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代表作之一,在其创作初期,考虑到《红楼梦》描绘的年代与我们相距甚远,所以决定借鉴《红楼梦》的艺术形式,写一本具有中国现代生活特色的小说,因此,《京华烟云》有“现代红楼”之称。作者描绘了大量的女性角色,这些女性性格迥异,有典型的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女性,也有儒家和道家完美结合的新时代女性,更有尖酸刻薄的一类人物。通过对人物不同命运的刻画,我们也可以看出林语堂先生独特的女性观。但在塑造女性形象地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流露出了作者女性观的局限性,尤其体现在对女性的审美要求和行为要求中,还是保留了男权意识,这是许多男性作家在描写女性角色时所不可避免的问题,对于书中描绘的女性角色,我们应该多方位、多角度的去做客观审视。
关键词:林语堂;女性观;《京华烟云》;女性角色
引言
《京华烟云》是我国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因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因其长久的艺术魅力还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量的性格迥异人物,而在所有描写的人物当中,女性人物角色占比最高,塑造了许多具有自己鲜明性格特色的女性形象。有豁达开朗的传奇女子姚木兰,也有优柔寡断的冯红玉,更有狭隘自私的牛素云等等。在那样特殊的时代里,这些女性走着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演绎着不同的人生命运。因此《京华烟云》也有“现代红楼梦”之称。
论文的第一部分研究背景,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综述。第二部分是林语堂的女性观,一是尊重、崇拜女性,二是表层意识的女性崇拜,深层含义的男性立场。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林语堂女性观的成因。第四部分是论文的主体,主要通过解析《京华烟云》中三种典型女性形象来进一步的阐释林语堂的女性观。最后一部分指出林语堂女性观存在的局限性,表现在作家对女性的审美要求和行为要求中。
第一章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林语堂虽然文学成就卓越,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并未受到正确的对待。《吾国吾名》是林语堂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的著作,很多西方读者也正是通过这本书逐渐了解中国的文化。很多的作家在介绍中国的时候,往往用一些晦涩难懂的哲理,拉开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这不便于向西方读者更好的介绍中国文化。林语堂在西方备受追捧的原因是他善于走进读者的内心世界,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更像是朋友间的交谈。但就是这样一位建立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学者竟然遭到了激进派的批判,他们认为中国正处在水生火热的阶段,而你却向西方人介绍中国的品酒赏花的闲适文化,非常的不合时宜。林语堂的被忽略也算得上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上的遗憾之一。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社会政治环境的改变,林语堂的著作又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之中,《京华烟云》、《红牡丹》、《朱门》等小说也相继在各大出版社出版,这无疑为林语堂的研究提供了比较完整的资料。在这么多的小说之中,《京华烟云》成为了学者们最频繁讨论的对象,一部分的原因是它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还有一部分是林语堂独特的女性书写,本文主要从林语堂独特的女性观来解读《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形象。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林语堂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他的功绩是不可埋没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大陆对林语堂及其作品的研究才逐渐走上正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林语堂的学术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探讨和挖掘。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林语堂复杂的女性观来了解《京华烟云》中的一些女性角色,从而加深对林语堂女性观的认识,打破之前外界对林语堂的种种偏见。《京华烟云》这本小说创作的背景是二十世纪初至中叶的旧中国,当时的中国人民正遭受重重压迫,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两座大山压得人们根本喘不过气来,而对于女性来说除此之外还遭受着封建家庭的压迫。书中的女性虽然命运各不相同,但在封建父权面前不同的抉择,无论是顺从还是反抗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样的一团矛盾,在东西文化日益交融的当下重新解读,别有一番新意。鉴于上述的背景和目的,从林语堂复杂的女性观解读《京华烟云》中的女性角色,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1理论意义
