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芹十论》辛弃疾军事才能

摘 要

《美芹十论》又名《御戎十论》,是辛弃疾上书于宋孝宗的奏论。奏论中详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对宋金对立形势和军事斗争作了具体的分析。文章论述了金国当前外强中干的情况,鼓舞南宋朝廷抗金的信心,也陈列了多条强大南宋军队的措施与布置具体行军路线。将军事才能具体分为战略眼光、战略意图、治军能力、进攻谋划,从《美芹十论》中探讨辛弃疾的军事才能。同时奏论中的独特的军事伦理思想与针对民族歧视问题的思想,对现今的社会发展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辛弃疾;军事才能;爱国思想

一、引 言

辛弃疾以爱国词流传于世,但世人大多忽略了辛弃疾的军事才能。《美芹十论》共十个篇章,外加总序,共一万四千余字。系统完整地将辛弃疾的军事理论、军事思想表达出来,针对南宋收复中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奏论将金人的弱点表明,劝导孝宗不要一昧求和,同时不供岁币与迁都向民众表达朝廷的抗金决心,唤醒和提高宋朝臣的战斗情绪和胜利信心。根据前人失败的经历提出两淮地区是宋金之战必须要守住的重地。看到一支军队纪律性的好坏对战斗力的重要性,制定合理的军队奖罚制度激励将士。结合战争形势提到战争必争之地与战事起时具体的行军路线。

二、辛弃疾与《美芹十论》

(一)辛弃疾上奏前经历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官员、将领,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①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是影响辛弃疾一生的人。父亲辛文郁在其三岁时去世,辛赞担任起对孙儿的抚养任务。“大父臣赞,以族众,拙于脱身,被污虏官:留京师,历宿、毫,涉沂、海,非其志也。”②这说明其祖父辛赞在金朝出仕是“非其志也”。辛赞虽在金朝为官,却对祖国大宋忠心耿耿,“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③辛赞每每带着年幼的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江河,希冀有一天金国“挑衅而起”,以报兴国之邦。怎样的老师便会教育出怎样的学生,辛赞将自己没有实现的北伐抗金、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愿望寄托在辛弃疾身上。这也影响到了年幼的辛弃疾渴望收复中原的决心,为后续的政论文与诗歌创作打下了一个总基调。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年仅21岁的辛弃疾加入耿京所率领的起义军。第二年,辛弃疾提议归附南宋,耿京派辛弃疾与贾瑞南下向宋朝表达归顺意愿,宋高宗同意起义军的南归,并封辛弃疾为授右承务郎。⑤在辛弃疾带着高宗的旨意返回起义军途中得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死投靠了金国,辛弃疾仅带着五十人闯入济州金营俘虏了张安国,同时宣称南宋十万大军已在路上,劝告大家起义归宋,有上万人跟随辛弃疾回到了南宋疆土。此举震惊了南宋朝廷,而辛弃疾也开始在南宋的为官生涯。

1163年宋军在符离溃败,主战派的张浚等人逐渐被排挤出南宋朝廷,而就在此时朝中主和派占据了主动,第二年向金国议和签订“隆兴和议”。辛弃疾也就是在此时向南宋朝廷递交了针对宋金当前形势的《美芹十论》。

(二)《美芹十论》

《美芹十论》又名《御戎十论》,是辛弃疾最重要的一篇军事政论文。该书从第一论以至于第十论,无一不是精辟之论。同时,这也是一部很好的军事论著,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辛弃疾把《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列子·杨朱篇》记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⑥后人以“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在辛弃疾向孝宗进献《美芹十论》后,后人也将“美芹”作为忧国忧民、悲国家之颠覆的代名词。

《美芹十论》分为十个篇章,分别为《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致勇》《防微》《久任》《详战》,详细构建了从精神到物质再到军队管理的治国策略,陈述任人用兵之道。最后一步步地向孝宗展现了南宋进攻金国的战略构想,系统地表现了辛弃疾高瞻远瞩的战略方针与远见卓识,体现了辛弃疾高超的军事战略水平与军事谋虑。

《美芹十论》语言简练明了,一字一句都不无满腔的爱国热情。奏论的结构合理,分析敌国的形势鼓舞朝臣抗战之心,首先做好防御策略,保卫南宋疆土,最后强化军队战斗力进攻金国收复失地,层层递进,将一幅瑰丽的复国画卷展现在了孝宗和南宋群臣面前。整篇奏论善于使用用典手法,丰富而含蓄地向朝臣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论点有着充分的史事支撑,更容易使人信服。相较于词,辛弃疾的政论文同样有着很深的文学功底。

