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从宫斗作品《甄嬛传》大获成功之后,作为续集的《如懿传》也备受关注。《如懿传》中塑造了许多出彩的女性人物,女主角如懿作为全剧的核心,其人物形象无疑是最亮眼的,本文也将以如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剧集讲述了如懿与乾隆帝从年少时的相知相许,携手走过了风风雨雨,最后却因乾隆的不信任,致使如懿选择以断发结束了两人之间一生的情谊。众学者对如懿的一生评价褒贬不一,本文将通过如懿性格的形成,两次性格转变,以及如懿的爱情观和婚烟观,总结得出如懿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是超前的,但迫于当时封建礼教和家族压力,终究无法得偿所愿,落得一个悲剧结局。
关键词:如懿传 人物形象 性格爱情观 婚姻观
《如懿传》作为《甄嬛传》的续篇,讲述的是乾隆帝与继后乌拉那拉氏之间的爱情和婚姻故事。从青少时期的相知相许,到两人恩爱情浓相互扶持,最后却以如懿断发为结尾,夫妻之间相互决绝结束了两人之间一生的恩爱与情谊。这一路下来,我们不仅能够对古代的帝后、帝妃的日常生活模式有了一个更加清楚的印象,而且能够在对女主角如懿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有初步了解之后,更好的探讨女性的爱情和婚姻生活。如懿和她的姑母乌拉那拉·宜修都曾位居中宫,都深爱着自己的丈夫皇帝,最后的结局都是被废。但我们能够明显的感知如懿是保留初心在纠结着也在蜕变着,她心里始终坚守着那份对爱情对婚姻的初心与真心,一直在用自己的温柔去温暖和体恤后宫众人。只是在对乾隆帝和彼此的爱情婚姻失望透顶之后选择“断发”,选择了在当时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以此了结了一生的情与爱。在如懿身上我们不仅能看到一代国母的宽容、理智、坚韧,更能在她一次又一次的变化中看到她作为一位普通女子对一生一代一双人的挣扎和向往。
一、《如懿传》的创作背景
《如懿传》作为《甄嬛传》的续篇,延续了时间设定,讲述了清朝乾隆帝时期的后宫故事,尤其是乌拉那拉·如懿一生在后宫经历的波谲云诡和爱恨纠缠。虽然同为“清朝宫斗”类型的作品,但作者将创作的视角从一个少女的爱情与成长转向了夫妻双方爱情婚姻的起承转合,也是作者对女性觉醒的提醒。
《如懿传》的故事灵感及其故事发生发展线索源自于一位清朝失败的皇后——乌拉那拉氏。据《清史稿 • 列传一 • 后妃》中记载,乾隆的第二位继后,“三十年,从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1]。而如懿的历史原型便是乾隆帝的继后,由于乾隆帝将继后的痕迹抹得过于干净,后世对此反而多了几分遐想。而作者流潋紫也正好以此为契机,将历史与创作联系起来,以“弃”为母题和结局,描述了帝后夫妻的恩爱缠绵到恩爱决绝的爱情婚姻历程。
诚如《如懿传》的作者流潋紫所说 :“与弘历青梅竹马的如懿,在二人进入婚姻围墙外更有紫禁城宫墙、爱情坟墓上更有皇家陵寝,一场场后宫的自卫与反击后,终归情意湮灭,即便贵为皇后,也宁可弃权身死。”[2]这对爱情的执着、对婚姻的看破以及对争斗的厌倦,使得如懿最后只得到了一个如此悲凉的结局。作者流潋紫正是通过对这样一对在深宫围墙中的帝后夫妻的婚姻历程,他们之间不仅仅只是日常生活的摩擦,感情生活的日趋平淡,更多的是一种帝王权术的平衡。作者借由女主人公如懿对爱情和婚姻的坚持追求,表达了对女性意识的觉醒。
另外,如今的宫斗作品层出不穷却又千篇一律,受众对传统宫斗作品已经产生了疲劳甚至是厌倦,如何能够从中“杀出重围”这是一个十分现实的瓶颈问题。这时作者塑造一个同以往并不太一样的女性形象,甚至与前作形成鲜明对比,反而吸引人眼球。因此,作者才会选择塑造如懿的悲剧。她既失去了身份地位,又失去了爱情婚姻,这样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的人物形象。
