富的缘由

彝族文化具有多元的丰富性和鲜明的差异性。来源广泛,历史悠久,分支众多,造就了彝族文化的丰富性;大型杂居,小型聚居,分布范围广,铸就了彝族文化的差异性。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因此凉山彝族的文化涵盖了整个彝族种群文化的大部分内容,甚至可以说它是最典型的彝族文化。吉狄马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几乎融入了所有的彝族文化,特别是凉山一带的。他将创作的灵魂深深植根于凉山彝人的土地上,而《火焰与词语》诗集中所体现出的丰富火意象,正是吉狄马加对凉山彝族文化中火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前文总结出《火焰与词语》诗集中凉山彝族的火意象的主要象征意义,分别为:象征战胜死亡,燃烧生命所获得的光明和活力;象征对传统仪式、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因民族传统文化产生的民族自豪感;象征凉山彝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坚定不移的宗教信仰。这三项火意象,都是吉狄马加在凉山彝族火崇拜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继承、发展,从而生动形象地体现到《火焰与词语》诗集中,让火文化在诗人的灵魂创作中燃烧、升华。

(一)对火葬仪式文化的继承

诗集中“战胜死亡,燃烧生命”火意象的象征意义,主要体现的是对凉山彝族火文化中火葬仪式的继承和发展。彝族是一个坚信“万物有灵论”的民族,不管是花花草草还是桌椅板凳,亦或是逝去先人的衣服物品,在彝人看来都是具有灵性的。因此他们认为人逝世了灵魂也将存在于人间,这可以说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正如吉狄马加在诗歌《看不见的波动》中所表述的:“有一种东西,让我默认,万物都有灵魂,人死了,安息在土地和天空之间。”但彝族的对于灵魂的观念却有其独特的一面,他们不仅认为人是有灵魂的,而且还有三个灵魂。彝人死后大部分是进行火葬的,其中一个灵魂自然就留在了火葬地;彝族是有供奉先人的传统的,所以另一个灵魂就会在祭奠的灵牌上;最后一个魂灵必须回到祖先发祥地,和祖先团聚才能保佑后世子孙,享受子孙祭奠。“彝族人死后要举行隆重的葬礼,请德高望重的毕摩念诵《指路经》,举行送灵仪式。一部《指路经》记载着一个家支(家族)从古至今迁徙的路线,所记录的地名、山名、水名都是这个家支走过住过的地方名称。”[4]如此隆重而盛大的葬礼,足以看出彝族人民对于葬礼的看重,甚至将其放置在圣神的地位。这对于凉山彝族来说,更是庄严圣神的。其实大部分地区的彝族实行土葬,但是凉山彝族却至今都坚持实行火葬,并且其中的礼节众多,仪式繁复。凉山彝族用火燃烧逝者的肉体,唤醒他们的灵魂,同样火焰的光芒也将驱散死别的悲伤和痛苦,战胜死亡的黑暗和恐惧。葬礼最后,凉山彝人们会点起了熊熊燃烧的火堆,从各处汇集而来的同胞身着最美丽的服装,围着篝火跳起了“三弦舞”、“锅庄舞”,他们粗犷原始的舞蹈里充满虔诚的期盼和坚定的信念。

(二)对传统习俗文化的传承

“继承传统,坚守自尊”是吉狄马加在《火焰与词语》诗集中体现的火意象的第二项象征意义。彝族是一个拥有较长历史的民族,几千年的发展使他们不仅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风俗礼仪,而且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族文化系统。人们常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形容借鉴或传承文化的正确方法,而吉狄马加正是恰当地使用了这种方法继承和发扬凉山彝族的传统文化。吉狄马加的诗歌创作中蕴含着他对凉山彝族的深切热爱之情,他爱着那个养育了彝族同胞的大小凉山,他爱着那为凉山彝人的生与死、乐与悲熊熊燃烧的火焰,他爱着那记载凉山彝族历史进程、体现凉山彝人精神品质的民族文化。因此吉狄马加持之以恒地为继承民族传统而努力奋斗着,他不仅要让中国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了解彝族文化,还要将彝族传统文化远传国外,让世界各民族感受彝族文化的深厚和奇妙。继承传统也正是凉山彝族子子孙孙永恒的使命,因为传统文化代表着彝人的自尊,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主要意义便是坚守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