关于作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有关女性话题的讨论也一直是焦点。林语堂因其“一团矛盾”的思想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意,他笔下女性形象大致分为三类:传统的、现代的、理想化的。本文通过对以上三种女性形象的分析,从中来理解林语堂“一团矛盾”思想在女性身上的具体表现,进而了解林语堂复杂的女性观,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现今不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下,对于林语堂女性观的认识,必然会更加深刻,更加具有影响力。
1.2实践意义
随着信息化的加速发展,近几年来,“女性主义”的话题再次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包括女性解放、性别平等的讨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女性还是受到了剥削和压迫。纵观《京华烟云》中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其实就是当代女子图鉴的缩影。林语堂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方法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小说将女性推到了一个绝对主人翁的地位,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爱情方面,女性都承担了主要角色。本文充分肯定了林语堂笔下的女性形象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这对于进一步研究林语堂小说的女性形象以及现当代“女性书写”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关于林语堂的相关研究,由于种种原因,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各大出版社相继出版林语堂的著作。在这个时期,很多学者都一致认为林语堂小说中的人物缺乏真实性。此外,万平近的《林语堂论》是文学史上第一本研究林语堂的专著,这无疑为林语堂的研究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网络时代的开启以及林语堂的散文集和小说集在大陆的再版,林语堂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期。在这一阶段,虽然有研究的数量增多了,但是相对于其他大家而言,还是相对薄弱的。总结下来这一时期,这些研究主要从翻译学、传播学、语言学、叙事学、主题研究、女性观等方面展开。比如张西山学者在《论<京华烟云>主题及林语堂的政治哲学》主要分析了作品的主题和林语堂儒道交融、寓道于儒的人生哲学;周君在《<瞬息京华>的另一种解读——从林语堂英文原著到它的三个不同中文译本》中试图以一种新的解读方式为切入点,来探讨翻译者该如何对经典作品的翻译定位问题,能够更加有助于这部作品的翻译;柴丽芳最先从服饰角度解析《京华烟云》,她在《从<京华烟云>看中国近代服饰的西化》一文中,用具体的例子和图片向我们展示了《京华烟云》中的服饰变化过程。
第二章林语堂的女性观
一、尊重、崇拜女性
林语堂的父亲林致诚是一位牧师,思想非常的开放,他让林语堂从小就上教会学校,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林父也经常鼓励他们兄弟姐妹好好念书,这种观念在当时的偏僻的小山村,可以说是非常罕见的。因为从小生活在和谐幸福的生活环境中,所以林语堂在耳濡目染中形成了尊重女性的女性观。此外林语堂的生命中出现的几位重要女性,也对于他之后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首先是林母,林语堂曾经用如此美好而又深情的语言描述过自己的母亲:“我有一个温柔谦让天下无双的母亲,她给我的是无限无量恒河沙数的母爱。”由此可见,温柔的母亲是林语堂崇拜女性的起源。林语堂的二姐和林语堂一样热爱读书,但当时家里已经为二姐说了一门亲事,善解人意的二姐放弃了读书的机会,她一直教诲林语堂好好读书,后来二姐早逝,这样一来更加深了林语堂对二姐愧疚感。林语堂一直到晚年都对二姐念念不忘,这也促使他进一步关注女性问题。再到后来,与妻子廖翠凤完美的婚姻,以及他三个女儿给予他的无尽欢乐,这些成为了林语堂思考婚姻与家庭的开始。总之这些女性都影响了林语堂的文学创作,对林语堂形成尊重、崇拜女性的女性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表层意识的女性崇拜,深层含义的男性立场