一、如懿人物形象分析
(一)如懿的多重性格
如懿的性格不是那种单一的柔弱或者单一的强势,她是多面的。总体上,她温柔善良却倔强、善于隐忍却有仇必报,身上总是自带一股令人无法忽视的气场。前期她没有特别明显的性格特征,但随着她历经的风波越来越多,她身上的身份不断的变更,她也就有着愈发明显的性格特征。在她名字还是乌拉那拉·青樱的时候,她的姑母还是雍正帝的中宫皇后,她仍是一个无忧无虑的格格,一个有依有靠的格格。因此,即便她也是名门闺秀,但也是外向开朗的,是不同于其他待字闺中的大家闺秀的,少了一份拘束拘谨,多了几分活泼和开朗。正是因为她这份独特的活泼开朗,让乾隆皇帝还是四阿哥的时候就对她一见钟情,并一心求娶。
可当姑母被废,四阿哥作为新皇登基的时候,她的依靠没有了。为了同自己的婆婆,当今皇太后甄嬛打好关系,她主动向太后示好,在潜邸为姑母守孝之后,主动向太后求一个新名——如懿,希望能够求得一份平静的生活,能够在这尔虞我诈的深宫中获得一条生路。 因此,在她获得新名被封娴妃的这段时期,她表现的是十分端庄隐忍,这也是她活得最不像自己最憋屈的一段时光。就像周涌在《影视剧的人物塑造基本方法》当中说的“影视剧中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是,始终让人物处于困境之中。塑造人物和揭示人物的最大秘诀就是不断把人物逼入绝境。”[3]这个时期,是她第一次不断被逼进困境:她既失去了姑母这个依仗,家族里面也没有人是前朝里的得力干将,婆媳关系也比较紧张。同时,还要面对皇后和贵妃的打压,身处在一个非常尴尬危险的境地。所以这个时期她比较“佛系”不争不抢,处事谨小慎微,只能处处留神,处处提防,小心翼翼的过好每一天。为了乾隆帝的那句“你放心”,她更是处处为皇帝着想,受尽委屈和刁难也都是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咽。甚至在被设计被诬陷之后,她被打入冷宫,她也还是极力的在隐忍,带着她的端庄、隐忍以及体面在冷宫过了一段时日。但在这段十分“佛系”的日子里,她用她的智慧也获得许多人的认可和照料。她深谙与人交流交往之道,遇到事情基本是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所以在处理事情或者斗争起来都是以退为进,点到为止,这点在争取大阿哥的抚养上就可以看出来了。而且在帮助人的时候,比如是解救莲心和帮李玉上药的时候,她不会横冲直撞,也不会立刻出手相救,而是想办法去帮助他们。同时,也为自己某点好处,因为她深知互利共赢的人际关系才能更加长久。
当如懿从冷宫里出来的时候,她就已经明白了一味的隐忍是没有办法换来安静的日子,所以她开始露出一些锋芒以此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她也就迎来了她身为贵妃和皇贵妃的时光,即使身份上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但其实在性格上是没有多大的变化的。在这个时期,由于富察皇后和高贵妃的相继离世,如懿先后晋为贵妃和皇贵妃,这时她的隐忍就又多了几分慧眼如炬的从容滋味,她不再是一味地自保,而是慢慢的开始正视自己的位置,也慢慢的正视权力。她这时的她既分得清敌我,分得清虚情假意,也开始去通过争取权利和宠爱,来巩固自己和家族的利益。后来她已经统领六宫,是后宫中实际上的女主人,离皇后只差一个虚名时,她也不曾点破什么,只是用心的把后宫打理的井井有条。只因她不愿意重蹈姑母乌拉那拉·宜修的覆辙,也为了向姑母和其他人证明,坚守初心,皇后之位不重要。缺了皇后之名,她与皇上依旧是可以情深意重,两心相许,白头偕老的。
