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先阐述《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这两部文学作品的主人公是如何一步步摆脱内心的谴责走向成长和救赎的,进而从主人公成长的引路人、心灵的自我救赎、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三大方面分析主人公在自我救赎中成长的主要原因,随后介绍救赎特征的来源,最后对全文进行概括性地总结。
关键词:救赎 情结 成长
《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主要描述了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和救赎的故事,哈桑把阿米尔视为最好的朋友,在一次比赛中哈桑被人侮辱强暴就是为了帮他保护追到的风筝,但是本性懦弱的阿米尔看到后并没有挺身而出。《灿烂千阳》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有两位,分别是玛丽亚姆和莱拉,虽然他们出身环境不同但是战争让她们相识,并且培养出患难与共的革命友谊。本文通过文本细细品读,对比分析两部小说的共同主题——成长中实现自我救赎。
一、成长中实现自我救赎
卡德勒小说的内在力量很充实,对于人性的阴暗面毫不遮掩,他所刻画的人物都是立体化的,我们所认为的好人也许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卑鄙。因为卡德勒小说的主人公都是以第一人称进行创作,所以我阅读他的小说丝毫不会感觉到阿米尔在隐瞒实情,他就是在忏悔,他就像在向世人讲述自己曾经有多么丑陋,不堪,这才是精神自我救赎式的写作。无论是《追风筝的人》还是《灿烂千阳》,小说中的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触目惊心的爱恨情仇都为我们演绎出了一部“成长与救赎”的悲歌。
(一)成长的引路人
当初懦弱的阿米尔为了彻底地消除让自己倍感痛苦的愧疚感和嫉妒感,年幼无知的他设计了一场诬陷大戏,并且认为只要哈桑没有出现在自己的视线内就能够摆脱缠绕自己内心许久的愧疚感,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愧疚和良心上的煎熬并没有减少,反而变本加厉地折磨着他。
人心有时候善恶就在一念之间,成长是充满苦楚的,小说的主人公阿米尔也遇到了这样的痛苦。他的痛苦是妒忌,是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作怪,还有着属于他自身的虚荣心在滋生着恶魔,所以这些种种的因素,让他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多年后拉辛汗在信中告诉阿米尔如果他没有良心和美德,他不会痛苦这么久,拉辛汗希望他能到阿富汗去结束多年的内心折磨。如果阿米尔没有良心和美德又怎么会愧疚这么久呢?虽然当时阿米尔因为懦弱与妒忌而背叛朋友,但他一直承
受着内心的谴责,由此可见阿米尔是有良心和美德的,只要他勇敢一点,他是可以进行自我救赎的。从拉辛汗的循循善诱可见拉辛汗是开启他走向自我救赎之路的引路人。
回顾玛利亚姆的人生,她为生活的不公反抗的次数屈指可数。第一次反抗是为了到城里去找父亲扎里勒汗,不顾母亲娜娜的阻拦,在认清了扎里勒汗的真面目的同时,导致母亲娜娜自杀,随后封建猥琐又有暴力倾向的拉希德成为她的丈夫。虽然娜娜在小说中只是个小角色,但是母亲娜娜绝对称得上是玛利雅姆的第一位引路人,她在玛丽莱姆形成价值观的初级阶段灌输了很多男权统治的封建思想,与此同时她剥夺了女儿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且反复教育玛利亚姆要学会无条件的忍耐,而且母亲的自杀行为促使玛利亚姆形成极端的个性,所以说母亲对她产生了弥足深重的影响。
本来玛丽莱姆因为自己无法生育在家庭中的地位已经很低下,莱拉生了一个女儿阿兹莎,这对玛利亚姆在家庭中的地位无疑是雪上加霜的,于是她对莱拉表现出了明显的敌意。
但是自从一次看似寻常的家暴因为莱拉的阻挠而不了了之,玛丽雅姆开始对莱拉冰释前嫌,沉睡许久渴望被爱和爱人的欲望又被激发起来,现在她渴望和莱拉分享三杯茶,由于自己无法生育,她把阿兹莎视如己出的照顾,阿兹沙可以说是她的第二位引路人,阿兹莎对玛丽雅姆有着强烈的依赖感和信任感,有生以来玛丽雅姆第一次遇到了对她有信任感和依赖感的人,这也让她非常珍惜照顾阿兹沙的时光。
(二)自我的成长历程
在《追风筝的人》中,一个来自阿富汗的电话打乱了阿米尔平静的移民生活,拉辛汗希望阿米尔把索拉博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他觉得这是在拯救索拉博的同时也是在拯救阿米尔自己,这样才能让他自己免受内心的谴责,自我救赎首先就要赎罪人直视自己的曾经犯下的错误。懦弱的阿米尔一如既往地把逃避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的借口是他已经在X定居,她的生活重心都在X,让他放弃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以及冒着生命危险去打救一个仆人的儿子,优越感作祟的他感觉索拉博并不值得他这样做。
