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的佛家思想和世俗的人生观价值观

摘 要

本文以苏曼殊的佛教思想和世俗人生观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苏曼殊的成长经历对其世俗人生观形成的影响,其三入三出佛门的经历导致了苏曼殊佛学思想的萌芽和发展;其次,阐述了佛学思想和世俗人生观在苏曼殊心中的地位,包括苏曼殊“离相”的世俗生活及其佛学热情的消散过程及原因;再次,本文结合苏曼殊的文学作品论述苏曼殊的佛教情缘,包括山水之境的描写与禅意的结合,以及其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矛盾写法,并加以总结概括。

关键词:苏曼殊佛学思想世俗人生观 佛教情缘

引言

苏曼殊在佛家的道路上三次遁入空门又三次步入尘世间,本课题就是为了结合佛家思想和世俗的人生观价来研究其每次出家的动机和原因。是什么原因让苏曼殊明明怀有佛教的信仰但是不能坚持修行,却又在每一次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遭遇挫折时走向佛教,在寺庙里寻求困扰的消除。苏曼殊没有坚定的意志力,在心中世俗的欲望的驱使下,总会打破自己对佛教的信仰,随后再次步入尘世。在苏曼殊打破信仰在世俗生活享受的同时,心中又会后悔自己为什么不能在寺庙里坚定修行。苏曼殊的矛盾,不仅是体现在他对佛教的态度上,同时矛盾也出现在作品中,使得其文学作品中多了一种借禅语佛理表达虚无的东西。本文将结合苏曼殊的成长经历,从佛学思想和世俗人生观的角度来深入剖析这么一位传奇人物。

一、苏曼殊的佛学思想和世俗人生观的形成

(一)成长经历对其人生观的影响

苏曼殊出生于1884年,病逝与1918年,的原名戬,字子谷,小名三郎,更名玄瑛,号曼殊,广东珠海人。在人生短短的35年里,他的学术成就非常多,他集文学家,画家,诗人,翻译家的名誉于一身。曼殊的父亲苏杰生是一位茶商,苏杰文在中国有妻有妾,在日本另娶日本美女河合仙为妾,河合仙有个妹妹叫河合叶子,苏杰生爱上了河合叶子,与之私合,苏曼殊便这样以私生子的身份出生了。苏曼殊出生后,其父亲并没有娶苏曼殊的母亲为妻,自幼由河合仙抚养,苏曼殊的生母河合叶子就另嫁他人。当父亲决定带其回中国的时候,苏曼殊已经六岁了,但归国后的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养母的善待。

尽管在家庭成长环境中,苏曼殊没有得到应有的爱,但是其才学并没有因此被埋没,苏曼殊自幼聪慧,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这也是后来其取得众多成就的原因。苏曼殊擅长写诗作画,才学丰富,苏曼殊所创作的诗歌和小说等都在多种领域都取得了成就。此外,苏曼殊精通多种外语多种文字,在后来参加革命运动中,担任革新派的文学团体重要成员,其作品风格瑰丽与众不同,在当时极受欢迎。

人格中的一些稳定因素是可以遗传的,并且在一个人极早的时候就显现出来。在曼殊侄子苏绍贤的《先叔苏曼殊之少年时代》文中,记载了苏曼殊早年的一些表现,如“性孤特,与人罕语”这样的性情。苏绍贤在与柳亚子的通信中,有“据先祖母言,曼殊幼时罕与人语,然闻人谈论,或与其意见不合者,辄抗声致辩论,滔滔泊泊,必令人无可置樣乃已”。在《代河合母氏撰曼殊画谱序》中,有“吾儿少不聪明,兼多疾病,性癖爱画,且好远游”的字句。马以君所编的《苏曼殊年谱》中,也有“食量颇小,罕与人言”的记录。

也许正是这些早年的成长经历,在人格层面,苏曼殊拥有被僧人飘逸的生活吸引的夙慧及在儿童时期就抑郁敏感的性格。在家庭层面,苏曼殊的家庭似有实无,缺失的父爱母爱让其对家庭感到了失望。在社会层面,与两晋时期相似的儒家思想体系崩馈与人际关系方面的焦虑让苏曼殊无所适从。在重大挫折方面,苏曼殊早年遭遇濒死体验及年轻时革命理想受阻,让其变得更加容易产生出世之想。以上种种因素叠加起来,终于造就了苏曼殊的“生天成佛”。

