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摘要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文学成就的顶峰,也是中华民族文学瑰宝中的艺术珍品。它刻画了丰富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都各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从而促使《红楼梦》作为永恒的美学理想,在我国文学史和人类文化的光辉中绽放了光彩。她之所以能进入人民大众的心里,是源于其自身所具备的悲剧美。林黛玉是作者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潇湘妃子”,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无疑,这也是作家曹雪芹对她的一种近乎神般的崇拜,而潇湘馆的竹子也是作者对林黛玉性格的一个赞美。但是尽管黛玉深得作者的倾心,奈何最后换来的却依然是个悲剧的结果。二百多年来,众多人因林黛玉的悲剧命运而挥洒着同情之泪,并为她的文艺精神魅力而心醉神迷。正如那句“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1]而林黛玉的人生经历,人生命运不就是这句话鲜明生动的体现吗?为突出林黛玉的悲剧命运与人格,曹雪芹早在黛玉出生前即已通过浪漫的笔调、奇异的想象与朦胧的诗意,开创了前所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表示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而来到这世间上的。不过这也不同以往的宿命论,只是经过艺术的夸大、渲染与强化。

关键词:林黛玉 多愁善感 充满灵气 病态之美 悲剧命运

 前言

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的典型人物之一,在她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人性的多面性,曹公笔下的林黛玉便是如此。她是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她的文采实属羡煞旁人,在随机出的题目里,她便能轻松写出数首诗,与此同时,她还有余力帮贾宝玉写出两三首诗。同时她也是个多愁善感的病态美人,黛玉心思细腻,能够观察到旁人观察不到的事情,因此她想的也就比旁人要多些,这也就不免让人有感伤之情。

林黛玉是一个带有强烈悲剧色彩的形象,由于林黛玉的个性比较悲观,而且对待事物也过于小心谨慎,所以曹雪芹为了在更大程度上突出林黛玉的悲剧个性,而在她出生以前创立了闻所未闻的“还泪”之说。命运对林黛玉来说有太多的不公平,对这个柔弱的女子太残酷。在她年少时就失去了母亲,无奈之下只能被父亲送到贾府居住,从此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可惜命运并没有眷顾这个可怜的女子,在经历丧母之痛不久就又丧父。

曹雪芹所塑造的这一“心思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在《红楼梦》中着墨较多,是为爱流尽最后一滴泪的一个多愁善感的美人儿,她不但有泪情,而且还富有文艺才华,对宝玉的爱恋更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2]这一艺术形象必须加以细细品味,仔细揣摩,深刻感悟。

 一、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一)外表柔美,病态之感

在曹雪芹的笔下,有十二个生动活泼的女性形象,她们各有各的美,也有自己不同于其他人的独一无二之处。而在这十二位仙女中,作者曹雪芹却并没有一视同仁,则是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是作家最喜欢的林黛玉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对林黛玉的描写首先就是她的外貌,虽然是采用了最常见的描写人物的顺序,但是却选用了侧面描写来突出林黛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美。

作品中并没有采用正面表现她的外在美,反而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衬托出黛玉的美。它巧借凤姐的口和宝玉的眼睛,来看了林黛玉的美貌。心直口快的凤姐,一看到黛玉就惊叹道:天下竟有如此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见了!"这话虽未直观写出黛玉的美貌,却给读书人在心中留有了一种"绝美"的艺术形象。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面容.:“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3]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然而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

林黛玉给人的第一个印象,便是有某种病态之感。纵观全篇《红楼梦》,当我们读到林黛玉出场的时候,脑海中随之浮现的就是一个弱不禁风的病恹恹的柔弱女子形象。小说故事中作家给出了林黛玉绛珠仙子转世的特殊身份,并说明了林黛玉的美是天然的,是优美脱俗的,作家更透过王熙凤和林黛玉说明了她的风采与神韵。作家将美丽而苗条的绝世容貌给到了林黛玉,她的容貌并不输西施,只是形象中却饱含着愁苦,凸现了她的悲剧与人格之美。而林黛玉的柔弱,却给了人一个病态的感受,她的美丽并不是由于疾病就没有减弱,作家也从不评论她的疾病之美丽,就是因为她的疾病才造成了她的悲剧。

