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陌生女人在这场爱恋中,始终爱的默默无闻、无所奢望,常年克制着羞怯与嫉妒的拉扯,情愿对作家R付诸着无尽的真情也不奢望获取丁点回馈。陌生女人的生命贯穿了“爱情”二字,生而为爱,死仍为爱,为了作家R而甘于闷头改变自己,努力学习整洁自身。在这一层面,她最终均衡自尊独立意识与爱情之间的砝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有着高度自我独立意识女人的自尊自爱自怜。整体来讲,茨威格笔下的女性形象,普遍游离在情欲、理性、压抑及道德束缚中,尽管沾染世俗,但毫无污秽感可言,是情欲的升华、合理的个体本位意识。本文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陌生女人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女性伦理观及其内在矛盾。通过作品情节的概述,来分析陌生女人在书中世界扮演的角色和情感历程。以书中女性外貌、性格、内心世界与情感世界的矛盾等为落脚点,并以白玫瑰为象征来思索女性寻求真爱、寻求幸福生活的道路,探讨茨威格笔下女性矛盾的情感心理、命运所表现的生命意蕴。
关键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女性形象
前言
茨威格(StefanZweig,1881~1942年)的作品中所描述的女性形象普遍孤独寂寥,她们大多依附于男性,渴望获取真挚的爱情,普遍缺乏主观能动的自主意识与能力。《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下文简称《来信》)是作家在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静待战前世界各种主义浪潮的发展与离去,在追思战前世界的同时进一步反思自身的创作。《来信》正是作家思想转折阶段的代表作,是其身处变革动荡时代对精神危机的文学性表述。此外,茨威格在现实生活中同样收了两封“陌生女人”的信件,此为茨威格的创作来源,因此也能将《来信》当做作家的“自传”。书中所描述的陌生女人孤单寂寞,在少女时期便离家在外独自生活,缺少亲人与朋友的照料呵护独自生活,后来又独立照顾孩子直至孩子死亡,长期对作家R保持着深沉热烈而又单纯的爱恋,同时常年面对着作家的无视,有着巨大的痛楚却始终无人理解、无人倾听。文中内容、情节的表述,同样是茨威格对在浪漫主义退潮时期对当代价值观念的自我反思与怀疑。
“怜悯是一个作家所能具有的最优秀的品质”①,这一句话通过茨威格的文学作品可见一斑。作家在塑造陌生女人这一形象的过程中,同时揉入了自身对女性群体的尊重以及抒发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怀。茨威格擅于描绘人的内心世界,将女性的种种遭遇与爱恋哀思呈现在读家面前,尤其表达了作家想要表达浪漫主义退潮时期大部分女性群体内心对浪漫爱情的渴望,以及身处男权社会的自我压抑。本文着力于深入描写女性生活、情感世界以及精神走向,同时通过作品中女主心理和情感的对比来形象,深入、系统地研究茨威格笔下的复杂而矛盾的女性形象。
一、《来信》情节概述
《来信》通过书信方式描写了陌生女子在弥留之际,守着已经逝去的孩子留下了一份悲戚的长信,表达了只因作家R多情的一瞥,就使得当年还是少女的陌生女人沉沦其中,开始了长达多年的苦恋。《来信》中的故事主要是由陌生女人来叙述的,叙述一气呵成、畅快淋漓。《来信》属于单信类书信体小说体裁,故事中陌生女人为写信人,作家R为收信方。作家R在41岁生日收到一封无署名无地址的信件,信件内容是临死女人对男主人公(即作家R)表述了心迹与爱慕历程,但男主人公对此事毫无印象且一无所知。陌生女人自孩童时期便对主人公产生爱慕之情。尽管在成人后沦落风尘但依然保持着对作家R的单纯爱恋,直至临死之际才书信一封寄给了作家R。而作家R全程并未参与到这一感情故事中,属于缺席的存在。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所寄书信所讲述内容全程未被打断,连贯性强且独立存在。而男主人公同读家一样被归到旁观角色中,仅仅是这一书信的被动参与方。
陌生女人在信件中主要重复了两件事情,第一是作家R始终未认出自己,第二是儿子死了。而在经历种种磨难下且认清自身命运后,陌生女人依然没有恼怒地质问或谩骂,表现出了婉转的牵挂与脉脉而不得的温存。陌生女人在信件中写到,只有自己死了以后,才会将所有的事物一一细数给作家R。只是一个无意的温柔,却激起了13岁少女的情感波澜,并在一系列无意识行为和偶然性的组合下少女委身于了作家R。
