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英汉词语搭配主要在结构、语义、语法层面上存在差异:在结构上主要有封闭型(固定)搭配与开放型(自由)搭配的差异;在语义上的主要差异是汉语词义少而语义宽,英语词义多而语义窄;在语法上的主要差异是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和。在语言学的角度上分析造成英汉词语搭配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汉语是竹式结构,英语是树式结构,汉语语序相对固定,英语语序相对灵活;词语搭配的语义规则不仅要求词语组合具有真实性,还应符合常理,此外还有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了英汉词语搭配的差异。在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的影响下,主要造成了语法、语义、思维的偏误 ,针对英语负迁移对学习汉语词语搭配的影响,主要提出了汉语学习者更新语言学习观念,汉语教师要正确看待母语负迁移现象,循序渐进展开教学,采用“语块”输入的教学原则,营造汉语学习氛围,加强英汉词语搭配的对比和总结,鼓励英语母语者要正视并努力克服负迁移现象,以便更好地掌握汉语词语搭配。
关键词英语负迁移 词语搭配 偏误
一、引言
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的国际地位也逐步提高,“一带一路”建设更激发了全球学习汉语的热情,由于英语汉语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英语母语者在学习、运用汉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阶段性的目的语知识负迁移现象,以至于在语言交流中容易产生分歧、误解甚至造成障碍。英汉语言中的词语搭配方面是最容易受到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影响的,而且汉语在词语搭配方面在英语负迁移影响下表现得最为突出、明显,也最容易造成英汉语言交流的偏误。迁移是人类认知的普遍特征,涉及到学习的领域都会有迁移,迁移一词原为教育心理学术语,指原有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X语言学家Robert Lado首先提出来语言迁移概念,Lado认为迁移是在第二语言(指个体除掌握的第一语言之外,所掌握的另一门语言,)习得中,学习者广泛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以及搭配形式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1]。迁移主要指以前的学习对后续的学习所造成的某些影响或作用,在外语学习中,正迁移指的是母语和目的语特点相同时出现的助长性迁移,有利于目的语的学习;反之,在两种语言不相同的地方出现的抑制性迁移则为负迁移,如母语干扰目的语的学习。英语母语者学习汉语时,不自觉地将其母语的使用规律及搭配习惯运用到汉语中,这样对汉语的学习和应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干扰。
二、英汉词语搭配的差异
英语词语搭配是指语言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习惯性地一起连用或共现的一种现象,是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2]。汉语词语搭配是指两个或以上的词语在某种长度的语言单位(短者为一词组,长者则达某一篇章)以较高的频率共现的、带有依赖性的组合关系。
(一)结构差异
英语词语搭配分为开放型搭配和封闭型搭配[3],与之相对应,汉语词语搭配可分为自由搭配和固定搭配,即英语的开放型搭配相当于汉语的自由搭配;英语的封闭型搭配相当于汉语的固定搭配。
1.自由(开放型)搭配的差异
英语的开放型搭配可以归纳为名词类、动词类、介词类以及形副类;相对之下,与英语差异较大的汉语自由搭配类型有:述补(状中、定中)短语、量词短语、“的”字短语。在“定中”结构中,较大的差别是定语位于名词的前后问题,在汉语中,一律是定语在名词前面,而在英语中,定语位于名词前后都可以,但更多的是定语在名词后面,即后置定语。如:远处的房子 The House in the distance.“远处的(in the distance)”为修饰性的定语,“房子(The House)”为中心语,可见,汉语是“定前名后”,英语母语者要避免说成方位短语“房子在远处”。英语中有冠词(a/an/the),汉语有量词,可组成数量短语、指量短语,例如:一只、四个、五次、六斤、这种、那次。在英汉语言中表达“数” 都可用基数词和序数词,而翻译成汉语的量化单位则要视具体语境而定,例如:名词peice有“块,片,段、部分”的意思 ,一段音乐a piece of music;一张纸a piece of paper. 汉语中“的”字短语的性质与作用相当于英语中的名词类搭配,使用结构助词“的”时,可以省去“的”字后面的中心词,表示归属、状态、属性,如:
名词+的 这个书包是我的。This schoolbag is mine.
