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现状梳理
(一)诗歌美学研究
在文艺学、美学领域,学者对于诗歌美学的研究已经比较广泛和深入了。代表性的著作有:谢文利的《诗歌美学》、王长俊的《诗歌美学》、覃召文的《中国诗歌美学概论》、江柳的《诗歌美学理论与实践》等。
谢文利的《诗歌美学》涉及诗美的发现,抒情美、意象美等,并且有大量的创作实例,古今中外,风格纷呈。王长俊的《诗歌美学》不仅对中西诗学进行融汇,还针对诗学的一些根本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揭示符合艺术实际的规律,整本书贯穿着诗歌审美价值问题。
江柳的《诗歌美学理论与实践》在行文方面,尽量用通俗的语言、读者熟知的诗例,来阐明本体论和创作论的若干重大问题。
(二)关于诗歌审美在中学语文课程中的研究
在论文研究方面,大多研究的是诗歌的美育研究,审美元素以及诗歌审美阅读教学等等。
如岳琴的《高中语文古诗词美育研究》对诗词美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顾亚敏的《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论述了美育与中学语文教育以及如何处理三方关系的问题。陈浩然的硕士论文《浅谈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审美回归》找出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这些研究还有不足之处,只是从教学方法,解读文本以及赏析的角度来研究,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二、诗歌审美
(一)古典诗歌和审美素养的含义
“古典”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为“古代流传下来的在一定时期内而被后人认为具有正宗性或典范性的权威著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464页。]]“诗歌”则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
“审美”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指“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157页。]]“素养”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艺术修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241页。]]如此“审美素养”是指人通过领会事物的美而形成的艺术修养。
(二)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审美教学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现状(以2016年人教版教材为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只明确提出了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要求,对现代诗歌的学习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使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处在比较尴尬的状态。
1.现代诗歌的选篇和布局
表1
教学阶段单元:课篇目作者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
《荷叶母亲》
泰戈尔
冰心
第六单元:第二十二课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
《太阳船》
郭沫若
吴望尧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黄河颂》光未然
第五单元:第十九课外国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未选择的路》
普希金
弗罗斯特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雪》xxxx
第二课《我爱这片土地》艾青
第三课《乡愁》余光中
第四课《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
第五课《我看》穆旦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第二课《梅岭三章》陈毅
第三课短诗五首
《月夜》
《萧红墓畔口占》
《断章》
《风雨吟》
《统一》
沈尹默
戴望舒
卞之琳
芦荻
聂鲁达
从现代诗歌分布的情况来看,七年级一共只有7首,选篇占比很合理。八年级上下册中都没有选入现代诗歌,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九年级要学习的现代诗歌是整个初中阶段最多的,九年级上册5首,九年级下册7首,这样的编排有些不合理,突然给九年级学生增加了任务,并不能很好的将其消化掉。
2.古代诗歌的选篇和布局
表2
教学阶段单元:课篇目作者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
曹操
李白
王湾
马致远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
《春夜洛城闻笛》
《逢入京使》
《晚春》王维
李白
岑参
韩愈
第五单元:第二十课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游山西村》
《己亥杂诗》(其五)
陈子昂
杜甫
王安石
陆游
龚自珍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
《贾生》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约客》杜牧
李商隐
杨万里
赵师秀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
课外古诗词诵读唐诗五首
《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王绩
崔颢
王维
李白
白居易
《庭中有奇树》
《龟虽寿》
《赠从弟》(其二)
《梁甫行》《古诗十九首》
曹操
刘桢
曹植
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
《春望》
《雁门太守行》
《赤壁》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陶渊明
杜甫
李贺
杜牧
李清照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
课外古诗词诵读《诗经》二首
《关雎》
《蒹葭》《诗经》
《式微》
《子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经·邶风》
《诗经·郑风》
王勃
孟浩然
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
课外古诗词诵读唐诗三首
《石壕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
杜甫
杜甫
白居易
《题破山寺后禅院》
《送友人》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卜算子·咏梅》常建
李白
苏轼
陆游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水调歌头》
李白
刘禹锡
苏轼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月夜忆舍弟》
《长沙过贾谊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商山早行》杜甫
刘长卿
韩愈
温庭筠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行香子》
《无题》
《咸阳城东楼》辛弃疾
晁端礼
李商隐
许浑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满江红》(小住京华)
范仲淹
苏轼
辛弃疾
秋瑾
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诗词曲五首
《十五从军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过零丁洋》
《山坡羊·潼关怀古》
《乐府诗集》
岑参
辛弃疾
文天祥
张养浩
课外古诗词诵读《南安军》
《别云间》
《山坡羊·骊山怀古》
《朝天子·咏喇叭》文天祥
夏完淳
张养浩
王磐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一共收录了68首诗,七年级17首,八年级27首,九年级有24首,古诗占比逐渐增大,所选诗歌的种类也逐渐丰富。
综上,因为古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很大的比例,所以本文研究会侧重古典诗歌审美教学在中学语文课程中的影响。

三、中学语文诗歌美育教学现状分析
(一)诗歌美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对有关诗歌鉴赏方面积累不多,不能活学活用,没有积极性。当然教师古板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模式化等问题都有待解决。
1.老师存在的问题
(1)古板的教学观念
现在很多教师在教授诗歌的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不了新的教学观念。比如大多数的教师在教授诗歌时,还是按照教授新字词,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翻译文意这四部曲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这样将诗歌的背景介绍、写作特点和思想主旨等分开给学生讲授的肢解型的教学法,好处是可以让学生更快的掌握诗歌的内容,坏处便是不能深入研读诗歌的内涵和品悟诗中的情感。
还有一部分老师认为应该多背诵来增加自己古诗词的积累。如果只强调背诵而不去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那学生鉴赏审美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如果没有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是无法理解诗中的意境的。除此之外,毕业班的老师总结所谓的万能公式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写出答案,这种行为是彻头彻尾的功利主义行为,害人害己,是非常不可取的,鼠目寸光,毁坏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
