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子》研究

  摘要

慎子(约公元前390年~约公元前315年)名到,赵国人。曾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在当时颇有影响力。本文通过慎到现存的资料及相应的时代背景,探究《慎子》的写作成因,包括慎子自身观念的形成以及所处环境的影响。同时,文章展开对《慎子》思想的讨论,涉及君臣的职能分工,重势学说、张扬法律、无为而为等方面,最后探讨了《慎子》一书对后世的影响,诸如对后世政治秩序的建构、语言风格的形成等。

  关键词:《慎子》;成因;影响

  一、引言

《慎子》是先秦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慎到的作品,记录了慎子的政治思想,且他的思想受众是君主,故他的治国思想有一定偏向性。

先秦时期庄子、荀子等已经指出慎到思想的缺陷,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继承了慎子的部分思想。汉代司马迁从著书者角度肯定慎子思想的存在意义,近代以前的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停留在《慎子》的收录和校注上。现今学界有关于慎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慎子的学派归属研究和学术思想的探究及其思想的现代意义。部分学者对《慎子》的语言风格进行研究,如余佳琳研究过《慎子》的文体特征,修涛从势论方面研究兵家与法家的思想。目前由于《慎子》大部分散佚,现代学者对慎子的研究还较零散,没有形成系统。本文通过慎到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本身的观念意识,探究《慎子》的创作成因,研究《慎子》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二、《慎子》其文

《慎子》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之一慎到的著作,因为其存在的年份较为久远,至今大部分已经缺失。据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慎子著有“十二论”;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四十二篇;《崇文总目》记载有三十七篇;而现存的只有《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知忠》《君臣》七篇以及一些逸文。

《威德》篇是《慎子》现存篇幅最长的一篇,主要讲述两部分,一是慎势,二是张法。慎子以腾蛇飞龙借云雾之势来阐明势的重要性,他还提出了“非以利一人”的贵公思想,表明了权势存在的目的是为大多数百姓的利益服务。除此之外,慎子还提出了立公去私思想,臣民遵守法律的统一标准,处理事务依靠第三方的法律,彰显“公”的思想。而且虽然天子是法律的制定者,但其本身仍在法律的管制范围内。

《因循》篇残缺的部分较多,主要讲君主的御下之道。慎子认为人皆有私心,而英明的君主善于利用臣子的私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当君主的利益同臣子的利益一体时,臣子的私心可以成为君主达到目的的助力。慎子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术”的概念,但在内容上已经初具雏形,是为法家思想“术”的前身。

《民杂》篇原篇名已佚,取篇首前两字为篇名。该篇讲述两个内容,一是君主选才不拘一格,兼容并蓄;二是君臣之间分工明确。前者阐述了君主职能的重要性,后者阐明君臣职能分工的重要性。慎子认为君臣关系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君主享乐,臣子理事。两者互不干涉,各司其职。

《知忠》篇论述了“忠”的问题。慎子认为忠臣对国家有害无益,这点与大多数学派意见相左。忠臣“忠”的对象是君主,但君主的利益并不是时刻都与正确的历史方向相一致的,忠臣支持君主,可能会加快国家的衰亡。而且慎子认为忠臣并非影响国家存亡的必要条件,在慎子的潜在思想中,臣子只能起到推动或阻碍的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君主。因此慎子认为智士的作用远大于忠臣,也更加可控。

《德立》篇阐述了名分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慎子认为应该早定名分,唯有嫡系的正统地位稳固,才能使小到家,大到国都能有序运行。嫡庶不分是乱家之源,只有嫡子确立,庶子才会安分守己,从而避免产生内乱。慎子认为确立封建等级制度,不同阶层之间不相僭越,国家就能稳定久安。

《君人》篇和《君臣》篇都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君人”即君主统治臣民,而君主统治臣民的手段就是法。慎子主张法治,君主容易夹带私人色彩,处事不免偏颇。而且国家事务并非都由君主处理,处理的标准难以界定就容易产生错漏,可能导致天子的决议不能服众,甚至引发民怨。以法治国,便是制定统一的标准,既可以保证基本的公正性,又可以使臣民知法,减少犯罪率,增加官府机构的威慑性,有利于国家的管理。

