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是枝裕和的作品呈现出含蓄婉约的审美意识。他的作品中情感表达多以外物寄托来呈现,留白式的结局设置,去戏剧化的情节,语言不直接表达人物之间感情的浓烈,扩宽了读者的期待视野,让读者运用自己的联想去品味其中的意蕴。文学作品语尽而意不穷,是含蓄、节制之美。他笔下的人物像一枚枚深水炸弹,他们是平凡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在四季分明、自然灾害频繁的有着独特审美文化的日本岛国中,是枝裕和形成自己纤细敏感的心理特征和作品中含而不露的风格。是枝裕和通过平淡的生活中叙说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让读者带着未完的结局反思存在于家庭、社会等一系列问题。在平淡缓慢的叙事下暗涌着是枝裕和从家庭映射到社会的思考,内敛又饱含力量。
关键词:是枝裕和;含蓄婉约;意蕴
一、引 言
是枝裕和的作品呈现出含蓄婉约的审美意识。他用含蓄内敛的语言真实地展示出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由爱产生的羁绊。他善于把触角伸向平凡且不曾被人发现的生活细节中,用小人物的生活去揭露社会百态,用大量的细节去饱满人物、堆砌出日常生活的温情与无奈。他很少采用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他用简单的故事,舒缓的叙事节奏带给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和对人生的回味。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东方式含蓄美学风格。是枝裕和善于从细节中娓娓道来,从可乐饼、蝴蝶、夏日的蝉这些意象中讲述一个个平常又治愈的故事。
二、是枝裕和的审美空间:文已尽意有余
(一)留白之美
“留白”是一种精神的含而不露,创作者含蓄的情感表达,也是一种韵味无穷的意境,是许多艺术家在创作中的审美追求。“留白”并非空白,什么都没有表现。而是创作者有意地以少胜多,表达一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意境。留白在一定程度是创作者与观者一种情感的交流。作品的留白之处调动了观者无限的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去体悟作品中创作者所要传达的讯息和情感,让作品中“空白”的部分变为“多彩”的情感。恰到好处的留白,让文学作品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从而达到笔未动而意已到的审美效果。例如在在绘画中,艺术家巧妙地运用留白艺术,以方寸之地显天地之宽。画中仅凭一叶扁舟、一位垂钓者便给人以烟波浩瀚,满幅皆水之感。恽南田在《欧香馆集①》中说到:“人但知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是画也。”正是画中的留白,才烘托出画中笔墨之处的余韵和意境;在书法中,行与行,字与字之间的间隔安排、抑扬相间、错落有致,书法家运用留白的艺术手法,让观者在不言中体会书法遒婉秀逸的灵动美感;在文学中,简短的对白或者开放式结局,并非是作品中出现的文本空白,它留给读者的是文字之外,耐人寻味的心灵空间和无尽的思考。在文字的表达中懂得去繁从简,通过简单的意象构建与读者情感交流的桥梁,产生以少胜多的余韵。留白对于读者而言,是小说进行二次创造的动力,让读者参与小说的情节再创造,情感再次得到丰。这同时也是文学作品生命力的一种体现,体现出“留白”在文学作品的博观约取,取一于万的重要美学价值。是枝裕和作品中欲言又止的表达方式,寄情于物的创作手法以及没有明确的道德评判标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文中出现大量的留白部分与开放式结局,让不同的读者结合自身的价值判断去给出相应的判断和不同样式的结局,这是是枝裕和作品中吸引人且出彩的地方。
1.意象——见山不是山
意象作为主观情感和外在物象的统一,具有表情达意的艺术性质。意象不仅在诗歌中频繁出现,作为创作者抒发情感的载体,还可以出现在音乐、书法、绘画、文章中。意象是作者借助客观事物传情达意的载体。它是作者对作品人物和生活五味杂陈的理解,从中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的一种意识。它是作者内心的声音。文艺创作中运用意象,表现出含蓄委婉,用有限的形象去传达无限韵味,达到“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境界。而审美欣赏需要以意象作为对象去参透领悟,用有限的形象去领悟无限的深意,达到“见山不是山”的境界。
是枝裕和的作品中,情感的表达多以外物寄托来呈现。是枝裕和将人物真挚的情感藏在生活中很多不起眼的细节里。生活中平凡的物件因为与人的互动拥有更加丰富的意义。人与物的互动过程中,物常常被人赋予特定的情感,成为一种符合象征。其中是枝裕和的作品中常用日常食物为载体,作为情感表达的依托。作品中的食物像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无声对白。简单又治愈人心的食物成为线索,与食客似乎形成一种默契,将人物的悲欢离合娓娓道来,展现人生百态。食物像是情感的发声者。一碗米饭也会有一种宇宙洪荒都蕴藏在颗粒之间的厚重感涌上心头。文学作品中食物的出现不仅是为了填补胃上的空虚,还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精神食粮。它丰满了作品的人物形象,也让情节更富有生活气息,藏在食物里的情感细腻含蓄,带给读者月夜下的细水长流的美感。是枝裕和很巧妙地运用了食物与人的关系,将人性深处复杂微妙的情感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来,让读者从更深的层面去思考日本特殊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