三、长远的战略眼光

(一)金国内部分析

前三章的内容主要突出辛弃疾的战略眼光。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要如何知彼呢,除了两国交战时互相安插的暗探,两军交垒时各自探听军情的斥候,还有一点是主将必须拥有一定的战略眼光。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的对决于官渡,此时的袁绍刚刚战胜公孙瓒,无后顾之忧,加上尽有河北之地,可以说是粮多兵众,而曹操却是处于前狼后虎的形势,北方有刚刚统一河北的猛狼袁绍,南边亦有荆州的刘表虎视眈眈,但曹操还是坚持与袁绍作战。因为曹操看到了袁绍作为主将上的性格缺陷,为人刚愎自用,领军上胆略不足,将士虽多但却指挥不明,于是集结两万兵力,向袁绍的十万兵力对决。在战局陷入僵局时,曹操坚守阵地,而袁绍占据优势却没看到曹操军兵少粮缺,士卒大多疲乏,依然与曹操僵持。而曹操却在数月战事中看到了袁绍军后方守卫薄弱,而发动士兵对袁绍粮草地乌巢进行奇袭,火烧粮草大破乌巢,最终以损失不过万的兵力歼灭了袁绍八万余人,一举统一了北方。为将者,不可只把目光放在当下的战场上,而更应该去观察战场的走向,去看到战场之外的形势。战场上要真正获得胜利,不仅仅是需要强大的士兵与源源不断的粮草,也需要一名能看到己方优势敌方劣势的将军。《审势》篇中辛弃疾则更为深入地去分析了形与势的差别,真正地看到了强大的金国背后的弱点。

在辛弃疾上奏《美芹十论》之时,正值主战派张浚在符离之战溃败,被撤去了枢密使职位,朝堂上下对于金国无疑是畏之如虎。因为在当时的南宋朝臣看来,金国拥有大面积的草原与从宋朝掠夺过去的土地,同时有着大量的财赋收入,草原男儿自古便英勇善战,南宋与金国再起战事无异于自寻死路。但正如上文中提到,真正的名将,不会只是流于表面,而是能够从敌人的强大的外表下看到其更深层次的矛盾。辛弃疾提出形与势的区别,形是实力的大小,势则是用兵的虚实,形可以用来显示威武,但凭借此还远远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辛弃疾形象地用了巨石与弓箭的对比来说服朝臣,巨石庞大得令人畏惧,弓箭论其重量不如巨石的千分之一,但巨石却不能像弓箭一样必然可以造成杀伤,它不为人所控,人可以躲闪,也会被沟壑和树木挡住。

所以辛弃疾认为金人的三大强势之处其实都存在着各自的弊病。

首先金人的强大无外乎有着广阔的土地,疆土辽阔可以拥有更多地人口更多地粮草,但辛弃疾看到其中的矛盾,土地广袤,那么势必会存在着割据,君王很难管理到偏远之地的疆土。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亦是“天高皇帝远”,广袤的疆土必定会带来的是难以掌控,无论是士兵的调动还是粮草的运输都会变得极其困难。且一旦内部用了动乱,各地便会相互纷争,会有各个割据势力蜂拥而起,所以辛弃疾认为金国地广虽是优势,但在战争爆发后,也可以变成己方的优势。

其次金人财多,朝臣们只看到金国的钱财多,但辛弃疾作为从金国回来的人,却清楚地认识金人的财富不过是不断地对人们横征暴敛,同时南宋上贡的岁币只有货币和布帛,无法用于供养士兵。而且一旦遇上战事,那么金国官府还会变本加厉地对人们进行征收,那么便会导致人们叛乱,后院起火了又如何正面抵御宋朝军队呢?只要战事爆发,便派出细作到金国内部散播反叛言论,那么金国不乱也会乱。