  三、慎子的思想

  (一)明确君臣权责

慎子处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该时期周王室式微,诸侯割据,士大夫夺权篡位,僭越之事时有发生,以致君不君,臣不臣,封建君臣职能混乱不清。因此慎子对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等级制度有所期盼。慎子认为君主和臣子在享受权力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职责。君主作为封建统治者的代表拥有权势和享乐的权力,但他也需要凝聚臣民的力量以巩固统治。慎子主张君逸乐,要求君主“处上无害人”,不插手臣子的本职工作。相应地,臣子虽然承担处理事务的职责,但是同样享有与其所付出的心血相对应的权力。正如《慎子·民杂》中提到“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①慎子将君臣的职责和权力划分清楚,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君主的利益和臣子的利益并非时时一致,在利益冲突时君主和臣子有可能是对立的,因此君主一旦放权过多就容易失去对权力的把控,导致尊卑颠倒。君臣之间权责分明,各司其职,在此基础上慎子的思想才能够合理运行。

  (二)重势学说

慎子提出了“势”的概念,他以毛嫱西施之衣,腾蛇飞龙乘云雾来说明势的存在及重要性。慎子将“势”定义为能够借助外力使自己更加强大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即用权势驾驭臣民。如《慎子·威德》中云“故贤而屈于不肖者,权轻也;不肖而服于贤者,位尊也。”②但“势”学说并不是慎子独有的思想。《孙子兵法·势篇》云“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③《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云“国者,君之车也,势者,君之马也。”④《吕氏春秋·慎势》云“王也者,势也,王也者,势无敌也。”⑤孙子将“势”运用在战争方面,特指战争态势。韩非子和《吕氏春秋》对“势”的理解都差不多,即君主用来驾驭臣民的手段,与慎子的定义基本重合。《荀子》中“势”的意义各不相同,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势”的意义的丰富和改变实质上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势”的定义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趋于完整。总体来说,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对“势”的认识都大同小异,其思想内核是一致的。

在人治的封建社会,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能够轻易影响当时的战争局势,所以慎子慎子提出了“势”思想增加君主的威严,期望君主能够解决当时混乱的局面。但“势”不是无缘无故得来的,它依托于臣民而存在。臣民的支持成为君主无形力量的组成成分,所谓“一呼百应”就是“势”的体现。“势”的存在本质上是为“法”的推行服务的。

  (三)崇尚法治

法家的“法”的概念完全成熟是在韩非子提出的法术势相结合理论的时候,但慎子对“法”的重要性已经有所认识。《慎子·威德》中提到“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⑥,慎子认为法是管理国家的必要手段,是不可缺少的。无论是哪个朝代都重视法的作用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法律进行完善和修改,究其原因在于法律能为君主管理国家提供极大的便利。依法治国是慎子政治思想的最高要求,上到君主,下到百姓都遵守法律,凡事根据法律处理,百姓就不会质疑君主的立场,法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的体现。但慎子的法治思想过于理想化,而忽略了法律推行时的种种阻力和法律的种种漏洞,于现实中难以实现。

  (四)无为而治

慎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是汲取了道家“无为”思想得来的,但慎子在吸取的同时也对其做了改变。《因循》篇中提到:“因也者,因人之情也。”⑦就是说要顺应人情。慎子将道家的“无为”思想融入他的治国思想中,即为君者善于利用臣民的私心达到自己的目的。慎子的“无为”是指君臣权责划分的平衡状态,而且他的“无为而治”针对的是君主本身,要求君主垂拱而治,给臣子更多的发挥空间。若君主无法做到“无为而治”,臣子做事处处掣肘,导致君臣相互猜忌,统治阶层秩序也会发生混乱。

慎子崇尚法治的思想和“无为而治”思想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慎子的法治思想和无为而治思想都是治国理论,前者是慎子的主要主张,通过第三方的法律管理国家,具有公正性特点。后者实质上还是人治。在封建社会,慎子的依法治国思想显然太过超前,削弱了君主的作用,难以被君主接纳。若以法治为主,“无为而治”为辅,则君主的主动性增强,更容易适应封建背景下的社会环境。

  四、《慎子》的创作成因

《慎子》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慎子本身存在写作的动机。可以将其创作成因分成两个部分: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一)内因

《慎子》一书包含了慎子的政治理论,是慎子思想的具现。其最主要的成书原因就是慎子本身的观念意识,它包含了慎子隐含的思想倾向和外显的理论学说。慎子本身的观念会随着他的所见所学所经历的事情发生改变,都会影响《慎子》内容的构成。

