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汪曾祺的美食散文以五味为例

摘要

《五味》收录了汪曾祺38篇谈吃散文,语言平淡质朴,风趣幽默,用词明快流畅,谈吃却又不仅仅是在谈吃。在汪曾祺描写与饮食相关的散文时,经常把各种常见食物视为媒介,通过描述实物显示出与其相关的人、事或物。本文主要研究汪曾祺的各种饮食散文在基于此类散文当中的饮食文化、饮食情怀以及与之相关的文人性情,对其所描写的饮食散文加以探讨。

 关键词:汪曾祺;《五味》;散文;饮食

引言

历史上以食材为主题的文人雅士数不胜数,比如宋代大家苏东坡以及清代的袁枚,还有近代的周作人以及梁实秋等等,他们都利用文字描绘出个人对于美食的见解,而在这其中金牌作家汪曾祺所描绘的美食作品别具一番风味。其所撰写的作品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比如《五味》中由汪曾祺先生所写的时评散文,数量就高达38篇。他所描绘的对象是日常就能吃到的各种常见食材,比如点心小吃、茶或米线等等,汪先生用与他人聊天般的语气,借助朴素淡雅的文字描绘出各地美食的精髓。无论从哪个层面而言,其所描绘的文字都含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其中留存着已然流逝的时光,也有一种随着时间积累而成的自信与从容。

在汪曾祺笔下的每一件事物,都是个人平日里的日常生活和所见所闻,无论是家常的小食还是当地的饮食风味,在他的笔下,不仅少了油腻和烟火味,而且更加直接地扩展和达到了一种审美修养境界。这种自然平实的语言,让我们看不出一丝一毫矫揉造作的主观情绪,反而在通过轻轻松松的语言表达中,让更多读者能够对于生活自然产生强烈的一份向往和热爱。

 一、《五味》中的饮食情怀

  (一)故乡情——思高邮

每个人对家乡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怀,汪曾祺也不例外,他笔下的故乡美食都有着浓浓的思乡情节。汪曾祺的家乡在江苏高邮,咸鸭蛋就是当地的盛产,其实那些所谓的使用盐酥油腌的咸鸭蛋在我国众多的地方传统特色美食中并没有那么耀眼,在很多中国人心中也很有可能仅仅只是一顿早饭或者是晚餐时一道不起眼的中国特色风味小菜。但在汪曾祺的眼中,来自他的故乡高邮的这枚小小的咸鸭蛋却是那么的了不起。在文章之初他还说过略带一些抱怨的话,不愿别人一旦听到自己的家乡是江苏高邮,就说道那里是盛产咸鸭蛋的地方,令人觉得只是一个生产咸鸭蛋的小地方。接着他笔锋一转又把咸鸭蛋本身和咸鸭蛋各种制作方法细致地夸赞了一番。离开家乡之后,汪曾祺吃过很多地方的他乡咸鸭蛋,始终认为不如家乡高邮的咸鸭蛋,他用幽默风趣的话语表示家乡的鸭蛋有着独特口味,这也使其不愿意接受其他地方的鸭蛋。虽然高邮闲鸭蛋本身就具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但也还是会有很多年轻人通过这样一篇文章才真正真的开始对高邮的咸鸭蛋产生新的关注。很多人觉得汪曾祺文章里面所提到出现的很多食物格外美味,其实这并不是汪曾祺有着多高超的描写技巧,而是因为他食物的形象刻画和表达都融入了深厚而且浓烈的情感色彩。汪曾祺在《家乡的鸭蛋》里有提到袁枚在《食单》里也写过的高邮咸鸭蛋,他虽然不喜欢袁枚这个人,但是袁枚写到了高邮的咸鸭蛋还是让他觉得倍感亲切并且“与有荣焉”。从他对不喜欢的人写的文章里还能感觉到亲切的态度,更能感受到汪曾祺对故乡食物的怀念,对故乡的特殊情感。