二、陌生女人形象分析
长期以来,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普遍被男权所掩盖,人们对其生存境况缺乏关注。茨威格身处于浪漫主义逐渐退潮的社会环境中,有着对战后世界的怀疑与反思,其用细腻的视角、笔触塑造了渴望被爱的女性形象,依托形象来表达作家对女性的关注。
(一)外貌
《来信》中陌生女人的生命贯穿了“爱情”二字,年幼的女人活泼而又单纯,容易被别人看穿心思;深色而又明亮的眼眸,五官精致小巧,害羞的神情与垂在肩膀处的辫子,无矫揉造作的姿态,自然纯洁的少女气息使得陌生女人在十三岁的花样年龄有着独特的天真与坚定,在与作家R相遇时眼睛里流动着纯粹的好奇与慌乱。
成年后初入社会的女人则有着姣好的面貌与身材,噙笑的面庞与闪耀着钻石般闪亮的眼眸,风情万种的羞涩使其在相遇后迅速吸引了作家R的注意力,才有了后来的春宵与美梦;而初为人母的女人,则时时挣扎在情欲与思恋的旋涡洪流中,但依然保有对作家R无限纯粹的爱恋,对孩子有着坚毅、隐忍的爱,此时其外貌形象是端庄、高贵柔美的。在同作家R分离后相遇没被认出,陌生女人日渐衰老的脸依然保持着独特的淡然恬美。尤其是作家R在剧院伴随节奏愉快的敲击双腿,每一下都是对女人愁思的撞击,而其隐忍、高傲的形象则是女人留给自己最后的尊严与苦恋的崩塌,除了远离别无他法,其形象刻画宛如微弱而又有着无限寄思的白玫瑰。
(二)矛盾的心理与行为
茨威格书中所描述的女性形象普遍孤独寂寥,常年依附在男性世界里,缺乏主观能动的自主意识与能力,无论身心均饱尝孤单的侵袭。《来信》中的陌生女人便是一个典型代表,她在少女时期便离家在外和母亲相依为命,缺少亲人与朋友的照料呵护,直到后来遇到了作家R,作家R一次次不经意的眼神与动作,都温暖到了少女,并使少女对作家R产生了爱慕之情,但是少女又耻于说出口,不敢对作家R吐露自己的爱慕之情,内心处于反复而又痛苦的矛盾之中;后来少女鼓起勇气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和作家R发生了关系,但是并没有得到作家R的爱。
后来少女发现自己怀了作家R的孩子,并最终选择把孩子给偷偷的生下来,独自抚养其长大,但生活总是残酷的,少女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生活条件,不得不在身体上背叛作家R,用出卖自己身体的方式来获得金钱与物质上的满足,但在少女心中,她对作家R的爱始终是洁白无瑕的,是一种无关身体的纯洁的爱,这种爱没有一丝的杂质,只是为了爱而爱,这是心理与行为上的矛盾。《来信》中全文都贯穿了这一主要矛盾,既体现了陌生女人对作家R爱的高洁,又表现了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命运凄惨。
(三)白玫瑰的象征含义
陌生女人在书信中屡屡提及为作家带来的白玫瑰。白玫瑰是陌生女人同作家欢好后,作家在清晨送她的白玫瑰,而自此以后女人会在作家每年的生日前送去一束白玫瑰。白玫瑰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女人对作家毫无保留的纯洁爱情;同时又是女人渴望被作家铭记,渴望作家在收到玫瑰后回忆起与她欢好的情欲;也是女人不忍打破作家的自由,悉心呵护这份爱情的自我怜悯。
1、纯洁无杂质的爱情
在《来信》中每次陌生女人和作家R在一起之后,都会出现白色玫瑰,但是每次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因此所代表的含义也都不同,但相同的是,每次出现的白色玫瑰都是对陌生女人当时情感的写照。陌生女人生而为爱,死仍为爱,对作家R爱的不掺杂质又纯粹,将全部的爱恋与纯粹都寄托在了一株白玫瑰中,是其故事与生命的延续。书信中,陌生女人强调想要作家R在他生日那天为自己买束白玫瑰,想要自身气息依然围绕在这个男人左右。“在这十年、在这一年之间你有没有问过一次,是谁送来的花?也许你曾经回忆起你从前赠过这种玫瑰花的那个女人?我不知道、我也不会知道你的回答。我只是暗地里把花递给你,一年一次,唤醒你对那一刻的回忆”[①郑巧薇.撕裂与救赎—新世纪以来女性恋父症候的影像表述与现实关切.西南大学,2017年.第175页]。但作家依然保持着自身软弱、冷漠的特质:“我不知道,是人家送给我的,我不知道是谁送的;所以我才这么喜欢他们。[②郑巧薇.撕裂与救赎—新世纪以来女性恋父症候的影像表述与现实关切.西南大学,2017年.第176页]”而女人同样了解作家R不愿干预他人命运,因此未留下照片或其他信息,不愿作家承担过多。白玫瑰如同已经被遗忘的陌生女人,以“轻微的呼吸”伴作家左右,代表着女人曾经出现在作家R的世界中,这样女人就可以如同白玫瑰一般存在于作家的生活中。