《小偷家族》中开头出现的可乐饼。祥太和阿治这对父子往常一样在超市偷盗东西,在寒冷的冬夜里满载而归。他们选择在一家名叫不二家的肉铺店买了5个可乐饼。均价不过100日元的可乐饼对于贫穷的柴田一家是奢侈的食物,所以需要照人头严格控制购买的可乐饼数量。他们还研究出了一种特别的吃法,可乐就泡面,将可乐饼分成两瓣,和面搅在一起吃。可乐饼虽然廉价但却是这个六口之家幸福感的来源之一。
可乐饼是柴田一家艰难处境的说明,是柴治一家生活在底层却依然满足且彼此依偎快乐生活的象征。盛夏的夜里,信代带着祥太一边玩打嗝的游戏一边喝的汽水。一锅既不放葱,又不放鸡蛋,也没有油炸豆腐的素面。这些都是小偷家族特殊情感链接的物象所在。他们在狭窄的空间里围坐在桌前,他们如同朋友一样在食物的辅助中互诉心声。书中明明都是再普通不过的食物,却含蓄委婉地传递出小偷家族之间爱的羁绊与温暖。在喧嚣冷漠的城市里,他们彼此依偎,在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情况下他们是彼此选择的家人。他们被社会排挤在边缘之外,比谁都渴望温暖。全书是枝裕和没有用直白的语言去描写小偷家族对彼此的爱意。是枝裕和将情意深藏在一道道简单的食物里,将人与人之间无法言说的情感连接起来。在简单的食物因为人的存在所以炖煮着爱意,于是它便有了穿透文字的力量。
《步履不停》中的黄蝴蝶被作者寄予了一种对逝者的怀念。一家人为长子纯平扫墓回来后,发现家里飞进了一只黄蝴蝶,并且落在纯平的遗照上。一向平静克制的母亲终于压制不住自己的情感,认为这只黄蝴蝶是纯平的化身,于是颤颤巍巍地追着蝴蝶跑。桌上纯平爱吃的玉米天妇罗、纯平的照片以及飞舞的黄蝴蝶这些清新唯美的意象是一个母亲对已故儿子极致的思念。是枝裕和将对家庭的感触,人生的感悟,生与死的思考融入在这些意象之中,韵味无穷。
《奇迹》是为庆贺九州新干线全线通车而作,是枝裕和通过运用电车这个意象,来表现孩子们的梦想和愿望。当孩子们在两车相会时,孩子们分别喊出自己的梦想,电车承载着这些希望和愿望飞驰而过,是孩子们内心的寄托,以一种仪式化的方式完成对孩子们烦恼的消解,给予孩子们力量。
《步履不停》中,父亲母亲再也爬不动台阶,艰难地行走着,当父母离去,台阶依旧存在,那是关于父母的回忆,人虽然已经离去,风景不会变,它俨然成为生者的寄托和一种牵挂的象征。
是枝裕和善于选取日常生活的意象,通过意象来隐射其背后的含义,形成一种生动又含而不露的审美效果。《步履不停》一道简单的玉米天妇罗隐射出母亲对儿子深深的思念。《小偷家族》尤里和翔太一起看到的正在树干上脱壳的蝉,暗示人物如同蝉一样正在面临重生。阿治和翔太分别时门口化掉一些的雪人,暗示两人之间的美好时光非常短暂。诸如此类,这样的留白,含义深刻,设置巧妙,彰显着是枝裕和的巧思。是枝裕和的作品中的意象还有很多,它们替代了人物的情感表达,作者物象化情感,以物寄情,这种情感可能是伤感的,但是当这种物象传递下去、延续下去,它就成为一个载体,是生者的一抹希望。同时,它也隐喻了读者脑海中的各自的意象,足以使读者在自己的情绪体验中找到对应,获得同样的感受。
2.结局——此时无声胜有声
结局留白即作者对开放式结局的设置,并不意味着故事的戛然而止,而是传达着更加多元的思想观。创作者放弃了对结局的单一控制,有意以一种模糊性的视角,让结局有更多的可能性。读者需要调动自己的艺术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去填补作者留下的“暗线情节”,去创造作者留白故事的不同结局。生活本来就比戏剧作品来的夸张精彩。结局的留白会让读者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对整部文学作品所要传递的思想有其不同的个性读解。
《小偷家族》的尤里在媒体的“帮助”下回到了原生家庭,最初选择抛弃和虐待她的原生父母,最终因为案件被认定是诱拐没有被法律追责。最后的开放式结局里,她一个人在阳台上孤单地玩耍时,外面仿佛传来了一丝响动,尤里搬起板凳向外眺望,故事在这里在此时戛然而止。作者运用“此时无声”,通过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而营造“胜有声”的艺术境界。尤里看到的究竟是什么?会不会柴治拿着可乐饼笑嘻嘻在等尤里。柴治看着公车上远去的祥太,他突然意识到什,他掉头就往尤里家的方向跑——他想去解救被父母虐待的女孩。又或者外面没有任何人,只有空荡荡的街和尤里的长长的影子。尤里究竟看到了什么谁也不知道。是枝裕和想留更多的想象空间,活跃读者的创作思维,根据读者不同的价值观去挖掘故事的走向,这才是他的创作风格。阳台的眺望是跨越血缘的亲情,就算是生活在底层的蝼蚁,虽然苟且但也有对生活对情感的向往。
《如父如子》中两个家庭对孩子的抚养权是如何决定的,结局并没有明确的交代。小说最后以开放式结局的形式让读者有了多元化的解读选择。文中结尾庆多和爸爸野野宫良多相拥在一起,父子之间的心结由此被解开,但是庆多最终还会选择回到野野宫良多家吗?他还需要继续过着交换生活吗?是枝裕和把问题留给了读者。他将现实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去思考分析,留给读者极大想象空间的,让读者参与到小说的二次创作中。这样留有空间的结局对于作者的观念表达和人物塑造的立体化都是强有力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什么时候父亲能真正成为一个父亲”②是枝裕和的作品常常会给你一个思考问题,但不会附上标准答案。正如生活是不提供答案的,只有在时间流淌的过程中自己去寻得一份最佳答案。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增加,我们会慢慢明白,所谓亲人,不仅仅是通过血缘关系来维系的。血缘关系与养育之恩没有绝对的孰轻孰重。血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方在彼此生命中的参与,这些经历是他人无法取代的。亲情最重要的是陪伴,彼此相爱。
