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多元性与融合性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也决定了中华文化的的博大精深。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这是由长久以来的风俗习惯形成的。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是各民族都不同程度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性,比如各民族的服饰、歌曲的风格特点、饮食特色,极大的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自古以来传统文化及民俗的融合,首先是人们在心理上得到认同。民俗是存在于生活中点点滴滴,在潜移默化之下,汉俗影响了其他民族,其他民族的风俗也丰富了汉俗。
2 阶层性与地方性
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人群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更为讲究舒适。形成了奢靡、铺张的风尚。同一阶层不同职业的人群形成的风俗也有区别。比如农民质朴,商人“无奸不商”。当然,就算是因为阶层民俗有所不同,但也有相通之处。
中国国土辽阔,这也造成了民俗地方性差异。民俗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与地理环境有很大影响。比如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的藏族,他们一直有祭神的风俗。像傣族的泼水节、蒙古的“那达慕大会”,这都极具地域色彩。
3 神化与实用性
自古以来我们华夏子孙被称为“龙”的传人,民间传承着的大量古老风习,都与“万物有灵”这一传统观念有很直接的关系。古代思想中强调大自然的力量,老子讲求“无为而治”,佛教、儒家思想都为民俗蒙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但归根到底,也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民俗文化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们的需求。“老黄历”至今沿用,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没有作用的民俗,渐渐被人们抛弃。中国民俗对人们生产劳动具有深远影响,实用性是中国民俗的最本质特点。
第四章 老黄历的作用
2.1 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财产,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是中国古代人们的智慧结晶。它是富有灵性与活力的,千年来伴随着华夏子孙一代代走过。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进化性,它无时无刻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
神秘与实用是中国传统民俗的一大特性,这是就民俗事象本身性质来说的,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民俗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浓厚的神秘色彩来达到人们所期盼的愿望。传统民俗的沿袭,具有相当的稳固性,许多民俗事象不因改朝换代或社会变革而立即中止。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历史的、宗教的、民族的文化元素,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这其中“老黄历”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通过前人不断地完善发展,将这些对人类生活有深刻影响的习俗记录保留了下来,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虽然史书也将历史文化较为完整真实的记录了下来,但是“老黄历”中的内容更贴近人们实际生活,在生产活动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因而更加的到传播传承与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及习俗深深的渗入了华夏大地,也深深影响了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华夏子孙。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加进新的文化内容。
2.2 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变化,中国民族文化与传统习俗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与时俱进,经过不断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下来的优秀文化及民俗一直深深影响人们的生活。通过“老黄历”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依然有很多积极的作用,表现在衣食住行、地域文化、民族信仰等多个方面。
比如说这其中变化最大的当属服饰文化。从古代的汉服到吸收了外国元素的旗袍,再到如今简便的时装。服饰文化不断地在推陈出新。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意识的加深,汉服又有回归的趋势。某大学的成人礼上学生们就穿着美丽端庄的汉服举行典礼。目前中国从官方到民间、从平民百姓到社会精英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装涟视咄笙铑乖农剐,都越来越关注汉服越是民族的巳下田擦锡棺噬狙,汉服的复兴已成为不能忽略的文化现象。中国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在全球化这个环境下,文化与文化发生了激烈撞击,中国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积极接触国际社会,吸收国外好的文化,不断提升自己在国际上的政治文化地位。
结语
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反映了其内在的精神追求。“老黄历”作为一个重要载体,在民俗文化保留与传播过程中的影响深远。并且在人们心中有着难以取代的地位。通过研究“老黄历”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表现出的精神追求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追求天、地、人和谐统一。先人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形成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些观念我们可以在传统岁时节庆活动中看得非常清楚。在春节等节日时候都会祭祀祖先,迎财神。
二是浸透着强烈的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中原民间广泛流传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为了治理危害人间的大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广泛流传的夸父追日神话传说、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愚公移山传说故事,也都是这方面的代表。这种精神也一直影响着现代社会,如2008年时候非典,国人喊出了“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口号。四川地震的时候社会各界纷纷对灾区人们送去诚挚的关心以及物质援助。
三是顺从自然、敬畏神灵的思想。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为了保护珍贵的文化,纪念为人类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先人,民众将女娲、送子观音等作为神明和祖先祭祀供奉,祈求他们护佑。效法的祖先,既是人,又是神;要敬的天,既是神,也是祖。像人们常说的“好人有好报”,“人在做天在看”,“遭天谴”一类的话,都反映了人们认为要敬畏神灵的传统思想。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71.html,