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对陆焉识自由追求意识的探索

严歌苓作为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曾创作了一系列追忆历史特殊时期的作品,她的作品《陆犯焉识》自问世以来就被称为她“最具颠覆性的”作品。《陆犯焉识》以深远的济世情怀将知识分子陆焉识的命运铺展在政治这块庞大而坚硬的底布上,检视了残酷岁月里声明可

  引言

  《陆犯焉识》是严歌苓追忆历史特殊时期的系列作品之一,作品将男性作为主要人物,一改之前以女性为主要对象的模式,并将知识分子陆焉识的命运起伏变化作为描写的侧重点,讲述男主人公因身份不断发生变化导致命运不断发生错位的坎坷人生。陆焉识曾多次面临着人生的抉择,起初为摆脱继母和婉瑜无形中的束缚,他以和婉瑜结婚为契头,出美留学;之后在重庆任教,他厌恶与婉瑜的捆绑婚姻,与韩念痕相识相恋;再然后被判为“反革命”、流放西北大荒漠,他一改知识分子的形象,表面结巴、装傻、见风使舵,实则内心渴望自由生活,甚至为追求身心的自由精心策划逃狱;最后经历劳改生活,慢慢的发现婉瑜才是他深爱之人,在短暂的家庭生活后带婉瑜的尸骨回到他精神自由之所——西北大荒漠。严歌苓在《陆犯焉识》中展现了陆焉识在特殊环境下所面临的人生坎坷,也赋予了与男主人公在同样特殊境遇下的有识之士坚守信念的形象。

  一、人生困境

  严歌苓在《陆犯焉识》中讲述陆焉识围绕着摆脱束缚、追求自由展开的一生。作品通过对焉识徘徊在自由与束缚之间的描写,反映以焉识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因为陆焉识思想上既有西方自由思想的精髓,又隐含着中国传统思想,所以注定了焉识的人生悲剧,注定他无法彻底摆脱掉束缚去追求自由,只能在徘徊中寻求出路。男主人公所面临着的家庭、婚姻、事业、前途上的困境正体现着他人生的悲剧。

  (一)家庭困境

  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将自由主义思想带入国内,部分新时期的知识分子受到自由主义思想的熏陶。陆焉识虽是上海大户人家公子哥,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熏陶,但他骨子里有自由主义的精髓,又因家庭现状和政治环境的压迫,最终走上追求自由、摆脱束缚的道路。陆焉识的束缚始于继母冯仪芳。恩娘在焉识的父亲去世后,对焉识利用讨好最终留在陆家,她时而柔弱可怜,时而巧言妙语,将焉识看做她在陆家唯一的依靠,不仅对陆焉识巧言善诱,还将自己的亲侄女带来困住陆焉识。陆焉识十八岁第一次见到冯婉喻后,本能地产生排斥感,却在恩娘打得一手感情牌下无奈妥协,只能迎娶婉瑜。恩娘在长期缺乏安全感的生活下,容易患得患失,但她聪慧机智,懂得如何获取和如何放手,所以当陆焉识提出去X留学时,恩娘突然意识的自己后半生最重要的男性要离开自己了,她“悬空的手慢慢掉下来,肩膀垮的没有了骨头似的。接着还有什么呢?就是哭。恩娘的脸空着,两眼空着,任泪珠往骨牌上砸”[1],她也在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情愿后对陆焉识放手。恩娘对于陆焉识来说是无形的束缚,在冥冥之中将无形的压力施加于焉识,将种种他不愿不想之事施加于他,成为婉瑜和焉识婚姻之间的阻碍者,扼杀了男主人公的爱情自由。恩娘作为旧社会里成长的女子,骨子里有其保守性,重点体现在她把婉瑜当作囚禁焉识的工具和对焉识异常情感的第三者。正是有了恩娘的存在,才有婉瑜和焉识爱情的背离。