是枝裕和在结局处留下“空白”使作品的情节、结构便呈现了不完整的状况。在结局的高潮部分留下悬念,戛然而止。这样留白式的情节设置,扩宽了读者的期待视野,让读者从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思考,挖掘作品里的深刻意蕴。因而,不论是从作品的创作角度上看,还是从读者的审美需求和阅读习惯上看,“空白”艺术使小说具有了发人深思的意味。
(二)节制之美
1.语言——语有尽而意无穷
语言在表情达意时会存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局限性,无论用到多详尽的语言也无法将意思完完全全地表达出来。含蓄语言恰巧利用这种局限性,以抽象的语言去扩宽人们的想象空间,给予读者无限的可能性。有些时候,作者让读者通过思考领悟出来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会显得更深沉、余味悠长。是枝裕和的作品中语言呈现的含蓄性为其增添不少色彩。在需要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内容时,是枝裕和却让人物不说了,往往利用简短的语言或潜台词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让读者自行体会这其中所蕴含的无限深意。
在《如父如子》中当野野宫良多在帐篷里看到儿子庆多给自己拍的照片,明白了他们之间六年的朝夕相处早已突破了传统亲情观中血缘的限定。他迫不及待地来到斋木家找到庆多,可庆多在看见良多的那一刻却跑了出去。良多一路跟着庆多,对儿子庆多诉说着自己的歉意,最后对庆多说到:
“任务已经结束了③”
在良多道歉中,父子一大一小两个身影,也最终拥抱在一起。父子两人的隔阂消失,二人和解。
这句话意味着好强又骄傲的父亲良多最后不再执着于传统的亲情观念,不再认为血缘才是亲情的唯一纽带。最后良多选择放下自己的骄傲向儿子庆多道歉。人不是生来就是完美的,父亲也是。父亲并不是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成为完美父亲,而是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慢慢学会怎样成为父亲,逐渐明白“父亲”这个名词所承载的意义。父亲也是在成长中的人。血缘与陪伴孰轻孰重?是枝裕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没有用浓烈直白的语言表现出父子彼此之间深厚的情感。而是用简单的一句话,让读者自行去感受其中蕴含的深意。在这个这世界上,亲情不仅只能靠血缘维系,那些积年累月的陪伴早已超越血缘的羁绊,成为彼此生命的不可抹去的一部分。
《步履不停》中母女边搅动着锅里的菜,边说着“人生就好像这锅里的魔芋,要凉下来放一晚上才能入味④”的母亲,在看似平静淡然的对话中流露自己的处事态度:时间是一剂良药,世间的别离和苦痛是需要时间来治愈的。只有学会在流淌的时光中静静沉淀,才会慢慢放下所有放不下的人和事。母亲在历经人生沧桑变故后淡然处世的智慧通过对白自然地呈现出来。
在《小偷家族》中一边吃着可乐饼一边回家的父子看见孤零零坐在公寓阳台的尤里,父亲阿治于心不忍,拿着可乐饼问女孩:
“要吃吗⑤”。
对话戛然而止。下一个画面就是尤里坐在家中的描写片段,于是女孩便成了“小偷家族”的一员。这简短的一句话代表着生活在底层的柴治一家的善良。是枝裕和从不在作品中对人物善恶有明显的定位。小偷家族可以因为私欲去逾越道德的底线,但他们也有人性中最真挚纯粹的情感。他们贫穷时仍不忘施舍,艰难时还心存怜悯,生活在社会黑暗处的人们也可以善良且富有。六口之家蜗居在被高楼包围的狭窄平房,冬天寒风刺骨,夏天酷热难耐,吃偷来的食物,用偷来的生活用品。小偷家族是一群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物,他们以卑微的身份在行为上僭越法律道德却没有阻碍他们相互之间产生自然、真诚而纯粹的情感。他们将这个重构的家庭视为生命中的依托,在这个小小的栖息地获取温暖,他们是彼此选择的家人。他们自动背离和过滤掉任何道德的训诫和伦理的指控,宁愿选择一种本能的“向善”,这与后面人性“私欲”的丑陋形成强烈的对比。
是枝裕和最大的特色就是在生活流水式的叙事模式中暗藏着故事的内在张力。是枝裕和笔下的人物之间没有所谓抓人眼球的戏剧冲突,但在每个人物简洁的对话中有着最深刻的人生体会。他的作品语言不直接表达人物之间感情的浓烈,而是让读者仔细思考体会,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品味其中的意蕴,文学作品语尽而意不穷,是含蓄、节制之美。
2.人物形象——不喜于形色
日本民族由于岛国心态与民族文化,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多是内敛和含蓄的。是枝裕和笔下的他们是生活中最平凡的人,没有英雄主角光环。他们有着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也有着人性里丑恶的一面,他们既真实又平凡。是枝裕和笔下的人物大多就是有着内敛和深沉的个性。人物之间看似简单的对白其实暗含着汹涌炙热的情感。他笔下的人物那份深藏于心的情感,微妙又细腻。他们很少将自己内心所想的原原本本的表达出来。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仿佛包含着千言万语,这种不喜形于色的人物形象也许是是枝裕和一种更有韵味更抒情的表达方式。