1.学派归属

慎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艺文志》、《经籍志》中大都把《慎子》一书列入法家类。《解蔽》云“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⑧郭沫若在《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一文中说:“慎到、田骈一派是把道家的理论向法理方面发展了的。严格地说,只有这一派或慎到一人才真正是法家。”⑨许多学者将慎子归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也是比较主流的观点。

《慎子》一书中表现出明显的法治思想,这是法家区别于其他学派的重要标志。《慎子》残缺的七篇中有三篇提到了立法的重要性,在其思想当中“法”是支撑所有理论的基石。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提出的“法术势相结合”理论在慎子的思想中都有迹可循。其思想特点与法家一脉相承,由此可见慎子归属于法家学派。

2.受黄老之学影响

慎子是赵国人,曾在齐宣王、齐泯王在位时游学稷下。稷下学宫官学为黄老之学,且慎子长时间在稷下学宫讲学导致他深受黄老之学思想的影响。黄老之学是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战国中期到秦汉之际,黄老道家思想极为流行,慎子正好处于战国时期,不可避免地受到黄老之学的影响。《慎子》中有不少来自黄老之学的概念。比如《慎子·因循》中“天道,因则大,化则细。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为也,化而使之为我,则莫可得而用矣。”⑩“因”是指顺应自然,不加干涉。“化”是指违背自然。二者都来源于道家学派。慎子在此基础上加以解说,认为人皆有私心,君主能运用人的私心,顺势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顺应人情。如此君主与臣民被利益捆绑在一起,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利益关系,远比反噬性极强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稳固。《慎子·民杂》中提到“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⑪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无为即无不为。但慎子又不是单纯照搬道家思想,道家的“无为”是告诫君主不与民争,而慎子的“无为”是在君臣的权责划分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既确保君主的权力不受损害,又给臣子留有发挥才能的空间,君臣之间分工明确。慎子将源自道家的无为思想改换成了具有法家特点的思想,慎子的“无为”本质上是维护和强化王权的手段。

《史记》中记载慎子专攻黄老之学。杨倞也说“慎子本黄老,归刑名,多明不尚贤不使能之道。”⑫也就是说慎子前期的思想以黄老之学为主,后期转向法家学派,以法家思想为主。就《慎子》而言,虽然慎子吸收了黄老之学的思想融入法家思想中,但慎子展现出来的思想还是偏向法家。

3.阶级意识

《慎子》中叙述的“早立名分”问题实际上是受到慎子本身固有的阶级意识的影响。战国时期,周王朝虽然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其建立并延续七百多年的严格的等级制度深刻地影响到包括慎子在内的每一个人的思想。周王朝在鼎盛时期确立了一整套严密的宗法等级制度,使其影响范围最大化,阶级意识深入人心。加之慎子所处的时代还处在周朝存在的时间段里,血脉延续和文化传承使阶级意识牢固根植在慎子的思想当中。并且慎子由于见惯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而对鼎盛时期等级森严的周王朝产生向往,进而认为阶级分明的宗法制度能够解决当时的社会混乱。慎子的这种阶级意识是社会历史对人的宏观影响,在《慎子》成书之前就存在于慎子的观念当中,是随着慎子本身的观念的改变而改变的,是纵向的影响。

  (二)外因

《慎子》成书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且不可避免。《慎子》是一部为解决时弊而诞生的著作,反映出最真实的社会问题。其成书受到外界影响深刻,极具时代色彩。

1.经济发展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给当时的社会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改变。首先是农业生产方面,科学技术发展,农耕水平跨越到一个新的阶段。第一,农耕工具更新换代,铁器取代了笨重的石器,为农耕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第二,农耕方式从耦耕变成了犁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节约了劳动力。第三,水利工程的建设,如鸿沟、都江堰等,极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的发展给建设政治制度提供了基本条件,社会焦点也从百姓的温饱问题转移到治国问题上。慎子法治思想的推广建立在君主及朝廷拥有一定的公信力上。小农经济发展使粮食产出能基本保证温饱,使百姓对君主及国家有一定的好感和信任,也增强了作为法律执行者的官方机构的权威性。农业发展使百姓获得基本的生存资料,君主借此收拢民心,减小推行法律时所受阻力。