汪曾祺是十九岁离开家乡的,在那之前,他在高邮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所以家乡的记忆都是以童年和少年的视角来叙述的,有趣而又具有童真意味。例如他写的《端午的鸭蛋》、《野鸭•鹌鹑•斑鸠》、《咸菜茨菇汤》、《炒米和焦屑》等都描写到了童年的趣事。《炒米与焦屑》中他用一件“算卦”的事情说明了炒米坛子在当地家家户户都有的普遍性。炒米并不算是好吃的食物,但是在那个时候储存方便,想吃的时候开水一泡就可以吃,可以当早晚茶和点心。焦屑就是米饭里的锅巴用小火烘烤出来的食物,和炒米一样容易储存,方便使用,某些特殊时刻还具有应急的作用。比如在汪曾祺上小学时,由于国民革命军和孙传芳的队伍屡屡发起战争,致使很多平民老百姓无处可去,最后纷纷选择了将红字十字会作为避难场所,祖母在指挥搬东西的人避难的时候特意关照了要把炒米和炒的焦屑全部一起带去。汪曾祺没有见过打仗,所以晚上趴在城楼上看远方交战的火光时觉得很有趣。这一天晚上,大家不能生火做饭,都是靠炒米和焦屑来饱腹。《端午的鸭蛋》中描述了家乡的端午习惯。。因为咸鸭蛋是当地的特色产品,所以在耽误的时候,当地的大人就会为孩子们悬挂一串“鸭蛋络子”,即利用彩色丝线打成络子,再挑一颗美丽又好看的鸭蛋放在络子里挂在胸口的纽扣上,孩子们什么时候高兴了就把鸭蛋掏出来吃了。鸭蛋吃完以后,晚上还可以捉萤火虫放在鸭蛋里,蛋就会变得一闪一闪的,在孩子们的眼里好看极了。《咸菜茨菇汤》中汪曾祺说过他小时候每到了下雪天他们家就会喝咸菜茨菇汤,但并不是因为每次一到下雪天就买不到新鲜的蔬菜,只是家里的一种生活习惯,所以只要早上起来看见飘雪就知道中午一定是喝咸菜汤的。往咸菜汤里面加一些茨菇就是茨菇咸菜汤,汪曾祺小的时候其实不太喜欢茨菇,因为吃得太多了,且它入喉之后会产生淡淡的苦味。当时是民国20年,因为某一次灾害导致家乡的许多农作物产量骤减,当时产量比较高的只有茨菇,所以只能选择将其作为保护的食材。由于吃了太长时间还没有去嘴子的茨菇导致汪曾祺认为这种食物难以下咽。所以在其19岁离开故乡之后,虽然有数十年没有再尝过茨菇,也不会怀念这种食材。直到有一年前往自己的老师沈从文家中拜年做客,师母与老师一起炒了一盘茨菇肉片。这是汪曾祺离开故乡之后,为数不多的茨菇食用经验,但一口下去,其又对这种食材产生了情感,但当时的茨菇在北京市菜市场的价格已经非常高,甚至和温室里的水果和蔬菜是差不多的价钱,但汪曾祺只要在菜市场上看到茨菇总是要买点回家,家里人不喜欢吃最后都给他“包圆儿”了,只因为“想念家乡的雪”,其实更想念的其实是那段童年的记忆。《野鸭•鹌鹑•斑鸠》写了高邮当地野鸭子很多,也是当地人家里一道寻常的菜品,通常就是切块红烧,野鸭子的肉又细又酥,不像家鸭似的又柴又老。还有鹌鹑和斑鸠,这些都是在餐桌上出现过的。当地有猎人就是专门打野鸭、鹌鹑、斑鸠的,但是猎人不进城里,有专门卖野鸭子的摊子。

故乡的食物并非什么珍馐美食,只是些家里的寻常吃食。这篇文章看起来像是在闲谈,不经意间却流露了一种淡雅文化氛围。故乡的种种食物代表感官和身体味觉上的特殊记忆,是留住日渐浅沉和滋味淡隐的故乡的一种特殊手段。在中国文人的一篇篇怀乡抒情散文中,“故乡的食物”一直以来是始终抒写不竭的思乡主题之一,《五味》以平淡质朴的语言为主体笔调,书写许多首和家乡的风土人情、自然风景相关的作品能够体现出当地的独特特色。用看似简单的文字描绘灵动又不失轻易特性的文化特色,处处都能渗透着对这个理想世界的赞颂,对生活的热切追求与真情热爱。

汪曾祺笔下所写的故乡食物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饮食文化,还融入了自己的经历,具有浓浓的思乡情节,通过简单的描写却能让读者对他的思乡情怀感同身受。我们在阅读这些散文的同时,感受到的不仅是他对美食的热爱,更多的是对故乡的深情。

二)第二故乡情——忆昆明

汪曾祺现在1939年接到了相连大的录取通知书之后,便从上海出发,路过越南和中国香港等地后最终于云南昆明就读。在云南昆明求学、工作和生活了七年,在这七年里汪曾祺深入了解了昆明的风土人情,对这个地方也有着特殊的感情,说是第二故乡也不为过。所以在汪曾祺的作品当中,和昆明生活相关的作品非常多。其中大部分为散文和小说,前者的数量有35篇,而后者则为8篇。还有一些对联大中文系的各位老师和教授上课状况的回忆,有对身边一些同学的回忆,自身经历的记录,还有40年代昆明的风土人情,和云南的珍馐美馔。由于云南地处高原,多山的环境造就成了云南山珍,而云南得天独厚的气候促使这里盛产各种蔬菜水果、小吃。然而云南由于地处边疆,缺乏像中国江南一代文人书写当地美食、历史风俗及文化名胜的良好传统。汪曾祺虽然并非是真正的昆明人,但他对于昆明仍然一直抱有一份深厚的感情,生活在这里的数年时光。使得汪曾祺记下了当地的很多特色美食。可以说其的作品对昆明本地菜系和云南菜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