最后是金国的士兵众多,且大多英勇善战。而辛弃疾却提出金国的士兵实际上难以调动,易于溃散。先是作为沦陷区的河北、山东等地,汉人的地位在金国是极其低下的,常年受到金人欺辱,他们心中必定怀有怨恨,所以战场上不会与金人同心。而从沙漠征来的士兵则远在万里之外,路途遥远加上武器运输粮草运输等问题,金人的兵力其实并没有想象中强大得不可匹敌,他们一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作为《美芹十论》的第一篇,辛弃疾用他卓越的战略眼光,清楚地认识到金国内部存在的问题,向南宋群臣证明,金国并不是不可战胜。他没有将目光仅仅放在当前金国的国力上,而是去分析,为何金国拥有这么强的国力,但内部却常常内斗不止,就连他本人,也是由金国内部的汉人起义军中发展,所以他知道,天下不存在没有弱点的国家。金人“土地之广,财赋之多,士马之众”,但实际上“地虽广,其实易分;财虽多,其实难持;兵虽众,难调而易溃”。

(二)金国对宋态度

《察情》篇则真正地运用到了兵书上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自己的优势,明白敌方的短处,便可以做到百战而不会失败了,而这需要的是主将有着精准的战略眼光可以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也离不开暗探与斥候的努力。在第二篇中,辛弃疾明确了金人的“三不敢战”与“两个必战”,认为金人屡次进犯不过是在害怕宋朝。

第一个不敢战的原因是金国担心举全国之力进犯宋朝,有可能像商朝一样最终导致灭国,所以金国只敢派遣边军来骚扰我国,而这些士兵又如何会攻下宋朝呢?第二个原因则是依据目前的形势进行判断,海、唐、邓等州已经被宋朝夺回,这说明了南宋也有着能攻善守的士兵,金国的实力相较于之前有所下降。第三个原因则是金国后方有契丹人虎视眈眈,前方的汉人又不一定与其同心,所以这是第三个不敢战的原因。

而辛弃疾不单单只是一昧地唱衰敌方的弱小,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上疏皇帝请战的奏章中依然可以考虑到己身可能出现的错误。金人第一个敢战的原因是担心宋朝看出自己的弱点而断绝货币,迫于形势不得不虚张声势来假意进犯以获取既得利益;二是金人同时也在谋划着宋军有可能出现的漏洞,观察着宋朝出现的弱点以待全力进攻。

《察情》篇是在向皇帝请战,阐明战争要胜利则必须先明白敌方的战略意图,要明白他们是佯攻以好向我国获得资源还是还是在虚张声势地掩盖自己的弱小。辛弃疾明白作为主将,一定不要只看到一场战役的胜负得失,而更应该明白敌方真正的意图,根据“三不敢战”与“两必战”,宋朝是否可以选择主动出击金国,而不是被动地让金国选择是否进攻我国,这才是辛弃疾“察情”的真正意图。只有了解金国想要什么,才能做好真正的防守,才能真正的选择主动出击。不因为敌人虚假的声势而决定自己的进退,清楚洞悉敌军的意图从而将主动权把握在自己的手里,这才是辛弃疾所拥有的正确的战略眼光,才是辛弃疾所希望的“知敌之情而为之处者,绰绰乎其有余矣”。

(三)沦陷区人民对于金国威胁

第三篇《观衅》篇作为战略眼光的最后一篇,辛弃疾将自己富有远见的战略目光放在了金国土地上。做为在沦陷区出生的汉人,辛弃疾燃起归宋抗金的斗志时,便已经将所有能扩大宋军胜利的条件记在了心里。辛弃疾认为,金人在占领了宋朝的土地后,现在金国内部最大的问题,便是沦陷区人民的民心并不在金国上。

因为在沦陷区里,汉人的地位极低,往往被金人所欺辱,所以沦陷区的汉人并不是真正地愿意为金国所付出,反而是想要反抗金国。而往往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针对金国内部金人对汉人的种种行为,辛弃疾举了商朝与秦朝为例,民心向背很大程度地决定了国家是否还能继续存活下去,秦朝不得民心,二世而亡。同时根据自己的经历,向孝宗讲明在沦陷区中汉人的生活,仇视汉人,人民有不平之事向官府提出诉讼,最后获胜的往往是金人,汉人只能忍气吞声含冤受屈,种种此类现象,让辛弃疾更加明确了金国实际上不得民心,外表的强大只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辛弃疾明白,这些活跃在敌军后方的人民义军,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他们在与女真人长期的斗争中,有着坚定的意志,丰富的经验,只要南宋朝廷能对他们的反抗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那么他们就能与南宋朝廷里应外合,给予金国重大打击。⑦