其次是国家鼓励农耕的政策,由于各国之间互相征战,所耗费的钱粮数目巨大,各国都比较重视经济的发展。且为确保粮食生产能够跟得上消耗,各国统治者推出各种奖励政策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比如奖励耕战的政策。各国还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土地都集中在大地主和大官僚的手中,造成农民无地耕种的情况。土地兼并对于国家的发展是不利的,不仅容易引发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造成大规模的起义,还导致税赋减少,国库空虚。鼓励农耕的政策是国家能够繁荣富强的重要举措之一。农事是国家第一等大事,《慎子》中也提到君主不能违背农时。慎子认为君主要表现出重视农业的态度,推行鼓励农耕的政策,上行下效,促进农耕经济发展。

再次是手工业和商业方面,周代的官府工业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在当时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还出现了民营手工业,用于家庭或民间,不受官府垄断。民间手工业的兴盛使服务于统治者的手工业产品能够在民间交易,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手工业的繁荣增加了商品的多样性,同时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各地文化相互渗透和交融。文化在碰撞与交融中焕发新的生机,为思想的繁荣奠定环境基础,也促进《慎子》的诞生。

最后是交通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商业发达的原因,交通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东周时期的丝绸西传路线横贯亚欧大陆,马车也已经普遍使用,可见当时的交通已经十分便利。交通对商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交通便捷,南北货物才可以流通。跨区域交易带来的利益会吸引商人从事商业活动,从而促进商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诸侯们对修建道路非常重视,因为道路交通不仅能够服务于商业,更重要的还服务于战争。诸侯们在中原地区修筑了许多“午道”,可以减少行军途中耗费的时间,便于运送战争物资,适合战车通行。一些政治经济要塞交通往往是极为发达的,因为这些城市人口众多,商业贸易发达,往往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各国的军队来往频率高。繁荣的城市又会反过来吸引更多的百姓聚集。而人口是衡量国家强大与否的标准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学者们通过游学来传播思想,人口越密集,越能吸引游学的学者。便利的交通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经济的发展,也间接为思想的碰撞交融提供了条件。

小农经济发展是思想能够传播的前提,说明社会即将步入下一个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转移。《慎子》就是慎子根据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出针对性的政治理念而形成的产物。慎子的思想建立在当时社会经济基础之上,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都很大的发展,百姓能满足基本需求,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从经济层面转移到制度层面。慎子免于探索基本的生存问题,将更长远的目光放在更进一步的制度层面的革新,推行法治思想,试图建立一个秩序严明的封建等级社会。

2.诸侯争霸战争

春秋时期诸侯国的互相吞并,到战国初期秦、韩、赵、魏、楚、燕、齐“七雄”基本确立。但战争消耗了各诸侯国的实力,为寻求国力的提高,各诸侯国接纳诸子百家的思想,开始进行变法。魏国委任李悝进行变法,开变法之先,楚国委任吴起进行变法,旨在富国强兵,秦国委任商鞅进行变法,为后来秦国独大奠定了基础。战国中期,诸侯国都因变法强大起来,接着进行了更加激烈的角逐,诸侯国的XXX更替频繁。慎子就处于战国初期和中期,他既经历过备战初期大刀阔斧的改革,又目睹中期激烈的兼并战争。他还看到了战争背景下国无宁日,百姓朝不保夕的情景,给他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或许就是残酷的兼并战争让慎子看到了君主权势的影响力,因而慎子的“尊君”思想根深蒂固。在他的思想中君主拥有巨大的权柄,有能力结束混乱的争霸形势,因此他将期望都寄托在君主身上并主张强化君主权力。

3.文化氛围熏陶

慎子虽然处在一个动乱的时期,但相对的,因为各诸侯国忙于征战,没有精力把控国内文化圈,所以当时思想文化氛围较为宽松。比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对学派的思想管制并不严格,甚至各诸侯还设立专门的平台培养贤士。比如慎子游学过的稷下学宫。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就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稷下学宫的存在,为当时百家争鸣的局面开创了良好的发端,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盛,也促进了各学派蓬勃发展,造就了一个思想激烈碰撞、文化氛围浓郁的时代。慎子处在这样文化氛围浓郁的时代,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严格管制思想时期难以接触到的知识,也能同更多志同道合的学者交流思想,这使得慎子的思想更加内容丰富思考更为全面。