2.情欲的升华
茨威格把小说主人公即“陌生女人”的感情称为“爱情”。一个刚刚十三岁的少女,在极度的孤寂中爱上了一位青年名作家。一开始当然是出于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已经是爱情了。”因为那少女意识到,“我的一生确实是从我认识你的那一天才开始的。”从这一天开始,“你就是一切,是我的整个生命。”“整个世界,只是与你有关,它才存在。”这种秘密而强烈的单相思一直持续到18岁,终于压抑不住地爆发出来,她如愿以偿地委身于作家,并生下一子,受尽世人的歧视和凌辱,为了生存,同时为了让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她不得不沦为娼妓,直到最后香消玉殒,整整一生,一如既往,痴情不改当年。然而自始至终,那作家竟然都不认识她,自始至终,没有一秒钟记起她。“而你呢,连我的面貌还不认识”,“你没有认出我来,那时候没有,永远,你永远也没有认出我来。”而她自始至终,仅给他写了一封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啊!这是爱情吗?我忍不住有些怀疑。这里没有两颗心的共鸣,没有双方感情的呼应,仅有两度肉体的交合,因而它看起来更像是纯粹的情欲,是“一夜情”,是“露水姻缘”,充其量在一种极为宽泛的意义上视之为爱情。然而与此同时,我又不无诧异地发现,在这种奇特的、情欲式的、边缘性质的爱情中,居然还透出一种神圣的、灵性的意味来。正是这一道神圣的和灵性的光芒,照亮了动物性的幽暗情欲,使之提升为“爱情”激情总滋养于偶然中,是爆发性、戏剧性的宣泄。陌生女人在楼梯与男主人公初次相遇后,这情欲便成为契机寄托在女人的渴望、爱恋中。这一时刻通常只取决于某一秒、某一刻,超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无数个微不足道的因素酝酿,才会在某一时刻倾泻而出。茨威格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包括《来信》在内,女性依然持有着理性与自由意志间的冲突,来防止过度的情欲而招致所谓灭亡。女人错综复杂的情绪,表现为对纯粹爱恋的追逐以及对小说家的情欲思恋,使其屡屡将自己逼迫到绝处,生命中充斥着无尽的压抑挣扎。女人恪守情操而注重情欲,对小说家有着无尽的眷念,但一直游离在其生活边界处,将小说家当做神一般的存在,将自身摆在较卑微的位置,自身独立承担着欲望的侵袭,不仅是情欲的升华,同时还是自由意志的转折。陌生女人在历经刻骨铭心的苦恋后,脱离了情欲的桎梏,实现了精神的重生,是真挚而又纯粹的情欲,这也是白玫瑰穿插在陌生女人与作家之间爱情的情爱表现。
3.死亡的爱情
陌生女人不信奉任何宗教,但其服从于内心的主观价值观,即以爱情为生命,虔诚而又诚恳。以纯粹的心灵与热烈的感情当做依托,是众人心而向往却难以到达的对岸,宛如生命般深邃而又伤怀。书信中提及,“你的名字在我心目中变得无比神圣,成了我心里的秘密。”①女人将爱情信奉作生命的一切,产于情、归于爱、悲于爱、死于爱,以爱为温情最终升华成生命的悲悯。陌生女人逝去后,这种爱也将死去,就像白玫瑰一样,从今以后再也没有人给作家R送白玫瑰了,作家R将孑然一人,于是女人请求作家帮她为自己买白玫瑰,此时的爱情已从所谓的情欲上升为生存般的伟大,同时也将随着陌生女人的死去而死去。“要是我还得再去一次这样的地狱,并且事先知道,我将受到什么样的折磨,我也不惜再受一次,我亲爱的,再受一次,再受千百次![①冯晓文.从“陌生女人”到本土当代女性-史蒂芬·茨威格小说与徐静蕾电影的跨文化比较.南京大学,2017年.第15页]”女人将自身全部的热情都转成对作家的爱恋,为了倾慕对象获取自由的快乐,而选择付出真情不苛求回报,最终成就了女人自己以爱情作为生命的自尊恋爱观,直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刻这种观念才会消亡。
三、陌生女人的恋爱观