汪曾祺在《昆明菜》里写了两家难忘的店铺:“培养正气”和“马家牛肉馆”,可以看看出他对这两家店非常喜爱,当得知现在已经消失了之后还尤为惋惜。汪曾祺在《昆明菜》里写了好几种关于鸡的吃食:汽锅鸡、白斩鸡、鸡杂、油淋鸡等。汪曾祺记忆尤其深刻的是正义路的一家汽锅鸡,这家店最大的特点是在入口处利用一块牌匾写下了“培养正气”这四个字,食客们认为这家店的店名就是培养正气,很多人说下班或放学之后需要培养一下正气,指的就是到这家店就餐。这家店的鸡选的是武定鸡,鲜嫩有味,质量永远不会差。后来这家店已经没有了,汪曾祺感到特别可惜,不仅是对过去的怀旧,更多的是物是人非。另外昆明还有一家汪曾祺特别喜欢的牛肉店,店名叫“马家牛肉馆”,他甚至说“我一辈子没有吃过昆明那样好的牛肉”。马家牛肉馆位于小西门,牛肉小餐馆里仅专门出售新鲜牛肉,做法多样,分门别类得很清楚。昆明的牛肉店只使用小黄牛,肉质鲜美,不用老牛、废牛,所以口味格外的好。去附近随意一家牛肉馆找饭吃一顿也不贵,比平常的小馆子吃饭还要实惠些,大家就特别喜欢去牛肉馆吃饭,经济实惠。文章的结尾还感叹了一句“马家的牛肉店真不知还有没有?如果没有了,就太可惜了。”能够看出汪曾祺十分喜爱这家马家牛肉馆。

还有很多菜是汪曾祺在离开昆明后还念念不忘的:蒸菜、菌子、炒鸡蛋、炒包谷等。正义路上有一家特别擅长做蒸菜的店铺。无论是蒸骨头、鸡肉或者是各种肉类,都能保证酥烂口感,就连骨头都可一咬即碎。有别于其他地方的蒸菜。昆明做蒸菜时是把皂角仁儿作为衬底,十分好看且好吃。汪曾祺尤为喜爱的是玉溪街一家蒸菜的rang小瓜,是用小南瓜做的,“rang”字不知道怎么写,只是人们的叫法。汪曾祺在北京生活的时候还尝试着做rang小瓜,但由于制作者不同,最终做出的口味和江西街的味道还有一定差别。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这家店在做蒸菜的时候,把各种肌肉,骨头或肉类放在一起蒸的,沁入了味道,也可能是记忆中的味道终究是复刻不出来的。

汪曾祺有个好友要去昆明开会,他就建议好友去昆明一定要多吃些菌子,鸡枞、青头菌、牛肝菌、干巴菌、鸡油菌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朋友回来后果然赞不绝口。汪曾祺最爱的是鸡枞,做法多样,让他到北京后还念念不忘。昆明的炒鸡蛋与别处不同,汪曾祺在北京做了一次,还向朋友吹嘘是“昆明的做法”,客人吃了也赞不绝口到处宣传。炒包谷只在云南有,别的地方很少见,汪曾祺在回到北京后就经常把在米上市的时候买些回来,八玉米粒扣下来炒着吃,第一次见炒包谷的亲戚朋友都觉得很奇怪,玉米还可以做菜?结果下筷吃了之后都说好吃。

汪曾祺写昆明的时光带有一些感伤,他在西南联大求学时条件虽然艰苦,但对生活保持着热情,从他的文字记录我们也可以看出是一段美好的时光。而后离开昆明多年,写下了这些关于昆明的记忆,带着一些世事变迁的忧伤,对过去的怀旧和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三)五味中的四方情

汪曾祺的美食散文中不仅注重其饮食和情感之间的联系,还基于各个层面表达出我国流传千年的饮食文化,对于不同地区饮食文化的差异性的包容性作为一个全球范围内国土面积最大且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各个区域的人生活环境及方法都有着显著差别。由于国土所跨经纬度的范围非常广泛,在其气候上的各种变化也非常明显,不同的地球气候和各种地理条件都孕育着不同的生命,也给不同的区域提供了特有的食材,酸甜苦辣咸应有尽有。汪曾祺在作品当中也描述了各种食材的特点,并依照酸甜苦辣咸的顺序对相关内容加以描述,这也是这篇论文的脉络清晰的主要原因,在这部作品当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贴切生活,不管是刻画酸甜苦辣咸等味道,或是描述其他的食材都是以生活作为主要特征,因为脱离了生活之后,就无法将其的精髓体现出来。只有与生活相互融合,才能将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展现出来,并注入浓郁的生活气息。汪曾祺在撰写此篇文章时,将全文细分成多个组成部分,通过该方式把各个地区、于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们对于这五味的认解及个人偏好描述出来,这不仅突出了作品的内容结构,还是作品显得很有生活感,其可读性也因此而提高了许多。