父亲在日本传统家庭中有着至上的形象,父亲代表这一个家庭的权威。但是是枝裕和笔下的日本传统家庭却出现了“父权失坠”的现象。是枝裕和通过作品塑造了一系列父亲形象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在《小偷家族》中,父权的失坠形象主要体现在父亲自身性格缺陷。书中的父亲柴治在故事中表现懦弱、懒惰、游手好闲等负面形象的特征,与传统日式家庭中正面、高大、权威的父亲形象相悖,以此对比来表现父子关系中的父权失坠。父亲柴治是一个不劳而获的人,靠偷窃和骗取养老金生活的形象。他没有固定工作,常带儿子去超市偷东西补贴家用。面对警察问他为何教唆“儿子”祥太偷窃时,柴治只能无奈地说道“我能教的只有这些了。”面对自己的卑劣的偷盗技能,柴治无奈的眼神中流露出对孩子深沉的爱意。警察记者不知道尤里走失的那一天,阿治递给她的一块可乐饼有多温暖美味。这个“没出息、没底线”的父亲教会了祥太要蘸着泡面吃可乐饼最好吃,在海里告诉祥太坦然面对青春期关于性的困惑。在闷热的平房里,他给祥太和尤里变魔术,和他们玩游戏,给了他们原生家庭父母所给不了的温暖与陪伴。从传统观念来看,他的确是个很糟糕的父亲,但他也做到了他能做到的最好。柴治和尤里帮助柴治偷了小偷生涯中最贵的两根鱼竿。柴治说卖掉鱼竿可以换不少钱,但直到最后,柴治都没有卖掉鱼竿,还和祥太一起去河边钓鱼。柴治从来没有对孩子表达自己那份深沉的爱意,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去给予他们温暖。
《如父如子》中,野野宫良多是一位事业有成的父亲,但他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超人。在庆多眼中,父亲对自己太过严苛以至于自己对父亲有一定的距离感不太敢亲近他。反观斋木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就显得轻松有趣,他常常陪伴孩子,和孩子打成一片。但是斋木作为一名父亲也并不完美,他爱占小便宜,喜欢迟到,也没有成功的事业,可是他却是孩子眼中耐心真诚的父亲。即使作为一名父亲,仍然有自己难以言说的弱点,也一样需要修正和改进。是枝裕和认为,爸爸也是第一次成为爸爸,爸爸也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慢慢成长的。这两个父亲形象或许并不高大伟岸,但却是真实可触的。
《步履不停》中失去长子纯平的母亲在面对儿子救下的那个人时,表面上没有半句怨言,面带微笑周到和善。可是没人知道母亲有多么悲伤、多么想念自己的纯平。在纯平的忌日里做纯平爱吃的菜,看到蝴蝶就认为是纯平回家来看他们。母亲也会在心里默默地抱怨,甚至认为纯平舍弃自己的性命去救这样一个人太惋惜了。可是母亲从来没有表现出自己丧子之苦。她总是面带微笑。无论在旁人看来纯平的死是舍己救人,英勇仁义,但她是一名母亲,丧子的痛苦并不是内心的善良就可以抚平治愈的。
是枝裕和笔下的人物没有人一无是处,没有十全十美。柴治呈现给我们不止有逾越道德的人性中的“恶”,也有人性中真挚又纯粹的“善”。是枝裕和对有人物形象没有好坏的界定,他只是把人所存在的多面性如实地展现出来。是枝裕和的作品人物往往都深沉而内敛,含蓄而克制,无论内心怎样风起云涌、波澜壮阔,都不会毫无顾忌地表露出来。他堆砌细节来展现人物形象,用细节含蓄地展现出人物的性格、感情和思想的矛盾,让人物形象更加的丰满和鲜活。是枝裕和笔下的人物像一枚枚深水炸弹,他们不是让读者血脉喷张的热血形象。他们是平凡生活最真实的写照,让人意犹未尽。
(三)隐情之美
1.情节——有限传递无限
隐情性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创作追求,含蓄内敛、隐忍节制的情感表达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追求。平淡的叙事中隐藏着作者的独到用心。是枝裕和希望读者在作品沉静的语言,简单的故事情节中领悟出他试图想表达的深邃含义。通过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性深处本质的揭露,是枝裕和以细腻、私人化的方式表达完成了对社会的含蓄批判。《如父如子》中造成两家孩子调换的原因是护士的嫉妒心理,良多因斋木不富裕的家庭情况产生想要把两个孩子都占为己有的贪恋。都市生活中人性善恶人情冷暖在是枝裕和的作品中尽显无遗。《小偷家族》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就是柴治一家人挤在屋檐下想看盛大的烟花表演。遗憾的是,他们只能听见烟花砰砰之音,越过残破的屋檐,望去的只有淅沥的雨滴和重重叠叠的黑云。不过大家依旧开心,屋檐下看不到的烟花,是乌托邦里绚烂又短暂的梦,似乎那场烟花就盛放在他们的眼前。他们满足且享受彼此给予的的温暖。在这一刻所有人都沉浸在一片互相陪伴的温情里,冷峻的社会与现实都被阻隔在他们所感知的世界之外。烟花似乎成为当下他们生存困境的反抗符号,是他们相互依偎的感动。即使没有血缘羁绊的他们,即使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的他们同样也渴望像正常人般享受温情与爱意。信代面对警察审讯时否认将初枝随意埋在后院是遗弃行为,指出自己做的恰恰是把别人遗弃的东西捡回来,遗弃她的另有别人。此处似乎并非仅仅讨论谁遗弃了初枝,而是暗含了是枝裕和更为深入的思考,即个体悲剧往往是由社会造成的,社会抛弃了这个家庭中每个边缘人。就算是苟且在底层的边缘人,也向往拥有正常人般的幸福。
