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肥燕瘦”看汉唐女性审美观

摘要:古希腊人觉得:世界上没有比人更美的形式,也没有谁比人更懂得美、更追求而不亵渎美。莎士比亚之前也倾情歌颂: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是宇宙世界的主体。歌德指出:持续升华的自然界的最终创造物就是美丽的人。因此,人不只是美的营造者、享受

  摘要:古希腊人觉得:“世界上没有比人更美的形式,也没有谁比人更懂得美、更追求而不亵渎美。”莎士比亚之前也倾情歌颂:“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是宇宙世界的主体。”歌德指出:“持续升华的自然界的最终创造物就是美丽的人。”因此,人不只是美的营造者、享受者,此外本身就是美的突出代表。人就是上天最关键、最无暇的造物,女人更是这样。女性美主要是包括了三个方面:自然美、社会美、恋爱美、以及自我认知和男性审美中的统一美感。因此在整个审美过程中,女性审美观念是从古至今存在的,不仅仅在中国,在国外法国俄国等著名雕塑家都认为女性的美是一种“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俄国学者陀思妥耶夫斯基中出:“女性如此的赏心悦目,适情顺性,人见人爱,令人销魂。”因此我们就可以知道女性美具备稳定性、完善性、享乐性等特征,具备让人感觉身心畅快的审美感悟。本文“环肥燕瘦”进行分析,从中浅析汉代女性审美观,从而为后世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环肥燕瘦;   汉唐女性;   历史发展;   审美观

  前言

  审美最初出现在生产力较低的母系氏族,在这个古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其最大特点就是崇拜图腾,然后重视生产生活和繁衍后代,在此处粗壮的女人,在古代主要是将结实当做美,母系时期人类主要是将结实粗壮当做美,之后大众所了解到的新石器社会女神像的造型特征表现的就是粗壮结实。受到物质因素的作用以及图腾文化的制约,简单就变成关键的审美理念,此时女人身上的服饰或者装饰品,都非常简单且可以使用在现实中。伴随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开始从奴隶制转移到封建制。春秋到两汉倡导“柔弱听话”的美女理念,士大夫提倡的“精致细腻”的审美观念。不管是“手如柔黄,肤如凝脂,颈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庄姜之美,或是“天下无双,荷粉露垂,杏花含烟,国色天香,无与伦比”息妫之美,全部是美的细腻,美的“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女性开始走向对于美的自觉的追求,尤其是以汉唐女性为主,其审美观念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我国远古的母系氏族社会,女性主要将结实健壮当做美;生殖以及生产水平,就是当时评估美女的重要要求。传说,极乐国女首领之所以能当上首领,不是凭其美貌而是凭其年轻力壮,传言中她食量惊人,每顿能吃掉很多食物,并且超出了常人,而且她具有翻山越岭等多种能力,这样的能力帮助她顺利成为首领。汉代时期审美观只展现在女性上半身,这就是当时审美观念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重点是展现在汉代诗歌中,展现出自然、健康、力量、结实的美,然后全面展现出汉代女性审美的大致展现以及要求,上述要求留存了大众蛮荒时代对女性生育的最终最终理念。在社会系统得以健全的时候,我国大众的伦理观以及审美观是含糊且分割开来的,大多数束缚并非源自人自身,而源自自然。因此就导致女性比男性拥有了更为广泛的活力与柔美。

  1.2研究意义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关键的一部分,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间蕴藏了我国古代民众对女性美的独特看法以及分析。总而言之,古代美女要求就是皮肤细腻、温柔似水、精致典雅。古代众多朝代,对美女的评估要求的关键也是不一样的。喜欢美好事物是每个人的特点。女性爱美从古代到现代都是如此。爱美是每个人的天性。美感就是人对外部事物美的感悟,其是依照大众自身的审美要求,对外部事物、大众的活动和艺术作品开展评估的时候出现的情绪感悟,还是大众的高级情感,是人对审美主体的个人看法。美感会因为外部环境的作用,受到特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理念的作用。