代词+的 那个人是我的妈妈。That woman is my mother.
动词+的 在台上表演的是我妹妹。Singing on the stage is my sister.
形容词+的五颜六色的花儿。 Colorful flowers.
上面例子中“我的”后面省略了中心词“书包”,直接用“的”字短语表达重复的中心词,如果英语母语者用汉语表达时,说成“这个书包是我”就会造成误解,可见,英语中没有“的”字短语,为表达正确的语意,英语母语者在使用汉语时要注意把“的”字加上。
2、固定(封闭型)搭配的差异
汉语固定搭配在结构上具有固定性,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包括四字熟语、专有名词与结构对称的习惯语。四字熟语,包括四字构成的成语和习惯用语,如:妙语连珠、废寝忘食、五光十色、八九不离十、背黑锅等,这类固定词组的语法功能多样而灵活。专有名词包括特定的人物、地方或机构等的名称,如:鲁迅、广东省、法国、中国中央电视台,这类固定短语具有名词的语法功能。结构对称的习惯语,如“你一句我一句”、“深一脚浅一脚”等,这类习惯语多用作状语来修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如“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开了,”“他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上走着。”英语的封闭型搭配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有以下几种固定词组:
①动词词组
afford to do sth. 负担得起做某事(to do式)
admit doing sth. 承认做某事(doing式)
object to doing sth. 反对做某事(to doing式)
take effect生效,起作用(do式)
②介词+名词式词组,如by accident 偶然;at times有时
③be动词式,如be combined with与……结合;be short of短缺
除此之外,还有约定俗成的习惯型搭配,例如:“小学”应表达为:primary school,而不是small school;“拥挤的交通”应表达为 bad traffic ,而不是crowded traffic;“红茶”应表达为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这类固定的汉语词语搭配,英语则要特定的搭配词组,英语母语者要注意区分与总结。
(二)语义差异
语言从形态上分有综合型和分析型两种,综合型语言主要通过词汇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性、数、时态、语态等),英语属于综合型语言,为印欧语系,采用拼音文字;汉语属于分析型语言,为汉藏语系,主要采用表意文字(象形文字),由于文字体系上的关系,汉语不可能有形态变化,主要借助词序和虚词表达意思[4]。词义是指词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语义是指语言所蕴含的意义,语言的含义就是语义。汉语的文字意义受到字形的限制,故不能毫无理据性地给词语添加义项。例如,汉字“做”最核心的语义为“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可以搭配成:做饭 、做游戏(Play a game)、做作业(Do your homework)、做运动、做梦、做事(Do something)、做蛋糕(Making a cake)等等。在此,我们可以发现在英语中表示“做”与特定的词语搭配时要有不同的形式,例如用do/play/make等,而汉语则统一用“做”。再如词语“收拾”有下列词义:整理(arrange),如收拾房间;修理(mend),如收拾自行车;惩治(settle with),如我迟早会收拾你;消灭,杀死(kill),如据点的敌人,全叫我们收拾了;准备(pack),如收拾行李。“收拾”最基本、最常用的语义是“整理、整顿”,可搭配成词语:收拾东西、收拾餐具、收拾房间、收拾衣服、收拾书包等等。通过上述“做”“收拾”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汉语的语义比较宽,词语搭配能力比较强。由于英语采用拼音文字,形式与意义没有任何联系, 使得词义可以得到延伸,例如:“through”有“通过、穿过”的词义,可组成“go through”词组,该词组主要词义是“穿过”。在英语中,表示“穿过”的单词常用的有三个:cross、across、through ,它们各有特定的搭配要求,cross 是动词,当表示在物体表面上横穿时,用cross,如过马路(Cross the street );across 是介词, 表示从物体表面经过,如横穿印度洋(Across the Indian Ocean);through 是介词,主要表示从物体内部穿过,如穿过森林(Through the forest。而汉语中,“穿过”可搭配成:穿过山和大海、穿过花园、穿过雷区、煦阳穿过窗帘映射进房间、钉子穿过了我的鞋等等。通过上述三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汉语的词义相对而言比英语的词义少(据统计,汉语的词义最多有16个,而英语词义多达58个),由于英语词语搭配有特定的习惯与要求,所以英语用词比较精准、固定、具体,而汉语用词比较笼统,具有概括性,所以汉语语义比较宽泛,词语搭配相对而言也比较少限制,从而使得汉语的词语更加丰富,搭配能力也比英语强,可见,汉语词义少而语义宽,英语词义多而语义窄[5]。