特殊的社会环境造就特殊的时代文化,诸子百家的思想是通过游说的方式传达给统治者的。诸子百家思想各有分歧,学派之间产生不同的见解,学者在这样宽松的文化环境中采用辩论的方式来宣扬、证明自己的观点。故春秋战国时期,着眼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辩论散文蔚然成风。此前周代时流行的文体是诗体。因当时学者们处在比较安定平和的环境中,作品多描写日常生活,更适合使用浪漫自由的诗体。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者们为宣扬本学派思想,使用逻辑性更加严密的论说文来取代诗体。

《慎子》中就论述了忠臣与智士之间的关系、君主与臣子之间的关系、“法”与君之间的关系。慎子分别用不同的论证方法分别进行论述,以达到灌输思想的最佳效果。慎子在论述忠臣与智士的关系时用对比论证的方式各自举忠臣和智士的例子进行说明。举舜放瞽叟、桀有忠臣形成对比证明忠臣有害无益。慎子在论述君臣关系时运用假设论证的方式进行论述。假设君主事事躬亲,而臣子只能空怀才能,无处发挥。后果是出现失误后,易引发臣下对君王的不满,导致国家出现动乱。慎子用假设的方式逐步推理出君臣权责分工不合理的情境,令君主直观地看到结果以劝谏君主遵循君臣职能分工的规则。慎子在处理“法”与君的关系时用类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述。他将国君治理国家以法律来判断奖惩类比为用“分马者用策,分田者用钩”的方式去私塞怨。采用类比的的方法将高深的政治问题转化为容易理解的日常行为,化繁为简。《慎子》的逻辑关系清晰,论证方法多样,极具说服力,适合用于理论性强的学派学说宣扬。尤其学说面向的对象是君主,为避免君主厌烦似是而非的言论对其学说思想失去兴趣,向君主进言必定要直击重点,简洁明了。论说文显然比自由浪漫的诗体适合用作向君主进言的载体。

4.现实观念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一个社会转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与变革并存,其实质上就是权力的争夺与转移。诸侯称王、士大夫窃国,子弑父、父杀子等现象层出不穷,周朝严密的宗法等级制度受到挑战。慎子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早立名分”观点,其潜在的意思是指各自“守分”。当时的正统观念讲究名正言顺,弑君夺位会为他人所不齿。诸侯不敢取代周天子除了政治考量外还考虑到民心问题,周天子的正统地位是皇权的保护膜。现实的无序使慎子向往封建等级秩序还未被破坏的时候,那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井然有序。所以他肯定封建等级制度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尊君”观念是慎子思想当中重要的一点,如慎子云:“大君者,太上也,兼畜下者也。”慎子将希望寄托在有生杀予夺权力的君主身上,想要通过影响君主改变当时混乱的局面。所以他提出“慎势”“张法”等思想以加强君主的影响力。春秋战国时期虽然诸侯争雄,天子名存实亡,但是百姓观念中天子的尊崇地位仍旧没有改变。诸侯一旦僭越天子,就会受到四方的舆论抨击,被群起而攻之。现实观念对慎子思想的影响是横向的,不以慎子本身的意志为转移。能够结束混乱的格局,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也是慎子对现实的期盼。

  五、《慎子》对后世的影响

《慎子》一书大部分已经亡佚,存留下来的部分仍对后世影响深远。就其学术价值而言,《慎子》一书是珍贵的研究资料;就其对后世政治的影响而言,慎子的法治思想有独特的政治价值;就其语言风格而言,《慎子》是一部比较完整的论说文作品,其中论述过程中用到的类比、举例、假设等方法的使用,具有典型意义。

  (一)对后世学术研究的影响

慎子的思想大多记录在《慎子》一书中,研究慎子必然绕不开他的作品,因此《慎子》也是后世研究慎子的主要依据。首先,《慎子》一书的流传为后世的法家学者开阔思路,使法家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促进了法家的兴盛。比如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其中“势”的思想来源就是慎子的“势”学说。慎子夸大了“势”的作用,认为权势是决胜的关键,忽略了本身才能的重要性。韩非子几乎没有改变地继承了他的这一部分思想。而且《慎子》一书中还出现了“术”的雏形,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术”的概念,但已经论述了君主如何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和如何利用臣子的私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其次,慎子身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要研究法家的思想渊源和特点也绕不开慎子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法家尚法,而《慎子》中《君人》篇和《君臣》篇两篇都阐述法治的重要性,《威德》篇也提到立法的必要性。慎子用了较长的篇幅来阐述他的法治思想,虽然内容相比韩非子提出的“法术势”的学说还不够完善和成熟,但慎子的这部分思想被后来的法家学者继承、丰富并发展,是完整的法家学说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慎子虽然没有提出确切的法律条例,但是也指明了法家发展的主要方向。