《步履不停》故事情节很简单,故事主要发生在一家人相聚在长子淳平忌日的一天里,母亲和女儿做饭,孩子们在玩耍,男人们聊天。看似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中却有着一些难以言说的矛盾,可是大家都在如常的生活着。这就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面对生活最真实的样子。书中结尾没有任何人的痛心疾首或幡然醒悟,母亲也始终没有坐上儿子良多的汽车。是枝裕和通过再普通不过的家庭生活向我们传递着家庭生活里重要的思想观念。人生不管怎么走,总是慢一拍总是差一步。在失去之后才意识到珍贵之处,才会想要去和解。可是时间一直在向前,步履不停,从来不会因为人们需要回忆、懊悔、感伤而有片刻的停滞。书中良多这样感慨到“家人真的是想亲近,却又很遥远的存在。⑥”其实是作者想要传达亲人之间的温暖也会夹杂着无法避免的误解传递下去,总是要等到孩子成长为敏感且满是伤痕的小大人,父母才意识到,曾经的自己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关系和恰当的爱;同样,我们也总是要等到长辈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才想起,原来在曾经的那么多时候,我们对父母可以多一些谅解,多一些陪伴。是枝裕和总有一种让人安静下来的力量,简单的情节,不刻意呈现剧情冲突,清淡的色彩,前言不搭后语的琐碎对话,却精准地传达生活的气息,给人难以言喻的感伤和深沉的思考。
三、植根于日本的传统文化:为有源头活水来
任何艺术作品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创作者的意识和价值观的影响。创作者的意识与其所在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是枝裕和的创作意识深受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四季分明、自然灾害频繁的有着独特审美文化的日本岛国中,形成自己纤细敏感的心理特征和含而不露的写作风格。他的小说中没有西方式热情奔放的表达,而是以一种含蓄隽永的方式去表达人物心中那份炽热的情感。
(一)地域文化:梅林深处何人宅⑦
日本位于太平洋火上地震带上,火山活动频繁,东西狭窄,加之地势陡峭,河流大多短而急促。在台风多发期容易形成洪水,面对火山、地震、洪水这些不可抗的自然灾害不断,日本人的“忧患”意识不断加强,同时养成了忍耐的国民性格。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中,一旦与身边的人发生冲突便无处可遁,所以日本养成了一种回避矛盾、说话含蓄暧昧、做事留有余地的处世之道。日本是一个多岛国,四面环海。山川把日本国土分成一个个比较封闭的单一小天地。加以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较少。岛上的居民就在这样社会结构简单、人际关系单纯的环境中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群体合作生活,所以日本人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比较熟悉,养成敏捷的理解力。为了保持群体之间和谐友好的关系,会避开尖锐犀利的话语,以“留有余韵”的方式让对方领悟。日本民族比较单一,主要为大和民族。而且语言也很单一,公用语只有一种。日本是世界上少有的单一民族、单一语言的国家。所以在这样独特的环境下,大家都在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流,非常方便。交流时不用太多直白的对话,仅用婉转客气的语言,彼此就能心领神会,这就是日本人在表达比较含蓄的社会基础。在日本传统的思维方式里暧昧含蓄的表达是一种美德。
日本的传统能乐就是在表演形式上讲究用极少的动作去表现剧情,舞台上无布景、无道具、无表情表演者带上能面具。观赏者在观赏过程中展开想象体会面具之下表演者的喜怒哀乐,在趋于静止的表演动作中去体会充实感。这种隐而不发的文化传统,使得日本民族在表现情感时,多用隐而不露的方式来表现爱恋之深,呈现为暗生的情慷。日本的园林设计,园林的花草配置也是极具浓厚的日式风格。但求野花小草,不求富丽堂皇的名花异卉,以少胜多,含蓄细腻,清新而隽永。日本绘画很少追求复杂的结构和艳丽的色彩,多以淡雅清新的颜色为主,富于恬淡的韵味。日本音乐的旋律单调,却蕴含着无限的韵味,让人心中回荡着余韵。日本舞蹈的动作柔和缓慢,却有一种向观者娓娓道来的内在张力。日本传统文化中,他们有一种压抑内心情感的克制表现。他们认为隐而不露,含蓄地表达情感才是至高无上的爱。他们更追求超于形的东西,意在追求无限的美,学习意象以有限表无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日本特有的地域文化和思维方式制约着这种日式的含蓄情感表达,渗透到日本各种艺术形式中。是枝裕和在日本特有的地域文化影响下,作品也呈现出特有的日式表达方式。他的作品大多是去戏剧化的情节,用生活碎片缓缓推进人物的情感,比起跌宕起伏的情节,是枝裕和更注重人物之间细腻含蓄的情感。他平铺直叙世间百态,用含蓄的方式去挖掘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让人回味无穷。
(二)语言文化:唯见堇花数朵⑧
语言是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交流的一种最主要的方式。一个民族的语言蕴含着这个民族所特有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社会心理、民族风情。日本民族的表达方式有着含蓄、谦虚的特点,这与日本的传统思维和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日本境内多山,四面临海。国土大部分面积属于山地丘陵地带,成为居民耕种经济活动集中之处,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日本以渔业和农业为发展基础。山地种植和海上捕鱼尤为注重劳作者的合作精神。山地种植需要协调劳作者之间的关系,否则农户之间会因为用水等问题发生冲突,加之受传统思想“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影响,所以日本人形成了集体协调和换位思考的观念。