  2汉唐女性审美观发展概述

  2.1汉代神女性审美观

  西汉儒学家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伦理体系。儒学思想成逐渐变成占据关键位置的社会理念。刘向撰写的《列女传》中,从母仪、贤明、仁智以及辩通等众多部分来规范以及评估女性,凸显女性的内心美好。班昭在《女诫》中指出:“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其还之指出:“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女以弱为美”的理念,在汉代对大众的影响并不深远,但是对后代的作用显而易见。男耕女织在秦汉社会就得以全面展现。汉朝乐府诗中展现出众多赞颂劳动女性美的内容,非常明显的就是《陌上桑》中所叙述的采桑女罗敷,“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刘向与班昭对女性的评估,也全面展现了此时代女性的独特位置。从吟叹“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的虞姬,到《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全部都舍弃了之前深闺怨妇的传统审美理念。其中知名度很高的汉代赵飞燕,甚至可以“作掌上舞”,就展现出那个时期羸弱娇小的纤秀审美理念。汉代对美的审美要求一般展现在两个部分:首先是关注美德,其次是关注外在的修饰美。从战国时代开始,女性修饰外貌的理念开始得以传播。首先就是通过粉黛、赤丹等来增加美貌;其次是束身,让身材更好,乃至后期出现“楚王好细腰,国人多饿死”的传说。到了汉朝,因为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女性修饰风气逐渐成为潮流,且得以普及。“建安中,女子好为长裙,而上甚短”。“明德皇后美发,为四起大髻,尚有余,绕髻二匝”。女性的高髻广袖,逐渐变成那个时期社会发展潮流。汉末的童谣中指出:“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大眉,四方眉半额。城中妇广袖,四方用匹帛。”表明那个时期的妇女都开始装饰外貌。

  2.2唐代女性审美观

  唐代时期政治安定,社会和谐。在唐代不仅经济富有,并且人们的精神生活自在豪放,出现众多新奇创新的理念,然后达到现实需要,女性在此阶段的意义一般是被欣赏,甚至叙述审美意图的文学作品也展现出上述理念。《典论·论文》指出:“诗赋欲丽。”《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通过华丽辞藻的方式展现出“宫体诗”的特点,在曹植撰写的《美女赋》中刚开始就指出“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全部从一定层面展现出唐代妖艳的审美趋势。上述阶段,还延伸出部分单独记录神异鬼怪故事的志怪书籍,此处最为知名的就是两晋朝代干宝的《搜神记》。上述妖艳气质的审美理念,因貂蝉走上顶峰。貂蝉不只前后将媚眼往董卓、吕布以及关羽身上乱抛,甚至指出她在拜月时,月亮还被其妖艳容颜所请到,躲进云彩背后,无法和其争辉。因此,现在我们可以指出,唐代对女性的美,崇尚的就是妖艳的审美趋势。在唐代,女性的外在美逐渐具备单独的意义,得以大量的传播以及关注。荀粲指出:“妇女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在上述美、德独自发展的理念的激励下,女性逐渐自主的认识到外在美的关键性。上述朝代的女性,大部分穿着宽大的袖子以及短襦、长裙:腰部带有“抱腰”,此外用衣带来装饰。此时,有的女性在头上佩戴花钗以及“步摇”,如此走路的时候衣服飘然若飞,全面凸显了女性自身的温婉秀丽、容颜俊美;在化妆部分,最普遍的就是在额间点缀红色或黄色的“花子”当做修饰。“花子”类型不一,通常是叶子或者花朵类型。花木兰从军后回到家里,“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叙述的就是此类妆扮。上述朝代的女性容貌秀美,展现出个性美。

  3“环肥燕瘦”女性审美分析

  “环肥燕瘦”源自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环”表示唐玄宗妃子杨玉环,“燕”表示汉成帝皇后赵飞燕,表现出女性姿态各不一样,都具备自身的特点,见图1。
从“环肥燕瘦”看汉唐女性审美观
  汉代长安,由于创建了丝绸之路,众多乐器开始步入西域,让长安大众逐渐喜欢上音乐,特别是在唐代,胡乐胡舞盛行于朝廷和民间,由其他地区传来的奇特衣服更让人感觉新奇,女子也开始照搬,长安中充斥了“胡着汉帽,汉着胡服”的场景,逐渐变成举世闻名的时尚都市。长安的女性,依靠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享受城市的多种优势,可以随意出入街道以及苑林胜迹,留下了众多广为流传的故事,见图2。
从“环肥燕瘦”看汉唐女性审美观
从“环肥燕瘦”看汉唐女性审美观
  其一就是,唐代发展水平很高,民众生活质量高,就像杜甫诗词中记载的那般“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大众有能力维持个人的吃穿,保证自身正常的体格。其次,唐代对外开放。国家发展实力强大,文明进步,因此唐人有绝对的信心,变成格外开放的国家。根据不完全分析,那个时期和唐沟通的国家大概超过130个。各种文化的作用、融合,让唐人更加关注新潮的事务,热情豪放。第三,统治者的血统也导致唐人对健康的体格更为重视。那个时期推崇的“丰肥浓丽、热烈放姿”不单纯表示女性身体上的肥瘦,穿着上的暴露。也就是说,上述审美倾向就是多层次的审美理念,所展现的就是独特的力量型的、兼容并蓄的文化理念。比如唐人喜欢牡丹,其中牡丹花型就是典雅秀美。唐人创造的骏马外部形象就是骠满臀圆。但是唐代作用最为显著的就是颜体书法,也展现出肥硕、典雅以及厚重。假如将眼光放大,我们就可以知道,唐都长安城是那个时期全球规模最大的城市,马路最为宽阔,宫殿最为宏伟俊美,那个时期的我国基本上成为全球崇尚的地区。因此上述都展现出民族步入健全、位于生命力最旺盛时期表现出来的活力以及自信。唐人倡导且沉醉的气魄、力量以及兼容并蓄的美,传达给后人的就是迎面而来的自信理念——热情豪放、肆意发展、兼容并蓄。