男权社会下,女性长期难以自由选择想要的生活。茨威格始终主张女性有追求爱情的权利,并在作品中塑造了良多自尊自爱的女性形象,即女性普遍向往纯洁的爱恋。但因茨威格处于浪漫主义退潮时期的战后世界,难免会对浪漫爱情有所怀疑,故在文学创作中不仅有意塑造自尊自主的女性形象,还保有着对女性的尊重,将其在男权社会下的苦恋表达出来。《来信》中的陌生女人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一)对女性自尊爱恋的褒扬
在《来信》中,陌生女人独自抚养自己的孩子,生活窘迫,为了给予孩子较为优渥的成长与学习环境,陌生女人不得不在身体上背叛作家R,以获取物质上的满足。男人们都贪羡垂涎其美貌而寻找她,但女人对所有男人的轻抚,即便是这些男人所洋溢的热烈的爱与欲望,女人都始终无动于衷,并不对这些爱有所回应或报答。女人一直在孑然的单恋生活中维持着爱情的自主自由以及人生的独立性,尽管依附于对作家R的眷恋,但在个人生活中依然是自由意志的主控方。陌生女人为第一人称视角,书信中对自身幼年、青少年及中年、生命结束的不同时刻进行了线性描述。女人将爱情视作生命,有着勇于逐爱的豪迈气概,无意沦为男权社会下的卑微附庸;同时还有着对困苦劳顿生活的低头妥协,这是生活的双重表现。
一方面,陌生女人依托于书信来向作家R表达最真实、最赤裸的自我,在面临死亡之际争取获取和作家“交流”的机会,此为女人自尊自爱的一大表现。此外,陌生女人又不得不屈从于现实的社会,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学习环境,而成为时代夹缝中的生存家,选择成为诸多男人的情妇,此为这一时期女性群体常见的“第二性”状态。而在故事的结尾,陌生女人选择和孩子一起脱离这个苦惨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陌生女人自我价值、爱情信念与情欲的不断升华。在这一场纯粹而又悲戚的爱恋中,陌生女人始终把持着坚毅、自尊的情感,其爱情闪耀着无尽的光辉与精神力量。
陌生女人深深爱恋着作家R,渴望爱欲渴望陪伴,渴望获取作家R的关注与珍视。尽管如此,女人依然坚持着不自卑的原则,坚持自主自尊的人格,不要作家R予以的怜悯,故选择在弥留之际通过书信来向男人表白心迹。如此自爱自尊不屈从于现实爱情的女人,无论是其挣扎、堕落或纯洁憧憬,是茨威格对动荡时期女性的尊重表现。
(二)对女性苦恋的关怀
陌生女人在同作家R最后相会之后,个中苦楚已经上升到顶点,而女主人公这一阶段对自身生涯、命运的了解格外明朗,倘若孩子依然在世,相信女人依然会沿着自身对爱情的狂热与习性,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相同的活动与爱恋。陌生女人从少女成长为女人、母亲,不同时期的成长与追逐背后都代表作家对其反复的遗忘,同时也是女人不断渴望得到认同的自我重建与妥协。女人企图作家来拯救自己,而作家通过遗忘来拯救自我,这一理性意志注定要幻灭,自由意志在此时显得格外无力,无法瓦解作家常年的孤绝。
如怨如慕、欲说还休的情感描写,是女主人公迎接困苦劳顿的人生态度。无论陌生女人以爱为生命或以作家R为完美梦想,都是其难以掌控的事物,女人永远都无法抓住作家R。而且陌生女人永远在为作家R的各种行为寻找借口依托,如作家本身就属于健忘洒脱的人群,而女人自身选择不参与到其生活中则是不愿对作家R的生活造成任何负面影响,并未对这一爱情或悲苦进行激愤的抗争,在卑微的爱情中开出一朵花。在这段难以名状的单相思中,陌生女人迅速扼杀了自己的深邃情感,在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并未爆发悲时,陌生女人选择自行疏导,便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对困苦相思的处理,此为书信通篇洋溢着温情的前提所在。陌生女人以温情款款为武器来支撑自身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在这一悲态苦恋中,作家R被动性的放在陌生女人的对立面;而深入来讲,在陌生女人的自我认知中,作家R始终是超脱善良的存在,但这一善良却潜藏着种种不单纯因子,“……你帮助人是出于害羞,出于软弱,而不是出于心愿……”。①
在这一悲态苦恋中,其对立面已脱离了单一的现实主体,即说不清离别、困苦或死亡应当归咎于何种因素,故在本文中探讨的悲态并不是抗争或绝恋,而是理解与顺从。尽管理解却无法转变这一对立局面或改变这一悲态现状,只能选择温情的顺从。书信全文都满溢了含情脉脉与女主人公的自叹自怜,和对作家R的心疼。
四、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意识与爱情的矛盾分析