(三)语法差异
英汉语言最重要的区别就是,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和,这反应了不同民族的思维及语言差异。意合指的是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形和指的是句中的词语和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6]。汉语是语义型语言,本身有语法,但却蕴含在语言内部,强调内部结构具有内在逻辑,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由语义来连接,以意统形,形散而神聚。英语是形态型语言,单词短语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往往是由介词、连词等进行连接,以形驭意,英语在形式上具有丰富的搭配组合(词缀、时态变化以及各种从句等),如: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英汉词语搭配差异的影响因素
(一)语法规则
1.汉语是竹式结构,英语是树式结构
语法是连词成句的根本条件,是语言的组织规律,是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语法规定了词与词搭配的基本规则,从而决定了词语搭配的内在结构。汉语句子的构造就像一段竹子[7],主干和枝叶之间区别不大,例如:小张是个公务员,小李是个人民教师,小黄是个科学家。无论英语的成分多么繁杂,其句子都只有一个主干,其他成分的拓展都是在主干上进行,主谓结构对于所有句型不可或缺,宾补是连带成分,定状是附加成分,例如:Jeny每天下午都会在琴房里认真地弹钢琴。Jeny plays the piano seriously every afternoon in the piano room.英语的树式结构有利于词语组合,可以使得句子在主干的基础上“枝繁叶茂”,一定程度上能让词语搭配能力变强。汉语的竹式结构使得汉语词组的搭配类型变得“绚丽多彩”,例如动宾型——憧憬美好生活,共建美丽家园;主谓型——人民能够战胜病毒。总而言之,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结构都有利于词语搭配,只不过搭配的形式与类型不同罢了。
2.汉语语序相对固定,英语语序相对灵活
汉语作为分析型和语义型语言,缺乏充分的形式标记,需要靠正确的语义顺序传递信息,而各个语义成分的排列规则需要遵循特定的逻辑规律。汉语中的叙事顺序通常是先发生的事情先叙述,后发生的事后叙述,例如出门买菜、下楼拿外卖、开车去旅游。汉民族从古至今已形成了一套特定的轻重、主次原则,对事物的顺序有着严格的编排,例如天高地厚(The Sky is the limit)、优胜劣汰(Survival of the fittest)、弱肉强食(The strong preys on the weak)。汉语表达逻辑顺序往往要借助动词,按照动作的发生顺序或逻辑顺序,逐步展开,例如:她从橱柜里拿出一个碗一双筷子,打开电饭煲开始盛饭,接着又用筷子夹了一些菜放进碗里。由于英语是形态型语言,词语组合主要靠连接词来连接,所以英语语序比较灵活,插入语、同位语及其它成分可以相对容易融进词组与词组之间,例如:Susan, a German girl, was very beautiful(苏珊,一位德国女孩,长得非常漂亮)。就英汉语序相对而言,汉语固定语序使得词语搭配更具对称美与简练美,英语则倾向于叙述型。
(二)语义规则
词语搭配的语义规则不仅要求词语组合具有真实性,还应符合常理。语义规则主要包括语义关系规则和词义规则。
1.从语义关系来说
词与词的语义关系可分为: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目的及方式等等[8],不同的语义关系影响着不同的词语搭配。汉语表示被动语态通常用“被”字,表示主动语态通常用“把”字。再如:
吃饭 [施事—受事]
这锅饭够吃五个人 [受事—施事]
吃筷子 [动作—工具]
吃外卖 [动作—方式]
躲高利贷 [动作—原因]
其中“这饭够吃五个人 ”“五个人”是施事者,“饭”是受事,表示“五个人吃这锅饭是足够的”;“吃筷子”说的是就餐工具,表示“用筷子吃饭”;“吃外卖”说的是就餐方式,与“在家自己煮”相对而言,且这已经成为一种表达与使用习惯了,是语义约定俗成的一个典型例子。由于英语是形态型语言,重形和,不怎么依赖语义,所以英语的词语搭配较繁长,而汉语重意和,语义紧凑有序,词语组合多简短凝练。
2.从词义规则上来说