所以辛弃疾向孝宗提出,朝廷只要在战事爆发时,让沦陷区的人们知道宋朝依然是他们可以投靠的国家,那么民心必定会向着宋朝,而这无异于向金国内部捅了一刀,不仅能为宋朝带来兵力,同时也会让金国陷入内乱。

有着长远战略目光的辛弃疾也许很早就想到了现在这样的情况,作为沦陷区汉人的他深深地了解他的同胞受到怎样的欺凌,而他也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向宋朝提出了一举三得的战略方针:一是能对金国内部造成极大地动荡,二是可以为宋朝增加一定地兵力,三是可以解放在沦陷区水深火热地同胞们。所以只要战事起,那么金国“彼不亡何待!”。

四、卓越的战略意图

(一)《守淮》前准备

一名出色的将领,要有着明确的战略意图,做任何的准备,起任何的战事,都是为了将领最终要获取的战术成果做铺垫。有着明确的战略意图,才能够更好地去指挥军队,主将不会优柔寡断,士兵不会因此迷茫。公元前354年,魏军围困赵国都城邯郸,在赵国都城邯郸受到围困向齐国求助时,孙膑作为军师,便已经明确了自己的战略意图,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向主将田忌提出:此时去救援赵国,极有可能会遇到魏军在路上伏击,不如趁魏国大军出击,去攻打防守薄弱的魏国都城,那么魏军必定会赶回增援,而此时在魏军归来路上设伏,必定可以大获全胜。而也正是这个出色的谋断,造就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围魏救赵”。孙膑在一开始便没有打算驰援邯郸,而是明确了进攻魏都,避实就虚,将被动转化为主动。辛弃疾的《自治》《守淮》《屯田》三篇,真正的战略意图自始至终只有一个,那便是守淮。

两淮地区在南宋是为淮南西路与淮南东路,这个地区的重要性在辛弃疾看来,是既可以互相协作防守,同时也可以互相牵制,是当之无愧的兵家必争之地。而为了守住两淮地区,不仅仅是需要朝廷派守重兵把守,同时还要兼顾许多方面。辛弃疾明确了自己“守淮”战略意图之后,从朝廷所要做的表率到粮草的囤积与运输,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将两淮地区牢牢把握在宋朝手上。

《自治》篇的核心思想是从上层建筑出发,辛弃疾要求朝廷作出表率,让百姓们看到朝廷抗金的决心。首先朝廷要做的便是断绝对金国上贡的岁币,其次是要迁都到金陵,不再依靠天险而居。在宋朝向金国每年上贡两百万余万缗钱币而这两百万相对于宋朝的赋税收入来讲不过尔尔,但辛弃疾认为断绝岁币最重要的可以振奋民众的信心,鼓舞士兵的士气。岁币虽少,但当宋朝年复一年向敌国上贡时,也表明了朝廷向金国屈服的意志,这样民众又如何能团结对外,士兵们又如何可以勇敢将兵锋剑指金国兵马呢。而要守住两淮,就要让两淮地区民众与士兵明白,朝廷与后方的百姓们,在抗金这件事上是不容置疑的,从心理上给予两淮守军与百姓勇气。其次是都城由临安府迁都至金陵,让民众与士兵看到朝廷背水一战的决心。金陵相对于临安来说,更接近两淮地区且没有天险而居,更为接近宋金战场。辛弃疾认为将朝廷迁都到金陵,既能让投降派无路可退在抗金这件事上一致对外,也能让士兵们更为直观地接收到后方来自朝廷的支持,士兵们知道如果他们一旦失败那么后方便是朝廷,在战场上也会更加地英勇而不畏死。同时民众也会接收到一个信息,连朝廷都不畏惧金国朝廷,将生死置于前线,那么作为百姓的他们也会更加地同仇敌忾,在征收赋税和粮食上一定不会遇到什么问题。

要守住两淮,辛弃疾第一件事做得便是自断后路,巨鹿之战中,项羽在度过漳水之后命令全军沉船破锅,让士兵们明白自己已无退路,为了生存而更为英勇拼杀。辛弃疾断岁币,士兵必定会受到鼓舞而更英勇,迁都金陵,士兵们会感受到朝廷的信任而更无畏。兵法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那么坚守两淮地区,辛弃疾首先做的事便是守住两淮士兵的“抗战之心”。

