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徐玉诺是五四时期的爱国诗人、新文学作家,早期创作出大量文学作品。诗歌的主要内容是生命的孤独感和人生的归宿、对故乡和自然的热爱以及批判黑暗社会,表现出徐玉诺深切关注“血与泪”的中原苦难与对“爱与美”的人生理想和美好追求。
探析徐玉诺诗歌的内容,有利于了解诗人在中原战乱下的艰难处境,进而分析徐玉诺在社会变革的生存体验和思想的演变。
关键词: 徐玉诺 诗歌 生命 自然 社会
一、引言
徐玉诺(1894年-1958年),原名徐言信,笔名红蠖,生于清朝光绪二十年,河南省鲁山县徐营村人,是五四时期著名诗人。1920年到1924年是徐玉诺文学创作的鼎盛期,五年间先后写了三百多篇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剧本,而诗歌的成就是较为突出的,代表作有《雪朝》和《将来之花园》。郑振铎在1922年版《将来之花园》卷头语结尾说:“玉诺总之是中国新诗人里第一个高唱他自己的挽歌的人。”[1]
将徐玉诺诗歌内容分为三类,一是诗歌中表达的死亡意识,徐玉诺极其关注人的生存、死亡,这是内心世界对生命的感悟;二是赞美大自然,以家乡农村为题材的作品,和寄情于大自然美好的田园风光,是徐玉诺寻求精神安慰的理想寄托;三是徐玉诺对社会底层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对于人间的苦难而感慨命运的不幸,这类作品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徐玉诺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河南新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一位思想深刻、感觉敏锐而又不失批判现实的热情的诗人。”[2]研究徐玉诺诗歌传达的真、善、美,从他的诗歌去感受诗人的那个年代“血与泪”的批判现实和“爱与美”的理想追求。
二、感悟生命
在动荡的黑暗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更加苦难。徐玉诺焦虑地思考生存的处境,艰难的生存体验和命运的不公,诗人对生命意识有着更深刻的感悟。
徐玉诺的诗歌强调个体情感,诗人通过写对个人命运和前途的担忧,引发对生命的思考。徐玉诺认为,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而死亡之后重获新生,通过死亡洞悉生命的真相,进一步反思生命的意义。因此,诗人写了大量感悟生命的诗歌,下面将一一进行分析。
(一)生命的孤独
“船”是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也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个人的命运也是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犹如船舶航行在浩瀚无边的海洋,不知道下一刻会面临惊涛骇浪或是狂风暴雨。因此,诗人思考社会的发展,探索生命的意义。如《船》:“旅客上在船上,是把生命交给了机器:在无边无际的波浪上摇摆着,他们对于他们前途的观察,计划,努力,及希望全归无效。呵,宇宙间没趣味,再莫过于人生了!”
在无边无际的海洋,飘泊流浪的旅客,他们的命运被交给了大船。在旅途中,旅客们未来的观察、计划、努力、希望都是无效的。所以诗人认为生命在浩瀚的宇宙间不值一提,人生也是毫无趣味的。
《晚霞》:“金灿灿的晚霞,更慈祥的照在海上,现出幻妙的,荡漾不定的 小小一只孤舟的影子。”当太阳落下,海鸥也不见了,海上的一片孤舟荡漾不定,在晚霞的照映下,形单影只。这也暗示着诗人这时的遭遇和心境就像这片孤舟,孤身一人在海上漂泊,在人生的路上孤独、寂寞,无人陪伴。