茨威格所处的环境是战争刚刚结束的时期,百废待兴的国家现状以及对未来发展充满忧虑的社会状态,使得浪漫主义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在战前还沉浸于浪漫主义的人们,对于战后的萧条充满了悲观情绪,尤其是女性这一弱势群体,由于各种原因她们的意识与爱情观都充满了矛盾,一生都在悲凉中度过。
(一)女性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的觉醒
茨威格文中的女性形象,都处于相对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尤其是世界大战之后,欧洲逐渐滋生了末世情绪。在《来信》中,陌生女人有着错综复杂的情绪。在初期,陌生女人对作家R的感情始终处于单纯状态,毫无情欲的掺杂。在女人逐渐长大后,这一情感逐渐浓郁而又炙热,若是可以早先便得知自身会遭遇何种折磨,她依然会选择再次遭遇或千百次这一爱情的辛酸与苦楚。陌生女人将自身娇柔身躯中蕴含的能量都一一转化成对作家R的激情,将柏拉图式爱恋升华成以爱情为名义的宗教,此为她人生的主要方向,情愿付诸生命来等待、守护作家R,“哪怕我已经死在床上,假如你呼唤我,我就会立即获得一种力量,站起身来,跟着你走。[①刘艳玲.《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小说到电影.中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58页]”
从《来信》中不难看出,陌生女人选择的每一条道路均是以自我意识为主导,其全部情绪波动以及行动均取决于自身的思想。而这一自我独立意识觉醒所带来的影响就是,陌生女人并未要求或奢望获取零星的抚慰或家是回报。倘若不是女人无意生存,则终其一生也不会让作家R知道其存在。不难看出,陌生女人的人生状态倾向于极致的自由与纯洁完美。直至女人弥留之际,陌生女人超然自我的独立意识才逐步走向喷井式觉醒,最终打破了沉默的单恋,选择以书信形式向作家R表明心迹。此为女人昭示自身自尊人格与爱恋的唯一机遇,在这一层面,她最终均衡自尊独立意识与爱情之间的砝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有着高度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女人的自尊自爱自怜。
《来信》中的陌生女人在这场爱恋中,始终爱的默默无闻、无所奢望,常年克制着羞怯与嫉妒的拉扯,情愿对作家R付诸着无尽的真情也不奢望获取丁点回馈。在一言不发的坚毅隐忍中,对作家R保留着绝不打扰的单恋,不打扰心上人所追逐的自由生活状态,从而造就了这一份自尊自爱的尊严。即便是陌生女人在悉心维护这段情感的过程中,不断坠入生活的悬崖,但依然对这一情感保有着少年的纯粹。在对男主人公的错综感情中不仅有着类似于对长辈的崇拜,还存在着男女之间的情欲,终其一生在男主人公身上完成了自身在精神、肉体等不同层次的肉欲,实现了对自由爱情的独立追逐。
(二)向往家庭归宿的意愿
《来信》主要依托书信体裁,将陌生女人作为第一视角来叙述对作家R无望而又纯粹、长情的爱恋。文中描写了陌生女人自十三岁在楼梯口遇到作家R后,便对其产生了好奇与吸引力,本无法相交的命运线逐渐相交,短暂的视线交错造就了陌生女人终生的苦楚悲戚。陌生女人自孩子时期便失去了父亲的陪伴,缺失的父爱与游离疏远的母爱,所接触的人群也普遍“发霉”、“发臭”,所需要的关怀与爱长期得不到,故而形成了漠然孤傲的心气神,常年久居无爱的荒漠中,女人渴望获取浓浓的爱意或释放本我的爱,急切地追寻爱的体验。因此作家R出现在她生命中之后,她瞬间滋生了对其犹如父亲般的依赖,其内心常年集聚的爱恋、欲望得到了释放的空间渠道,万般情绪在内心面向作家R时磅礴而出。后来怀上了作家R的孩子,陌生女人选择偷偷的把他给生下来,自己独自抚养其长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陌生女人对家人的诊视,不能够和作家R做成夫妻,组建一个家庭,那就与自己和作家R的孩子组建一个家庭,从此相依为命,陌生女人的这一心理波动,可理解为是向往家庭归宿的一大矛盾点。这一矛盾可归咎于所谓的“恋父情结”,这一情结或许源自于父爱的过早缺位,又或许源自自身的创伤体验,以致于在成长为少女、青年后,将这一感情迅速转移至作家R中,将其神圣光辉在自我幻想中不断放大,不仅有着无尽的依恋,而有着对爱欲的无限渴求,故在作家R错综的情感中泥潭深陷而不自知、不自改。