主要包括两个内容: 首先,词语的理性意义限制了词语的搭配,要在不同的语境中选择恰当的词义,例如“踢菜”虽然符合词语搭配的语法规则(动词接名词),但不符合常理和习惯。因为“踢”[+用脚触击] ,可说“踢球”;“菜”[+可作食物的植物],两者并没有共同的语素特征,所以是错误的搭配,应该为用手来取菜,可说“夹菜”(pick up the vegetables)。其次,词的附加意义也限制了词语搭配,附加意义一般附着在词语理性意义上,这类搭配根据语境需要来使用不同的附加色彩,如“挤牙膏”,“穿小鞋”等。 汉语词语搭配较为固定,多为一一对应,而英语词汇因有较多的义项,搭配也比较宽泛 ,如英语中Play basketball/ games,汉语将play固定表示为 “打”,英语可都用play表示词组“打篮球、打游戏”。
(三)思维方式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直接体现;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活动,思维角度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9]。汉语注重主体思维,中国人在使用言语时常用“人”作主语,常常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事情,多感性成分且多用主动语态。英语注重客体思维,注重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通常让事物以客观的语气表现出来,多理性成分。例如下列对比:
(1)对于我们来说均衡饮食是件很重要的事。
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have a balanced diet;
(2)你出什么问题了?
What’s wrong with you?
我们可以发现例(1)的汉语用人做主语,表达“我们”的想法,而英语用形式主语“It is”来做主语,采用客观的叙述角度;例(2)的汉语用第二人称作主语,而英语用“you”作宾语,用疑问代词“what”作主语。可见,汉语注重主体思维,常用人作主语,主观色彩相对浓厚;英语注重客体思维,常用物作主语,趋向客观理性,可见,汉语注重主体思维,英语注重客体思维。
每一种语言都有特定的词语搭配方式,外国人初学汉语时,通常会直接从词义的角度出发,把词语对应地从母语翻译成目的语,由于种种因素的差异,往往会产生不恰当的表达。轻者会表达错语气,如表达陈述语气的“把书放进书包里”,用英语表达为“Put the book in the bag”,常会被外国人表达成命令式语气“把书放进书包”。稍重者会表达错语法,令汉语母语者摸不着头脑,如not有“不,不是,没有”的意思,汉语初学者表达“明天我不在家”(I won’t be home tomorrow)常会表达成“明天我没在家”,“不”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没”限于指过去和现在,不能指将来,“没”常用于客观叙述,否定某行为已经发生,“不”用于表达个人意愿[10],所以,在“明天”的前提下,不能用“没”。这是英语中习惯表达方式对汉语词汇搭配意义产生的负迁移影响。更重者会误解词义,造成歧义,例如汉语中的“东西(Something)”一词含义丰富,若外国汉语初学者仅仅从语义表面理解字词,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夸赞一件物品时可表达为“这件东西真别致(This thing is really chic)”,即表达是物品时,可说是东西;表示方向时,语义为东西南北,也可说是东西的方向;然而表达人的属性时,不可说“这人不是东西(This man is not a thing)”,这会造成语义上的误解,而可表达为“人不是物品(People aren’t things),人是有生命的”。英语母语者在学习汉语时,应多了解中华文化,不能将母语知识的规律生搬硬套于汉语中。因此,一定程度上,英语负迁移会对学习汉语的词语搭配造成影响。
四、英语母语者学习汉语词语搭配的负迁移偏误及分析
英语母语者在学习汉语时,产生偏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原因是由于母语负迁移(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依赖于母语知识,去理解并运用目的语)、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指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两方面的因素,在英语负迁移的影响下,英语母语者在学习汉语词语搭配时主要的偏误类型有:语义负迁移的偏误、语法负迁移的偏误、思维方式负迁移的偏误。
(一)语义负迁移的偏误
下面是英语母语者在学习汉语词语搭配时产生语义负迁移的例子:
(1)他到哪儿了?——我不会(误)
他到哪儿了?——我不知道(正)
Where is he?—— I don’t know.