此时,为了让阿米尔不再逃避面对自己曾做过的恶行,勇敢地走上自我救赎之路 。拉辛汗告诉他其实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当阿米尔以为自己可以自欺欺人的生活下去时,这通电话重把那段有伤疤的往事暴晒在阳光之下,一刹那间,罪恶如利刃扎心,阿米尔觉得自己必须重回阿富汗把自己的侄子索拉博带回X生活,不然自己的余生都会在无尽的愧疚中度过。
这部作品作为一部杰出的成长小说紧紧围绕“救赎”的主题,以阿富汗为背景,时间空间跨度都很大,前半部分描述主人公阿米尔的罪过为下文他进行赎罪做了充足的铺垫,而且“为你千千万万遍”[1]的两次显现更是让我们读者明白了罪恶会带给罪过者心灵上的折磨和煎熬,谁能说我们自己就不是主人公呢?从小说中我们也会对阿米尔进行自我救赎感同身受,只要勇敢一点,我们就可以像阿米尔一样内心逐渐的成熟起来进而勇敢地对自我进行救赎。
命运就像一个巨大的齿轮,人们不断在这个齿轮中循环往复的生活。虽然有点颠覆我们自小就构筑起来的认知,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好人有好命”这个道理有时与现实状况是背道而驰的。阿塞夫成为塔利班的头目,孤苦伶仃的索拉博成为他们欺凌的重点对象。为了把年幼的索拉博解救出来带回X领养,阿米尔一改之前用逃避来解决问题,选择勇敢去面对当年理应砸向自己的铁拳套,在被阿塞夫疯狂爆打之后,他却“自1975年以来,第一次感到了心安理得。我不知道我何时发笑,但我笑了。笑起来很痛,下巴,肋骨,喉咙通通剧痛难忍。”[1]
其实阿米尔大笑是因为之前阿米尔在哈桑被人欺负的时候,他选择了漠视。后来他希望哈桑打自己一顿从而缓解内心的谴责。但哈桑不仅没有这么做反而拿起一颗石榴砸向自己的额头,面对无论如何都选择无条件包容自己的哈桑并没有让阿米尔的心里好受点,相反从此以后他都背上了无形的心理负担。然而此时在阿塞夫的铁拳下,虽然他被打的体无完肤,但是缠绕在心中多年的罪恶感终于得到彻底地消除。
成长小说的一个核心内容因素是“顿悟”[2]。顿悟可能是某个物体或者某件事情激起我们的思考,进而通过实践来完成思想的升华。通过顿悟,主人公能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从而领悟出事物更深层的意义。
在故事进入白热化的时候,莱拉和初恋情人塔里克相见被拉希德发觉,玛利雅姆为了拯救濒临死亡的莱拉义无反顾地用铁锹把拉希德砸死,一直以来被动懦弱的玛利雅姆第一次用实际行动选择了向恶势力反抗。玛利雅姆在突发的危难情境面前做出的保护莱拉的本能反应,这种本能反应迸发出璀璨的美感。这种顿悟使她对于即将要死去这件事情内心是毫无波澜的。“这样死去并不坏,这是一个不合法出生的生命的合法结局”[3]。
(三)心灵的自我救赎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具有西方特色的救赎作品,人在自我救赎的过程中,往往最难的一步就是第一步——直视过错。只有跨越了这一步才可以走向成长的道路,就拿阿米尔来说,他愿意放弃一切选择回去解救索拉博,说明他已经成功地跨越了自我救赎的过程中最难的一步。与此同时这也是一部半自传性的小说,里面有很多作者自己的故事。
几经周折之后阿米尔终于把索拉博从阿富汗移民至X,虽然索拉博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改善,但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使他变得沉默寡言,阿米尔使劲浑身解数都无法把索拉博从由于自闭中走出来,但有一次阿米尔和索拉博在广场看到绿色的风筝翱翔在天空的时候,索拉博为此而露出浅浅微笑的那一刻,阿米尔高呼着曾经哈桑对自己所做的承诺——“为你千千万万遍”[1],正是爱的力量,爱的传递让索拉博从自闭中走出来,也让阿米尔从懦弱变成勇敢的人,与此同时也完成了他的心灵救赎。真正的救赎,就要接受自身存在的缺陷。要完成自我救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过去的错误已经发生,但是并不意味着无法弥补,弥补错误的第一步就是我们能正视自己之前犯下的过错。不管这件事情过去了多久,不管纠正错误的前方有多少艰辛,只要我们愿意付诸行动并一直坚持下去一定可以完成自我的救赎的。
《灿烂千阳》的主人公玛利雅姆因谋杀罪被判处死刑,虽然她在缺爱的家庭中长大,虽然莱拉带给她的温暖来得缓慢而短暂,但是最起码她感受过人世间的温暖。死亡是我们所有人都必经的历程,虽然玛利亚姆还来不及看更多人世间的美好就要奔向死亡,但是她不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留下任何东西,莱拉带着她的精神继续坚强的活下去,而且她成为了所有人心目中的英雄。