(二)多愁善感,敏感封闭

林黛玉的疾病虽然是生来便就具有的,但同时这又是林黛玉性情的一部分,病病快快,情思细腻,这又造就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情,一草一木都变成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表现对象,一曲"葬花吟"更把林黛玉的这种性情推向了一个极端。由于自卑,也因为敏感,林黛玉总是经泪洗面,咏诗遣愁,往往成为孤寂情绪的发泄对象,她总是不安于这个宿命,却又不能逃脱这个宿命。而这些问题也常常扭曲了林黛玉的感情和心灵,因而林黛玉的心灵也就一直不能安宁,从而招惹了很多似乎是无谓的麻烦和困难,甚至害出了不能解脱的思想上的忧郁症。而一切的世界万物在她的眼中,似乎都成为了产生眼泪和烦恼的原料。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有很大一个因素源自于她对贾宝玉的爱恋和对薛宝钗的怨恨。

尽管林黛玉很聪慧,但她是自我封闭的,"给人印记最深的是她的"小性","爱烦恼","多心"。[4]她先天的压抑,她身心的软弱和思想感情的无法触碰,使她对生活的感悟以不同的形式产生变化。她对母亲死亡的不幸也非常敏感,并做出了激烈的反映。林黛玉的悲伤,是由于她孤身一人,当她对人生作了全面而周到的思考后,便认为一切事物都会为她留下自己的想法与印象。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使其命运更为凄凉。

 (三)才华横溢,充满灵气

林黛玉在曹雪芹的笔下是一个具有诗书气息的女子,她不像其他的贵族小姐,每天窝在自己的绣楼上听一些宣传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腐朽封建思想。她是个有着自己独立思想的新时代女性,最能体现林黛玉才华的便是她的《葬花吟》。这首诗正是她自身经历的真实写照。句句暗示黛玉以后的命运。我们可以说这首《葬花吟》讲述了林黛玉一生的颠沛流离和悲惨遭遇,也可以理解为林黛玉用自己的一生来证明和实践了这首诗中的所唱所写。

正所谓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林黛玉从小在诗书气息浓厚的家庭中长大,想要没有一点才情也是很难的。因此她在做诗方面优于其他姐妹也是有情可缘的。她看到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能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人生中将会或已经遇到的事情,并由此产生独特的想象,创作出独属于她的文学诗作。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入到见到的景物当中,借咏物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慨叹,同时触发自己的愁情与悲惨的命运。

(四)真诚率真,毫无心机

对错综繁复的社会利弊人际关系,林黛玉也绝非无知,她只有不屑于介入之中。她憎恨封建权势与种种虚假的事情,她所处封建环境也与她的内在品性格格不入。在现实的寂寞和苦闷的生活环境中,林黛玉总是真诚如一,决不屈服。她也从不建议宝玉认真学习法政,和宝玉共同研究诗书。她也鄙视王权,总是颂扬反权力与封建主义的人与事。她的内在的情感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当时很大部分的我国古代文人的共同心态,而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和世俗力量强力抗争的人,也就不会舍弃追求,舍弃梦想,正是利用这样内在情感的生活方法,在现实中挣扎着斗争,生活在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夹缝里,完成了追求自己人格的梦想。

通过对林黛玉形象的研究,人们也证明了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研究意义,在"红学"研究史上是不容置疑的。因为这位长期处于封建礼教桎梏之下的叛逆女子,是永远无法被当时人民经济社会日常生活所接受的,于是她的人生也不得不以悲惨而告终。但纵观林黛玉的人生,人们也不难看到,在封建大家庭里生存的林黛玉,自我张扬,率真坦荡,执着追求优质情感,不同于封闭社会生活的大众闺秀,是大观园里一位特立独行的人。她的本身表现了一种先进的、进步的民主思想,但这个进步思想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却被看作是反动的,是被西礼礼教所不容的,也就是因为她的反叛精神和对内心相通的祖国亲情的执着追求才导致了封建家长们的强烈不满,甚至成为了一种异类,她的失败和悲惨命运也是注定了的。