《小诗·三》:“生命是宇宙的顺风船,—不能做一一刻的逗留;总是向着不可知的地方。”这首诗和我们现在常说的“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很相似,海上的风浪使船不能停留在原地,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而大船最终会到达哪里呢?人们无法得知,所以船就会漫无目的地漂向不可知的地方。
这三首诗中,“船”是生命的象征。没有目标的船航行在大海,就像没有希望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个人在前进的路上,无法摆脱社会变革寻求个人的发展,这是个人命运的悲哀及对社会的担忧和无奈。
现实生活的孤独和无助,引发了徐玉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如《没意义的人生》:“一个渴望人生意义的人,他带着火一般的眼睛,赤着足跑遍了世界;他的呻吟是苦处,他的歌唱的无聊。他的眼睛晕花了,他的足骨磨透了,世界也找遍了,人生还是没意义;他的气绝了呻吟;无聊的歌声也唱不出来了。人生充满着没意义,他也气馁且疲倦了。”
全诗的最后出现的人类的研究者、老年的哲学家、小孩们,他们对人生意义都有不同的思考。研究者和哲学家爬上峭壁,站在十字路口,迷茫找不到方向;天真烂漫的小孩子,也嘲笑着说人生的意义在湖底的污泥中。即使眼睛昏花身体疲倦,遍寻世界也找不到希望。
徐玉诺对生活的态度是悲观和消极的,把在困境中的人类比作小鸟,幻想最终还是被现实打败,逃脱不了被困在牢笼的命运。还将人生人生比作悬崖上的枯草:“人生如同悬崖上边的一枝枯草,被风吹折,颠颠连连的堕落下来了。”(《枯草》)。
“对底层生活的艰难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因此对生活的绝望和生命存在的合理性有着更为深刻的质疑与否定。”[3]因此,诗人否定生命存在的意义,认为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从艰苦的生活经历升华出来的孤独意识,如何缓解现实生活的担忧和焦虑,徐玉诺对生命的归宿有了进一步的反思。
(二)人生的归宿
无处不在的烦恼和恐惧,让诗人感到绝望和痛苦。《跟随者》中诗人把烦恼看做是一条长蛇,走路时、割草时、睡觉时,睁眼闭眼都能看到这条长蛇。不仅如此,还像红线一般将诗人包围,像跟随者一般,尽职尽责地、一刻不离地跟随着。反映了诗人对生存境遇的无力感,还有被恐惧包围着:“世界上一切平安、宁静都是幻影;惟有恐怖是真实、普遍、存在的。”(《永在的真实》)残酷的现实总是截断人生的希望,无法躲避命运的悲惨结局。
既然生活的烦恼无法逃避,人生也是没意义的,诗人选择直面死亡。通过幻想死亡后,没有痛苦,一切归于平静。徐玉诺把天地所有的一切都归结于死亡,而人类最后也都是走向死亡的。如《小诗》:“当我把生活结算一下,发觉了死的门径时;死的门嘎的一声开了。不期然的,就有个小鬼立在门后,默默向我示意;我立时也觉得死之美了。”
诗人多次对朋友强调:“当我死了之后,千万不要哭泣。”(《我告诉你》) 死是可喜可贺的事,可以忘却烦恼,因为在死后的天国,是安详的、活泼喜笑的。
又如《生命》:当身体的气和血抽出时,被死亡的恶魔支配的恐惧已经消失了。在现实社会,“我”已经死了。但是“我的灵魂”去到了一个超现实的虚幻时空,“我的灵魂是平安的;在另一个地方,得到极浓厚极甜蜜的安慰。”
在中国人传统的印象中,墓地是阴森恐怖、荒乱凄凉的。而《墓地之花》描写了春光明媚、日和风暖的景象:墓场周围长满了青草,树上的果实也开花了,红色黄色的小花散发着香气,走在轻柔的草地上,内心是安静的。因此,诗人发出感慨:“墓下的死者呵!你们的床塌何等温柔,你们的枕头何等安适?年年又为你们的同伴送出香气来。”诗人也充满疑惑:墓下的死者是哪个时代的人呢?生活在怎样的社会环境?经历的生活是否是苦恼乏味的呢?但是死后的世界是如此幸福,所以想要宣告了同伴,大家都来到墓的世界。“春天更是绚烂,坟场更是沉寂。”走向墓地深处,追求现实之外的理想生活。