  4从“环肥燕瘦”看汉唐女性审美变迁表现

  4.1服饰特点

  4.1.1汉代
  汉朝的女性服装:大部分是大袖宽衣,下身为长裙,脚穿高头丝屐,衣服颜色大部分是黑色。女性服饰出现变化,“上短下长”上衣的裙大部分到胸部且非常窄,袖子依旧非常宽大,也就是“窄衣大袖”。下裙拖曳到地,贵族女性的裙子非常长,乃至走路的时候需要婢女提衣服。在汉朝,女性衣裙最知名的就是留仙裙,此外女性每层衣服的领子需要展现出来,层叠之后可超出三层,被叫做三重衣。女性贴身衣服就是抱腹和心衣,抱腹:上下有带,裹住腹部,后面以及上面缺少遮盖的东西;其中心衣就是在抱腹的前提上使用细带钩肩。
  4.1.2唐代
  唐朝经济发展水平高,政治水平高,文化艺术繁荣,造成那个时期的社会更加开放,女子以及男子身穿“背子”样式为对襟式,其中也出现“套衫”式的领口宽大,显袒冲状,短袖式者缺少袖子。然而贵族女性,特别是皇帝妃子的服饰有非常严苛的等级要求。隋唐时期女性服饰类型多样,具备艳丽、典雅、自在、奔放的艺术特征。利用上述服装将隋唐女性丰满的风姿展现出来。唐代后宫女性大部分半露胸式裙装,唐末也出现无肩带内衣—“诃子”,女性穿诃子来遮住掩胸。在唐代社会,典雅华丽,高规格的审美观念得以传播。假如去欣赏当时的绘画、雕塑、陶俑和多种类型的艺术作品我们就可以知道女性形象最突明显的特色,就是“丰肥浓丽、热情奔放”。查看史书对武则天的描述,就是因为宽额头、丰脸颊、圆浑且重叠的颈部和典雅形象得到了“媚娘”的称号,进而为其后续的靠近权力中心准备了良好的根基。其中我国传统四大美人中的杨玉环,还是知名度很高,传播久远的胖美人典型。还是全层次的审美观点,所展现的就是力量型的、兼容并蓄的文化理念。比如唐人喜欢牡丹就是高贵典雅的,创造的骏马形象就是骠满臀圆,甚至颜体书法特征是肥硕、庄严且厚重。就是民族步入生命力最高时期所展现出来的绝对活力以及自信。就是唐人传达给大众的扑面社会朝气――热烈奔放、锐意进取、兼容并蓄。