在男权社会中,家庭属于基础组成要素,不仅是混乱社会的真实写照,同样是女性在这一社会中艰难生存的现实境况。男人作为家庭的主体力量,掌控并支配着所有事物;而女性并未获取和男人平等的机会,依然受男性支配主导来生存、生活,而获取生存的前提之一便是婚姻。基于世俗层面来讲,男人有着难以撼动的权威性,是代替父亲角色的物种,赡养方是保护方,同样也是欺凌方。而《来信》中陌生女人对作家R的强烈依恋,同样是对家庭归属感强烈渴望的表现。
(三)维也纳女性的双重心理
茨威格文学作品中都维持着注重精神享受,以艺术为唯一的“维也纳情调”(“本我”与“超我”的双重心理),即便是模仿贵族行事但也保持着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这在其文学作品中可以找寻踪迹,塑造的人物形象多以遭受命运戏弄为主,注重打造人物的内心世界。《来信》中陌生女人所具备的维也纳理性双重心理体现在,她注重内心世界,理性思考作家R享受自由而不去打扰,此为一种“超我”的理性心理;而自身不断被所倾慕对象遗忘,付出所有真情却不被关注的委屈,是“本我”的感性心理。在双重心理不断碰撞之下,陌生女人慢慢开始对这段感情产生矛盾心理。既对作家R有着坚定不移的爱,同时又怀揣着悲苦起哀怨的欲望,既爱到沉默,甘愿守候,又承担着嫉妒的折磨。这双重的自我矛盾心理通过百般调和之后,最终做出了为爱情而牺牲的选择,直至弥留之际才向作家R表明心迹。
书信中的“我”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是自言自语的独立倾诉方。在哀怵伤怀爱情的同时,又洋溢着满满的温情,坚毅而又悲戚。而性本能驱使着陌生女人极度渴求得到爱欲关怀,但又迫于世俗,只能隐藏自身爱欲,这一挣扎矛盾存在于女人生命的每一瞬间历程,直至生命结束的一刻。茨威格笔下的陌生女人,其二重心理矛盾持续挣扎,动荡不安充斥着苦楚,始终挣扎停滞在情欲、理性、道德等多重因素中,种种情感波澜凸显了陌生女人的生动形象。
(四)压抑与激情的矛盾
茨威格擅于描绘人的内心世界,将女性的种种遭遇与爱恋哀思呈现在读家面前,特别是介于压抑与激情矛盾之中的女性形象。表现为受偶然事件的影响而迸发出炙热情感,进而发生讶异的行为,进而对自身命运带来重大影响。《来信》中陌生女人受性本能欲望的驱使,通常尝试通过理智来压抑自我情感,此为两家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陌生女人趋于激情而渴求作家R的关怀与爱恋;另一方面迫于世俗与自身道德感的碾压,而选择依附于作家身后做从来未曾存在的女人,自尊也有略带压抑性质的抑制自我情感;而其中的道德感,是所谓文明社会下大众群体认同道德规范、文明规范。
陌生女人即便是做他人情妇,但依然选择压抑自我,拒绝纷至沓来的男性,独自面对苦痛、疾病与死亡的打击,在触及陌生女人灵魂之前,便于深入到其血液内部成为主宰家。而理想幻灭的失意以及悲剧收场,都是陌生女人自我矛盾的化解,以及激情的终极释放,一切矛盾都因情难自已。
五、陌生女人命运的悲剧成因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都会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同样《来信》中陌生女人的悲惨命运也不是凭空而来,造成其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主要取决与当时的社会环境,陌生女人处于战争刚刚结束之际,女性地位低下,社会百废待兴,期间产生了各种新的文化思想并与旧的文化思想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矛盾斗争,人们在道德与内心矛盾的选择中发生了变化。
(一)战争阴霾下的孤独感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欧洲迅速进入经济萧条时期。人们的生活温饱长期遭受折磨,许多人由于难以遭受心理与生理双重压力选择自杀的状态。尤其表现为一战之后,欧洲普遍滋生了颓废、悲戚寂寥、空虚的情绪状态。战争阴霾迟不能消散使得原本安逸繁华的西方社会满目疮痍,人们受战争影响不得不颠沛流离,其孤独感被不断放大。