(二)佛学思想的萌芽和发展

1、年少初入佛门

苏曼殊第一次萌生出家的想法,是在13岁那年,苏曼殊生病却被陈氏扔在柴房等死的时候。那时候家里没有一个人爱戴关心苏曼殊,唯一对苏曼殊存在着关心的父亲出差在外不知情,而远在日本的养母给苏曼殊寄的钱也被家里的人拿走了。生存希望渺茫的苏曼殊在那一刹那间,对生活失去了所有希望,所谓的家人,对他而言感受到的都是冷漠,而外人更是与苏曼殊毫不相关,正应了那句话“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在对生命失去希望的时候,苏曼殊却如有神助般活了下来。生命之火是重燃了,但是苏曼殊的心却黯淡了。世间的人对苏曼殊来说,都是各不相关的冷漠个体。13岁的苏曼殊,不想在这个复杂的尘世间生活,便选择了广州长寿寺剃发出家。。

苏曼殊第一次出家的原因,可以总结为:苏曼殊认为世间人情冷漠,不想在此停留,需要寻找一个远离尘世的地方,洗涤心灵,所以选择了出家。在寺庙的生活,虽然苏曼殊远离了尘世纷扰,但是对于从小就食不饱的他来说,寺庙里的饮食让其更加的难受。某天,苏曼殊捉住了一只鸽子,便把它烤来吃了,不料却被主持发现,苏曼殊也因为吃了这只鸽子打破了素食戒律,便被逐出佛门,自此苏曼殊的第一次出家走向了失败。

2、脱离红尘二入佛门

被逐出佛门后,苏曼殊回到了家中,但是在家里却依旧承受着家人们冷嘲热讽、白眼相对的生活。因此苏曼殊决定随表兄前往日本留学,便在1898年动身去了日本。偶然的机会,其去看望自己的外公,在探望的途中苏曼殊碰见了女孩菊子姑娘。此时的苏曼殊和菊子姑娘两个人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彼此一见钟情,两人都正值青春年少,情愫在两人心间发芽。年轻的爱总是来的猛烈又令人难忘,但是现实因素确存在着重重阻隔。就算是互相喜欢,苏曼殊们也难逃被家人拆散的结局。菊子的双亲因为不同意菊子跟中国人在一起,所以坚决反对她与苏曼殊产生恋情,同时苏曼殊的父亲也不允许苏曼殊和日本女子交往,同样反对他们谈恋爱。因为双方的家长都不同意苏曼殊和菊子在一起,年少的菊子受不了如此打击而得了抑郁症,最后她选择坠入海里,让大海带走她的生命。菊子的死对苏曼殊打击很大,也导致其终止了在日本的学习并且离开了日本。这一次的经历让苏曼殊意识到,这个残酷的世界,没有真正的爱与情的存在,就算有,世间也会有多种阻碍,让这些美好的东西消失,让人体会到深刻的痛,对于苏曼殊来说,当时的世界就是一座炼狱,容不得美好的存在。

在这次情伤后,苏曼殊又想遁入空门,他需要佛教安抚苏曼殊的内心,让内心得到治愈。再这样的情况下,苏曼殊选择了第二次出家,为了表明这次出家的决心,苏曼殊这次威胁让主持帮其剃度出家。不料,就算是用以死来表明的决心,也是不坚定的。苏曼殊最终是因为经常前往风花雪月的场所,游走于红尘女子之间,喝酒吃肉样样做而被逐出佛门。在这次出家失败中,我们可以看到苏曼殊本身的性格发生了一些变化,第一次的时候,苏曼殊年纪还小,单纯的因为心灰意冷而出家,后来也因为无法克制自己对肉食的渴望而被逐出。但是这一次,苏曼殊出家是因为失去了爱人,觉得世间已无美好所以出家,可是在出家期间,他到处寻欢作乐,处处留情,这与苏曼殊的初衷是截然相反的。在这种的现状下,苏曼殊的思想矛盾逐渐成形并且不断加深。至此,苏曼殊的第二次出家也正式宣告失败,依旧只能是红尘中人。