 二、林黛玉人物形象形成原因及爱情悲剧

  (一)形成原因

  1.环境因素

《红楼梦》出于清代的曹雪芹之手,他出生于康熙时代,一个富商之家,从出世时便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显赫一时。后家道中落。他历经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于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写下了这本书。人生长的环境是最直接影响自身性格的形成,林黛玉出生在一个本很快乐的家庭,父母宠爱,可这种好景不长,母亲的离去,给她幼小的心灵以无形的打击,每日垂泪,暗自伤神。为了更好照顾,父亲考虑她无兄妹照应,而又贾母怜爱,故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开始了她寄人篱下的生活。她心中之事无人做主,只有这样变态的折磨自己。这或许都是她外在人格的形成因素,但事实上它们都是她反抗行为的标志,或者只是假象,而在她外在人格笼罩下的她现实人格里,从其中还能够发现各种不合理的阴暗和邪恶的社会现象,寄人篱下的弱女子虽然有着深刻的自卑,可是为了极力捍卫她的尊严,采取的是"质本洁来还洁往,强于污绰陷渠沟"的生命路线。[5]

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除了身处的社会大环境之外,家庭环境也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倘若在幸福快乐的家庭中成长,就会形成开朗活泼的性格,看待事物就会是积极向上的态度。而我们的女主角林黛玉却是不幸的,悲惨的,在她少年时期,母亲就去世了,迫于无奈,父亲只能把年幼的黛玉送到贾府,但是更加不幸的是,没过多久,父亲也不幸去世了,这对林黛玉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之前有一个林家做他坚实的后盾,她在贾府的日子也相对好过一些,有贾母的疼爱,其他的丫鬟小姐也不敢怠慢她,这也就是她前期性格高傲的原因。在父亲去世之后,她的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整日都要吃药。在贾府这个大家庭中,林黛玉这样的性格是不讨喜的。她并不在乎她的话会对别人造成怎样的伤害,只要让她感觉到不舒服,她都要说出来,就是这过于耿直的性格也为后边宝黛悲剧埋下了伏笔。

2.性格原因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一幅病恹恹的美人形象,也正是由于她的身体状况,所以她的性格就变得多少带了点抑郁色彩,在看到外边凄凉的景物时,她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自己悲惨的身世,然后就悲极而泣。这也就加重了她的病情,身体就又变得格外虚弱。而人的身体状况恰恰是能影响人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如果你拥有一个强健的好身体,你就会觉得全世界都是积极向上的,都是阳光快乐的,这个时候你的心情也会自然变好。反之就会引起多愁善感,伤春悲秋。这一点也使得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带上了阴暗的特点。

黛玉的人格构成因素也比较复杂。有优秀人才的秉性,又有家庭氛围的影响,也有命运的捉弄。娇生惯养的主要原因,是其大家闺秀生活环境的主要因素。尖酸刻薄和反叛,是其家庭环境和命运所捉弄的共同后果。由于黛玉从小父亲去世,缺乏了父母的关爱与保护,她就必须独自处理家庭所有问题,而青少年时期对世事的认识也是肤浅的,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接受与解决方法也是青色的,这就势必造成了她的尖酸刻薄与反叛。而且,家庭教育结构的不健全对这位弱女子的心理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

如果有了父亲的指点和引导,她就可以根据当时的社会生活时期的德行观来看待所有事物,也就减少了对世事的不快与嘲讽。对爱执著,既是黛玉的本性,又是天命的安排。亲人、友谊与爱一起构成了人的基本情感需求,而黛玉敏感多疑和尖酸刻薄的个性也影响着其友情,在友谊上少了对父亲的爱,所以仅仅贾母的喜爱是不足的,对宝玉的爱成了她人生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