在徐玉诺看来,个人的努力并不能改变黑暗社会现实中人生的命运,就像海洋中的船、被困在牢笼的小鸟、摇摇欲坠的枯草,这便是个人在动乱社会的处境,生存受到极大的威胁。所以,诗人幻想通过死亡,脱离了现实的苦难和艰辛,摆脱了现实生活所有的奴役、压迫、不平等、战争……诗人赞美死亡,通过这种方式来追求现实之外的解脱和安宁。
“人不可避免地陷入其死亡中,他在这个实存的唯一中心内领会了生命,领会了生命,领会与穷尽一切可能性,一边用语言赋予生命以表达。这就是诗。当我书写死亡时,我其实是在书写生命我在我身上体验到一种精神死亡的过程,且留下了它的踪迹”。[4]徐玉诺不断地思考生命的意义与探索人生存在的价值,最后把一切归结于死亡,死亡便是人生的最终归宿。这种超现实的生死观,质疑人生的存在,以另一个视角去反观生命的意义。
三、赞美自然
对于孤独的人生体验和死亡的生命归宿,徐玉诺焦虑地想要摆脱生存困境。因此,通过与大自然的密切接触,构建一个梦幻的理想生活,成为徐玉诺拯救自我的方式,也是徐玉诺的精神的寄托。
在徐玉诺诗集中,有大量的写景诗。故乡的田野、山川、草原、树木、花草、鸟兽,都是诗人创作的源泉。在写景的同时,又通过这些景物展开丰富奇特的想象,文随心至,语言通俗直白,却能从诗中体会出诗人的思想情感。
这类赞美大自然的诗歌,跟随着诗人的脚步,欣赏诗人描绘的美景,在他的理想花园里感受诗人向往的自由自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生活。特别是有几首描写黑夜美景的诗歌,诗人在白天所经历的焦虑和担忧,在黑夜里自己独处时,感受到自然的美妙,赋予了诗人获得安慰与寄托,消除了疲惫与忧愁,在这个理想境地享受内心深处的平静。
(一)歌咏平凡的自然
徐玉诺善于观察大自然中平凡的景色,把一些小小的景物描写的非常细致,融入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如《小草花》:“米一般黄或红的小花,摺美了田边,山林;在百草丛中 偷偷的放出香芬。小小草花,纤弱的处女呵,你是失意者之爱人! ”小花小草是自然景物中平平无奇的存在,田野林间的小花并不夺目,却在众多草木中偷偷绽放,山花烂漫,且颇有暗香浮动的意味。这里诗人把小花比作是失意者的爱人,可以看出,诗人十分喜爱山林野花。
又如《春天》,这首诗中,描绘了一幅春天的美景图:树上的鸟在歌唱春天来了,有火红艳丽的花牡丹,有甘甜美味的小樱桃。田边的小草被雨露滋润着,在春风吹拂下扬起面孔,随风飘舞;小孩骑在水牛背上,一边放牛一边浪漫地歌唱。“倦怠的诗人走过,拈一拈他的眼泪,微笑荡漾在枯绉的额上;仿佛这……点缀了他梦景的美丽。”诗人看到这样美好的自然景象,虽然十分疲倦,但是内心得到了安慰和满足。
诗歌《我并不寂寞》的开头,诗人便说道:“虽说我孤零零的住在这无聊赖的荒野里,但是我并不寂寞。”从此来展开诗人在百无聊赖的荒野里欣赏夜景:“罂粟花像一只浓红的蝴蝶,石竹花像一些娇小的飞蛾。”这里诗人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有美丽翅膀的花,在草地上跳舞,在风中飘扬,一丝丝的柳条垂下来,抚摸着每朵花儿。第二段诗人将目光转移到池塘边,促织在杂草里奏乐,青蛙也在浅水湖中歌唱,还有从远处寺庙里传来的钟声。在寂静的黑夜夹杂着不同的声音,诗人的心,也随着渐渐微弱的钟声荡漾,接着借景抒情,诗人的思绪则联想到了经历了悲惨遭遇的亲人们,把现实生活的痛苦感受真情实感地流露出来。“可以明白他的诗所以这么自然,没有一点雕砌的痕迹,这么真实,没有一丝强作的呻吟。”[5]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还用了对仗、排比的写作手法,来体现了诗歌的整体美。
还有同样是写夜晚美景的诗歌《在黑影中》:“这一个树叶拍着那一个的声响,蟋蟀的凄楚,疲倦后的小鸟的密语。寂寞—莫名—的美妙哟!—黑暗的美丽哟!只有深蓝的点着繁星的天空,从林隙中看出渺渺茫茫的星光。”徐玉诺有着善于发现大自然美好的眼睛,能通过景物带来的感触,发现、记录着大自然的美。诗人细心地观察着身边细微的动静,将树叶、蟋蟀、小鸟的动态描写得十分灵动,加上深蓝天空中的繁星点点,像是与大自然景色融为一体,陶醉其中,身心愉悦。