五味中的酸的则有来自陕西的陈醋、酸菜以及来自辽宁,北京的酸菜白肉特色火锅以及酸菜羊肉汤,而傣族与广西福建则以特色酸笋酸菜炖鸡、酸笋等作为特色美食;甜有来自无锡的菜、四川的加沙肉片、广州市的猪肉芋泥和各种甜食等;苦的则有来自北京的苣荬菜、西南地区的折耳根等;其中辣的则有来自昆明的香辣、四川的麻辣;咸的则有来自浙江的杭州咸鱼;全国口味尽在其中,汪曾祺口味之广,品到了全国风格各异的美食,有对比,有差异的美食才是真正的美食,就算接受不了味道,也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

汪曾祺在吃食上没什么讲究,南方的精细小食,北方烤乳猪,手把肉都一一体验过。他从不拒绝尝试任何一种食物,贵州女演员带来折耳根邀请他尝两口,汪曾祺也欣然接受,只是实在吃不来这味道。汪曾祺也并没有因此贬低折耳根,只是说:“实在招架不了!”

汪曾祺是一个美食家,他在全国各地品尝过各种各样的食物,无论是什么样的食物,汪曾祺都会尝试一下。《葵薤》这部作品中就对这一观点加以描述,他表示人们应该尝试着接触各种口味,不管是古时候或来自各个地区的食材,比如葵或薤等都要尝试一下。一个从年头到年尾都只能吃大白菜的人,显然并无口福。许多人们经常吃的蔬菜如莴苣和菠菜等其实都来自外国,几十年前我国也没有种植洋葱和西红柿。大部分人认为这是一种陌生的食材,但现在你看有多少人喜欢吃呢?很多东西刚开始吃的时候吃不习惯,吃着吃着就习惯了。汪曾祺这种多尝试的态度不仅适用于美食,同时也适用于人生,人生不就是要多尝试,才能看到不同的结果吗,不要因为一时的拒绝而错过了人生路上的许多精彩。

汪曾祺在《四方食事》每个人都应该尝试着放宽个人口味,不管是对食材或者是各地文化都应该如此,汪曾祺对生活极其富有激情,或许是这样他才能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简单又深刻的道理,这使得其言词诚挚和厚重,同时使文字更明确和更简单,将食物的层次和色彩变得简单易懂起来。

汪曾祺写的五味不仅是饮食的五味,更是人生的五味,他在通篇美食的描写中也插入了许多生活气息。汪曾祺写了他家里来自正定乡下的老保姆。保姆的年龄已经有60多岁,家中的婆婆年龄更是高达80岁,有一次保姆回到家乡探望婆婆时,特地购买了数斤白糖。因为老太太就喜欢在家里喝个白糖水,过去北方很多人不是不喜欢吃糖,只是因为当时糖难得。这件小事既描绘了食物的滋味,也描绘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滋味。为这平凡且无法维持生计的生活,注入了一丝人情味。当中所蕴含的除了温情之外,更多的是辛酸与无可奈何的情绪。汪曾祺是在昆明这里学会了吃辣的,因为昆明很多人都能吃辣,无辣不欢,所以很多菜里都含有辣;汪曾祺曾经和几个贵州的同学一起去吃辣,他们把一些青辣椒放到火上烤熟,然后蘸盐用来下酒,这么一看和虎皮辣椒甚像;汪曾祺吃过最辣的辣椒是在一九四七年的越南,在海防市的街头吃了一碗牛肉粉,汤头浓郁且牛肉鲜嫩,辣椒却极烈,只加了几丝橙黄色的辣椒就辣得受不了;听说北川地区还有一种极辣而又无法食用的辣椒,做菜的时候,把辣椒用一根绳子拴着,放在汤里洗涮几下就辣了不得了。这个辣和云南佤族“涮涮辣”的辣度不相上下,都辣得十分极致。“辣”与汪曾祺结缘,源于昆明的年代和岁月,这也把饮食的风格和岁月密切联系在一起。