同比于其余的大家闺秀,林黛玉既不需要打理与父亲等长者的亲密关系,也不需求打理与世交的恋情,更不需要维系在不同目的下结交的闺蜜的情谊。于是,把她最主要的精力都花费在了和贾宝玉的恋爱上。随着贾母的逐渐年迈,家庭逐渐败落,在我国封建社会,女人除外谋生,除了当妓或奴,就别无他择。这对于一位娇生惯养的大家闺秀来讲,是多么的残忍!但黛玉在这个环境里又怎能不敏锐而多疑呢。她悲观的个性是优秀人才性格和后天社会因素环境的共同影响,她的文学才华则是天生性格与书香门第耳濡目染的共同成果。

(二)爱情悲剧

林黛玉是个敏感多疑,多愁善感的人物形象,她在丧母之后,无奈到贾府生活,开始寄人篱下的日子,所以她在大观园中做事情总是小心谨慎的,内心世界也并不敢对其他人完全敞开。而贾宝玉是在大观园中能够读懂林妹妹内心深处想要表达的意思的那个人。所以他们两人之间有了感情的种子。在这个种子还是小嫩芽的时候,就被贾母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发出了严厉的警告。宝玉是要找一个知书达理,懂得人情世故的大家闺秀做媳妇,因此便以林黛玉身子弱为由拒绝了她,也否认了他们两个之间的爱情,这对二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注定是一个悲剧爱情故事。因为他们二人当时所处的大的社会环境是不会允许他们冲破世俗的观念和眼光大胆在一起的。贾宝玉是贾老太太捧在手里怕摔了,放在嘴里怕化了的心尖上的宝贝,所以他的结婚对象也是有很高的要求的,是能够相夫教子的大家闺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鼓励贾宝玉积极入仕的。而林黛玉却是个病恹恹的样子,整日里都在吃药,身体不好,不知道能为贾家的未来做出多大的贡献,所以即便林黛玉是贾母疼爱的外孙女,她也会成为宝黛之间的绊脚石。

而从贾母的角度出发,我们不难发现,在前期贾母确实是看好宝黛的,但是随着宝钗的到来,宝钗为人处事圆滑,更适合做贾府的媳妇。那么这样一来,林黛玉就成为了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林黛玉性格敏感多疑,在大观园中得罪了许多人,贾母连婚嫁之事都没替她着想,她的性情孤傲,对别人也并没有什么顾忌,个性耿直。同时林黛玉是一个天真的幼女,她一直梦想着与贾宝玉的恋情,得到封建势力的青睐,然而她的梦想却无所附属,最终只能抑郁而终。

在抄检大观园中司琪、芳官等人相继成为殉难品,就连眉眼像林黛玉的晴雯也在重病中被强行赶出大观园,终于也含屈而逝。[6]这对林黛玉来说无疑是一个梦里的梦想也终于破灭了。因为林黛玉虽然得到了爱恋却并没有获得美好的姻缘。

林黛玉也是个有着强烈自尊心的女子。在性格上是个小心眼,正是林黛玉性格上的缺点掩盖了她的反叛思想,在她的情感幸福遭到扼杀之际,表达的是那么的英勇决绝,她最后以自杀向阴暗的社会表达了坚强的抗议。黛玉骨子里是自卑的,但是这个自卑又包含了自尊。所以,她强大的自尊心注定了她的情感是悲惨的。这一位美丽、柔弱、英勇的悲剧艺术形象,一直镌刻在中国读者的心中,矗立于我国文学史上。

  三、林黛玉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及美学内涵

  (一)现实意义

细细品味林黛玉的性格,人们往往感叹林黛玉是个经历了悲惨命运的可怜女子,但是却忽略了林黛玉身上所特有的闪光点,林黛玉除了尖酸刻薄,小心眼的缺点之外,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她是个有自己独立思想的女性,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她都能保持洁身自好,这是难能可贵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她对“质本洁”的执着追求,对“还洁去”的纯洁的归宿,[7]这是一种极其美好的崇高的道德追求。黛玉的这种自觉而强烈的洁身思想是现代女性所缺少的。