3、心系国家入佛门

苏曼殊的第三次出家,那时候正赶上了国家的革命热潮。当时身为青年的苏曼殊。革命热情高涨,积极地加入革命运动,并且在此期间发表了众多优秀的革命文章,其中还发文批评了袁世凯。苏曼殊宣传新思想,提倡民主、自由。但是当时苏曼殊却看到有很多革命人士用革命来打掩护,谋取个人的私利,有些人为了金钱和地位不惜出卖自己的国家。这个时候的苏曼殊感觉到尘世的混沌不堪,人心叵测,污浊混沌的社会现状让苏曼殊心灰意冷,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此时的苏曼殊是积极向上的,内心充满希望光明,也盼望着民主的到来,但是同一阵营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让苏曼殊觉得黑暗。因此,苏曼殊选择了第三次出家。这次出家非常短暂,几天后便选择回到尘世。

从这三次反复的来回可见,其实苏曼殊并没有什么坚定地信念,出家对于苏曼殊来说只是一个暂时可以让他躲避的场所,苏曼殊需要短暂地去逃离这个世间,并不是愿意真正的与世隔绝,这也是为什么苏曼殊出家失败的主要原因。

苏曼殊的性格中,并不能体现多少与佛教有关的东西。对事物热衷的态度,言行的不羁,对自由的追求,爱恨分明,这些都是苏曼殊的入世的性格。而内敛、节制、超然是出世者必然要拥有的性格。对于于革命,苏曼殊一生都热衷于此, “食”和“色”两大世俗欲望,也不断纠缠于此,一路留下情账孽债的不断堆积,也从而导致其日后致命的病患。爱与自由才是苏曼殊的世界中一切价值的核心。

二、佛学思想和世俗人生观在苏曼殊心中的地位

(一)“离相”的世俗生活

一直以来,苏曼殊的宗教生活也饱受争议,大致说来,争议在于苏曼殊是否真的在以狂放(如暴食和招妓宴饮)的方式在修行。苏曼殊是和尚,过晨钟暮鼓,读经化缘的生活才是正常的。然而苏曼殊不是,他之所以不完全投入这种生活,大概是因为受不了苦罢了。苏曼殊在惠州那次为众人所知的出家,只维持了三个月,临走的时候还偷了师傅的钱和师兄的度牒。但过不了正经的和尚生活却并不等于苏曼殊不修行。苏曼殊受曹洞宗衣钵修习南宗禅,南宗禅是主张重心不重形的,特别注重顿悟。所以也有一些研究者依此认定其狂放的行为,是另一种修行。将南禅宗发扬光大的六祖慧能也在《六祖法宝坛经》中给禅定的定义为‘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为禅定。若见诸境不乱者,是真定也’。

因此,关于苏曼殊的生活方式是否体现了一种“离相”,本文认为是存在争议的。苏曼殊退回到正经的宗教生活时往往是因为心情抑郁,在这种时候,从功能上而言流连瓦舍和回归宗教生活是同质的——都是为了排遣。事实上,不是所有南宗禅的僧人都流连瓦舍,饮酒食肉。本文认为苏曼殊的狂行与禅门修行的关系并不是正相关,也就是说不是狂放不羁的那个苏曼殊在修行,而是狂放之后陷入沉思与忏悔的那个苏曼殊在修行。禅门对狂放之风更加宽容,同济前辈更加狂放者有之,这使得部分研究者忽略或者是有意放过了苏曼殊非理性的一面。

苏曼殊过不了正常的僧人生活的另一个影响是苏曼殊必须另找经济来源。苏曼殊通常是和当时的知识分子一样,断断续续的从事教学和写作,不稳定的经济状况使苏曼殊的许多宗教活动推迟取消或者半途夭折了。比如《梵文典》不得付梓就是因为这样。从锡兰回国后,苏曼殊的第一个举动是找了个地方教书,教了差不多一年时间之后,苏曼殊赚了些钱但是很快到上海挥霍一空,虽然《梵文典》此后不久完成了第一卷,苏曼殊却没有钱去把它印出来。经济的拮据,也使苏曼殊和章太炎到印度去深入研究佛法的想法落空,这个想法筹谋日久,却一直在推迟。经济情况妨碍了苏曼殊在佛教改革方面进一步的举措,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苏曼殊的离相世俗生活。