  4.2妆容特点

  4.2.1汉代
  汉代因为化妆品制作手法的完善和对美的理解的改变,导致状型出现明显的变动,是我国传统化妆史从先秦素妆社会转变成后代彩妆社会的关键时期。在面妆部分,因为红蓝花的吸收,造成胭脂使用得以实现,女性转变了之前素妆风气,逐渐使用多种类型的红妆。在眉妆部分,舍弃了之前简单的峨眉妆,而创造出大部分具备“豪放磅礴”以及“以为媚惑”的样式。此外增加花钿和面靥的就变成当时比较流行的类型,全部展现出汉代女性对美的毫无约束的寻求。此外,在汉之后到魏晋、隋唐,多次展现出男子涂脂敷粉的情况,不只说明化妆术的持续发展,也展现出上述阶段大众对美的兼容心理。然而审美特色上分析,汉代时期整体上依旧是柔和秀雅。
  第一,汉代面妆。在汉代,女性逐渐舍弃之前的素妆,开始通过“红妆”修饰容貌,也就是敷粉,此外还要施朱,也就是敷搽胭脂。此时妇女颊红,浓者明丽娇研,淡者典雅秀丽。根据颜色的深浅,面积的多少,妆制的差异,出现各种类型的妆名。比如“慵来妆”,展现出倦慵的感觉,薄施朱粉,勾勒双眉,鬓发宽松且微卷,让人感觉到慵困,倦怠的魅力,最初出现在汉武帝,是武帝的妃子赵合德创造的。汉伶玄《赵飞燕外传》:“合德新沐,膏九曲沉水香。为卷发,号新髻;为薄眉,号远山黛;施小朱,号慵来妆。”再如“红粉妆”,因此根据名字我们就可以知道,就是将胭脂、红粉涂染脸面。汉代《古诗十九首》之二就指出:“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这个方式传播了很久,被后代所使用。
  第二,汉代眉妆。两汉朝代基本上集成了先秦时期的的习惯,开启了魏晋隋唐的风气,开启我国画眉史上的首个潮流。当时,出现众多修眉艺术的帝王和文人墨客。在西汉将汉武帝当做点典范,《二仪实录》指出:“令宫人扫八字眉”。在东汉就是明帝为首,历史长称其为“明帝宫人,拂青黛蛾眉”。因为领导者的倡导,一般士庶也逐渐关注到女子妆饰。最知名的张敞画眉传说就是出现在此时。根据《汉书·张敞传》记载:“敞为京兆……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妩。”和他有矛盾的人向汉宣帝高密,宣帝召见且询问他,张敞回复“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使宣帝很满意。因此就流传出来话梅的故事。唐代诗人张悦在《乐世词》中记载:“自怜京兆双眉妩,会待南来五马留”,就使用了这个故事。此外当时的大才子司马相如就是“眉痴”,其是当时古文撰写的典范,创作的诗词中包含很多与眉相关的词句,和其结婚的爱人,就是一个极具眉间自然美的美人。《西京杂记》指出:“司马相如妻卓文君,眉如远山,时人效之,画远山眉。”(一本协作“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两者一人具备才华,一人具备美貌,如此便相得益彰。之后汉成帝妃子赵飞燕,让赵合德也依照文君“为薄眉,号远山黛”。因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修眉潮流的影响。
  4.2.2唐代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社会,占地面积广阔,经济发展水平高,文化繁荣,不管是经济或是文化上在全球都有良好的声誉。此外,唐朝和全球各个国家的使臣,其他民族的人有密切的沟通,对外沟通次数很多,我国和国外的外贸往来非常密切,沟通加快了妆饰文化的进步。典雅雍容中的细致,盛唐开始展现出绝无仅有的自信,唐朝时代的发展,也展现在女性秀美的面容上,展现出绝对的自信以及发自内心的活力。
  唐对外开放。所以唐女子妆容变化明显。首先是指导后代“一白遮三丑”的经典白面妆容,一点眉也逐渐延伸出远山黛,青黛,柳叶黛等众多类型的妆容。唇妆受到秦朝的影响。唐女子白面两颊的胭脂一般会涂抹成圆形,含义就是面容圆润。后代也出现杨玉环的额心花钿,首先绘制出花朵,之后使用金箔贴上。唐受到胡风特色影响,所以也出现素面不行妆的风气。眼妆主要是杏眼为美,也就是橄榄形。
  唐代女子化妆一般包含下面众多流程:覆盖铅粉、涂抹胭脂、涂抹额黄、画眉、涂抹口脂、画面靥、贴上花钿。“额头中的花饰以及面颊上的红点,是花钿以及面靥。”面靥,就是“妆靥”,是涂抹在面颊之上的妆饰,一般使用胭脂点缀。侯振兵指出,最早的面靥,类似于黄豆一般的圆点,就像脸颊上出现的痣。盛唐之后,面靥款式多种多样:其中有的像钱币,也有类似杏桃。花钿颜色一般为红、绿、黄,此处红色使用次数最多。侯振兵指出,剪花钿素材为金箔、鱼鳞片等。外形类似梅花状、菱形等,修剪之后的花钿使用鱼鳔胶等粘贴。其中唇色,此时期女性唇脂一般是红色,并不会出现电视剧里面的橘色。此外当时樱桃小口最为流行,口脂只点缀在唇部中间。”发髻高就代表越尊贵,除去面饰,头饰还是此时女性妆容的关键部分。侯振兵指出,唐代女性发式一般可划分为髻、鬟、鬓。此处,髻通常用在成年与已婚女性。初唐时期,发髻通常都非常紧,竖立在头上。唐玄宗之后,发髻高度就变成女性身份的表现。发髻越高,就代表地位越的尊贵。诗人元微之《李娃行》指出“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鬟,通常就是还没有出嫁的女性发型。左书侨:“《武媚娘传奇》中,媚娘刚开始入宫的时候是鬟。”侯振兵叙述,鬟理可被分为双鬟、三鬟、扫闹鬟等。“鬓,类似于男性鬓角。此时女性鬓,早期为直,中晚出现弯、圆等类型。”侯振兵指出。另外,在此时,梳子、钗、簪等全部是头饰,插在发间当做装饰。“在关键节日,宫廷女性也会在发间装饰石竹花等鲜花,在周舫《簪花仕女图》中就可以看出。”