林语堂的女性观从表面上看是对女性的强烈崇拜,但从深层次上来看代表了男性的立场。林语堂在《浮生若梦》中明确表明他对女性的看法,对女性的综合能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经过了长时间的推想后,我自愿勇敢地承认这一点:女人不过是跟男人们相同的人类罢了,她们同样具有判断错误的能力,只要你给她们同样的阅世经验和接触;她们同样有能力去做有效率的工作和保持冷静的头脑,只要你给她们同样的商业训练;她们能够具有同样的社会眼光,只要你不把她们关闭在家庭里,最后,她们也具有治理能力,因为如果用女人们来治理这个世界,她们至少不会比男人们在欧洲那样弄得更糟。”[1]他对女性的强烈崇拜,表现在他总让自己作品中的女性不仅拥有着传统美德,还拥有着智慧与勇气。比如《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文武双全,既有林黛玉的智商,又有薛宝钗的情商。《朱门》中的杜柔安也是一个很有主见,敢爱敢恨的女大学生。但细细的分析这些女性形象发现,尽管林语堂笔下的女性角色是美好的,值得尊崇和赞扬的,但这些女性也存在着局限性,男性始终是女性的寄托,女性的独立是相对的,女性身上的美好特质都是为了迎合男性的审美指向。不过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林语堂不能够摆脱自己的男性本位立场也是情有可原的。
第三章林语堂复杂女性观的成因
林语堂的生活背景十分复杂,早年在X、德国留学,除此之外,他还有着基督家庭与教育背景,这种背景的复杂性也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创作源泉主要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对西方文化的了解,通过书写一些代表中国传统女性人物的形象来表达对人类命运在不同文化中产生的不同结局的深刻反思[2]。《京华烟云》里不仅有儒家文化的存在,还有道家“无为”的思想,提倡人人平等,不得歧视和贬低女性。而道家学说中“以柔克刚”的思想正好与当时中国社会对女性价值的推崇相符合。虽然书里表面上表达出了对女性的强烈崇拜、同情与尊重,但更深层次的背后还是渗透了传统的男权思想,仍然没有摆脱男性本位的立场。在多种思想的交融下,也构成了林语堂复杂的女性观,而他笔下的女性也呈现出了传统与现代、儒家与道家相结合的精神风貌。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林语堂是一位骨子里面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家,他曾经对道家文化有着深入的解读。林语堂著有《老子的智慧》,对道家思想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他认为人只有摆脱社会的束缚,才能得到人性的真正释放。林语堂在外留学的时候,在图书馆里看到了许多珍贵的典籍,认真阅读完这些中国的典籍之后,他才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却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于是他决定写一本英文小说,让外国人了解到中国的文化。他的《京华烟云》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受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影响,无论是创作的人物还有风格,但这种创作并不是一味地抄袭,而是一种继承和发展。林语堂的大女儿林如斯曾经这样回忆道“一九三八年的春天,父亲突然想起翻译《红楼梦》,后来再三思虑而感此非其时也,且《红楼梦》与现代中国距离太远,所以决定写一部小说,最初两个月的预备全是在脑中的,后来开始打算,把表格画得整整齐齐的,把每个人的年龄都写了出来。几样重要事件也记下来。自八月到巴黎时动笔,到一九三九年八月搁笔。”[3]林语堂创作的《京华烟云》一方面积极吸取了《红楼梦》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粹,另一方面也融入了西方现代文化的元素,不断结合当时的中国社会现状。
二、西方现代文明思想的涌入
林语堂先生因为有着海外生活的经历,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令他耳濡目染,于是开始研究女性问题,关注女性真实的生存状态并且给予极大的关心和爱护。林语堂不仅是一位创作家,还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他曾经翻译过丹麦作家布兰地司的《易卜生评传》、肖伯纳的《茶花女》,他曾在《行素集》中透露自己的感想“现在的经济制度,你们都明白,是两性极不平等的。无论中外,女人可进去的职业总比男人可进去的少,而在女人可进去的职业中,男子还会同你们竞争。”[4]他将这些先进的思想融入到自己创作中去,让自己笔下的女性形象,拥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三、新旧思想的碰撞