日本人在交流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委婉地表达。在日常生活中会倾向考虑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尽量保持愉快的相处模式。当意见相左时,尽量不使用过于直接的语言来导致对方不满,所以迂回间接是日本人的一种表达方式。在言语中留有余地,一个单词可以表达出多种意思,需要根据当时的语境以及观察当事人的面部表情行为方式,来分析词语背后真实的含义。日语所体现出来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与西方开放直接的表达方式是大相径庭的。例如最近微博热搜常出现夏目簌石的“今夜は月が绮丽ですね”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今晚的月色很美。这是典型的日式含蓄告白定式——我喜欢你。以月色来表达对恋人的情愫这样委婉微妙的表达与西方简单直接的“I LOVE YOU”是截然不同的。,这一行为恰好体现了日本人一词多义的表达方式。西方表达对恋人的爱意就显得大胆、浪漫和奔放,如雪莱、拜伦和普希金的爱情诗就是如此。像X是个多元化的国家,X文化的创造主体并不是只有单一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还有来自西欧甚至非洲、亚洲等世界各地的移民。它的多源性铸造了文化的多元性。不同的文化在这一片辽阔的土地上交织碰撞,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的移民文化。正是这种多元的文化特色对X人开放热情、崇尚自由平等的性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有着对情感不加掩饰地表达。对与某件事情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们会直接表达出来。他们更注重自由与平等。
对比西方X自由开放的性格,日本是以细腻精致的性格存在,所以使得语言表达与民族性格有了相似的审美特征-委婉含蓄。是枝裕和用含蓄婉约的表达方式赋予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父子之间简短的对话其实蕴含着彼此之间深沉的爱意.母亲不经意的独白暗含着对已故儿子的深切思念。是枝裕和用隐忍克制的语言带领读者去感悟平凡人生最动人的悲欢离合,使作品呈现出意蕴无穷的特点。
(三)物哀文化:一明一灭一尺间⑨
幽玄和物哀这两者都是日本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富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审美意识,它们被广泛运用于日本文学写作。物哀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它是日本大和民族的代表性特色。物哀是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带有一种幽玄细腻的自然风格,更注重情感。物哀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发挥着不容忽视地作用,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作品中细腻的感情部分极其重要。大多文学作品中没有过多外放直接的情感表达,更偏向含蓄纤细,将日常生活中最平淡的体验一一展现出来,通过无声的物品和生活细节折射出人间百态,传递对社会以及人生的思考。手法迂回含蓄,情感的表露需要读者去调动感官去用心体会,无法简单地用言语表达出来,形成一套具有日本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而幽玄更多指的是余情余韵,意在表达出一种自然古朴、含蓄之美。幽玄不需要借助过多语言表达,注重人内心的感受,旨在引人遐想。它不同于直白尖锐的情感,带有一种“若隐若现、欲露不露”的含蓄美和朦胧意识,也就是文学审美层面上的言不尽意的含蓄美和余情美。日本文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富于余情。话不说尽,含蓄婉约,留有余地,给予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暖昧、含蓄而又意味深长,这就是日本文学的传统风格。“余情”有很多种表现形式。隐藏不露,笼之于内。让读者置身于可言不可言之间。它不会阐述什么才是正义与邪恶,不会告诉明确告诉读者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所有的的答案与感知是取决于观众的。日本文学作品中不只是对角色进行描绘,对其人设进行包装,它更多的是在与读者对话。对于角色的理解来源于读者的用心体会。这和很多欧X家明确尖锐的情感表现形成鲜明对比,日本文学作品以传情达意为目的,最终是为“余情”的最高审美做铺垫。例如文学界中川端康成在《雪国》中常常借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来表达人物的哀伤的情感,具有深远的含蓄性,让人回味无穷。川端康成用严寒夜景里闪耀的星光来映衬驹子坚强的生活态度,川端康成将悲伤余情化。岩井俊二的《情书》《四月物语》少男少女都未将满腔的爱意诉之于口。青春期里成长的滋味,青涩与喜悦在书中并没有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出来,而是将它们藏在细节和意象中,让读者去体会这份委婉含蓄的情感。