当如懿与乾隆二人相互扶持并肩走来时,乾隆也经过了多年的努力,终于将他选定的心爱的女人如懿册立为皇后时,想与她共享山河时,这是他们这段爱情和这段婚姻最后的幸福时刻,也是他们爱情婚姻悲剧的开始。如懿和乾隆也没有想过,夫妻二人最后的结果居然是如此决绝悲凉。在如懿成为乾隆继后的这段日子里,她恪尽职守兢兢业业的履行着自己身为皇后的职责和使命,孝顺太后,照拂六宫,认真处理宫务,对待皇帝丈夫的其他嫔妃及其孩子,也是尽可能的做到贤良淑德爱护有加。可是身处后位的如懿却渐渐发现不仅自己有在成长,当初那个青涩的天子也慢慢地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帝王,原来那个自己深爱的丈夫,自己的枕边人,那个自己恋恋不舍的少年郎已经逐渐的将帝王身上的假仁假义、自私多疑、薄情寡性显露了出来,两人也因此渐行渐远。
当寒部美人香见出现时,如懿发现自己丈夫的心动了,这个时候的她是害怕的也是痛苦的。可当亲耳听到自己心爱的男人对另外一个女人的意乱情迷,却不得不碍于形势去劝说这个女子时,她便怀疑起了自己与乾隆的曾经是否存在过,自己的坚持是否还有意义。这也是如懿第二次不断被逼进困境,只是这次是被逼进了她最在乎的感情困境当中。因此,这个时候的如懿是陷入了对自我的极度怀疑,也是十分极端,甚至是分裂的。再当宫里面对如懿和侍卫凌云彻的流言蜚语越来越疯狂的时候,乾隆对她的怀疑与冷落,更是成为压死她最后一根稻草。所以,她看着皇上在南巡之时宠幸一个风尘女子夜夜笙歌时,她说服失败后,便暴躁的不顾一切,即使是以“断发”这一大逆不道的行为也要断了两人最后一丝情谊。这就激怒了乾隆帝,也激发了他们二人最后一重矛盾,两个人就真的再也回不去了。正如杜怡在《宫斗皮囊下权力与爱情的反思——以电视剧<如懿传>为中心》当中提到的那样“如懿是权术倾轧泥淖中的一朵‘白莲花’,她不愿参与、不愿争斗,只求自保,在剧中呈现出优柔寡断、缺乏行动力的姿态 ;因为她始终知道自身的爱情世界中的敌人,并非是其他嫔妃,而是皇帝一人。而她最后与皇帝彻底断绝关系,剪发、被废黜,是一种主动的解脱与放弃,解脱是否定,是轻蔑,是对此前种种被灌输的价值观的颠覆。”[4]如懿始终还是那个骄傲正直且有个性的如懿,她一生所追求的不是位份而是情分。
所以,如懿在最后都没有再接受册宝并且将那副封后时郎世宁为他们所画的画像剪去自己的部分并烧毁时,不是她在倔强在赌气,是她心里面明白除了自己时日无多,想给自己一个自由的念想外,更多是因为她真的明白了“兰因絮果,花开花落自有时”的含义,看破了帝王家的情爱不过是过眼云烟,两人在青梅竹马时的相知相许终究还是在婚姻围城中一点点的消失殆尽。但这个最决绝的时期却成为了如懿一生当中活得最轻松最自我的时候了。乾隆帝最后也是明白了如懿的内心所想,尊重如懿的最终选择,决心放如懿一个自在,才没有将如懿以皇后之礼下葬也没有将如懿同自己合葬。
从头到尾如懿都只是那个一心只求情深意重,两心相许的如懿。她一直坚守着初心。她这一生唯将情分尽到底,因为爱着那个心心念念的少年郎,所以她还是义无反顾的卷进了宫斗的是非当中。只为能够常伴乾隆帝左右,求得一生一次心意动。但她在每一个阶段所处的位置和处境不一样,导致她表现表达出来的个性就会有所侧重,有所不同。
(二)如懿的进步与成长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滩永恒不变的死水,总会泛起波澜。即使是一直都在保持初心的如懿也在挣扎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使得其人物形象有了更为显著的性格特征和行为表达。而在如懿一次又一次的转变中,有两次比较明显的转变:一次是如懿被诬陷打入冷宫,而后设法洗脱嫌疑,从冷宫中华丽归来。另一次是如懿迫于局势劝服香见。如懿的这两次性格转变不仅加速了如懿的成长,间接的改变了如懿的人生轨迹,更体现了如懿与乾隆帝婚姻生活中的摩擦。