这部小说从女性的角度出发,以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为纽带,折射出一直备受压迫的阿富汗女性的悲惨命运、成长和救赎。玛丽雅姆从恋父到审父,从逆来顺受到反抗,从排斥莱拉到和莱拉建立亲密友谊,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的创伤事情促使她开始质疑并反抗男权社会,开始关新女性的苦难,寻求希望的道路,她的不断成长和自我完善表达了一种积极的救赎。这个饱经战乱的国家令人心疼而又无能为力,还好,总有着这样柔软却刚强的人愿意义无反顾地留在它身边。现如今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竞争,随着国家开始重视教育人们会慢慢地解放思想,如同男女不平等这样的腐朽思想也会慢慢地解除。虽然阿富汗不可能立刻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一个个如同玛利亚姆的女性思想觉醒进而进行自我的救赎,汇集起来一定会影响到阿富汗的社会现状。
二、自我救赎中成长主题的原因探究
胡塞尼曾经在阿富汗生活后来随父亲在X定居的特殊经历使他的文学作品既能贴近阿富汗人民的生活,又能深入透析X人民的价值观,无论胡赛尼刻画小说中的任意一个人物形象,小说中的每一个角色所展现的价值观都可以作为世界人民认识真实的阿富汗的一种媒介。胡塞尼就如同阿富汗的发声人,许多人看完他的书后开始关注阿富汗这个国家,并且他的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阿富汗和阿富汗人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刻板印象,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胡赛尼创作此类主题的原因。
(一)战争破坏
在《追风筝的人》中,面对阿米尔远赴阿富汗解救索拉博的犹豫,拉辛汗告诉他一个迟了二十六年的事实,哈桑不仅是仆人的儿子,他也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弟弟。对于这个迟来了这么久的事实,他百感交集。此时他意识到当初自己仅仅是为了逃避缠绕在心头许久的愧疚感把哈桑赶走,但是战争导致他并不是单纯的是背叛了朋友,而且让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失去了在这个世界好好生存下去的选择权。
《灿烂千阳》中玛利亚姆嫁给拉希德后玛利亚姆如同死水的生活节奏顷刻间受到了转变,这一切都是因为莱拉的到来。莱拉和玛丽雅姆所接受的教育和价值观都存在巨大的差距,但是战争中莱拉被别有用心的拉希德解救,他们共同拥有一个六十多岁的丈夫,她和莱拉各自带有差异性的凄惨过去,但是战争让她们相遇,共同经历着社会给予女性无形而又强大的的压力,然而卑微的她们无力反抗,只能适应这可悲的现状。
国家就如同一个家庭,如果和谐必然各方面都会带来积极地促进作用。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而言, 20世纪初阿富汗由于战乱导致其经济、政治、文化都出现严重的大衰退,当一个国家每个领域都出现衰败的情况,这无疑会严重打击国民的民族自信,当这个国家没有坚定地民族自信,国民就会丧失了自我成长的勇气并且缺乏对自身应承担的责任的担当,阿米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他身处环境优渥的家庭环境,但是由于年幼时期身处战乱国家并且缺少父母的关爱使得阿米尔极度缺乏自信心。这都是信仰羁绊与哈桑和解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二)男权主义
《灿烂千阳》中私生女玛丽雅姆从未得到的父亲的疼爱,后来她被迫嫁给大她二十多岁的修鞋匠拉希德。虽然玛利亚姆已经多次流产,但是拉希德从未停止对玛利亚姆实施家暴,她就一直这么卑微的活着。令人绝望的生活让玛利亚姆从渴望获得爱变成了苟延残喘地存活着,毫无希望可言的生活让这个行尸走肉的女人磨炼出惊人的忍耐力。虽然很多人把忍耐推崇为难能可贵的品质,但在这里我却觉得当时阿富汗女性的思想大多是被男性所操纵的,只有忍耐才能卑微的活着,这种社会现状真的让人对当时的阿富汗女性感到心疼和怜惜。
众所周知,阿富汗是个男权至上的国家,阿富汗的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男性始终控制着女性的前途和命运,她们被男权和宗教的重重枷锁束缚着,只能逆来顺受地忍耐。正如玛丽雅姆的母亲所言:“就像指南针总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3]在父权文化熏陶的阿富汗,父亲具有至高无尚的权威,他们的一切必须要维护,作为女性只能无条件的服从和遵循命令。因此,阿富汗的女性毫无自由可言,作为人妻其实就是保姆和生育机器,如果说想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真是在天荒夜谈。