(二)佛学热情的退散

在短暂的一生中,也有一段较为长的时期,苏曼殊怀有对佛教切实的热情,苏曼殊也曾试图对佛教经典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且也出版了佛学著作《梵文典》。苏曼殊也曾于章太炎一起探讨佛学,他们的讨论跨越从古至今,追寻佛学为何从汉唐到两宋间的由盛转衰,得出的结果是佛学衰微的主要根源不是外因,而是其自身。结论可以归纳为“法门败坏,不在外缘,而在内因”,通过此条来训诫佛门弟子的言行,佛门弟子自身需要自觉的 维护佛门信仰,清净自持,远离尘俗。

如果选择成为一名佛教徒,那么在心里就要对佛教有着坚定的选择,同时也要尊重佛法至高无上的权威。但苏曼殊做不到这样纯粹,他在阪依佛法的同时,又保持清醒像个局外人,同时代的弘一大师潜心向佛,而苏曼殊却将佛教作为肉身之居处,精神之托所。苏曼殊在寺庙的时候确实有过解除烦恼的期望并且也做过一些实际的修行,但其本身缺乏坚韧的修行定力,太容易动摇。所以,世俗情感的牵引之下苏曼殊常常放弃自己的信仰而做出与佛教规范相背的事情。

苏曼殊是一个不合格的僧人,但是苏曼殊又常常以僧人自居,苏曼殊在做僧人的期间做了太多犯戒的事,有时为了满足自己对世俗的欲望,可以将非常重要的僧衣都能丢弃。有段时间里,苏曼殊为了表示他的禅意,就连喝酒吃肉苏曼殊都要穿着僧服,众人劝苏曼殊改穿西装,苏曼殊坚定地拒绝了,认为这是苏曼殊对佛学热爱的体现,到后来,苏曼殊自己脱下了僧服,并对众人说,穿僧服实在是不方便吃肉喝酒。苏曼殊为了减缓痛苦而进入佛寺远离世俗生活,而当世俗情感引发的痛苦在佛寺的清静下消减了一些之后,苏曼殊又会选择回归世俗重新坠入世俗情感的万丈红尘之中,在这红尘中痛苦地翻滚、苦渡。

苏曼殊对于佛学的追求,既不是实用主义的佛学救国,也不是对佛教有着忠实信仰从而来加强个人修行。苏曼殊向往一些僧人的境界,却不能以自身的毅力达到,导致无法去进行正常的宗教生活。苏曼殊经济拮据,身心疲急,心理疾病的复发,导致了不可控制的狂行,狂行后的愧悔慢慢的导致了苏曼殊对佛学热情的退散。

(三)佛学思想和世俗人生观对苏曼殊的影响

虽然因为思想上的转变,人际关系方面的挫折和经济上括据,苏曼殊不再热衷于佛教改革和佛学研究,但私人方面苏曼殊仍然将佛教作为精神上最后的退守之地。一生坎坷之后,苏曼殊却无法退回到青年时期寻求精神支柱那个最初的阶段。这是一个悲剧,苏曼殊的勇猛精进本可以使其在修行上更进一层的。苏曼殊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才不断的在书信及小说中提到自己“学道无成,思之愧悔”。苏曼殊一生与佛结缘,曾为之努力修行,曾希求佛可以让之解脱,更曾因达不到佛门弟子的标准而愧悔,但他仍然自认为是一个诗僧。诗僧这一身份是苏曼殊从佛教的角度,对自己与佛的关系做出的定论,无论多么大的挫折也没有让苏曼殊改变这个定论。从诗僧的角度出发,就可以更好的理解佛教精神和世俗人生观对其作品的影响。因此,关于佛学思想和世俗人生观在苏曼殊心中的地位可以说是极高的,始终贯穿于其生命与作品之中。