(2)教法模式化
老师在教法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学过程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一味地深挖诗歌的思想内容,学生对诗歌的意境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忽略审美鉴赏体验。老师单一的教学模式会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而由于诗歌的内容丰富,其表现手法多样,所以对于诗词的解读也应该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
①重记忆轻理解
有关诗歌的教学,老师普遍做法是,先让学生将诗歌背熟,默写,然后才开始进行讲解。为了确保学生在考试中古诗词默写题能够得满分,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诗歌背诵上投入的时间要远远高于其他讲解赏析的时间。老师设定了一个硬性要求,一旦有人没有拿到满分就会被罚抄写。而遇到一些古典诗歌赏析问题时,学生得分率就会非常低,学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诗歌没有理解。老师也很少有耐心为学生们讲解,认为就算讲了学生下次还是不会,不想浪费时间,基本上全靠模板来套。
大多数学生对诗歌的认识都是一知半解的,做作业时经常一筹莫展,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鉴赏诗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只要求学生背诵全文,那诗歌教学反到成了一种记忆式教学,学生整天不知所云的背着诗歌,只知音不知意。
②重知识轻情感
大多数老师还是处在将一首诗拆分开来讲解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也就只能让学生应付考试了,没办法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老师只讲解题目并罗列考点,是无法满足诗歌教学的,也无法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情景中。
2.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不能学以致用
很少有学生把知识融汇在日常生活中,即使能够准确默写,也没有真正领悟诗歌的真正内涵,差不多算是个考试机器了。在日常表达中,不会活学活用,不重视诗歌的深入学习,进而造成学生审美素养的缺失,长此往复,造成无限恶循环。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就是让学生了解诗人描绘了什么样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和感情。这样的教学模式,让诗歌内容和形式割裂,学生很难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的教学状况打击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所以,现在重新审视诗歌教学模式,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要不断的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2)鉴赏诗歌积累落实不够。
在实际鉴赏诗歌活动中,学生并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鉴赏诗歌,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每天的学习时间很紧,诗歌鉴赏的分数在试卷中占比不大,每天投入大量的时间去鉴赏诗歌是不划算的,尤其在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成效,学生很容易松懈放弃。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有计划进行自我训练,但是能够坚持做到的也寥寥无几。同时在有限的时间和学业的压力下,急功近利的思想让学生更多地选择了对答题技巧和手法的盲目追求,寻找万能公式来套取答案,忽略诗歌中的意境,也少了对诗意的揣摩和咀嚼。
四、诗歌美学理论应用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依据
(一)诗歌美学理论应用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依据
1.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巢宗棋,雷实,陆志平主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织编写:《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工具性是指“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的特点。”[[[]巢宗棋,雷实,陆志平主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织编写:《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就是指语文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例如,每当学习新的古诗时,老师会对诗文里难懂的词进行讲解,这就是它的工具性。
人文性是指“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巢宗棋,雷实,陆志平主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织编写:《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就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例如,老师教授诗歌时,让学生体味诗中的情感以及艺术手法,这就是它的人文性。
2.课程标准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16页。]]诗歌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诗歌美学在中学语文课程中的策略和具体应用
(一)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审美素养培养的策略
1.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帮助学生解决难题。首先,教师要对古典诗歌相关的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进而融会贯通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去探寻诗歌的美,审美素养自然而然的就得到提高。
2.优化中学诗歌的教学方法
(1)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杜甫所著《春望》的音乐基调是悲伤的,从开头两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学生就应该能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总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八年级语文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141页。]]用缓慢低沉的语调不断的诵读,体会到诗中的情感美,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经过不断的诵读训练以提升其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他们将诗歌中所描述的画面想象出来。比如,读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借鸿雁传书以解相思,琢磨不透的小心思。
(2)在想象联想中赏析诗词的画面美
朗读诗歌总是可以从中窥探到一幅幅神奇多彩的画面。比如《小池》给我们描绘出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初夏图景,让人心生向往,[[[]]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总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一年级语文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60页。]]《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又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早春图景,充满了生机和希望。诗歌是诗人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所以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可以通过想象将诗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王维在诗画结合方面堪称表率,其《山居秋暝》描绘出一幅宁静幽美的画面。学生需要充分的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诗歌中蕴含的美。再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鉴赏这首诗,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力,才能够感受到那种羁旅漂泊的画面,体会到作者那种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教师在帮助学生鉴赏古典诗歌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画面感,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诗人进行内心对话,充分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3)在精读中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