男权主义使两位女主人公原本曲折且多舛的命运变得更加坎坷。小说中两位卑微的女性,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挫折与磨难始终表现出了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和超常的承受力与忍耐力,令人不得不赞叹生命的伟大。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这部小说间接反映了阿富汗女性在国家所处的地位,通过这两位女性的遭遇映射出了国家的悲剧和民族的悲凉,间接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文学作品最伟大的作用就是能让人们从封建腐朽的思想中醒悟过来,进而反思自己过往的思想和行为是否存在偏差。
(三)宗教影响
在《圣经》中,提及到人性易犯的七宗罪: 背叛、嫉妒、暴怒、懒惰、贪心、暴食及色欲,从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阿米尔身上所背负的”罪”毫无疑问是妒忌、背叛。虽然《追风筝的人》主旨是描述成长的主题,但他无形中掺杂着阿富汗人民的宗教思想。
良心的谴责使他面对与妻子索拉雅无法生育的问题,他也认为这是因为他是“有罪之人”,这完全就是他自己咎由自取。我一直都认为,即便感受深厚的感情也是需要社会阅历的,随着时间的沉淀,随着遇到的人越来越多,随着生活的变故,阿米尔才感悟到哈桑为自己付出的那份感情的分量,这像是个悖论,因为时间是无法倒回的。
我认为宗教影响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起初大部分阿富汗人都信仰佛教,所以佛教在对阿富汗人的影响已经是深入骨髓的。佛教的轮回有两层含义:一生死能转化;二转化循环不息。在玛丽亚姆看来,娜娜的死与她的无法生育就是因果轮回的结果,她认为她自己是“有罪之人”,这完全就是她自己咎由自取;其次,阿富汗女性从小就接受封建教义的教育,这些思想已经深入她们的骨髓。虽然有个别如同莱拉一样的知识女性,但是要改变阿富汗的现状仍是任重道远的。
三、在成长中实现自我救赎的举措
救赎的概念大概是在公元3世纪由小乘佛教传入中国的。救赎两字,来源于希伯来文化的传统。圣经旧约记载,古代的以色列人,以初生羔羊的鲜血,来替自己向上帝赎罪,因为罪的代价就是死亡。接下来我将从以下的三大方面描述如何在成长中实现自我救赎。
(一)学会和自己和解
如今的“救赎”泛指个人和社会从痛苦和困境当中解脱出来,尤其是指精神上、灵魂上的解脱,而非物质上和现实上的解脱。救赎的过程中一定会经历痛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往。面对曾经发生的一切我们首先要学会接受现实,如果这其中掺杂着自我的内疚感,请慢慢原谅自己,并接纳自己当时所做的一切。
人是一种很强大的生物,无论多么艰难的境遇,只要主动开始适应环境了,人的内心孤独绝望的情绪就会慢慢淡下来了。所以人们常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在孤独绝望的时候也请埋藏好自己心底里的希望,请坚信自己可以渡过难关,现在的孤独绝望一定只是暂时的。
救赎的前提是被救赎者愿意被救赎,一个自己放弃了自己的人,连神仙也拿他没办法。救赎的本质其实就是被救赎者由于不相信自己能够救助自己,于是把自己的能力投射到了别人身上,从而借助别人之手来救赎自己。别人的作用永远是辅助的,君之砒霜,我之良药,能不能发挥效果,发挥多大的效果,完全在于你自己。如果你自己破罐子破摔什么都不做,却指望别人来拯救你,那么便是走向了邪路,毕竟别人能够帮得了你一时,但帮不了你一世。正如你无法去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你同样无法去救赎一个自己放弃了自己的人。
(二)坚定自我的信仰
活着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来了,你要怎么去面对呢?如何跟自己的沮丧,失望,退缩,疲惫对抗呢?这应该就是我们需要自我救赎的地方。就是不断与外在阻力跟内在负面情绪的对抗。我一直觉得一个人只能自我救赎,并且在这升级打怪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救赎。人的执念有时候很可怕的,他人可以拉一把,但能不能彻底想通透还是在于自己。
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每一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他的选择,都可以闪耀着人性的光芒。从卡德勒的这两部小说侧面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是主人公选择了这条拯救之路,而是命运对他进行了选择。命运给你一个机会选择救不救人,你可以救,也可以不救,这个救不救的前提就是,你活着是为了什么?你要知道,自己要做出什么选择,和这个选择背后的意义。所以阿米尔和玛利亚姆都坚定的认识到,与每天卑微的活着相比,原来自己有更加重要的事需要做,而当初却没有做。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曾经做过的决定负责,即使你后来悔过了,也应该接受道德审视。当我们被命运选择的时候,我们有能力做一些改变别人生命的事情,那么我们就应该审视自己,什么才是我们活着的最重要的意义。
(三)形成公共的信仰
