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英译本研究

我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的著名作品《四世同堂》描写了抗战时期北平沦陷后,小羊圈胡同中的普通人家的生活经历,着重描写了四世同堂的祁家的生活状况,并对祁家长孙祁瑞宣进行了深入的刻画,旨在揭示日寇铁蹄下北平人们的悲惨生活和斗争历程。本文将对《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是我国著名小说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作品通过描写小羊圈胡同里普通百姓人家从忍辱偷生到被迫进行反抗的转变历程,高度赞扬了中国人民抵抗日寇侵略的斗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充分揭示了日寇的惨无人道以及汉奸走狗卖国求荣的无耻行为,深刻反省了北平人民及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笔触直指国民的懦弱本性。作品还表达了抗战胜利后,中日两国人民摒弃仇恨,重建友谊,和谐发展的愿望。这是老舍小说中规模最为宏大的作品,老舍在这部作品上花费的时间也是其所有作品中最长的,在抗战文学史上,甚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一、作品评析

  1、古老民族的新生

  在《四世同堂》这部作品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中华民族在侵略者压迫下的愤怒与抗争,而且也体会到了一个古老的民族正在逐渐走向新生的历程。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祁家祖孙,钱家、孙家、马家等人物,他们代表了老舍所塑造的理想型人格。这些在民族文化中滋养出来的人格是日寇铁蹄下北平文化的具体表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祁家的祁老人,他深受儒家正统文化思想的熏陶,本性善良、正直、爱国也爱自己的子孙,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下的文化底蕴。中国古老文化中消极的一面也祁老人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小说开篇提到:祁老人什么都不怕,最怕的就是活不到80岁。一辈子生活在大宅院中的祁老人见识并不广泛。面对极具嬗变的社会,他总是以自己以往的已经落伍的经验去揣度。家门口已经燃起了熊熊的战火,在这关系到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祁老人仍然认为只要能在家里存上几个月的食物,北平仍然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他认为当危机来临的时候,只需要用在大缸中装满石头顶住门,就会一切平安无事。当便衣特务来抄家时,这个四世同堂的家长仍然是微笑打躬,以礼相待。对于钱默吟的悲惨遭遇,他从内心表示同情,但是真正在迈进钱家去看望老朋友时,他突然又怕连累到自己,随即转身离开了。他不管什么民族大义,也不管什么国家兴亡,他心中最关心的就是这个四世同堂的家族而已。他没有因为北平的沦陷而有任何的情绪波动,反倒是小孩子丢了一个泥捏的玩具让他伤心不已。祁瑞丰卖国求荣当汉奸,在日本人的手下做了个小小的科长,这个充满耻辱的官倒让祁老人兴奋非常。最后,重孙女小妞在战乱和饥荒中的死去深深触动了这个顽固的老爷子,他终于从四世同堂的梦幻中净惊醒,他认清了国破家忘的危机,开始了奋起抗争的历程。
  对祁老太爷精神发展历程的描绘是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刻画的重点。祁老太爷最初是平静,然后是不安,再到后来是自责,最后竟然热澎湃,面对汉奸的枪口毫不退缩,坚贞不屈,体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高风亮节。在祁老太爷的身上反映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气息,老舍对这种文化气息进行深入剖析,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劣进行揭示,并警示人们要去劣取优,自立自强。

  2、人物塑造的得失

  《四世同堂》体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展现是通过第三人称视角进行的。老舍只将自己熟悉的事物作为描述的对象,这些事物及环境为作者的审美及创作提供了思想基础。老舍的这部作品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作为创作主体,他的思维方式、审美心理与描述对象,也就是创作客体完美地统一起来。从而使作品对人物和事件的描绘及塑造非常生动具体。长期在北平的生活让老舍更了解老的事物,而对新的人物则不甚了解。对于“老中国儿女”老舍是熟知的,而对于新人,也就是抛弃了传统道德的年轻一代他是无法理解的。所以,在老舍的作品中,描绘“老”人物的时候,他都能做到具体、贴切、生动。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好不造作。作者几乎不用任何技巧性的语言就能将这些人物刻画到位。然而,老舍在描写新一代人,也就是他所不熟悉的人物的时候,他就只能是从社会环境中对人物的本质进行一个大体的把握,不能将人物的共性与个性区分得非常清楚,这些人在老舍的笔下也不能作为一个阶级或者是社会群体的代表,而仅仅以一个市井无赖的身份出现。由于在人物的社会本质方面缺乏深刻的挖掘和把握,那么他所塑造的这些新人物就是个性化的,也是单纯话和简单化,并不能展现人的复杂性。这些人物也就失去了丰满的躯壳,只是一副孤零零的骨架。而老舍幽默的运用是成就其旧派人物与新派人物差异的又一个主要原因。
  老舍的幽默不是刻意造作出来的,而是在深刻把握市民的性格及生活状态的基础上,在挖掘其戏剧性矛盾的时候自然表现出来的。我们来看韵梅的表现,无情的战火已经燃烧到了祁老人认识中所谓平安的北平,她按照祁老人的要求备足了够全家食用三个月的咸菜和粮食,她像谈论邻里纠纷一样和祁老人谈论战争的状况。在他们的心目中认为,祁家人没有任何地方得罪这些侵略者,所以他们也没有必要对自己怎么样。老舍在这里所要揭示的正是在战争刚刚开始的阶段,老北京市民那种善良、愚昧和中庸。此外,老舍还专门用一些肤浅的幽默效果来展现如祁瑞丰、蓝东阳、冠小荷这些人物,不为了挖掘其人物性格,也不是为了增强情节的任何效果,而只是像一种添加剂一样,只是为了搞笑而幽默。这种幽默中缺乏了火一样的热情与愤怒,而只是非常平和一笑而过。虽然这种幽默也有讽刺意味,但是详细解读,其中的宽容意味更浓。老舍采用这种幽默手法的首要作用就是让这些人物失去了他们所要表现出来的“铁杆”汉奸形象,从而使人物变得更为简单和单纯。让他们自然而然避开了众人关注的目光。当人们从“汉奸”这角度去看这些新派人物是抽象的,而以市井无赖角度去看这些人物则是具体的。因为缺乏对新派人物社会属性的了解,使得他在新旧两派人物的塑造上形成一个完美,而另一个单薄的明显差异。老舍在这里不刻意贬低什么,但是新派人物却失去了他们想要的光彩。
《四世同堂》英译本研究