说到彝族的传统习俗文化,就不得不提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火把节,这是彝族人每年必须举办的盛会,是彝人继承传统的典型体现。火把节,是彝族众多传统节日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民族特色最为浓郁的盛大节日,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特色和传统习俗文化。四川省凉山彝族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因此凉山所举办的火把节无疑是全国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最能体现彝族传统风俗文化。凉山彝族火把节一般举行三天,每天安排不同形式的活动,内容丰富,气氛热烈。第一天为祭火,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需盛装出席,在选定的地点设置祭台,以古老传统的方式击石取火,然后由毕摩(彝族传统民间祭司)带领全族人进行祭火仪式。夜幕降临,彝人高举着从毕摩手中接过的蒿草火把,成群结队游走于乡间小路、田边野地,效仿着祖先们世代沿袭的仪式,祈求以火驱虫、保佑安康。第二天为传火,祭火仪式过后,盛装打扮的彝人将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形式多样传统节日活动。彝家小伙们装扮成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进行赛马、唱歌、斗牛、摔跤、斗鸡、斗羊等气氛活跃、热情高涨的活动。彝家姑娘们则纷纷变成了传说中的“阿诗玛”,穿着华丽鲜艳的衣裳,撑起黄油伞,一边唱着”朵洛荷”,一边手牵手围成圈跳起达体舞。最后压轴的节目莫过于彝家的选美大赛,由族里年长的老人做评委进行评选,必须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的英俊神武和阿诗玛美丽聪慧的标准,从彝家众多小伙儿、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俊男靓女。第三天为送火,整个凉山彝族火把节的高潮在这一天燃起。当月儿高挂天空,彝人会高高举起火把,竞相奔走,欢呼雀跃。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堆成“火山”,牵着手围着篝火尽情地歌唱、舞蹈,壮观的场面犹如”东方狂欢夜”。三天火把节结束了,但彝人继承传统的信仰永不停止,因为火把节是彝人敬火的重要仪式,其核心便是彝族火崇拜文化。

(三)对民族精神和信仰的弘扬

不管是“战胜死亡,燃烧生命”的乐观无畏,还是“继承传统,坚守自尊”的历久弥坚,《火焰与词语》诗集中火意象的根本象征意义,最终展现的是凉山彝族悠久而神秘的宗教信仰,体现的是那典型而优良的民族精神品质。悠久的彝族历史中,彝族人利用火、敬仰火,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火文化。彝族火文化的集中体现是“火塘”,多是围绕着火塘展开敬火的各项仪式和活动。大量民俗资料也表明,早期人类居所的中间部位都是火塘,人们在火塘边煮饭、议事、取暖、睡觉,形成环火而居的习俗。“火被引进人类家居火塘,浓缩进一个小小的空间,几缕火苗,几蝼青烟,伴以几块石头,或一个铁三脚,看去平平常常,远远没有它燃烧于莽原高山时的壮观。但它从此却与人朝夕相处,患难与共,与人的社会、文化融为一体.在火与人之关系发展的历程中,进入了一个更为奇幻瑰丽,内涵丰富,充溢着人文气息,闪烁着灵性之光的阶段。”[5]彝人将火视为生命的重中之重,在与火打交道的世世代代中,也形成了与火相似的精神品质,火的热情奔放、坚韧不拔在彝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凉山有着异常艰苦的自然环境,不仅昼夜温差极大,而且大部分是山路,交通非常不便,再加上属于偏远山区经济落后,但是彝人凭借着火一般的精神,将生命与文化世代传承。所以火是凉山彝族的必需品,千百年与火亲密无间的相处中,他们早已将火放进生命、融入灵魂、注入精神,然后在火塘边虔诚地坚守着这份信仰,让凉山彝族的精神不灭,信仰永存。

四、结语

本文围绕凉山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的诗歌集《火焰与词语》,深度挖掘其中所体现的火意象特征,共总结出“战胜死亡,燃烧生命”、“继承传统,坚守自尊”、“信仰永存,精神不灭”这三项主要的象征意义。探究此诗集火意象的象征意义,既是赞扬诗人吉狄马加对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对彝族汉语诗歌在中华诗歌乐谱上奏响美妙的音符表示强烈的认同和欣赏,但最根本的目的便是研究凉山彝族的火崇拜文化,彰显彝族文化独特的民俗魅力和彝族人民优良的精神品质。彝族是中国大地上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彝族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刻了解彝族文化便能真切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 邢畅. 现代体验式商业区的景观设计[D]. 昆明理工大学, 2017.
  • 杨甫旺;杨琼英.彝族火葬文化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3).
  • 向昌隆. 中国历史上的各文身民族[D]. 海南师范大学, 2013.
  • 肖先瑞. 从不同时期传统文化看彝族妇女地位的变化[D]. 中央民族大学, 2010.
  • 毛颖. 甘孜藏族民居艺术特点探析[D]. 四川大学, 2005.

 

论凉山彝族汉语诗歌中“火”的意象——以吉狄马加的《火焰与词语》为例

论凉山彝族汉语诗歌中“火”的意象——以吉狄马加的《火焰与词语》为例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3月12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5721.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3月12日
Next 2023年3月1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