如懿的较为明显,也较为重大的改变之一是在如懿从冷宫出来。这个时候的如懿不仅经历了被亲信背叛、被人诬陷入了冷宫,而且在冷宫中也不得安宁。在冷宫中,不但有皇后和妃嫔忌惮她,害怕她会重新夺得乾隆帝的宠爱,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如懿不能存活于世上。而且如懿的父亲那尔布也在修建河堤的时候,失足落水,猝然长逝。得到这个不幸消息的如懿,内心十分自责,认为是自己进了冷宫,没办法巩固和保障自身的家族,才导致自己的父亲去世。又梦见了姑母乌拉那拉·宜修,她的斥责,她的训斥如懿的无能。这不仅使让如懿惊醒,更让如懿明白,身处于冷宫不但不能求得一份宁静,反而给其他有心加害自己的人一个谋害机会。因此,如懿觉醒也崛起了。
她开始明白一味地隐忍甚至是退让是没有办法完成心中那份“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与心爱的人白头偕老的心愿。这样的不计较和退让不仅不能换来一世安稳,反而会让自己处于被动挨打、举步维艰的处境,甚至还会累及家人和朋友。在这深深的宫墙之中,是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命运。虽然如懿向往自由,不愿与人争斗,只想守着初心现世安稳,但她处于宫廷斗争的围墙之中,也没有办法成为例外。
她只有从冷宫中出去,虽然出去之后避免不了与后宫其他人的斗争,但是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和自己在乎的人。所以她不惜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吉太嫔刺向太后的刀子,寻得太后的另眼相看和帮助。更不惜以身犯险,服用砒霜来获得皇上的疼惜,以谋求一个出冷宫的机会。这是如懿一个重要的改变,不再是像从前那般隐忍和退让,而是开始去反击,也会稍露锋芒去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比如,在合宫家宴中,她冷静的指出当年阿箬没有办法获得那么大量的朱砂去陷害自己,背后一定是有人指使,却没有一揪到底,点到为止。与未入冷宫之前的点到为止相比,如懿不是隐忍避让,而是引蛇出洞,给幕后之人一个漏洞,让她们自乱阵脚她,好让皇帝去沿着线索处理。这里一来体现了如懿的聪明,二来体现了如懿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如懿还是那个一心为着皇上的如懿。
就像是西蒙·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对女人的表述:“女人不是天生就是女人的,而是变成女人的。”[5]这个时候的如懿学会了用荣宠和位分去谋得权利,来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因此,无论是代皇后行亲蚕礼,还是晋封为皇贵妃。这些都不过是借着乾隆帝的宠爱与一宫之主的位分得来的权利,来巩固自己的位置。又如赵婷婷在《内地古装“大女主”电视剧中的“女主”形象类型研究》中所说,“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些女性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依附于皇帝,获得‘恩宠’。”[6]这个时候的如懿已经深谙此道,所以她即使心中对乾隆有所失望,但她已经不再拒绝这些恩宠,也不会去拒绝这些权利。
同时,她也明白与太后和谐相处,获得太后的助力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因此,她也会积极向太后示好,比如在蒙古科尔沁部求娶大清公主时,皇帝在自己的妹妹和女儿之间难做选择时。如懿会主动向太后献计,帮助太后将其女儿留下。在面见了富察皇后之后,说服了富察皇后及其嫡女璟瑟,成功地让璟瑟嫁入蒙古科尔沁部。这可谓是一石三鸟之计,悄无声息的解决了皇帝的后顾之忧和选择之难,在富察皇后不知不觉中予以反击,还给太后一个面子,为日后减轻了一些负担。