《京华烟云》创作的时代正是我国新旧社会交替的时候,随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开展,人们高举自由、平等、人权的旗帜,开始呼吁提高女性的地位,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时也有很多作家对女性权利的话题进行了探讨。鲁迅先生曾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指出,女性最终“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这一主张在其文学创作中也有体现。《明天》中的单四嫂子是一个恪守妇道的守节女子,在她的婚姻中最重要的是忍耐,对于蓝皮阿五的无理行为,她并没有做出反抗。作为一个寡妇,生活的举步维艰,但她仍然恪守封建礼教,在丈夫和宝儿相继死后,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明天”,这也就说明单四嫂子本质上的婚姻观是对封建礼教观念的认同和维护。张爱玲作为我国现代最具代表的女性作家,在她的小说中,表达着对女性平等的渴望,希望女性摆脱传统的束缚,追求自己的理想人生。《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从一个活泼开朗的女生变成一个招人痛恨的女人,最后将自己所受到的封建道德迫害加倍的转嫁到自己的儿女身上,但她何尝不是一个受害者,在痛恨她的同时不禁对她产生同情。纵观这些女性形象,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封建制度的压迫,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并思考女性的地位,让女性能够得到真正的解放。[5]
第四章《京华烟云》女性形象分析
一、完美的理想女性——姚木兰
姚木兰可以说是林语堂小说中完美的理想女性的代表,“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6]这是林语堂对姚木兰形象的最高评价。姚木兰的父亲姚思安是传统的道家思想,封建家庭的一家之主。虽是富商,但却一点都不关心生活中的琐碎事务,甚至把家族生意交给冯舅爷去打理,向往闲云野鹤的自由生活,陶冶于山水之中。姚思安非常喜欢甲骨文,但即使是他视为珍宝的甲骨文,他也可以轻松的将其送给木兰当嫁妆,在他眼里,任何宝贵的东西永远不只是属于某个人。父亲豁达的人生观深深影响了木兰,而父亲给她取名为木兰,也是希望她能够像古代著名的女将花木兰一样,聪慧、勇敢,坚强。后来在在面对家国变迁的时候,她还饱有着革命意识,积极地投入到革命的热潮中去。
4.1豁达的人生观
木兰虽然生在富贵人家,但却丝毫没有“铜臭气”,当别人追求物质上的满足的时候,她却追求快乐自如的生活。一方面木兰的衣食住行都体现着儒雅的情趣。她常常将生活中发现的美好东西充分利用并发挥,让自己的生活达到一种最美好的境界。木兰的的见解、气质和文化素养都是与众不同的,她爱幻想,赋有艺术天赋,追求浪漫,她有着收集荷露的雅趣,木兰喜欢逛花园,即使是在对妇女禁足的封建社会,她也愿意去亲近大自然,享受着山水间的惬意,甚至还常常幻想自己与未来的另一半过上闲云野鹤的田园生活。在待人接物方面,木兰始终认为人与人之间是没有贵贱之分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所以当她面对平民出身的曼娘,愿意带她一起逛花园,一起感受自然的美好,面对自己的侍女暗香,她愿意抛弃旧有的封建等级观念,待暗香如同亲姐妹一样,后来在二哥经亚休妻之后,撮合两人成婚,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还帮助暗香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7]
4.2独特的婚姻观
在林语堂的意识里,婚姻和爱情是可以分开的,并且爱情可以在长期的婚姻中培养出来,年轻时因为门第观念,林语堂先生最终选择了普通家庭出生的廖翠凤,虽然没有打破封建婚姻的阻碍,但是在细水长流的婚姻生活中相濡以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木兰的婚姻观其实也反映了林语堂的婚姻观。
一次偶然的机会,木兰认识了气宇不凡的学者孔立夫,在一次又一次的学业切磋中,木兰被立夫的才情深深吸引了,逐渐暗许芳心。正当两人情投意和之时命运也在的悄悄发生了转折,木兰小时候在逃往路上与家人离散,有被拐卖的经历,但幸亏被曾家老爷发现,救了下来。也在曾家住过一段时间,与曾家的三兄弟和曼娘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可能就是因为这样一段独特经历的存在,考虑到与曾家的关系,她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代替妹妹出嫁,会有人觉得木兰也只不过是一个向命运妥协的女子,但是在那样的年代里,能够从大局出发的女子又有多少呢?这就是木兰,她不同于那些因为自己的爱情而赔上家族全部利益的女子,她选择接受命运的安排的原因也可能来源于骨子里道家文化的影响。尽管木兰最后嫁给了荪亚,但是在她的心里仍然为立夫保留了重要的位置,立夫更像是她灵魂的伴侣。结婚之后的她也丝毫没有逾矩两人之间的关系,细心努力的经营着自己的小家庭。作为一个接受过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女子,虽然自己常常跟母亲抗议,强调男女平等,但在成婚后,作为一名已婚妇女,木兰还是恪守妇道,相夫教子。
综上所述,木兰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大胆的走出家庭生活,实现女性的自我价值。在自己的感情世界里面,尽情释放自己的真情实感,她的优雅,她的从容与冷静,以及从大局出发的处事态度,也使得她的形象更加的发光发亮,散发着独特的个人魅力。
4.3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孙曼娘、红玉