(二)《守淮》具体兵力分配

《守淮》篇中辛弃疾进入到两淮地区进行调兵遣将,辛弃疾吸取了前人在两淮地区的教训,认为宋军之所以在两淮处屡战屡败,是因为分兵防备之处过多,导致每个地方兵力过少,当面对金军时难免士气低落从而落败。

所以辛弃疾认为,不应该处处屯兵,而应该将重兵驻守在必须要守的地方,根据两淮地区的地形与金军往常的行军路线得出,将重兵驻守在山阳、濠梁、襄阳三次。辛弃疾的战略意图很明确,就是不再被动地等着金人的进攻来防守,而是将战场连成一线,敌人进攻三地之一时,那么那一地便要坚守而不出战,同时其余两地迅速出兵,拦腰截击金军。便是利用一地来对金军进行牵制,而另外两地主动出击在金军行军路线上进行骚扰拦截,那么金军必定会疲于奔命,胜利天平自然倾向于宋军。坚守住了宋朝的防御重地,同时可以策划反攻中原,两淮的作用在辛弃疾的谋略下发挥得淋漓尽致。

辛弃疾看得很明白,就是守可以互相牵制之地,不仅可以互相出兵驰援,且都是金军进犯南宋必经之地,守住这三地,便是守住了两淮,所以将重兵驻守三地,使两淮固若金汤的同时亦有反攻的机会。如果说坚守两淮是辛弃疾在纵观南宋形势后所明确的战略意图,那么镇守山阳、濠梁、襄阳三地便是针对守住两淮地区所要明确的战略意图。这三处便能出兵去对敌人后方造成威胁;其次可以集中兵力,不用担心寡不敌众而导致失败,最后还可以缩短淮海战线过长的问题,达到能攻易守的处境。将对敌战场做到充分的扬长避短,将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证明了辛弃疾的军事战略眼光足够独到,体现其卓越的见识与恢弘的气魄。

守城凭借的不是有着雄厚的兵力让敌军不够进攻,而是要凭借可以攻打到敌军必须会进行救援的地方,这样守城才会游刃有余。

(三)粮草供给及运输的解决

在提出守淮之前的“守心”,具体守淮的战略方针后,接下来就要解决战争中在后方不可忽视的粮草问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既然要守住两淮地区,那么为两淮地区提供可靠的后方粮草保障的是《屯田》篇中的核心思想。辛弃疾认为之前宋朝也有实施“屯田”方针,但受到的却是“于今几年,而曾未睹夫实效者”,经营筹划多年却没有受到实质上的效果。所以辛弃疾提出将沦陷区的投归军民安置于两淮地区,通过屯田让他们在此安居,通过田地让他们产生归属感,俸禄和升迁来诱导他们,既能增强兵力,也可以节省大量的粮食军饷,辛弃疾此举不仅考虑到如何解决国家的粮食问题,还可以解决投归军民的问题,多出上万能提刀上马的将士,彼此互为补益,可以说此举是一举三得。辛弃疾面对这些与他身份一样渴望回归祖国的军民,辛弃疾给予了足够的尊重与帮扶,同时也为自己的国家增强了战力,也解决了打仗时粮草问题。分配百亩良田,一部分粮食上缴国家,另一部分则留待自己,这不仅能给予投归军民在宋的归属感,为宋朝军队提供一大助力,同时也解决了两淮地区的粮食问题,省去了运输及粮食供养的耗费。

《自治》《守淮》《屯田》三篇是辛弃疾明确了正确的战略意图后,为了“守淮”所提出的种种措施。断岁币是给金人不得不战的信息,同时鼓舞三军士气,而迁都金陵则存在有金军随时会度过江、淮兵临宋都城下,宋不得不积极备战,士兵也会为了都城更为英勇;而同时重兵把守两淮地区中既可以互相牵制也可以攻击到敌国重要城池;最后再将投归军民安置在两淮地区,分配良田,既为两淮地区提供了兵力,同时也解决了两淮地区的粮草问题。既有心理层面上的鼓舞,也有军队调动的策略,同时还兼顾了后方粮草的保障。所以这三篇都是在为了守住两淮地区而在做各种各样的准备,就如同一个人有了目标,那么无论他在路上有何种作为,他最终要达到的都是他最开始的目标。所以辛弃疾在看到两淮地区的重要性后,着手去做好坚守两淮地区的准备并且上书孝宗,只要坚守住了两淮,那么金国便不敢再来进犯,“兵去而不敢复犯者也”。