如懿这一次的改变,变得更加的滴水不露,也变得更加适合在宫中生活。她已经渐渐成为一名近乎完美的宫妃,甚至是一名合格的皇后。这样的如懿能够在后宫中的波谲云诡中平步青云,更好的坚守自己的初心、守护自己所爱之人、保护自己及其身边的人。带着心中所念和心中所爱一步一步坚定地走向乾隆帝,希望能与他并肩携手,共同偕老。这时候的她虽然辛苦,或许有些许失望,但是心里面还是充满着爱、充满着幸福,对未来还是有着憧憬的。
而如懿的再一次较为明显,也较为重大的转变则是发生在如懿迫于局势不得不去劝服寒香见臣服于自己丈夫乾隆帝的时候。当寒部美人寒香见出现的时候,那是如懿第一次发现乾隆帝以那种近乎痴迷的眼神看一个女子,千方百计使出浑身解数只为了讨好一个外邦女子寒香见,甚至做出了一些有失帝王礼数的事情。这个时候的如懿对乾隆的心情应该是最复杂的:相伴相守多年,当初的儿女情爱夫妻恩爱却在时光中渐渐流逝,只剩下夫妻之间的敬重疏远。
此时的乾隆帝已经成为了一个成熟的皇帝,深谙帝王之道,不再追求儿女之间青梅竹马的纯洁爱情,也不追求夫妻之间和睦相处的恩爱之情。他已经习惯于站在万人之上、无人之巅,身为帝王的他只有他不想要的,没有他得不到的。他本来不屑于一个区区寒部美人,初见时顶多是沉醉于寒香见的美貌。可寒香见的不顺从却激发了他身上久违的征服欲,使得乾隆帝越碰壁越是卯足了劲想要得到她。如懿看到对寒香见神魂颠倒的乾隆帝,不得不承认自己的丈夫心动了。在寒香见出现之前,如懿明白乾隆帝对其他的妃嫔除了喜欢和欣赏,更多的是为了前朝和后宫能达到他想要的平衡,只不过是帝王权术中的一种。正如杜怡在《宫斗皮囊下权力与爱情的反思——以电视剧<如懿传>为中心》中提及的:“这个理想的爱情世界自始至终与现实世界分不开,理想、纯粹的爱情与婚姻本身就建筑在这个由封建皇权、等级制度森严建构起来的皇家基础之上,而这个皇家宫廷,是权术阴谋、家族利益、欲望权力交锋的斗兽场。”[4]
而如懿作为皇后,不仅仅是那个陪伴他的人,更是要尽到身为皇后的义务和责任,尽全力配合他,为他分劳烦忧。两人感情虽然经过时间的洗礼变得平淡,略有隔阂,但两人还是携手并肩一同继续走着的。
但寒香见的出现,她的不顺服,不但激发了乾隆帝许久未曾出现的征服欲,乾隆还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得不到中动心了。这种不同于以往的乍见之欢,使得如懿害怕了,甚至怀疑起自己与乾隆帝之间的种种。但受形式所迫,她只能奉命去劝服寒香见,让她臣服于自己深爱的男人,即使她饱受委屈满腹心酸。当她从承乾宫出来的时候,她那五味陈杂的心情又多上了几分沉重。如懿十分明白香见对 寒企的痴情,因为她对乾隆帝是一样的。因此她也不断回望着那个曾经和乾隆帝约会的城楼,心中的失望、心酸也就不言而喻了。这对渐行渐远的夫妻之间发生的冲突也就越来越多,帝后离心再怎么修补也不得圆满。
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更是让如懿心力交瘁。为香见无法生育掌掴了如懿时,乾隆帝的迁怒;在面对卫嬿婉和璟瑟的挑拨离间时,乾隆帝的动摇;在大肆纪念先皇后成风时,乾隆帝的允许;在后宫中将孝贤皇后同如懿作对比时,乾隆帝的默许;在如懿与凌云彻的谣言宫中流传时,乾隆帝的再一次疑心;在下旨将凌云彻变成太监,还将其送到翊坤宫中伺候如懿时,乾隆帝的再三试探。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让如懿备受折磨,这就让原本紧张的夫妻关系、帝后关系雪上加霜,乾隆帝更是将如懿逼入了绝境。
在乾隆帝的再一次南巡中,当乾隆帝不管不顾民间、朝堂、后宫的看法,一味宠幸歌姬时,如懿再三进言劝服无效。乾隆帝又将如懿拿同前皇后孝贤皇后相比,觉得如懿半分比不上孝贤皇后的贤惠,甚至比不上卫嬿婉的善解人意。被激怒如懿才会不顾一切与乾隆帝争吵起来,更是选择断发为祭。这在当时是在诅咒皇帝,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也激怒了乾隆帝,帝后最终还是走到了决裂的地步。这时的如懿是哀莫大于心死,缘起缘灭,她内心终于愿意正视乾隆帝已经不再是那个自己心心念念的少年郎的事实。