传统的封建礼教磨灭了女性的自由和人格独立,让这些女性在面对自己爱情和婚姻的时候,抹杀了她们的爱欲之心。孙曼娘是作者着重刻画的另一位女性,也是中国旧式妇女中的理想人物,她的一生非常悲惨,作为曾家的大儿媳妇,她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旧式女子的教育,学着封建女子该做的事,比如女红、管理家中的大小琐事。她曾经跟木兰一起跟男孩子去私塾念书,反而使她觉得有点不适应,她宁愿做一些女红。她非常重视自己的名节,当平亚想要帮她解决问题的时候,她总是躲躲闪闪,因为她想在未来丈夫面前保持一个良好的形象。那些牵手拥抱的事情在她的眼里是更加不可能的,在遭遇和尚偷窥下意识躲进平亚的怀中,她都觉得羞愧难当,这种种的表现都说明她的骨子里还是一个传统女性,尽管她欣赏木兰,跟木兰成为了好朋友,但是有些事情木兰可以去做,但她还是不可能去做的。
对于曼娘来说,她的丈夫平亚就是她的全部。在平亚病入膏肓的时候,她也毅然地选择嫁给了他,哪怕是借着一个“冲喜”的名头。最后,她守着活了不过三个月的丈夫的亡魂度过了自己的,一生,从来都没有萌发过改嫁的念头,她一生都没有生育,她非常渴望拥有一个孩子来陪伴自己,所以她领养了阿暄,在阿暄妻子难产死后,她又独自抚养起了自己的孙子,最后面对侵略者,她选择了上吊自杀,可终究被玷污了,这实际上也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讽刺。可以说,曼娘的人生悲剧展现了中国传统封建家庭女性的典型境况,她的一生始终处在失语当中,缺乏一定的勇气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一切对她来说都是顺理成章的,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也不想反抗,她也是全书最值得同情的女子。
第五章林语堂女性观的局限性
一、体现在作家对女性的审美要求中
在《京华烟云》中绝大多数的女性的外貌都是美的,但这些美都透露着男性的审美眼光。书中刚出场的干女儿珊瑚美的清新自然,如清水出芙蓉般。“一双金莲儿,纤纤盈握,乌油油的发髻,松松地挽着,身穿一件桃红的短褂子,宽大的袖子,镶着三寸宽绿缎子的滚边儿。”珊瑚的出场最抓住人眼球的就是那双金莲儿,封建社会女子都是以三寸金莲为美,这样的审美要求在当时也就显得不足为奇了。林语堂关于“小脚美”的言论基本上运用在了很多女性角色上,他认为大多数女人的脚,在大小和角度上都是不中看的,这样一来,一双秀气娇小的脚是最惹人喜爱的。桂姐的脚恰巧是这种完美的比例,浑圆娇小,从脚踝至脚尖是逐渐尖细下来的,并不是像普通女人那样扁平。“当然她的美并不全在脚上,她整个身段都加强了她的美,就犹如一个好的雕像偏巧又配上一个好座子一样。她那一双周正的小脚儿使她的身体益发妩媚,但同时身体仍然稳定自然,所以无论何时看,她浑身的线条都不失其完美。”桂姐虽然只是一个姨太太,但林语堂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绘她,可见在他的审美观中桂姐就是一个美丽动人的例子,尤其是她那一双完美比例的三寸金莲。
曼娘,有着倾国倾城的美貌。在木兰的眼中,她对曼娘的美是羡慕的五体投地的,她的樱桃小口和一汪儿秋水般的眼睛都是那么的美好。木兰也是一个美人胚子,连她都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可见曼娘的美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林语堂通过女人的眼光来瞧女人,从侧面突出了曼娘的美。曼娘来到姚家,连太医都觉得曼娘生着一张漂亮的脸蛋,而这样漂亮的面孔在之前从未在姚府见过。大婚之日,当曼娘的蒙头纱揭开之时,林语堂用“十全十美”、“雕像”这两个词来形容她。在新婚的宴席上,曾太太也夸奖曼娘是天仙下凡。书中有一段关于木兰和莫愁的命相诊断,总结到最后大家都认为理想的女人都是细皮嫩肉,身体轮廓要丰满、柔软。纵观这些对外貌美的描写也都是通过平亚还有其他人的眼光来描述的,符合男性的审美要求,都是林语堂根据男性的审美需求设计的女性形象,是为占据中心位置的男权意识形态服务的。
二、体现在作家对女性的行为要求中
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女性地位低下,主要的职责就是相夫教子、孝顺公婆,振兴家国之事只能由男儿来完成。“传统文学作品尤其是男性作家的作品所刻画的妇女形象多是一种虚假的形象,这种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妇女并不相符,而只是反映了男性作家的性别偏见和置妇女于从属地位的愿望。”[13]姚家的女儿虽然是千金大小姐,但她们也得必须有女人主要的美德和基本的技能,姚家的长子体仁横行霸道,但是姚太太却不以为然,她甚至认为男女平等是邪说异端,这就是男女之间的差别。
姚木兰是《京华烟云》中最完美的女性形象,但这个形象也存在一定的缺憾。木兰拥有一定的学识和抱负,这些是远非一般传统女性所能做到的,但她作为一个女儿身不可能和男儿相提并论,在两性差别中女性永远是从属和低下。在多次家族聚会中,木兰与老师和立夫讨论学识,被姚太太说成是不成体统。林语堂认为女性最好的归宿就是嫁给一位好丈夫,在这种思想里,男性始终是女性生活的寄托,也始终主宰着女性的生活,而女性的独立则是相对的,是在男权统治之下某些特定领域内的自主。木兰也渴望追求自己的幸福,她作为一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人,仍然摆脱不了顺应天命的传统观念。“旧社会的礼教尚未打破,木兰对于嫁给荪亚一事,一向也没有怀疑过,她是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木兰面对丈夫出轨,还能选择忍让,用自己的宽容大度挽回丈夫的心。这种忍让,不是本性,更多的是强加在木兰身上上的,林语堂认为忍让是女孩子基本教育的一部分,女孩子在生活上要给男人自由。连木兰的母亲都不允许自己的丈夫纳妾,但作者却将纳妾制度强加到木兰身上,这是极不合情理的,只是单纯的为了体现出木兰的大度。所以这样的完美形象也只是男人心目中的完美,这样也就可以解释木兰独特的婚姻观了。虽然木兰有着许多出众的才能,但在封建家庭里她始终扮演着贤妻良母的角色,沉溺于琐碎的家庭小事之中,在事业上并没有自己的追求。