(2)损害他人 (误)
伤害他人(正)
hurting people.
(3)这是个巨大的企业(误)
这是个庞大的企业(正)
It’s a huge enterprise.
(4)激动得跳了(误)
激动得跳起来了(正)
Jumping up and down with excitement.
在例(1)中,to know 可以译为“知道”和“会”,在一定语境下,“我不会”与“我不知道”是同样的意思,例如:(师)这道题请你来解答一下——(生)对不起,老师,我不会解答/我不知道怎么解答。英语母语者在不了解汉语在特定语境要使用特定的搭配时,会误以为“我不知道”与“我不会”在使用上没有差别,就容易造成语不达意的现象。在例(2)中,“hurt”有“伤害,损害”的意思,在汉语中“损害”是指一定行为或事件使某人的人身遭受到不利、不良后果或不良状态,一般需要补充一个宾语补足语,可搭配成“损害某人的利益”。“伤害”是指不法损害他人的身心健康,可直接用动宾结构说成“伤害某人”。英语母语者如果没有充分了解“损害、伤害”在汉语中的区别,会受母语知识的运用规律影响,直接说成“损害他人”。在例(3)中,汉语中的“庞大”通常用来形容形体、组织、数量极大 ;“巨大”通常表示尺寸、体积或容积极大,如:巨大的宇宙;规模或程度相当大,如:巨大的成就,说成“这是个巨大的企业”属于语义搭配不当。在英语中“这是个庞大的企业”表达为It’s a huge enterprise. 由于“huge”有“巨大、庞大”的意思,英语母语者可能会受其母语影响,不假思索就说出“这是个巨大的企业”的错误搭配[11]。在例(4)中,“激动得跳了”这个句子动词后面缺少一个趋向补语来修饰“跳”,语义表达不完整,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Jumping up and down表示“跳上跳下”的意思,而“跳起来”是汉语词语的固定搭配,所以只能说“激动得跳起来了”。
(二)语法负迁移的偏误
下面是英语母语者在学习汉语词语搭配时产生语法负迁移的例子:
(1)他写作业写得很马马虎虎。(误)
他写作业写得很马虎。(正)
He did his homework carelessly
(2)我想结婚她。(误)
我想和她结婚。(正)
I want to marry her.
(3)王主任让我把东西送到陈老师。(误)
王主任让我把东西送到陈老师办公室。(正)
Director Wang asked me to deliver the things to Chen’s office.
(4)你应该不走那么快。(误)
你不应该走那么快。(正)
You should not have gone so fast.