《五味》当中还记录了这样一幕,一个故乡在贵州的年轻女演员的妈妈从老家寄来了一包折耳根,就是一包鱼腥草,这位年轻女演员热情地笑着邀请汪曾祺品尝了几根,汪增祺十分吃不惯这种草的味道,又苦又很腥,有一股强烈的新鲜生鱼片的味道,他对此感慨表示“实在让人招架不了!”对外人来说可能就是一盘实在吃不来的菜,对女演员来说这是家乡的温情,是妈妈不远万里传达的爱,吃一口都是家乡的味道,有什么能比身在外乡还能吃到家乡味道更幸福的事呢。南京人也爱吃臭豆腐。汪曾祺一个同事的妻子是南京人,很爱吃臭豆腐。一次遇到同事去南京出差,妻子就委托他给自己带点南京臭豆腐干回来。臭豆腐干的味道极大,同事们把它带上列车后引发了一整个车厢人员的抗议。看似是生活里一件普通的小事,实则温情满满,同事把爱人放在心上,所以就算是“困难重重”,也要完成爱人的嘱咐。北京人爱吃的王致和臭豆腐与广州、长沙、南京不同,北京所贩卖的臭豆腐泛指臭豆腐乳,过去有许多地摊都会在街头巷尾售卖王致和臭豆腐,现如今这种臭豆腐的包装已从简便的袋子改变为玻璃罐,一瓶里面大概能能有一百块,汪曾祺认为这样很不方便,价格又高,还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才全吃得完,他认为一罐臭豆腐只要装五块就够了。以上这些日常的小事中可以看出汪曾祺饱食之中饱含生活的满足感和对民生的关怀。

在《五味》中,我们能借助作品中的文字,领略到其中所洋溢的文化气息及生活氛围,从而形成强烈的主题意识,让作品很极具可读性。汪曾祺在这部作品中描述了多种不同的主题,每个主题的描绘都特别细腻,可以说这部作品的各种主题使得文学作品的内涵变得越来越丰富,也带领着读者领略了各种生活画面,这不仅能够提高并强化作品的审美价值,使其充盈着艺术魅力,还让文字的真实感和平实性充分体现出来。

 二、《五味》中的饮食文化

  (一)对食物历史的考据

除了撰写著作、品尝美食之外,汪曾祺还会对其加以考察任何一篇以美食为主题的散文都记录了美食的来源、名称,深入了解美食的历史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这并不是其为了掉书袋而描述的,而是汪曾祺作为一名文学者的严谨态度以及无意间流露出来的文化学识。

《五味》的开篇是《葵·薤》汪曾祺就表示他小时候读十五从军征时,就认为这首诗写得清淡真实但又悲切惨痛。由于实际年龄大概只有十来岁,没有亲身参与到战争当中更未从军,但即便如此,他在读到这首诗时,还是流过很多次泪。他在阅读《十五从军征》的这个时候对“采葵持作羹”很不理解,葵怎么可以做成羹呢?家乡那边有葵花,向日葵只有叶子勉强可以做成羹。但是向日葵的叶子很粗还有毛,即使是煮熟了恐怕也难以下咽,所以诗句中的“葵”应该不是向日葵。秋葵和蜀葵看样子也不能做成羹,汪曾祺特别好奇葵这种植物,后来他浏览由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篇》和《植物名实图考》时才发现该学者认为葵属于蔬菜,但在汪曾祺看来,葵其实是冬苋菜。后来他前往湖南、四川以及江西等地才看到一种叫做冬苋菜的植物,这种植物的叶片圆圆的,和猪耳朵很像,叶梗与叶片翠绿翠绿,尝起来的口感则与莼菜相似。至此,汪曾祺才知道葵到底是什么菜。在吴其浚之前其实已经没有任何人能够知道什么是葵了,葵这个名字走向了衰弱,消失在人们视野中,让人唏嘘。葵本来是中国主要的蔬菜,在《诗·豳风·七月》、《齐民要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后来被《本草纲目》列为草类,恐怕正是因为如此葵才走向了衰败。

汪曾祺由葵想到了薤。他当时正准备自己写一个戏,为此他还前往内蒙古,对当地的抗日游击队历史文献加以调查。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由于当时食材紧缺,部队的游击队员们并没有什么好的粮食食物吃,只能吃“荄荄”并且资料上标明二字的读音为害害,当时汪曾祺就觉得很奇怪,荄字的正确读音应该是gai,为何将其注名为害害呢?到底害害又是什么呢?后来当地居民在草原中为他找到了这种食材,汪曾祺看到之后才发现原来荄荄指的就是薤,而将其标为害的读音,是由于山西和内蒙古人经常把声母x读成了h,加上他们对于叠字情有独钟,所以才会将其读成害害。但现在已经很少有北方人将它作为日常食材,不过云南、四川以及湖北等南方省份还经常吃这种植物,但很多南方地区会将薤的鳞茎称之为“藠头”,藠的正确读音为“叫”,但南方的年轻一代不知道藠头就是薤,而北方的人连藠头是什么也不知道了。很多东西就这样在时间里被慢慢改变,甚至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