诗歌之美是依赖一定的语言而存在的,诗就是一种语言艺术。诗歌的语言美,首先表现在炼字上。众所周知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无不如此。[[[]陈贻炊主编、羊春秋册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4册》卷五六五,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在反复推敲的过程中渐渐体会诗人的感情,从而感受到诗歌语言的无穷魅力。
(二)诗歌审美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确立的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在诗歌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要养成阅读诗歌的兴趣和习惯,以陶冶情操,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健全健康的人格。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本文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为案例,进行全面的分析,具体如下:
教学目标:体会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情感感受诗人心怀天下的博大情怀。
(二)教法探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设计依据:采用讨论法,学生可以同桌交流,小组讨论,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想象,畅所欲言的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沟通之中发现诗歌的意境美,对学生的鉴赏能力有很大的提升。鼓励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内涵,通过不断的诵读诗歌,体会其中的意蕴,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课件制作,搜集有关杜甫草堂的内容。
1.导入
多媒体播放“杜甫草堂”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入今天的课题
(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鼓励学生分享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杜甫的介绍和本文写作背景,老师总结补充。
2.美文美读
多媒体播放名家示范朗读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音频,学生能够在悠扬的音乐中,听着抑扬顿挫的朗读,边听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博大情怀。让学生注意朗读时声音的高低快慢,以及声调的变化和朗读的节奏。学生可以分个人朗读,集体朗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学生互评,再老师点评总结要点。通过反复诵读的形式,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意蕴美,以期许达到共鸣,真正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之中。
3.品悟情感
通过朗读来表现作者情感,把握诗歌内容。首先,再次了解一下“歌”的含义,提出本文的问题,通过初次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诵读,知道了诗人遭遇的不幸,那诗人写这些不幸遭遇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呢?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感?小组之间相互讨论。
品味语言,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博大情怀。通过多媒体,挑选了一些和诗歌意境相配的茅屋草堂图,营造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来达成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能够迅速进入到情境之中。然后让学生示范朗读诗歌并反复诵读自己喜欢的诗句,用自己的语言将其描绘出来,教师对学生点评并总结。
4.教师小结:
5.板书设计:
6.案例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最重要的是强调朗读,诵读时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和语言美,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通过播放名家示范朗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音频,把学生拉入到诗人忧国忧民的心境之中,以此来产生共鸣。以上教学环节,既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意境,也可以从局部了解诗歌中的情感,不同的学生有不一样的体会,学生可以通过想象联想,描绘出诗歌的画面,再次展现诗歌的意境,对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结语
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存在教学观念老旧,教法模式化的问题以及学生存在不能学以致用,积累不够以及考学压力的阻碍等问题。笔者认为除了要提升教师教授诗歌的水平和优化诗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外,更应该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其阅读诗歌的兴趣,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由于笔者能力有限,研究不够深入,还有诸多不足之处。尽管如此,还是希望本文粗浅的研究可以引起语文老师对诗歌审美教学的关注,通过学习诗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巢宗棋.雷实.陆志平主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织编写.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顾建华.张占国主编.美学与美育词典[M].学苑出版社,1999
[3]谢文利.诗歌美学[M].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89
[4]王长俊.诗歌美学[M].漓江出版社出版,1992
[5]江柳.诗歌美学理论与实践[M].长江文艺出版社,1988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1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8]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总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M].八年级语文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9]覃召文.中国诗歌美学概论[M].花城出版社,1990
[10]陈贻炊主编、羊春秋册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4册[M].卷五六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11]顾亚敏.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J].语文学刊,2013.6
[12]谢金.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现状调查研究——以常州市钟楼区为例[D].淮北师范大学,2016.6
[13]岳琴.高中语文古诗词美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5
[14]陈乐.接受美学视野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研究与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8.6
[15]李柯.接受美学在中学诗词教学中的运用[D].湖北师范大学,2017.5
[16]陈浩然.浅谈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审美回归[D].江西师范大学,2014.6
[17]苏灿.优美与崇高的美学理论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6
[18]李守军.在初中古典诗歌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11
[19]赵家涛.中学古典诗歌审美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4
致谢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宝贵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四年的大学生活使我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为我今后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教授,从论文的选题、定题、写作、定稿,导师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论文的修改过程中,导师非常负责的对我的论文进行指导,用详细的批注来规范我的措辞,修改论文的格式。在百忙之中对我的论文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仅向老师表示我最真挚的敬意和感谢!其次,我要感谢在校期间所有教导过我的老师,感谢你们的谆谆教诲和严格要求。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