《来信》中,陌生女人保有着对作家R的纯粹爱恋,选择做许多男人的情妇,并不断拒绝纷至沓来的追求家。尽管其情人不在少数,但依然没有形成归属感及安全感,反而愈发地孤独寂寞,世界上再无女性像她这般高傲而又凄苦。而陌生女人同作家R再次重逢之后,依然保持着孩童般的纯粹与热忱,仿佛所历经的沧桑都已变成眼前的幸福。女人对自身情感的匿藏,是其得以在战争阴霾下不至于颠沛流离的基础保障。而女人为了生存、养育孩子,不得不屈从于世俗,将孤独感藏于心底,丧失了触碰孤单的能力。陌生女人的孤独感,满溢了敏感与细腻,而女人尝试转变生活境况,最终依然面临死亡时刻这一境地,却是战争时代下欧洲女性群体常年遭遇的心理、生理双重压力。
(二)新旧时代文化的矛盾
随着欧洲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部分女性开始认识到自身的不平等地位源自于独特的社会环境与文明背景。这一运动的爆发宛如炸弹,动摇了资本社会文明下的所谓道德争议。良多女性纷纷挑战当时的社会秩序,尝试抬高女性地位。尽管如此,受战争阴霾以及新旧时代文化矛盾的影响,西方社会开始暴露出诸多病态文化,如享乐文化、利己文化、拜金文化等等,过分张扬个体本位理念。而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社会文明的快速建设,使得个体之间的疏离感愈发强烈。
《来信》中,陌生女人勇于和传统世俗道德相抗衡,富有爱心与自我牺牲情操。在保持对作家R炙热爱恋的同时,并未自主自发的压抑自我情欲。但陌生女人并非纯粹完美的理想主义人士,她对现实困苦的敏感度相当高,且对自我命运的认知极为清晰。尽管其有着自我独立的意识,但其生存能力依然受限于男性社会,仍旧介于弱势地位之中,理想同传统世俗间的矛盾始终得不到均衡,此为矛盾冲突。而陌生女人在爱欲、肉体煎熬中不断征战,自我戕害又自我折磨,渴求得到作家R的爱怀但又富有怜悯心,不忍打破作家的自由,此为新旧时代文化下理性与感性的矛盾和不幸。
(三)情欲下的道德选择
《来信》中陌生女人的心理活动,始终处于无意识或偶然状态下,细腻而又真挚。而其中所压抑的激情,才是陌生女人内心活动的真实展现。书中陌生女人有着蠢蠢欲动的爱欲,在爱欲诱惑下有着难以自持的疑惑挣扎,尤其是在假装偶遇作家R后,其强烈的爱欲渴望难以自控。而在这一境况下,女人同时面临着道德理念的束缚,而错综复杂的情绪表现为对纯粹爱恋的追逐以及对小说家的情欲思恋,使其屡屡将自己逼迫到绝处,生命中充斥着无尽的压抑挣扎。女人恪守情操而注重情欲,对小说家有着无尽的眷念,在经历了和作家R短暂的欢愉后,作家离开而女人再次清醒并再次抑制住自身情欲思恋,退出作家的生活。而对其他男性,尽管陌生女人选择做他们的情妇,而男人们都贪羡垂涎其美貌而寻找她,但女人对所有男人的轻抚,即便是这些男人所洋溢的热烈的爱与欲望,女人都始终无动于衷,并不对这些爱有所回应或报答,此为情欲下女人对自身纯洁爱情、道德观念的尊重,即在个人生活中依然是自由意志的主控方。陌生女人无法脱离道德规范,同时难以释放自身积郁的情欲,爱欲和爱情悸动始终伴其左右,挣扎而又乐在其中。
结语
古往今来,许多作家、诗人都无尽地讴歌无私高尚的爱情。《来信》中的陌生女人在这场爱恋中,始终爱的默默无闻、无所奢望,常年克制着羞怯与嫉妒的拉扯,情愿对作家R付诸着无尽的真情也不奢望获取丁点回馈。《来信》中陌生女人的生命贯穿了“爱情”二字,生而为爱,死仍为爱,为了作家R而甘于闷头改变自己,努力学习整洁自身。在这一层面,她最终均衡自尊独立意识与爱情之间的砝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有着高度自我独立意识女人的自尊自爱自怜。
读家对茨威格作品的评价,通常道入木三分、引人深思。而茨威格是极为细腻、擅长描写女性的优秀作家,尤其对女性形象、心理活动的刻画最为深入,打造了家喻户晓的“茨威格式”女性文化。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普遍游离在情欲、理性、压抑及道德束缚中,尽管沾染世俗,但毫无污秽感可言,是情欲的升华、合理的个体本位意识。而茨威格是优秀的人道主义、理想主义人士,对男权社会下女性群体处于的弱势地位保持尊重,但也或多或少的对女权主义存在一定偏见。而本文基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基调,对其中刻画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从情欲、爱情信仰、理性与战争阴霾等不同层面来探讨书中刻画的女性形象,从而剖析茨威格对女性的赞美讴歌,以及对现代女权主义的质疑,以期所分析内容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分析视。