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林语堂的女性观分析了《京华烟云》中的三类女性人物形象,一方面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对表对理想女性的喜爱和追求,对传统女性的赞赏以及对叛逆女性的同情。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林语堂的女性观存在着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作家对人物的审美和行为要求中。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给我们打开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女性画卷,在中国几千年的男权社会中,大有打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之势。虽然作者的表层意识是女性崇拜,但深层含义代表了一定的男性立场。林语堂在晚年的传记中也称自己是“一团矛盾”,通过对人物的分析也就可以合理的解释林语堂独特的女性观了。总之,林语堂独特的女性观既有自己的生命体验,又吸取了西方文化的精华,既矛盾又和谐。而他笔下众多的女性形象被中西方的人们所熟知,这就是《京华烟云》的价值追求,产生了传统与现代相互碰撞的火花,促进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关于林语堂的学术研究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逐渐开始,他复杂而又独特的女性观在东西文化交融的当下重新解读,具有深刻的意义。本文关于女性形象的分析对于了解写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现实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但由于人物形象研究的论文已有许多,所以本文的讨论仍然有点肤浅,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当然因为林语堂作品的矛盾和复杂性,这也预示着我们对于林语堂作品的研究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定会从中挖掘出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林语堂.浮生若梦[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教徒[M].X:金兰文化出版社,1996:32.
[3]林语堂.京华烟云[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12.
[4]林语堂.行素集·婚嫁与女子职业,林语堂名著全集:第十四卷[M].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94.
[5]李世鹏.共生与裂变——张爱玲笔下女性的矛盾困境[J].名作欣赏,2019(30):80-83.
[6]李辉.林语堂自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
[7]李强.道家文化影响下的姚木兰形象塑造[D].河北师范大学,2016.
[8]王尔德.王尔德全集[M].香港: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126.
[9]李术华.男权视角下解读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的女性观[J].理论界,2013(12):162-164.
[10]马雯娜.浅析京华烟云中木兰与素云两个迥异的形象[J].文教资料,2011(9):11-12.
[11]巩巧梅,丁晓瑜.女性主义视角下京华烟云中的典型女性形象分析[J].甘肃高师学报,2018,23(06):19-23.
[12]邱云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23.
致谢
本论文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对本人影响深远。不仅使本人树立了远大的学习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本人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本次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老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问题都得以解决。所以在此,再次对老师道一声:老师,谢谢您!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74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