三、苏曼殊作品中的佛教情愫

(一)山水之境的描写与禅意的结合

苏曼殊生活在现代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下,是一名禅门佛子,因此在苏曼殊创作的诗作和小说中,有很多情景都带有悟禅的内涵,就是在创作抒情诗的时候,也会融入一些“以情悟道”,“情中悟空”的禅佛文化寓意,苏曼殊所创作的这些诗词类作品被大众评定为“禅诗”。苏曼殊所创作的诗词意境都可以让读者感受到通禅的含义,创作风格和特点也如此,他所创作的诗词和绘画作品都是可以通过这些禅意来互相对照,这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契合点。

僧人形象也丰富的存在于苏曼殊所创作的绘画作品中。例如:孤僧、双僧、僧俗都共同出现在同一个画面当中,苏曼殊创作的绘画作品中,其中很大比重都是僧人形象的绘画作品。并且从苏曼殊的每副作品中都能看到“印禅”方印一封,这一点说明苏曼殊时刻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同时又是加深了绘画图片中禅佛色彩的一个标记符号。

苏曼殊的绘画创作中,不单单有自身独自创作的禅画,又与传统禅画的笔墨图式存在着内在传承关系,这是苏曼殊的绘画总体定位。其中“画中有禅”(基本每副作品中都会看禅僧出现)的作品,很多部分都有写实的成分(绘画中清晰准确的描画了僧人的人物形象),禅僧的描画主要目的在于苏曼殊要借画悟禅。

苏曼殊现存的一百零几首诗中,“ 吾”、“予”、“侬”、“一”、“独”、“ 孤” 这类字眼经常出现。《禅诗一万首》、《禅诗三百首译析》两书同时收入的《住西湖白云禅院》、《寄调筝人三首之二》两首诗词,都频繁出现了禅佛名,比如雷峰(塔)、斋罢、入定、庵前等等,正像两本书中的解析所提到的,两首诗都极为生动表现了诗僧苏曼殊在禅定状态下其心灵的通透和愉悦,这些诗词是中国禅诗集汇中难得的良作。

(二)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矛盾写法

苏曼殊曾经著作的小说,创作时期通常都是在辛亥革命发生以后,在五四运动发生之前,都是在国家处于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还有一些特殊的小说所创作的背景时代是在辛亥革命发生以前的清朝末年年间。那个时期的中国青年们,特别是女性,她们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下,自己不能完全独立在这个社会生存,这些社会现象都出现在苏曼殊当时创作的作品里,做出了详细的描写。例如小说《焚剑记》,那里面描写的阿兰就属于这个时期的女性生活现状。还有小说《绛纱记》里所创作的昙鸾和五姑人物,在家长的专制下她们都选则出逃,她们当时都是为了想靠自己的努力而争取到独立自主的爱情,继而出现逃走的人物描写。小说创作中的描写,都是说她们没有逃离社会制度的思想束缚,最后的小说结尾说的是,死亡或者出家是她们命运的结局。苏曼殊的小说具有积极意义是在于苏曼殊对封建思想的表现。相矛盾的是,苏曼殊的作品中存在着消极的爱情观又存在着悲情主义。其中苏曼殊的消极情绪较为浓厚,对思想自由的追求和资产阶级民主的不成熟给苏曼殊的思想带来了一些弊端,比如妇女穿着束腰、奢华消费、爱情观念不专一等现象缺乏正确的分析。

苏曼殊创作的小说数量不多,但是却在为数不多的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和塑造,描绘的角度是各有千秋。苏曼殊的小说(中篇《断鸿零雁记》、短篇《绛纱记》、《焚剑记》《碎簪记》《非梦记》等)创作和描写中,我们看到,差不多每一个男主人公的身边都会有不止一位女性的出现,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描写都汇集了真、善、美于一体,这些人物的塑造都是苏曼殊心目中理想女性的代表。