参考文献
[1][奥]斯特凡·茨威格.高中甫译.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
[2]彭敏.茨威格小说的心理现实主义.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5月
[3]陈竞.陌生女人异变心理悲剧性——谈茨威格开拓的独特心理领域外国文学研究.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4]张杰.茨威格小说的心理现实主义.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5月
[5]姜书良,吕丽萍.在“歧途”上犴奔的灵魂——茨威格小说人物精神世界探幽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0期
[6]李雪华.“我”不再沉默——解读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叙述视角.语文学刊.2006年第2期
[7]杨柳.孤独的受难者——茨威格和他的小说.沈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8]肖英.男性意识下的女性世界——解读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外国文学(名作欣赏).2010年第2期
[9]卜懿.情欲的选择——浅析茨威格中短篇小说中女性心理.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3期
[10]廖沙泥.不对称美与陌生——浅析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沈阳大学学报.2010年第22期
[11]冯晓文.从“陌生女人”到本土当代女性-史蒂芬·茨威格小说与徐静蕾电影的跨文化比较.南京大学硕士论文.2017年5月
[12]胡顺芳.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叙事张力.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5月
[13]高博.茨威格小说与亦舒小说中女性形象比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14]王亚男.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性形象.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5月
[15]郭春兰.茨威格小说的心理世界.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5月
[16]范丽君.论“激情”与茨威格的小说创作.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5月
[17]孙岩梅.论茨烕格笔下女性形象的人道主义激情.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5月
致谢
本论文从选题、构架、初步研究、深入研究到撰写、修改、定稿,自始至终得到我的导师的悉心指导。老师渊博的专业学识、严格的治学标准、严谨的治学作风、不倦的诲人境界,自始至终让我感到要注重研究的踏实、注重研究的创新、注重研究的效用。至此论文完成之际,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论文导师。感谢您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审查、修改我的论文,感谢您对我论文进度的督促和耐心指导。同时,还要感谢朋友以及同学们在我查阅资料和论文编写中提供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给我带来极大的启发。也要感谢参考文献中的作者们,通过他们的研究文章,使我对研究课题有了很好的出发点。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0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