  (二)婚姻困境

  如果恩娘带给陆焉识的是无形的束缚,那么冯婉瑜带给陆焉识的就是“一把有形的大锁,锁住不安分不老实的陆焉识[1]。对于冯婉瑜,陆焉识曾说:“婉瑜是他寡味的开端”[1]。迎娶婉瑜是陆焉识人生开始悲喜循环的开端,也是焉识寡味的婚姻生活开始的标志。冯婉瑜和陆焉识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的受害者。冯婉瑜是家庭生活的牺牲品,也是年轻守寡的姑母嫁进陆家维持自己身份地位的工具,她可悲地成为恩娘控制欲与焉识自由主义矛盾中相互斗争的牺牲者[5]。陆焉识面对摆脱不了与婉瑜成婚的命运,面对家庭和婚姻的束缚,他意识到在这样的生活下他将彻底失去人生自由,所以他只能用“糖精笑容”面对婉瑜,封闭自己,保守自己内心的自由,他也利用她们的爱来为自己的追求奠定基础。婉瑜虽对陆焉识一见钟情,但她并不是焉识心中渴望的爱情自由的婚姻配偶。对陆焉识来说,最好的婚姻状态是自由恋爱,面对婉瑜的强行进入,他无法接受;对于望达和韩念痕的激情懵懂却才是焉识所渴望的爱情。世上皆如意之事有几般,对陆焉识来说亦是如此。婉瑜对陆焉识从深爱开始,焉识对婉瑜从无爱发端,两人思想上天壤之别,心与心之间无法产生共鸣,导致婚姻曾一度成为焉识人生道路上的阻碍,追求自由的牵绊。

  (三)事业困境

  陆焉识出身于大户人家,接受良好教育,智商超群,聪慧倜傥,个性张扬激越,不谙世事。陆焉识本能拥有自己的一番事业,但因其满怀知识分子的独立、耿直、正义,面对教授明目张胆地窃取他的学术研究时,不愿为他人做垫脚石,想自己做学问,选择结束一心追求的自由生活;后又因其性格免不了受人构陷,在凌博士和大卫·韦拉帮结派之间坚守独立的人格,最终成为凌博士和大卫·韦文斗的牺牲品。在知识分子贫乏的年代,很多知识分子无法洁身自好,只能顺应时代的潮流,为求事业展开勾心斗角的角逐,表现知识分子虚伪、自私的一面,而陆焉识就像一颗“遗珠”,保持中立,不与“伪知识分子”同流合污,坚守自我。鲁迅曾说:“在人人都说假话的年代讲真话,在人人麻木的年代拥有充实的心灵”,男主人公就是这句话最好的体现。焉识坚守信念、坚持自我,但也因此付出沉重的代价,第一次被判为反革命在重庆关押两年,第二次在“肃清反革命运动”再次被捕入狱经历二十多年的牢狱生活。在战争年代,渊博的学识和张扬的个性并没有给他带来良好的事业机遇,反而让他陷入更深的困境,难以自拔[6],导致他拥有思想自由却失去人身自由。