 (二)各地风俗习惯的体现

汪曾祺在《五味》中不仅写了各种食物的味道,还对不同地方的饮食风俗,饮食习惯也进行了介绍,让人了解其中的差异。

在《昆明菜》中,汪曾祺很喜欢去昆明的一些牛肉店小馆子里喝茶吃饭,昆明的牛肉馆和其他很多地方不一样,只售卖自己的当地牛肉,不卖其他非牛肉菜肴,而且是分门别类地卖的。牛肉馆里几种牛身上的特别部位都是有专门的代号的,如牛肚子叫“领肝”,牛舌头就叫“撩青”,没来过的外地人人根本听不懂这些是什么东西。

汪曾祺在《五味》中写了“酸甜苦辣咸臭”六味,写出了全国各地不一样的饮食口味。如长沙的“臭”,他与友人寻味找臭豆腐,最终却找到了公共厕所,令人十分忍俊不禁,但也着实突出了臭豆腐“臭”的这个特征。

山西盛产醋这点我们都知道,但对山西人喜欢吃醋这一点却没有直观的感受。汪曾祺曾经描述过多个山西人晚上前往北京饭馆就餐的情景:他们坐下之后还没来得及点菜,就到了三勺陈醋一饮而尽。惊得周围的邻座旅客直睁睁地盯着他们看。汪曾祺在春节之前曾经去过一次太原,临近春节,所有的人家准备一些柴米和油盐,太原的油盐商铺与其他地方不同,张贴的条子上写着“老陈醋供应,每户一斤。”通过这两件小事,足以证明山西人确实很喜欢吃醋,这一生动的形象足以让人留下深刻印象。《鱼我所欲也中》当中表示在梁山的酒席中,一定会有一道以鲤鱼做成的菜,因为当地有着无鱼不成席的习俗,所以当地人结婚时都必须做一道鲤鱼的菜肴。汪曾祺甚至表示当地人对于快要结婚的男性或女性进行问候时不会说等着吃你的喜酒,而是说等着吃你的鱼,由此可看出他们对于特别重视,尤其是鲤鱼,在他们的心中有着极高地位。汪曾祺写《端午的鸭蛋中》时,高邮由于这里盛产咸鸭蛋,端午节那天他们那里所有的小孩子都会精心悬挂一串“鸭蛋络子”,用彩色的丝线把鸭蛋络子全部打好,挑一颗美丽漂亮的鸭蛋放在络子,可以将其悬挂在胸前的纽扣处,直到心情愉悦时,将鸭蛋掏出吃掉即可。把鸭蛋吃干净之后,晚上再自己抓一些萤火虫放进自己的鸭蛋里,鸭蛋一闪一闪的非常好看。汪曾祺还极为详细的描述了当地多种端午习俗,比如贴五毒、做香皂和角子等等。《萝卜》这一章所记录的是天津人酷爱吃萝卜的习惯,甚至还用了一句当地的谚语来描述,利用这些简单易懂,又极具趣味性的描述方法,让读者透过文字了解,国各地的饮食差异和风俗习惯。

(三)语言的文化性

从汪曾祺的语言观即可看出,在其看来文字具备一定的文化属性。而语言只是文化持续沉淀之后所形成的,其不仅是要积累各种书面语言文字更要累积民间的口头语言文化,以及说话方式等等。在汪曾祺看来进行以上这两方面的积累,从而形成语言文化期间最主要的是自觉进行,且二者需要同时展开。从汪曾祺的语言观即可看出,在其看来文字具备一定的文化属性。而语言只是文化持续沉淀之后所形成的,其不仅是要积累各种书面语言文字更要累积民间的口头语言文化,以及说话方式等等。在汪曾祺看来进行以上这两方面的积累,从而形成语言文化期间最主要的是自觉进行,且二者需要同时展开。在这种对于语言的两种文化属性进行了积累和沉淀的发展过程中,汪曾祺将这两种文化都内化成了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思想结构,并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展现了出来。很显然,汪曾祺已连接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的特殊文学。其的思想及文学造诣既可以传承传统文化,又有能力用另外一种角度阐述民间生活。他以入世知识分子的身份,对当下的世俗及民间生活作出全方位地了解,同时也认可这种简单的世俗或民间生活。由此看来,汪曾祺已经形成了能够连接现代和传统的自主意识,在该作者的作品当中。经常用到语言进行相关的描述可以说语言是其在连接我国传统和现代文化时,最常用到的手段,汪汪曾祺让个人所撰写的散文语言及小说阐述了,我国古时候与现代这两个时代在艺术内容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并将它们同构于对日常生活的理解和关怀中。