最后,慎子所处的年代较现在久远,加上征战、遗失等原因《慎子》只存留了七篇,还有不同程度的残缺,但仍给后世的学术界留下了珍贵的研究资料,为现今研究战国时期的文学情况提供素材。许多学者的作品在流传中彻底消失,只留下书名和有关的传说,如《太公阴符》《太平要术》《黄帝外经》等。

  (二)对后世政治秩序的影响

首先,《慎子》一书阐述了明确君臣权责的必要性。慎子在给予君主至高权力的同时也要求君主不插手臣子的事务,君主御下,臣子尊上,各司其职,避免发生分工不清而导致的君臣矛盾。慎子间隔出君臣相处的距离,为后世君臣把握相处界限提供借鉴。慎子也提出君主可以将权势和臣子的私心作为可利用的手段。后世君王大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主张施行仁政,而慎子认为君主当掌握帝王权术,才能稳固朝纲。慎子甚至否定了“忠臣”的益处,忠臣的存在只会使权责划分更加失衡。昏庸的君主不会因忠臣的劝谏改变想法,暴戾的君主反而会被忠臣助长气焰。如《慎子》云“智盈天下,泽及其君。忠盈天下,害及其国。”他认为忠臣的存在不是国家兴盛衰亡与否的关键,且将君主与臣子的关系归为一定程度上的制衡关系。当忠臣占多数时,君主就缺少与之制衡的存在,权欲与享受欲会膨胀,致使国家成为为一人谋利的工具。政治清明时忠臣只是锦上添花,生处乱世忠臣也无法力挽狂澜。这启示君主与臣子各司其职,在享受权力的同时承担起相应的职责。

其次,《慎子》中还提到了早立名分的问题。慎子云“恃父而不乱矣,失父必乱。臣疑其君,无不危之国。孽疑其宗,无不危之家。”⑬慎子注重伦理关系,认为应早定名分,不该出现两个相同官位的大臣或两个地位相当的嫡子。两个相同官位的臣子一旦产生分歧,底下的臣子各自站队,极易发展成党派之争,对于君主下达的命令不能及时执行,政令就无法落实,导致国家动荡。两个地位相当的嫡子会因资源分配减少而相争,家族就会内斗败亡。慎子的思想警示后世名分对稳定家国有重要作用,及时将嫡庶相争与党同伐异的祸根掐灭在萌芽时期。

最后,《慎子》中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慎子》法治思想的流传给后世君主治理国家开拓了思路。慎子的法治思想虽然比较片面理想化,忽略了法律漏洞带来的严重后果,但仍有其现实价值。法家思想常为后世封建王朝所借鉴,比如汉武帝时期虽说是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但实际上采取的是外儒内法的政策。各个朝代都注重法律,多次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法律条文。至今,我国坚持依法治国思想,以宪法为中心建立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由此可见虽然慎子法治思想虽然还是人治重于法治,但其仍具有非凡的适应性和预见性。

  (三)对后世语言的影响

《慎子》语言简洁质朴,论述过程层层深入。由于《慎子》是慎子宣扬学派思想的、具有实用性的作品,其语言风格偏向平实质朴。为引起君王兴趣并使其能快速理解慎子的思想内核,《慎子》中所言大多与治国相关,语言简明扼要,切中时弊。《慎子》的论述逻辑性强,思路清晰,使君主容易了解其理论存在的合理性。比如《民杂》篇中的“君之智,未必最贤于众也,以未最贤而欲以善尽被下,则不赡矣。若使君之智最贤,以一君而尽赡下则劳。劳则有倦,倦则衰,衰则复反于不赡之道也。是以人君自任而躬事,则臣不事事,是君臣易位也。谓之倒逆,倒逆则乱矣。人君苟任臣而勿自躬。,臣皆事事矣。是君臣之顺,治乱之分,不可不察也。”⑭这段话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分析正反两方面,即“君之智,未必最贤于众”和“君之智最贤”来阐明君臣权责不清的不良后果,层层剖析,说服力极强。这种推理方法适合用在辩论当中,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对后世议论性文章和说理性文章都有一定的影响。