  (四)政治困境

  如果说家庭的束缚、事业不顺是陆焉识人生中的一道小沟渠,暂时阻碍焉识前行,那么被判为反革命则是他人生的致命打击。社会的发展与政治是紧密相联的,学术也离不开政治发展。作为新时期的知识分子,陆焉识在被判“反革命”后长期受政治的压制,彻底失去人身自由,也失去了他的姓名和知识分子的尊严。正如他被囚禁一样姓名也同样被囚禁,“陆焉识这个名字在此地是被收藏起来的”[1],失去姓名的焉识沦为老几、老陆、278,一改知识分子的儒雅、讲究、真性情,成为与杀人犯梁葫芦、强奸犯谢队长、警察局长刘胡子无异的犯人,留下的只有属于他的独特代号。在西北大荒漠,男主人公失去的不仅是他的姓名,还有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自尊、骄傲。二十多年多年劳改生活,面对严寒、饥饿,陆焉识可以吃梁葫芦领来的尸首的粮食;面对梁葫芦被“加工”,他为了不引火烧身选择隔岸观火;面对邓指导,他察言观色,见风使舵;在严寒、饥饿、劳累的现实情况下,他将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存活视作人生大事,也将知识分子的身份抛之脑后,三年严冬过去男主人公“成为严寒、饥荒、劳累最难以杀害的犯人之一”[1]。陆焉识以精湛的伪装骗过了身边的狱友们,但也就此失去了知识分子的骄傲。政治环境不仅改变了焉识知识分子的身份,也导致狱友之间的麻木、冷漠并改变陆焉识的热忱,将有着激情、正义、公平的陆焉识改造成面目全非、结结巴巴的“老几”,成为男主人公人生路上的沉重一击。
  陆焉识,作为婉瑜的丈夫、恩娘的唯一男性伴侣、海外留学归子“反革命运动”的犯人,他有着多重身份却全都不是心甘情愿得来。男主人公虽然骨子里有着西方自由思想,但他从小接受了传统思想的熏陶,面对人生的困境,他没有退却的权利,只有接受的义务。陆焉识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虽然肉体存在着,但灰色的生活逐渐蚕食着他的生命和青春,腐化着他的灵魂和操守,在充满荒谬性和悲剧性的环境中,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不断被撕裂和考量[6]。