读苏曼殊创作的小说,可以从她对女性的描写中看出,他在书中将女性分为两个大类:一种是兼具中国传统德行美与学识美的“静女”类型;另一种是兼具西方现代女性思想 和自信美的“艳女”。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我们拜读苏曼殊的小说,仔细研读书中描写的女性人物形象,可以看到关于“静女”与“艳女”这两种女性人物形象,会以矛盾的方式并存与小说中,在一些主要女性人物形象的描写中,我们会从这些女性身上共同找到“静女”和“艳女”的特征,这些矛盾的女性人物思想集中在一个人物形象当中。但是如果我们想要从苏曼殊的小说中,单独从一个女性人物形象身上彻底区分她属于“静女”还是“艳女”,是比较困难的。这种矛盾冲突较强和反差较大的人物性格,在苏曼殊的小说中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辛亥革命失败之后,苏曼殊的革命气节和意志已经大大衰减,虽然还一直保持着需要继续革命的思想,但是消极思想在苏曼殊的意识里也有所发展。对于一些认识的尚不全面,让苏曼殊又产生了矛盾的思想,从而又留恋起某些封建道德来,苏曼殊同意“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并且对于妇女上学这一事,苏曼殊是持有反对态度的。对于妇女留学的问题上更是极其反对的,苏曼殊甚至觉得女子留学是儿戏之谈。从而可见封建思想对苏曼殊的影响是比较深的,也是因为封建思想影响深也就导致了苏曼殊反封建的思想运动的不坚定不彻底,在一些苏曼殊认识不全面的情况下,封建思想观念便会毫无保留地表露出来,同时痛苦和无奈在苏曼殊的思想中蔓延。

苏曼殊通过学习外文,然后对西方的科学思想观念也有所认识并且也接受了部分思想。在苏曼殊个人的思想上,中西两种文化传统都在苏曼殊心里互相交织着,但中国传统文化扎根很深,所以即使是苏曼殊接受了新思想但还是比较重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这种及其矛盾的心理和思想折磨着苏曼殊的内心,让苏曼殊的内心情感更加的焦灼和煎熬。苏曼殊在自己的作品创作中,希望能够融入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还想吸收和体现西方先进的进步思想和新鲜文化营养,因此在创作的时候十分的矛盾,很难在文化思想上达成统一。正如鲁迅先生曾经对苏曼殊的评价,苏曼殊的思想仍然保持着“旧式读书人”的模样。

四、结语

童年的食不饱衣不暖无人关爱,让苏曼殊在性格上存在着非常深的悲观主义。从小就没有感受过关心与爱护,导致苏曼殊精神上的形成了一种难以满足的情愫,长大后苏曼殊发觉这样的精神空虚只能通过情欲和食欲来填补。所以即便是在苏曼殊出家期间或者生命中的其他时刻,都十分热衷于青楼的风流生活,甚至是在苏曼殊死后,让人把自己安葬在杭州西湖的桥边上(历史名妓苏小小的坟墓也安葬于此)。苏曼殊非常沉迷与这种轻易就可以给人带来愉悦感的事物,所以在这上面的不断放逐自己沉溺于此。至于食物,苏曼殊对甜食的喜爱已经到了嗜甜如命的地步。也以为童年长期饿肚子的原因,成年后苏曼殊可以满足自己的食欲后,无法克制自己对食物的摄取,经常暴饮暴食,这也对苏曼殊的身体留下来很大的伤害。多次因暴饮暴食生病后,苏曼殊也不听从医生的建议,依旧暴饮暴食,最终35岁便英年早逝。暴饮暴食在很多人看来是苏曼殊为自己日后的死亡留在的祸根,其实这对于苏曼殊来说,是其仅仅能够抓住的幸福。家庭环境的原因让苏曼殊没有体验过爱和得到满足,所以在日后,但凡是苏曼殊能够抓住的能够得到的,对于他来说是幸福的东西,都会不计代价的贪婪。苏曼殊对佛教的漂浮,也许也是这个原因。佛家对苏曼殊来说,是归宿,苏曼殊需要有那么一个地方,让心灵可以回归,可以歇息。也是成长经历给苏曼殊带来的不定性,所以他没办法停留于此,苏曼殊要去漂泊,但是也贪恋这个归宿。

苏曼殊不管是做事做人或者是其作品,其实都会让人觉得苏曼殊在重蹈覆辙,虽然都是不同的事,但是苏曼殊始终给人反反复复矛盾的感觉。苏曼殊的思想是超前的,是觉醒了的知识分子,其对个性的解放和人格的自由不断地追求着。但是污浊的社会环境和腐败的政治制度,使苏曼殊不仅难以控制自己的欲望从而独善其身,而且还因为相互矛盾着的思想与社会格格不入。