枝裕和的作品最让人回味无穷的是在平淡生活中所蕴含的情感价值和个体关怀。人物随着春夏秋冬的变化而作息,自然恬静,有一种超凡脱俗之感。同时又贴近生活,在表现在人物感情时委婉含蓄,心理刻画纤细深刻,从而形成一种含蓄隽永的幽玄之美。他的作品中以一种含而不漏的表达的方式,缓缓展开故事情节。如同和缓的呼吸节奏,慢慢带领读者走向人物的内心世界,带读者领悟要传达的思想情感。是枝裕和的作品经常运用到具有物哀审美的意象。比如:雪、樱花、烟花等,它们带有绚烂又短暂的物哀情结,这些意象贯穿在他的的作品中给人以淡淡的哀伤之感。他笔下的蝉翼、蝴蝶、墓碑甚至小小的一个弹珠都可以成为他表达情感和传递精神价值的武器。在小小的弹珠里也可以有星辰与大海。给读者一种看似波澜不惊的文字实际却隐藏着人性的暗涌之感。
四、微尘见大千,片语明百意
是枝裕和之所以能够受到各界的关注和褒扬,是因为作品中总有一股力量,让人看完作品之后,在无限回味与反思中逐渐明白万物的情致。是枝裕和抓住了含蓄表达方式中更加深层次的意识——反思。在平淡的生活中叙说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让读者带着未完的结局反思存在于家庭、社会等一系列问题。在平淡的生活中去体味隽永,在残酷的现实中看到人性的温暖,在不完美的人生中用迎难而上的勇气。是枝裕和用平凡普通的人生去告诉我们生活意义。原来生活的真谛是藏在妈妈做的玉米天妇罗,是在夏日的蝉鸣中,是在矮小简陋的平房里。平淡无奇的生活饱含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深意。是枝裕和细腻含蓄地呈现出潜藏在每一个家庭单位里的脉脉温情和道德伦理。
(一)家庭重构:雨生百谷,爱生万物
是枝裕和笔下的家庭是个永恒的话题,通过日常生活的大量呈现去挖掘潜藏在平凡生活中复杂的亲缘关系。面对亲情的疏离和冷漠,是枝裕和对传统的家庭观念提出质疑。到底什么才是家庭?有血缘关系生活在一起就是家庭吗?是枝裕和笔下的家庭关系并非像日式传统家庭般的母慈子孝,而是充满了疏离与矛盾。是枝裕和不断地突破对传统家庭的界定,将其传统的家庭伦理推翻,试图再次从琐碎平凡的生活中感知巨大的魅力,展现出对家庭关系的困惑与反思: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究竟是血缘还是其他?
《如父如子》中父亲宫宫野良多整日忙于工作,很少去关注儿子庆多内心真实的想法,在与儿子庆多生活六年后发现眼前的庆多并不是自己的亲身儿子。这时候血缘关系成为是枝裕和抛给观众的问题:究竟是血缘重要还陪伴重要?在庆多与琉晴的交换生活中,宫宫野良多发现亲情并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衍生出来的。故事的结局是良多与庆多和解并且拥抱在一起。结局庆多有没有回到原生家庭,是作者留下的问题,但是在斋木这句“父亲也是不可替代的工作啊”中,读者心中也有了自己的答案。也许是枝裕和想传递出的是能够付出时间给予孩子陪伴,是比血缘亲情更重要的情感纽带。娓娓道来的故事发展中说出了更深的高于血缘的羁绊。那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相伴,相惜后产生的更深的爱,它可以是庆多为良多折的那只玫瑰花,可以是护士的继子为保护母亲挺身而出的勇敢,也可以是斋木对孩子的耐心与陪伴。这样的爱意安静温柔地流淌着,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地累积,汇聚成河。在我们平凡又短暂的生命中是这些温暖而有力量的爱,让每个人在成长路上并不孤单。
《小偷家族》是由六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组建成的家庭。他们在各自的原生家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被遗忘,被抛弃,被虐待。他们带着各自的伤疤,以新的身份相互陪伴一起生活下去,他们是彼此选择的家人。在这个以偷盗为生活来源,没有道德感的重组家庭里,却拥有最贴心的温暖。出生处未必是故土,心安处才是。血缘不过是一种由婚姻或生育而产生的一种人际关系,而通过朝夕相处的陪伴所积淀的情感,才是超越一切的温暖羁绊。传统的日式家庭是以血缘与婚姻为基础构建的,是枝裕和却推翻了传统家庭伦理,引人反思。家庭的存在不仅是靠血缘去维系,而是靠真情、是靠无数日夜的陪伴、是靠人与人之间厚重的爱意去构建。因为有爱,所以才有羁绊、有理解、有宽容、有感恩,爱生万物。
(二)社会问题:方寸之间,微观社会
是枝裕和用家庭的外壳去揭示潜藏的社会问题,唤醒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小偷家族》是是枝裕和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中的尤里和祥太是两个被原生家庭抛弃的小孩。如果不是遇见后来的柴治和信代,他们面对的可能是极大的精神创伤甚至死亡。是枝裕和通过大量的日常堆砌将故事缓缓推进,看似清新唯美的的画面实则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从更深的角度去挖掘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枝裕和不仅想要停留在对传统家庭关系的思考,他还想引导读者意识到当代日本社会中部分成年人缺失家庭责任感的现象。他们不愿去承担家庭所附带的责任,面对残酷的社会生活,只有一味的去逃避与推卸。故事的结尾尤里被媒体所谓“正义的救赎”带回了当初抛弃她的原生家庭。最后她依旧坐在空荡荡的阳台玩着弹珠的画面便是对社会部分成年人的自私、冷漠、逃避的社会心理最大的讽刺。