  二、《四世同堂》英译本分析

  在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史上,《四世同堂》的英译是最具特色的,整个翻译过程不是由一位译者进行的,而是原作者本人、代理人、译者以及出版方共同合作完成的,这也是中国文学作品英译中一次具有创新意义的尝试。译者浦爱德采用直译的方式让作品显示出诸多的另类和奇异的成分。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不是简单的语言变换,而是文化内涵的跨文化转移。同样,《四世同堂》的英译也是一次关系到文化、历史以及民族特色的跨文化旅行。译者对原著的解读关系到译作的风格形成。翻译时不仅需要译者深厚的文化功底,甚至需要译者将原著作者的生命体验也融入其中。在《四世同堂》的英译过程中,浦爱德做到了这一点。《四世同堂》英译本被X《星期六文学评论》评价为二战以来中国最好的小说,还誉为当时X出版的最佳译作。康菲尔德则将老舍评价为能给真正承接西方著名小说家辉煌传统的中国作家。这个评价不仅是对老舍深厚艺术创作实力的肯定,也是译者浦爱德对“母国”的眷恋以及对文化霸权的批判。处于对中国语言的热爱以及深厚的中文功底,浦爱德在英译《四世同堂》时多采用直译形式,这不仅是“反殖民主义”的表现,也是中美文化交流中的一股不可小觑的正能量。
  《四世同堂》英译本的译者浦爱德以其在中国的独特经历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让她能够跨越两个文化的障碍。她认为中美两国是两个相通的国度,而不是像赛珍珠内心中认为的那样是两个分裂的过度。浦爱德不仅在热爱中国的典籍文化,而且还熟悉中国的民俗文化。在中国出生,并在中国农村家庭长大的浦爱德能用山东方言与别人沟通,所以对于中国人的姿态语言她再熟悉不过。小时候看到父母为了传教而展现出来的霸权气息让她很不舒服,她更不愿看到母亲那种X式的做派。她还认为,父亲设计建造的高墙大院让她有窒息的感觉,家里更是缺乏和谐的因素。在翻译《四世同堂》时,这些影响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例如一般译者用win《四世同堂》ow来翻译“窗户”而她则用paper win《四世同堂》ow(纸窗)来翻译。她将英文中的床用炕来代替。正是由于这种文化基因,才让她采用直译的方式翻译《四世同堂》,从而也使译作体现出一种奇特和另类。她甚至是在用英文对作品进行自己叙述,这种方式产生的翻译效果却出乎意料。浦爱德大量采用中国习惯进行英文语言的表达,这种方式让X读者感觉到新奇,也使英文的表达方式更为丰富。其实在《四世同堂》英译中采用这样的语言方式是由于浦爱德早就找到了两种语言间相同的地方。如英译“飞驰”这个词语时,一般的英译者会采用“go at express spee《四世同堂》”也就是快速行走,像飞一样跑的意思。但是浦爱德更直接:“fly an《四世同堂》run”就是飞和跑的意思。“高大的马车在路上飞驰”到了浦爱德这里就变成了“高大的马车在路上飞着跑着。”在遇到中国独有的成语、习惯用语、俗语的时候,浦爱德更是直译。译作的前十段,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直译。但是在老舍与其沟通过后,这种译法就比较少了,然而没能坚持多久,这种现象又开始增多,如此反反复复,构成了这部译作独特、另类的色彩。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这种怪味式或者是另类式的英译让译作表现出非凡的语言特色,增强了作品的审美效果和阅读引力。受到了X读者的热烈欢迎。多方合作进行的这次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也因浦爱德的独特翻译风格而大放异彩,为以后的译界提供可供参考的成功案例。促进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也帮助中国文学作品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了世界。

  结论:

  我国著名小说家,作家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四世同堂》以抗战时期沦陷区人民的艰苦生活和奋勇斗争为主题,是老舍先生篇幅最长,耗时最久的作品。作品以北京小羊圈胡同中的人家为主要描写对象,刻画诸多的人物形象,老舍先生更是运用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四世同堂的祁家为代表,通过众多的人物与繁杂的情节向结合,展现了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本质,不仅完成了一部享誉世界的文学巨制,而且也表达了战后中日两国人民摒弃恩仇,重建友谊的愿望。本文对《四世同堂》的独特的英译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武成功.论老舍创作中的传统文化心理特征——以《四世同堂》为例[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2]章罗生.论《四世同堂》在老舍创作中的地位[J].中国文学研究.1989(03)
  [3]巫丹.空间烛照下的家族伦理——以《四世同堂》中的祁家四合院为例[J].名作欣赏.2009(08)
  [4]张炜炜.《四世同堂》:老舍民间世界里的婚姻模式[J].名作欣赏.2006(0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560.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1月3日
Next 2021年1月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