  二、逃离困境

  陆焉识从大公子、少爷到老几、老陆、278,经历家庭、婚姻、事业无成、身份改变,他为了摆脱束缚、追求自由奋力挣扎,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是他始终坚持改变所处的困境。当陆焉识身处人生巨大困境之中时,他选择不断逃离现有环境来坚守自己的追求,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原则。面对家庭、婚姻束缚,他选择出国留学;面对事业上被排挤,他选择坚持自己的原则;面对20多年的监狱生活,他选择以“另一个陆焉识”示人;面对迟来的对婉瑜的爱,他选择逃狱来忏悔曾经的过错。在这样一个可能因言获罪、生存状况和社会境遇随时发生变化的年代,男主人公仍然在他的身体被囚禁时保持内心自由。陆焉识虽然在自己的磨练、成长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被家庭、婚姻、社会束缚住,但他并没有选择安于现状,他始终坚守着知识分子的人性和良知,自由追求成为他生命中重要色彩。
  逃离婚姻围城
  出美留学是陆焉识首次面对家庭婚姻束缚所做出的抉择。年轻的继母在陆焉识父亲逝世后为留在陆家刚柔并济、软硬兼施,并强迫焉识娶冯婉瑜为妻。面对这样的继母,男主人公觉得“他年轻的继母好可怜。女人都好可怜”[1],因此他只能以妥协的方式来换取自由。在男主人公逃离与婉瑜的包办婚姻、享受短暂的自由时,他一改之前的表面功夫,与人交往谈笑风生,结识意大利女子望达。面对热情、自由的望达,他忘记恩娘、婉瑜,从不认为自己是有妇之夫,因为“那个和冯婉瑜结婚的是另一个陆焉识,没有自由,不配享受恋爱”[1]。然而现实中的自由和理想中的自由还是有所差距的,与望达的异国情缘,因两人之间的文化背景产生巨大差距,他意识到“可以把激情,把诗意,把头晕目眩的拥抱和亲吻给望达那样的女子,而必须把他其余的一切,给婉瑜、恩娘那样的女子”[1],一段异国情就此结束。爱情自由是陆焉识心之所向。面对家庭、婚姻不如他意,男主人公与望达的爱情是焉识思想自由下的产物。
  第二次摆脱束缚、追求自由是在重庆任教期间。留学回国,迫于局势,前去重庆任教,与艳丽、性感、能干的韩念痕相恋,陆焉识以婚外情的方式和韩念痕相处、过起夫妻生活。陆焉识和韩念痕在硝烟炮火中爱的热火朝天,表面上是战争成就了两人的相识相恋,继而演绎了又一版本的“倾城之恋”,实则是焉识意识深处对继母包办婚姻的再度反抗[2]。韩念痕,有着不同于传统妇女拘谨、忍耐的性格,有着女性的尊严和骄傲,将新时期的女性形象表现地淋漓尽致。陆焉识作为西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碰撞下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上既有自由主义者的洒脱,又有中国知识分子的拘束,因此他不会放弃也无法放弃自己的责任。两年监狱生活坚持一月一封书信,“说明了他对妻子、继母、孩子的责任心有多重,他在意他们”[1],家庭始终和他紧密相联,此时男主人公既是自由的,但又无法彻底自由。
  自由意识升华
  在劳改期间,陆焉识对自由追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知识分子被捕入狱,昔日少爷、公子哥生活随之远去,留给陆焉识被锁起的物件是他与过去的唯一联系,望达、韩念痕、凌教授、大卫·韦成为过去,只有婉瑜和孩子们成为男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见证。在二十多年劳改期间,陆焉识逐渐领悟,他对婉瑜不只是家庭成员的感情,这是年轻的焉识体会不到的,而是五六十岁的焉识才能体会到的,因而对婉瑜感情的反省和领悟成为男主人公二十多年唯一的精神支柱。陆焉识深知劳改生活恶劣艰苦,个人生活普遍成为集体生活的谈资。然而婉瑜是焉识心中最纯洁、美好的部分,她便成为男主人公隐藏最深的情感,不能被任何人拿来说笑。陆焉识为了生存选择伪装自己:隐藏知识分子身份、对邓指导妻子的隐情视而不见、因自己入狱婉瑜被扣上“敌属”身份选择与深爱的婉瑜结束婚姻。男主人公在经历过岁月的熏陶后将生存、家庭看得至关重要,然而他可曾想到年少时的他从来不会为这些小事停留。陆焉识的转变、隐忍、收敛,为他达到内心真正的自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虽然焉识身体仍被囚禁,但他此时内心却是无比自由,因内心的升华他达到自由,这也是男主人公逃离人生困境尤其是内心困境的最好体现。通过陆焉识隐藏对家庭、妻子、孩子的深爱,可以看出男主人公在入狱之前的自由意识是以自我为中心,但经过此次劳改生活,他的自由追求得到升华。自由应是建立在家庭、婚姻的基础之上。
  逃离监狱之城
  选择逃狱前往上海看婉瑜和孩子是男主人公在自由思想升华后的再次逃离。严歌苓在《陆犯焉识》中最先展开描写的是陆焉识的监狱生活。监狱是男主人公后半生的身体囚禁之所,也是他自由生活的隔离之所,还是他从内心发生转变的起源之地。服刑期间,陆焉识向邓指导请假去看女儿主演的电影,监牢情况复杂:服刑人员勾心斗角、监狱干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自然环境恶劣:长期饥饿身体素质差、地理环境恶劣、随时被查处的危险,都未能阻止男主人公前行。通过此次前去,男主人公发现过去自己是自欺欺人,意识到过去是自己忽视、甚至不愿正视对婉瑜的爱情,因此为了向婉瑜亲自讲延迟了四十多年的感情,已经六十二岁的陆焉识下定决心计划逃狱。当陆焉识在西宁拨通电话,满心欢喜地听到话筒中传来的婉瑜的声音,虽然他的义无反顾受到女儿的反对,但他如同打了强心剂一般,坚定地前往上海,回到和婉瑜初识的地方。在贴满通缉令的上海街头,男主人公选择默默地观察家人,看着婉瑜穿着十几年前面料做的裙子,看着她和女儿、孙女坐在街边有说有笑,看着儿子一家,他深知自己这几十年的失职,他无法打破也不忍心打破此时难得的美好,最终他放弃亲自面对婉瑜,只远远的看着她,没有打扰家人的生活。陆焉识对婉瑜的感情从不爱到深爱,这些都是婉瑜不曾体会到的。婉瑜从不知晓焉识对她发生如此大的感情转变,这也成为男主人公后半生最大的遗憾。通过焉识精心策划逃离监狱的困境,反映男主人公心中秉持着坚守自由的信念。
  纵观陆焉识的一生,从出国留学遇望达,回国任教遇韩念痕,监狱里怀念婉瑜可见,男主人公选择摆脱束缚的方式是不断逃离当下所处的环境,始终坚守着追求自由的信念,他也在挣脱和徘徊中成长。正是有了束缚,才有陆焉识一生中不断地对自由的追求,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禁锢和逃离之中,陆焉识的形象跃然纸上,二十世纪知识分子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形象也呈现出来[8]。
读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对陆焉识自由追求意识的探索