  5汉唐女性审美观对现代主流意识女性审美的影响

  5.1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影响

  在文明发展中男性位于关键的统治位置,女性必须通过“被欣赏”的身份才可以得到价值;不然就不能进入主流社会。徐虹在自身撰写的《女性:美术之思》中就多次指出文人墨客塑造的女性形象:贤妻良母、名媛淑女、妖狐魔女。贤妻良母大部分是教育孩子的母亲以及坚持守节的寡妇;但是名媛淑女大部分就是后妃、贵妇等;妖狐魔女并不被以男性为核心的封建社会所关注,不能接纳的女性此处不进行叙述。基于贤妻良母,西晋张华编撰《女史箴》在古代社会保证男性对女性的统领,即便是编撰编造的故事,画家根据故事创作画作。上述事件就清楚的表明了男权社会崇尚的贞妇孝女,利用自我约束以及限制来得到男性的欢心。上述类型是古代男性画家的爱好,因此得以传播。顾恺之《女史箴图》就是极具典型意义的案例。纵观艺术史我们不难发现:诸多男性艺术家在对女人体描绘的同时也密切关注她们的发型和服饰。从中国古代仕女画《捣练图》、《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画家笔下的贵妇与宫女们的形态可以看出当时男性对女性形象在发式装扮与服饰佩戴方面的要求。画面中贵妇穿的衣服鲜丽,脂粉厚堆画着最精致的容颜,姿态秀丽,或动作轻盈或典雅展现出男性对女性审美爱好以及性心理的要求。不管画家是因为什么样的想法要叙述道德节操的封建理观点,都不能遮掩自身对柔美娇弱姿态的喜欢。男人规范文明,规范全球的时候也影响着女性的喜爱;男人对女性规范以及影响就是自身和女人都认可男权社会的结果;所以对女性的分析并不是因为关注,而是重视自身对男性价值而轻视本身。

  5.2多元化的现代女性审美影响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代的环肥燕瘦不同差异,也对现代多元化的审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如果说男人有权利欣赏美拒斥丑是处于一种自然需要,因此女人喜欢自己的爱美之心是以为内怎样的目标?古往今来就始终流传着“女为悦己者容”。就群体而言,女性的悦己者只能是男性。无论是汉代还是唐代其女性都是,“女为悦己者容”仅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女性被置于审美对象的位置。“名媛淑女”的外形是凸显女性对男性欲望的绝对听从而产生的,此外变成女性对本身指出的标准美。上述形象被刻画以及追寻,将自身当做宠物随意玩耍,为喜欢的人修饰自我就变成自身最大的职责,也就是“亦惟寄之以色事人一道”1,通过艳丽的容貌为男性服务,“名媛淑女”就是女性最高的评价也是女性对本身美的寻求。即使被杀也毫无畏惧。甚至唐代张巡在守城时遭遇叛军,城中缺少粮食就将自身的妾杀了给将士吃。女性不只是玩物其还是男权世界的牺牲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没有任何问题,女性追寻美丽就是正常的事情,是值得被认可的;然而女性对“女性美”的寻求却不能只依靠占据主流观念的男性。余秀忠在《性别审美:男性话语下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阐释》中提出,“浪莎丝袜”的电视广告主要是传播如此理念:女性美需要利用男性来给予,就像女性的出现是为了达到男性窥视欲,男性就是旁观者、观赏者、评价者。男性对女性的审美规范和指导是想要女性根据自身需要而创造自身,只是简单的站在男性层面来分析女性。之前孔子时期就将小足当做美。秦始皇选美的时候,小足就被当做美女要求,但是当时的小脚是自然的。南唐后主李煜逐渐倡导裹小脚的潮流,将小脚当做美,小脚被当做是“女性美”的关键方面。即便长相、身材都很好的女性,假如是一双大脚或脚缠得不够小,就会遭人耻笑,并且嫁不出去。“女人小脚一双,泪一缸”脚已不是自己的了,而是男人的“消费品”。