《五味》中的语言和文化属性主要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种是书面式的文化,二种是口头式的文化。。其认为书面文化的本质即为我国的传统文化,观察汪曾祺的作品不能看出其所累积的书面文化比较丰富,他特别喜欢研究各种植物或食物,比如《五味》中就记录了他对于瓜果或其他植物的研究乐趣。在《五味》中积累了许多文字以及书面文化,他在谈到草木虫鱼、瓜果等食物时很喜欢用它们来做鉴别和考证,为所要讲述的话题和对象都寻求了历史上文化上的真实记录与线索。就如《葵薤》篇中汪曾祺因为对葵与薤不是很了解又存在许多困惑,于是经过不断的考证最后确定了葵与薤的来源与发展。

《五味》这部作品所用到的语言比较简单,看似朴素且具有着很明显的口语性、表达能力也很强,能让读者真真切切地领略到作品的意思。在该作品当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特别口语化的词句,比如“山西人真能吃醋!”或者是对于无锡做饭的描述等等,这些极为细腻的文笔,通过语言充分展现出来,且在读到这些句子时,我们脑海里立刻会显现出极具生活气息的画面,这种惬意的氛围能够轻松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另外,在创作时汪曾祺对于词语的运用也非常注意,其目的是为了将语言魅力充分散发出来。看似朴实无华的语言,却能描述出极为愉悦的画面,且期间没有掺入任何刻意的感觉,能让读者通过文字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激发自身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汪曾祺饮食散文中的文人性情

  (一)饮食中的淡泊性情

阅读汪曾棋的作品可以领略到无处不在的宁静和淡泊的气息,不管他所写的是食物散文或是文章中的内容都是如此。1958年时,其由于种种原因被认定为右派,还下放置农村劳作,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在劳作期间写下一套《中国马铃薯图谱》,他白天会在马铃薯上画画,晚上在读上几页《容斋随笔》消磨时光。无论是画一整个马铃薯或是切开之后对一个剖面进行作画,只要把它画完之后感觉没有什么用处,就会随手扔到牛粪火里面烤熟吃掉。汪曾祺还笑到全国能够吃到这么多个品种马铃薯的人,应该没有第二个人了。从政治层面上讲,被打为右派是一件损失惨重的事情,但他依然可以心平气和地生活,还画图谱、烤马铃薯,表示成为右派是一件别开生面的事情,这能从侧面体现出汪曾祺的宁静心态。

这种淡泊名利的性格,也能通过其文字、作品表达出来,他的作品很少出现各种华丽词汇,但他的散文却非常引人注目,比如在《栗子》的开篇中就把例子描述成小刺猬。虽然他所选择的比喻特别普通,但从用词上看,这仿佛是小孩子说的话,富有童趣的话语看上去很有想象力,还让文字显得更加形象生动,为本来简单的例子注入了生命与灵魂,还具有着自然而然的灵动感。古语有云,人如其文,不管是平淡的叙述或语言,都与作者的性格息息相关。他坦然面对现实,从容应对苦痛,于人宽容,于己自慰,文章中充满了淡泊的性情。

(二)文人趣味

汪曾祺的某些饮食散文只是对各种食品或小吃进行简单介绍,没有表达个人意见更未抒情,只是将菜品的历史、文化渊源进行探讨与分析或展开考证,也会分享国内各个地区的吃法,甚至还会介绍具体做法。这些饮食散文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直接关系。我国文学界一直都有文人谈食的习惯、对吃食进行研究与描写,仿佛成为了代代相传的文人趣味,这一点,汪曾祺也是如此。

一直以来,琴棋书画诗酒茶对文人而言都特别重要,也一直将其视为独特的文化趣味,古时候的士大夫就经常以饮酒赋诗、吟诗作对等作为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仿佛这就是他们区分阶层、体现个人社会地位的方法,更甚至将其视为身份象征。当中,饮食文化就一直被传承至今。

我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历史,比如文人雅士在追求宴饮之乐时注重的是情趣,他们追捧是色、香、味、形、名、趣的饮食文化,他们希望菜肴的名称具有文雅特性,味道鲜美,再加上怡然自得的环境,体现出独特的文化格调。这些文人关注饮食不是单纯为了吃,饮食带给他们的愉悦感通常在饮食之外,整个过程中蕴含的雅兴才是最重要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汪曾祺所撰写的饮食散文也是体现这种文人趣味的方法,更是一种传承渠道,通过其所记录的文字,我们就可以领略到文人雅士的饮食乐趣,比如《五味》、《四方食事》等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具备总结性,涵盖各个地区不同口味的食物。很多看似普通的食材,经过他的描写显得极为可口,《萝卜》、《韭菜花》等作品仅听到名字,就能体会到亲切感,这些都是家家户户都能吃到的食材,但汪曾祺却能把各个地区的吃法与做法一一描述出来,其中甚至会加入某些古籍记载,跨越了地域与时空,把本来无法体现出独特心意的食材写成极具代入感的生动文字。