柴治一家是生活在社会之外的一群人,他们被社会边缘化,仿佛没有与外界社会建立起联系。柴治在工地摔断腿想要一笔补偿金,最终因为自己是临时工的身份,一无所获。信代在工厂作为一名能干的女工因为薪水太高被作为裁员对象。尤里和祥太是柴治捡回来的,他们没有正式的身份,只能跟父亲去超市偷窃补贴日常生活。面对奶奶的死亡,家人们没有声嘶力竭的哭喊,仅仅就是埋在自家住处的地下,柴治继续领着奶奶的养老金。是枝裕和将发生在日本的一些新闻事件:骗取养老金、教唆孩子偷窃、弃婴等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他将目光集中在社会最普通的群体,为日本社会边缘化人发声,反映了日本XX在社会残酷的竞争压力和贫富差距过大的情况下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缺失。
在是枝裕和的笔下,夏日午后阳光下摇曳的树枝,树上的蝉鸣所有的生活中不以为常的事物都被赋予了难以名状的力量。它是是枝裕和呼吁关注日本社会问题的力量所在,它是超越血缘关系的羁绊所在。在平淡缓慢的叙事下暗涌着是枝裕和从家庭映射到社会的思考,内敛又饱含力量。
五、结 语
是枝裕和将日本独特有的审美意识运用在作品中,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去展现当代日本社会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他的叙事风格总是平静不寡淡,平和却直指人心。他通过意象将情感外化,他所描写平淡无奇琐碎乏味的场景下是情感的汨汨流露,人性的至善和至恶都在细节里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在有限的文字里表现出无限的情感,让读者读完之后仿佛有一种余音绕梁的清淡之美。作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和导演,是枝裕和带着他的作品走出了国门。他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带着对人文主义的思考续写日本人最真实的家庭生活,反思个体生存到家庭关系的认知再到社会隐藏的问题,温情又残酷。
注 释
① 恽南田. 欧香馆集[M]. 西泠: 西泠出版社, 2012: 132.
② 是枝裕和. 我在拍电影时思考的事[M]. 南海: 南海出版公司, 2018: 121.
③ 是枝裕和, 如父如子[M]. 湖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 255.
④ 是枝裕和. 步履不停[M].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127.
⑤是枝裕和, 小偷家族[M]].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152.
⑥是枝裕和. 步履不停[M].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229.
⑦ 吉田兼好.徒然草[M].长安:长安出版社,2019:17.日本相对单一的环境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单一生活相对应。
⑧ 吉田兼好.徒然草[M].长安: 长安出版社,2019: 22.怀念以前的恋人,还记得她情深意切的话,但是现在已经离我远去,形同路人。作者却没有直接表明想念而是用花开来暗示,这与跟语言文化中含蓄委婉部分相对应。
⑨ 吉田兼好.徒然草[M].长安: 长安出版社,2019: 35.抓住大自然微光绮景,与诗人的玄关梦幻对应起来,造成一种幽情单绪,体现出物哀幽玄之美。
参 考 文 献
- 刘旭东. 浅谈是枝裕和电影里的生死观[J]. 文化艺术研究, 2017(09):55-56.
- 谢婧. 是枝裕和电影作品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 拉斯马丁·索伦森. 现实之诗: 事实与虚 构之间的是枝裕和[J]. 世界电影, 2012(03):23-34.
- 李龙莲. 是枝裕和电影艺术特征研究[J], 2014(06):12-17.
- 是枝裕和, 姜尚中. 达人对谈[M]. 中央精版印刷公司, 2014.
- 梁慧婷. 另一张日式家庭剧“身份证” [J]. 西部广播电视, 2015(11):34-41.
- 李龙莲. 是枝裕和电影 艺术特征研究[D]. 重庆大学, 2014.
- 叶朗意.平静生活下的生命膜拜——试论是枝裕和故事片的主旨[J]. 艺苑,2013(03):10-26.
- 杨玉东.试论艺术导演对家庭伦理关系的分析[J].大众文艺,2014(04):37-42.
致 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四年的大学生活转眼就要结束了,在这个春光和煦的春天,我也即将踏上新的人生旅程。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在这里我结识了学识渊博又平易近人的老师,感谢每一位在我的学生和生活上有过帮助的老师。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吴梅芳老师,在整个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都是吴老师的耐心指导,竭尽全力的帮助,真挚的感谢吴老师对我的指导与关怀。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5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