在例(1)中,汉语形容词重叠后不能再用“很”修饰,不能说成“很马马虎虎”,此处为副词“很”的目的语负迁移。在例(2)中,to marry是及物动词要接宾语,英语母语者因此容易直接说成“我想结婚她”,在汉语中,应该在动词“想”后面接一个连接词“和”,紧接着加上宾语“她”,最后把宾补“结婚”放在宾语后,即“我想和她结婚”。在例(3)中,send to 后边可以接指人的名词或代词,而汉语则必须需要接地点或代词,否则语义会不完整,造成歧义。在例(4)中,英语带情态动词的句子,要求否定词放在情态动词之后,表达成“should not”,而汉语要求情态动词放在否定词之后,表达成“不应该”,英语母语者容易形成母语负迁移,说成“你应该不走那么快”,在这方面,第二语言学习者要注意区分总结。
(三)思维方式负迁移的偏误
西方人倾向于抽象思维,而东方人倾向于具象思维,英语词汇往往是抽象词汇,只要符合句意就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而汉语词汇往往是具象词汇,需要考虑不同的语境下词语的语体色彩、语气强弱等因素。例如:我有充分的零花钱(误);我有足够的零花钱(正)I have enough pocket money.“enough”可译为“充分的/足够的”,都有“富足的”意思,区别在于“充分的”多用于抽象事物,如"充分的理由”,而“足够的”则多用于具体的事物,“零花钱”是具体事物,所以应该说成“足够的零花钱”,若英语母语者没有细细区分,则很容易造成母语思维负迁移。汉民族注重主观感受,因此汉语大多以人或有生命的东西为主语,多用主动语态,而英民族注重客体思维,多使用抽象名词或无生命的名词作主语,多用被动语态,例如:汉语表示“我的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语则说成“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our hometown .”英汉思维差异还表现在对相同的词汇有不同的文化含义,这也容易造成思维方式负迁移,例如汉语把“喝水多”叫“牛饮”,英语则说:“to drink like a fish”(像鱼儿一样喝水)。在汉语文化中“黄色”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象征着帝王的威严,因此皇帝登基也称“黄袍加身”,而西方文化中常用“紫色”象征显贵和尊严,如“to be born in the purple”(生于帝王之家);“to marry into the purple”(与皇室或贵族联婚) 等成语[12],再如英民族喜爱狗,把“幸运的人”说成“Lucky dog”,把“爱屋及乌”说成“Love Me, love my dog”,而中国人对狗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偏见,如“痛打落水狗、狗眼看人低”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英语母语者在学习汉语词语搭配时,不仅容易在语法、语义上造成偏误,还会因思维方式的差异而产生负迁移现象,所以英语母语者想要学好汉语词语搭配,还得多了解汉文化及思维模式。
五、应对策略
英语母语者在学习汉语词语搭配时,会比较广泛地出现英语负迁移现象,从母语到目的语过渡的过程中,一般会出现中介语,该理论认为中介语现象的不断发展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每个外语学习者都会通过中介语这一桥梁来习得目的语[13]。因此,英语母语者在学习汉语词语搭配时,自身要积极利用周边资源,正视迁移规律并积极利用母语正迁移。汉语老师在教授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尽量减少产生母语负迁移现象,从而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14]。
(一)更新语言学习观念
首先,汉语学习者要更新语言学习观念,刘润曾言“一个人如何看待语言,就会如何教授和学习语言”,只有自身重视对汉语的学习,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汉语的学习中去[15],况且用汉语准确地表达意思,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正确地使用汉语词语搭配。其次,汉语学习者应该主动培养学习汉语的兴趣,除了在课堂上汲取的知识外,还应增加汉语输入,培养汉语思维,例如可以利用汉语社会环境下的各种资源:扩大阅读量与见识面,多关注各种官方新闻媒体,或是多听听汉语歌曲、多看汉语电影,多和中国人交流,自己平时要观察、留意生活中常用的汉语词语的搭配,从而感知和使用汉语,促进汉语水平的提高。最后,汉语学习者要增强学习动机,明白学好汉语蕴含的巨大价值,并且要学会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够主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对学习的困难不能总是回避,敢于向汉语母语者求教、交流并学以致用,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不懈并持之以恒。
(二)正确看待母语负迁移现象,循序渐进展开教学
汉语老师应当以客观的态度看待学生学习汉语时发生的的负迁移现象,鼓励学生面对困难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引导学生多和汉语母语者交流,多积累、区分、识记固定的汉语词语搭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汉语的自信心和耐心。汉语教学要循序渐进,要符合学生学习上的认识发展过程,而且要考虑学生知识接受过程,即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同到异,从英汉语言的相同或近似处着手,选择从英汉语言的交汇处切入,逐渐向语言不同点推进 。