苏曼殊在这短暂的一生中,都在不断追求地爱与自由的信念,这两股信念也在支配着其人生选择。苏曼殊满怀热血的参与革命运动,在自己的小说诗歌绘画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苏曼殊对爱与自由的追求,这其实也是苏曼殊留下的非常美好的品格。苏曼殊的浪漫主义又是别具一格的,苏曼殊的一生经历跌宕起伏,不同时期的环境造就了苏曼殊无限的悲观和摇摆不定的情绪,这些不同时期的心态和情绪同时也在苏曼殊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和尚这个身份对于苏曼殊来说是矛盾的,其更像是一个作品中具有禅意的文人。苏曼殊的矛盾和追求、反复的挣扎,其实都是内心的理想和现实纠结的结果。一个人能彻底醒悟的程度,在于他所经历过痛苦的深度。一件袈裟,终是外物。如果把苏曼殊看成一个文人,而不是佛门弟子,这一切就自然了。

个人思想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冲突是苏曼殊矛盾产生的根源。时代的发展就像一条长河不断向前流动,但人类是渺小的,流动的河水淹没了每个渺小的个体;汹涌的河水过后,世间的一切都被重新归位,但是历史长河的距离也在不断增长,而这一位充满矛盾的存在却在时代中被后人记住了。苏曼殊的小说和本人一样是复杂的,其小说都是两面性的辩证,这也给了我们可以从更多方面去解读苏曼殊。苏曼殊在时代上留下了个人印记,在其个人的思想上也留下了时代的印记。

参考文献

[01]赵冠舒.《多情漫作苏曼殊年忆——苏曼殊传》[J].读书,2020(03):178.

[02]张松才.论苏曼殊小说的女性人物形象[J].宜春学院学报,2020,42(01):95-98.

[03] 伏涛.南社情僧苏曼殊小说中的爱情观[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01):13-18+26.

[04] 罗立群,郑祝荣.苏曼殊小说的“双姝”模式与两难情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6(06):2-7.

[05] 张纪州.论苏曼殊身世的“难言之恫”[J].社会科学论坛,2019(06):86-96.

[06] 张伟.苏曼殊小说中的现代曙光[J].中国文化论衡,2019(01):198-207.

[07]黄元军.诗学的钳制:苏曼殊文学翻译变脸考辨[J].中国翻译,2019,40(04):50-58+188.

[08] 伏涛.从苏曼殊的书信寻绎其红尘悲苦与“失格人间”[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19,40(02):10-20.

[09] 刘维东.苏曼殊诗[J].美与时代(中),2019(06):160.

[10]慕江伟.走进复杂的灵魂——论苏曼殊传记的创作及其特点[J].现代传记研究,2019(01):97-110.

[11] 黄轶.还原起点:中国现代文学肇端于南社[J].河北学刊,2019,39(03):99-106.

[12] 韩宇瑄.浪漫与政治的歧途——以《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为中心[J].美与时代(下),2019(04):86-89.

[13] 吴秉勋.叙事学角度下中国小说从古典过渡至近代体现的独特性——以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的两个叙事技巧为例[J].厦大中文学报,2019(00):213-219.

[14] 肖伊绯.如果民国有“双十一”——看看张爱玲、苏曼殊、陈寅恪的“购物车”[J].书屋,2019(03):26-30.

[15] 张松才.论苏曼殊小说的男性人物形象[J].嘉应学院学报,2019,37(01):82-86.

[16] 牛学智.从李泽厚的现代思想结构看今天现代性批评问题[J].百家评论,2019(01):80-90.

[17] 牛学智.重读李泽厚及其“文艺一瞥”的现代性批评启示[J].宁夏社会科学,2019(01):206-212.

[18] 黄轶.百年已逝,我们何以要谈苏曼殊?[J].关东学刊,2019(01):68-76.

[19] 黄轶.苏曼殊任教金陵刻经处事迹考辨[J].鲁迅研究月刊,2018(11):77-86.

[20] 钟慧.基于吉迪恩·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苏曼殊翻译作品描述性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4):42-43.

苏曼殊的佛家思想和世俗的人生观价值观

苏曼殊的佛家思想和世俗的人生观价值观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3月15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6837.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3月15日
Next 2023年3月1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