在美丽大自然中,诗人还自由展开丰富的想象,如《小诗》:“太阳落了下去,山,树,石河,一切伟大的建筑都埋在黑影里;人类很有趣的点了他们的小灯;喜悦他们所见到的;希望找到他们所要的。”在这首诗中,诗人仅仅用了“太阳”、“山”、“树”、“石河”“小灯”这些简单的意象,通俗易懂,运用平淡无奇的语言描绘出了太阳下山后,万事万物都被黑影笼罩,充满神秘的色彩。而人们在黑暗之中点亮了小灯,寻求自己想要的。这是一种冲破黑暗,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期盼。又如《小诗》:“我的乱发乘风飘拂,发上的花儿纷纷飞舞。我的小指,万能而且神妙……能在汪洋的海洋上,划出一道大而长的桥。”在神秘的自然中,徐玉诺无拘无束地抒发自己内心情感,想象新颖独特,意境优美,在自然中中自由畅想。
(二)对故乡的眷恋
徐玉诺还写到故乡的美丽,小孩子的童真。在这类诗充满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和对自由的向往。“徐玉诺能用平白浅近的白话刻画出清新多彩的意境,这些意境恬静而和谐,充满了对大自然和故乡田园的爱,具有与自然融化的特点。”[6]如《枯叶》:“偶然拾起一片枯叶,便无心的衔在嘴里;他那朽酸而燥浊的味道,渗透我的心-激起一阵阵的悲意;立刻,送我到故乡的秋里。”一片枯叶,将诗人思念故乡的迫切心情激发出来,步履蹒跚,歌声也变得凄惨悲切。
同题诗《故乡》有两首。诗人回忆鲁山的山谷、田园:在山谷中,母牛和牛犊安静的在平原吃草,“我”和弟弟在旁边摆弄石头;在田园里,一方方的高粱地,周围有小溪河流,父亲在辛勤地劳作,“我”在小河嬉戏,同时帮父亲割草。与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四十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有异曲同工之妙。描绘了农村自然风景,描写了农人在忙碌劳作,还塑造了儿童天真烂漫、可爱的形象。关于儿童的诗歌还有《小孩子》:“我们的步伐,是小羊 在羊场上的跳浪;我们的歌唱,是小鸟 在树林中的流离;我们的心 浪漫而且狂热。”
在小孩子的世界里,不知道什么是国界、权力、法律、道德……有的只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世界,这也是大人们向往的世界。
这些写故乡的诗歌,描写了农村田园生活的场景,诗中描绘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村田园风光,这些都是诗人对故乡弥足珍贵的回忆。
叶圣陶在评价这类优美的诗歌说道:“与其说描写,还不如说他自己与自然融化的诗。这一类诗他异常丰富,都有奇妙的表现力,唯美的思想,绘画一般的技术和吸引人心的句调。”[7]
这类赞美自然的诗歌,充满了理想的浪漫主义色彩。小动物的歌舞、繁星点点的夜空、故乡的美丽、小孩子的纯真,组成了自然界优美的画卷。徐玉诺用丰富奇妙的想象,表达对自然的喜爱之情,传达出爱与和谐之美,这是诗人理想的生活蓝图。
四、批判社会
靠着想象死亡的美好来寻求解脱和在大自然中寻找安慰,让诗人获得了短暂的安宁。但是徐玉诺格外关注社会黑暗,“他的正义感和人道主义情怀,使他不能对黑暗的现实闭上眼睛,不能对现实的痛苦漠然视之。”[8]
中国人民处在一个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时代,在河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勤恳的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战争打破了这一切,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人们一直处在黑暗的笼罩下生活。