通过汪曾祺的文字即可看出其对饮食特别感兴趣,他曾表示自己特别喜欢与菜市场闲逛,其儿子也表示家中大部分饭菜都是由汪曾祺采购、烹饪,无论他到哪一个地方,都会先到当地的菜市场逛一逛,而不是前往书店或其他地区在方正奇,看到各种肉食、颜色各异的蔬菜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一起,让人感觉到莫名的乐趣,他称其为生之乐趣。也正由于如此在他的散文中才会经常出现饮食,在该爱好的驱动下,他很好的继承了我国文人的堂食传统,并将该文人趣味传承下去。

 (三)悲悯的士大夫情怀

许多人都说汪曾祺是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士大夫,该判断是否正确,在此不多加论述,但对他的文学作品加以研读期间无论是阅读散文或小说,都能真切的体会到是大夫的独特情怀。

他在描写饮食散文时,会把仁爱之情投射到非常常见的食物当中,比如野菜、豆腐等以实物为出发点对世人进行人文关怀,通过这些作品延伸到各个角落,从而洋溢出同情与温暖之情,而这些无一不在体现他忧国忧民的士大夫情怀。

比如《食豆饮水斋闲笔》当中,就将黄豆、绿豆等豆类作为描写主体。在描写蚕豆时,他写道在民间进行文艺演唱时,经常看到一个老人已刷牙的声音贩卖着蚕豆。后来他似乎生病了,头也抬不起来,但依然在卖着烂和蚕豆。一段时间之后,老人再也没有出现,应该是逝世了。在此之后,汪曾祺每一次看到或尝到烂和蚕豆都会回想起这位老人,并默默的感叹道“人的生活啊”,这一句看是简单的话语,却能让人暗自神伤。

汪曾祺除了擅长和熟悉美食之外,在生活上也是专家,他所经历的生活富有情调且特别和谐,这也许是其的人生经验过于复杂,才让他形成了如此深刻的人生感悟,他将个人的审美视角放置于平民百姓的生活中,以看似简单的生活发现其中的美。他的作品很少牵扯到政治或政策,也不会提及各种宏大的事件或口号,但他又不会过分沉迷于书斋,在他的作品中所透露出的悲悯情怀着实令人感动。总而言之,汪曾祺不仅烹饪手艺高超,更是用一种另类的才情让作者感受到一场散文盛宴,使人不自觉地陷入深思。

四、结语

汪曾祺的创作风格是极为特殊,他始终偏离了主流渠道,体现出独特的创作方法阐述出特别的生命体验。对于当代文学界而言,汪曾祺的作品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文坛的发展提供了一定贡献。他以温和又自带剔透感的文字,让读者的心灵得到抚慰,特别是其所描写的饮食散文,更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温暖,使人们领会到即便是普通的生活,也有着随处可见的温暖与美好,这对于当下的人们而言有着特殊的含义,更能体现出现实意义。

自古以来,我国就主张民以食为天,对人们而言,饮食除了营养与美味之外,更多的是独特的历史氛围、知识积累以及文人对其的想象,将这些与具体的食材相结合之后,使得饮食的文化内涵变得更加深厚。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在平淡当中又注入了某些独特韵味,其中所提及的风土人情以及各种具有独特特色的美食主题、历史知识的考据以及相关文化等,都让我们透过文字领略到一场文化盛宴,令人回味无穷,历久弥新。他在描述美食散文时,并不单纯的为了写美食,还会对其进行讨论,甚至动手烹饪。一篇篇看似简单的美食散文,不仅让我们的认知器官不在局限于某个层面,更能通过其中所蕴含的风土人情以及各种思想精神,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参考文献

[1]汪曾祺.五味.山东画报出版社,2016.

[2]李新雨.舌尖上的文学——浅谈汪曾祺的饮食散文.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2012.

[3]许剑凌.饮食里的情怀——评《五味》.攀枝花学院图书馆,2016.

[4]韩丹.食事见心性——浅谈汪曾祺的美食情节.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

[5]汪曾祺.四方食事.万卷出版公司,2016.

[6]王锐、欧世彬.浅谈汪曾祺《四方食事》中的饮食文化.吉林师范大学,2019.

[7]汪曾祺.故乡的食物.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8]杨国宪.浅论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2.

致谢

直到论文的完成,才真正意识到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也抛弃了许多。大学的教育让我学会了从更多方面去思考一件事情,论文写作的过程十分漫长也很枯燥,由于自己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浅陋,往往一个很简单的概念都得翻阅好多资料才能理解。老师针对我提出的问题以及论文中所出现的不规范之处,都及时回复,解开了我在论文写作时的许多疑惑。虽然这次论文选题有点仓促,但我却很享受论文写作这个过程。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在这次论文中老师孜孜不倦的学者态度令我钦佩不已,值得我去敬仰和学习。

浅谈汪曾祺的美食散文以五味为例

浅谈汪曾祺的美食散文以五味为例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11月25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1100.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11月25日
Next 2023年11月2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