五、严谨的治军能力

(一)制定法度规范将士行为

一个好的军队必须要有好的纪律性,才可以在战场上发挥出一百二十分战斗力,而这就极其考验为将者对下的管理。如同岳飞之与岳家军,在岳飞出色的治军能力下,岳家军被金人称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好的将领所率领的军队必定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

辛弃疾在上疏《美芹十论》之前真正带过兵的只有在金国起义作乱时所带领的起义军,宋朝的正规军实际上辛弃疾是没有领兵过的。但从《美芹十论》中的《致勇》《防微》两篇中辛弃疾针对如何鼓舞军队的士气,如何正确规范将领的决策中不难看出,辛弃疾本人的治军能力是首屈一指的。而从数十年后辛弃疾所建置的湖南飞虎军一直是沿长江的一支雄壮的国防力量也可以发现辛弃疾本人的治军能力是极其优秀的。

第七论《致勇》篇的核心思想便是要以法制军与朝廷对于军队指挥权的掌控。

首先是军队必须要赏罚分明,法度严明。而这个法度不仅是作用于士兵,同时也作用于将领。辛弃疾认为当一个军队法制不够严明,将士随意鞭打士兵,自己则寻欢作乐,而士兵在没有战事时饱受欺凌,真正打仗的时候也同样不会为国家出力,那么便会出现“将骄卒惰”的现象。军伍中地位极其不平等,将领们夜夜笙歌,士兵吃不饱穿不暖,主将们却寻欢作乐,没有战事还要让士兵为主将建造私室,使士兵多抱有怨气,这会使得将士之间产生矛盾。没有战事则平安无事,一旦有战事发生,那么这样的军队便会是敌军一碰就碎,又谈何保家卫国呢?针对这个现象,辛弃疾提出:对于将领,要严格规范将领的权利,不能随意鞭打士兵,不能私自劳役士兵,不可克扣士兵赏饷。同时朝廷统一衡量将领的功劳,让将领愿意为了军功而去拼命。让对于士兵,给他们的奖赏要发放及时,主将要对有功士兵加以慰劳,当众奖赏士兵,收拢士兵的心。这样便可以“骄者化而为锐,惰者化而为力”,整个军队上下才会团结一心。

相较于前人对于军队的管理大多是只针对士兵,辛弃疾提出将领同样也要规范其行为,制定了对于将领的奖励与制度,“致勇”不仅仅是致士兵“勇”,同时也要致将领“勇”,,使奖惩有理有据,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激励将士以便其在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辛弃疾对前人治军伦理思想的突破与开拓。

(二)巩固朝廷与军队之间的信任

其次是要朝廷能熟悉军队的指挥,避免产生猜疑。曾经作为起义军一员的辛弃疾深刻清楚,军队只有有了明确的指挥权,才不像一盘散沙。当时的宋朝军队的弊病在于“儒臣不知兵而武臣有以要其上”,因为文臣没有领兵能力,所以朝廷对于战场的形势只知道胜和负,完全是睁眼瞎,而武将在前线则依靠自身的本领向皇上求名求利,难免会引起君主的猜忌。所以辛弃疾提出,在每支军队派遣一名文臣设置参谋一名,与武将一起谋划战事,观察形势,但两者互不制约,指挥权依然属于武将,这样文臣可以了解到军队的排兵布阵,武将也会有所顾忌。这样在外的军队不会受到朝廷的非议与君主的猜疑,在内依然是武将拥有指挥权不降低军队的战斗力。辛弃疾看到了岳飞的结局,清楚地认识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对武将与君主之间最大的猜疑,要让君主放心,那么就必须要让朝廷真正看到武将的忠心,所以由朝廷派遣文臣随军,既能消除猜疑,同时也能制约武将,才能更好地抗金。

辛弃疾通过对南宋军队的观察而能提出两套切实可行的治军方案。对下,将领与士兵都要有自己的规章制度,而不只是将领去规范士兵,将领本身同样也要端正自己的行为。对上,要朝廷派出文臣,武将配合,在不影响军队指挥权的前提下,让朝廷与武将互相信任。主将既可以约束下属,同时自己也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最后还不要让朝廷所猜疑,这才是一支所向无敌的军队,而岳飞的军队都完美地做到了前两点,但最终还是免不了受到猜忌而失败。辛弃疾本人的治军才能在《致勇》篇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有着极其出色的驭下能力与自省能力。