对于黛玉来说,除去做诗,便是和宝玉的感情问题,而在林黛玉的心中,她最看重的并不是你多有权多有势多有财,而是和她灵魂的契合度,能够懂她所想,知她所意,两人即便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便能知道对方的心意。她把感情放在了第一位,这本身就表明林黛玉是个感性的人,她不在乎对方的仕途之路,不在乎对方是否有权有势,只求对方能够了解自己的心。奈何天公不作美,让这一对痴情鸳鸯只能各自委屈流泪,却无法打破当时黑暗封建势力的枷锁。最终只能是以悲剧结尾。在当时的那个社会下,贾府已经今非昔比,不同往日了,贾府想要继续之前的辉煌就必须和一个阶级地位较高,且有雄厚实力的家族联姻,这样才是强强联手,珠联璧合。而林黛玉的身后已经无人为她撑腰了,她的背后也没有雄厚的物质财富作为保障,这也就是为什么贾母十分喜欢林黛玉,疼爱林黛玉,但是却不会同意让她做贾家的媳妇。面对一贾母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阻挠和严厉警告,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用自己的力量来与之抗衡,并且希望在抗衡的过程中可以让这些思想顽固的封建势力能够接受并祝福他们的结合。可想而知,这并非一件易事,仅仅依靠两个人的力量来与整个社会作对,有种以卵击石的感觉。但是林黛玉与贾宝玉都不肯舍弃对自身的要求,因为他们都表示了崭新的社会力量与封建家对抗;[8]但封建社会家又为了保持他们的根本利益,就绝不可以容许这种的爱情出现和发展下去。虽然宝黛之恋以悲剧结束,但是二人爱情所作的斗争就是那么的真实感人。我想,就是连现代人也会如此觉得,唯有如此,爱情方可保鲜。就这一点而言,对于当今这种婚恋并不是面临动荡、而是家庭破碎常见的年代,颇有参考价值。

从林黛玉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性格决定命运,在对待爱情的问题上,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她在失去父母之后,把自己所有的感情全部寄托到贾宝玉身上,把贾宝玉当做自己生活的一切。林黛玉自身体质就不好,加上对宝玉的在意,就不免吃醋猜疑,然后自己心里郁郁终日。由此她的命运也就像陷入了死循环,每天都处在担惊受怕,小心谨慎之中。我们把她的情况带入到她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大背景下,在偌大的贾府,一个生病的女子,她的前途会有多好呢。她越是在意贾宝玉,她就离她想要的越远。正所谓握不住的沙不如扬了它。我们将这种现象扩展起来,将其扩大,推广到整个社会人群之中,那就能够知道我们的本意来了。曹雪芹对妇女,特别是少妇过分依靠男人而作出的批判。在封建社会里,如果女人完全屈从于道德观念上,象林黛玉之类的少妇在婚恋方面就没有别的方法可供选择了,她只能遵循“父母之命,媒之言",当然也可以将人生的全部都依托给男性。所以说林黛玉的悲惨既是相对个体,又有着相当的必然与历史意义。但是现代的文明社会也就不能是如此了,因为男女平等,女性拥有与男人同样参加所有社会活的权力,所以要是一个女人再把自已看成只能是男性的一员的话,把老公、男朋友都当成是自已的所有的东西,没有了自已的生活意志和人格意识,就完全丢失了自我,那也真是太悲哀了。而这一点,对于当今妇女来说有着重要教育意义的。