这位来自民间的诗人,细心观察广大农民的生存状态,谴责战争破坏家园、生命受到威胁、精神遭受摧残、希望被毁灭。关于批判社会的诗歌,诗人的创作情感是愤怒与绝望的,真实地揭示人性与苦难。
(一)战争导致社会混乱
关于描写战争的革命诗歌,有革命者俞昌准烈士的《到天堂去》,“我暂时不忍离开那苦难的 兄弟姐妹,我要帮助他们 冲破黑暗啊,创造光明!”[9]与劳苦大众并肩作战,一致抗敌;余祖胜烈士的《明天》一诗“我伏在窗前,让黑夜快点过去。……明天,是个幸福的日子,明天是我的希望!”[10]希望在黑夜过后,明天将会是幸福的日子,用乐观积极心态地去面对生活。诗人们身经历战争对家园的摧毁,给他们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如《火灾》:“没有恐怖—没有哭声—处女们和母亲早已被践踏得像一束乱稻草一般死在火焰中了。只有热血的喷泼,喝血者之狂叫,建筑的毁灭,岩石的崩坏,枪声,马声……轰轰烈烈的杂乱的声音碎裂着。”这首诗描绘了一片血流成河、触目惊心的场面:到处都是被践踏的尸体,不管白天黑夜,到处弥漫着战争带来的硝烟以及飞扬的尘土。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改变这种局势,脚下死的都是朋友和兄弟姊妹的身首,亲人朋友都逃离不了这场噩运。兵匪横行的黑暗社会对人民造成的沉重苦难,徐玉诺有着切身的体会,激发了诗人的愤恨。
诗人真实地记录着战争时期发生的事,直接记叙自己所看到的画面。如《叫我如何睡去》:“弟弟在死尸叠就的战壕里作战;父亲母亲避弹,躲在烧了房屋的墙角里;小孩们饿得受不住了,拨开被血泥糊着的眼睛,跑到白骨灰里扒弹壳,去到枪炮局里换饭吃。”《杂诗》:“在除夕的大街上,冷风刺刺地刮着踏碎的冰,极清冷,一个上年纪的乞丐,只剩一个空虚而且幻灭的破碗,什么东西都没有了。” 在这些诗歌中,诗人用大量词语写到了死亡、棺材、尸体等。弟弟死于战乱,父母躲在破烂的房屋,小孩们为了填肚子去死尸堆里挖弹壳,乞丐一无所有在寒冷的天气死去……
在险恶的生存环境下,面对社会的各种压迫,无力改变困苦现状的底层百姓,他们无法反抗命运的不公,生存受到威胁:“羊肉送进了衙门,羊皮羊毛便卖了,还敌不上宰税多!……家中没有一粒米,锅中水沸着!”(《农村的歌》)土匪、醉汉、官僚、赌棍、政客、落魄的教师……无论个人还是群体,在混乱无序的社会中,暴露出的人性弱点,是扭曲和麻木的。
《路上》、《疯人的浓笑》、《与愚笨的劳动者》、《人的世界》等大量揭露病态社会的诗歌,反映了战争导致的社会混乱。充满了诗人对生活艰辛的底层劳动者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官僚土匪的憎恨。所以在这类诗歌中,徐玉诺愤怒地批判黑暗腐败的社会,流露出对苦难现实的哀痛,揭示了在现实的压迫下,个体生存的不易与人性的麻木。
(二)农民生活的苦难
徐玉诺的故乡是河南的一个贫困农村,在军阀官兵、土匪强盗的摧残下,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在面临巨大灾难的同时,徐玉诺的叔叔徐海被土匪杀害,埋在沙场,弟弟许倬不知去向,姐姐徐然也去世了。面对家破人亡的情景,这种绝望的生活经验,诗人对黑暗的社会以及饱受摧残的农村有着更深切的体会,激发了诗人的文学创作。因此,这类描写生活黑暗的诗歌也有着独具特色一面:诗人将受到当时民主思想的影响与自身人道主义思想相结合,以愤怒的激情来痛斥黑暗现实,描写出最真实的生活经历。战争使人民群众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徐玉诺就是在血与泪的战乱时期走过来的。如《假如我不是一个弱者》:“假如我不是一个弱者,我要提只手枪走进故乡去;在那血烟飞溅,尸身满地,丘八,匪将,或者村长手下持枪的人们中间不分彼此的 战场上,我毁灭了他们;或者,他们毁了我!—自己;那总也是有意义的!”
