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丝织文化发展历史沿革

蚕桑丝织文化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历史背景,通过对于蚕桑丝织文化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蚕桑丝织文化的现实意义和文化意义,站在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上去理解蚕桑丝织文化的特点,并据此制定保护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本文结合历史,对于蚕

蚕桑丝织文化与中国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可以说,中国文明有多长的发展史,蚕桑丝织文化就有多久的历史。它广泛分布在今杭州、嘉兴、湖州地区,并且四处传播,在各地都有自己的分支,和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紧密结合。蚕桑丝织文化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文明发展史。

  一、起源时期:

  蚕桑丝织文化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晚期,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根据在梅堰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的蚕纹装饰来看,那时候的人们就已经具有一定的蚕桑种植和蚕丝制品的制作能力。究竟是谁最开始养蚕种桑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根据《山海经》中记载,三皇五帝中的黄帝在和蚩尤作战的时候,手下战士已经身着蚕丝制作的衣服,黄帝的妻子也带领黄帝部落的妇女一起养蚕种桑,因此,初步可以断定蚕桑的养殖历史最早可以回归到三皇五帝时期,也就是中华民族刚刚开始形成文明,中国历史长河的开端。而当时的蚕桑文明的出现,也给中华民族的文明披上了一层鲜艳的外衣,它让中华民族告别了草根树皮,衣不蔽体的历史,和文字的发明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进入了真正的文明进程。

  二、初步发展时期

  在《诗经》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当时的蚕桑丝织的生产状况:“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波微行,爱求柔桑。”这就是说,在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天,农村的姑娘们来到乡间的小路上采摘桑叶的情景,描绘了当时的蚕桑丝织的生产状况。又比如在《诗经》中写的“妇无公事,休其蚕织。”意思就是,妇女们没有公共的劳役任务,于是就从事蚕桑丝织的劳作。可见,从蚕桑丝织行业诞生之初,就是由妇女在从事蚕桑丝织的工作,并未这份蚕桑丝织文化加入了许多女性特有的柔美与秀丽。
  经过了最初的生产时期,由于当时的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因此蚕桑丝织的用途主要是供人自己使用。而后,随着封建制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商品经济开始萌芽,物物交换、以钱易物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蚕桑丝织品开始脱离劳动产品的范畴,变成了在商场上供人选择交换的商品。而当时又以山东作为中原大地的蚕桑养殖业最为发达。在《谷梁》中记载,“王后亲蚕,以共祭服。”意思就是王后率领后宫的宫女亲自从事养蚕的工作,表示统治着对于蚕桑生产的重视。由于一直以来的重农抑商策略,蚕桑丝织生产始终作为农业生产的重头戏得到统治者地宣扬,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亲自耕织以获得民心,表达对于农业重视的行为,而这一行为最早则可以追述到齐国的王后这里。而根据《管子》中的记载,观众曾经建议对于在百姓中熟悉养蚕技术的人,XX应当给予特别的优待,将他们作为拥有特殊技能的人予以照顾和扶持。这又从侧面表现了当时的统治者对于蚕桑养殖事业的重视和鼓励。由于当时统治者对于养蚕耕织的重视,春秋战国时代,养蚕丝织业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期。
蚕桑丝织文化发展历史沿革

  三、发展成熟期

  随着时间的发展,养蚕丝织行业逐渐从黄河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并很快就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在《吕氏春秋》和《史记》中曾有记载,公园前518年,吴楚两国因为边境女子争桑而引发了一场战争,这表明了当时的统治者对于养蚕事业的重视,因为当时的养蚕丝织业已经成为了长江流域的吴国、楚国、越国的较为重要的经济支撑事业,随着长江地区的继续开发,蚕桑事业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
  特别是成都平原,蚕桑事业的发展更为显著。在西汉文学家扬雄的《蜀都赋》中曾经极为赞美蜀锦,说它做工精致华美,似有灵性,“阿丽纤麋,”成都自古就被成为“锦官城”,流经成都流于的岷江被称为“锦江”,足以说明这里的织锦业的繁荣发展程度。因为当时的蜀国连年征战,唯有依靠织锦来谋取额外的经济来源。因此,作为织锦原料的蚕桑业地发展和发达程度也就可想而知。
  在隋唐时期,长江流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蚕桑养殖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太湖流域的发展更加引人瞩目,唐玄宗时期,名臣韦坚整理了长安附近水道,在通渠时,唐玄宗亲自登楼观赏。为了迎接黄帝,韦坚预先准备了许多小船,而在这些小传中,堆满了来自各地的绫罗绸缎,如井口绫、衫缎、官端绫绣、方纹绫、吴绫、绛纱,等等。这充分说明,当时浙江的绍兴、江苏的扬州、镇江、常州、苏州等地的丝织品的精美,丝织业的繁华程度。
  经过了安史之乱,我国的经济中心南移,北方经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蚕桑丝织业也受到了重创,而长江流域的经济则得以进一步的发展,长江流域的蚕桑丝织业也在从北方涌来的劳动力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的刺激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长江以南,特别是太湖流域,因为一直以来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优势,使得自己的蚕桑业发展稳定,在唐朝中叶成为了全国蚕桑业发展中心。到了宋朝,这一优势凸显的更加明显。当时,浙江省和苏南大部分地位所缴纳的丝织品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在南宋时期,太湖流域成为了陪都,商贾巨富云集,刺激了市场上丝织品的销售,大大带动了这一地区的蚕桑生产事业的发展。
  到了元朝,太湖地区的蚕桑事业不仅在生产数量上大幅发展,生产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当时,已经出现了嫁接的桑树培育方法,利用异花授粉来繁殖桑树,保持桑树的优良性状,并且养殖四眠蚕,吐出来的茧的质量更为优越。同时,生产工具得到了进一步的革新,发明了可以移动的蚕架,更加方便蚕的繁殖。

  四、逐渐没落时期

  经历了宋元时期蚕桑事业的繁荣鼎盛时期,经过了清明时期,蚕桑事业逐渐走向了没落。由于生产技术的革新,特别是衣料原材料的改革,以往依赖于蚕桑丝织的制衣业有了越来越多的衣料代替品,蚕丝不再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而同时,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养蚕这项急需技术性的工作也越来越受到挑战。其突出的表现就是许多与养蚕有关的节日、风俗越来越少,蚕桑丝织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直线下降。受到外来丝织行业的入侵,本土的丝织行业面临一个崩溃破产的境地。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国外的工厂大量入侵,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无论是在生产效率还是在生产产品的质量上都大幅度超越了本土丝织制品,蚕桑丝织事业几乎受到了毁灭性打击,和当时的民族轻工业一样,几度走向了崩溃的边缘。及至到了后来,帝国主义国家由于欧洲战场的压力,放松了对于中国大陆经济的压迫,民族工业才得到了喘息时期,丝织行业又一次得到了飞速发展,许多巢丝厂在当时盛极一时,后来又都陷入了没落之中。养蚕丝织行业与民族的兴旺、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为民族对抗外来侵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结论

  蚕桑丝织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它和我国漫长的文明发展历史长河紧密相连,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人口的迁移等种种因素在我国的文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具有重要的地位。蚕桑丝织文化,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文化,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不灭的民族图腾。保护蚕桑丝织文化,促进蚕桑丝织行业的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而我们也必须扛起这份重责,促进蚕桑丝织文化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与飞跃。保护蚕桑丝织文化,在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大背景下促进蚕桑丝织行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蚕桑行业发展史》,张明,《民俗文化发展研究》,2010.2
  2、《蚕桑丝织文化概述》,刘成,《商业发展研究》,2008.0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736.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11月5日
Next 2020年11月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