 (二)美学内涵

林黛玉艺术形象中本身就存在的悲剧美,能够看出中国作家的艺术情趣与审美理念。林黛玉是中国名门女子悲惨命运的形象代言人,是我国民族文学优良传统所熏陶而产生的艺术典范。她也象征着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某种门类,每一套门类,凝结了该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精髓。因此林黛玉艺术形象,的确是表现了极其高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境界。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刻画黛玉人物形象的基本艺术原则是使角色的外在神态与内心素质高度一致。我们可以发现林黛玉的相貌和才华都超出群芳,而且工作态度也出类拔萃。在中国封建时期社会传统观念中,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教条,但是曹雪芹却并没有固步自封,将自己塑造人物形象拘泥于当时的小世界里,而是打破传统局限,用自己独有的人物塑造手法打造了一个既懂琴棋书画,又遵大家闺秀礼仪的才女形象。

水萍人一般的身世以及封建礼教对她的思想情感等各方面的压迫,造成了她的孤独、易感伤逝以及多愁善感的特点。她对理想社会有着美丽的向往,对同为封建社会礼法的反叛者贾宝玉也有着深沉的爱恋,并希望能有独立自主的情感。可是,在那样的年代,在那样的家庭里面,这样的美好理想却命定地要受到了压迫与蹂躏,她的最悲惨就是不能正视事实,又或是因为无法正视事实,最后落得落花人亡两不明"的凄惨下场。[9]

结论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描摹的林黛玉的形象是外表柔美,病态之感;多愁善感,敏感封闭;才华横溢,充满灵气;真诚率真,毫无心机。其个人性格特点既是由时代精神所赋予的,又是在与污绰的世俗抗争过程中产生的。她的文艺面貌深入民心,感动着观众,也令人同情。而这种人物形象又是独特的。她那纷繁复杂的个人性格与明显的身体缺陷,以及勇于反抗,渴望恋爱的强烈个性构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人。《红楼梦》不仅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歌颂女性的赞歌,也是记录女性悲剧的实录。在这本书中,作者极力赞颂的独立女性,优秀的有才华的小姐丫鬟,最终的结局却是一个个都沦为了封建社会旧礼教,旧制度的炮灰。而作者却用她们的悲剧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美酒,这就是书中说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10]成就了千古最震撼人心,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

 参考文献

[1]王伟.林黛玉形象阐释史研究[D].集美大学,2014.

[2]党琦.浅析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意蕴[J].北方文学(下旬),2017.

曹雪芹.红楼梦[M].作家出版社,2006.[4]李琳.于吵闹处看黛玉——林黛玉人物形象解读[J].北方文学(下旬),2017.

[5] 李燕清.从“香文化”角度解读林黛玉的人物形象[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6]周汝昌.红楼艺术[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7]张锦池.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Ml.华艺出版社.1993.

[8]阎丽杰.人与花的对话—谈黛玉的生命构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

[9]周汝昌.红楼艺术的魅力[M].作家出版社,2006.

[10]刘梦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浅析林黛玉语言的艺术性[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致谢

至此,我最青春的时光,我此生的校园生活即将落幕。逐梦安院,终有一别,始于2018年金秋,止于2022年盛夏。这四年时光,如白云苍狗,转瞬而已。目光所及,皆是回忆。在宝贵的时光中,有高兴过困苦,有迷茫有失望,也一直被理解被包容被关怀,庆幸热爱的依旧热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后经年,莫敢忘师恩。我的指导老师是在我写论文时付出最多的,是她不辞辛苦的为我指引方向,从我为论文的选题和大纲感到迷茫和困苦,从最开始的准备工作到现在的写作结束,她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鼓励。写作论文的过程,我有困惑,有无助,是我的指导老师给予了我以鼓励和帮助,为我加油打气,给我很多珍贵的意见。再次真诚的感谢所有老师的辛苦付出。

在我成长的路上,很幸运父母一直在身侧,多年的养育之恩,常常记在心间。在我的求学生涯中,或遇幸运,或遭受挫折,都承蒙父母始终如一的陪伴和鼓励,才得以见到光明的未来。父母之恩,无以为报,唯有继续努力,不敢辜负期望,以致学有所成。

感谢天南地北的同学们,有幸相遇一程,感谢你们对我的鼓励和帮助,愿共赴美好未来。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8月18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1506.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8月18日
Next 2023年8月1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