因此在后来,无论是乾隆帝动了废后之心收回册宝,还是因五阿哥永琪之死又对如懿进行污蔑,还是最后乾隆向如懿的求和,如懿都无动于衷。因为此时的如懿已经心死,明白彼此都受伤太深,是不可能回到从前。更因为身上的痨症不久于人世,一心想求得自由。
如懿的这一次转变是大起大落的,从略有涟漪到极端发狂最终归于平静。她渐渐明白自己心中所念不过是一场空,在拥有与心爱之人并肩之时也失去那个少年郎。而所谓的一生一次心意动,所谓的帝王夫妻间的情爱与时光也只过眼云烟。而到最后借陈书琴在《宫斗剧的更新与嬗变——以<如懿传>为例》中所说——“一面吐槽她‘丧’,一面又心疼她对爱情的坚持、敬佩她对本心的坚守。”[7]如懿的这次性格转变不过是对自己的初心坚守的最后一次释放,也宣泄了这些年所受的委屈。
(三)如懿的婚恋悲剧
在《如懿传》中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明的宫廷女子形象,她们共同身处于后宫这个大染缸中,却体现展现出了不一样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大体可以分为以富察·琅嬅为代表的家族利益至上,以炩妃卫嬿婉为代表的个人利益至上。女主角乌拉那拉·如懿则是体现了爱情婚姻至上,表现出不同于后宫其他妃嫔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情”这个字贯穿了如懿的一生。如懿一生追求的只有情分,身份地位只是她用来保护自己和保护自己在乎的人的一个方式、一种手段。但她的内心深处更渴望的是爱情的纯粹与刚烈,对于婚姻也渴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正如石姝敏在《宫廷剧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以<如懿传>为例》中说的那样:“如懿渴望民间夫妻的平凡恩爱,希望弘历如此待她,不相疑、不相弃”[8]这样一位至情至性,一生只希望能够将情分进行到底的如懿其实不喜欢去争夺些什么,但是为了自己所爱的男人,她还是孤注一掷的将自己卷进了勾心斗角的后宫斗争之中。只为能够相伴乾隆帝的身旁,求得情深意长,两心相许,相爱相亲的善终。
如懿这个“一生一代一双人”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与西洋画师郎世宁的一次谈话。画师告知如懿,在西洋一个男子只能求娶一个女子,若感情消磨殆尽,无论男女都是可以离开的。至此如懿就开始向往这种自由平等的爱情和婚姻。但是,这样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在当时封建皇权的统治下,在勾心斗角的后宫生活当中是不切实际的,甚至是有悖常理的。
如懿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是超前的,她渴望在爱情和婚姻中同心爱的男子情深意长,相依相伴,白头偕老,是希望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一生一代一双人”。可正如在钟玲在《<如懿传>:一个悲情女子的命运挽歌如懿的悲剧色彩》所表达的:“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一生一世一双人,这个美好的愿望于封建社会的 女性来说就是一种奢侈,偏偏这也是她一生的希冀,而在无数次失望后,她依然保持着对他的期望,这种对心爱之人百分百相信的依附,也注定了悲情的未来。”[9]