六、清晰的进攻思路

(一)进攻山东的必要性及策略

前九篇辛弃疾是在让孝宗和南宋提高抗金信心,让孝宗做好将重地两淮防守好,让军队整顿纪律性,那么在这最后一篇《详战》中,辛弃疾便彻底露出了他的獠牙,一切的铺垫都是为了收复中原,那么这最后一篇,必然只能是《详战》。

“详战”的意思在《美芹十论》中解释为“详其所战之地”,为将者必须熟悉战争所在地的地理环境。首先山东作为辛弃疾出生的地方,辛弃疾对山东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山东常是起义作乱的地方,“天下有变而山东亦常首天下之祸”,一旦发生战事,山东百姓一定会呼应南宋,在内部扰乱金国,那么山东便更容易攻下。而且山东百姓英勇顽强,“山东之民劲勇而喜乱”一旦能成功收复山东,便等于多了数万兵力,那么宋军便能平添一大助力。其次山东也是南宋需要收复失地必须要攻占下来的地方,只有攻下了山东,才能接着攻下河北,才算是收复中原。所以在主将辛弃疾眼中,山东是一个容易攻取并且又极其重要的地方。只要夺取下了山东,那么第一个好处便是可以收复中原;第二个好处是可以夹击狭小的关中之地;第三个好处是可以引导沦陷区的汉人反叛。辛弃疾清楚认识到山东是金人的“头”,而燕山等关中之地是金人的“尾”和“身体”,而只要拿下了“头”,那么对于这一场对金国的战争来说,就已经是胜利。

在认识到山东的重要性后,辛弃疾制定了详细的对敌策略。以“声东击西”为主,关中、洛阳、京师三处是金人所认为的战略重地,那么可以派出重兵假意进犯这三地,大张旗鼓虚张声势,那么他们的兵力必定大部分集中在这三处,那么山东便会空虚。此时再派数万兵力去山东诱使山东义兵反金,山东不攻自破,无人再敢与王师抗衡,再派兵到敌军后方进行偷袭,让金人知道这次收复中原的意志坚定,他们自会慌张,之后王师与义军直捣燕京,金人灭亡之势便已无力回天,辛弃疾结合自身经历,提出山东百姓自有抗金传统,采取兵法上的声东击西,所得出的一个克敌制胜、详尽周密的作战方略,如果按此行动,那么陆放翁笔下的“王师北定中原日”指日可待!辛弃疾没有再从精神层面去鼓舞孝宗,鼓舞朝臣,而是阐述自己的作战方针,夺取山东以攻燕京,佯攻洛阳而策反山东,都可以看出辛弃疾卓越的军事才能。

(二)海陆配合及避实就虚战法

《孙子兵法》有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辛弃疾提出将稍弱得南宋水军投入抗金战场,以较弱的兵力去牵制住金国的主力军队,再以山东的军队及精锐部队对金军进行奇袭,那么胜利便会偏向于宋朝,如同田忌赛马,将己方薄弱的兵力用以牵制,埋伏一支强大的奇兵出其不意的对敌军进行偷袭,而这实际上就是避实就虚的战略方针,避开或牵制敌国的强大军队,从敌军防守较为薄弱的地方进行袭击,那么胜利便会偏向于宋军。唐太宗也曾提到“每战必使弱常遇强,追奔数百步;强常遇弱,自背攻之,以是必胜”,辛弃疾认为天下之势,都是避实就虚这个道理。所以辛弃疾将南宋攻下山东后的下一步计划都已经思虑周全,将山东军当成奇兵,兵书与现实相结合,才能制定出如此详细周密的作战方针。

最好的防守便是进攻,辛弃疾的梦想便是有朝一日能够收复中原,而要收复中原,便必须主动对金国发动战事,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将失地收复。最后一篇《详战》篇,朝堂上的青年儒生将笔化作军旗,率领大军直取山东!辛弃疾将山东作为宋朝对金反抗的第一仗主战场。

身为主将,辛弃疾能看到山东的重要性是“其形易,其势重”。遣兵思路是首先假意大举兵力与三处,吸引金人派遣大量兵力驻守,这时山东兵力便会空虚,而要取得山东,只要王师登高一呼,山东百姓自会“开门迎降,惟恐后耳”。接着派战斗力较弱的南宋水军牵制住金军主力,而派收服的山东军进行突然袭击,将河北失地收复。最后把金军逼在狭小的关中之地,直取燕山。进攻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分析透彻,完美结合了南宋的现状与兵家史书,清楚地向孝宗表达了南宋复国战略。