  三、回归自由

  在焉识所生活于其中的20世纪的中国,陆焉识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对于自由的向往和追求[3],家庭曾一度成为他获得自由的阻碍。二十多年的牢狱生涯,陆焉识残存的自由意识只为抵挡忍受无自由的客观世界,属于陆焉识的自尊和骄傲消失殆尽[10],但他心中不愿揭开的伤疤却是家庭。陆焉识释放后回到阔别已久的上海,一切都物是人非,婉瑜失忆、女儿大龄却无婚嫁、儿子沦为小市民,让他措手不及却无从改变。然而通过此次政治劫难,陆焉识也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实现人生顿悟。由此可以体现人生困境既是生活中的坎坷,也是前行的铺路石。

  (一)弥补亲情缺失

  陆焉识二十多年的监狱生活,虽然是他人生中的致命打击,但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随时背负着的无形的枷锁,不知道那一天会因为有个反革命、逃狱的父而被社会唾弃。陆焉识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家中,面对女儿熬成大龄剩女、儿子因父亲身份一辈子隐忍,他无能为力;面对儿子的厌恶、孙子孙女的的问题、儿媳妇的使唤,他默默地接受,对于孩子们的抱怨时常表现得像监狱里的犯人被审讯一般。这是因为他对于久未经历家庭生活,对家庭成员抱有歉意之心的表现,这也是他用力挽救自己二十多年的流放带给家人的伤害和亲情的缺失的表现。

  (二)回归精神自由之所

  陆焉识从年轻到老去,几十年的岁月里,在花甲之年才真正体会到家庭的可贵。二十多年的监狱生活,为了向婉瑜忏悔,为了向孩子们弥补缺失的亲情,男主人公在经历巨大磨难后坚持下来。婉瑜和孩子成为他活下去的支柱,也是婉瑜和孩子将之前大胆、率直的陆焉识变得小心翼翼、畏手畏脚。陆焉识在被释放的三年以后才回到久别的上海,然而婉瑜的失忆让抱着请求婉瑜原谅的心回到上海的陆焉识措手不及。婉瑜对焉识的深爱到遗忘,焉识对婉瑜的忏悔之爱,在他们离婚的状态下,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之间无法言说的感情在孩子面前显得不伦不类。然而只要能和婉瑜平淡的相处也是焉识坚守的信念。
  陆焉识刚回到冯子烨的家,便寻找牵挂的婉瑜,和孙女的短暂对话也可以看出焉识心中婉瑜的地位。男主人公为见婉瑜早早出门整理着装,而婉瑜也像新媳妇一样将自己收拾的整洁、漂亮,虽然她不知道和自己见面的是深爱的他,但冥冥之中就注定了他们会见面。陆焉识每天的生活也因此不再像监狱那样颓废,而是像年轻的小伙子一样精神抖擞,这一切都是因为婉瑜的存在。即使此时婉瑜失忆了,忘记焉识的模样,但她心中一直有他的存在,她会期待陆焉识每天的到来,期待他们的相处,在孩子们讲述年轻的焉识带给家人伤害时,始终维护着自己心爱之人。冯婉瑜从年少时的第一面就爱上陆焉识,几十年来,她从头至尾都不清楚陆焉识对于她情感的变化,是从怎么样的无爱又到了怎样的深爱,她从始至终都满怀爱意。由于婉瑜的失忆,焉识的过错成为一个秘密,婉瑜自始至终从不知晓。然而焉识也没有因婉瑜的失忆而放弃自己的责任,他选择放弃丈夫的身份陪伴在婉瑜身旁,陪着她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陪着她等待“陆焉识”的归来。“婉瑜的失忆正是给了陆焉识与她重新开始的契机,陆焉识焉识用暮年短暂的时光弥补亏欠婉瑜二十年的爱。伴随着婉瑜的离开,陆焉识对婉瑜的爱到达极致并升华至平淡”[10]。陆焉识顿悟:爱与自由并不是相矛盾的,自由并不是建立在无爱的基础上,真正的自由不是摆脱束缚,而是存在于自己的内心,它是别人无法赋予也无法剥夺的。那对于陆焉识来说,他真正的精神自由之所便是他心中和婉瑜初恋的地方、他二十多年身心被囚禁之所——西北大荒漠。
  陆焉识知识分子的形象在严歌苓笔下栩栩如生,也是在文章的最后将陆焉识一生追求的自由进行高度升华。他有着知识分子的洒脱,最终与婉瑜在大荒漠来一场邂逅的“爱情绝唱”;有着知识分子的坚守,回到20多年的噩梦之地,因为它既是噩梦也是美梦。陆焉识的一生坚守着自由的信念,在不断地挣脱和被禁锢之间徘徊,但他骨子里始终有着自由意识。严歌苓将陆焉识置在历史进程中,也游走在历史之外,为我们展示时代环境下人性的复杂。