我们处在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讲究效率的功利主义社会,如追求金钱、过剩的权力、地位等等,这些均为人性丑陋的暗面,也正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内心深处的暗影。而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渴望获得这些物质上的东西,我想,因为这是一种奇异的对自己苦痛的救赎。曾经被这些伤害过的内心,会渴望用这种方式进行复仇。被什么伤害过,被什么刺痛过,就会越想拥有它们。
如果去看看那些生活在这些暗面里的人们,你会发现,他们用黑暗掩饰的正是自己的累累伤痕。这些欲望所带来的华丽的外衣,能让他们暂时忘却自己为此流过多少血。鲜血干涸,但伤疤仍在。阴天下雨,伤疤会痛会痒,这就带来了欲望。欲望能暂时救赎苦痛,能让他们流血流得更心甘情愿。为什么我会说这些?因为我的目的是把这些伤疤撕开,让其重见天日。同样,一次次地刺穿心底的伤痕,也好让它变得坚韧而不惧伤害。越是丑陋,就越是真实,越是真实,就越能起到救赎的作用。救赎不仅仅需要希望,更需要现实。
救赎其实更多的是对自我信仰的坚持,我对这两篇小说的主人公感到既震撼又敬畏,作者以小人物的角度展开描写,如同大多数底层人一样,正在以怀着善意的方式对待这个世界。虽然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信仰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汇集起来会使整个社会形成正确的信仰观念,形成公共信仰,才能将全社会的力量集中到一个点上,发挥人类的最大力量。在追求信仰的路上不断前进,实现人类灵魂的终极关怀,人类灵魂的最高慰藉。同时在物质上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实现幸福。
四、总结
在我看来,《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更多的是因为这部作品带给人的真实感,真实到我们可以在角色中找到我们自己的身影,我们能够在书中反省自己曾经或多或少的恶意和自私、也可以从中学会勇敢地面对过去和自我救赎的勇气。
《灿烂千阳》中他的写作手法已达到成熟的状态,站在女性的角度看,第二部作品比第一部作品还要触动人心,真实得仿佛身临其境,小说中的角色愈加饱满和感人,更符合人性的本质。即使阅读完这本小说,玛丽雅姆、莱拉这两个女性人物能在人的头脑中久久无法忘怀,如果说通过社交媒体使人了解到阿富汗都是战乱、饥饿、统治者的惨无人道,毫无社会地位可言的女性,那么从这本书中,你会颠覆你对阿富汗过去所有的认知,重现过去辉煌,进取,开放的社会坏境以及自由的独立女性的阿富汗。
关于救赎主题的小说数不尽数,但这两部小说能让人眼前一亮,那是因为它们都通过跨越几代人的故事情节来讲述自我救赎的故事。然而两部小说中的人物都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阿富汗人民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受到社会给予的压力,如战争等无法驾驭的外部势力动摇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信念。胡塞尼认为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救赎和成长是这两部小说的重要主题,尤其在对阿富汗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乱战纷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极其脆弱敏感,所以对人性的解读与思考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关于人性永远是世界的永恒话题。
参考文献
[01]卡德勒•安塞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02](宋)蔡绦、曾敏行.独醒杂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03]卡德勒•安塞尼.灿烂千阳[M].李继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致谢
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在百忙之中,不忘对我在论文写作方面的监督和精心指导。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感谢学校对我们的严格要求,促使我严格遵守学校的安排,按时完成毕业论文任务时,不仅扩充了自己的知识视野,而且形成了专心致志的做事风格。
感谢陪伴在我身边的朋友和同学为我提出有益的建议和意见,给予我思绪上的启发。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5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