《歌者》中的中年农夫可以看作是诗人的化身,立在昆仑山上做一个见证者,看到洋枪和刺刀杀死了自己的兄弟,白骨成堆,血流成河。即使是奋勇战斗、拼命挣扎,也改变不了生命被残害和践踏的事实。哀求神能给他一杯浓烈的酒,使人忘掉世间发生的罪恶,祈求明天,不再看到战争。“使那阴沉沉触目伤心的世界,不要来惊扰我吧!”(《哀求》)
《问鞋匠》这首诗以对话的形式,一问一答,问鞋匠忙什么、愁什么、苦什么,鞋匠回答世界充满了刺、泥、疽,他想方设法造出自己满意的鞋子。最后问鞋匠喜欢什么,鞋匠答道踏已经造出了“梦中鞋”。这时人们欣喜地想穿上这双鞋子。诗人在控诉黑暗的社会现状的同时,也热情地对未来理想生活寄予希望,从中体现了徐玉诺的爱国情怀和民主思想。
徐玉诺是扎根于民间的乡土诗人,对于农村底层的困苦生活比同时代的诗人感受更深。一直关注着黑暗的现实社会,诗歌创作扎根于描写农村生活,诗歌中一幕幕描写社会阴暗面的凄惨景象,揭露了兵匪横行的黑暗社会对人民生活带来的破坏和人民遭受深重苦难的恐怖的社会现状。
在这类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满腔愤怒写下战争的罪恶,同情不公平的社会对贫苦的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这特色不仅在于诗人取材于兵匪横行现实而别开生面地暴露了黑暗的中国社会,表现了深厚的人道主义和爱国主义;更重要的是,他的人道主义已不再是“五四”文学革命初期那种以旁观者的立场同情劳动民众的基调,他来自民间,是以广大农民的代言者姿态出现的。”[11]总的来说,徐玉诺体察出现实生活的苦难,肩负着诗人与农民的共同使命,反抗社会的不公,敏锐地批判着这个黑暗的现实社会。
五、结语
本文对徐玉诺的诗歌内容进行了分类,并对各类诗歌进行了分析。徐玉诺肩负着诗人的使命感,写个人命运,关注现实生活。诗人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生活体验的感悟,组成了诗歌的核心思想感情。用朴实的语言,赞美深沉热恋的故乡。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体现了徐玉诺柔情、浪漫的一面。诗人将内心的感受,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细腻的描绘出来。
徐玉诺作为社会底层乡土作家的代表,他的诗歌揭示出来的对人间苦难和人性扭曲的深切关怀,思考人生的存在与虚无,同时又在美丽的自然中,编织着小孩们的将来之花园。
总体而言,徐玉诺诗歌中感悟人生的孤独感和最终归宿、对平凡事物的赞美与对故乡的眷恋、批判黑暗的社会,感受那个时代社会的美与善,揭示出在丑恶现实的压迫下,农民苦难的生活,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相互交织的三类诗歌,构建了徐玉诺的诗歌之旅。
参考文献
海因、史大观选编.徐玉诺诗歌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2][8] 武新军. 诗人的苦与痛——谈徐玉诺的诗[J].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7(06):68-70.
[3] 高会敏.生命之书――徐玉诺与其诗文[M].山西师范大学,2014.
[4]〔德〕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M].范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7] 叶绍钧.玉诺的诗[J].文学旬刊,1922(39)
[6] 郭运恒. 论徐玉诺早期诗歌的艺术特征[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2):17-20.
[9][10] 陆耀东.中国新诗史·第二卷[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8.
[11] 韩爱平. 从民间走来的“泥土诗人”--简论徐玉诺和他的诗[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2(6):3-3.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6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