  结论

  陆焉识经历人生的困境,家庭、监狱曾一度成为焉识的阻碍和羁绊,但通过近一个世纪的追求和挣扎后男主人公从中顿悟。经历一次次的逃离,陆焉识身上将知识分子的追求自由的自身局限性表现地淋漓尽致,这也正是知识分子需要面对的时代背景。陆焉识作为那时期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表现知识分子在时代环境下的无奈和被动,家庭、社会成为他们追求自由的牵绊,但他们都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由。陆焉识身上既体现了传统思想下知识分子的迂腐,也体现了新时期知识分子的先进性,成为矛盾的复杂体。严歌苓笔下所体现的以陆焉识为代表知识分子的是与非,饱含着人性善恶、历史无奈和人生惆怅。严歌苓曾说:“陆焉识一辈子的挣扎和渴望都是围绕自由的,他很多时候都感觉自己被一个无形的枷锁套牢”[9],严歌苓将陆焉识置身其中,向我们展示人性的的本质,在困境中坚守自我,在自由中升华自我,陆焉识用自己一生的追求去顿悟,陆焉识最终挣脱了时代和禁锢的束缚,选择自我放逐的方式来坚守传统人文知识分子对自由理想的坚守[4]。
  通过严歌苓对知识分子在社会动荡中人生的价值和本质的探索,揭示出时代环境下知识分子的困境与坚守,促使我们去思考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和本质。《陆犯焉识》的结局也为我们留下无限的遐想,对自由信念的坚守让我们认识到知识分子对自由追求的勇气和其身上对信念的坚守和仰望,这才是陆焉识追求自由的终极信念。

  参考文献

  [1]严歌苓《陆犯焉识》—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4.
  [2]姚利芬.《陆犯焉识》中陆焉识的“围城”人生[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02):19-22.
  [3]王春林.知识分子苦难命运与精神困境的审视与表现——论严歌苓长篇小说《陆犯焉识》[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03:137-144.
  [4]代洁.一生的“出逃”与“还乡”——浅析陆焉识对自由人生的追寻[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5,(01):205-208.
  [5]张玮.《陆犯焉识》中边缘人物的自由悲歌[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142-144.
  [6]周岩.《陆犯焉识》中陆焉识的苍凉人生[J].作家,2015,04:35-36.
  [7]殷宏霞.评严歌苓新作《陆犯焉识》[J].新余学院学报,2015.
  [8]王磊.一生的“出逃”与“还乡”——浅析陆焉识对自由人生的追寻[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2:46-47.
  [9]徐丽红.电影《归来》“审美日常化”的解读和批判[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4.
  [10]姜洋.《陆犯焉识》中陆焉识对于自由意识的探索与回归[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6):33-3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949.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11月25日
Next 2020年11月2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