(三)采用“语块”输入的教学原则,营造汉语学习氛围
在实际教学中,汉语老师应当将汉字和汉语词语搭配结合起来教学,例如在讲解“照顾”一词时,应指出这个词既能作名词,又能作动词,作动词时,“照顾”是及物动词,“照顾”应该接宾语,常见句式有:照顾……人/物。作名词时常见句式有:得到……(的)照顾[16]。讲解完这些知识点后,就可以让学生用“照顾”来练习词语搭配,这样既无意之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积累了正确词语搭配。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应多用布置作业、小组合作、语言学习伴友的方式让学生多留意常用的词语搭配,鼓励学生处处学、时时学,逐渐培养学生运用汉语思维的能力,并运用于日常交际中。
(四)加强英汉词语搭配的对比和总结
王力先生曾指出外语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中外语言的比较教学”,汉语老师应当把“加强英汉词语搭配的对比和总结”作为重点教学任务,从与汉语关系较近的词汇入手进行比较,例如:汉语中的字母词(如X光、AA制、KTV、WTO);由英语借入的外来词(例如:沙发、巴士、的士、吉普车)以及英语词语中来自汉语的词语(如model模特、ballet芭蕾、party派对),这样会使学生有一种熟悉感,拉近他们与汉语词语的亲近程度。在英汉语言中,那些相同或相近的地方较易理解,主要是将不同点通过比较找出差异,避免母语负迁移造成的偏误和障碍。
六、结语
搭配问题可以说是语言的基本问题[17],本文以英语母语者学习汉语词语搭配过程中出现的母语负迁移现象为切入点,结合英汉两种语言展开论述,通过介绍母语负迁移的概念,详述英汉两种语言的搭配类型、偏误分析以及应对策略来研究英语负迁移对于非汉语母语者学习汉语词语搭配的影响。学习汉语词语搭配有利于非汉语母语者更好地掌握汉语,最终达到准确、规范、恰当地用汉语传递语言信息的目的[18]。
参考文献
- 王琳琳.母语负迁移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N].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第28卷第1期).
- 陈友兵.播卫民.母语负迁移下英语词汇学习策略[N].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1(第34卷第11期)
- 王秋云.词语搭配现象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R].2015K018,陕西:教育时空,2015.155-157.
-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6
- 吕英.英汉词语搭配对比研究[J].英语教师,2012年,第3期:63-67.]
- 申修瑛.现代汉语词语搭配研究[D].复旦大学:2007.
- 常雁.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及语言表达模式[J].北方论丛,2001年,第5期:111-113.
- 王敏.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系列之一:《欧洲文化渊源》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外语·外文 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上旬刊:74.
- 刘爽.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英汉语言对比.[J].文艺杂谈 文学教育,2019年,155.
- 褚佳.蒙古国留学生中级汉语词语搭配偏误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 彭小川.李守纪.王红著.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 董江.从语族思维看英汉语言表达差异[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外文,2014,12月上旬刊 :73-74.
- 黄丽凡.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文教资料,2018年,第27期.
- 党华.母语负迁移现象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表现及建议[N].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第32卷第3期).
- 李桂生.英语国家学生母语文化迁移对汉语学习的影响及对策[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4.
- 杨彦.英语词语搭配的学习价值及学习策略[N].赤峰学院学报,2017-10(第38卷第10期).
- 金贤珠.韩国留学生汉语动宾搭配习得情况分析及教学对策——以中高级水平的韩国学生为主[D].山东师范大学,2012.6.
- 税莲.现代汉语词语搭配原理与动宾裕配研究[D].四川大学,2007.4.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5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