  5.3对女性审美视角的影响

  虽然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除了母系社会之外,大多数女性一直没有地位,很多学者用:“历史”只是“his-story”,而不是“her-story”来说对女性的不公。因为大众文化出自以男性为主流的社会,男性中心主义的价值理念以及审美理念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女性,且深刻的内化成女性审美观,女性主义者开始持续的寻求女性主义美学,促进自我意识觉醒以及以自身为重点的审美理念的发展,对于女性审美也开始远离“男性为创造主体,女性为观照对象”的简单模式。表现出女性独特的审美角度,也展现出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当代女性画家也表现女性人体,其站在个人层面上将女性当做视角追寻自身感悟,展现出自身对生命、生活的独有感悟,利用作品叙述个人内心价值的意义,全面分析人物心理活动中细微的东西。曹禺在编撰《王昭君》中对女性美丽总结成“淡淡妆,天然样”,《易网女人21世纪:多元化的美丽标准》有:典雅温婉是美,外放自在是美,豪放性感是美,传统温和是美。由此可以看出多元化的社会,女性的美丽也呈现出多元的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在社会文明中的道路将越走越宽,期待每一位女性都能回归到女性本身的自行审美而不是跟在男性身后重复他者的声音,这样才能够真正满足审美需求。

  结语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审美的标准各不相同,会随着时代和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有些人认为温柔婉约是美,有些人认为个性张扬才是美,还有些认为环肥燕瘦都是美。现如今审美观念逐步趋于社会化、生活化、和其他事物一样,美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审美层次和环境也是在不断变化的,简单的说,以女性相貌身材当做案例,环肥燕瘦之前撵平了两个时期的美学观点,根据目前社会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是合理的,在大众心中,也是正常的。本文从“环肥燕瘦”看汉唐女性审美观,结合“环肥燕瘦”女性审美分析,重点从“环肥燕瘦”看汉唐女性审美变迁表现,分别从汉代和唐代服饰特点、妆容特点,从而对汉唐女性审美观对现代主流意识女性审美的影响: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影响;多元化的现代女性审美影响;对女性审美视角的影响,并对其中的历史变化展开重点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美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陈素芳.从“环肥燕瘦”看汉唐女性审美观[J].文化管理者,2015,2:113.
  [2]张金成.从“环肥燕瘦”看汉唐女性审美观[J]文学世界,2014,1(03):178-179.
  [3]杜进军,秦牧欣.从“环肥燕瘦”看汉唐女性审美观[J].文学世界,2015.02.
  [4]杨坤.从“环肥燕瘦”看汉唐女性审美观[J].文学工作(上旬刊)),2015(1).
  [5]曹罕.从“环肥燕瘦”看汉唐女性审美观[J]-文学视野,2014(9).
  [6]安伟论.从“环肥燕瘦”看汉唐女性审美观[J]-文化(下旬刊),2015(3).
  [7]朱仁平.从“环肥燕瘦”看汉唐女性审美观[J].现代经济信息,2015(3).
  [8]兰素丽,许菲.从“环肥燕瘦”看汉唐女性审美观[J].文学资讯.2016.(14).
  [9]王瑾,徐峰.从“环肥燕瘦”看汉唐女性审美观[J].历史档案.2015.(06).
  [10]吉宏生,杨续冠,杨广志.从“环肥燕瘦”看汉唐女性审美观[J].历史信息.(学术研究).2014.(26).
  [11]ice soul. Female highlights [M]. North women's and children's publishing house, 2002
  [12] Zhai Yongming. Talent so [M]. Oriental Press, 2008
  [13] Li Puxing. The female world in the art window [M]. Guangming Daily Press, 2007
  [14] Xiao Lang, Liu Huiling. Sensibility: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feminist aesthetics [J]. Journal of China Women's University, 2004 (6)
  [15] Guo Haiwen.20 the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women's beauty in the 20th century [J]. Journal of China Women's University, 2008 (2)
  [16] Yongzhen. Women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in the aesthetic value of Zhongzhou [J]. journal, 2006 (9).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992.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7月3日
Next 2020年7月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