《慎子》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威德》篇中“故腾蛇游雾,飞龙乘云,云罢雾霁,与蚯蚓同,则失其所乘也。故贤而屈于不肖者,权轻也;不肖而服于贤者,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使其邻家。”⑮纯粹的说理过于单调乏味,也不利于理解。慎子善于举形象贴切的例子来佐证自己的理论,且不拘形式,既举“腾蛇”“飞龙”等传说中的生物,也举“尧”这样的圣君,极具趣味性和广博性。在说理文中举例论证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慎子的例子多以君主的事例为主,如尧、舜、商纣王、夫差等。启示后世说理文写作注意其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慎子》一文中还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层次性。如“故无明而断者,权重也;弩弱而矰高者,乘于风也;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于众也。”⑯使文章在平铺直叙的语言显出跌宕之感,减轻了论说文的呆板,也使文章的结构和层次更加鲜明。

《慎子》中展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逻辑严明、直白浅显的语言对后世说理文等有借鉴意义。更为难得的是,《慎子》在保证论证过程的逻辑性的同时尽力增加其语言的生动性。有别于一般论说文死板的理论,《慎子》灵活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根据情况的改变使用不同的论证方式。语言虽较为浅显,但不失清新自然。

  六、结语

《慎子》一书灌注了慎子的学术思想和处世态度,是时代与学者灵魂碰撞出的学术结晶。《慎子》的成书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一边是慎子本人出现的偶然性,一边是受到时代影响、裹挟时代烙印的必然性,揭示了《慎子》一书背后的深刻内涵。《慎子》为后世学术研究提供思想支持,为后世政治秩序的建立开拓新思路,也为后世语言研究提供一定的范式。《慎子》的思想于现今法治而言仍有借鉴意义,其法治思想的重要内涵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闪耀的明珠,对现在的法治社会具有参考价值。

  注文

①慎到.商君书·慎子·邓析子[M].南昌:全国百佳出版社,2017:206

②慎到.商君书·慎子·邓析子[M].南昌:全国百佳出版社,2017:197

③孙武.孙子兵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④韩非子.韩非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⑤吕不韦.吕氏春秋[M].湖北:崇文书局,2014

⑥慎到.商君书·慎子·邓析子[M].南昌:全国百佳出版社,2017:201

⑦慎到.商君书·慎子·邓析子[M].南昌:全国百佳出版社,2017:203

⑧荀子.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

⑨郭沫若.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⑩慎到.商君书·慎子·邓析子[M].南昌:全国百佳出版社,2017:197

慎到.商君书·慎子·邓析子[M].南昌:全国百佳出版社,2017:203

杨倞.《荀子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慎到.商君书·慎子·邓析子[M].南昌:全国百佳出版社,2017:215

慎到.商君书·慎子·邓析子[M].南昌:全国百佳出版社,2017:208

慎到.商君书·慎子·邓析子[M].南昌:全国百佳出版社,2017:197

慎到.商君书·慎子·邓析子[M].南昌:全国百佳出版社,2017:197

  参考文献

[1]潘志锋.慎到学派归属问题再辩[J].河北学刊,2007年第1期.

[2]张国际.《慎子》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文学系,2005.

[3]林栋.论慎子学派对百家之学的整合[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远学报,2015年第9期.

[4]徐伯黎.慎到:官不私亲,法不遗爱[J].检查日报,2016年第8期.

[5]王尊.论先秦法家体系的“势”[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90年第2期.

[6]修涛.先秦诸子“势”论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2.

[7]慎到.商君书慎子.邓析子[M].南昌:全国百佳出版社,2017:194-258.

  致谢

回想往昔,只觉时光荏苒,转眼我的大学生涯即将结束,过去圆满的、遗憾的都将画下句号。我很庆幸我在过去四年里遇见的陪伴我、帮助我的人,是他们给了我力量,支持我走下去。

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李志阳老师,他耐心地指导我完成论文,细心地指出我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从定下选题、收集资料、提取有用资料、整理资料、编写提纲、动笔书写、指导修改、完成论文,这个过程中我的导师一直以严肃的态度对我的论文提出修改建议。他认真端肃的态度、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是我所需要学习的。我也要感谢我的学科老师对我的精心爱护,也感谢同学对我的建议和帮助。谢谢你们一路以来对我的支持。

《慎子》研究

《慎子》研究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2年8月30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9395.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8月30日
Next 2022年8月3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