正是因为如懿忽略了自己身处的时代大背景中,也忽略了自己所爱之人是一国之君的身份,她的挣扎,她的追求在当时的封建礼制下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她只能与其他女子分享自己的丈夫,而得不到自己的心之所盼。而她偏偏又是一个爱情婚姻至上的人,在步步退让,委屈求全之后,爱情和婚姻一步步濒临破灭,乾隆帝的多疑善变则加剧了如懿的遍体鳞伤和万念俱灰,也加速了两人爱情婚姻的悲剧结局,更加速了如懿的爱情观和婚姻观的湮灭。
二、如懿人物形象形成的原因
如懿多重性格的人物形象形成,有许多因素构成,但大体可以分为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两部分组成。
(一)内在原因
如懿的人物形象形成的主要内在原因是她自身不断的成长。首先,如懿出身贵族,她的所见所闻本就比一般女子更多,再加上良好的家教修养,她一直都是一个灵魂有香气,自身有主见的女孩子。即便是她嫁于了乾隆帝之后,她也不会忘记读书练字,吸取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趣闻或者知识。因此,在如懿的世界里,等级观念并不深厚,也不执着于权力地位,她所追求的不过是一对普通夫妇的相濡以沫。她的家族底蕴和灵魂深处的个性正好为如懿性格的多面性和后面的两次转变留下了伏笔。
其次,如懿的姑母乌拉那拉·宜修对她的教导给了她反思的机会。姑母宜修教导她家族势力和爱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可宜修最后却永远失去了心爱的男子——雍正帝,这给如懿的影响是巨大的。宜修的教导和结局像是一个魔咒,让如懿迷茫且痛苦,也正是这份矛盾,恰恰让如懿进行了反思,明白自己心中所盼,并坚持初心到了最后。正是有姑母宜修这一触目惊心的案例在先,如懿才不断的提醒自己要做好各方各面之间的权衡,也就加速了如懿内心世界的成长。
最后,是对爱情婚姻的向往和坚守。如懿一直向往自由,但她爱上了一个宫墙之中的雄鹰,也就自愿折掉了翅膀,陪他在城墙之中感受不一样的夫妻历程。如懿出于对爱情婚姻的向往,她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退让,但她的退让只换来了丈夫的疏离,甚至是不信任时,她内心的最后一道防线也就崩塌了。
正是如懿自身的挣扎和进步,如懿可以成为六宫之主,能与心爱之人并肩。但也因为其不断进步,内心深处也就对乾隆帝的看破,对爱情婚姻也渐渐失望,才渐渐归于平静。
(二)外在原因
而说到其外在原因,则离不开如懿身处的种种环境。如懿的一生受其身份的影响,她身处的环境是不一样的。在闺阁和潜邸时,如懿因其身份尊贵,是十分受宠的。可当丈夫弘历登基,姑母被废之后,她的一生则变得跌宕起伏了。封为娴妃时,一度身处于尴尬被动的局面,还被亲信背叛,诬陷入了冷宫。在冷宫中还被人盯着,几次三番在生死边缘徘徊。当她出了冷宫还一路成为一国之母,这期间她还是会被其他妃嫔陷害,被人挑拨,被人指责,甚至还会被丈夫乾隆帝质疑和厌恶。因此,如懿在这种充满危机和埋伏的情况下所体现出来了的性格特征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和自己所在乎的人。她温柔了后宫,但也是遇强则强,但却也无法逃离心里面“情”的枷锁。
可如懿与乾隆帝之间却是始终不对等的,这不对等并不是说身份地位的不匹配,更多的是指他们二人之间对爱情的理解和行为的差异。在乾隆帝的心里,如懿始终不及他的万里江山和他的帝王权术重要。在权利面前,爱情和婚姻都必须得让步。因此,明明如懿是弘历属意的妻子嫡福晋的人选,却为了得到更好的扶持,弘历仍旧听从父亲雍正帝的安排,选择了富察·琅嬅为嫡妻;明明心爱心疼的是如懿,却冷落她;明明知道如懿是被人诬陷的,却在权衡利弊之后亲手送她入冷宫;明明知道如懿心里只有他,却在谣言面前不相信她。如懿为了乾隆,小心翼翼的顾全大局,委屈求全,甚至是处处牺牲,如懿与西洋画师郎世宁的一次谈话更是激发了她内心深处的念想——“情深意重,两心相许”。可由于她身处的环境,她无论怎么争取她都无法求得心中那“一生一代一双人”的“一生一次心意动”。