七、结 语

辛弃疾以词学闻名于后世,过于出彩的宋词掩盖了他同样出色的军事才能。虽然以往有学者在探究辛词中的爱国思想也有涉及辛弃疾的军事思想,但《美芹十论》却完整地表达出了稼轩的思想抱负、军事才能、军事伦理。书中表现出了稼轩长远的战略眼光,卓越的战略意图,严明的治军能力以及清晰的进攻路线,无一不在反映这位后世评为“词中之龙”的稼轩即使在战场上同样也会是一名军事大家,而最让我钦佩的是此时的稼轩年仅26岁,年轻有为用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书中所提出的方针策略和具体方案,从精神到物质再到战略部署,象这样周密而又切实可行的收复中原的作战方针,在历史上是极罕见而可贵的。稼轩首先是做为一名将领,其次才是词人,虽然他的诗词创作成就远远大于他作为将领的成就,但其实在辛弃疾从一开始,他的抱负便是收复中原平定河山,他的梦想是上阵领兵,扬鞭于战场,歌词创作是他表达志向的创作,真正能完成他梦想则是他满腹的治国抗敌计。他对于政治军事的议论,立意高绝,分析透彻,内容深刻,从精神层面的激励到具体措施的主张,这名南归的青年,是真心实意的在为南宋谋划,是一名实干家,是真正想要将自身所有的本领付诸于战场。辛弃疾热切地关怀着祖国的命运,希冀贡献个人的智谋以拯救祖国,拯救那些在侵略沦陷区水深火热的人民。稼轩有着超前的斗争计略与运筹帷幄的的大将才干,他的军事才能不应该被埋没,《美芹十论》也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在当时年仅二十六岁的他所展现出来的爱国思想值得我们现当代的青年学习,爱国不分大小,二十六岁的稼轩便已经向孝宗展现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我们也应该尽自己所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美芹十论》中也有着许多先进的军事伦理思想,在当今社会值得借鉴。

①余芬兰. 《美芹十论》对《孙子兵法》的继承与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2014.卷6.

②(宋)辛弃疾美芹十论[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5卷4.

③(宋)辛弃疾美芹十论[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5 卷4.

④诸葛忆兵.《听诸葛忆兵教授讲宋词:英雄词人辛弃疾辛赞》[R].中国人民大学 2019.

⑤余芬兰. 《美芹十论》对《孙子兵法》的继承与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2014. 卷6.

⑥关锡耀(KWAN Sikyiu).辛弃疾与南宋君臣关系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7.卷6.

⑦傅秋爽.《美芹十论》与辛弃疾的政治军事才能[J].河北学刊,1993(04):94-99.卷3.

参 考 文 献

[1] (宋)辛弃疾《美芹十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5卷4.

[2] 余芬兰.《美芹十论》对《孙子兵法》的继承与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2014.卷6.

[3] (宋)辛弃疾美芹十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5卷4.

[4] 诸葛忆兵.《听诸葛忆兵教授讲宋词:英雄词人辛弃疾辛赞》[R].中国人民大学, 2019.

[5] 余芬兰.《美芹十论》对《孙子兵法》的继承与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2014.卷6.

[6] 关锡耀(KWAN Sikyiu). 辛弃疾与南宋君臣关系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7.卷6.

[7] 傅秋爽.《美芹十论》与辛弃疾的政治军事才能[J].河北学刊,1993(04):94-99.卷3.

致 谢

大学四年生活已近尾声,虽然因为疫情的影响大学生活有些许影响,但人还是要不断往前。当我完成这篇毕业论文时,我收获良多,感慨良多。

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林文老师。他为人随和友善,治学严谨细心。从论文的选题、定题开始,到论文的框架构建一直到最后论文的反复修改、润色,林老师字斟句酌,始终认真负责地给予我严谨且细致地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皆得益于林老师的耐心指导。林老师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将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同时,感谢四年来中文系的老师们,你们的谆谆教诲,我将怀揣于心、努力前进。

浅析《美芹十论》辛弃疾军事才能

浅析《美芹十论》辛弃疾军事才能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2年12月13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5068.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12月13日
Next 2022年12月1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