在时光的消磨下,爱情和婚姻褪去了激情的外衣,两人之间在感情中的不平等也就显现出来。如懿的一心付出得不到乾隆的回应,乾隆的多疑多情让如懿陷入怀疑。双方在感情中的不对等、不良好的互动,使得如懿所身处的感情环境也就越来越分崩离析,最后如懿也只能与乾隆帝疏远离心。
四、结语
《如懿传》展现了乾隆帝和乌拉那拉·如懿两人之间爱情和婚姻的历程。如懿在爱情和婚姻的围城之中是保持着真心和初心的。她一直希望能与乾隆帝两心相许,白头到老,因此也在这举步维艰的“围城”之中隐忍退让,可惜的是这份坚守和退让却换不来乾隆帝的珍惜。彼此在时光中耗尽了彼此的情谊和耐心,渐渐地帝后离心,两人也因此越走越疏远。最后也只落得一个帝后相互决绝的悲剧结局。通过对如懿人物的多重性格,如懿两次较大的性格转变,如懿的爱情观和婚烟观,以及如懿人物形象形成的原因等方面,探究了如懿的人物形象。希望通过探讨如懿的命运及其爱情婚姻的悲剧,能带给人一定的警醒和思考。
参考文献
[1]赵尔巽. 清史稿[M]. 北京 :中华书局,1997. 18917.
[2]流潋紫. 后宫 • 如懿传 [M].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1.
[3]周涌.影视剧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J].现代传播,1999(03):73-76.
[4]杜怡.宫斗皮囊下权力与爱情的反思——以电视剧《如懿传》为中心[J].艺苑,2018(6):25-28.
[5]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8.309.
[6]赵婷婷.内地古装“大女主”电视剧中的“女主”形象类型研究[D].辽宁大学,2019.
[7]陈书琴.宫斗剧的更新与嬗变——以《如懿传》为例[J]. 艺苑,2019(3):40-42.
[8] 石姝敏.宫廷剧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以《如懿传》为例[J]. 大众文艺,2019(02)168-169.
[9] 钟玲. 《如懿传》:一个悲情女子的命运挽歌[N].中国妇女报,2018-09-13(005).
致谢
历经这几个月的时间,论文写作初步告一段落。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都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顺利地度过了。在这里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在论文选题初期,我非常的迷茫,不知道自己的选题能不能把握的好,不知道自己的写作思路有没有出现问题。老师对我最初的选题提出不同的意见,在经过不断地筛选后选择了《论<如懿传>中如懿形象》为论文题目,并对我的论文写作思路进行指导,在我对论文写作的要求有疑惑时,为我答疑解惑。当然论文的完成,还要感谢我的同学,在我写作遇到瓶颈时,帮我一起寻找资料,与我一起讨论分析,拓展我的写作思路。同时还要感谢本篇论文中涉及到的各位学者,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研究成果的启发与帮助,我将难以顺利地完成论文的写作。在这里再一次衷心的感谢,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过我帮助的各位老师和同学。由于我的水平有限,论文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老师指导与批评。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6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